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横断山区典型流域次降水事件水沙特征分析
1
作者 郭乾坤 黄婷婷 +2 位作者 单志杰 秦伟 宁堆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24年第1期27-34,共8页
横断山区干热河谷高温低湿,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是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大江大河泥沙的主要源区。干热河谷地区水土流失多由次强降水事件造成,因此在该区域基于次降水事件尺度开展水沙特征研究,对于评价降雨和下垫面对流... 横断山区干热河谷高温低湿,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是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大江大河泥沙的主要源区。干热河谷地区水土流失多由次强降水事件造成,因此在该区域基于次降水事件尺度开展水沙特征研究,对于评价降雨和下垫面对流域产流产沙的相对贡献、指导未来水土保持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金沙江一级支流龙川江流域小黄瓜园水文站1966—2018年实测水沙数据,运用Mann-Kendall方法划分基准期和变化期,并基于2期次降水事件,对比分析降雨等级相同、暴雨覆盖面积比例等级相同、降雨量和降雨空间分布相似等3种情况下,2期水沙特征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小黄瓜园1966—2018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2008年为突变年份;2)水土保持措施主导下的下垫面变化是变化期径流输沙减少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龙川江流域实施的水土保持工程有效地改变下垫面的情况,减流减沙效果明显。应进一步加强横断山区等地形复杂地区次降水事件尺度水沙变化研究,更好地指导水土保持优化配置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降水事件 水土保持措施 下垫面 水沙特征 干热河谷 龙川江流域
下载PDF
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与评价
2
作者 珊丹 崔崴 +1 位作者 邢恩德 杨凌云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目的]探讨适合干旱半干旱矿山排土场特殊生境的人工植被类型,可为露天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模式的优化与植被建设工程的精准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人工植被恢复类型土壤主要养分变化特征... [目的]探讨适合干旱半干旱矿山排土场特殊生境的人工植被类型,可为露天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模式的优化与植被建设工程的精准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人工植被恢复类型土壤主要养分变化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评价不同人工植被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结果]干旱半干旱草原区矿山废弃地人工植被的土壤pH值均在8.5以上,属于碱性土壤,且与自然恢复的对照区(CK)之间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人工植被土壤(0~40 cm)全氮、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486.66 mg·kg^(-1)、0.50%,与自然恢复植被相比(全氮305.95 mg·kg^(-1)、有机碳0.33%)有显著增加(P<0.05),其中,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群落的土壤全氮含量达到607.20、603.45 mg·kg^(-1),水解性氮含量为85.27、107.06 mg·kg^(-1),显著高于其它人工植被类型(P<0.05),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植被类型(P<0.05);人工植被对土壤中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全钾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基于灰色关联度法排土场平台的土壤肥力要明显优于边坡;土壤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参考数列指标的关联度比较大。[结论]露天矿排土场植被恢复后土壤中钾元素充足,氮、磷等营养元素的不足会成为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速效养分含量对草原矿区排土场的土壤肥力影响更为重要;矿山废弃地11种植被恢复类型中,排土场平台榆树(Ulmus pumila)群落、草木樨群落、油松群落、紫花苜蓿群落的土壤肥力较高,边坡栽植柠条土壤肥力状况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 土壤养分 灰色关联度 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不同作物种植模式下坡耕地产流产沙的模拟研究
3
作者 韦荣婷 安吉平 +4 位作者 蔡雄飞 周国富 王济 郁鑫杰 徐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9-26,75,共9页
