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9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沙栽培模式下咸水滴灌对设施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江文格 刘江凡 +2 位作者 赵鑫 龚智 李朝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6-366,共11页
【目的】针对南疆地区淡水资源紧缺及土壤盐渍化问题,探究黄沙栽培模式下咸水滴灌对基质水盐分布、设施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同时利用Logistic模型研究番茄的动态生长变化,确定适宜南疆黄沙栽培模式下设施番茄咸水滴灌的矿化度阈值,以... 【目的】针对南疆地区淡水资源紧缺及土壤盐渍化问题,探究黄沙栽培模式下咸水滴灌对基质水盐分布、设施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同时利用Logistic模型研究番茄的动态生长变化,确定适宜南疆黄沙栽培模式下设施番茄咸水滴灌的矿化度阈值,以期为南疆设施农业咸水高效利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试验以黄沙基质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灌溉水矿化度处理,分别为2 g/L(T_(1))、3 g/L(T_(2))、4 g/L(T_(3))、5 g/L(T_(4))和6 g/L(T_(5)),并以淡水灌溉为对照(CK)开展黄沙栽培模式下咸水滴灌对基质水盐分布、设施番茄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因素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在黄沙栽培模式下,全生育期内各处理基质含水率和含盐量与灌溉水矿化度呈正相关,均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升高而增加;番茄不同生育期各处理0~25 cm的基质平均含水率在开花结果期达到最大,其中与CK处理相比,2 g/L基质平均含水率增加不明显,而当矿化度增加到3 g/L以上时,基质平均含水率显著升高,分别增加7.51%、10.67%、14.44%、18.10%;番茄不同生育期0~25 cm基质平均含盐量在结果末期达到峰值,其中T_(3)、T_(4)、T_(5)处理积盐效果较为明显,基质含盐量高达8.49,9.82,10.50 g/kg。番茄株高、茎粗和干物质生长随生育期推进呈逐渐增大后基本不变的S型变化趋势,Logistic模型可用于精确描述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处理下番茄株高、茎粗及干物质累积量的动态生长过程,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2均达到0.94以上。番茄生长指标、总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均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3 g/L的总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达到47.17 t/hm^(2)和15.22 kg/m^(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综合考虑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等因素,在黄沙栽培模式下推荐2~3 g/L灌溉水矿化度对设施番茄进行灌溉,可有效缓解淡水短缺及土壤盐渍化问题,为南疆地区大面积推广沙培番茄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滴灌 黄沙基质 水盐分布 生长 产量 番茄
下载PDF
涟水高沟地区承压地下水可更新性研究
2
作者 秦甜甜 黄晓燕 +2 位作者 胡晓雨 李朗 丁国辉 《工程勘察》 2024年第1期34-40,共7页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评价区域地下水可更新性成为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首先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水动力等方面,进行地下水系统划分及特征研究,分析含水层空间结构及补径排条件...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评价区域地下水可更新性成为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首先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水动力等方面,进行地下水系统划分及特征研究,分析含水层空间结构及补径排条件;其次在收集利用以往测试资料基础上,通过现场采样分析,开展不同水体环境同位素特征研究;最后利用水均衡法计算地下水可更新能力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涟水高沟地区承压水具备地下水补给通道,主要接受上游山区侧向径流补给,且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会引发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水龄2万年左右,水循环更新周期上千年,可认为其具有一定的更新能力,不属于难以更新的地下水;同时,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助于加快地下水循环速率,进一步提高地下水更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年龄 承压水可更新性 水动力条件 同位素分析 水均衡
