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76篇文章
< 1 2 2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并[b]荧蒽和二苯并[a,h]蒽对成年雄性大鼠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1
作者 康真 于天一 +3 位作者 刘晓波 洪千淇 蔡书锐 闫海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4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气管滴注苯并[b]荧蒽(BbFA)和二苯并[a,h]蒽(DahA)对成年雄性大鼠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对照组(0 mg/kg),Bb FA低、高剂量组(分别为3×10^(-4)、9×10^(-4)mg/kg),Da... 目的:探讨气管滴注苯并[b]荧蒽(BbFA)和二苯并[a,h]蒽(DahA)对成年雄性大鼠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对照组(0 mg/kg),Bb FA低、高剂量组(分别为3×10^(-4)、9×10^(-4)mg/kg),Dah A低、高剂量组(分别为7×10^(-5)、2×10^(-4)mg/kg),Bb FA和Dah A联合组(3×10^(-4)mg/kg Bb FA+7×10^(-5)mg/kg Dah A),每组8只,每周气管滴注两次,连续染毒4周,观察不同剂量染毒组对大鼠肺灌洗液、肺组织与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ah A染毒组、Bb FA和Dah A联合组大鼠肺组织中SOD活力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中MDA、NO、i-NOS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中MDA、i-NOS含量显著高于单独Bb FA或Dah A染毒组(P<0.05)。染毒组大鼠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MDA含量均升高,且联合组MDA含量显著高于单独Bb FA或Dah A染毒的低剂量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染毒组大鼠肺灌洗液和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均升高,且联合组中IL-6含量显著高于单独Bb FA或Dah A染毒组(P<0.05)。结论:大鼠单独或是联合染毒Bb FA和Dah A后,可能是通过抑制SOD和CAT活性,升高MDA、NO和i-NOS活性引起体内氧化应激的改变,进而引起炎症因子IL-6水平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b]荧蒽 二苯并[a h]蒽 氧化应激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烟气暴露对大鼠肺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2
作者 逯晓宇 徐达 +4 位作者 孙鸽 苏加坤 袁慧 蔡继宝 秦秀军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6,共8页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两种不同烟气暴露30 d后对大鼠肺脏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寻找其潜在miRNA、转录因子及药物.6只雄性SD大鼠分为普通卷烟烟气暴露组(n=3)和含本草香成分卷烟(金圣4)烟气暴露组(n=3),每天烟气暴露1次,连续30 d,结束后取...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两种不同烟气暴露30 d后对大鼠肺脏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寻找其潜在miRNA、转录因子及药物.6只雄性SD大鼠分为普通卷烟烟气暴露组(n=3)和含本草香成分卷烟(金圣4)烟气暴露组(n=3),每天烟气暴露1次,连续30 d,结束后取大鼠肺脏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基于Metascape数据库和Cytoscape 3.10.0软件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生物信息学分析.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后筛选核心基因.依托于核心基因,通过miRDB和microT-CDS数据库预测潜在的miRNA,应用GTRD和JASPAR数据库预测潜在转录因子,基于DGIdb数据库预测潜在药物.与普通卷烟组比较,含本草香组筛选出差异表达1倍以上的基因1434个,其中上调表达767个,下调表达667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384种生物过程,59种细胞成分和51类分子功能以及20个信号通路.10个核心基因分别为Pik3r1、Fn1、Itgb3、Lrp5、Dvl3、Fgf2、Lrp6、Flt4、Tln1及Jun.预测结果显示,可能控制最多数量的DEGs的miRNA是rno-miR-200b-3p、rno-miR-429和rno-miR-200c-3p;预测到49种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factors,TF);预测到111种药物小分子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烟气暴露30 d所致大鼠肺脏的异常表达基因涉及多个miRNA、转录因子及药物,为烟草暴露致肺脏损伤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本草香 大鼠肺脏 差异基因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环磷酰胺不同剂量及停药周期构建小鼠卵巢早衰动物模型比较研究
3
作者 莫金桦 胡鸿 +2 位作者 颜秋霞 李鹏东 陈彩蓉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65-372,共8页