产流产沙是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为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在同一坡度、3种雨强下对坡耕地7种种植模式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模式下坡面产流量随雨强增大而增大,初始... 产流产沙是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为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在同一坡度、3种雨强下对坡耕地7种种植模式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模式下坡面产流量随雨强增大而增大,初始产流时间随雨强增大而缩短。坡面产流量趋势为先逐渐增大,之后(10 min左右)逐渐趋于稳定。C单种模式减流效果最差;A-B-C套种模式减流效果最好;低矮作物单种及参与的套种模式能更好促进降雨入渗。2)不同种植模式下坡面产沙量与雨强呈正相关,低矮作物参与的种植模式径流含沙量变化幅度较小,中、高单种或套种模式径流含沙量变化复杂。小、中雨强下,A-B-C套种模式减沙效果最好;大雨强下,A-B套种模式减沙效果最好。低矮作物参与的种植模式减沙效果优于中、高作物单种其套种模式。3)不同种植模式下产流量和雨强均呈极显著正相关。B、C单种模式与A-B-C套种模式产沙量与雨强有相关关系,其余模式与雨强的相关性不显著。综上,低矮作物单种及低矮作物参与的套种模式能有效减流、保土,因此坡耕地在进行农作物种植时应考虑增加低矮作物参与种植,避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种植模式 坡耕地 水土保持 产流产沙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
4
作者 何舢 韩少杰 +3 位作者 王丹彤 张扬 付玉 陈祥伟 《森林工程》 2024年第2期85-91,共7页
以典型黑土区3种地貌类型区(漫川漫岗区、丘陵漫岗区、平原低地区)坡耕地不同坡位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总有机碳、高活性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等指标,分析黑土区坡耕地不同坡位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 以典型黑土区3种地貌类型区(漫川漫岗区、丘陵漫岗区、平原低地区)坡耕地不同坡位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总有机碳、高活性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等指标,分析黑土区坡耕地不同坡位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探究不同地貌类型区坡耕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坡耕地各坡位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26.57~38.61 g/kg,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1.85~5.67 g/kg。3种地貌类型区坡耕地不同坡位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不同。漫川漫岗区总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均表现为坡上和坡中显著大于坡下、坡上和坡中无显著差异;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则以坡中最高坡下最低,且不同坡位之间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丘陵漫岗区不同坡位土壤总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并表现为坡下显著大于坡上、坡上显著大于坡中;高活性有机碳和中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则呈现坡上和坡下显著大于坡中、坡上和坡下无显著差异。平原低地区总有机碳及3种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在各坡位间的差异均为未达显著水平。不同地貌间典型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规律有所差异,漫川漫岗区和丘陵漫岗区坡耕地土壤有机碳活性最差的坡位分别是坡下和坡中,而平原低地区不同坡位间无显著变化。研究结果为黑土坡耕地生态建设与保护技术的针对性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黑土区 坡耕地 生态建设与保护 土壤总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下载PDF
不同农作措施下紫色土坡耕地氮磷流失特征
5
作者 李清藐 李天阳 +1 位作者 何丙辉 张海香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6-54,共9页
为揭示不同农作措施下径流氮磷流失变化特征,基于2020年12场次的自然降雨产流事件,分析了顺坡无施肥(对照,CK)、顺坡混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T1)、顺坡单施化肥(T2)、顺坡单施化肥增量(T3)、横坡单施化肥(T4)5种处理下径流量及径流中总氮(... 为揭示不同农作措施下径流氮磷流失变化特征,基于2020年12场次的自然降雨产流事件,分析了顺坡无施肥(对照,CK)、顺坡混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T1)、顺坡单施化肥(T2)、顺坡单施化肥增量(T3)、横坡单施化肥(T4)5种处理下径流量及径流中总氮(TN)、总磷(TP)质量浓度与流失量、氮磷比(TN/TP)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各处理径流TN,TP最高质量浓度均发生在施肥后的前6次降雨,其中的4次降雨事件造成了超50%的总氮、总磷流失.②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化肥配施的径流TN,TP流失量没有显著差异,且径流TN,TP质量浓度与施肥后天数都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③和顺坡耕作相比,横坡垄作可以显著削减76.85%的径流量、75.12%的径流总氮流失量和87.97%的径流总磷流失量.④CK处理的TN/TP显著高于T2和T3(p<0.05),但与T1,T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处理下全年超50%的TN/TP≥50,表现为磷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氮磷流失 坡耕地 紫色土
