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77篇文章
< 1 2 20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南蝮蛇毒抑瘤组分-Ⅰ对胃癌MKN-28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
1
作者 黄小梅 支慧 +6 位作者 陈浩 卢林明 朱晓群 王丽珍 周珏 庞金金 许金亮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0-276,共7页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抑瘤组分-Ⅰ(agkistrodon halys venom antitumor componentⅠ,AHVAC-Ⅰ)对胃癌MKN-28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作用。方法:不同实验浓度(5、10和15μg/mL)AHAVC-Ⅰ处理胃癌细胞MKN-2824 h后,采用细胞增殖和毒性检测(cel...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抑瘤组分-Ⅰ(agkistrodon halys venom antitumor componentⅠ,AHVAC-Ⅰ)对胃癌MKN-28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作用。方法:不同实验浓度(5、10和15μg/mL)AHAVC-Ⅰ处理胃癌细胞MKN-2824 h后,采用细胞增殖和毒性检测(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划痕实验和T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annexin VmCherry/DAPI双染)和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e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AHVAC-Ⅰ各浓度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果显示,随着AHVAC-Ⅰ浓度的增加,MKN-28细胞增殖活力逐渐下降(P<0.01),细胞迁移能力逐渐被抑制(P<0.01),细胞凋亡率增高(P<0.05),凋亡相关蛋白Caspease-3表达上调(P<0.01)。结论:AHVAC-Ⅰ抑制胃癌细胞MKN-28增殖和迁移,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VAC-Ⅰ 胃癌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天麻素对脑缺血大鼠纹状体BDNF、IL-6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刘敏 丁艳霞 +3 位作者 张业贵 产翠翠 龚儒杰 倪进忠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0-446,共7页
目的:研究天麻素对脑缺血大鼠纹状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天麻素治疗脑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天麻素组,每组10只。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造模成功... 目的:研究天麻素对脑缺血大鼠纹状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天麻素治疗脑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天麻素组,每组10只。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造模成功后,天麻素组腹腔注射天麻素注射液10 mg/kg,1次/d,连续14 d;Nissl染色观察纹状体神经元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BDNF、IL-6蛋白在纹状体的阳性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DNF、IL-6蛋白在纹状体的表达水平。结果:Nissl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纹状体神经元结构清晰完整,细胞排列紧密。模型组较假手术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出现明显的胞体萎缩情况,细胞排列疏松。天麻素组较模型组Nissl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P<0.01),细胞形态也有明显改善。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一致:正常组与假手术组BDNF、IL-6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缺血侧纹状体BDN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IL-6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天麻素组缺血侧纹状体BDNF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P<0.01),IL-6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P<0.01)。结论:天麻素对脑缺血导致的纹状体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抗炎因子BDNF、下调促炎因子IL-6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纹状体 天麻素 BDNF IL-6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养血安胎颗粒治疗复发性流产分子作用机制
3
