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薄层CT多征象联合多平面重组诊断气管支气管结核
1
作者 于喜红 杨瑞 +4 位作者 刘继伟 弓莉 周静 王振静 高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1-245,共5页
目的 观察薄层CT多征象联合多平面重组(MPR)诊断气管支气管结核(TBTB)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4例接受胸部薄层CT扫描的TBTB患者并行MPR,观察病变直接与间接表现;比较轴位平扫CT(直接观察法)与其联合MPR(联合观察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目的 观察薄层CT多征象联合多平面重组(MPR)诊断气管支气管结核(TBTB)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4例接受胸部薄层CT扫描的TBTB患者并行MPR,观察病变直接与间接表现;比较轴位平扫CT(直接观察法)与其联合MPR(联合观察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直接观察法诊断TBTB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38.88%(201/517)、98.13%(1 789/1 823)、85.53%(201/235)、84.99%(1 789/2 105)及85.04%(1 990/2 340),联合观察法上述各项分别为91.10%(471/517)、98.85%(1 802/1 823)、95.54%(471/493)、97.51%(1 802/1 848)及97.14%(2 273/2 340);2种方法间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薄层CT多征象联合MPR可有效诊断TBT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支气管疾病 气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平面重组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淋巴血管侵犯状态的价值
2
作者 李扬 王向明 +8 位作者 谷霄龙 杨丽 王琦 时高峰 随义 徐校胜 岳萌 王明博 任嘉梁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9-246,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ESCC)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4例食管鳞癌患者,其中包括66例LVI阳性和158例LVI阴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ESCC)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4例食管鳞癌患者,其中包括66例LVI阳性和158例LVI阴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将入组的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3D Slicer软件逐层勾画全肿瘤感兴趣区(ROI),采用Python软件的Pyradiomics包提取肿瘤组织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并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来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使用校准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拟合程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从全肿瘤ROI中提取了1130个组学特征,经过筛选最终保留了7个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预测LVI的AUC值为0.930,敏感度为0.851,特异度为0.919,准确度为0.899,阳性预测值为0.816,阴性预测值为0.936;在测试集中,AUC值为0.897,敏感度为0.789,特异度为0.787,准确度为0.788,阳性预测值为0.600,阴性预测值为0.902。校准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一致性良好。DCA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增强CT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能够在术前有效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影像组学 淋巴血管侵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增强CT
下载PDF
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成像方案
3
作者 胡莹莹 张珂 +3 位作者 何辰宇 孙宏亮 王蕾 谢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2-246,共5页
目的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诊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双下肢动脉能谱CTA资料,经重建获得40~80 keV(间隔5 keV)单能量(共9种)及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对比双下肢动脉在不同图像中的C... 目的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诊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双下肢动脉能谱CTA资料,经重建获得40~80 keV(间隔5 keV)单能量(共9种)及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对比双下肢动脉在不同图像中的CT值、噪声(SD)值、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针对50、60 keV单能量和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质量及血管节段的可诊断性进行主观评估,观察40、45、50、60 keV单能量和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的自动去骨能力。结果40~80 keV范围内,随keV升高,各动脉在图像中的CT值、SD值、SNR及CNR均逐渐降低。相比100 kVp,腘动脉(PA)及其近端动脉的CT值、CNR及SNR均在40~55 keV图像中升高(P均<0.05);50~55 keV图像中SD值升高(P均<0.05),而60 keV图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及60 keV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可诊断动脉节段数与100 k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A以远节段的SNR及CNR在各单能量图像及100 kVp图像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CT值在40~45 keV图像中、SD在40 keV图像中均高于100 kVp(P均<0.05),但SD在45 keV与100 kVp图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keV图像中,PA以远节段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可诊断节段数均高于60 keV及100 kVp(P均<0.05)。40 keV图像对9例(9/30,30.00%)、45 keV图像对6例(6/30,20.00%)不能自动去骨,50及60 keV、100 kVp对30例(30/30,100%)均可自动去骨。结论行双下肢动脉能谱CTA时,对PA及其近端节段以60 keV单能量成像较佳,对其以远或双下肢全程则以50 keV单能量成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 CT血管成像 能谱CT