原文传递
干湿交替下黄土区苜蓿根系抗拔力学性能
6
作者 黄梦琦 张超波 +3 位作者 丁阳 张强 冯潇慧 蒋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24年第1期214-223,共10页
[目的]研究黄土区干湿交替过程对草本植物根系抗拔力学性能的影响,以期为草本植物根系固土护坡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依据。[方法]选取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塑土根系拉拔试验,研究苜蓿根系抗拔力学性能及其与根径、根长、土壤... [目的]研究黄土区干湿交替过程对草本植物根系抗拔力学性能的影响,以期为草本植物根系固土护坡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依据。[方法]选取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塑土根系拉拔试验,研究苜蓿根系抗拔力学性能及其与根径、根长、土壤容重、干湿交替作用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1)苜蓿根系抗拔力学性能指标与根径、根长和土壤容重存在幂函数或指数函数关系。(2)相比未干湿交替试样,干湿交替试样根系抗拔力学性能指标均显著减小。(3)砂壤土中苜蓿根系抗拔力学性能指标均优于壤土,且干湿交替在砂壤土中对苜蓿根系抗拔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小于在壤土中的影响。(4)根径、根长及容重和干湿交替的耦合作用对根系抗拔力学性能指标有显著影响。[结论]在干湿交替作用下,根径、根长和土壤容重对苜蓿根系抗拔力学性能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苜蓿根系 抗拔力学性能 耦合影响
下载PDF
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边坡防护原位测试及改进策略
7
作者 徐志平 贾卓龙 +1 位作者 晏长根 王逸凡 《人民黄河》 CAS 2024年第4期111-116,共6页
为了给加筋黄土边坡防护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对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防护边坡的土壤含水率及边坡形态进行了持续6个月的原位测试,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具有良好的边坡防护效果,加筋黄土防护边坡土壤含水率总体趋... 为了给加筋黄土边坡防护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对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防护边坡的土壤含水率及边坡形态进行了持续6个月的原位测试,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具有良好的边坡防护效果,加筋黄土防护边坡土壤含水率总体趋于稳定,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平均变异系数比原状边坡降低10.89%,这得益于加筋黄土防护层形态总体维持完整,能够长期抵抗降雨、干湿循环、冻融循环等不利外部环境的持续影响;然而,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防护边坡上植被生长缓慢,且防护层与原状土体易分异脱离。提出了对加筋黄土进行保水改良、采用快速植生的多功能层设计和可操作性强的材料物理防脱技术等加筋黄土防护边坡的改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防护 聚丙烯纤维 加筋黄土 原位测试 土壤含水率 改进策略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养分和粒径的变化特征
8
作者 牧仁 朱亮 +3 位作者 王丹阳 安景源 刘雅婧 李新乐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818-826,共9页
为探究乌兰布和沙漠不同演替阶段下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本研究按照白刺灌丛枯死率和盖度划分不同演替阶段,分别为发育阶段(枯死率10%~30%,盖度20%~40%)、稳定阶段(枯死率≤10%,盖度40%~60%)和衰退阶段(枯死率≥50%,盖... 为探究乌兰布和沙漠不同演替阶段下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本研究按照白刺灌丛枯死率和盖度划分不同演替阶段,分别为发育阶段(枯死率10%~30%,盖度20%~40%)、稳定阶段(枯死率≤10%,盖度40%~60%)和衰退阶段(枯死率≥50%,盖度≤20%),每个演替阶段选取3个相对独立的白刺灌丛沙堆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养分和土壤粒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坡向白刺灌丛沙堆表层土壤养分含量随着沙堆演替呈下降趋势。背风坡发育阶段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较衰退阶段高164.58%,144.44%和215.93%,而迎风坡发育阶段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较衰退阶段高107.95%,200%和45.64%。演替阶段对迎风坡处白刺沙堆灌丛土壤养分含量和粒径组成产生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表层土壤养分富集现象明显,但不同坡向相同演替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 荒漠植被 白刺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区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探讨