作者 李心蕾 贡磊磊 +5 位作者 王晓霞 张雪艳 赵涵 姚伟洁 袁偲偲 冯欣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4期366-370,共5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养血安胎颗粒治疗复发性流产(RSA)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数据库收集养血安胎颗粒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映射靶标,通过OMIM、GeneC...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养血安胎颗粒治疗复发性流产(RSA)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数据库收集养血安胎颗粒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映射靶标,通过OMIM、GeneCards、Drugbank、PharmGkb、TTD数据库收集RSA疾病靶标,并通过在线工具draw venn diagram分析药物与疾病靶标交集,导入STRING数据库,分析共有靶标相互作用关系(PPI),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此外,根据Degree值分析养血安胎颗粒治疗RSA的核心靶标,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靶标与化学成分之间结合度,验证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结果共收集养血安胎颗粒化学成分70个和靶标236个,疾病靶标去重后获得453个。通过交集分析共获得66分共有靶标。PPI互作分析发现IL6、MMP9、TNF、IL1B、IL10等靶标是养血安胎颗粒治疗RSA核心靶标。生物信息学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共有靶标主要作用于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进一步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度值(degree)靠前的靶标MMP9与芍药苷、芝麻素、槲皮素和山柰酚对接良好。尤其是芍药苷对接结果优于阳性对照。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发现养血安胎颗粒中主要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MMP9影响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治疗RSA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血安胎颗粒 复发性流产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多维网络分析
下载PDF
甘草苷抑制吗啡引起的神经损伤作用及机制
4
作者 张建新 杨孝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4-560,共7页
目的:探讨甘草苷对吗啡引起神经损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侧脑室注射吗啡建立神经损伤模型;腹腔注射甘草苷5 d和10 d,采用病理学观察、蛋白免疫印迹、细胞活力、凋亡及原代神经元分化检测。结果:吗啡处理之后,皮层组织中神经元减... 目的:探讨甘草苷对吗啡引起神经损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侧脑室注射吗啡建立神经损伤模型;腹腔注射甘草苷5 d和10 d,采用病理学观察、蛋白免疫印迹、细胞活力、凋亡及原代神经元分化检测。结果:吗啡处理之后,皮层组织中神经元减少,原代神经元细胞相对活力下降,凋亡数目增加,轴突断裂和胞体缩小;甘草苷给药后,细胞活力显著改善;轴突、树突及胞体结构逐渐完整,细胞凋亡情况减轻;蛋白Akt在473位点和PKA在197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下降,自噬相关蛋白Becline和LC3B1/2不变。结论:甘草苷显著抑制吗啡引起的神经元分化抑制和神经元凋亡,这些作用可能是通过甘草苷协同吗啡对Akt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苷 吗啡 细胞凋亡 神经元分化
下载PDF
益气养阴通络方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分析及验证
5
作者 关蕊 姚家树 +4 位作者 赵夜雨 郑建南 齐庆 于静 高明利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6,共11页
目的:益气养阴通络(YQYY)方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使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YQYY方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ollagen Ⅱ-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对YQYY方治疗RA... 目的:益气养阴通络(YQYY)方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使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YQYY方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ollagen Ⅱ-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对YQYY方治疗RA的靶点及可能起作用的信号通路进行预测;采用ELISA、qPCR、Western blot法验证YQYY方治疗RA的作用机制。结果:FABP4、MMP9和PTGS2是预测的共同治疗靶点。病理和CT结果显示YQYY方能改善CIA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滑膜炎及骨侵蚀。与模型组相比,YQYY组、YQYY+甲氨蝶呤(MTX)组可显著减轻CIA大鼠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TNF-α、IL-1β、FABP4的分泌(P<0.05或P<0.01),并且使滑膜组织中FABP4、IKKα、p65的mRNA表达降低(P<0.01),PPARγ升高(P<0.01)。蛋白电泳结果显示,YQYY方治疗能明显降低FABP4、IKKα、pp65蛋白在滑膜中的表达,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FABP4、MMP9和PTGS2可能是YQYY方治疗RA的靶点;YQYY方能够缓解CIA大鼠滑膜炎,并通过抑制FABP4/PPARγ/NF-κB通路调控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治疗RA的作用;YQYY方联合应用MTX的疗效更为突出。该研究为临床实践中单独或联合使用YQYY方疗效的有效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养阴通络方 类风湿关节炎 生物信息学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黄芩微乳凝胶对小鼠慢性湿疹的疗效研究