下载PDF
胸腹部平扫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
4
作者 王旭 刘磊 +3 位作者 刘义军 童小雨 范勇 王诗耕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398,共6页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椎体进行分析。使用QCT骨密度测量工作站测得胸部常规120 kVp下T11~L1椎体的骨密度(BMD),同时分别测量胸部120 kVp与腹部GSI扫描70 keV单能量下T11~L1椎体的CT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数据测量的一致性,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椎体BMD值与CT值之间的相关性。不同椎体间CT值差异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参考QCT诊断标准,将椎体分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采用Kruskal-Wallis比较三组间及组内CT值差异。组内120 kVp-CT值和GSI-CT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T11~L1椎体BMD均值行骨质状态判定,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椎体CT值评估骨质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椎体BMD与120 kVp-CT值和GSI-CT值均呈正相关(r=0.976、0.963,P<0.001)。120 kVp和GSI下T11~L1椎体CT值依次为T11[144.00(72.00)、158.00(79.00)]、T12[137.00(67.00)、150.00(76.00)]、L1[128.00(67.00)、137.00(74.00)],不同椎体及椎体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31例患者共1293个椎体,骨量正常组椎体496个、骨量减少组椎体415个、骨质疏松组椎体382个。120 kVp和GSI下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椎体CT值依次为[181.50(43.67)、199.65(48.57)]、[132.20(18.50)、144.00(23.00)]和[87.75(22.20)、93.30(27.20)],不同骨质状态组间椎体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组内椎体GSI-CT值均高于椎体120 kVp-CT值(P<0.05)。120 kVp-CT值与GSI-CT值诊断骨量减少的AUC分别为0.976、0.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7);诊断骨质疏松的AUC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胸部常规120 kVp及腹部GSI平扫CT值均可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诊断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定量CT 能谱CT CT值
下载PDF
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鉴别儿童支原体与非支原体肺炎
5
作者 王超 徐鹏 +2 位作者 黄国强 邱晓晖 刘艺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159,共5页
目的观察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鉴别儿童支原体肺炎(MP)与非M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53例肺炎患儿,根据支原体RNA检测结果分为MP组(n=101)与非MP组(n=52);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n=107,含71例MP、36例非MP)和验证集(n=46,含30例MP、16例非... 目的观察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鉴别儿童支原体肺炎(MP)与非M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53例肺炎患儿,根据支原体RNA检测结果分为MP组(n=101)与非MP组(n=52);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n=107,含71例MP、36例非MP)和验证集(n=46,含30例MP、16例非MP)。比较2组CT表现,以F test算法基于训练集数据筛选6个最佳CT征象,以逻辑回归(LR)方法构建CT模型。基于训练集提取及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分别以LR、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线性判别分析(LDA)及随机梯度下降法(SGD)分类器构建机器学习(ML)模型;基于最佳CT征象及影像组学特征构建CT-ML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鉴别MP与非MP的效能。结果病变累及右肺上、中、下叶,支气管壁增厚、树芽征及边缘回缩征为最佳CT征象,以之构建的CTLR在验证集的AUC为0.710。验证集中,ML_(LR)、ML_(SVM)、ML_(RF)、ML_(LDA)及ML_(SGD)的AUC分别为0.715、0.663、0.623、0.706及0.494,ML_(LR)为效能最优影像组学模型。CT-ML_(LR)、CT-ML_(SVM)、CT-ML_(RF)、CT-ML_(LDA)及CT-ML_(SGD)在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13、0.823、0.649、0.796及0.665,CT-ML_(SVM)为效能最优CT-ML模型。训练集中,CT-ML_(SVM)的AUC(0.840)高于CTLR及ML_(LR)(AUC=0.713、0.740,P均<0.05);验证集中CTLR、ML_(LR)及CT-ML_(SVM)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UC=0.710、0.715及0.823,P均>0.05)。结论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能有效鉴别儿童MP与非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支原体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下载PDF