9
作者 李文华 赵鹏博 +1 位作者 李怀有 张西宁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3期46-50,共5页
为厘清黄土高原典型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梳理总结了西峰站、绥德站和天水站3个试验站提出的7种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高质量综合治理的模式,其中包括:“三道防线”综合治理、“四个生态经济带”综合治理、多元小生态... 为厘清黄土高原典型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梳理总结了西峰站、绥德站和天水站3个试验站提出的7种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高质量综合治理的模式,其中包括:“三道防线”综合治理、“四个生态经济带”综合治理、多元小生态系统交错配置的经济生态农业、全方位综合防治体系、“四道防线”治理保护、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和基于水生态修复的水沙调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并提出了塬面高质量综合治理、坡面高质量综合治理和沟道高质量综合治理3种技术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水利部开展整沟治理试点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塬沟壑区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技术措施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园林废弃物覆盖组分及厚度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10
作者 毛晓宁 史正军 +2 位作者 谢惠春 袁峰均 潘松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9-44,共6页
【目的】探索园林废弃物的不同组分、覆盖厚度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对园林废弃物按照草屑、树叶、枝叶混合物、树枝4类不同覆盖材料进行分类,经预处理后按3、6 cm和9 cm的覆盖厚度设置覆盖组分及厚度的二因素园林废弃物... 【目的】探索园林废弃物的不同组分、覆盖厚度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对园林废弃物按照草屑、树叶、枝叶混合物、树枝4类不同覆盖材料进行分类,经预处理后按3、6 cm和9 cm的覆盖厚度设置覆盖组分及厚度的二因素园林废弃物覆盖栽培试验。经过21个月的培养后,测定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通气度、持水量、排水能力,对各指标进行单项分析并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园林废弃物用于地表覆盖可有效改善土壤水分物理特性,改善效果因覆盖材料类型和覆盖厚度而异。与裸土对照相比,覆盖条件下的土壤体积质量显著降低了5.6%~13.6%,土壤孔隙度显著增加了25.2%~82.9%,土壤最大持水量显著增加了31.9%~108.2%,毛管持水量显著增加了36.7%~114.2%,田间持水率显著增加了64.1%~149.8%,土壤排水能力显著增加了38.2%~67.1%。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6种适宜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不同园林废弃物组分与覆盖厚度组合模式,分别为9cm树叶、9 cm草屑、9 cm枝叶、6 cm草屑、6 cm树叶及9 cm树枝。【结论】园林废弃物覆盖可有效降低土壤体积质量、改善土壤孔隙度和排水特性,从而提升土壤水源涵养能力,但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选择适宜的覆盖材料类型和覆盖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物 覆盖物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因子分析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妫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11
作者 池金洺 于洋 +3 位作者 冯娟龙 朱锐鹏 左启林 朱洪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70-78,共9页
[目的]为揭示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并开展可持续流域治理工作。[方法]基于妫水河流域1995—2018年降雨、土壤、数字高程模型及土地利用数据,采用GIS技术与RUSLE模型的方法定量分析妫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特征,并对流域土壤稳定性进... [目的]为揭示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并开展可持续流域治理工作。[方法]基于妫水河流域1995—2018年降雨、土壤、数字高程模型及土地利用数据,采用GIS技术与RUSLE模型的方法定量分析妫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特征,并对流域土壤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1)1995—2018年,流域内林地和草地面积均呈下降的趋势,2018年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4.41×10^(4),0.84×10^(4)hm^(2),较1995年分别下降13.52%和10.61%。