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1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和噪声优化的虚拟单能量图像技术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应用
1
作者 何长久 刘杰克 +4 位作者 青浩渺 郭玲 胡仕北 周鹏 何乐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2,共5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线性融合图像(linear blending imaging,LBI)、非线性融合图像(nonlinear blending image,NBI)和噪声优化的虚拟单能量图像(noise-optimized virtual monoenergetic image,VMI+)技术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目的:探讨双能量CT线性融合图像(linear blending imaging,LBI)、非线性融合图像(nonlinear blending image,NBI)和噪声优化的虚拟单能量图像(noise-optimized virtual monoenergetic image,VMI+)技术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61例经病理证实为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双能量CT资料。双能量图像采用LBI[融合系数为1(80 kV)和0.6(M0.6)]、NBI和VMI+(40 keV、55 keV)技术重建。比较5组图像的客观图像质量[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肿瘤CT值、噪声]和主观图像质量(肿瘤边界评分和整体图像质量评分)。结果:40 keV的CNR、肿瘤CT值和肿瘤边界评分均明显高于80 kV、M0.6、NBI和55 ke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BI的整体图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80 kV、M0.6、40 keV和55 ke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BI的噪声明显低于80 kV、40 keV和55 ke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喉鳞状细胞癌的双能量CT中,采用VMI+技术(40 keV)能提供更好的CNR、肿瘤CT值和肿瘤边界,采用NBI技术能提供更低的噪声和更好的整体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 喉鳞状细胞癌 非线性融合图像 噪声优化的虚拟单能量图像
原文传递
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杨振兴 张宇琦 +5 位作者 刘挨师 吴慧 赵磊 高伟 施琳 郝粉娥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1期42-48,共7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间拟手术治疗的150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女性64例(42.7%)、男性86例(57.3%),平均年龄为(62.3±...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间拟手术治疗的150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女性64例(42.7%)、男性86例(57.3%),平均年龄为(62.3±11.8)岁。两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独立分析术前影像资料(包括ctEMVI情况及有无局部淋巴结浸润和远处转移),判断是否存在术前EMVI。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评价VNC诊断EMV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150例直肠癌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56例(37.3%)为EMVI阳性,94例(62.7%)为EMVI阴性。医师1对EMVI评价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0.36%、89.36%、81.82%、88.42%,AUC为0.831(95%CI 0.756~0.905);医师2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67%、80.36%、93.62%、88.24%、88.89%,AUC为0.870(95%CI 0.802~0.938),医师1与医师2的评估结果一致性较高(k=0.943)。结论: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直肠癌EMVI术前评估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双能量虚拟平扫 直肠癌 壁外血管侵犯
原文传递
佛山市成年居民骨密度CT定量研究
3
作者 吴伟智 方挺松 +2 位作者 梁振华 祝翠玲 周静仪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2期213-220,共8页
目的:研究佛山地区成年人椎体骨密度(BMD)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探讨本地区不同年龄段BMD均值及各年龄段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率。方法:对佛山市中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的1 065例(男性648例,女性417例)健康成年人体检者使用定量CT(Q... 目的:研究佛山地区成年人椎体骨密度(BMD)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探讨本地区不同年龄段BMD均值及各年龄段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率。方法:对佛山市中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的1 065例(男性648例,女性417例)健康成年人体检者使用定量CT(QCT)行椎体BMD检测,按年龄段进行分组;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BMD值进行检验,采用χ2检验和相关分析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OP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20~29岁、30~39岁、40~49岁及60~69岁、70~79岁不同性别间的B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BMD在青中年时期高于男性。在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男性组及30~39、40~49岁、50~59岁、60~69岁女性组中,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间的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OP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与OP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r男=0.517,r女=0.636)。结论:佛山市健康成年人QCT测量的椎体BMD与性别、年龄相关,在20~29岁达到峰值,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从40~49岁开始,OP发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卵巢甲状腺肿8例CT表现与病理分析