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肺动脉壁内血肿CT血管成像表现与预后
6
作者 周璐 王姝文 +2 位作者 刘豆豆 孙明华 葛英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540,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合并肺动脉壁内血肿(PAIH)CT血管成像(CTA)表现,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急性Standford A型AD合并PAIH患者(PAIH组)及55例无PAIH的急性Standford A型AD患者(对照组)资料,对比2... 目的观察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合并肺动脉壁内血肿(PAIH)CT血管成像(CTA)表现,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急性Standford A型AD合并PAIH患者(PAIH组)及55例无PAIH的急性Standford A型AD患者(对照组)资料,对比2组主动脉及冠状动脉CTA表现,观察PAIH组术后15天血肿吸收情况,根据2组出院后1年内主动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急性Standford A型AD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PAIH组升主动脉最宽径大于对照组[(5.22±0.57)cm vs.(4.54±0.45)cm,t=6.963,P<0.001],主动脉瓣、窦管结合部、右冠窦、无冠窦及右冠状动脉更易受累,且更易出现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P均<0.05)。PAIH组42例接受手术治疗,13例因病情危重未能接受手术治疗而死亡;术后15天其中36例血肿范围较前缩小。对103例完成随访,其中63例预后良好、40例预后不良。年龄及合并PAIH是急性Standford A型AD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7、4.71)。结论急性Standford A型AD合并PAIH的CTA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预测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肺动脉 血肿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儿童梅克尔憩室的CT诊断价值
7
作者 陈园园 张嫣 +3 位作者 王霞 张若仙 江肖松 李鸿恩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8-533,共6页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儿童梅克尔憩室(M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MD患儿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36例MD在CT上均能显示。病变部位:位于右下腹18例,右中腹7例,中下腹部中线处7例,左侧中...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儿童梅克尔憩室(M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MD患儿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36例MD在CT上均能显示。病变部位:位于右下腹18例,右中腹7例,中下腹部中线处7例,左侧中下腹部5例。憩室的形态:MD呈囊袋状扩张者11例(11/36),一端呈窄颈状与回肠相连,另一端盲端明显扩张,MD的长度为1.5~4.1 cm、宽度为0.8~1.7 cm,增强后囊壁明显强化,尤其在动脉期与正常小肠黏膜对比最显著明显;MD呈指状结构者25例(25/36),一端与回肠相连,另一端为盲端且无明显扩张,MD的长度为2.2~5.2 cm、宽度为0.5~1.0 cm,MD管腔自起始端至盲端逐渐变细,管腔内壁毛糙,腔内有少量液体,部分内壁贴合,增强后动脉期憩室-回肠连接部及憩室壁对比最显著。23例合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4例合并腹水。结论:CT不仅可以显示MD的形态及其与周围肠管和肠系膜的空间关系,还能准确判断病变范围,术前行CT检查,对于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克尔憩室 小肠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三低”冠状动脉CTA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研究
8
作者 刘铁 程悦 +2 位作者 于静 张晓东 沈文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90-194,20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AI)影像后处理的“三低”(低剂量对比剂、对比剂低流率及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CTA(CCTA)技术的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纳入疑似冠心病病人60例,平均年龄(56.3±3.9)岁。将病人随机分为行“三低”CCTA...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AI)影像后处理的“三低”(低剂量对比剂、对比剂低流率及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CTA(CCTA)技术的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纳入疑似冠心病病人60例,平均年龄(56.3±3.9)岁。将病人随机分为行“三低”CCTA检查的研究组(30例)和行常规CCTA检查的对照组(30例)。根据Likert分级评分法对冠状动脉主支血管[包括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进行影像质量主观评分。测量升主动脉(AA)、LM、LAD中段(mLAD)、LCX近端(pLCX)、RCA中段(mRCA)、右冠状动脉远段(dRCA)管腔及邻近脂肪CT值和噪声(SD)值,以及右心室(RV)及右侧心膈角区脂肪的CT值和SD值,并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卡方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病人一般资料、影像质量主观评分和评价指标,以及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2组间LM、LAD、LCX、RCA影像质量主观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比对照组,研究组AA、LM、mLAD、pLCX、mRCA、dRCA管腔CT值分别提高了32.5%、8.6%、11.7%、11.2%、9.2%和2.1%;2组RV的CT值、SNR、C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AI影像后处理的“三低”CCTA可保证冠状动脉影像质量,且降低了辐射剂量,用于冠心病筛查具有很好的临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冠心病 影像质量
