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8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泽兰内生真菌Aspergillus puniceus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三阴性乳腺癌活性和作用机制
1
作者 魏敏 陈莲 +6 位作者 陈剑锋 金桂兰 徐帮 王倩 邹坤 程凡 刘呈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3,共8页
从华泽兰根部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puniceus.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该菌株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8个结构类似的口山酮类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3′,4′-hydro... 从华泽兰根部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puniceus.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该菌株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8个结构类似的口山酮类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3′,4′-hydrogenated austocystins A(1)、austocystin M(2)、austocystin F(3)、austocystin D(4)、austocystin B(5)、austocystin K(6)、austocystin A(7)、austocystin H(8).MTT结果显示化合物5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细胞毒活性(IC_(50)为1.28μmol·L^(-1)).另外,流式细胞术检测化合物5作用于MDA-MB-231细胞后凋亡率的变化,相比于对照组,最高总凋亡率为69.7%.同时,AO/EB双荧光染色也证明化合物5能够诱导MDA-MB-231的细胞凋亡.JC-1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进一步显示化合物5能够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的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泽兰 Aspergillus puniceus 次级代谢产物 口山酮 三阴性乳腺癌 凋亡
下载PDF
中国不同地区连翘精油成分比较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邱智军 原江锋 龚明贵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1739-1746,共8页
为了探讨连翘生长环境和采收时间的影响,对我国主产区连翘精油进行了系统评价。采用GC-MS技术对不同产地的青翘(green Forsythiae Fructus,GF)和老翘(ripe Forsythiae Fructus,RF)中的精油成分进行了分析,为连翘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为了探讨连翘生长环境和采收时间的影响,对我国主产区连翘精油进行了系统评价。采用GC-MS技术对不同产地的青翘(green Forsythiae Fructus,GF)和老翘(ripe Forsythiae Fructus,RF)中的精油成分进行了分析,为连翘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共鉴定出54种化合物,其中常见化合物12种,烯烃和醇类是最丰富的两种成分,且结构多样。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质量评价表明,湖北武汉RF、陕西洛南RF和安徽六安RF的综合评价得分较高;PCA和聚类分析(CA)能够区分样品中的GF和RF,也表明,采收期和区域环境共同影响连翘精油的成分。从精油成分角度考虑,应优先选用老翘进行开发和利用。应用精油的特性作为连翘采收期和区域环境的化学分类标志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 精油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下载PDF
蛹虫草对帕金森病干预机制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廖思晴 张美娜 +1 位作者 王升厚 王泽 《生物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206-208,共3页
帕金森病(PD)是以中老年人群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为主的一种发病率极高的疾病。蛹虫草是东南亚传统的食药两用真菌,本文系统总结了蛹虫草在PD中神经保护作用的最新进展,重点归纳了其在多巴胺调节、抗细胞凋亡、抗氧化、抗炎、抗内质网应... 帕金森病(PD)是以中老年人群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为主的一种发病率极高的疾病。蛹虫草是东南亚传统的食药两用真菌,本文系统总结了蛹虫草在PD中神经保护作用的最新进展,重点归纳了其在多巴胺调节、抗细胞凋亡、抗氧化、抗炎、抗内质网应激和调节线粒体功能障碍方面的分子机制。强调了蛹虫草对PD治疗作用,以期为深入研究安全有效的天然PD替代药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 蛹虫草 神经保护作用
下载PDF
线叶报春苣苔化学成分研究
4
作者 罗彭 邓祖帅 +2 位作者 王佳佳 沈章阳 潘为高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83-890,共8页