原文传递
基于灰色时间序列随机组合模型在地下水埋深预测中的应用——以沧州市为例
3
作者 韩超 刘晓延 +3 位作者 刘佳峻 贺云鹏 温永福 刘娟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4-60,共7页
地下水资源是支撑区域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资源,为解决河北省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问题,以河北省典型平原区沧州市为例,依据2007-2022年水位监测井观测数据,通过MATLAB软件结合灰色时间序列原理搭建地下水埋深灰色时间序列随机组合模型... 地下水资源是支撑区域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资源,为解决河北省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问题,以河北省典型平原区沧州市为例,依据2007-2022年水位监测井观测数据,通过MATLAB软件结合灰色时间序列原理搭建地下水埋深灰色时间序列随机组合模型,揭示沧州市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为沧州市乃至河北省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相关模拟方法证实该模型简洁实用,精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未来3年(2023-2025年),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沧州市地下水位会继续下降,平均年降幅为1.45 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州市 地下水埋深预测 时间序列 自相关
下载PDF
地下微咸水埋深对土壤水盐分布与冬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雪佳 王金涛 +4 位作者 董心亮 田柳 娄泊远 刘小京 孙宏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7-427,共11页
环渤海低平原地区的冬小麦生产面临淡水资源短缺的制约,高效安全利用较为丰富的浅层微咸水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2021—2022年采用土柱模拟方法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开展,试验设置4个处理:无地下... 环渤海低平原地区的冬小麦生产面临淡水资源短缺的制约,高效安全利用较为丰富的浅层微咸水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2021—2022年采用土柱模拟方法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开展,试验设置4个处理:无地下水埋深淡水灌溉处理(CK),地下微咸水埋深为0.5 m(GW1)、1.0 m(GW2)及1.5 m(GW3)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对不同微咸水埋深下冬小麦土壤含水量及含盐量和水分利用特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10 cm)含水量及含盐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CK处理相比,GW1处理表层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30.9%,GW3处理显著降低79.3%,而与GW2处理无显著变化;GW1和GW2处理表层土壤盐含量显著增加3.4 g·kg^(−1)和2.0 g·kg^(−1),而GW3与CK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GW1和GW2处理盐分主要积累在土壤表层(0~10 cm);GW3处理表层盐分较低,主要积累在土壤30~50 cm深度。冬小麦蒸散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与CK处理相比,GW1和GW2处理下冬小麦蒸散量显著增加50.2%和20.3%,GW3处理无显著差异。冬小麦产量在GW3处理下最高,较CK处理显著提高38.04%;同时,该处理具有最高的生物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CK处理26.7%和40.1%。上述结果表明,咸水质量浓度为3 g·L^(-1),地下水埋深在0.5~1.5 m的条件下,1.5 m是冬小麦生长的适宜地下微咸水埋深上限,此时,表层含盐量和作物蒸散量最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微咸水埋深 冬小麦 产量 土壤水盐分布 蒸散
下载PDF
井塘结合入渗补给地下水的包气带水流模拟
5
作者 李凡 江思珉 +4 位作者 邢旭光 严宝文 降亚楠 孟令尧 栗现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69,共11页