4
作者 李晶 谢德英 +3 位作者 刘洁 朱勇杰 王芸 蔡鹄 《新疆医学》 2024年第1期65-68,119,共5页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CT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病理证实的卵巢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本组8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6岁,3例合并腹水,5例与同侧输卵管或邻近腹膜粘连,CT表现:8例卵巢甲状腺肿病灶均为单发...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CT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病理证实的卵巢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本组8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6岁,3例合并腹水,5例与同侧输卵管或邻近腹膜粘连,CT表现:8例卵巢甲状腺肿病灶均为单发囊性或囊实性肿块,5例伴高密度囊腔。6例行增强扫描,其中4例实性区及囊壁可见中度及明显强化,2例囊壁强化不明显,6例囊腔均无强化。病理示肿瘤实质主要由大小不等、内含胶质的甲状腺滤泡样结构组成,滤泡上皮为单层扁平、立方上皮或柱状上皮,细胞无异形性。8例中伴有成熟畸胎瘤成分5例,单纯型卵巢甲状腺肿2例,内膜样囊肿成分1例。结论卵巢甲状腺肿的CT表现常为边界清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囊壁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可伴高密度囊腔、钙化,能部分反映此瘤的病理特征,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不典型病例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甲状腺肿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病理学 诊断
下载PDF
能谱CT去金属伪影技术对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物伪影及成像质量效果影响研究
5
作者 张晓慧 袁颖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171-173,共3页
目的 探循能谱CT去金属伪影(MAR)技术对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物伪影及成像质量效果影响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42例髋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应用CT能谱及MAR技术,基于... 目的 探循能谱CT去金属伪影(MAR)技术对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物伪影及成像质量效果影响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42例髋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应用CT能谱及MAR技术,基于原始能谱CT扫描数据,权定能级范围70~130keV,并以20keV能级为间隔(依次为70keV、90keV、110keV及130keV),共计4组,所获单能量图像按MAR技术使用有无分为非MAR组、MAR组。观察两组置换物周围肌肉、周围骨组织、膀胱在相同能级下的信噪比(SNR)及伪影指数(AI)用以评估伪影情况,且由2名高年资影像医师对置换物周围肌肉、骨质结构及盆腔器官情况进行主观评分用以评估成像质量效果。结果 随能级升高,两组置换物周围肌肉、周围骨组织、膀胱SNR均有升高,AI均有降低,且在70~110KeV能级条件下,MAR组置换物周围肌肉、周围骨组织SNR均高于非MAR组,AI均低于非M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0~130KeV能级条件下,MAR组膀胱SNR均高于非MAR组,AI均低于非M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能级升高,非MAR组周围肌肉、盆腔器官主观评分先升后降,于110KeV抵达最高值,骨质结构主观评分逐步升高,MA R周围肌肉、骨质结构及盆腔器官情况主观评分均逐步升高,于70keV、90keV、110keV及130keV相同能级下,相较于非MAR组,MAR周围肌肉、骨质结构及盆腔器官情况主观评分均更高(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患者应用能谱CT联合MAR技术,置换物伪影得以减少,成像质量效果获有提高,推荐在110KeV能级水平上采用MAR技术,可最大限度消除金属伪影,并充分显示临近组织,更有助于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能谱CT 去金属伪影
下载PDF
薄层CT多征象联合多平面重组诊断气管支气管结核
6
作者 于喜红 杨瑞 +4 位作者 刘继伟 弓莉 周静 王振静 高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1-245,共5页
目的 观察薄层CT多征象联合多平面重组(MPR)诊断气管支气管结核(TBTB)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4例接受胸部薄层CT扫描的TBTB患者并行MPR,观察病变直接与间接表现;比较轴位平扫CT(直接观察法)与其联合MPR(联合观察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目的 观察薄层CT多征象联合多平面重组(MPR)诊断气管支气管结核(TBTB)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4例接受胸部薄层CT扫描的TBTB患者并行MPR,观察病变直接与间接表现;比较轴位平扫CT(直接观察法)与其联合MPR(联合观察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直接观察法诊断TBTB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38.88%(201/517)、98.13%(1 789/1 823)、85.53%(201/235)、84.99%(1 789/2 105)及85.04%(1 990/2 340),联合观察法上述各项分别为91.10%(471/517)、98.85%(1 802/1 823)、95.54%(471/493)、97.51%(1 802/1 848)及97.14%(2 273/2 340);2种方法间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薄层CT多征象联合MPR可有效诊断TBT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支气管疾病 气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平面重组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淋巴血管侵犯状态的价值