耕地面积由1995年的3.53×10^(4)hm^(2)增加至2018年的4.07×10^(4)hm^(2)。建筑用地面积逐渐增加,由1995年的0.59×10^(4)hm^(2)增加到2018年的1.90×10^(4)hm^(2)。(2)妫水河流域内土壤侵蚀模数呈波动性变化,由1995年的8.71 t/(hm^(2)·a)降至4.56 t/(hm^(2)·a)后,于2018年升至11.07 t/(hm^(2)·a)。(3)妫水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1995—2015年,土壤侵蚀强度逐渐降低并保持稳定,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比例由4.95%降至3.05%,2018年后升至7.42%。(4)妫水河流域在研究时段内土壤稳定性降低,不稳定土壤面积升高。[结论]妫水河流域城市化的进程中,林草覆盖度略有降低;土壤侵蚀强度整体下降,但在后期略有提高;不稳定土壤所占面积较少。研究结果可为妫水河流域综合治理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妫水河流域 土地利用 RUSLE 土壤稳定性
下载PDF
不同碳酸钙钙源对CFPK加固风积沙的影响
12
作者 蔡东廷 周详朋 +1 位作者 郭弘东 樊恒辉 《人民黄河》 CAS 2024年第3期103-108,共6页
仿岩溶碳酸氢钙(CFPK)溶液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固沙材料,碳酸钙钙源对CFPK溶液的制备及其特性有重要影响。为了给CFPK在固沙方面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选择分析纯碳酸钙、生物碳酸钙、轻质碳酸钙、重质碳酸钙4种材料作为制备CFPK溶液的碳酸... 仿岩溶碳酸氢钙(CFPK)溶液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固沙材料,碳酸钙钙源对CFPK溶液的制备及其特性有重要影响。为了给CFPK在固沙方面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选择分析纯碳酸钙、生物碳酸钙、轻质碳酸钙、重质碳酸钙4种材料作为制备CFPK溶液的碳酸钙钙源,通过化学试验、力学试验、X射线衍射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等,分析了不同碳酸钙钙源制备的CFPK溶液的固沙效果。结果表明:1)4种碳酸钙钙源制备的CFPK溶液在反应达到平衡时,电导率和钙离子浓度基本相同,即钙源对碳酸氢钙溶解度影响很小,但是反应速度差别明显,其中重质碳酸钙的反应速率最快、生物碳酸钙的反应速率最慢;2)不同碳酸钙固化沙的表面强度、抗风蚀能力差异明显,重质碳酸钙固化沙表面强度和抗风蚀能力大于其他3种碳酸钙的,生物碳酸钙固化沙表面强度和抗风蚀能力最小;3)4种碳酸钙钙源在固化沙中生成的碳酸钙晶体矿物成分基本相同,主要为方解石,但不同碳酸钙钙源在固化沙中生成的碳酸钙晶体的含量和形态有所不同,分析纯碳酸钙生成的碳酸钙晶体主要为六面体方解石,其他3种碳酸钙生成的碳酸钙晶体以薄片状为主,其中重质碳酸钙生成的碳酸钙晶体尺寸大、高度聚集、致密性高,因此重质碳酸钙作为钙源的固沙效果最好,建议选用重质碳酸钙作为制备CFPK溶液的钙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积沙 仿岩溶碳酸氢钙 碳酸钙钙源 重质碳酸钙 固沙 抗风蚀能力
下载PDF
宿迁市金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
13
作者 张海明 范颜军 +3 位作者 张新星 万吉祥 郭伟 谷文豪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4期27-29,共3页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防治水土流失、提高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的有效措施。在金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中,采取了预防修复、坡面整治、沟河道整治、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使小流域生态及人居环境得到了提升,特色产业得到发展,群众满意...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防治水土流失、提高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的有效措施。在金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中,采取了预防修复、坡面整治、沟河道整治、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使小流域生态及人居环境得到了提升,特色产业得到发展,群众满意度得到提高,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成后,需加强管护、强化监管,以确保各项措施更好地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清洁小流域 建设 措施 效益 宿迁市
下载PDF
新时期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实践与思考
14
作者 吴冠宇 惠波 +1 位作者 李长保 王鹏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1期23-26,共4页