为探究井塘结合模式在含水层补给管理中的应用潜力,利用HYDRUS软件构建了二维轴对称模型。通过对已有文献中实际场地有井无塘模式复现验证了本文建模过程的准确性,并进一步分析比较了不同塘半径下(5、15、25 m和35 m)井塘结合、有井无... 为探究井塘结合模式在含水层补给管理中的应用潜力,利用HYDRUS软件构建了二维轴对称模型。通过对已有文献中实际场地有井无塘模式复现验证了本文建模过程的准确性,并进一步分析比较了不同塘半径下(5、15、25 m和35 m)井塘结合、有井无塘和有塘无井3种模式的补给效果,以及不同包气带质地(砂土、壤质砂土、砂质壤土和壤土)和井深(33、38、43 m)对井塘结合模式入渗和补给效果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复现值与文献值吻合较好,决定系数R 2均在0.98以上;(2)不同塘半径下井塘结合模式的补给效果均优于其他两种模式,但渗透塘半径为5 m时,井塘结合模式730 d的累计补给量分别为有井无塘和有塘无井模式的1.02倍和36倍,而当渗透塘半径增大到35 m时,井塘结合模式730 d的累计补给量则为有井无塘和有塘无井模式的2.6倍和1.54倍;(3)不同包气带质地下井塘结合模式累计入渗量随入渗时间呈线性增大的趋势,而累计补给量则分别在26.3 d、38.9 d、81.9 d和164.4 d时(湿润锋达到稳定状态)才随时间增加呈线性增大的趋势,随包气带渗透系数K s的增加,湿润锋首次到达补给区域的时间分别为0.75、1.38、3.63 d和8.63 d;(4)井深每增加5 m,井塘结合模式730 d的累计入渗量分别增加5.5%和5.9%,累计补给量分别增加9.5%和9.8%,湿润锋首次到达补给区域的时间则分别减少31.8%和25.6%。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人工补给调蓄工程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层补给管理 井塘结合 包气带渗透井 渗透塘 HYDRUS模拟
下载PDF
乌苏市平原区机电井水电折算系数及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李宇 吴彬 +3 位作者 高凡 杜明亮 曹伟 徐森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3期454-465,共12页
水电折算系数是采用以电折水方法计量地下水开采量的关键参数。据乌苏市2332眼机电井用电量和取水量数据计算出单井水电折算系数,采用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水电折算系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动态变化进行... 水电折算系数是采用以电折水方法计量地下水开采量的关键参数。据乌苏市2332眼机电井用电量和取水量数据计算出单井水电折算系数,采用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水电折算系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水电折算系数为0.5~5.0 m^(3)/(kw·h),冲洪积细土平原(Ⅱ1)平均水电折算系数最大为3.25 m^(3)/(kw·h);②地下水埋深与水电折算系数负相关性较好,与含水层富水性呈正相关,水泵额定参数与其相关性较差;③机电井密度较大与井水灌区年内水电折算系数在4—8月随取水量增加而减小,8月出现最小值机电井密度较小和非纯井灌区年内水电折算系数基本维持不变。说明研究区水电折算系数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水电折算系数为2~3 m^(3)/(kw·h)的机电井占50.5%;主要受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深及含水层富水性影响;灌溉模式选择、井密度对水电折算系数年内动态变化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电井 水电折算系数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华北平原不同种植模式作物耗水监测与特点分析
7
作者 蒋柯南 龚道枝 +4 位作者 李晓婕 毛丽丽 韩卫华 赵瑞平 陈佩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5-224,共10页
为探究华北平原不同种植模式的作物耗水与生产能力以评价其缓解地下水超采的潜力,于2021—2022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顺义试验站进行了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大豆和冬小麦-夏休闲3种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监... 为探究华北平原不同种植模式的作物耗水与生产能力以评价其缓解地下水超采的潜力,于2021—2022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顺义试验站进行了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大豆和冬小麦-夏休闲3种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监测各种植模式的蒸散、土壤储水和渗漏,使用FAO-56推荐的双作物系数法估算不同种植模式的蒸散量,同时分析了估算效果和蒸散与环境的响应特征,并比较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效益的相对关系。结果表明:3种种植模式的实测蒸散量与净辐射呈指数函数关系、与气温呈二次函数关系、与水汽压差呈线性函数关系,可以使用双作物系数法或非线性拟合公式较好地估算不同种植模式的蒸散量;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高,耗水量也最高,地下水净消耗量为197.52 mm,而冬小麦-夏休闲模式净地下水消耗量最小,比冬小麦-夏玉米模式低72.28%。未来需要结合华北平原不同区域可利用和开采的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和土壤储水能力以及作物耗水量优化作物种植模式,以达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作物耗水估算 地下水超采 大型称重式蒸渗仪 华北平原
