期刊文献+
共找到6,40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鼠视皮层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分析
1
作者 李佳芹 毕爱玲 毕宏生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6-11,共6页
目的筛选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鼠视皮层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其功能。方法选取出生13 d尚未睁眼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组进行右侧眼睑缝合建立单眼形觉剥夺弱视模型。出生60 d,麻醉处... 目的筛选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鼠视皮层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其功能。方法选取出生13 d尚未睁眼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组进行右侧眼睑缝合建立单眼形觉剥夺弱视模型。出生60 d,麻醉处死大鼠,取其脑组织。用基因芯片实验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左侧视皮层差异表达基因共163个,右侧视皮层差异表达基因数共38个,共有差异表达基因16个。GO富集分析显示,左侧视皮层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程度大于2的涉及22个条目,右侧视皮层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程度大于2的涉及19个条目。KEGG富集分析显示,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功能集中于胚胎背腹轴线形成、光信号传导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神经营养蛋白信号通路、神经递质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等。其中MAPK1、鸟氨酸结合蛋白Gα2(GNAT2)基因异常表达可能与视功能异常改变有关,MAPK1基因主要功能集中在胚胎背腹轴线形成、MAPK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神经营养蛋白信号通路、神经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GNAT2基因主要功能为光信号传导通路。结论视觉发育关键期进行单眼形觉剥夺可造成大鼠大脑视皮层基因异常表达,并引起其调控的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改变,造成视觉信号传导功能异常;MAPK1、GNAT2基因异常表达可能是弱视发病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形觉剥夺 视觉发育关键期 基因芯片技术 MAPK1基因 GNAT2基因
下载PDF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3例分析
2
作者 黄丹 刘琛 邓燕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4年第1期66-69,F0004,共5页
目的探讨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特异性病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为儿童,均突然起病,表现为明显的眼球运动障碍,诊断为麻痹性斜视,发病原因及全身伴随症状各异。其中,间叶来源恶性肿瘤... 目的探讨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特异性病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为儿童,均突然起病,表现为明显的眼球运动障碍,诊断为麻痹性斜视,发病原因及全身伴随症状各异。其中,间叶来源恶性肿瘤患儿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右眼眼位正位,轻度外转受限,无复视;中耳炎患儿抗感染治疗17 d后,右眼正位,外转无明显受限,无复视;重症肌无力患儿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双眼睑基本无下垂,左眼下转稍受限,外转正常。结论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病因复杂且病情多变,可伴有全身或神经系统异常。某些疾病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常首诊为麻痹性斜视,明确病因有助于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斜视 后天性 恶性肿瘤 中耳炎 重症肌无力 儿童 病例报告
下载PDF
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3
作者 谢昊 彭惠 张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0,共5页
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多发生于青春期后的近视患者中。这种类型的斜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近视、集合-发散失衡、过度调节、内隐斜的失代偿、异常的解剖结构及视觉中枢功能异常有关,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注射肉毒素、... 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多发生于青春期后的近视患者中。这种类型的斜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近视、集合-发散失衡、过度调节、内隐斜的失代偿、异常的解剖结构及视觉中枢功能异常有关,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注射肉毒素、配戴三棱镜、视功能训练,本文主要就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近视 复视 视觉中枢
下载PDF
小清蛋白阳性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与视觉发育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杨诗巧 郝瑞 张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9-154,共6页
大脑的复杂功能有赖于其内在神经元及神经网络系统的相互作用,而谷氨酸能投射神经元和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生后视觉系统的发育存在“关键期”,此时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从而影响视觉可塑性。视觉环境的变化... 大脑的复杂功能有赖于其内在神经元及神经网络系统的相互作用,而谷氨酸能投射神经元和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生后视觉系统的发育存在“关键期”,此时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从而影响视觉可塑性。视觉环境的变化会使视皮层之间的神经联系和突触结构发生适应性调整,细胞外基质中的神经周围网在这个过程中被证实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主要包裹的小清蛋白阳性抑制性中间神经元(PV^(+)INs)亦参与了视觉发育关键期可塑性调控。PV^(+)INs为一类表达小清蛋白的中间神经元,存在于大脑各部分。尤其近年来研究发现,特异性调控这类神经元不仅解释了弱视、抑郁症以及自闭症等疾病的潜在治疗机制,还为这些疾病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法。现对PV^(+)INs从起源到视觉发育关键期结束过程中各类调控因素,以及其参与视觉发育可塑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视皮质可塑性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清蛋白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视皮层 可塑性 关键期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斜视诊疗进展
5
作者 郭勇麟 陈墨馨 +4 位作者 刘哲源 李奕霏 王子琦 舒琴 李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398,共6页