7
作者 李扬 王向明 +8 位作者 谷霄龙 杨丽 王琦 时高峰 随义 徐校胜 岳萌 王明博 任嘉梁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9-246,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ESCC)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4例食管鳞癌患者,其中包括66例LVI阳性和158例LVI阴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ESCC)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4例食管鳞癌患者,其中包括66例LVI阳性和158例LVI阴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将入组的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3D Slicer软件逐层勾画全肿瘤感兴趣区(ROI),采用Python软件的Pyradiomics包提取肿瘤组织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并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来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使用校准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拟合程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从全肿瘤ROI中提取了1130个组学特征,经过筛选最终保留了7个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预测LVI的AUC值为0.930,敏感度为0.851,特异度为0.919,准确度为0.899,阳性预测值为0.816,阴性预测值为0.936;在测试集中,AUC值为0.897,敏感度为0.789,特异度为0.787,准确度为0.788,阳性预测值为0.600,阴性预测值为0.902。校准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一致性良好。DCA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增强CT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能够在术前有效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影像组学 淋巴血管侵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增强CT
下载PDF
后下纵隔支气管囊肿CT和MRI不典型表现临床案例分析
8
作者 王伟 陈疆红 +1 位作者 杨正汉 靳二虎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1期76-82,共7页
纵隔型支气管囊肿(MBC)是一种先天性支气管囊肿,多发生于中纵隔中上部,发生在后下纵隔相对少见。本文报道1例后下纵隔支气管囊肿患者,19岁,男性,体检发现纵隔占位。CT表现为后下纵隔脊柱旁不规则肿块,密度混杂,边缘及内部可见结节状钙化... 纵隔型支气管囊肿(MBC)是一种先天性支气管囊肿,多发生于中纵隔中上部,发生在后下纵隔相对少见。本文报道1例后下纵隔支气管囊肿患者,19岁,男性,体检发现纵隔占位。CT表现为后下纵隔脊柱旁不规则肿块,密度混杂,边缘及内部可见结节状钙化,增强后未见强化。MRI检查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见条索状、分隔样低信号,增强后延迟期病灶边缘及分隔轻度强化。术后病理诊断:支气管源性囊肿。本文回顾性分析该病例的CT和MRI影像特征,并复习国内外文献,总结后下纵隔不典型支气管囊肿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后下纵隔 支气管囊肿
原文传递
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成像方案
9
作者 胡莹莹 张珂 +3 位作者 何辰宇 孙宏亮 王蕾 谢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2-246,共5页
目的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诊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双下肢动脉能谱CTA资料,经重建获得40~80 keV(间隔5 keV)单能量(共9种)及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对比双下肢动脉在不同图像中的C... 目的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诊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双下肢动脉能谱CTA资料,经重建获得40~80 keV(间隔5 keV)单能量(共9种)及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对比双下肢动脉在不同图像中的CT值、噪声(SD)值、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针对50、60 keV单能量和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质量及血管节段的可诊断性进行主观评估,观察40、45、50、60 keV单能量和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的自动去骨能力。结果40~80 keV范围内,随keV升高,各动脉在图像中的CT值、SD值、SNR及CNR均逐渐降低。相比100 kVp,腘动脉(PA)及其近端动脉的CT值、CNR及SNR均在40~55 keV图像中升高(P均<0.05);50~55 keV图像中SD值升高(P均<0.05),而60 keV图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及60 keV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可诊断动脉节段数与100 k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A以远节段的SNR及CNR在各单能量图像及100 kVp图像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CT值在40~45 keV图像中、SD在40 keV图像中均高于100 kVp(P均<0.05),但SD在45 keV与100 kVp图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keV图像中,PA以远节段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可诊断节段数均高于60 keV及100 kVp(P均<0.05)。40 keV图像对9例(9/30,30.00%)、45 keV图像对6例(6/30,20.00%)不能自动去骨,50及60 keV、100 kVp对30例(30/30,100%)均可自动去骨。结论行双下肢动脉能谱CTA时,对PA及其近端节段以60 keV单能量成像较佳,对其以远或双下肢全程则以50 keV单能量成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 CT血管成像 能谱CT
下载PDF
胸腹部平扫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
10