下载PDF
SPECT/CT融合骨显像联合碱性磷酸酶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价值研究
9
作者 范群 苏福 +4 位作者 杨荣水 马超 汤辉 张红 陈国强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303-305,共3页
目的:研究SPECT/CT融合骨显像联合碱性磷酸酶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2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218例,然后通过比较分析SPECT/CT融合骨显像和碱性磷酸酶诊断结果,最终得出联合诊断的价值。... 目的:研究SPECT/CT融合骨显像联合碱性磷酸酶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2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218例,然后通过比较分析SPECT/CT融合骨显像和碱性磷酸酶诊断结果,最终得出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非小细胞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概率更高,血清ALP含量与骨转移病灶数目呈正相关,联合诊断骨转移的准确率更高。结论:SPECT/CT融合骨显像联合碱性磷酸酶诊断肺癌骨转移有一定的价值,可以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T/CT融合骨显像 肺癌 骨转移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CT征象联合纹理分析鉴别硬化性肺泡细胞瘤与周围型肺癌的价值
10
作者 丁昌懋 罗成龙 +2 位作者 宋一曼 岳松伟 高剑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CT征象联合纹理分析鉴别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ulmonary sclerosing pneumocytoma,PSP)与周围型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PLC)的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PSP患者136例及PLC患者131例,以7∶3的比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训练集... 目的探讨CT征象联合纹理分析鉴别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ulmonary sclerosing pneumocytoma,PSP)与周围型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PLC)的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PSP患者136例及PLC患者131例,以7∶3的比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分析两组病变CT特征及静脉期薄层CT图像纹理特征,用筛选出的特征参数构建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绘制ROC曲线,计算AUC值,评价各模型诊断PSP与PLC的效能。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两组间形态、钙化、液化坏死、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空洞、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和16组最佳纹理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特征模型由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及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组成;纳入训练集回归模型的最佳纹理参数共5组,分别为Perc.10%、S(3,0)SumAverg、S(4,0)SumAverg、S(4,4)SumAverg及WavEnLH_s-1。训练集中CT特征模型与CT纹理参数模型诊断PSP与PLC的AUC分别为0.847、0.851,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2);CT特征联合纹理参数模型诊断两组病变的AUC最高,为0.939,其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0%、82.1%和93.5%。验证集中影像学特征联合纹理参数模型诊断两组病变的AUC为0.923,高于CT影像特征模型(AUC=0.864;Z=2.627,P=0.009)和CT纹理参数模型(AUC=0.832;Z=2.147,P=0.031)。结论CT征象联合纹理分析对于鉴别PSP与PLC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理分析 硬化性肺泡细胞瘤 周围型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质控系统改善胸部CT图像质量
11
作者 李梅芳 袁才兴 +3 位作者 周志敏 严坤龙 林永平 李志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5-289,共5页
目的 观察基于人工智能(AI)质控系统用于改善胸部CT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415例患者共1 726幅CT图像,将1 414幅用于卷积神经网络(CNN)训练、312幅用于验证;计算基于AI质控系统行胸部CT扫描的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 目的 观察基于人工智能(AI)质控系统用于改善胸部CT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415例患者共1 726幅CT图像,将1 414幅用于卷积神经网络(CNN)训练、312幅用于验证;计算基于AI质控系统行胸部CT扫描的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F1分数(F1-Score)、平均精度均值(mAP)及交并比(IOU)。前瞻性纳入21例因胸部CT图像质量不合格而拟重检患者,基于AI质控系统行胸部CT,对比2次检查结果差异。结果 基于AI质控系统行胸部CT的Precision、Recall、F1-Score、mAP及IOU均较佳。基于AI质控系统重检CT正确诊断21例。其中,首次CT误诊19例,2次检查所示肺结节面积、体积和显示质量无明显差别,而显示结节形态、边界、棘状突起、空泡征、充气支气管征、增粗扭曲血管等差异较大;漏诊、准确诊断各1例。结论 基于AI质控系统有助于改善胸部CT图像质量、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计算机 人工智能 质量控制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研究进展
12
