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45篇文章
< 1 2 2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对裸燕麦源库生理特性和茎鞘NSC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宇 赵宝平 +3 位作者 柳妍娣 米俊珍 武俊英 刘景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3,共8页
为探究施氮量对燕麦源库生理特性和茎鞘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和转运的影响,2021年和2022年选取穗粒数差异大的两个裸燕麦品种坝莜1号(穗粒数多)和定莜8号(穗粒数少)为试验材料,设置0、100和200 kg·hm^(-2)3个施氮水平,测... 为探究施氮量对燕麦源库生理特性和茎鞘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和转运的影响,2021年和2022年选取穗粒数差异大的两个裸燕麦品种坝莜1号(穗粒数多)和定莜8号(穗粒数少)为试验材料,设置0、100和200 kg·hm^(-2)3个施氮水平,测定和分析了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燕麦叶片光合指标、粒叶比、茎鞘NSC积累量(TMNSC)、NSC表观转运量(ATMNSC)及其对籽粒产量表观贡献率(ACNSC)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对2个燕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具有增加效应,其中在施氮100 kg·hm^(-2)时产量最高。在100 kg·hm^(-2)施氮处理下,坝莜1号的旗叶面积、SPAD值、Pn和籽粒产量两年平均值较不施氮处理分别提高57.57%、80.70%、101.68%和40.15%,定莜8号分别提高43.70%、44.33%、69.49%和37.36%;坝莜1号的ATMNSC、ACNSC和粒叶比两年平均值较不施氮处理分别增加767.25 g、1.96倍和54.55%,定莜8号分别增加859.52 g、8.26倍和43.25%。综合以上结果,增施氮肥对两品种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坝莜1号表现出更优的源、库活性,从而获得更高的穗粒数,达到增产目的;定莜8号则表现出更优的源-库关系,增大库器官对源物质的“拉力”,促进NSC由茎鞘向籽粒的转运,弥补生育前期光合能力较弱导致的同化物质生产的不足,从而促进源库协调,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燕麦 产量 生理特性 茎鞘NSC
下载PDF
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的品质与产量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华磊 李艳花 +3 位作者 肖长明 石有明 刘涛 周燕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5,共9页
为促进油菜油蔬两用技术的推广,对18个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的菜薹产量、不摘薹和摘薹后菜籽产量等性状,以及菜薹的粗纤维、可溶性糖、维生素C、钙、铁、锌、硒质量分数和食味得分等品质性状进行统计,开展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计算各品... 为促进油菜油蔬两用技术的推广,对18个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的菜薹产量、不摘薹和摘薹后菜籽产量等性状,以及菜薹的粗纤维、可溶性糖、维生素C、钙、铁、锌、硒质量分数和食味得分等品质性状进行统计,开展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计算各品种的综合产值.结果表明:11个性状可综合为6个主成分,18个品种可划分为3个类群;基于产量和品质特征确定了3个总产值高的品种赣油杂8号、邡油777和沣油958以及1个优质高产品种渝南油683,结果可为重庆地区油菜油蔬两用技术的推广提供种质基础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油蔬两用 产量 菜薹品质
原文传递
两种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3
作者 蒋鹏 周兴兵 +6 位作者 张林 朱永川 郭晓艺 刘茂 熊洪 郭长春 徐富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0-803,共14页
探明不同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可为我国西南稻区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2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德优4727’‘泸优727’)和2个高产常规稻品种(‘金农丝苗’‘黄华占’)为材料,于2018—2020年... 探明不同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可为我国西南稻区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2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德优4727’‘泸优727’)和2个高产常规稻品种(‘金农丝苗’‘黄华占’)为材料,于2018—2020年在四川省德阳市(高产点)和泸州市(中产点)两个生态点进行大田和盆栽试验,研究两种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大田条件下不同生态点间超级杂交稻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利用特性差异显著。高产点超级杂交稻产量、氮肥偏生产力较中产点分别增加8.3%~23.2%、8.3%~23.1%。高产点超级杂交稻播种(SO)—幼穗分化(PI)、PI—齐穗(HD)阶段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吸收速率(除2018年幼穗分化—齐穗外)均高于中产点,HD—成熟(MA)阶段仍保持较高的氮素吸收量。高产点超级杂交稻成熟期氮素总吸收量较中产点增加15.6%~33.7%。尽管高产点超级杂交稻氮素收获指数较中产点平均增加4.6%(2018年除外),但成熟期仍有大量氮素滞留在超级杂交稻的秸秆中,造成高产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中产点平均减少11.3%。