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0篇文章
< 1 2 1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种不同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小鼠模型中的表达与临床价值
1
作者 陆霓虹 杜映荣 +2 位作者 刘洪璐 陈杨君 杨永锐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4期6-10,共5页
目的 探讨7种不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小鼠模型中的表达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20只雄性昆明小鼠,SPF级,6周龄,体重18~24 g,随机区组法分为6组,每组20只。一组设为对照组,五组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分别灌胃异烟肼(INH)... 目的 探讨7种不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小鼠模型中的表达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20只雄性昆明小鼠,SPF级,6周龄,体重18~24 g,随机区组法分为6组,每组20只。一组设为对照组,五组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分别灌胃异烟肼(INH)45 mg/(kg·d)(INH组)、利福平(RIF)90 mg/(kg·d)(RIF组)、乙胺丁醇(EB)135 mg/(kg·d)(EB组)、吡嗪酰胺(PZA)180 mg/(kg·d)(PZA组)、四联抗结核药(INH+RIF+EB+PZA)剂量同上(四联药组),建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小鼠模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药物灌胃后12 h及1、2、3周小鼠模型血清中MMP-1、2、3、7、9、13、14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肝脏指数变化的相关性,探讨不同MMP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作用。结果 给药12 h,与对照组比较,RIF组MMP-7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MMP-1、2、3、9、13、14,肝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灌胃1周,与对照组比较,INH组、RIF组和四联药组小鼠MMP-2和MMP-7表达上调,肝脏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MMP-1、3、9、13、14,肝脏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灌胃药物2、3周后,与对照组比较,RIF组、INH组、四联药组小鼠血清MMP-2、7、9表达上调,肝脏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其他MMPs表达水平和肝脏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H组MMP-2、7、9与肝脏指数无相关性(P>0.05),四联药组MMP-2、7、9与肝脏指数无相关性(P>0.05)。RIF组MMP-7与肝脏指数呈正相关(r=0.981,P<0.05)。结论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小鼠血清MMP-2、MMP-7和MMP-9明显升高,提示MMP-2、MMP-7和MMP-9介导的炎症反应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密切相关,其中MMP-7可用于预判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7 基质金属蛋白酶9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 小鼠模型
下载PDF
加味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尿激酶治疗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
作者 李岚 刘玲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560-562,共3页
目的 探究加味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尿激酶治疗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结核方案3HRZE/9HRE及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观察组则在... 目的 探究加味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尿激酶治疗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结核方案3HRZE/9HRE及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胸腔积液消失时间和胸膜厚度、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白介素-6(IL-6)]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胸腔积液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胸膜厚度远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NF-α、TGF-β1、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尿激酶治疗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有显著效果,可促进胸腔积液的吸收,改善胸膜厚度,控制炎症因子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葶苈大枣泻肺汤 尿激酶 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 胸腔积液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含贝达喹啉全口服方案治疗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3