目的比较环磷酰胺(CTX)不同剂量和停药周期构建的小鼠卵巢早衰(POF)动物模型,寻找最佳造模方式,为进一步研究POF提供更为适用的实验模型。方法8周龄动情周期规律的C57BL/6雌性小鼠共40只,随机分成5组:CON(对照组),CTX80(80 mg·kg^(... 目的比较环磷酰胺(CTX)不同剂量和停药周期构建的小鼠卵巢早衰(POF)动物模型,寻找最佳造模方式,为进一步研究POF提供更为适用的实验模型。方法8周龄动情周期规律的C57BL/6雌性小鼠共40只,随机分成5组:CON(对照组),CTX80(80 mg·kg^(-1)·d^(-1)),CTX100(100 mg·kg^(-1)·d^(-1)),CTX120(120 mg·kg^(-1)·d^(-1)),CTX150(150 mg·kg^(-1)·d^(-1)),连续腹腔注射10 d,CON组注射生理盐水,其余组注射不同剂量CTX。记录小鼠体重、动情周期和卵巢脏器系数等,比较得出CTX诱导POF模型最佳暴露剂量。使用最佳CTX暴露剂量重新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停药后第1、2、3、4周,检测血清性激素,计数各级卵泡等,比较得出CTX诱导POF模型最佳停药周期。结果(1)研究最佳造模剂量时,CTX150死亡2只,而CTX80小鼠仍有完整的动情周期,说明这两种剂量并非最佳。CTX各组在暴露过程中体重呈进行性下降,停止暴露后体重开始回升,但至停药第7天各组体重仍显著低于CON组(P<0.05)。停药第7天各CTX组卵巢脏器系数均显著低于CON组(P<0.01),CTX100最低(P<0.001),但各CTX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到尽量缩小药物对实验动物伤害的伦理要求,得出CTX诱导卵巢早衰模型的最佳暴露剂量为100 mg·kg^(-1)·d^(-1)×10 d。(2)研究最佳停药周期时,模型组停药后第1、2、3、4周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雌二醇(E_(2))水平、原始卵泡、初/次级卵泡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在第1、3、4周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而第1、2、4周的闭锁卵泡计数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均表现出POF典型特征。随CTX停药周期延长,模型组小鼠原始卵泡、初/次级卵泡、成熟卵泡计数呈进行性下降,闭锁卵泡计数升高(P<0.05),CTX对卵巢功能损害呈进行性加重。比较得出CTX停药1周是诱导POF模型最佳成模周期。结论CTX100 mg·kg^(-1)·d^(-1)连续暴露10 d是建立CTX诱导小鼠POF模型的最佳造模剂量,最佳成模周期为停药后1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早衰 动物模型 环磷酰胺
下载PDF
基于GEO数据库和转录因子调控网络的结核病药物作用靶点筛选及其作用机制
4
作者 赵悦含 杨悦 徐广宇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46-353,共8页
目的基于GEO数据库和转录因子调控网络筛选抗结核病药物及药物作用靶点。方法通过NCBI的GEO数据库,筛选结核病患者和健康者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AnimalTFDB 3.0数据库预测差异表达基因中的转录因子,并构建转录因子调控网络;通过调控... 目的基于GEO数据库和转录因子调控网络筛选抗结核病药物及药物作用靶点。方法通过NCBI的GEO数据库,筛选结核病患者和健康者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AnimalTFDB 3.0数据库预测差异表达基因中的转录因子,并构建转录因子调控网络;通过调控网络中的关键基因筛选相关miRNA,并筛选关键节点,初步阐明结核病致病的分子机制。结果通过GEO数据库检索,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为784个;通过AnimalTFDB 3.0数据库筛选出23个转录因子和对应的790个靶基因,构建了转录因子-靶基因的调控网络;通过TargetScanHuman 7.2查询到关键节点对应的miRNA,构建“转录因子-靶基因-miRNA”调控网络,筛选出4个结核病药物靶点(EP300,CREBBP,ELAVL1,HSP90AA1),阐明了其与转录因子和miRNA之间的调控机制。结论通过构建结核“转录因子-靶基因-miRNA”网络,筛选出结核病新的潜在药物作用靶点———EP300、CREBBP、ELAVL1、HSP90AA1;同时发现,EP300、CREBBP、HSP90AA1通过激活转录因子STAT2,导致机体内炎症因子TNF-α水平增高,进而抑制了miR-9-5p的表达;而基因ELAVL1直接抑制miR-9-5p的表达,并且与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ay通路密切相关,导致结核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药物靶点 GEO数据库 转录因子 调控网络
下载PDF
吡虫啉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孕酮合成的影响
5
作者 高二二 骆海燕 +3 位作者 淡清华 任启语 高小博 陆彩玲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641-646,共6页
目的探究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IMI)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孕酮合成的影响。方法使用不同浓度(0、100、200、500、1000μmol/L)的IMI分别处理大鼠卵巢颗粒细胞48 h,收集细胞及细胞培养液上清,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孕酮和雌二醇(E_(2))水平;West... 目的探究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IMI)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孕酮合成的影响。方法使用不同浓度(0、100、200、500、1000μmol/L)的IMI分别处理大鼠卵巢颗粒细胞48 h,收集细胞及细胞培养液上清,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孕酮和雌二醇(E_(2))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IMI处理后颗粒细胞孕酮合成关键酶甾体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的相对表达量;使用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与1000μmol/L IMI共处理颗粒细胞48 h后,收集细胞培养液上清检测孕酮水平。结果IMI处理大鼠卵巢颗粒细胞48 h,与对照组相比,随着IMI浓度的增加,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孕酮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E_(2)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IMI处理颗粒细胞48 h后,StA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1)。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与1000μmol/L的IMI共处理颗粒细胞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LY294002显著降低颗粒细胞基础孕酮的合成水平(P<0.01);与IMI共处理能显著抑制IMI刺激孕酮合成的效果(P<0.001)。结论IMI影响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孕酮的合成,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颗粒细胞 孕酮 PI3K/AKT
下载PDF
硫化氢缓解羰基应激拮抗铀诱导的大鼠肾毒性
6
作者 张瑞 王敏 +2 位作者 蒋喜秀 胡巧妮 郑济芳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30-37,共8页