下载PDF
河套灌区枸杞种植下微咸水代表性盐离子浓度限值研究
8
作者 娄帅 杨树青 +2 位作者 张万锋 刘月 吕欣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19-334,共16页
为确定适宜枸杞灌溉的微咸水代表性盐离子浓度限值,于2019—2020年在河套灌区下游开展NaCl、CaCl_(2)、CaSO_(4)、NaHCO_(3)、Na_(2)SO_(4)5种代表性地下水盐分类型和4种浓度水平(质量浓度0.1、0.5、2.0、4.0 g/L)的田间交叉试验。结果... 为确定适宜枸杞灌溉的微咸水代表性盐离子浓度限值,于2019—2020年在河套灌区下游开展NaCl、CaCl_(2)、CaSO_(4)、NaHCO_(3)、Na_(2)SO_(4)5种代表性地下水盐分类型和4种浓度水平(质量浓度0.1、0.5、2.0、4.0 g/L)的田间交叉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矿化度下,外源NaCl、NaHCO_(3)影响下枸杞生育期受渗透胁迫、次生胁迫最强,外源CaCl_(2)质量浓度低于2.0 g/L能够缓解枸杞渗透胁迫,外源CaCl_(2)、CaSO_(4)质量浓度低于4.0 g/L能够缓解次生胁迫。枸杞干果产量、百粒干质量随外源NaCl、Na_(2)SO_(4)、CaSO_(4)质量浓度升高而降低,在0.1 g/L时达峰值,随外源CaCl_(2)质量浓度升高呈单峰分布,0.5 g/L时最高。枸杞果实中总糖含量、黄酮含量、氨基酸总量随外源CaCl_(2)、CaSO_(4)质量浓度升高先升后降,分别在0.5、2.0、2.0 g/L时达峰值。甜菜碱含量、氨基酸总量随NaCl、Na_(2)SO_(4)、NaHCO_(3)质量浓度升高而降低,超过0.1 g/L后显著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随CaCl_(2)、NaHCO_(3)质量浓度升高先升后降,分别在2.0、0.5 g/L时达峰值。相同阴离子(Cl-、SO_(4)^(2-))环境下,Na^(+)、Ca^(2+)分别对枸杞产量、品质的综合评分存在降低、提升作用,相同阳离子(Na^(+))环境下,阴离子对综合评分的负面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Cl-、SO_(4)^(2-)、HCO_(3)^(-)。基于高斯回归发现,当Na^(+)、Ca^(2+)、Cl-、SO_(4)^(2-)、HCO_(3)^(-)浓度分别为18.6~19.2 mmol/L、12.2~13.0 mmol/L、63.0~68.4 mmol/L、6.3~14.4 mmol/L、5.5~14.0 mmol/L时,枸杞种植效益贴合度较高(Ci>0.7)。随Ci标准提高,Na^(+)、Cl-、SO_(4)^(2-)、HCO_(3)^(-)浓度向取值下限(18.6、63.0、6.3、5.5 mmol/L)逼近,Ca^(2+)浓度向上限(13.0 mmol/L)逼近。以高于不同水质下产量、品质综合评分的平均值0.46为标准,发现灌溉微咸水中Na^(+)、Cl-、SO_(4)^(2-)、HCO_(3)^(-)存在浓度上限限值,分别为34.8、81.6、22.6、21.4 mmol/L,Ca^(2+)存在下限限值,为9.8 mmol/L。研究可为指导河套灌区不同水质区枸杞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微咸水 TOPSIS 盐胁迫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河套灌区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盐分对增强型植被指数的联合影响
9
作者 马小茗 李瑞平 +3 位作者 李鑫磊 潘红梅 王向东 李玉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4-141,165,共9页
为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盐分对作物生长的联合影响,以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主要种植作物(小麦、玉米、葵花)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增强型植被指数,野外试验获取0~20、0~4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及地下水埋深数据,构建双... 为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盐分对作物生长的联合影响,以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主要种植作物(小麦、玉米、葵花)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增强型植被指数,野外试验获取0~20、0~4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及地下水埋深数据,构建双因素坐标系确定地下水埋深和土壤含盐量对植被指数的联合响应,统计得出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含盐量及地下水埋深范围,研究结果表明:(1)5—6月小麦生长地下水埋深最适宜的范围分别为0.99~2.01、1.03~1.54 m,其对应的土壤含盐量分别为1.00~1.30、1.53~2.02 g·kg^(-1);(2)6—8月玉米生长地下水埋深最适宜的范围分别为1.56~1.80、1.82~2.00、1.43~2.31 m;其对应的土壤含盐量分别为1.24~1.68、1.25~1.55、0.98~1.40 g·kg^(-1);(3)7—8月葵花生长地下水埋深最适宜的范围分别为0.75~1.70、1.20~1.61 m,其对应的土壤含盐量分别为1.46~1.70、5.55~5.84 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土壤盐渍化 增强型植被指数 作物生长 河套灌区