作者 吴琼 姜慧杰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2,共6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病率虽然远不及胃肠癌等,但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和检出设备的不断升级使得人们对该病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术前对其进行精准的诊断及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传统影像技术可为GIST的鉴别诊断、危险度及基因突变的评估...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病率虽然远不及胃肠癌等,但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和检出设备的不断升级使得人们对该病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术前对其进行精准的诊断及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传统影像技术可为GIST的鉴别诊断、危险度及基因突变的评估、监测随访等提供多种有意义的征象。影像功能成像(DWI、IVIM、PET及双能CT等)能对肿瘤内部成分定量评估,在GIST恶性潜能和疗效预测方面有更高价值。近年来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研究的兴起给GIST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它们的预测能力优于传统指标和影像医生主观判断,向实现GIST精准医疗前进了一大步。本文就影像学在GIST领域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疗效评估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下载PDF
3D-DSA与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13
作者 周新华 陈良义 +1 位作者 翁磊华 吕绍茂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分为对照组(n=38例)和观察组(n=54例)。对照组采用3D-DSA引导,观察组采用DynaCT引导,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支架再狭窄及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术后4个月、8个月及12个月mRS评分、支架成形术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yna-CT的术前规划、观察到支架表面图像与术中所见吻合,手术成功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63.16%(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患者支架再狭窄、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ynaCT用于颅内支架置入术中能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支架成形术耗时,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能降低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DSA血管成像 数字平板造影 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 颅内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进展期胃癌生存预测:基于增强CT深度学习模型的构建
14
作者 张文娟 张利文 +3 位作者 邓娟 任铁柱 徐敏 周俊林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8-495,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增强CT构建的深度学习(DL)模型对进展期胃癌(AGC)1、2、3年生存概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为AGC的337例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237)和...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增强CT构建的深度学习(DL)模型对进展期胃癌(AGC)1、2、3年生存概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为AGC的337例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237)和验证集(n=100)。采用数据增强技术增加训练集的数据量,随后基于术前CT增强静脉期图像构建残差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的DL模型,预测AGC患者1、2、3年的生存概率。经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构建临床模型,然后联合DL模型和临床模型构建综合模型并绘制其诺莫图。计算各模型的Harrel一致性指数(C-index)和风险比(HR),并应用Kaplan-Meier曲线、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比较3种模型对OS的预测效能。结果: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临床模型、DL模型和综合模型的C-index值分别为0.70(95%CI:0.65~0.75)、0.72(95%CI:0.67~0.76)、0.74(95%CI:0.69~0.78)和0.64(95%CI:0.56~0.71)、0.66(95%CI:0.58~0.73)、0.67(95%CI:0.59~0.74),表明综合模型具有最优的生存期预测能力;三个模型的HR分别为2.72(95%CI:2.06~4.02)、2.88(95%CI:1.89~4.39)、2.72(95%CI:2.13~3.49)和2.11(95%CI:1.43~3.11)、4.32(95%CI:1.66~11.24)、1.89(95%CI:1.36~2.60),均以DL模型的HR最高,表明DL模型预测的高危人群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校准曲线分析显示基于综合模型的诺莫图预测AGC患者1、2、3年生存概率与实际的预后随访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临床决策曲线显示综合模型的净收益优于其它2种模型。结论:基于CT增强静脉期图像利用残差卷积神经网络构建的DL模型是一种良好的AGC患者生存风险评估模型,对AGC患者生存期的早期预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期胃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残差卷积神经网 深度学习 预后
下载PDF
Auto-kV技术联合AI深度学习算法(Clear Infinity)
15
作者 张斌 高思喆 +1 位作者 郭文力 李雨桐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287,共5页