目的探讨硫化氢(H_(2)S)缓解羰基应激拮抗铀诱导的肾毒性。方法将SD雄性大鼠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GYY4137(H_(2)S供体)组、铀染毒组和GYY4137治疗组。采用微板法和比色法测定尿液中肌酐与尿素氮含量,HE染色检查肾组织损伤,Tunel法检测... 目的探讨硫化氢(H_(2)S)缓解羰基应激拮抗铀诱导的肾毒性。方法将SD雄性大鼠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GYY4137(H_(2)S供体)组、铀染毒组和GYY4137治疗组。采用微板法和比色法测定尿液中肌酐与尿素氮含量,HE染色检查肾组织损伤,Tunel法检测肾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和4-羟基壬烯醛(4-HNE)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羰基化(PCO)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Western blots检测乙醇脱氢酶(ADH1)、乙醛脱氢酶(ALDH2)、醛酮还原酶(AKR7A1)等醛代谢酶的蛋白表达。结果铀染毒后,大鼠肌酐和尿素氮含量降低,活性醛、PCO、8-OhdG的含量增加,出现肾组织结构损伤和肾细胞凋亡,醛代谢酶表达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YY4137可缓解铀对肾组织的损伤,降低肾损伤相关指标(P<0.05)。结论H_(2)S通过诱导醛代谢酶表达、促进活性醛代谢和缓解羰基应激发挥拮抗铀产生的大鼠肾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羰基应激 肾毒性
下载PDF
氟中毒大鼠脑组织中NMDA受体及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
7
作者 杨淳 温建霞 +2 位作者 冯江龙 官志忠 魏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0-1075,共6页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受体与氟相关,但其在氟诱导的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实验性氟中毒大鼠脑组织中兴奋性神经递质NMDA受体及内质网应激IRE1α-ASK1-JNK通路...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受体与氟相关,但其在氟诱导的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实验性氟中毒大鼠脑组织中兴奋性神经递质NMDA受体及内质网应激IRE1α-ASK1-JNK通路蛋白表达变化,并应用NMDA受体抑制剂干预SH-SY5Y细胞,探讨氟中毒神经系统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18只1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饮水含氟量<0.5 mg/L)、低氟组(饮水含氟量为10.0 mg/L)、高氟组(饮水含氟量为100.0 mg/L),每组6只,雌雄各半。饮水摄氟饲养6个月后,观察大鼠氟斑牙发生情况,测定24 h尿氟含量;大鼠麻醉处死后取脑组织观察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印迹法检测脑组织中NMDA受体及IRE1α、ASK1、JNK蛋白表达。(2)细胞模型:体外培养SH-SY5Y细胞,选择终浓度为0.3 mmol/L和3 mmol/L的氟化钠染氟处理,并用10μmol/L的NMDA受体拮抗剂Ifenprodil、MK-801对染氟细胞进行干预,观察相关蛋白改变。结果与结论:(1)高氟组大鼠氟斑牙发生率、尿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氟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低氟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细胞胞质嗜碱性略增加,高氟组CA3区神经细胞排列紊乱,嗜碱性增加,部分细胞核固缩;(3)大鼠脑组织内,高氟组NR2A与低氟组NR2B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氟组NR2B、IRE1、ASK1、p-JNK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氟组(P<0.05);(4)SH-SY5Y细胞内,高氟组NR1、NR2A、NR2B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氟+Ifenprodil组、高氟+MK-801组NR1、NR2A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高氟组(P<0.05),高氟+Ifenprodil组NR2B蛋白表达也明显低于高氟组(P<0.05);(5)SH-SY5Y细胞内,高氟组IRE1、ASK1、p-JNK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氟+Ifenprodil组、高氟+MK-801组ASK1、p-JNK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高氟组(P<0.05),高氟+Ifenprodil组IRE1蛋白水平也明显低于高氟组(P<0.05);(6)提示:过量氟摄入可激活中枢神经系统NMDA受体,引起内质网应激IRE1α、ASK1、p-JNK蛋白表达增加,使用NMDA受体抑制剂对氟中毒所致内质网应激具有一定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中毒 IRE1α ASK1 JNK NMDA受体 拮抗剂 IFENPRODIL MK-801
下载PDF
二氧化钛及其纳米颗粒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领域安全风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黄湘鹭 罗飞亚 +1 位作者 邢书霞 孙磊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73,共11页
二氧化钛(TiO_(2))及其纳米颗粒(TiO_(2)NP)具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鉴于欧盟目前将TiO_(2)归为2类致癌物(吸入),并逐步禁止其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其安全性引起行业高度关注。TiO_(2)及TiO_(2)NP可通过经口... 二氧化钛(TiO_(2))及其纳米颗粒(TiO_(2)NP)具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鉴于欧盟目前将TiO_(2)归为2类致癌物(吸入),并逐步禁止其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其安全性引起行业高度关注。TiO_(2)及TiO_(2)NP可通过经口、经皮、吸入和注射4种暴露途径对人体健康造成安全风险。TiO_(2)经口暴露具有潜在遗传毒性,TiO_(2)NP经口暴露可能对肠道功能及肠道菌群造成影响;吸入TiO_(2)NP易导致肺部炎症,其是否具有皮肤渗透性存在争议。本文对TiO_(2)和TiO_(2)NP的暴露途径、毒性及国内外安全性评估进展和管理情况等进行综述,并提出下一步研究思路及监管建议,为我国食品、药品、化妆品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纳米二氧化钛 毒理学 安全性