为了研究广西地域特色壮药植物线叶报春苣苔[Primulina linearifolia(W.T.Wang)Yin Z.Wang]的化学成分,探索其传统药效的物质基础,本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大孔树脂(D101)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 为了研究广西地域特色壮药植物线叶报春苣苔[Primulina linearifolia(W.T.Wang)Yin Z.Wang]的化学成分,探索其传统药效的物质基础,本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大孔树脂(D101)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重结晶方法对其全草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线叶报春苣苔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十七酸(1)、芥酸单甘油酯(2)、β-谷甾醇(3)、β-扶桑甾醇氧化物(4)、三十一烷酸对羟基苯乙酯(5)、香草酸(6)、熊果酸(7)、1-二十八酸甘油酯(8)、胡萝卜苷(9)、木通苯乙醇苷A(10)、5,7,3′,4′-四羟基-6-C-β-D-葡萄糖二氢黄酮碳苷(11)、大车前苷(12)、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13)、1,8-二氮杂环十四烷-2,9-二酮(14)、24-三十四碳烯酸(15)、正三十四烷酸(16)、正四十二烷(17)。化学成分研究为该广西地域特色植物传统药效的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标准制定和深度开发应用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报春苣苔 分离纯化 化学成分 壮药
下载PDF
多花黄精多酚工艺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
5
作者 林志銮 张传海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8期45-49,73,共6页
建立微波辅助提取多花黄精多酚提取方法。以多酚得率作为指标来考察料液比、乙醇浓度、微波功率、微波提取时间等因素对多酚提取的影响,确定多花黄精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响应面试验获得最优多酚提取工艺条件。在最佳提取工... 建立微波辅助提取多花黄精多酚提取方法。以多酚得率作为指标来考察料液比、乙醇浓度、微波功率、微波提取时间等因素对多酚提取的影响,确定多花黄精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响应面试验获得最优多酚提取工艺条件。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80%乙醇、810 W微波功率、8 min提取时间、1∶30 g/mL料液比,多酚得率为11.06 mg/g。多花黄精多酚对羟基自由基率达到13.80%,对牛血清白蛋白具有一定的荧光淬灭作用达到12.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多酚 羟基自由基 荧光淬灭
下载PDF
桑黄营养成分、活性成分及多糖性质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锦程 弓志青 +4 位作者 杨鹏 王延圣 李永生 杨正友 王文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41-248,共8页
为探寻不同桑黄子实体中营养、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差异,本研究比较分析了5种桑黄的营养、活性成分含量及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以此为评价指标筛选优质桑黄子实体,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对目标桑黄进行鉴定,并对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 为探寻不同桑黄子实体中营养、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差异,本研究比较分析了5种桑黄的营养、活性成分含量及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以此为评价指标筛选优质桑黄子实体,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对目标桑黄进行鉴定,并对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通过紫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多糖性质。结果表明,供试桑黄在营养、活性成分含量及多糖抗氧化活性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桑黄S-4中粗纤维、粗蛋白、多糖、总酚、总黄酮、总三萜含量相对较高,粗脂肪和灰分含量相对较低,且S-4多糖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自由基O_(2)^(-)的清除能力均较好,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35.07、12.87、91.34μg/mL,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抗坏血酸相当;将S-4作为目标桑黄,经鉴定,为杨树桑黄;紫外、红外光谱和单糖组成分析表明S-4多糖具有典型的多糖类特征吸收峰,是含有β-糖苷键和呋喃环的多糖,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岩藻糖、葡萄糖醛酸、核糖和甘露糖组成。S-4的营养、活性成分含量相对丰富,其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为优良桑黄子实体的筛选及多糖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 多糖 抗氧化能力 营养成分 单糖组成
下载PDF
超临界萃取-溶剂浸提万寿菊中的叶黄素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伟雪 顾丽莉 +1 位作者 杨发容 刘洋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7-32,共6页