作者 陈检才 邓慧玲 +5 位作者 邓斯琦 彭琳竞 王生德 李超 黄巧玲 黄慧琴 《北方药学》 2024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含贝达喹啉全口服方案治疗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5月1日~2023年5月1日于我院就诊的108例MDR/RR-TB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6,予利奈唑胺+环丝氨酸+吡嗪酰胺... 目的:含贝达喹啉全口服方案治疗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5月1日~2023年5月1日于我院就诊的108例MDR/RR-TB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6,予利奈唑胺+环丝氨酸+吡嗪酰胺+丙硫异烟胺+莫西沙星治疗)和观察组(n=62,予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贝达喹啉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QTcF延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贝达喹啉全口服方案治疗MDR/RR-TB患者获得了更高的治疗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达喹啉 耐多药结核病 利福平耐药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药效学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南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慧 徐建 +2 位作者 郭少晨 陈曦 陆宇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24,共6页
研发新型抗结核药物极具挑战性,难度大,周期长,非临床研究的数据是开展临床试验的前提。全面充分的结核分枝杆菌体外和在动物体内的药效学评价是临床试验前的重要步骤和关键内容。本技术指南主要适用于治疗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结核... 研发新型抗结核药物极具挑战性,难度大,周期长,非临床研究的数据是开展临床试验的前提。全面充分的结核分枝杆菌体外和在动物体内的药效学评价是临床试验前的重要步骤和关键内容。本技术指南主要适用于治疗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结核病药物的研发,旨在为创新抗结核药物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药效学 技术指南
下载PDF
含氯法齐明化疗方案对耐多药肺结核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晓飞 孙金昊 +2 位作者 贺向红 陶磊 张春艳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8期903-906,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使用含氯法齐明的化疗方案对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 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TB)患者的疗效及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氯法齐明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 目的初步探讨使用含氯法齐明的化疗方案对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 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TB)患者的疗效及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氯法齐明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组与氯法齐明组,各39例。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痰菌变化、病灶吸收、不良反应和QT间期,对两组QT间期延长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氯法齐明组治疗12个月后和18个月后的转阴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氯法齐明组治疗后复查肺部病灶的吸收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但氯法齐明组中大部分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皮肤发红、紫红或紫黑的色素沉着情况,而常规组无发生色素沉着情况(P<0.05)。单因素分析中,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耐药类型均与QT间期延长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患者的年龄、治疗方案与QT间期延长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在logistics回归多因素分析中,年龄≥45岁(OR=3.931,95%CI 1.484~10.414)、治疗方案含有氯法齐明(OR=6.032,95%CI 2.738~13.288)是导致QT间期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使用含氯法齐明的化疗方案时,需密切监测QT间期,以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法齐明 耐多药肺结核 疗效 QT间期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吡嗪酰胺引起结核病患者血尿酸升高的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李晓霞 高德杰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0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吡嗪酰胺引起结核病患者血尿酸升高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滨州市中心医院结核科三病区使用吡嗪酰胺治疗的结核病患者的肾功能报告,记录报告中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体质指数(BMI)... 目的:探讨吡嗪酰胺引起结核病患者血尿酸升高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滨州市中心医院结核科三病区使用吡嗪酰胺治疗的结核病患者的肾功能报告,记录报告中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体质指数(BMI)以及有无糖尿病等信息,同时记录患者用药前后的血尿酸水平,通过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上述因素对血尿酸的影响。结果:本时间段该病区共收治结核病患者122例,其中有男性84例(68.85%),女性38例(31.15%);患者的年龄为15~79岁,其中≤33岁者共有43例(35.25%),>33岁者共有79例(64.75%);患者的体重为33~90 kg,其中<50 kg者共有18例(14.75%),50~75 kg者共有100例(81.97%),>75 kg者共有4例(3.28%);患者的身高为130~187 cm,其中≤170 cm者共有80例(65.57%),>170 cm者共有42例(34.43%);患者的BMI为14.51~32.66,其中≥20者共有61例(50.00%),<20者共有61例(50.00%)。在122例结核病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共有19例(15.57%),无糖尿病者共有103例(84.43%)。