6
作者 王珂 牛晨冰 +3 位作者 常银霞 秦雪梅 栾智华 张越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7-454,共8页
目的:拟在前期黄芩自微乳的研究基础上,制备黄芩微乳凝胶,并考察其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单因素法和响应面法优选凝胶基质、保湿剂等,确定黄芩微乳凝胶的处方工艺;采用Franz扩散池法评价微乳和微乳凝胶的体外透皮性能;建立鼠... 目的:拟在前期黄芩自微乳的研究基础上,制备黄芩微乳凝胶,并考察其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单因素法和响应面法优选凝胶基质、保湿剂等,确定黄芩微乳凝胶的处方工艺;采用Franz扩散池法评价微乳和微乳凝胶的体外透皮性能;建立鼠耳慢性湿疹模型,测定黄芩微乳凝胶对小鼠耳肿胀度、肿胀抑制率、病理改变以及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考察对小鼠慢性湿疹的治疗效果。结果:黄芩微乳凝胶理化性质稳定,微乳凝胶相比于微乳具有更好的透皮性能,微乳凝胶中主要成分黄芩素、汉黄芩素的累积透皮量分别为微乳的1.85倍、2.77倍,且微乳凝胶的稳态流量和渗透系数显著升高,滞后时间明显缩短;药效学研究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黄芩微乳凝胶可显著降低小鼠耳廓肿胀度(P<0.05),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减少37%以上,相较于传统的以黄芩苷为主的水提物和水提物凝胶对慢性湿疹的治疗作用更好。结论:黄芩微乳凝胶制备工艺可行,透皮性强,对慢性湿疹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素 汉黄芩素 微乳 微乳凝胶 透皮 湿疹
下载PDF
达立通浸膏中延胡索乙素、川陈皮素和木香烃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7
作者 张渊茂 张冉 +6 位作者 廖睿伟 陶琳 孟秀秀 徐晨 高芳芳 阿基业 王广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51,共15页
目的:研究达立通浸膏给药后大鼠体内主要药物成分及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建立同时检测延胡索乙素、川陈皮素和木香烃内酯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应用于测定大鼠血浆和组织中药物浓度及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建立... 目的:研究达立通浸膏给药后大鼠体内主要药物成分及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建立同时检测延胡索乙素、川陈皮素和木香烃内酯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应用于测定大鼠血浆和组织中药物浓度及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建立了同时定量测定延胡索乙素、川陈皮素和木香烃内酯方法,单次灌胃给予达立通浸膏后,延胡索乙素、川陈皮素和木香烃内酯可以快速吸收进入体内,在血中峰浓度(C_(max))分别为(13.73±7.50)、(27.01±17.69)、(66.73±29.94)ng/mL,曲线下面积(AUC_(0-t))分别为(80.43±40.03)、(41.30±28.69)、(303.90±136.69)ng·h·mL^(-1),消除半衰期(t_(1/2))分别为(5.82±2.22)、(1.08±0.01)、(4.95±2.53)h。多次给药能明显增加各物质体内暴露水平。各成分在大鼠的主要组织/器官中广泛分布,在胃肠道中暴露水平最高,其次是肝和肾。各成分存在明显的雌雄差异,在雌性大鼠中的暴露量(C_(max)和AUC)均显著高于雄性大鼠(P<0.05)。结论:UPLC-MS/MS测定延胡索乙素、川陈皮素和木香烃内酯的方法准确、灵敏、可靠。达立通浸膏中延胡索乙素、川陈皮素和木香烃内酯可吸收进入血液、广泛分布于体内组织、器官、较快代谢/消除,为达立通浸膏潜在的体内药代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立通浸膏 延胡索乙素 川陈皮素 木香烃内酯 药物代谢动力学 组织分布
下载PDF
驱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新机制
8
作者 张燕妮 段宇鑫 +5 位作者 柏艺 俞瑾瑶 孙佳怡 王泽洁 李玲 叶啟发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8-353,共6页
肾纤维化,尤其是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的最常见途径。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受到慢性损伤后会发生糖脂代谢改变、未折叠蛋白反应、自噬和衰老、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和细胞周期G2/M期停滞等几种适应性反应。... 肾纤维化,尤其是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的最常见途径。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受到慢性损伤后会发生糖脂代谢改变、未折叠蛋白反应、自噬和衰老、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和细胞周期G2/M期停滞等几种适应性反应。修复机制适应不良,会诱导产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本文将讨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这些适应性反应驱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为探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损伤 间质纤维化 肾小管上皮细胞
下载PDF
秋水仙碱经由Hippo信号通路对小鼠肝癌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9