分别探究超临界CO_(2)萃取法、溶剂浸提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联合溶剂浸提法提取万寿菊中的叶黄素。在超临界CO_(2)萃取法中,比较万寿菊在不同种类夹带剂参与下所得的挥发油成分及叶黄素质量分数,结果表明乙醇作为夹带剂效果最好,叶黄... 分别探究超临界CO_(2)萃取法、溶剂浸提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联合溶剂浸提法提取万寿菊中的叶黄素。在超临界CO_(2)萃取法中,比较万寿菊在不同种类夹带剂参与下所得的挥发油成分及叶黄素质量分数,结果表明乙醇作为夹带剂效果最好,叶黄素提取率为8.208 mg/g;在溶剂浸提法中,选用多种有机溶剂在不同料液质量体积比下提取万寿菊中的叶黄素,其中V(三氯甲烷)∶V(乙醇)=3∶2混合溶剂在料液质量体积比为1∶10 g/mL的条件下叶黄素得率最高,为18.008 mg/g;将上述2种方法的优化方案应用于超临界CO_(2)萃取联合溶剂浸提万寿菊中的叶黄素,结果表明:该联合方法的效果最佳,叶黄素提取率可达29.220 mg/g,为工业生产中提取万寿菊中的挥发油及叶黄素提供了关键技术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萃取 溶剂浸提 叶黄素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万寿菊
下载PDF
大叶紫珠中萜类化合物的研究
8
作者 石丽莉 郑苏 单舒筠 《云南化工》 CAS 2023年第1期85-89,共5页
对大叶紫珠(Callicarpa macrophylla Vahl)中萜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采用以中低压快速分离色谱为主,多种色谱方法相结合,对大叶紫珠中含有的萜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UV、IR、NMR、MS等技术手段,对纯化的化合物进行骨架、构型确证。... 对大叶紫珠(Callicarpa macrophylla Vahl)中萜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采用以中低压快速分离色谱为主,多种色谱方法相结合,对大叶紫珠中含有的萜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UV、IR、NMR、MS等技术手段,对纯化的化合物进行骨架、构型确证。结果表明,从大叶紫珠中分离鉴定了6个萜类化合物,分别为urs-12-en-3β-ol(乌苏-12-烯-3β-醇)(1)、Oleanic acid(齐墩果酸)(2)、14α,18-dihydroxy-7,15-isopimaradiene(14α,18-二羟基-7,15-异海松二烯)(3)、isopimaradiene-3β,18-diol(异海松二烯-3β,18-二醇)(4)、3β-ace-toxy-urs-12-ene-11-one-12-ol(3β-乙酰氧基-urs-12-烯-11-酮-12-醇)(5)、ent-7α,16β,17,18-tetrahydrox-ykaur-15-one(ent-7α,16β,17,18-四氢甲苯-贝壳杉烷-15-酮)(6)。其中化合物(5)、(6)为首次在大叶紫珠中分离得到,为大叶紫珠中萜类成分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紫珠 萜类 化学结构 核磁波谱
下载PDF
分子印迹传感器在小分子物质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瑞瑞 徐伟航 舒婷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2期168-171,共4页
分子印迹技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通过该技术制备出的分子印迹传感器具有稳定性及重复性高、操作简便和费用低等优点。目前,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电化学和光学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药物分析和医疗诊断等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不... 分子印迹技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通过该技术制备出的分子印迹传感器具有稳定性及重复性高、操作简便和费用低等优点。目前,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电化学和光学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药物分析和医疗诊断等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不同类型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电位型、阻抗型和电流型)和分子印迹光学传感器(荧光型、表面等离子共振型和发光型)的原理,以及各类传感器在小分子物质分析方面的应用进展,并提出一些需解决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以期为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药物分析 纳米材料 分子印迹传感器
下载PDF
湖北贝母内生真菌Curreya pityophila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10
作者 潘晓燕 吕晓 +3 位作者 范寅仲 田淳 同舜尧 艾洪莲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6-200,共5页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分析型和制备型HPLC的方法对湖北贝母内生真菌Curreya pityophila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层萃取物进行研究,共分离纯化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数据分析并结合其物理性质,将其分别鉴定为:6-epi-5&...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分析型和制备型HPLC的方法对湖北贝母内生真菌Curreya pityophila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层萃取物进行研究,共分离纯化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数据分析并结合其物理性质,将其分别鉴定为:6-epi-5'-hydroxy-mycosporulone(1)、Massarigenin A(2)、Massarilactone-A acetonide(3)、trans-4-hydroxymellein(4)、2-Hydroxy-2,4-dimethyl-3(2H)-benzofuranone(5)、2,7-Dihydroxy-2,4-dimethyl-3(2H)-benzofuranone(6)、3-Carbomethoxy-4-methylphenol(7)、(+)-4,8-Dihydroxy-7-(2-hydroxy-ethyl)-6-methoxy-3,4-dihydro-2H-naphthalen-1-one(8)、Alternariol(9).