斜视是由于中枢管制失调、眼外肌力量失衡,导致双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的一种眼病,通常在儿童期发病,可造成弱视、视功能损害、斜颈等发育不良和心理障碍。该病对患者、家庭乃至社会都会产生消极影响。早诊断、早治疗可避免造成视力和立... 斜视是由于中枢管制失调、眼外肌力量失衡,导致双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的一种眼病,通常在儿童期发病,可造成弱视、视功能损害、斜颈等发育不良和心理障碍。该病对患者、家庭乃至社会都会产生消极影响。早诊断、早治疗可避免造成视力和立体视的永久损害。然而,目前斜视的诊断高度依赖眼科医师专业检查,效率低、覆盖面小,而常规的入校筛查无法反映斜视度,且准确率低。因此如何提高斜视筛检效率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热点问题。该文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角度,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的斜视诊疗现状,综述斜视领域中人工智能模型和算法的研究进展及不足,为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辅助的斜视诊疗前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人工智能 诊断 治疗 算法
下载PDF
下斜肌转位联合水平直肌手术治疗下斜肌亢进合并V型斜视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沈志新 陈红明 杜诚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期36-38,62,共4页
目的 探讨下斜肌转位联合水平直肌手术矫正下斜肌亢进合并V型斜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收治的下斜肌亢进合并V型斜视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联合手术组(... 目的 探讨下斜肌转位联合水平直肌手术矫正下斜肌亢进合并V型斜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收治的下斜肌亢进合并V型斜视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联合手术组(n=28)和分次手术组(n=11)。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眼位、V征治愈率、下斜肌亢进矫正率、眼心反射、眼胃反射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均恢复第一眼位正位,且V征治愈数和下斜肌亢进矫正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视力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患者的眼心反射、眼胃反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炎症反应、结膜下大量出血、眼睑皮下血肿、球后血肿等并发症。结论 下斜肌转位联合水平直肌手术矫正下斜肌亢进合并V型斜视的疗效不劣于常规分次手术,但可减少手术次数,避免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斜肌转位 内外直肌手术 下斜肌亢进 V型斜视
下载PDF
应用OCTA探究血管性麻痹性斜视黄斑区血流变化
7
作者 李秀慧 杜红艳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究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麻痹期与恢复期黄斑区血管密度(VD)是否发生变化,分析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是否对黄斑区血流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观察实验设计,共纳入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30例...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究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麻痹期与恢复期黄斑区血管密度(VD)是否发生变化,分析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是否对黄斑区血流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观察实验设计,共纳入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30例,这些患者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0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利用OCTA技术对麻痹期和恢复期患者进行黄斑区6 mm×6 mm扫描。对所得图像进行定量分析,计算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SCP)和深层毛细血管(DCP)的血流密度,以及无灌注区面积(FAZ)。结果30例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平均恢复时间为(60.87±16.77)d。第六神经麻痹最常见。对比麻痹眼与非麻痹眼的OCTA结果发现,麻痹眼的SCP明显低于对侧眼,偏斜角度越大,眼动受限越严重,SCP血流密度越低。麻痹期与恢复期相比较,SCP恢复后明显增加。结论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麻痹眼黄斑区血流密度减低,缺血程度与眼运动受限程度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麻痹性斜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血流变化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
8
作者 王家凤 万茜茜 +2 位作者 赵云徽 鲍宁 陶黎明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研究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对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方法:收集2018-01/2022-12于我院确诊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715例715眼作为弱视组,另选取矫正视力正常儿童745例74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最佳矫正... 目的:研究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对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方法:收集2018-01/2022-12于我院确诊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715例715眼作为弱视组,另选取矫正视力正常儿童745例74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一阶光栅锐度和(或)二阶纹理敏感度,并分析不同程度弱视患者对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结果:弱视组与正常对照组一阶光栅锐度(11.58±6.10 vs 20.27±3.47,P<0.001)、二阶纹理敏感度(0.33±0.16 vs 0.12±0.04,P<0.001)均有明显差异,且轻中度弱视患者与重度弱视患者一阶光栅锐度(12.10±6.23 vs 8.13±3.70,P<0.001)和二阶纹理敏感度(0.32±0.16 vs 0.37±0.17,P<0.05)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大脑皮层一阶视觉通路和二阶视觉通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重度弱视患者较轻中度弱视患者损伤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视觉发育敏感期 一阶光栅锐度 二阶纹理敏感度 视觉通路
下载PDF
226例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病因分析
9
作者 肖婷婷 汪彬 +3 位作者 徐琰瑛 蒋英 屈晓勇 欧阳君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期64-66,共3页