作者 徐燕燕 朱乐乐 +1 位作者 李苗苗 杨雁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2,共8页
目的 探明秋水仙碱经由Hippo信号通路对小鼠肝癌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 6周龄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建立二乙基亚硝胺(DEN)/四氯化碳(CCl_(4))/乙醇(C_(2)H_(5)OH)诱导小鼠肝癌模型及秋水仙碱(0... 目的 探明秋水仙碱经由Hippo信号通路对小鼠肝癌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 6周龄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建立二乙基亚硝胺(DEN)/四氯化碳(CCl_(4))/乙醇(C_(2)H_(5)OH)诱导小鼠肝癌模型及秋水仙碱(0.1 mg/kg)干预。第1至2周,模型组和秋水仙碱组腹腔注射1.0%DEN,每周1次;第3周至第7周,灌胃_(4)溶于橄榄油溶液(5 ml/kg)每周2次;第8周至第18周,灌胃20%CCl_(4)溶于橄榄油溶液(6 ml/kg)每周2次。秋水仙碱组连续灌胃给药20周。对照组给予相应的溶媒。进行肝指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MST1、pYAP、YAP、pTAZ、TAZ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小鼠肝脏表面光滑,质地柔软,模型组肝脏粗糙,质地较硬,有颗粒状结节,秋水仙碱组以上病变得到明显改善。HE染色显示,对照组小鼠肝小叶结构正常,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紊乱,可见少量脂滴,组织广泛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存在脂肪空泡,而秋水仙碱干预后小鼠肝脏病变程度减轻。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较对照组小鼠肝组织中pYAP、pTAZ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MST1、YAP、TAZ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秋水仙碱干预后,上调MST1、pYAP、pTAZ蛋白表达水平,下调YAP、TAZ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秋水仙碱对小鼠肝癌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激活的Hippo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水仙碱 Hippo信号通路 肝癌 二乙基亚硝胺 四氯化碳 乙醇
下载PDF
松黄和黄芩及其配伍对肝肾综合征小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赵士博 吴忠港 +3 位作者 张艺馨 陈侠宇 王一杰 黄锁义 《中国老年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367,共4页
目的探究松黄和黄芩及其配伍对肝肾综合征小鼠肝肾功能的影响,并探索疗效与浓度的关系。方法按体质量随机将小鼠平均分为6组:模型对照组、松黄组、黄芩组、松黄与黄芩1∶1配伍低、中、高剂量组。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松黄组和黄芩组... 目的探究松黄和黄芩及其配伍对肝肾综合征小鼠肝肾功能的影响,并探索疗效与浓度的关系。方法按体质量随机将小鼠平均分为6组:模型对照组、松黄组、黄芩组、松黄与黄芩1∶1配伍低、中、高剂量组。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松黄组和黄芩组分别给予1.5 g/(kg·d)浓度的对应提取液,3个剂量实验组分别给予1.5、4.5、7.5 g/(kg·d)的对应浓度松黄与黄芩1∶1配伍提取液,连续灌胃21 d。末次给药1 h后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制作急性肾衰竭小鼠模型。小鼠禁食不禁水12 h,眼球取血检测肝肾功能指标,颈椎脱臼后开腹取肝肾组织计算肝脏指数与肾脏指数。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松黄及黄芩组在改善肝肾功能方面效果显著(P<0.05)。与松黄及黄芩组比较,配伍低剂量组肝肾功能显著改善(P<0.05)。与配伍低剂量组比较,配伍中、高剂量组肝功能指标及肾功能指标(除超氧化物歧化酶外)显著改善(P<0.05)。结论松黄和黄芩及其配伍对肝肾综合征小鼠的肝肾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疗效随配伍浓度增加而提高,二者在改善肝肾功能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黄 黄芩 配伍 肝肾综合征 肝功能 肾功能
下载PDF
露水草中β-蜕皮甾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能力研究
11
作者 张彦昕 柴贝贝 +1 位作者 石玉节 李海利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38-41,共4页
为探究露水草β-蜕皮甾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分别考察提取方式和提取温度对β-蜕皮甾酮含量的影响;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含量,利用DPPH和ABTS方法评价最佳提取工艺得到β-蜕皮甾酮的抗氧化能力。使用温浸提取和加热回流两种提取方式,分... 为探究露水草β-蜕皮甾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分别考察提取方式和提取温度对β-蜕皮甾酮含量的影响;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含量,利用DPPH和ABTS方法评价最佳提取工艺得到β-蜕皮甾酮的抗氧化能力。使用温浸提取和加热回流两种提取方式,分别考察了60、80、100℃下溶剂为水的提取物中β-蜕皮甾酮的含量;选择最佳提取工艺进行提取,进行方法学考察;利用DPPH和ABTS体外自由基清除实验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以水为溶剂,100℃加热回流的提取方式得到的β-蜕皮甾酮的含量最高;在该液相条件下,露水草样品可快速检出并且峰型良好,分离度高。通过自由基清除实验表明其具有体外抗氧化能力并呈一定浓度依赖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水草 β-蜕皮甾酮 高效液相色谱 方法学验证 抗氧化