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Curreya pityophila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化合物1~9进行了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化合物在40μM的浓度下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贝母 内生真菌 Curreya pityophila真菌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基于OSMAC策略对淮河来源真菌Talaromyces stipitatus BMC-16化学成分多样性的研究
11
作者 宗世坤 肖君 +3 位作者 王路生 吴成柱 张逸轩 朱美林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118-1125,共8页
目的采用单菌株多次级代谢产物(OSMAC)策略对分离自安徽蚌埠淮河区域泥样的真菌Talaromyces stipitatus BMC-16进行化学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基于OSMAC策略,选用19种不同培养基分别小规模发酵培养菌株Talaromyces stipitatus BMC-16。观... 目的采用单菌株多次级代谢产物(OSMAC)策略对分离自安徽蚌埠淮河区域泥样的真菌Talaromyces stipitatus BMC-16进行化学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基于OSMAC策略,选用19种不同培养基分别小规模发酵培养菌株Talaromyces stipitatus BMC-16。观察不同培养基条件下菌株生长状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薄层色谱法(TLC)分析小规模发酵次级代谢产物化学多样性,纸片法检测其抑菌活性。结果在不同培养基中,菌株的产量、生长形态、代谢产物分布以及抑菌活性均有差异,显示出较佳的代谢潜能。对不同培养基发酵物中的主峰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化合物1,经鉴定为已知化合物stipitatic acid。结论基于OSAMC策略,改变培养基条件,对菌株Talaromyces stipitatus BMC-16的次级代谢产物有显著的影响,丰富了该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laromyces stipitatus BMC-16 OSMAC策略 次级代谢产物 化学多样性 抑菌活性
下载PDF
三七叶甙制备原人参二醇及其差向异构体 被引量:28
12
作者 陈业高 吕瑜平 +2 位作者 桂世鸿 文净 刘国祥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25-426,共2页
三七叶总甙以c(NaOH)=2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溶解,沸水浴加热8h进行水解,所得产物经乙酸乙酯萃取和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原人参二醇。三七叶总甙与浓盐酸常温反应7h后,再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常温搅拌24h,所得产物经乙酸乙酯萃取和硅胶柱层... 三七叶总甙以c(NaOH)=2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溶解,沸水浴加热8h进行水解,所得产物经乙酸乙酯萃取和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原人参二醇。三七叶总甙与浓盐酸常温反应7h后,再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常温搅拌24h,所得产物经乙酸乙酯萃取和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20(R) 原人参二醇。它们的结构经光谱分析及与文献对照得以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叶 皂甙 水解 原人参二醇 20(R)-原人参二醇
下载PDF
克百威与DNA之间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立金 闵顺耕 +2 位作者 李国学 熊艳梅 孙英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9-742,共4页
利用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克百威与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tDNA可使克百威的吸收光谱发生减色以及红移现象;ctDNA对克百威的荧光存在静态的荧光猝灭。两种光谱都支持克百威是以嵌插方式与ctDNA形成两者的加合物。溶剂... 利用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克百威与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tDNA可使克百威的吸收光谱发生减色以及红移现象;ctDNA对克百威的荧光存在静态的荧光猝灭。两种光谱都支持克百威是以嵌插方式与ctDNA形成两者的加合物。溶剂以及离子强度对于两者加合作用存在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理 克百威 ctDNA加合物 紫外 荧光猝灭 嵌插
下载PDF
基于HPLC-Q-TOF-MS/MS的广枣果肉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29
14