下载PDF
不同基质养分条件下凤眼蓝入侵对两种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立地 王奇 周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38-45,共8页
为探讨基质养分对沉水植物和入侵性浮水植物凤眼蓝种间关系的影响.选取金鱼藻、狐尾藻为研究对象,进行温室控制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基质养分显著增加了两种沉水植物的生物量、总茎长和茎节数,凤眼蓝的侵入均显著降低了两种植物的各项... 为探讨基质养分对沉水植物和入侵性浮水植物凤眼蓝种间关系的影响.选取金鱼藻、狐尾藻为研究对象,进行温室控制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基质养分显著增加了两种沉水植物的生物量、总茎长和茎节数,凤眼蓝的侵入均显著降低了两种植物的各项生长数据;(2)基质养分变化和凤眼蓝两种处理的交互作用对金鱼藻影响不显著,对狐尾藻分支数的生长指标影响显著;(3)基质养分增加对两种沉水植物与凤眼蓝的相对作用指数(RII)影响较小.研究表明凤眼蓝的入侵均降低了两种沉水植物的竞争强度,基质养分的变化改变了植物的种间关系,且改变的趋势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湿地生态 种间竞争 相对作用指数
下载PDF
黑河湿地土壤盐分特征及其对地下水埋深的响应规律
11
作者 程建萍 梁谦 孔东升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3年第3期248-254,共7页
探讨张掖黑河湿地土壤盐分特征及其对地下水埋深响应的规律,是开展黑河流域水文、土壤及生态研究的重要基础。根据2014年—2018年研究区观测数据,辅助SPSS 24.0软件,应用描述统计、非参数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开... 探讨张掖黑河湿地土壤盐分特征及其对地下水埋深响应的规律,是开展黑河流域水文、土壤及生态研究的重要基础。根据2014年—2018年研究区观测数据,辅助SPSS 24.0软件,应用描述统计、非参数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地下水位埋深的增加,土壤全盐含量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地下水位埋深小于60 cm时,土壤全盐表聚性特征明显。(2)离子浓度呈现:SO_(4)^(2-)>HCO_(3)^(-)>Ca^(2+)>Na^(+)>Cl^(-)>Mg^(2+)>K^(+)。(3)相关性分析表明,pH值、HCO_(3)^(-)、Cl^(-)、Ca^(2+)、Mg^(2+)与地下水位埋深之间呈现极显著相关性,SO_(4)^(2-)、Na^(+)、K^(+)与地下水位埋深之间不呈现相关性,但相关系数差异较大。(4)全盐含量与各离子之间存在较好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判定系数R^(2)=0.987,回归方程F值=213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湿地 土壤盐分 地下水埋深 响应
下载PDF
基于GA-PSO-BP的哈尔滨市浅层地下水水位预测模型
12
作者 王小亮 戴长雷 +2 位作者 闻建伟 齐悦 章青松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27-31,90,共6页
浅层地下水具有空间分布广、水质好、可利用性强等优点,但更新速度较慢。为了对浅层地下水进行有效的预测和合理的开发,运用粒子群算法(PSO)、遗传算法(GA)和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耦合,对哈尔滨市浅层地下水位进行预测。通过粒子群算法和... 浅层地下水具有空间分布广、水质好、可利用性强等优点,但更新速度较慢。为了对浅层地下水进行有效的预测和合理的开发,运用粒子群算法(PSO)、遗传算法(GA)和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耦合,对哈尔滨市浅层地下水位进行预测。通过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对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进行优化,以达到预测模型全局最优解和收敛性优化,验证了通过GA-PSO-BP模型计算得出的哈尔滨浅层地下水埋深预测值和真实值误差较小,可以应用于哈尔滨浅层地下水位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遗传算法 粒子群算法 浅层地下水位
下载PDF
不同潜水埋深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其交互效应 被引量:32
13
作者 夏江宝 赵西梅 +2 位作者 赵自国 陈印平 刘俊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93-100,共8页