下载PDF
微/纳塑料对土壤动物的毒性作用: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9
作者 莫奥运 张雅琳 +4 位作者 高伟 蒋杰 曹潇慕 梁雨晴 何德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4-643,共10页
微/纳塑料(MNPs)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土壤中分布广泛。MNPs能作用于土壤动物而引发生态毒性风险,该文综述了这方面研究的新进展。蚯蚓、线虫和跳虫等常见土壤动物能摄食MNPs,并通过消化和排泄影响MNPs在土壤中分布。MNPs可在个体、组... 微/纳塑料(MNPs)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土壤中分布广泛。MNPs能作用于土壤动物而引发生态毒性风险,该文综述了这方面研究的新进展。蚯蚓、线虫和跳虫等常见土壤动物能摄食MNPs,并通过消化和排泄影响MNPs在土壤中分布。MNPs可在个体、组织器官和分子水平上引发土壤动物的毒性效应,如生长发育、运动行为、生殖和神经毒性。MNPs毒性作用与肠道损伤、机体代谢改变、氧化应激和相关基因表达异常等机制相关,并在不同类型和不同尺寸MNPs之间具有差异性。MNPs毒性还与添加剂释放和负载的其他污染物相关联。另外,土壤动物还会作为食物或通过食物链将MNPs传递给人体,引发健康风险。最后,对未来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纳米塑料 土壤 土壤动物 毒性
下载PDF
头花蓼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抗炎及抗菌活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涛 何磊 林燕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43-47,62,共6页
目的探讨苗药头花蓼不同提取物(水、乙醇、乙酸乙酯及正丁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抗炎及抗菌活性。方法采集11批次黔产苗药头花蓼药材,采用回流提取法制备水、乙醇、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苗药头花蓼提取物,用1,1二苯基-2-苦酰基肼(DPPH)自由基... 目的探讨苗药头花蓼不同提取物(水、乙醇、乙酸乙酯及正丁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抗炎及抗菌活性。方法采集11批次黔产苗药头花蓼药材,采用回流提取法制备水、乙醇、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苗药头花蓼提取物,用1,1二苯基-2-苦酰基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抗氧化活性、用脂多糖(LPS)诱导产生NO模型筛选抗炎活性、用微量肉汤倍比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筛选其抗菌活性。结果乙酸乙酯提取物浓度为10 mg/L时,对DPPH的清除率为90%~99%;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绿脓杆菌(PA)及大肠杆菌(EC)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18~0.65 g/L、0.13~0.82 g/L及0.15~0.78 g/L;在抗炎活性测试中,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NO的生成,抑制率为70%。结论苗药头花蓼乙酸乙酯提取物与乙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及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头花蓼 提取物 活性部位 抗氧化活性 抗炎活性 抗菌活性
下载PDF
双酚S对秀丽隐杆线虫精子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唐娇 谭剑斌 +4 位作者 茅莉娜 张紫虹 李文立 胡帅尔 赵敏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3年第3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双酚S对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精子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双酚S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确定本研究剂量为0、3、30、300μmol/L,对同步化至L4期的线虫进行24 h暴露,测定其子代数目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akt-1、s... 目的:探讨双酚S对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精子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双酚S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确定本研究剂量为0、3、30、300μmol/L,对同步化至L4期的线虫进行24 h暴露,测定其子代数目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akt-1、swm-1、try-5、spe-4、spe-6基因表达水平。结果:秀丽隐杆线虫于双酚S中暴露24 h后,其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2773.672μmol/L;与对照组相比,暴露后的L4期秀丽隐杆线虫在双酚S剂量为3、30、300μmol/L时子代数目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akt-1 mRNA在3μmol/L时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swm-1、try-5、spe-4、spe-6 mRNA在30和300μmol/L时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或P<0.01)。结论:双酚S对秀丽隐杆线虫精子生成相关基因表达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丽隐杆线虫 双酚S 精子生成 模式生物
下载PDF
环境因素与男性生殖损害研究进展与展望
12
作者 夏彦恺 陈卿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61-868,共8页