作者 杨璐萌 杨凌鉴 +5 位作者 贾璞 兰薇 张亚军 王世祥 张鹏 郑晓晖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9-166,共8页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PLC-Q-TOF-MS/MS)法对广枣醇提物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法制备广枣醇提物,以Agilent TC-C18(4.6mm×250mm,5μm)柱为分析柱,并以0.2%甲酸-甲醇溶液为流动相...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PLC-Q-TOF-MS/MS)法对广枣醇提物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法制备广枣醇提物,以Agilent TC-C18(4.6mm×250mm,5μm)柱为分析柱,并以0.2%甲酸-甲醇溶液为流动相,流速0.7mL/min,柱温30℃,进样量25μL,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毛细管电压4.0kV,干燥器流速10.0L/min,干燥器温度350℃,雾化器压力35.0psi(1psi=6 894.8Pa),正负离子模式下扫描采集数据,并对各主要色谱峰进行归属。结果通过正负离子质谱信息及元素组成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和对照品数据对照,共鉴定出42种化合物,主要为氨基酸类、有机酸类及黄酮类,其中首次在广枣中发现的成分有17种。结论 HPLC-Q-TOF-MS/MS兼具色谱的高分离特性和质谱的高灵敏度双重优势,能对广枣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可为广枣药效物质的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枣 化学成分 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 定性分析
原文传递
一种能产生紫杉醇类化合物内生真菌的分离 被引量:16
15
作者 邵爱娟 林淑芳 +6 位作者 张思巨 李晓明 黄璐琦 陈敏 吴志刚 戴如琴 刘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42-644,共3页
目的从东北红豆杉TaxusCuspidataSiebetZucc树皮中分离能产生紫杉醇类化合物的内生真菌。方法采用无菌技术分离东北红豆杉树皮中的内生真菌,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该真菌培养物进行分析。结果从东北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得到一... 目的从东北红豆杉TaxusCuspidataSiebetZucc树皮中分离能产生紫杉醇类化合物的内生真菌。方法采用无菌技术分离东北红豆杉树皮中的内生真菌,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该真菌培养物进行分析。结果从东北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得到一种内生真菌,化学分析证明该真菌培养物内含有紫杉醇类化合物。结论东北红豆杉树皮中含有能产生紫杉醇类化合物的内生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红豆杉 内生真菌 紫杉醇类化合物 高效液相色谱 抗癌药
下载PDF
中草药中微量元素形态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42
16
作者 樊祥熹 陈颖 +7 位作者 王淑英 王崇民 田成 何琳 杨昭毅 胡秋菊 施燕支 周天泽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52-57,共6页
本文以甘草、陈皮和一含13味药的复方为对象,研究了所含痕量元素的形态分析方法。提出了初级和次级形态分析流程和相应的样品制备方法,用原子吸收法、离子色谱法等对上述样品中的Cu、Fe、Mn、Zn、Cr、Ni、Mo、Se、B、K、Ca、Mg、F^-、C... 本文以甘草、陈皮和一含13味药的复方为对象,研究了所含痕量元素的形态分析方法。提出了初级和次级形态分析流程和相应的样品制备方法,用原子吸收法、离子色谱法等对上述样品中的Cu、Fe、Mn、Zn、Cr、Ni、Mo、Se、B、K、Ca、Mg、F^-、Cl^-、SO_4^(2-)、PO_4^(3-)以及NO_3^-进行测定,算出了有关元素在各样品中的提取率、浸留比等8种初级形态分析参数及颗粒吸附态、游离态等8种次级形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微量元素 形态分析
下载PDF
中药黄芩主要黄酮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49
17
作者 周锡钦 梁鸿 +3 位作者 路新华 蔡少青 王邠 赵玉英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8-584,共7页
目的:研究中药黄芩主要黄酮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用色谱法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结构,采用多菌种、应用细胞及分子水平方法测定主要黄酮类成分的生物活性。结果: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黄芩素(1)、汉黄芩素(2)、千... 目的:研究中药黄芩主要黄酮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用色谱法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结构,采用多菌种、应用细胞及分子水平方法测定主要黄酮类成分的生物活性。结果: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黄芩素(1)、汉黄芩素(2)、千层纸素A(3)、5,7,2′,6′-四羟基黄酮(4)、粘毛黄芩素Ⅲ(5)、黄芩苷(6)、汉黄芩苷(7)、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8)、白杨素-6-C-α-L-阿拉伯吡喃糖-8-C-β-D-葡萄吡喃糖苷(9)。化合物1~7中,有邻三羟基的黄芩素抗菌活性最强,且具有良好的量效关系;有邻三取代和多羟基的黄酮具有抑制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IL-1βcoverting enzyme,ICE)的活性。结论:研究结果为建立黄芩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在分析二维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数据的基础上,对化合物9的13C NMR数据进行了正确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类黄酮物质 黄酮碳苷