为探讨盐水矿化度下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对潜水埋深的响应规律及其水盐交互效应,以黄河三角洲建群种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栽植的土壤柱体为研究对象,模拟设置0.3、0.6、0.9、1.2、1.5和1.8 m共6种潜水水位,测定分析各水位处理下... 为探讨盐水矿化度下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对潜水埋深的响应规律及其水盐交互效应,以黄河三角洲建群种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栽植的土壤柱体为研究对象,模拟设置0.3、0.6、0.9、1.2、1.5和1.8 m共6种潜水水位,测定分析各水位处理下不同土壤剖面的相对含水率、含盐量及土壤溶液绝对浓度等水盐参数。结果表明:随潜水水位的增加,整个土柱水分均值显著降低,土壤含盐量和溶液绝对浓度均值先升高后降低,1.2 m水位是土壤水盐变化的转折点,此水位下各土壤剖面的含盐量和土壤溶液绝对浓度均达最高。土柱水分和盐分变化幅度最大的水位分别在中水位0.9∽1.2 m,浅水位0.6 m,土壤溶液绝对浓度变化最剧烈的是深水位1.5∽1.8 m。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显著升高,土壤盐分先降低后升高,表土层盐分均值最高达1.36%,但土壤溶液绝对浓度显著减小。土壤含盐量、土壤相对含水率与潜水水位分别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负相关,土壤相对含水率与盐分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地下盐水矿化度下,柽柳幼苗栽植深度应超过20 cm深,适宜潜水水位在1.5∽1.8 m,栽植深度以30∽40 cm较好。研究结果可为地下盐水作用条件下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和柽柳栽植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盐分 地下水 潜水水位 土壤溶液浓度 柽柳
下载PDF
开发利用土壤深层水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以肥调水”的大田试验研究 被引量:33
14
作者 刘庚山 郭安红 +2 位作者 安顺清 林日暖 任三学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3-429,共7页
我国北方冬小麦生育期内干旱少雨,农业水资源紧缺,因此,由汛期降水形成的底墒,特别是土壤深层储藏的水分则成为小麦生长的重要水源之一。在中国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大型人工控制农田水分试验场,进行了提高底墒和土壤深层水分利用... 我国北方冬小麦生育期内干旱少雨,农业水资源紧缺,因此,由汛期降水形成的底墒,特别是土壤深层储藏的水分则成为小麦生长的重要水源之一。在中国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大型人工控制农田水分试验场,进行了提高底墒和土壤深层水分利用率,以肥促根觅水的旱作冬小麦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深度在20~40cm范围内,能明显促进冬小麦中、下层根系的生长发育,扩大作物觅取水分和养分的土壤空间,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储藏在土壤深层的水分,从而能充分发挥土壤水库的调控作用,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深层水资源 “以肥调水” 大田试验 水资源利用 冬小麦 土壤水库 施肥深度
下载PDF
微咸水非充分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15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2 位作者 邵立威 孙宏勇 刘秀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79-585,共7页
为实现微咸水替代淡水,缓解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目的,采用桶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矿化度咸水非充分灌溉对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生理指标及其后茬玉米产量的影响。桶栽试验表明,小麦产量灌2水>灌1水>旱作,... 为实现微咸水替代淡水,缓解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目的,采用桶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矿化度咸水非充分灌溉对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生理指标及其后茬玉米产量的影响。桶栽试验表明,小麦产量灌2水>灌1水>旱作,产量差异主要由千粒重变化引起;两种灌水处理中灌水的矿化度对产量无明显影响。大田冬小麦试验设越冬后不灌水(A0),越冬后拔节期灌淡水(A1)、2 g.L-1微咸水(A2)和4 g.L-1微咸水(A3)4个处理。结果表明,微咸水灌溉降低了小麦离体叶片的失水速率,提高了小麦的比叶重;微咸水灌溉引起了小麦千粒重降低,但对穗粒数和穗数无显著影响;不同处理小麦产量为A2>A3>A1>A0。微咸水灌溉增加了0~40 cm土壤含盐量;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土壤含盐量呈增加趋势,且主要增加了0~40 cm土层的K++Na+含量。虽然后茬玉米季未进行微咸水灌溉,但土壤积累的盐分对玉米形成了减产效应,A2和A3处理的玉米产量比A1分别降低11.8%和18.8%,A3比A2处理的玉米减产8.0%;全年产量为A2>A1>A3>A0。因此,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利用2 g.L-1及以下的微咸水灌溉小麦,对全年产量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 非充分灌溉 冬小麦 夏玉米 产量 土壤含盐量