方差分析表明,盆栽条件下土壤、土壤×地点、土壤×品种互作对超级杂交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影响不显著。高产点盆栽超级杂交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变化趋势与大田试验相似。高产点SO—PI平均温度高于中产点,HD—MA平均温度低于中产点;高产点SO—PI、PI—HD和HD—MA太阳辐射积累量(除2018年PI-HD外)均高于中产点。相关分析表明,高产点籽粒产量与PI—HD氮素吸收量、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SO—PI的氮素吸收量和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中产点籽粒产量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总吸氮量呈显著正相关;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SO—PI和HD—MA的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因此,不同产量水平超级杂交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差异主要与不同生育期内的平均温度和太阳辐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吸氮量 产量水平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气候因子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4
作者 高翠民 杨永辉 +4 位作者 韩伟锋 何方 毛家伟 潘晓莹 武继承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85-893,共9页
为探究水氮运筹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效应,于2019—2021年开展了连续2年小麦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水平210(N1)和240(N_(2))kg·hm^(-2),4个灌水处理W1(不灌水)、W2(每次30 mm)、W_(3)(每次45 mm)、W_(4)(每次60 mm),分... 为探究水氮运筹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效应,于2019—2021年开展了连续2年小麦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水平210(N1)和240(N_(2))kg·hm^(-2),4个灌水处理W1(不灌水)、W2(每次30 mm)、W_(3)(每次45 mm)、W_(4)(每次60 mm),分析不同处理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相关指标。结果表明,2019—2021年,施氮量和灌水量对冬小麦抽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为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且三个生育时期均以N_(2)W_(4)处理最高,与N1W_(4)和N_(2)W_(3)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三个生育时期的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以N_(2)W_(3)、N1W_(4)或N_(2)W_(4)处理最低。小麦越冬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壤铵态氮与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壤硝态氮与产量和NPF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2个年度,水氮运筹较对照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产量增幅分别为38.9%~62.0%和40.9%~68.3%,水分利用效率(WUE)增幅分别为8.0%~15.7%和10.1%~16.4%,NPFP增幅分别为38.9%~62.0%和40.9%~65.5%;冬小麦产量和WUE均以N_(2)W_(4)处理最高,N_(2)W_(3)处理次之,两者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N_(2)W_(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N_(2)W_(4)处理。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240 kg·hm^(-2)、每次灌水45 mm(N_(2)W_(3))为该地区滴灌冬小麦最佳水氮运筹组合,可以实现保障产量和提高水氮利用效率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滴灌水肥一体化 水氮运筹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偏生产力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晚播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5
作者 王慧 张晓 +5 位作者 朱冬梅 刘大同 高致富 李曼 李东升 高德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94-1302,共9页