根据患者性别、年龄(≤33岁、>33岁)、体重(<50 kg、50~75 kg、>75 kg)、身高(≤170 cm、>170 cm)、BMI(≥20、<20)及是否合并糖尿病进行分组,治疗前不同年龄、体重、性别、身高、BMI及糖尿病组之间的血尿酸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之间血尿酸水平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体重、身高及BMI是血尿酸升高的影响因素,身高与血尿酸水平呈负相关,体重和BMI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使用吡嗪酰胺治疗的结核病患者来说,体重、身高及BMI是其血尿酸升高的影响因素,身高越低、体重越大及BMI越高,则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就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嗪酰胺 结核病 血尿酸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利奈唑胺抗结核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版)》编者语
7
作者 唐佩军 唐神结 《抗感染药学》 2023年第10期1011-1012,共2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估算,2021年全世界有新发结核病(tuberculosis,TB)患者1060万例,而因TB死亡的患者有160万例。2020年—2021年,TB的发病率(每年每10万人口的新发病例数)上升了3.6%,扭转了过去20年内每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估算,2021年全世界有新发结核病(tuberculosis,TB)患者1060万例,而因TB死亡的患者有160万例。2020年—2021年,TB的发病率(每年每10万人口的新发病例数)上升了3.6%,扭转了过去20年内每年下降约2%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结核病 抗结核治疗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新型抗结核化学药物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杨国玲 沙巍 《抗感染药学》 2023年第10期1033-1041,共9页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可侵害人体的各种器官,以肺结核多见,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伴随着抗生素滥用和抗结核药物的不规范使用等问题,耐药肺结核不断出现,而耐药结核治疗的方案复杂、用药疗...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可侵害人体的各种器官,以肺结核多见,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伴随着抗生素滥用和抗结核药物的不规范使用等问题,耐药肺结核不断出现,而耐药结核治疗的方案复杂、用药疗程长、药物不良反应多等问题,使临床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株感染有效的新药。本文首先对已上市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进行描述。其次结合药物主要作用靶点(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壁、蛋白质合成、能量代谢和DNA合成等)对当前临床研究阶段的新药进行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结核分枝杆菌 新药靶点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抗结核药物的百年发展史
9
作者 李亮 刘宇红 《抗感染药学》 2023年第10期1005-1010,共6页
在化疗时代之前,结核病的治疗以疗养院治疗(休息、阳光和营养)为主,辅以早期的外科治疗^([1])。1913年,德国学者Ehrlich提出“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的概念,即使用药物治疗疾病。1935年,全球第一个治疗细菌感染的化学药品——磺胺,... 在化疗时代之前,结核病的治疗以疗养院治疗(休息、阳光和营养)为主,辅以早期的外科治疗^([1])。1913年,德国学者Ehrlich提出“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的概念,即使用药物治疗疾病。1935年,全球第一个治疗细菌感染的化学药品——磺胺,被用于临床治疗^([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百年 发展史
原文传递
高剂量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病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廖传玉 李同心 +2 位作者 唐神结 郭建琼 杨松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9-646,共8页
目前利福平耐药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疗程仍需要18~24个月,导致耐受性差、经济负担高和疗效低[1]。而药物敏感肺结核的标准短程化疗也至少需要6个月疗程,缩短疗程有助于改善患者依从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降低成本[2]。提高抗结... 目前利福平耐药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疗程仍需要18~24个月,导致耐受性差、经济负担高和疗效低[1]。而药物敏感肺结核的标准短程化疗也至少需要6个月疗程,缩短疗程有助于改善患者依从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降低成本[2]。提高抗结核药物剂量是否可改善疗效、缩短疗程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常见高剂量一线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霉素、吡嗪酰胺和重要的二线抗结核药物氟喹诺酮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剂量抗结核药物 药物有效性 耐多药结核病 短程化疗 治疗结局
下载PDF
临床药师参与2例结核病合并心脏疾病患者用药实践
11
作者 曾俊芬 鲁建武 +1 位作者 宋杨一嫣 谭娟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7期107-110,共4页