作者 王旭 刘磊 +3 位作者 刘义军 童小雨 范勇 王诗耕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398,共6页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椎体进行分析。使用QCT骨密度测量工作站测得胸部常规120 kVp下T11~L1椎体的骨密度(BMD),同时分别测量胸部120 kVp与腹部GSI扫描70 keV单能量下T11~L1椎体的CT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数据测量的一致性,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椎体BMD值与CT值之间的相关性。不同椎体间CT值差异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参考QCT诊断标准,将椎体分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采用Kruskal-Wallis比较三组间及组内CT值差异。组内120 kVp-CT值和GSI-CT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T11~L1椎体BMD均值行骨质状态判定,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椎体CT值评估骨质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椎体BMD与120 kVp-CT值和GSI-CT值均呈正相关(r=0.976、0.963,P<0.001)。120 kVp和GSI下T11~L1椎体CT值依次为T11[144.00(72.00)、158.00(79.00)]、T12[137.00(67.00)、150.00(76.00)]、L1[128.00(67.00)、137.00(74.00)],不同椎体及椎体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31例患者共1293个椎体,骨量正常组椎体496个、骨量减少组椎体415个、骨质疏松组椎体382个。120 kVp和GSI下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椎体CT值依次为[181.50(43.67)、199.65(48.57)]、[132.20(18.50)、144.00(23.00)]和[87.75(22.20)、93.30(27.20)],不同骨质状态组间椎体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组内椎体GSI-CT值均高于椎体120 kVp-CT值(P<0.05)。120 kVp-CT值与GSI-CT值诊断骨量减少的AUC分别为0.976、0.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7);诊断骨质疏松的AUC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胸部常规120 kVp及腹部GSI平扫CT值均可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诊断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定量CT 能谱CT CT值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能谱CTA联合MAR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颜钦文 王宇翔 +5 位作者 张俊 贺兰 胡岗 熊敏超 秦君翔 袁学刚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82-188,共7页
目的:评价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能谱CTA联合去金属伪影技术(MAR)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7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需行能谱头颈CTA检查患者的CT原始数据,分别重建出70~140 keV单能级图像、120 kVp-like混合能量图像及70~140 keV MAR处理图像... 目的:评价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能谱CTA联合去金属伪影技术(MAR)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7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需行能谱头颈CTA检查患者的CT原始数据,分别重建出70~140 keV单能级图像、120 kVp-like混合能量图像及70~140 keV MAR处理图像和120kVp-like MAR图像;感兴趣区(ROI)放置在伪影最严重层面的线圈附近,测量CT值及标准差(SD),计算伪影指数(AI)及信噪比(SNR);在主观分析方面,由两名诊断医生采用Likert 5分量表法对所有图像的伪影程度和血管显示能力进行评估;比较MAR组和非MAR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和客观参数。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图像之间的差异。结果:8组单能量图像上,MAR图像的AI明显低于非MAR图像;在80~110 keV条件下,MAR图像SNR高于非MA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同keV下,与非MAR组相比,MAR组图像的伪影评分及周围血管显示主观评分得分均更高。对于非MAR处理图像,AI值与周围血管显示评分在植入不同直径弹簧圈的患者图像上没有统计学差;对于MAR图像,较大直径弹簧圈组(>8.79 mm)患者图像的AI值明显高于常规直径组,而周围血管显示主观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直径组。结论:能谱CTA成像联合MAR可有效减少颅内动脉瘤栓塞植入物伪影,改善周围血管显示,对于小直径的弹簧圈MAR减少伪影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金属伪影
原文传递
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鉴别儿童支原体与非支原体肺炎
12
作者 王超 徐鹏 +2 位作者 黄国强 邱晓晖 刘艺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159,共5页
目的观察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鉴别儿童支原体肺炎(MP)与非M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53例肺炎患儿,根据支原体RNA检测结果分为MP组(n=101)与非MP组(n=52);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n=107,含71例MP、36例非MP)和验证集(n=46,含30例MP、16例非... 目的观察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鉴别儿童支原体肺炎(MP)与非M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53例肺炎患儿,根据支原体RNA检测结果分为MP组(n=101)与非MP组(n=52);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n=107,含71例MP、36例非MP)和验证集(n=46,含30例MP、16例非MP)。比较2组CT表现,以F test算法基于训练集数据筛选6个最佳CT征象,以逻辑回归(LR)方法构建CT模型。