男性生殖损害是我国和国际面临的重大卫生健康挑战。环境因素是当前导致男性生殖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这些环境因素,阐明其损伤机制并研发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对于维护男性生殖健康,提升国家人口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近期环境... 男性生殖损害是我国和国际面临的重大卫生健康挑战。环境因素是当前导致男性生殖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这些环境因素,阐明其损伤机制并研发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对于维护男性生殖健康,提升国家人口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近期环境因素导致男性生殖损伤相关研究进展:在有害因素识别方面,电磁辐射、新兴环境污染物、新冠病毒等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男性生殖损害效应正逐步被认识;在生殖损害的发生机制方面,铁死亡、昼夜节律与生物钟、表观遗传与染色质特征以及肠道菌群介导的环境因素致男性生殖损害机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未来本领域将紧跟环境变化新形势,借助基础理论研究新进展及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探索复杂暴露等关键问题,人群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推动研究成果向卫生防控实践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素 男性 生殖损害
原文传递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已基酯联合高氧通过调控Akt/GSK-3β信号通路介导细胞凋亡影响新生大鼠肺发育
13
作者 潘冰婷 俞彬媛 +3 位作者 王芯叶 霍冉 梁忠杰 陈尚勤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8-184,共7页
目的 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联合高氧对新生大鼠肺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高氧、DEHP和高氧+DEHP组。正常对照组大鼠置空气环境并每天ig给予玉米油5 mL·kg^(-1);DEHP组大鼠出生后每... 目的 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联合高氧对新生大鼠肺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高氧、DEHP和高氧+DEHP组。正常对照组大鼠置空气环境并每天ig给予玉米油5 mL·kg^(-1);DEHP组大鼠出生后每天ig给予DEHP 750 mg·kg^(-1);高氧组大鼠出生后12 h内即置氧箱中持续吸入80%~85%O2;高氧+DEHP组大鼠出生后12 h内即置于氧箱中并每天ig给予DEHP750 mg·kg^(-1)。各组出生后第7天取肺组织,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改变,TUNEL染色观察肺上皮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法测定肺组织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Bcl-2,Bax和活化胱天蛋白酶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DEHP、高氧及高氧+DEHP组肺泡结构均呈现不同程度简单化和肺泡数量减少的形态改变。TUNEL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EHP和高氧组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1);与高氧组相比,高氧+DEHP组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EHP和高氧组肺组织中Akt和GSK-3β磷酸化水平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Bax和活化胱天蛋白酶3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高氧组相比,高氧+DEHP组肺组织中Akt和GSK-3β磷酸化水平及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Bax和活化胱天蛋白酶3表达增加(P<0.05)。结论 DEHP可阻滞新生大鼠肺发育,并加重或协同高氧致肺损伤,通过调控Akt/GSK-3β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影响新生大鼠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 肺发育 蛋酶激酶B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磷酸三(1,3-二氯异丙基)酯对大鼠的急性和亚慢性毒性作用
14
作者 张久弘 陈效 +3 位作者 赵静 许本洪 吴德生 刘建军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3年第6期431-438,共8页
目的:研究磷酸三(1,3-二氯异丙基)酯(TDCIPP)对大鼠的急性和亚慢性毒性作用。方法:急性毒性试验中,将5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按照TDCIPP剂量464、1000、2150、4640和10000 mg/kg分别进行单次经口灌胃染毒,观察1... 目的:研究磷酸三(1,3-二氯异丙基)酯(TDCIPP)对大鼠的急性和亚慢性毒性作用。方法:急性毒性试验中,将5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按照TDCIPP剂量464、1000、2150、4640和10000 mg/kg分别进行单次经口灌胃染毒,观察14 d。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将8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TDCIPP按照0、13.3、40、120 mg/(kg·d)的剂量,每天1次,连续灌胃112 d。于试验结束当天分别称取大鼠体质量;腹主静脉取血进行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处死大鼠后收集脑、心、肝、脾、肺、肾并称取质量,计算脏器系数,并对这些组织进行HE染色分析组织病理变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为毒性效应,使用基准剂量法(BMD)评估在特定风险水平下的暴露水平,与无可见有害作用法(NOAEL)参考值进行比较,分析相对更具体和敏感的剂量限值。结果: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中,TDCIPP对SD大鼠的半数致死剂量(LD_(50))为2000~2300 mg/kg,属低毒物质。在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中,与对照组比较,120 mg/(kg·d)染毒组显著影响雌鼠的体质量增长(P<0.05);40和120 mg/(kg·d)染毒组大鼠肝和肾的脏器系数明显升高(P<0.05);40 mg/(kg·d)染毒组雄鼠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升高(P<0.05);120 mg/(kg·d)染毒组雌鼠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P<0.05);40与120 mg/(kg·d)染毒组雄性大鼠AST水平降低(P<0.05);40 mg/(kg·d)染毒组雌性大鼠ALT和AST均明显降低(P<0.05);40和120 mg/(kg·d)染毒组HE染色显示明显的肾脏病理损伤。基于NOAEL评估TDCIPP最高无可见有害作用剂量为13.3 mg/(kg·d);基于BMD法以肾功能指标血肌酐作为危险度评定中计算参考剂量的基础,其限值为2.696 mg/(kg·d)。结论:TDCIPP急性和亚慢性染毒对大鼠具有毒性作用,肝和肾可能是TDCIPP毒性主要的靶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三酯 急性毒性 亚慢性毒性 脏器系数 半数致死剂量