下载PDF
丙酮酸钠对2型糖尿病大鼠体外贮存红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2
作者 白玉 姚娜 +4 位作者 解小艺 吴曼迪 崔应辉 池永斌 郭建荣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5,共7页
目的:观察加有丙酮酸钠的红细胞保存液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体外贮存红细胞(RBC)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n=10):非T2DM常规RBC保存液(A组)、T2DM常规RBC保存液(B组)、T2DM丙酮酸钠RBC保存液(C组)... 目的:观察加有丙酮酸钠的红细胞保存液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体外贮存红细胞(RBC)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n=10):非T2DM常规RBC保存液(A组)、T2DM常规RBC保存液(B组)、T2DM丙酮酸钠RBC保存液(C组)。尾静脉取血滤白细胞后,分别于贮存0 d(T0)、7 d(T1)、14 d(T2)、21 d(T3)、28 d(T4)观测各组RBC的形态结构,检测RBC中二磷酸甘油酸(2,3-DPG)、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及乳酸(LA)的含量,对体外贮存14 d的RBC进行PKH26标记,于静脉回输后1h、4 h、10 h、16 h测定RBC在体内的存活率。结果:T0时A组RBC形态完好,明显优于B组和C组;随贮存时间延长,各组RBC形态逐渐变成棘球形,B组和C组RBC棘形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C组棘形发生率低于B组(P<0.05);与A组比较,不同时点B组和C组2,3-DPG含量下降,ROS、MDA增加(P<0.05),其中C组2,3-DPG含量高于B组、ROS和MDA含量低于B组(P<0.05);各时点B组LA含量均高于A组和C组(P<0.05),在T2-T4时C组LA含量低于A组(P<0.05);RBC标记回输后,A组RBC存活率明显高于B、C组,B组RBC存活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添加丙酮酸钠的改良RBC保存液对2型糖尿病大鼠体外贮存RBC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酸钠 2型糖尿病 红细胞 形态结构 功能
下载PDF
头孢吡肟/阿维巴坦M-H肉汤中浓度测定方法学建立及在体外动态PK/PD模型中的应用
13
作者 颜冰倩 郭思维 +4 位作者 李尤 田淼梅 徐兵 蒋蓉 李昕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目的:建立头孢吡肟和阿维巴坦在Mueller-Hinton(M-H)肉汤中浓度测定方法,并于头孢吡肟/阿维巴坦体外动态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模型中进行初步应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M-H肉汤中头... 目的:建立头孢吡肟和阿维巴坦在Mueller-Hinton(M-H)肉汤中浓度测定方法,并于头孢吡肟/阿维巴坦体外动态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模型中进行初步应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M-H肉汤中头孢吡肟进行测定;采用液质联用法(LC-MS/MS)对M-H肉汤中阿维巴坦进行测定。建立头孢吡肟/阿维巴坦2.5 g q8 h给药方案下体外动态PK/PD感染模型,进行头孢吡肟/阿维巴坦抗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抗菌作用研究。结果:头孢吡肟和阿维巴坦在0.5~120μg/mL和0.1~25μg/mL线性关系良好(r=0.999),定量下限浓度为0.5、0.1μg/mL,肉汤培养基中头孢吡肟和阿维巴坦的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8.0%~101.7%和90.9%~95.2%。日内、日间RSD均小于5.2%。在体外PK/PD模型中,头孢吡肟和阿维巴坦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实测浓度在理论浓度的±20%范围内。对于MIC=8μg/mL和MIC=16μg/mL的CRKP,头孢吡肟阿维巴坦2.5gq8h的给药方案在24 h时菌落分别下降2.783 Log10 CFU/mL、1.325Log10CFU/m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头孢吡肟及阿维巴坦在肉汤中浓度测定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体外动态PK/PD模型显示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常规给药下对MIC≤8μg/mL的CRKP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吡肟 阿维巴坦 HPLC LC-MS/MS 体外动态PK/PD模型
下载PDF
细胞器应激反应与自噬及铁死亡参与氯化钴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
14
作者 雷艳 彭小勇 +7 位作者 邓蒙生 张东冬 朱英国 王建民 段朝霞 李涛 刘良明 杨光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综合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研究化学性低氧诱导剂氯化钴(CoCl2)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与细胞器应激反应及自噬性死亡(自噬)和铁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获取CoCl2处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基因... 