基于训练集提取及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分别以LR、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线性判别分析(LDA)及随机梯度下降法(SGD)分类器构建机器学习(ML)模型;基于最佳CT征象及影像组学特征构建CT-ML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鉴别MP与非MP的效能。结果病变累及右肺上、中、下叶,支气管壁增厚、树芽征及边缘回缩征为最佳CT征象,以之构建的CTLR在验证集的AUC为0.710。验证集中,ML_(LR)、ML_(SVM)、ML_(RF)、ML_(LDA)及ML_(SGD)的AUC分别为0.715、0.663、0.623、0.706及0.494,ML_(LR)为效能最优影像组学模型。CT-ML_(LR)、CT-ML_(SVM)、CT-ML_(RF)、CT-ML_(LDA)及CT-ML_(SGD)在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13、0.823、0.649、0.796及0.665,CT-ML_(SVM)为效能最优CT-ML模型。训练集中,CT-ML_(SVM)的AUC(0.840)高于CTLR及ML_(LR)(AUC=0.713、0.740,P均<0.05);验证集中CTLR、ML_(LR)及CT-ML_(SVM)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UC=0.710、0.715及0.823,P均>0.05)。结论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能有效鉴别儿童MP与非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支原体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下载PDF
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肺动脉壁内血肿CT血管成像表现与预后
13
作者 周璐 王姝文 +2 位作者 刘豆豆 孙明华 葛英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540,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合并肺动脉壁内血肿(PAIH)CT血管成像(CTA)表现,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急性Standford A型AD合并PAIH患者(PAIH组)及55例无PAIH的急性Standford A型AD患者(对照组)资料,对比2... 目的观察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合并肺动脉壁内血肿(PAIH)CT血管成像(CTA)表现,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急性Standford A型AD合并PAIH患者(PAIH组)及55例无PAIH的急性Standford A型AD患者(对照组)资料,对比2组主动脉及冠状动脉CTA表现,观察PAIH组术后15天血肿吸收情况,根据2组出院后1年内主动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急性Standford A型AD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PAIH组升主动脉最宽径大于对照组[(5.22±0.57)cm vs.(4.54±0.45)cm,t=6.963,P<0.001],主动脉瓣、窦管结合部、右冠窦、无冠窦及右冠状动脉更易受累,且更易出现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P均<0.05)。PAIH组42例接受手术治疗,13例因病情危重未能接受手术治疗而死亡;术后15天其中36例血肿范围较前缩小。对103例完成随访,其中63例预后良好、40例预后不良。年龄及合并PAIH是急性Standford A型AD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7、4.71)。结论急性Standford A型AD合并PAIH的CTA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预测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肺动脉 血肿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不同预后的抗MDA5抗体阳性IIMs患者肺部HRCT定量指标与临床研究
14
作者 张明霞 李玲 +6 位作者 高兰 王玉华 孙莹 孙磊 霍萌 张春燕 王仁贵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3期351-358,共8页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预后的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特发性炎性肌病(IIMs)患者的肺部HRCT定量指标与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19例MDA5抗体阳性IIMs患者的临床...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预后的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特发性炎性肌病(IIMs)患者的肺部HRCT定量指标与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19例MDA5抗体阳性IIM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将患者按预后不同分为预后良好组(14例)及预后不良(插管或死亡)组(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间质性肺病(ILD)类型及CT量化指标。结果:预后良好及不良组患者在性别、癌胚抗原、血氧饱和度、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预后不良组出现呼吸系统异常改变的比例更高。在ILD类型方面,预后不良组患者以急性间质性肺炎(AIP)样病变为主、预后良好组患者以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样病变为主,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预后不良组半定量评分更高,全肺病灶体积更高且全肺病灶占比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氧饱和度、单核细胞百分比与半定量评分、全肺病灶体积及全肺病灶占比呈负相关,癌胚抗原、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与半定量评分、全肺病灶体积及全肺病灶占比呈正相关。结论:不同预后的MDA5抗体阳性IIMs患者的肺部HRCT定量指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有差异,为临床诊疗提供了相应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CT 特发性炎性肌病 IIMS 抗MDA5抗体 ILD
原文传递
基于不同管电压的人工智能重建算法对胸部体模CT扫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惠庆桃 刘婷 +3 位作者 卿翔 李洁 王冠 马春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3期19-23,共5页