目的对后天性眼外肌麻痹进行病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首诊收住我院的226例眼外肌麻痹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病因进行分析。结果在226例患者中121例(53.5%)神经源性,42例(18.6%)血管性疾病,26例(11.5%)肌源性。后天性... 目的对后天性眼外肌麻痹进行病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首诊收住我院的226例眼外肌麻痹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病因进行分析。结果在226例患者中121例(53.5%)神经源性,42例(18.6%)血管性疾病,26例(11.5%)肌源性。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病因中前三位的疾病分别是糖尿性58例,脑梗死21例,甲状腺疾病19例。所有神经源性病例中,以动眼神经麻痹最多见,其次是外展神经,滑车神经最为少见。结论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病因复杂,本研究中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的前三位主要病因分别为糖尿病、脑梗死和甲状腺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麻痹 病因学 神经源性 血管源性
下载PDF
综合疗法治疗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的效果
10
作者 张强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3年6月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遮盖法常规... 目的:探讨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3年6月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遮盖法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综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视力、不良反应、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治疗前,两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4周,两组视力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疗效显著,可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视力,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 综合疗法 视力
下载PDF
多元化视功能训练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张志琴 白宁艳 +1 位作者 杜燕 姜振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期48-51,共4页
目的:探究多元化视功能训练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9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两组均采取遮盖疗法,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 目的:探究多元化视功能训练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9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两组均采取遮盖疗法,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观察组实施多元化视功能训练,均持续训练3个月。比较两组视力、视觉诱发电位、立体视功能、对比敏感度。结果:干预前,两组视力、视觉诱发电位、立体视功能、对比敏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高于对照组,1°、15°空间频率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振幅均高于对照组,立体视锐度小于对照组,1.5、3、6、12、18 c/d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元化视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力、立体视功能,提高对比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多元化视功能训练 视力 视觉诱发电位 立体视功能 对比敏感度
下载PDF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临床与MRI特征分析
12
作者 张建兵 王程阳 袁鱼鱼 《贵州医药》 2024年第1期122-123,共2页
目的探讨THS的病因、临床特点、MRI表现。方法收集11例THS患者,对本组病例的临床资料、MRI表现及其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临床表现与其受累脑神经相关;MRI表现有其特异性,可提高阳性检出率;糖皮质激素治疗... 目的探讨THS的病因、临床特点、MRI表现。方法收集11例THS患者,对本组病例的临床资料、MRI表现及其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临床表现与其受累脑神经相关;MRI表现有其特异性,可提高阳性检出率;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明显,对于复发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效果显著。结论THS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MRI检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排除性做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 MRI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不同斜视类型患儿血清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的表达情况及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内斜视的效果观察
13
作者 高洁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斜视类型患儿血清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ACAP)的表达情况及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内斜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苏州永鼎医院收治的94例共同性外斜视患儿作为共同性外斜视组,66例共同性内斜视患儿为共... 目的:探讨不同斜视类型患儿血清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ACAP)的表达情况及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内斜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苏州永鼎医院收治的94例共同性外斜视患儿作为共同性外斜视组,66例共同性内斜视患儿为共同性内斜视组,另选取同期50例正常眼位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PACAP表达情况。共同性内斜视组随机分为注射组(n=36)和手术组(n=30),注射组接受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手术组接受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共同性内斜视组、共同性外斜视组血清PACA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注射组与手术组血清PACAP水平高于治疗前,但注射组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与手术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注射组与手术组斜视度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斜视患儿血清PACAP水平低于正常儿童,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内斜视与手术疗效相当,且可以更好地改善血清PACA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 A型肉毒杆菌毒素 并发症