下载PDF
十溴二苯乙烷和豌豆肽对实验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雷昌亭 郑刘根 +3 位作者 杨永浩 赵祥忠 赵秀兰 寇蕊蕊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11期18-25,共8页
目的探讨十溴二苯乙烷对大鼠认知功能损伤及豌豆肽的干预作用。方法SPF级Wistar成年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十溴二苯乙烷低剂量组、十溴二苯乙烷高剂量组、豌豆肽+十溴二苯乙烷高剂量组。十溴二苯乙烷经口染毒连续8周,同时经饮... 目的探讨十溴二苯乙烷对大鼠认知功能损伤及豌豆肽的干预作用。方法SPF级Wistar成年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十溴二苯乙烷低剂量组、十溴二苯乙烷高剂量组、豌豆肽+十溴二苯乙烷高剂量组。十溴二苯乙烷经口染毒连续8周,同时经饮水给予豌豆肽干预,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制备大脑冰冻切片,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尼氏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大脑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以及神经元的退行性变化及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脑皮层神经元突触蛋白synapsin-1和突触后密度蛋白9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十溴二苯乙烷低、高剂量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明显增加,穿越平台次数显著降低(P<0.05);大脑神经元尼氏体染色变浅,细胞出现空泡样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大脑神经元发生凋亡,伴随突触蛋白synapsin-1和突触后密度蛋白9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变化(P<0.05)。大鼠染毒同时经饮水给予豌豆肽干预,神经行为学和大脑病理损伤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十溴二苯乙烷暴露可导致大鼠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元发生凋亡;豌豆肽能显著改善十溴二苯乙烷诱导的大鼠认知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溴二苯乙烷 豌豆肽 认知功能 突触蛋白 细胞凋亡 胶质细胞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通过氧化损伤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对大鼠的神经毒性作用
16
作者 王鑫 刘贺荣 +4 位作者 陈晓珍 杨怡 雷瑞琛 朱粤 李丽萍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8期764-773,共10页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暴露对大鼠的神经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初断乳SD雄性大鼠随机划分为溶剂对照组(玉米油)、187 mg·kg^(-1)DEHP组(1/160 LD_(50))、375 mg·kg^(-1)DEHP组(1/80 LD_...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暴露对大鼠的神经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初断乳SD雄性大鼠随机划分为溶剂对照组(玉米油)、187 mg·kg^(-1)DEHP组(1/160 LD_(50))、375 mg·kg^(-1)DEHP组(1/80 LD_(50))、750 mg·kg^(-1)DEHP组(1/40 LD_(50))。经口灌胃染毒8周,染毒期间每周记录动物体质量,染毒结束后,依次进行水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20%乌拉坦麻醉大鼠后心尖采血处死,取脑组织称重,苏木精-伊红染色(HE)、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病理形态结构变化。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水平。RT-qPCR法、Western blot测定PI3K、p-PI3K、蛋白激酶B(Akt)、p-Akt、Cleaved Caspase-3、Bcl-2、Ba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DEHP染毒组大鼠体质量及脑组织脏器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DEHP组大鼠巡航距离和首次穿越平台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60 s内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均<0.05),375 mg·kg^(-1)DEHP组与750 mg·kg^(-1)DEHP组大鼠中心路程和跨格子数减少(P<0.05);750 mg·kg^(-1)DEHP组脑海马组织ROS含量升高(P<0.05),750 mg·kg^(-1)DEHP组中SOD与GSH-Px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P<0.05),187 mg·kg^(-1)DEHP组与375 mg·kg^(-1)DEHP组SOD水平降低(P均<0.05)。DEHP染毒组海马CA1区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核固缩现象,超微病理形态结构可见核膜皱缩,染色质沉积,内质网轻微扩张伴核糖体脱落,出现“脱颗粒”现象,线粒体嵴局部轻微溶解、消失形成空旷,高尔基体肿胀,线粒体数目增多,双层膜结构模糊不清,部分线粒体溶解透明成为空泡。