目的 为结核病合并心脏疾病患者提供个体化用药指导。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肠结核合并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患者1)及1例肺结核合并房颤患者(患者2)的药物治疗过程,分析患者用药存在的问题,给予用药指导及药学监护,并进行用药... 目的 为结核病合并心脏疾病患者提供个体化用药指导。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肠结核合并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患者1)及1例肺结核合并房颤患者(患者2)的药物治疗过程,分析患者用药存在的问题,给予用药指导及药学监护,并进行用药教育。结果 临床药师建议,患者1选择对肝功能影响更小的中等强度的瑞舒伐他汀钙调脂治疗,在使用利福平期间将替格瑞洛替换为氯吡格雷,首剂量150 mg,维持剂量75 mg(每日1次);患者2使用利福平期间胺碘酮维持200 mg(每日3次),利伐沙班20 mg(每日1次)。医师采纳建议,2例患者的各项指标均好转,且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利福平是细胞色素P450 3A4酶强诱导剂,可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临床药师应根据药物的作用特点,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用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心肌梗死 房颤 药物相互作用 药学监护
下载PDF
不同用药类型及不同肥胖程度对抗结核治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
12
作者 王友芳 李兴超 +6 位作者 刘清敏 朱晓松 张建国 杨淑红 相然 张蒙蒙 车峰远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4期205-208,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用药类型及不同肥胖程度对抗结核治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ATDH)的影响。方法(1)根据使用的不同保肝药物类型,将肺结核患者分为单药组(117例)、双药组(288例)、多药组(156例);(2)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患者分为偏瘦组(106例)... 目的分析不同用药类型及不同肥胖程度对抗结核治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ATDH)的影响。方法(1)根据使用的不同保肝药物类型,将肺结核患者分为单药组(117例)、双药组(288例)、多药组(156例);(2)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患者分为偏瘦组(106例)、正常组(269例)、超重组(51例)。结合病历信息和检验结果分别对各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单药组、双药组、多药组ATDH的发生率分别为12.0%(14/117)、9.4%(27/288)、10.3%(16/15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2,P>0.05)。(2)偏瘦组、正常组、超重组ATDH的发生率分别为16.7%(18/108)、6.1%(16/262)、3.6%(2/56),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651,P<0.05)。偏瘦组、超重组ATDH发生风险分别是正常组的3.36倍、0.65倍。调整年龄、性别后,与正常组相比,偏瘦组ATDH发生风险增加236%、超重组ATDH发生风险降低3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饮酒、肝病史对ATDH存在显著影响。结论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联合使用保肝药物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ATDH程度,存在BMI偏低、饮酒、肝病史的肺结核患者ATDH发生风险相对更高,对于该类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症 结核 化学性与药物性肝损伤
下载PDF
单纯肺结核与肺结核并HIV感染患者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陆霓虹 刘洪璐 +3 位作者 孙娅萍 陈杨君 杨艳 杜映荣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 分析单纯肺结核与肺结核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TB-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ATB-DILI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性肺结核患者76例为... 目的 分析单纯肺结核与肺结核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TB-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ATB-DILI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性肺结核患者76例为A组,肺结核并HIV感染患者52例为B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两组ATB-DILI严重程度;记录两组ATB-DILI发生时间。结果 B组球蛋白低于A组(P<0.05);两组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TB-DILI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ATB-DILI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蛋白状态是影响肺结核并HIV感染患者发生ATB-DILI的因素之一,肺结核并HIV感染患者更早出现ATB-DILI。调整营养状态、及早应用保肝药物,可能对预防ATB-DILI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肺结核 肺结核并HIV感染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特征
下载PDF
抗耐药结核新药贝达喹啉、德拉马尼和普托马尼的药动学特征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杨明 陆宇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1-356,共6页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多药组合的化学治疗是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近年贝达喹啉(Bedaquiline,BDQ)、德拉马尼(Delamanid,DLM)、普托马尼(Pretomanid,PMD)等抗耐药结核新药的出现,显著提高了耐药结核的治...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多药组合的化学治疗是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近年贝达喹啉(Bedaquiline,BDQ)、德拉马尼(Delamanid,DLM)、普托马尼(Pretomanid,PMD)等抗耐药结核新药的出现,显著提高了耐药结核的治愈率。了解抗耐药结核新药的药动学特征及药物相互作用特点,合理设计药物组合及给药方案,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治疗成功率。本文对三种主要抗耐药结核新药的代谢动力学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达喹啉 德拉马尼 普托马尼 药动学 药物相互作用