截至2022年底,陕西省建成淤地坝35 049座,占全国淤地坝总数的58%,是淤地坝建设的主战场。基于陕西省淤地坝建设发展现状及成效,从病险淤地坝影响安全运用、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林业占地手续制约水保生态治理项目实施的积极性、运行管... 截至2022年底,陕西省建成淤地坝35 049座,占全国淤地坝总数的58%,是淤地坝建设的主战场。基于陕西省淤地坝建设发展现状及成效,从病险淤地坝影响安全运用、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林业占地手续制约水保生态治理项目实施的积极性、运行管理手段落后等4个方面,分析了淤地坝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顶层规划体系、超前谋划项目前期、加强建设管理、创新筹融资机制、提升运行管理效能、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等6个方面的应对举措,可为陕西省淤地坝高质量发展和打造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积极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建设管理 黄土高原地区 陕西省 新时期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
15
作者 崔静 温庆忠 黄佳健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4期49-52,共4页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生存空间。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国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阐明人为干扰下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机制,梳理总结...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生存空间。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国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阐明人为干扰下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机制,梳理总结现有石漠化治理技术和模式,聚焦石漠化治理面临的治理成效巩固难、可持续性差、治理技术与模式缺乏区域针对性、植被群落稳定性欠佳等问题,提出未来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应转变观念、推进标准研究制定、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治理技术 模式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坡耕地径流水动力学特征研究
16
作者 瞿朝正 王济 +4 位作者 蔡雄飞 徐蝶 刘一民 陈星旺 王胜利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2期93-98,共6页
为研究喀斯特地区坡耕地在不同条件下的水动力学特征,通过野外径流模拟试验分析在不同坡度和不同流量下的细沟径流侵蚀过程,深入研究细沟径流侵蚀过程中的径流水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流速随坡度的增大而上升,但两者相关性不明显;... 为研究喀斯特地区坡耕地在不同条件下的水动力学特征,通过野外径流模拟试验分析在不同坡度和不同流量下的细沟径流侵蚀过程,深入研究细沟径流侵蚀过程中的径流水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流速随坡度的增大而上升,但两者相关性不明显;雷诺数(Re)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弗劳德数(Fr)和阻力系数(f)均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加;南明区、青岩和修文的雷诺数(Re)与弗劳德数(Fr)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研究结果对于认识不同坡度与不同流量下细沟径流侵蚀过程中的径流水动力学特征有重要意义,为喀斯特地区坡耕地土壤侵蚀与防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细沟侵蚀 水动力学参数 野外径流模拟
下载PDF
纸坊沟小流域近8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土壤保持效应
17
作者 王静 王兵 +1 位作者 张智键 白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24年第3期90-100,共11页
[目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可显著影响流域产沙过程,探究纸坊沟小流域不同治理阶段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土壤保持效应,为黄土高原生态服务功能的改善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CSLE模型,系统评估纸流域近80年5个治理时段... [目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可显著影响流域产沙过程,探究纸坊沟小流域不同治理阶段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土壤保持效应,为黄土高原生态服务功能的改善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CSLE模型,系统评估纸流域近80年5个治理时段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土壤保持效应的时空特征。[结果](1) 1938年植被破坏前流域林草植被占88.55%,植被破坏后1958年林草植被占比降为32%,林地、草地和耕地比例为1∶244∶433,1978年土地利用变化平缓;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后,1999年和2020年林草植被占比分别为64.73%和86.55%,2020年林草植被占比与1938年破坏前基本持平,但林地占比还是略小,草地略高,林地、草地和耕地比例为7.6∶5∶1。(2)流域5个时期土壤保持量分别为24.85万t, 18.86万t, 22.88万t, 23.62万t, 24.60万t,植被破坏后土壤保持量有所下降,小流域综合治理后土壤保持量有所增加,由于林地面积仍低于破坏前,2020年土壤保持量仍低于1938年0.01%。(3)受土地流转驱动,不同时期林地、草地和耕地土壤保持量分别较1938年增加或减少了-99.80%~-17.86%,23.90%~69.18%和-25.06%~664.66%,园地土壤保持量在1999年达到最大值,后于2020年降至7 511.14 t。[结论]纸坊沟小流域的植被覆盖已基本恢复至1938年破坏前的水平,说明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在纸坊沟小流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持 时空变化 土地利用 治理阶段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钾素形态及有效性——以科尔沁沙地南缘为例