目的:综合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研究化学性低氧诱导剂氯化钴(CoCl2)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与细胞器应激反应及自噬性死亡(自噬)和铁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获取CoCl2处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基因芯片数据集GSE119226,采用R语言分析数据,探讨CoCl2处理与细胞器应激反应(高尔基体应激、内质网应激)及两种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自噬性死亡)间的关系。采用原代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rVSMC)和CoCl2诱导的体外缺氧模型,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变化,DCFH-DA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缺氧关键分子HIF-1α、高尔基体应激标志物GM130与p115、内质网应激标志物GRP78与CHOP、自噬标志物LC3-Ⅱ/LC3-Ⅰ与Beclin1以及铁死亡标志物GPx4与xCT的表达水平,并观察给予相应的处理剂来诱导或抑制细胞器应激反应或细胞死亡对CoCl2诱导的细胞损伤作用的影响。结果:对GSE119226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分析,结果显示CoCl2处理血管平滑肌细胞对细胞器功能与应激反应、自噬和铁死亡相关基因有明显影响,其中内质网应激、内质网蛋白加工、高尔基体对质膜蛋白转运的调控、自噬/自噬性死亡、铁离子调节与铁死亡等是主要富集的信号通路和生物学过程。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培养的正常对照rVSMC相比,CoCl2处理后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细胞内HIF-1α蛋白表达与活性氧水平升高。CoCl2处理后,rVSMC中反映高尔基体应激发生的高尔基体结构蛋白GM130与p115的表达水平降低,反映内质网应激发生的标志分子GRP78与CHOP升高;同时CoCl2也使细胞自噬标志物LC3-Ⅱ/LC3-Ⅰ与Beclin1水平降低,提示自噬水平降低,而铁死亡标志物GPx4与xCT的表达水平降低则提示细胞发生铁死亡。与CoCl2处理组相比,诱导高尔基体应激、内质网应激或铁死亡可使细胞活力进一步降低,而抑制上述过程可改善细胞活力;另一方面,升高自噬水平可改善CoCl2降低的细胞活力。结论:CoCl2诱导低氧可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高尔基体应激、内质网应激和铁死亡发生以及自噬水平降低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抑制细胞器应激反应和铁死亡或升高自噬水平可改善CoCl2导致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缺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钴 高尔基体应激 内质网应激 自噬 铁死亡
下载PDF
UPLC-QE-MS联合网络药理学分析补中益气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及实验验证
15
作者 苏欣 罗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1-251,共11页
目的:在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探讨补中益气丸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PLC-QE-MS对补中益气丸进行定性分析。从GeneCards中检索到化学成分和疾病的靶点,然后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 目的:在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探讨补中益气丸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PLC-QE-MS对补中益气丸进行定性分析。从GeneCards中检索到化学成分和疾病的靶点,然后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从GO term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中筛选核心靶点,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验证其关键靶点。结果:共筛选出123个交集靶点和24个核心靶点,共鉴定出补中益气丸的41种化学成分。KEGG分析和PPI网络分析表明,补中益气丸可能通过Akt、PI3K等途径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发挥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补中益气丸可显著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降低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P<0.01),抑制Akt-PI3K信号通路,降低PI3K蛋白表达(P<0.05)。结论:补中益气丸可能通过抑制AktPI3K信号通路,抑制PI3K表达,降低IL-6和TNF-α水平,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中益气丸 网络药理学 UPLC-QE-MS 溃疡性结肠炎 KEGG
下载PDF
调脾承气汤改善食积小鼠胃部消化功能的转录组学研究
16
作者 王小芸 赵怀舟 +5 位作者 仝立国 吉海杰 杨钤 王平 卢海燕 宋明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2-259,共8页