下载PDF
抗结核抗菌肽及其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袁廷勋 何欣雨 +1 位作者 王佳齐 李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05-813,共9页
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引起的结核病是世界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同时由于愈发严重的耐药问题,使得对新型抗结核药物的需求更为迫切。抗菌谱广、耐药性低的抗菌肽在治疗结核病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天然抗菌肽的低稳定性等局限使... 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引起的结核病是世界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同时由于愈发严重的耐药问题,使得对新型抗结核药物的需求更为迫切。抗菌谱广、耐药性低的抗菌肽在治疗结核病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天然抗菌肽的低稳定性等局限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药物递送系统,特别是纳米药物递送载体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抗结核抗菌肽的特征、作用机制和靶点,及近年来抗结核抗菌肽的生产、修饰和优化、与化疗药物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针对抗结核抗菌肽治疗面临的问题和抗结核药物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分析和展望了多种纳米材料作为抗结核抗菌肽递送载体的研究与应用,期望对更有效的结核病疗法的研发提供思路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抗菌肽 纳米技术 递送
下载PDF
氯法齐明致阴道瘙痒3例的报道并文献复习
16
作者 廖伟祥 林庆裕 +2 位作者 陈华 李佳怡 郝静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7期178-180,共3页
我国结核病已进入耐药结核阶段,同时,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NTM)的发病率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氯法齐明无论是作为抗耐多药结核的B组药物,还是作为抗NTM的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氯法齐明的副作用,如皮肤红染、皮... 我国结核病已进入耐药结核阶段,同时,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NTM)的发病率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氯法齐明无论是作为抗耐多药结核的B组药物,还是作为抗NTM的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氯法齐明的副作用,如皮肤红染、皮肤瘙痒、鱼鳞病等往往给病人带来许多困扰。本文介绍了3例在广州市胸科医院治疗的女性患者,其均在服用氯法齐明后出现阴道瘙痒。通过对这3例病人诊治过程的分析,介绍了阴道瘙痒的有关知识和氯法齐明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机制,从而为临床工作中使用氯法齐明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法齐明 不良反应 阴道瘙痒 结核病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下载PDF
不同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小鼠模型的特征指标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陆霓虹 刘洪璐 +3 位作者 陈杨君 刘梅艳 杨永锐 杜映荣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6-13,共8页
目的建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小鼠模型,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机制,提供动物模型依据。方法实验小鼠分为7组,包含对照组,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TB)组,感染MTB后药物灌胃5组:分别灌胃异烟肼(INH)45 mg/(kg·d)、利福平(RIF)90 mg/(kg... 目的建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小鼠模型,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机制,提供动物模型依据。方法实验小鼠分为7组,包含对照组,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TB)组,感染MTB后药物灌胃5组:分别灌胃异烟肼(INH)45 mg/(kg·d)、利福平(RIF)90 mg/(kg·d)、乙胺丁醇(EB)135 mg/(kg·d)、吡嗪酰胺(PZA)180 mg/(kg·d)、四联抗结核药物(INH+RIF+EB+PZA),所有给药剂量均按人体剂量与实验动物剂量折算。给药12 h、1~3周后,测定其生化及肝脏指数、病理学指标。结果单次INH、RIF、EB、PZA灌胃及四联抗结核药物灌胃12 h后,RIF组及四联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升高(P<0.05)。连续INH、RIF、EB、PZA及四联抗结核药物灌胃1周,INH、RIF、四联组小鼠肝脏血清学指标ALT、AST、TBIL明显升高(P<0.05)、肝脏指数逐步升高,病变范围增大(P<0.05)。连续灌药2~3周后,INH、RIF组、四联组小鼠的肝脏血清学指标ALT、AST、GGT、TBIL持续升高(P<0.05),肝脏指数持续升高(P<0.05)及病变范围逐步扩大(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INH与RIF具有时间累积效应,用药时间与肝损伤血清学指标、肝脏指数、病变范围明显相关(P<0.05),其余组用药时间与肝损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四联抗结核药之间有拮抗药物肝脏毒性的趋势,INH及RIF是造成小鼠肝损伤的主导因素,其病理改变以肝细胞损伤为主,且病理指标异常程度早于血清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肝损伤 小鼠模型 指标 分析
下载PDF
利奈唑胺抗结核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版)(转载)
18
作者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唐神结 +1 位作者 李亮 姚岚 《抗感染药学》 2023年第10期1025-1032,共8页