下载PDF
双鼻侧遮盖法对内斜视屈光参差患儿近期与远期立体视觉的影响
14
作者 晋丽红 卢永军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0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双鼻侧遮盖法对内斜视屈光参差患儿近期与远期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2年5月在韩城市人民医院诊治的内斜视屈光参差患儿60例(120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把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 目的探讨双鼻侧遮盖法对内斜视屈光参差患儿近期与远期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2年5月在韩城市人民医院诊治的内斜视屈光参差患儿60例(120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把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给予双鼻侧遮盖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交替遮盖法治疗,两组遮盖治疗观察3个月。记录两组患儿近期与远期立体视觉、总有效率、斜视度变化情况,同时随访1年内患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斜视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中心凹立体视比例高于对照组,周边立体视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随访6个月与1年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鼻侧遮盖法在内斜视屈光参差患儿的应用能改善近期与远期立体视觉,促进降低斜视度,提高治疗效果,也可降低患儿斜视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鼻侧遮盖法 内斜视 屈光参差 立体视觉 复发 斜视度
下载PDF
多媒体视觉功能训练对小儿弱视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15
作者 何楠 曹洵 王素娟 《临床研究》 2024年第4期68-71,共4页
目的分析多媒体视觉功能训练对小儿弱视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8月至2023年3月就诊的弱视患儿(102例)设置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双数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1例,对照组治疗方法为优势眼遮盖,研究组治疗... 目的分析多媒体视觉功能训练对小儿弱视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8月至2023年3月就诊的弱视患儿(102例)设置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双数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1例,对照组治疗方法为优势眼遮盖,研究组治疗方法为多媒体视觉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矫正视力、屈光度、眼部调节功能指标、视觉诱发电位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6.08%)高于对照组(8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矫正视力、屈光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提高,屈光度降低,研究组治疗后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屈光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调节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较治疗前上升,调节滞后量降低,研究组治疗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滞后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视觉诱发电位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潜伏期检查结果较治疗前降低,振幅升高,研究组治疗后潜伏期低于对照组,振幅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弱视康复采取多媒体视觉功能训练治疗可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对于眼部调节功能与视觉诱发电位均有明确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视觉功能训练 小儿弱视 眼部调节功能 视觉诱发电位
下载PDF
不同视功能训练方法在弱视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16
作者 张晓龙 赖卿 李益冰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6期0096-0099,共4页
探讨不同视觉功能训练方法在弱视中的治疗效果,为患儿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提高视觉训练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并进一步推广和使用。方法 选取了了某视力保健服务有限公司从2022年2月到2022年10月接受治疗的45例弱视患者,其中,被试组被随... 探讨不同视觉功能训练方法在弱视中的治疗效果,为患儿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提高视觉训练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并进一步推广和使用。方法 选取了了某视力保健服务有限公司从2022年2月到2022年10月接受治疗的45例弱视患者,其中,被试组被随机划分成了常规组,负责接受传统弱视治疗,而对照组则分别接受了视觉康复训练,以期望获得更好的改善。结果 与传统的治疗组相比,接受了视觉康复训练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其中,接受常规组的治疗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达到了60.0%,对照1组的治疗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达到了86.7%,对照2组的治疗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达到了93.3%。,接受这些训练的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接受视觉康复训练的两组之间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视觉功能训练法相对传统治疗法治疗弱视疗效均比较显著,两种视觉训练法训练效果无明显差异,均能够帮助患病儿童尽快及时恢复视力,因此非常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功能训练 弱视患者 视力康复
原文传递