目的:基于转录组学探索调脾承气汤改善高热量和高蛋白食物导致积食小鼠的分子机制。方法:C57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调脾承气汤低剂量组(145 mg/mL)、调脾承气汤高剂量组(580 mg/mL)、多潘立酮组(0.15 mg/mL)。对实验小鼠... 目的:基于转录组学探索调脾承气汤改善高热量和高蛋白食物导致积食小鼠的分子机制。方法:C57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调脾承气汤低剂量组(145 mg/mL)、调脾承气汤高剂量组(580 mg/mL)、多潘立酮组(0.15 mg/mL)。对实验小鼠进行一般状态观察和平均食量统计,测定各组小鼠胃排空及肠推进率。H&E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变化;PAS染色观察胃组织糖元变化;比色法测定胃蛋白酶活力;酸碱滴定法测胃内容物的pH值。转录组测序分析胃组织差异基因,并对差异基因制作火山图和聚类热图,KEGG对差异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RT-qPCR验证筛选得到的差异基因。结果:积食小鼠在调脾承气汤治疗后小鼠体质量和平均食量增加(P<0.05),积食小鼠肠推进率和胃排空速度加快(P<0.05)。调脾承气汤能够保护胃组织结构和胃组织糖元降解,提升胃蛋白酶活力(P<0.05)和降低胃内容物pH(P<0.05)。转录组结果显示调脾承气汤可以调节Acox2和cilp2的表达,调节脂肪消化吸收、蛋白质消化吸收、胰腺分泌信号。RT-qPCR显示,相较于模型组,调脾承气汤上调Acox2(P<0.05),下调cilp2(P<0.05)的mRNA水平。结论:调脾承气汤可以改善高热量和高蛋白食物导致积食小鼠的消化功能障碍,其机制涉及到调节脂肪和糖类代谢基因Acox2和cilp2,以及胰腺分泌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脾承气汤 转录组 消化不良 胃肠功能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黄芪甘草汤调控SIRT1/FOXO1通路预防三氧化二砷诱导的QT间期延长的作用机制
17
作者 徐兰 海洋 +3 位作者 任珂 张雅荣 曹浩时 刘东玲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8,共9页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探索黄芪甘草汤防治三氧化二砷诱导QT间期延长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三氧化二砷诱导大鼠QT间期延长模型。检测大鼠心电图、血常规、代谢组学差异代谢物,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收集关键靶点,通过功能注释、通路富集...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探索黄芪甘草汤防治三氧化二砷诱导QT间期延长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三氧化二砷诱导大鼠QT间期延长模型。检测大鼠心电图、血常规、代谢组学差异代谢物,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收集关键靶点,通过功能注释、通路富集分析筛选黄芪甘草汤保护作用的可能候选基因与通路,并进行体外实验验证。结果:黄芪甘草汤对三氧化二砷诱导的SD大鼠QT间期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P<0.05);GO富集分析发现黄芪甘草汤和三氧化二砷诱导QT间期延长的关键靶点主要涉及炎症应答、活性氧、氧化应激等生物过程,内细胞囊泡、褶皱、内细胞囊泡膜等细胞组分,SMAD结合、R-SMAD结合、信号受体激活剂的活性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分析发现其主要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硬化、FOXO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HIF-1等信号通路。通过体外H9c2细胞模型,验证了黄芪甘草汤能够逆转SIRT1、FOXO1蛋白表达。结论:黄芪甘草汤可能通过调控SIRT1/FOXO1信号通路,从而改善三氧化二砷诱导QT间期延长,减轻三氧化二砷心脏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甘草汤 三氧化二砷 QT间期 代谢组学
下载PDF
地奥心血康激活IRS-1/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王昕 王一帆 +2 位作者 尚慕鸿 刘玉嫣 陈光亮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9,共9页
目的:研究地奥心血康(DXXK)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高脂饲料饲喂16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吡格列酮组(6.0 mg·kg^(-1)·d^(-1)),DXXK高、... 目的:研究地奥心血康(DXXK)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高脂饲料饲喂16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吡格列酮组(6.0 mg·kg^(-1)·d^(-1)),DXXK高、中、低(200、60、20 mg·kg^(-1)·d^(-1))剂量组,每组8只,灌胃给药连续8周。检测小鼠体质量、活动度、脂肪质量、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肝脏中的TC、TG含量;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腹腔胰岛素耐量实验(IPITT),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OGTT和IPITT的曲线下面积(AUC);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质蓄积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IRS-1/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及下游靶标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蛋白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DXXK组和吡格列酮组小鼠的体质量、脂肪质量、FBG、FINS、HOMA-IR、ISI、TC、TG、AST、ALT水平、OGTT和IPITT的AUC均显著降低(P<0.05,P<0.01),活动度显著升高,肝脏脂质沉积和肝功能异常明显改善(P<0.05,P<0.01),肝细胞脂肪变性和气球样变明显减轻,肝脏p-IRS-1/IRS-1、PI3K、p-AKT/AKT蛋白表达显著上调,SREBP-1c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P<0.01)。结论:DXXK可以改善NASH小鼠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IRS-1/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奥心血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胰岛素抵抗 IRS-1/PI3K/Akt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中药复方治疗干燥综合征的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