目的:基于成年男性仿真胸部体模(PH-N1)CT扫描,探究不同管电压结合人工智能(AI)重建(CI)算法对胸部体模CT扫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512层超高端CT分为4种管电压对体模进行扫描,分别为70 kV、80 kV、100 kV和120 kV,对不... 目的:基于成年男性仿真胸部体模(PH-N1)CT扫描,探究不同管电压结合人工智能(AI)重建(CI)算法对胸部体模CT扫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512层超高端CT分为4种管电压对体模进行扫描,分别为70 kV、80 kV、100 kV和120 kV,对不同管电压的CT扫描图像采用10%、30%、50%、70%和90%CI算法重建1 mm薄层图像,比较4组扫描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图像主动脉、腹壁脂肪及竖棘肌的CT值、标准偏差(SD)值,由两名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年资诊断医师独立双盲的对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评估,并行Kappa一致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图像目标组织的CT值、SD值差异。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比较组间主观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4种不同管电压的CTDIvol和DL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5.617、3996.118,P<0.05)。在70 kV管电压下,10%、30%、50%、70%和90%CI算法重建的主动脉、腹壁脂肪及竖棘肌的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267、53.327、14.873,P<0.05)。在90%权重的CI算法重建4种不同管电压下,主动脉、腹壁脂肪及竖棘肌的CT值随着管电压的降低,CT值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899、2563.93、219.231,P<0.05)。两名诊断医师对各组图像的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712~0.869)。结论:CI算法在70 kV管电压下90%权重的CI算法重建图像与80 kV、90 kV、120 kV图像相比,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同时图像具有良好信噪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 人工智能 重建算法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儿童梅克尔憩室的CT诊断价值
16
作者 陈园园 张嫣 +3 位作者 王霞 张若仙 江肖松 李鸿恩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8-533,共6页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儿童梅克尔憩室(M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MD患儿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36例MD在CT上均能显示。病变部位:位于右下腹18例,右中腹7例,中下腹部中线处7例,左侧中...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儿童梅克尔憩室(M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MD患儿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36例MD在CT上均能显示。病变部位:位于右下腹18例,右中腹7例,中下腹部中线处7例,左侧中下腹部5例。憩室的形态:MD呈囊袋状扩张者11例(11/36),一端呈窄颈状与回肠相连,另一端盲端明显扩张,MD的长度为1.5~4.1 cm、宽度为0.8~1.7 cm,增强后囊壁明显强化,尤其在动脉期与正常小肠黏膜对比最显著明显;MD呈指状结构者25例(25/36),一端与回肠相连,另一端为盲端且无明显扩张,MD的长度为2.2~5.2 cm、宽度为0.5~1.0 cm,MD管腔自起始端至盲端逐渐变细,管腔内壁毛糙,腔内有少量液体,部分内壁贴合,增强后动脉期憩室-回肠连接部及憩室壁对比最显著。23例合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4例合并腹水。结论:CT不仅可以显示MD的形态及其与周围肠管和肠系膜的空间关系,还能准确判断病变范围,术前行CT检查,对于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克尔憩室 小肠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三低”冠状动脉CTA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研究
17
作者 刘铁 程悦 +2 位作者 于静 张晓东 沈文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90-194,20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AI)影像后处理的“三低”(低剂量对比剂、对比剂低流率及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CTA(CCTA)技术的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纳入疑似冠心病病人60例,平均年龄(56.3±3.9)岁。将病人随机分为行“三低”CCTA...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AI)影像后处理的“三低”(低剂量对比剂、对比剂低流率及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CTA(CCTA)技术的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纳入疑似冠心病病人60例,平均年龄(56.3±3.9)岁。将病人随机分为行“三低”CCTA检查的研究组(30例)和行常规CCTA检查的对照组(30例)。根据Likert分级评分法对冠状动脉主支血管[包括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进行影像质量主观评分。测量升主动脉(AA)、LM、LAD中段(mLAD)、LCX近端(pLCX)、RCA中段(mRCA)、右冠状动脉远段(dRCA)管腔及邻近脂肪CT值和噪声(SD)值,以及右心室(RV)及右侧心膈角区脂肪的CT值和SD值,并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卡方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病人一般资料、影像质量主观评分和评价指标,以及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2组间LM、LAD、LCX、RCA影像质量主观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比对照组,研究组AA、LM、mLAD、pLCX、mRCA、dRCA管腔CT值分别提高了32.5%、8.6%、11.7%、11.2%、9.2%和2.1%;2组RV的CT值、SNR、C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AI影像后处理的“三低”CCTA可保证冠状动脉影像质量,且降低了辐射剂量,用于冠心病筛查具有很好的临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冠心病 影像质量