下载PDF
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热盐变化及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张俊鹏 冯棣 +3 位作者 郑春莲 孙池涛 孙景生 高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1-167,共7页
为了充分利用咸水资源,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1、3、5、7 g/L等4个矿化度咸水(分别用S1、S2、S3、S4表示)灌溉对棉田土壤水热盐变化特征及棉花长势、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内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及地下... 为了充分利用咸水资源,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1、3、5、7 g/L等4个矿化度咸水(分别用S1、S2、S3、S4表示)灌溉对棉田土壤水热盐变化特征及棉花长势、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内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及地下5 cm处土壤温度总体上都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差异不大;处理间土壤电导率差异明显,灌溉水矿化度愈高,土壤电导率愈大,棉花生育期结束后,降雨对各处理盐分的淋洗率介于29.40%-40.40%。土壤水分和盐分剖面分布受制于土壤质地、降雨和棉花蒸发蒸腾耗水;干旱时期,土壤干燥,盐分表聚,湿润时期与之相反。棉花成苗率、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和霜前花率均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籽棉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2、S1、S3和S4,其中,S4与S1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咸水灌溉通过改变马克隆值对纤维品质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S4处理。研究结果可为丰富棉花咸水灌溉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灌溉 水热盐 棉花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咸水沟灌对土壤水盐变化与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郑春莲 冯棣 +5 位作者 李科江 马俊永 党红凯 曹彩云 孙景生 张俊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92-101,共10页
为持续高效利用咸水资源,在棉花长期定位咸水沟灌试验(始于2006年)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矿化度(1、2、4、6、8、10 g/L)咸水连续灌溉第10年土壤水盐分布与棉花生长响应以及历年土壤盐分和籽棉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际间,各处理0~... 为持续高效利用咸水资源,在棉花长期定位咸水沟灌试验(始于2006年)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矿化度(1、2、4、6、8、10 g/L)咸水连续灌溉第10年土壤水盐分布与棉花生长响应以及历年土壤盐分和籽棉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际间,各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盐分受灌溉和降水影响而波动,但未随灌溉年限的增加而逐渐累积,灌溉水矿化度≤4 g/L处理可基本维持土壤盐分周年补排平衡。单个棉花生长季(2015年),各处理沟底部位的土壤含水率大于垄上,灌溉水矿化度≥6 g/L时主根层土壤含水率高于1 g/L处理;土壤盐分随灌溉水矿化度增加而增大,随棉花生育期的推进先增大后降低,灌水沟剖面土壤盐分呈向垄上和深层运移的趋势;与播种时比,棉花收获后各处理主根层土壤盐分均未出现累积。2)低矿化度咸水沟灌对棉花成苗率、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影响不明显,超过一定限值后3项指标显著下降,与1 g/L处理相比,当灌溉水矿化度达到6 g/L时棉花成苗率和叶面积指数显著降低,当灌溉水矿化度达到8 g/L时株高显著降低;咸水沟灌对棉花纤维品质影响较小,5项品质指标在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3)适量浓度的咸水灌溉对籽棉产量影响较小,与1 g/L灌水处理相比,2和4 g/L处理对历年籽棉产量(2006-2015年)无显著影响,大于6 g/L时历年籽棉产量显著降低。在该研究灌溉制度下,推荐试验区咸水沟灌棉花的灌溉水矿化度阈值为4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灌溉 咸水 棉花 水盐运移 产量
下载PDF
咸淡水交替灌溉对土壤盐分分布及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5
18
作者 朱成立 舒慕晨 +3 位作者 张展羽 翟亚明 闵勇 黄明逸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20-228,201,共10页