18
作者 曹怡立 吕刚 +5 位作者 张学利 安宇宁 刘亚萍 马骏 卢志朋 郎明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24年第1期122-130,共9页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各形态钾素含量和有效性的影响,能优化土地利用,并对科尔沁沙地土壤肥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试土壤的各形态钾素含量,计算非交换性钾转换量、非交换性钾转换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整体...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各形态钾素含量和有效性的影响,能优化土地利用,并对科尔沁沙地土壤肥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试土壤的各形态钾素含量,计算非交换性钾转换量、非交换性钾转换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整体钾素质量分数为16.41~20.75 g/kg,但有效钾素质量分数仅占0.76%~2.62%,严重缺乏有效钾素,需要根据作物进行定期施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使土壤钾库储备显著提升(P<0.05),有效性增强,各形态钾素的有效部分比例提高0.46%~1.86%,质量分数呈现表聚特征,但受研究区土壤质地影响无层化特征。长期稳定的土地利用使土壤的非交换性钾转换量平均提高23 mg/kg,有效钾素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促进各形态钾素间的平衡转化。土壤钾素肥力评价排序为阔叶林>旱田>针阔混交林>水田>针叶林>灌木>天然草地。在不添加钾素的情况下,营造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是较好地维护提升风沙土钾素肥力水平的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土壤钾素 土地利用方式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崩岗侵蚀对洪积扇农田质量的影响和防治措施
19
作者 彭子烨 段晓倩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86-90,共5页
崩岗是南方红壤丘陵区严重的土壤侵蚀地貌,崩岗侵蚀会对洪积扇农田质量造成严重危害,但目前有关文献报道较少。崩岗侵蚀产生的大量洪积物冲入农田后,会破坏水利设施、沙化土壤、恶化农田生态环境。本文从土壤质量、作物产量、环境影响3... 崩岗是南方红壤丘陵区严重的土壤侵蚀地貌,崩岗侵蚀会对洪积扇农田质量造成严重危害,但目前有关文献报道较少。崩岗侵蚀产生的大量洪积物冲入农田后,会破坏水利设施、沙化土壤、恶化农田生态环境。本文从土壤质量、作物产量、环境影响3个方面阐述崩岗侵蚀对洪积扇农田的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工程措施为截流拦沙,林草措施为构建生物保护屏障,农业措施包括改良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搭配使用上述措施可以改善洪积扇农田,减少崩岗侵蚀危害,提高土地生产力。开展崩岗洪积扇土壤退化成因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可为崩岗洪积扇区农田质量恢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侵蚀 洪积扇 农田质量恢复 治理措施
下载PDF
湖北红安:以坡耕地整治为依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
作者 汪军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处,是闻名全国的第一将军县,全县土地总面积1796 km^(2),总人口66万人,属鄂东北低山丘陵水源涵养保土区。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崇山峻岭,南部丘陵起伏。特殊的地貌特征极易造成水... 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处,是闻名全国的第一将军县,全县土地总面积1796 km^(2),总人口66万人,属鄂东北低山丘陵水源涵养保土区。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崇山峻岭,南部丘陵起伏。特殊的地貌特征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据遥感调查数据,全县水土流失面积789 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3.9%,侵蚀模数3120 t/(km^(2)·a),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市、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模数 土地总面积 水源涵养 大别山南麓 水土流失 保土 低山丘陵 南部丘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