利奈唑胺是治疗耐多药结核的核心药物。2018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发布了《利奈唑胺抗结核治疗专家共识》。随着利奈唑胺在临床广泛使用、临床医生对利奈唑胺认识的提高以及研究取得更多进展,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再次组织专家对... 利奈唑胺是治疗耐多药结核的核心药物。2018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发布了《利奈唑胺抗结核治疗专家共识》。随着利奈唑胺在临床广泛使用、临床医生对利奈唑胺认识的提高以及研究取得更多进展,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再次组织专家对此共识进行了更新,形成《利奈唑胺抗结核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版)》,以期对临床工作发挥指导作用。共识中包含了利奈唑胺的分子结构与作用机制、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临床应用研究、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对禁忌证、剂量、用法及化疗方案的制定、不良反应和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几部分。这一版更新了利奈唑胺的耐药机制,并根据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E)方法对医学证据评级和进行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中华医学会 临床应用研究 结核病学 药效学研究 相对禁忌证 临床医生 推荐意见
原文传递
康替唑胺在抗结核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19
作者 包紫薇 刘佳 +1 位作者 姚琳 吴妹英 《抗感染药学》 2023年第10期1018-1024,共7页
目前,全球结核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中国依然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近年来,作为噁唑烷酮类药物的代表,利奈唑胺在耐药和重症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因突出的抗菌疗效,其临床地位不断提升,但由于骨髓... 目前,全球结核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中国依然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近年来,作为噁唑烷酮类药物的代表,利奈唑胺在耐药和重症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因突出的抗菌疗效,其临床地位不断提升,但由于骨髓抑制、神经毒性、乳酸酸中毒、潜在药物间相互作用、治疗窗较窄等问题,利奈唑胺在长疗程的抗结核治疗中的短板日益凸显。新一代噁唑烷酮类药物康替唑胺具有与利奈唑胺相当甚至更强的抗菌活性,具有更低的骨髓抑制毒性、神经毒性、乳酸酸中毒发生风险,独特的代谢途径和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逐渐走入临床专业人士的视野。本文对当前结核病防治形势、利奈唑胺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地位和所遇挑战,以及康替唑胺的药学特点与其在抗结核方面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探索进行了综述,为后续康替唑胺在耐药结核和重症结核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替唑胺 利奈唑胺 耐多药结核 噁唑烷酮类药物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耐药结核病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对血液系统毒性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红红 郭少晨 +3 位作者 周文强 刘忠泉 朱慧 陆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65-171,共7页
目的:分析应用利奈唑胺的耐药结核病患者的血药浓度对发生血液系统毒性的影响,并探索血液系统毒性发生的其他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应用含利奈唑胺化疗方案... 目的:分析应用利奈唑胺的耐药结核病患者的血药浓度对发生血液系统毒性的影响,并探索血液系统毒性发生的其他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应用含利奈唑胺化疗方案治疗的耐药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19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及服药后2 h的血液标本。应用高效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确定血药浓度(峰浓度)对血液系统毒性的诊断价值,并确定最佳诊断临界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对象发生血液系统毒性的影响因素。结果:219例研究对象中有92例(42.0%)发生了血液系统毒性反应,包括白细胞计数减少[15.5%(34/219)]、贫血[21.5%(47/219)]、血小板减少症[27.4%(60/219)]等,127例(58.0%)未发生任何相关毒性反应。发生血液系统毒性者利奈唑胺血药峰浓度为17.1(11.8,22.8)μg/ml,明显高于未发生者[14.7(10.4,18.0)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06,P=0.001)。未发生血液系统毒性者中的血清白蛋白<40 g/L者的比例为29.1%(37/127),明显低于血清白蛋白≥40 g/L者的比例[70.9%(90/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8,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利奈唑胺血药峰浓度对血液系统毒性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627),血药峰浓度为20.7μg/ml时是最佳诊断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40 g/L者血液系统毒性发生的风险是血清白蛋白≥40 g/L者的2.622倍(OR=2.622,95%CI:1.344~5.117);利奈唑胺血药峰浓度>20.7μg/ml者血液系统毒性发生的风险是血药峰浓度≤20.7μg/ml者的6.419倍(OR=6.419,95%CI:2.874~14.337)。结论:利奈唑胺引起的血液系统毒性发生比例高,尤其对于血清白蛋白<40 g/L和利奈唑胺血药峰浓度>20.7μg/ml的患者在应用利奈唑胺治疗时,应警惕血液系统毒性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抗药性 抗结核药 药物毒性 评价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