19
作者 茹尘 侯秀娟 +4 位作者 钱唐亮 杜梦梦 李媛 刘小平 朱跃兰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4期397-403,共7页
目的通过国家专利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中药复方专利治疗干燥综合征(SS)的配伍特点及用药规律,根据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对高频药物治疗SS的潜在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进行预测。方法登录“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站检索并筛选建库至... 目的通过国家专利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中药复方专利治疗干燥综合征(SS)的配伍特点及用药规律,根据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对高频药物治疗SS的潜在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进行预测。方法登录“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站检索并筛选建库至2022年12月10日治疗SS的中药复方专利数据。应用Microsoft Excel 2022、IBM 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对所纳入的专利复方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平台,获得中药化学成分及其潜在靶点并归纳分析;应用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GeneCards等数据库对SS相关疾病靶点进行筛选,同时绘制韦恩图找到药物靶点与SS靶点的交集靶点,运用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STRING)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出其最终的核心作用靶点;并登录Metascape网站寻找核心作用靶点富集的通路及其功能。结果根据对国家专利数据库的筛选结果,共得到69项符合条件的用于治疗SS的中药复方专利,其中包含353味药物,排名位于前5位的高频核心药物分别为麦冬、地黄、甘草、石斛、白芍;这5味药物共涉及161个化合物、1585个相关作用靶点,干燥综合征相关靶点1058个,中药与疾病共同靶点挖掘81个、核心靶点28个;通过富集分析得到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177条,主要包括IL-17信号通路、PD-1/PD-L1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等;基因本体(GO)生物工程(BP)3106条,主要涉及细胞对生物刺激因素、脂多糖反应、对细胞因子产生的正向调节的过程等;GO细胞组成(CC)193条主要涉及质膜外侧、膜微区等;GO分子功能(MF)289条主要涉及生长因子受体、受体配体活性等。结论中药复方专利治疗SS总以滋阴润燥,养阴生津为主。核心药物治疗SS具有多成分、核心靶点、多条通路相互协同特点,并且与IL-6、MMP3、SATA3、TNF等靶点关系密切,可能通过IL-17、PD-1/PD-L1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并为后续SS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用药参考及研究方向,也为中医药防治SS应用提供参考及分子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中药复方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配伍规律 麦冬 地黄 甘草 石斛 白芍
下载PDF
肝龙胶囊对Balb/c裸鼠腋下移植瘤的影响
20
作者 杨逸鑫 王彦权 彭芳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4期73-76,98,共5页
目的探讨肝龙胶囊对Balb/c裸鼠腋下移植瘤的影响。方法将人肝癌敏感株BEL-7402接种于裸鼠腋下造模,造模成功后将其分为模型组、索拉非尼组、CII-3组、脱脂膏组、肝龙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正常裸鼠为空白组,连续给药14d。比较各组的抑... 目的探讨肝龙胶囊对Balb/c裸鼠腋下移植瘤的影响。方法将人肝癌敏感株BEL-7402接种于裸鼠腋下造模,造模成功后将其分为模型组、索拉非尼组、CII-3组、脱脂膏组、肝龙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正常裸鼠为空白组,连续给药14d。比较各组的抑瘤率、脏器指数、生化指标、缺氧微环境相关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各药物治疗组均能抑制肿瘤生长,其中肝龙胶囊中剂量组的平均抑瘤率最高;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治疗组裸鼠的心脏指数、肾脏指数、肝脏指数、肺脏指数均有所升高,脾脏指数均有所下降,但多数变化不大;各项生化指标显示,肝龙胶囊安全性良好,并未出现明显的组织损伤;索拉非尼组、肝龙胶囊中剂量组裸鼠的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的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各药物治疗组的VEGFR2、HIF-1α、VEGF、Ki-67和CD31蛋白表达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以索拉非尼组、肝龙胶囊中剂量组及CII-3组的抑制作用较强。结论肝龙胶囊可有效抑制Balb/c裸鼠腋下移植瘤的生长,并下调移植瘤中缺氧微环境相关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龙胶囊 肝癌 腋下移植瘤 美洲大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