208例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向剑波 郭燕 +2 位作者 杨俊芳 漆争艳 何容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1期21-23,27,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眼科收治的208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收集患儿年龄、性别、弱视程度、屈光性质以及不同治疗的视力恢复情况,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208例患...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眼科收治的208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收集患儿年龄、性别、弱视程度、屈光性质以及不同治疗的视力恢复情况,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208例患儿386只眼总有效率为89.64%(346/386).3~5岁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95%,高于6~8岁组的85.37% 和9~12岁组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9.32%,与女性患儿的90.13%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09%,显著高于混合散光患儿的89.13% 及近视患儿的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弱视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6.05%,显著高于中度弱视患儿的90.22% 和重度弱视患儿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综合治疗的屈光不正性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57%,显著高于屈光矫正患儿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效果与年龄、屈光性质、弱视程度、治疗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尽早对症治疗进行矫正,以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不正 弱视 治疗结果 影响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有氧运动训练对剥夺性弱视小鼠视觉功能及皮层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媛媛 郑蕾 +4 位作者 张敏芝 谭大鹏 陈桂花 徐嫄嫄 邓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0-273,共4页
目的 探讨有氧运动训练对单眼剥夺性(MD)弱视小鼠视觉功能及对视皮层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只7 d龄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Sham+Control组、Sham+Exercise组、MD+Control组及MD+Exercise组,每组10只。视动反应检测小鼠... 目的 探讨有氧运动训练对单眼剥夺性(MD)弱视小鼠视觉功能及对视皮层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只7 d龄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Sham+Control组、Sham+Exercise组、MD+Control组及MD+Exercise组,每组10只。视动反应检测小鼠的视功能;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视皮层神经元的数目及结构;微管相关蛋白2(MAP2)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视皮层神经元轴突和树突形态,并比较树突棘密度;膜片钳技术记录视皮层L5锥体神经元电生理活动。结果 与Sham+Control组相比,MD+Control组小鼠视功能、皮层神经元数目、树突棘密度及自发放电频率均显著下降(均为P<0.01),神经元结构完整性受损;而经过有氧运动训练后,与MD+Control组相比,MD+Exercise组小鼠的视功能、皮层神经元数目、树突棘密度及自发放电频率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神经元结构完整性得到改善。结论 有氧运动对剥夺性视皮层神经异常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运动 单眼剥夺性弱视 视皮层 突触可塑性
下载PDF
定量脑电图联合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评估成人弱视患者脑功能及血流灌注改变
19
作者 张向飞 王依格 +3 位作者 赵通 程勇 张麟伟 马国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8-822,共5页
目的以定量脑电图(QEEG)联合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观察成人弱视患者脑功能及血流灌注改变。方法对19例弱视患者(弱视组)及同期23名正常对照者(HC组)行QEEG和MR检查,并对弱视组行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LVQOL)评分;比较组间各脑区... 目的以定量脑电图(QEEG)联合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观察成人弱视患者脑功能及血流灌注改变。方法对19例弱视患者(弱视组)及同期23名正常对照者(HC组)行QEEG和MR检查,并对弱视组行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LVQOL)评分;比较组间各脑区QEEG参数功率谱密度(PSD)及3D-pCASL定量参数,包括平均脑血流量(mCBF)、动脉通过时间(ATT)及脑血容量(CBV)的差异,并分析弱视组脑血流灌注参数与CLVQOL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相比HC组,弱视组双侧枕叶θ、α、β、γ频段PSD,左顶叶θ、β、γ频段PSD,右顶叶δ、θ、β、γ频段PSD,左后颞叶γ频段PSD,右后颞叶δ、α、β、γ频段PSD均增大(P均<0.05);其余PSD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比HC组,弱视组右侧基底节尾状核腹侧及背侧、伏隔核mCBF均升高,右侧中央后回123区、右侧岛叶颗粒区、左侧岛叶无颗粒区腹侧及右侧基底核苍白球ATT均降低,右侧基底节尾状核腹侧CBV升高(FDR校正P均<0.05)。成人弱视患者左侧枕叶V5/MT+区ATT与CLVQOL-P3评分呈正相关(r_(s)=0.440,P=0.003)。结论成人弱视患者顶枕叶及后颞叶等局部脑区功能发生改变,基底核区等局部脑区血流灌注存在代偿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磁共振成像 脑电描记术 动脉自旋标记
下载PDF
屈光异常弱视儿童RNFL和MRT的变化及预测疗效价值
20
作者 巨朝娟 许寅聪 +2 位作者 李康宁 石笑楠 熊朝晖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96-1901,共6页
目的:探讨屈光异常弱视儿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RT)变化及预测疗效价值。方法:选取2020-01/2022-10我院收治的168例近视性屈光异常单眼弱视儿童作为观察组,其中118例轻中度弱视,50例重度弱视,另按照1∶1比例同... 目的:探讨屈光异常弱视儿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RT)变化及预测疗效价值。方法:选取2020-01/2022-10我院收治的168例近视性屈光异常单眼弱视儿童作为观察组,其中118例轻中度弱视,50例重度弱视,另按照1∶1比例同期纳入168例视力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儿童RNFL、MRT变化,分析屈光异常弱视儿童病情程度与RNFL、MRT的相关性,另将观察组根据疗效分为有效亚组和无效亚组,比较有效亚组和无效亚组一般资料、治疗前后RNFL及MRT,采用Logistic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RNFL、MRT单一或联合预测疗效价值。结果:重度弱视RNFL、MRT大于轻中度弱视、对照组(均P<0.05);屈光异常弱视儿童病情程度与RNFL、MRT呈正相关(rs=0.745、0.724,均P<0.001);轻中度和重度弱视患者中,有效亚组和无效亚组初治年龄、注视形式、治疗依从性、治疗前、治疗1mo后RNFL、MRT及其差值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Logistic显示,初治年龄、注视性质、治疗依从性、治疗1mo后RNFL、治疗1mo后MRT是屈光异常弱视儿童疗效的影响因素(均P<0.05);治疗1mo后RNFL、MRT联合预测轻中重度屈光异常弱视儿童疗效的AUC明显优于单一预测。结论:屈光异常弱视患儿RNFL、MRT存在差异,且与患儿不同程度病情、疗效密切相关,治疗1mo后RNFL、MRT联合预测不同程度屈光异常弱视患儿疗效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异常弱视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 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RT) 临床疗效 病情程度 预测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