为探索适宜的稻茬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于2019-2021年在晚播条件下(较适播期推迟20 d播种),以强筋小麦扬麦29为材料,设置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探究两种施氮量(210 kg·hm^(-2)和270 kg·hm^(-2))和3种基追比(基肥∶分蘖肥... 为探索适宜的稻茬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于2019-2021年在晚播条件下(较适播期推迟20 d播种),以强筋小麦扬麦29为材料,设置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探究两种施氮量(210 kg·hm^(-2)和270 kg·hm^(-2))和3种基追比(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分别为7∶1∶2、5∶1∶4和3∶3∶4)对晚播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较优组合。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对扬麦29籽粒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施氮量由210 kg·hm^(-2)增至270 kg·hm^(-2),扬麦29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增加;随氮肥后移,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基追比3∶3∶4处理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比5∶1∶4和7∶1∶2高2.27%和7.69%。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等品质指标有极显著影响,而对籽粒硬度、吸水率、水SRC和蔗糖SRC影响不显著。增加施氮量或氮肥后移有利于提高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等指标,在270 kg·hm^(-2)施氮量或210 kg·hm^(-2)施氮量、基追比3∶3∶4运筹下的面包评分均大于80分,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综上所述,晚播条件下,强筋小麦扬麦29在施氮量270 kg·hm^(-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为3∶3∶4可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 强筋小麦 氮肥运筹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宽幅条播对燕麦间作箭筈豌豆产量及种间关系的影响
6
作者 王英 李立军 +4 位作者 韩雪 赵鑫瑶 韩冬雨 张宏杰 李嘉琪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5-802,共8页
为明确宽幅条播对燕麦‖箭筈豌豆间作系统生产力的影响,在常规条播和宽幅条播两种播种方式下设置燕麦单作、箭筈豌豆单作及燕麦‖箭筈豌豆间作三种种植方式,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作物产量、种间关系及燕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 为明确宽幅条播对燕麦‖箭筈豌豆间作系统生产力的影响,在常规条播和宽幅条播两种播种方式下设置燕麦单作、箭筈豌豆单作及燕麦‖箭筈豌豆间作三种种植方式,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作物产量、种间关系及燕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燕麦的饲草及籽粒产量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24.25%~32.77%和27.44%~32.69%,而间作箭筈豌豆的饲草及籽粒产量降低为7.16%~8.08%和2.80%~5.48%。宽幅条播可提高燕麦及箭筈豌豆产量,宽幅条播间作饲草和籽粒产量的土地当量比较常规条播间作分别提高0.03和0.06。在间作中,燕麦的侵占力大于0,实际产量损失大于1,竞争比率大于1,且燕麦的相对拥挤系数大于箭筈豌豆,说明燕麦在间作系统中处于竞争优势。间作燕麦穗数、穗粒数和穗重较单作显著提高,平均增幅分别为24.23%、14.84%和17.43%,其中宽幅条播间作处理的穗粒数、公顷穗数和穗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由此可见,宽幅条播下通过与箭筈豌豆间作,可提高燕麦生产力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箭筈豌豆 宽幅条播 间作 籽粒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土地当量比 实际产量损失
下载PDF
施硫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刘志连 傅晓艺 +2 位作者 王红光 李东晓 李瑞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78-884,共7页
为明确不同时期施硫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效应,于2019—2021年2个小麦生长季,以藁优2018为试验材料,设置播前(Sb)、拔节期(Sj)、开花期(Sa)3个施硫时期,施硫量为60 kg·hm-2,以不施硫(CK)为对照,测定并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强筋小麦... 为明确不同时期施硫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效应,于2019—2021年2个小麦生长季,以藁优2018为试验材料,设置播前(Sb)、拔节期(Sj)、开花期(Sa)3个施硫时期,施硫量为60 kg·hm-2,以不施硫(CK)为对照,测定并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Sb和Sa处理均能显著提高藁优2018的千粒重和产量,2个生长季千粒重增幅分别为6.23%和7.04%,产量增幅分别为9.20%和5.71%;施硫时期对藁优2018的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不显著。3种施硫处理的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均较CK显著提高,Sa和Sb处理优于Sj处理;Sa处理2个生长季较CK增幅达48.78%和32.63%。2个生长季Sa处理的湿面筋含量、Zeleny沉降值、蛋白质含量和谷醇比较CK平均增幅依次为8.88%、8.31%、6.61%和10.48%。综上,施硫对强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具有正向调控效应,开花期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佳施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施硫时期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大气NH_(3)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冬小麦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8