RT-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75 mg·kg^(-1)DEHP组与750 mg·kg^(-1)DEHP组中PI3K、Akt与Bcl-2 mRNA水平均降低(P均<0.05);375 mg·kg^(-1)DEHP组与750 mg·kg^(-1)DEHP组中Bax与Caspase-3 mRNA水平升高(P均<0.05),187 mg·kg^(-1)DEHP组Bax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各DEHP染毒组Bcl-2/Bax比值降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DEHP染毒组PI3K与p-PI3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0.05),375 mg·kg^(-1)DEHP组与750 mg·kg^(-1)DEHP组中Akt与p-Akt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0.05),各DEHP染毒组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与Bcl-2/Bax比值降低(P均<0.05),Cleaved 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均<0.05),750 mg·kg^(-1)DEHP组中Bax蛋白相对水平升高(P<0.05)。结论DEHP暴露使雄性大鼠产生氧化应激,引起神经损伤作用,造成大鼠神经行为变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氧化损伤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神经毒性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PM2.5染毒大鼠肺损伤的干预作用
17
作者 徐生刚 曹玉青 +3 位作者 孟军亮 汪如荣 汪斌 王玮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0-433,共4页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APS)对PM2.5染毒大鼠肺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60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气管滴注1.5 ml/kg生理盐水)、PM2.5染毒组(气管滴注40 mg/kg的PM2.5生理盐水混悬液染毒)、PM2.5染毒+黄芪多糖100、200...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APS)对PM2.5染毒大鼠肺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60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气管滴注1.5 ml/kg生理盐水)、PM2.5染毒组(气管滴注40 mg/kg的PM2.5生理盐水混悬液染毒)、PM2.5染毒+黄芪多糖100、200、400 mg/kg组(气管滴注40 mg/kg的PM2.5生理盐水混悬液染毒,隔日1次,共3次,染毒结束后每天分别给予100、200和400 mg/kg黄芪多糖灌胃1次,共7 d),每组12只。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气管滴注1.5 ml/kg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大鼠气管滴注40 mg/kg PM2.5生理盐水混悬液染毒,隔日1次,连续3次。染毒结束后,生理盐水对照组、PM2.5染毒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黄芪多糖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分别给予100、200和400 mg/kg黄芪多糖灌胃1次/d,连续7 d。收集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炎性细胞计数;测定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2、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肺湿干重;测定血清中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的含量。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PM2.5染毒组炎性细胞数目增多,IL-2、IL-8、TNF-α及ALB含量增高,SOD、CAT及GSH-PX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增高,IgA、IgG和IgM水平下降,肺湿干重比W/D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PM2.5染毒组相比,黄芪多糖干预组炎性细胞数目降低,IL-2、IL-8、TNF-α及ALB含量降低,SOD、CAT及GSH-PX的活性升高,MDA的含量降低,血清IgA、IgG和IgM水平升高,肺湿干重比W/D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黄芪多糖对PM2.5染毒大鼠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性损伤和氧化应激,增强免疫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PM2.5 肺损伤 干预
下载PDF
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对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张雨彤 骆海燕 +2 位作者 高二二 高小博 陆彩玲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693-700,共8页
目的 探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IMI)对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只21日龄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根据IMI暴露的浓度分为低浓度组(19 mg·kg^(-1)·d^(-1))和高浓度组(38 mg·kg^(-1)·d^(-1)),对照组... 目的 探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IMI)对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只21日龄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根据IMI暴露的浓度分为低浓度组(19 mg·kg^(-1)·d^(-1))和高浓度组(38 mg·kg^(-1)·d^(-1)),对照组则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30 d,对动物状态进行记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大鼠血清中孕酮和雌二醇(E_(2))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卵巢中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_(4)50scc)和芳香化酶(Aromatase)的表达量,行卵巢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以观察卵泡形态、统计各级卵泡数量,同时进行抗苗勒管激素(AMH)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各组大鼠灌胃期间毛发、进食情况、活动情况均无明显异常。