下载PDF
毛脉蓼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戚欢阳 张朝凤 +1 位作者 张勉 王峥涛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19-822,共4页
目的对毛脉蓼[Polygonum cillinerve(Nakai)Ohwi]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 20及ODS 多种柱色谱对毛脉蓼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对毛脉蓼不同提取部位和... 目的对毛脉蓼[Polygonum cillinerve(Nakai)Ohwi]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 20及ODS 多种柱色谱对毛脉蓼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对毛脉蓼不同提取部位和单体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为大黄素-6-甲醚(1)、大黄素(2)、6-羟基芦荟大黄素(3)、大黄素-8-β-D-葡萄糖苷(4)、大黄素-6-甲醚-8-β-D-葡萄糖苷(5)、白藜芦醇(6)、白藜芦醇苷(7)、白藜芦醇-3-O-β-D-(2”- O-肉桂酰)葡萄糖苷(8)、白藜芦醇-3O-β-D-(2”-O-没食子酰)葡萄糖苷(9)、决明酮-8-O-β-D-葡萄糖苷(10)、6-hydroxymusizm-8- O-β-D—glucopyranoside(11)、β-谷甾醇(12)和胡萝卜苷(13)抑菌实验结果表明,醋酸乙酯部位的抑菌活性最强,该部位分离得到的化合物2,4,5,6和7对各种类型的菌株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结论毛脉蓼醋酸乙酯部位含主要抑菌活性成分,其中化合物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10,12和13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蓼属 毛脉蓼 化学成分 抑菌活性
下载PDF
海南裂叶山龙眼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刘明生 何泉泉 +1 位作者 靳德军 孔令义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93-894,共2页
目的研究海南裂叶山龙眼[Heliciopsislobata(Merr.)Sleum]叶的化学成分,寻找其天然活性物质。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理化性质和渡谱技术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海南裂叶山龙眼叶的水提物中分离... 目的研究海南裂叶山龙眼[Heliciopsislobata(Merr.)Sleum]叶的化学成分,寻找其天然活性物质。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理化性质和渡谱技术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海南裂叶山龙眼叶的水提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为:银桦酸(1)、熊果苷(2)、银桦内酯(3)、4.羟基-反式桂皮酸(4)和胡萝卜苷(5)。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银桦酸可能为海南裂叶山龙眼抗菌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裂叶山龙眼 假山龙眼属 山龙眼科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杜仲叶和杜仲皮中化学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38
20
作者 龚桂珍 宫本红 +3 位作者 张学俊 兰小艳 王彬 聂雯莹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7-172,共6页
目的:利用杜仲叶代替杜仲皮入药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探讨它们之间化学成分的差异,及杜仲叶代替杜仲皮入药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系列甲醇-水(50%至100%甲醇含量)为溶剂,对杜仲叶和杜仲皮进行超声提取,然后以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依... 目的:利用杜仲叶代替杜仲皮入药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探讨它们之间化学成分的差异,及杜仲叶代替杜仲皮入药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系列甲醇-水(50%至100%甲醇含量)为溶剂,对杜仲叶和杜仲皮进行超声提取,然后以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进行分别萃取,得到4组(包括水相)不同极性段的化合物.采用C18柱和C8柱进行色谱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杜仲叶和杜仲皮所含化学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杜仲叶中的化学成分比杜仲皮少许多,而且除少数几个成分外,含量也普遍低于杜仲皮.特别是在正丁醇溶剂中两者组成成分相差明显,叶中至少含有4种皮中不具有的化合物.结论:杜仲叶不含有杜仲皮中全部的化学成分,而且具有杜仲皮不含有的成分,在代替杜仲皮入药时应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 杜仲皮 化学成分 色谱 成分比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