目的:探讨Auto-kV技术联合AI深度学习算法(Clear Infinity)在冠状动脉"双低"成像中的价值。方法:连续选取62位行冠脉CTA检查者,分为A、B两组,每组31例。A组(实验组)采用Auto-kV技术扫描,O-Dose=0.7;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120kV... 目的:探讨Auto-kV技术联合AI深度学习算法(Clear Infinity)在冠状动脉"双低"成像中的价值。方法:连续选取62位行冠脉CTA检查者,分为A、B两组,每组31例。A组(实验组)采用Auto-kV技术扫描,O-Dose=0.7;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120kV扫描,0-Dose=1.0。A组对比剂用量依据Auto-kV技术给定管电压:140kV-0.9mL/kg;120kV-0.8mL/kg;100kV-0.7mL/kg;80kV-0.6mL/kg;70kV-0.5mL/kg;60kV-0.4mL/kg,B组对比剂用量统一为0.8mL/kg。对比剂注射速率=对比剂用量/12s。将A组原始数据采用迭代重建算法(Clear View)及AI重建算法(Clear Infinity)重建出两组图像,分别命名为A1组和A2组。迭代及AI算法的权重均设定为70%。B组原始数据采用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采用统计学分析图像质量、碘负荷及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A1、A2组图像冠脉各节段内CT值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1、A2组的噪声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1、A2组的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B两组间CTDI、DLP、ED及碘负荷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组的碘负荷及辐射剂量均显著低于B组。主观评测中三组间对比度无统计学差异A1、A2组的主观噪声及诊断置信度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A1、A2组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在锐利度及细节显示上三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且A2组优于A1组优于B组。结论:Auto-kV技术联合AI深度学习算法(Clear Infinity)应用于冠状动脉CTA中可实现个体化扫描,显著降低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并保证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Rosai-Dorfman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
16
作者 王娟 朱虹全 +1 位作者 李元昊 朱文珍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0-253,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Rosai-Dorfman病(RDD)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RDD的临床及影像特征。男12例,女5例,年龄12~71岁。结果:病变位于头颈部9例,胸部6例,腹部1例及下肢1例。研究发现部分RD... 目的:分析总结Rosai-Dorfman病(RDD)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RDD的临床及影像特征。男12例,女5例,年龄12~71岁。结果:病变位于头颈部9例,胸部6例,腹部1例及下肢1例。研究发现部分RDD的发病与IgG4等免疫相关疾病或淋巴瘤密切相关。影像表现为均匀的软组织密度/信号,无坏死及囊变,中度弥散受限及18F-FDG高摄取,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及非中枢神经系统RDD影像表现有所不同。另外发现3例罕见病例:颅内外非沟通性RDD,全身广泛性腺体及淋巴结受累的混合型RDD,及MR表现类似“肝细胞癌”的肝脏RDD。结论:RDD发病部位广泛且影像表现多样,了解其共同特点及不同之处,有助于加强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增多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MSCT影像表现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术后残留病灶检出率和复发的预测及与疗效的相关性
17
作者 杨维伟 王宁 吴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4-258,共5页
目的:分析MSCT影像表现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PHCC)术后残留病灶检出率和复发的预测及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8月一2022年12月间收治的102例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P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及术后半年时对患者行... 目的:分析MSCT影像表现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PHCC)术后残留病灶检出率和复发的预测及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8月一2022年12月间收治的102例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P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及术后半年时对患者行MSCT增强扫描,术后半年时行血管造影检查,术后半年时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以血管造影为金标准,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MSCT影像表现与疗效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MSCT对病灶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金标准血管造影相比,MSCT扫描检测的术后残留病灶检出7例,血管造影检出9例;治疗后患者BV、BF、PS及HAF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HAP、HPI及TL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VP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显效7例,有效64例,稳定29例,无效2例,对治疗疗效不同患者进行分析显示,有效组患者BV、BF、PS及HAF水平均明显低于无效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有效组患者HAPHPI及TLP水平均明显低于无效组,PVP明显高于无效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MSCT影像学检查BF、BV、PS、HAF、HAP、HPI、TLP与患者治疗临床疗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VP与患者治疗临床疗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利用MSCT扫描检查预测PHCC的敏感度为92.77%,特异度为84.21%;利用MSCT扫描预测PHCC术后复发的AUC为0.853,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P<0.05)。结论:MSCT扫描检查可有效检出PHCC病灶,且MSCT扫描检查指标与患者临床疗效高度相关,且MSCT扫描检查可有效预测患者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及CT特征预测胸腺上皮肿瘤TNM分期