下载PDF
SPECT/CT融合骨显像联合碱性磷酸酶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价值研究
18
作者 范群 苏福 +4 位作者 杨荣水 马超 汤辉 张红 陈国强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303-305,共3页
目的:研究SPECT/CT融合骨显像联合碱性磷酸酶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2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218例,然后通过比较分析SPECT/CT融合骨显像和碱性磷酸酶诊断结果,最终得出联合诊断的价值。... 目的:研究SPECT/CT融合骨显像联合碱性磷酸酶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2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218例,然后通过比较分析SPECT/CT融合骨显像和碱性磷酸酶诊断结果,最终得出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非小细胞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概率更高,血清ALP含量与骨转移病灶数目呈正相关,联合诊断骨转移的准确率更高。结论:SPECT/CT融合骨显像联合碱性磷酸酶诊断肺癌骨转移有一定的价值,可以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T/CT融合骨显像 肺癌 骨转移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胸部CT图像质量评价与辐射剂量的临床应用研究
19
作者 刘铁 李艳艳 +1 位作者 李鹏 王健 《影像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19-23,38,共6页
目的:归纳和分析影响胸部CT图像质量的因素,进一步对照分析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两组图像质量有无差异,以论证胸部CT低剂量检查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50例胸部CT查体的患者,A组为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20kV,管电流自动调节;B组为低剂量组,... 目的:归纳和分析影响胸部CT图像质量的因素,进一步对照分析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两组图像质量有无差异,以论证胸部CT低剂量检查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50例胸部CT查体的患者,A组为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20kV,管电流自动调节;B组为低剂量组,管电压100kV,管电流自动调节。参照胸部CT的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对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图像质量进一步作出主观评价。对辐射剂量、信噪比等客观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与主观评价相比较。结果:主、客观评价两组图像质量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辐射剂量与B组辐射剂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因素、设备的因素以及操作者的因素,胸部CT采用100kV低剂量检查可以作为常规扫描方案,获得的图像可以满足影像诊断的要求,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 计算机X线摄影 体层成像 图像质量 低剂量
下载PDF
CT征象联合纹理分析鉴别硬化性肺泡细胞瘤与周围型肺癌的价值
20
作者 丁昌懋 罗成龙 +2 位作者 宋一曼 岳松伟 高剑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CT征象联合纹理分析鉴别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ulmonary sclerosing pneumocytoma,PSP)与周围型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PLC)的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PSP患者136例及PLC患者131例,以7∶3的比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训练集... 目的探讨CT征象联合纹理分析鉴别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ulmonary sclerosing pneumocytoma,PSP)与周围型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PLC)的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PSP患者136例及PLC患者131例,以7∶3的比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分析两组病变CT特征及静脉期薄层CT图像纹理特征,用筛选出的特征参数构建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绘制ROC曲线,计算AUC值,评价各模型诊断PSP与PLC的效能。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两组间形态、钙化、液化坏死、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空洞、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和16组最佳纹理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特征模型由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及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组成;纳入训练集回归模型的最佳纹理参数共5组,分别为Perc.10%、S(3,0)SumAverg、S(4,0)SumAverg、S(4,4)SumAverg及WavEnLH_s-1。训练集中CT特征模型与CT纹理参数模型诊断PSP与PLC的AUC分别为0.847、0.851,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2);CT特征联合纹理参数模型诊断两组病变的AUC最高,为0.939,其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0%、82.1%和93.5%。验证集中影像学特征联合纹理参数模型诊断两组病变的AUC为0.923,高于CT影像特征模型(AUC=0.864;Z=2.627,P=0.009)和CT纹理参数模型(AUC=0.832;Z=2.147,P=0.031)。结论CT征象联合纹理分析对于鉴别PSP与PLC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理分析 硬化性肺泡细胞瘤 周围型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