随IMI暴露剂量增加,大鼠血清孕酮和E_(2)水平也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孕酮水平略增高,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组血清中E_(2)水平显著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MI暴露后大鼠卵巢组织中P_(4)50scc和Aromatase表达量随IMI浓度增加而升高,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中P_(4)50scc和Aromatase的表达量虽有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浓度组中P_(4)50scc和Aromatase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卵泡计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大鼠卵巢中总卵泡数均显著减少(P<0.001);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组原始卵泡比例显著降低(P<0.001),低浓度组生长卵泡比例显著增加(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的AMH表达均下降,IMI高浓度组AMH下降更明显。结论 IMI暴露后会导致大鼠卵巢甾体激素的生成增加,并改变卵泡发育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卵巢 卵泡 甾体激素
下载PDF
外周血微核试验检测可降解生物材料补片的遗传毒性
19
作者 王国伟 孙晓霞 +6 位作者 车国喜 盖潇潇 屈秋锦 王焱 汪晓飞 杜晓丹 刘成虎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3年第5期387-391,共5页
目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的网织红细胞微核(MN-RET)与成熟红细胞微核(MN-NCE),探究可降解生物材料补片的潜在遗传毒性风险。方法:实验设短周期和长周期给予受试物两种方案,小鼠分别腹腔注射介质对照液、样品试验液、环磷酰胺... 目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的网织红细胞微核(MN-RET)与成熟红细胞微核(MN-NCE),探究可降解生物材料补片的潜在遗传毒性风险。方法:实验设短周期和长周期给予受试物两种方案,小鼠分别腹腔注射介质对照液、样品试验液、环磷酰胺溶液(25、50 mg/kg),每日给药1次,短周期连续给予受试物3 d后采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的微核;长周期连续给予受试物14 d后采集外周血并摘取脾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的微核并分析脾脏细胞的凋亡情况,同时用HE对脾脏染色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不同周期条件下样品试验组小鼠外周血中MN-RET百分率和MN-NCE百分率相较于介质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周期给予样品试验组小鼠脾脏细胞凋亡率相较于介质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显病理性改变。而长周期给予受试物后,与介质对照组相比,25和50 mg/kg环磷酰胺组晚期凋亡细胞率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50 mg/kg环磷酰胺组小鼠脾脏出现明显的白髓萎缩、淋巴细胞减少,红髓扩张、髓外造血增加等病理性改变。结论:该可降解生物材料补片在外周血微核试验中不存在遗传毒性风险。在给予试物不同周期条件下,选择分析小鼠外周血中的MN-RET和MN-NCE,在可降解生物材料补片的遗传毒性风险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微核试验 遗传毒性 可降解生物补片
下载PDF
微小RNA-155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在砷对PC12细胞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20
作者 孙宝飞 杨丹 +3 位作者 罗道朋 旷发光 张金芬 吴昌学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42-146,164,共6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155(miR-155)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砷对PC12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2(PC12)细胞株,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和2.5、5、10、20μmol/L NaAsO_(2)染毒组;MTT检测细胞存活率,电镜观察各... 目的探讨微小RNA-155(miR-155)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砷对PC12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2(PC12)细胞株,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和2.5、5、10、20μmol/L NaAsO_(2)染毒组;MTT检测细胞存活率,电镜观察各组细胞的超微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iR-155和BDNF mRNA表达,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BDNF蛋白的表达。结果电镜下发现各染毒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器损伤;与对照组比较,NaAsO_(2)各染毒组(除2.5μmol/L组外)随染毒剂量的增加,PC12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P<0.05)、miR-155的表达量逐渐增加(P<0.05)、BDNF mRNA和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P<0.05)。结论NaAsO_(2)对PC12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miR-155及BDNF表达水平随染砷浓度增加而改变,其可能是致PC12细胞损伤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155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超微结构 PC12细胞 亚砷酸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