为了研究不同咸淡交替灌溉制度对各层土壤盐分含量、夏玉米生长的影响,采用3种矿化度(1、3、5 g/L)微咸水和3种不同生育期(壮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咸淡交替灌溉方式("咸淡淡"、"淡咸淡"、"淡淡咸")开展... 为了研究不同咸淡交替灌溉制度对各层土壤盐分含量、夏玉米生长的影响,采用3种矿化度(1、3、5 g/L)微咸水和3种不同生育期(壮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咸淡交替灌溉方式("咸淡淡"、"淡咸淡"、"淡淡咸")开展避雨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灌溉淡水处理(CK)各层土壤盐分含量最低,随着灌溉微咸水矿化度增加,各层土壤盐分含量增大,相同矿化度下,同一深度土壤盐分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淡淡咸"、"淡咸淡"、"咸淡淡"。3 g/L和5 g/L"淡淡咸"处理的土壤含盐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下层、上层、中层,其他处理由大到小依次为下层、中层、上层。不同生育期灌溉微咸水对夏玉米的株高、叶面积及产量的抑制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拔节期、壮苗期、灌浆期,即"淡咸淡"、"咸淡淡"、"淡淡咸",抑制作用随灌溉微咸水矿化度增加而增大,5 g/L"淡咸淡"处理与CK相比减产最多,减产率为34.85%。在滨海地区进行夏玉米种植,应考虑在生育后期灌溉微咸水,同时利用非生育期淡水灌溉降低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产量 交替灌溉 微咸水 土壤盐分
下载PDF
额济纳盆地地下水补给机理研究 被引量:34
19
作者 张应华 仵彦卿 +1 位作者 苏建平 温小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6-102,共7页
黑河下游的额济纳盆地,气候干旱,降雨稀少,盆地内分布着复杂的地下水含水层,濒临崩溃的生态系统靠其有限的地下水资源维持着,如何有效的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怎样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以及近期黑河治理规划工程实施后,对地下水资源产... 黑河下游的额济纳盆地,气候干旱,降雨稀少,盆地内分布着复杂的地下水含水层,濒临崩溃的生态系统靠其有限的地下水资源维持着,如何有效的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怎样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以及近期黑河治理规划工程实施后,对地下水资源产生何种影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应用皮帕尔(Piper)图解法分析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类型,结合区域构造水文地质、地下水流场和环境同位素,分析盆地内不同地区的地下水补给机理:发现自流井区为一小区域的沉积中心,其来源不同于其他以黑河河水为补给源的地下水,而是来自中蒙边境山区的补给;古日乃草原地下水主要依靠黑河河水通过古河道渗漏的补给,而不是巴丹吉林沙漠的补给;赛汗桃来沉积中心的深层承压水来自其邻近上游地区潜水的侧向渗流补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氚含量,初步估算出不同地区地下水的更新期,其地下水年龄均低于35a。为评价黑河干流规划对地下水资源所产生的影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 水化学 同位素 额济纳盆地 地下水
下载PDF
微咸水造墒条件下植棉方式对产量与土壤水盐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俊鹏 曹彩云 +3 位作者 冯棣 孙景生 李科江 刘浩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7-102,共6页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研究了5 g/L微咸水造墒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基质育苗移栽覆膜、沙培育苗移栽覆膜、点播覆膜与基质育苗移栽不覆膜、沙培育苗移栽不覆膜、点播不覆膜)对棉花土壤水盐变化过程、成苗率、叶面积指数、产量以及纤维品质的...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研究了5 g/L微咸水造墒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基质育苗移栽覆膜、沙培育苗移栽覆膜、点播覆膜与基质育苗移栽不覆膜、沙培育苗移栽不覆膜、点播不覆膜)对棉花土壤水盐变化过程、成苗率、叶面积指数、产量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通过减少土壤蒸发、提高土壤温度和抑制盐分表聚,削弱了盐分胁迫对棉花的危害程度,棉花的成苗率、花铃期前的叶面积指数、霜前花率以及产量均高于无覆盖处理,同时有效地提高了棉花的纤维品质;基质育苗移栽和沙培育苗移栽技术呈现了一定的增产潜力,尤其是在棉花生长中后期连阴天较多的2011年,育苗移栽棉花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微咸水 种植方式 产量 水盐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