18
作者 刘晋 尹平 +1 位作者 王思聪 洪楠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54,共5页
目的观察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及CT特征预测胸腺上皮肿瘤(TET)TNM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TET患者,以其中151例TNMⅠ期为早期组,将27例TNMⅢ期及38例Ⅳ期归为晚期组(n=65)。采用单因素分析组间临床资料及胸... 目的观察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及CT特征预测胸腺上皮肿瘤(TET)TNM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TET患者,以其中151例TNMⅠ期为早期组,将27例TNMⅢ期及38例Ⅳ期归为晚期组(n=65)。采用单因素分析组间临床资料及胸部CT表现。分别基于平扫(NECT)及增强CT(CECT)提取并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建立预测TET TNM分期的影像组学模型RM_(NECT)、RM_(CECT),联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及CT特征构建RM_(NECT-临床)、RM_(CECT-临床)及RM_(NECT-临床-CT)、RM_(CECT-临床-CT)。按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151)及验证集(n=65),采用重复5折交叉验证法于训练集训练模型,并于验证集验证其效能。结果组间临床症状及CT所示病灶周围脂肪浸润、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分别基于NECT及CECT筛选出2个及9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以之构建相应模型。验证集中,RM_(NECT-临床)-CT预测TET TNM分期的AUC(0.864)高于RM_(NECT)及RM_(NECT-临床)(AUC=0.634、0.721,Z=3.081、2.937,P=0.002、0.003),RM_(CECT-临床-CT)的AUC(0.920)高于RM_(CECT)及RM_(CECT-临床)(AUC=0.689、0.751,Z=2.698、2.390,P=0.007、0.017)。结论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及CT特征能有效预测TET TNM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肿瘤 肿瘤分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下载PDF
以钙化表现为主腹膜后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及文献复习
19
作者 冷媛媛 黄燕涛 +3 位作者 吕敏丽 舒适 缪卓利 仲建全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183-184,共2页
脂肪肉瘤为软组织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类型,以富含脂肪为主要特征,而以钙化为主要成分的脂肪瘤罕见。现报道一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以钙化为主要表现的脂肪肉瘤。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2岁,于2021年8月入住我院泌尿外科科。患者2天前无明... 脂肪肉瘤为软组织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类型,以富含脂肪为主要特征,而以钙化为主要成分的脂肪瘤罕见。现报道一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以钙化为主要表现的脂肪肉瘤。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2岁,于2021年8月入住我院泌尿外科科。患者2天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右下腹部疼痛,为阵发性隐痛,伴纳差,无其他不适;3年前曾行“胃溃疡穿孔手术”。入院后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未见异常,相关肿瘤标记物均为阴性。腹部CT扫描:右侧结肠旁沟及右侧肝肾间隙见不规则形混杂密度肿块,大小约9.2cm×5.5cm×3.8cm,密度不均匀,见多发钙化,周围组织结构推移移位,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轻-中度强化(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肉瘤 腹膜后肿瘤 钙化
下载PDF
巨大子宫肌瘤的CT特征(附17例分析)
20
作者 刘辉 张海金 卞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巨大子宫肌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选取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巨大子宫肌瘤患者的CT资料和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肌瘤最长径在12~15 cm者6例,16~20 cm者5例,20 cm以上者6例。10例肌瘤向上生长上缘超出骨盆水平,最高达胸12... 目的探讨巨大子宫肌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选取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巨大子宫肌瘤患者的CT资料和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肌瘤最长径在12~15 cm者6例,16~20 cm者5例,20 cm以上者6例。10例肌瘤向上生长上缘超出骨盆水平,最高达胸12椎体水平。手术病理证实8例肌瘤位于浆膜下,8例肌瘤位于肌壁间,1例肌瘤位于黏膜下。8例浆膜下肌瘤中5例肌瘤与子宫呈窄基底相连,3例肌瘤巨大占据盆腹腔将子宫包埋其内。8例肌壁间肌瘤与子宫呈抱球状相连,均有“厚壁征”。1例黏膜下肌瘤在宫腔内塑形生长。CT增强后17例均表现为不均质漩涡样强化。增强动脉期12例肿块内部可见多发杂乱小血管影。增强静脉期8例显示肿块同侧卵巢静脉增粗,3例双侧卵巢静脉增粗。结论巨大子宫肌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巨大子宫肌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巨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