作者 张鹏飞 邓明珠 +3 位作者 李孟浩 林延荣 任小龙 陈小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4,共7页
为揭示大气NH_(3)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冬小麦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通过开顶式气室,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于2020-2022两年进行田间微区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0、180和240 kg·hm^(-2))和两种大气NH_(3)浓度(空气背景NH_(3)浓度:0.01~0... 为揭示大气NH_(3)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冬小麦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通过开顶式气室,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于2020-2022两年进行田间微区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0、180和240 kg·hm^(-2))和两种大气NH_(3)浓度(空气背景NH_(3)浓度:0.01~0.03 mg·m^(-3);高NH_(3)浓度:0.30~0.60 mg·m^(-3)),对不同处理下小麦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NH_(3)浓度升高能显著提升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根系氮素积累量,2年内平均增幅分别为5.77%、6.74%、8.94%和9.98%。在空气背景NH_(3)浓度下,施氮后小麦显著增产,180和240 kg·hm^(-2)施氮水平下产量较0 kg·hm^(-2)施氮水平分别提高了45.26%和50.67%。在大气NH_(3)浓度升高环境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出现先升后降趋势,180 kg·hm^(-2)施氮水平下产量最高,240 kg·hm^(-2)施氮水平下小麦产量较0 kg·hm^(-2)施氮水平降低17.97%,小麦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利用率也随之降低。这说明,大气NH3浓度升高的环境中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能有效提升冬小麦的氮素利用率,稳定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NH_(3)浓度升高 施氮 冬小麦 生物量积累 氮素积累 氮素利用 产量
下载PDF
不同夏花生品种苗期发育规律研究
9
作者 张俊 陶群 +7 位作者 张朋磊 张曼 张忠信 郝西 刘娟 崔亚男 刘梦雅 臧秀旺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59,共7页
以高油酸花生品种豫花37号(YH37)和普通油酸花生宛花2号(WH2)为研究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调查不同品种苗期形态发育规律、叶片功能、激素含量等的变化,为制定精准科学的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两个品种苗期发育规律不同,豫花37... 以高油酸花生品种豫花37号(YH37)和普通油酸花生宛花2号(WH2)为研究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调查不同品种苗期形态发育规律、叶片功能、激素含量等的变化,为制定精准科学的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两个品种苗期发育规律不同,豫花37号苗期以地下部生长为主,至出苗后28 d,豫花37号地下部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含量分别为宛花2号的1.06、1.22和1.09倍;根长、根尖数、地下部干质量、根冠比分别较宛花2号高75.51%、95.03%、10.64%和29.84%。宛花2号苗期以地上部生长为主,至出苗后28 d,主茎高、侧枝长、叶片数、分枝数、地上部干质量分别较豫花37号高12.41%、65.00%、6.12%、7.69%和17.47%。与宛花2号相比,豫花37号叶片光转化能力由低到高逐渐升高,phi2值由97.47%升高到100.93%,且在整个生育期内豫花37号叶片的光保护能力更强,受光损伤的程度更小。基于此,在苗期豫花37号应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以保证其地上地下部协调生长;宛花2号应减少叶面肥和促进茎叶生长的调理剂用量,从而达到壮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花生 苗期 植株性状 叶片功能 内源激素
下载PDF
豫北两熟区不同夏播作物对后茬冬小麦中后期群体微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邵云 杨俊华 +2 位作者 刘玘 王鹏飞 王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495,共11页
为探讨不同夏播作物前茬对后茬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开展田间二因素试验,设置两个不同施肥水平(常规施肥和不施氮肥)和三种夏播作物前茬(玉米、大豆和花生),分析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叶面积指数(LAI)、叶夹角(LA)... 为探讨不同夏播作物前茬对后茬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开展田间二因素试验,设置两个不同施肥水平(常规施肥和不施氮肥)和三种夏播作物前茬(玉米、大豆和花生),分析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叶面积指数(LAI)、叶夹角(LA)、光合有效辐射(PAR)、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叶绿素荧光(F_(v)/F_(m)),以及土壤含水量(SWC)、土壤温度(Ts)和土壤呼吸速率(Rs)变化,并在成熟期测定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CK)相比,不施氮肥条件下不同前茬的小麦LA略增,而LAI、IPAR、SPAD、F_(v)/F_(m)、SWC、Ts和Rs均有所降低。不施氮肥条件下,花生前茬的小麦LAI、IPAR、SPAD、F_(v)/F_(m)、SWC、Ts和Rs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前茬(P<0.05),其中花生、大豆和玉米前茬的SWC较CK的降幅分别为13.56%、13.39%和10.77%。与CK相比,不施氮肥条件下,花生前茬的小麦LA较CK的增幅在3种前茬中居中,小麦株型较为紧凑,有利于改善植株下层光合辐射,为群体生长创造良好的光合和土壤条件,其产量较玉米和大豆前茬分别高20.0%和21.9%;玉米前茬的整体表现不如大豆和花生前茬,但其和花生前茬的小麦千粒重和群体数均较高,因而产量居中;大豆前茬的小麦结实小穗数和干物质量较高,但其小麦千粒重较低,最终籽粒产量也较低。综合来看,在两熟种植模式中,选用花生作为冬小麦的前茬作物是豫北地区一年两熟区作物配置的一种较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地区 一年两熟制 冬小麦 前茬作物 产量 群体生长
下载PDF
不同季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不同穗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
11
作者 陈翔 蔡洪梅 +9 位作者 吴宇 唐志伟 许波 刘绿洲 于敏 王捧娜 代雯慈 翁颖 郑宝强 李金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3-815,共13页
为探讨安徽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长期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2021-2022年基于农业农村部华东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站13年的长期定位试验,比较分析了小麦单季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T1)、小麦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T2... 为探讨安徽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长期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2021-2022年基于农业农村部华东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站13年的长期定位试验,比较分析了小麦单季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T1)、小麦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T2)、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T3)、小麦玉米秸秆全年不还田(CK)4个不同还田模式下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及粒重的差异。结果表明,T1、T2、T3处理的主茎穗小穗结实总粒数较CK分别提高了21.21%、7.50%和12.55%;第2粒位(G2)结实粒数分别提高了7.71%、7.71%和5.79%;上部小穗结实粒数分别提高了51.41%、22.79%和31.36%,其G2结实粒数分别提高了30.95%、30.95%和23.09%,其中T1处理对小麦粒数的提升效果最好。不同季秸秆还田处理下小麦主茎穗及其G2粒重、分蘖穗及其第三粒位(G3)粒重均高于CK,T1、T2和T3处理的主茎穗粒重增幅分别为16.06%、4.14%和16.06%,分蘖穗增幅分别为9.86%、0.71%和8.87%;T1、T2和T3处理下主茎穗G2粒重增幅分别为20.69%、10.34%和17.24%,分蘖穗G3粒重4.55%、2.27%和6.82%,其中T1处理对粒重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T3。综合来看,在安徽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长期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小麦穗粒数和粒重,进而促进产量提升,其中T1处理对小麦结实粒数和粒重的提升效果最好,是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的秸秆还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 主茎与分蘖 穗粒位 穗粒数 粒重
下载PDF
禾本科作物联合固氮研究进展
12
作者 艾超 赵远征 +4 位作者 张俪予 张美玲 黄抒语 王诗雨 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07-1321,共15页
生物固氮是唯一能将空气中“免费”的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的生物学过程。一般认为豆科作物具有共生固氮能力,间套种豆科作物已成为补充农田氮素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禾本科作物也具有较高的联合固氮潜力,大量联合固氮菌不仅定... 生物固氮是唯一能将空气中“免费”的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的生物学过程。一般认为豆科作物具有共生固氮能力,间套种豆科作物已成为补充农田氮素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禾本科作物也具有较高的联合固氮潜力,大量联合固氮菌不仅定殖在根际、根内,还可以定殖在植株地上部如茎维管束、叶际中,表明禾本科作物固氮微生物可能为避免复杂的土壤环境,开辟了一条“体内高效固氮”的新途径。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玉米、小麦、水稻、甘蔗等禾本科作物在联合固氮部位、调控途径、菌群构建等方向取得的创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固氮菌除了与宿主植物存在互作关系外,还与其他功能细菌、真菌和病毒之间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基于生物固氮多功能合成菌群在植物营养和促生等领域表现出的巨大应用前景和潜力,提出了当前禾本科作物联合固氮研究的前沿热点和难点,即如何综合利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策略,筛选关键功能类群并结合基因组尺度代谢模型,构建群落稳定、功能多样、效果显著的合成菌剂,为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作物 生物固氮 固氮菌 秸秆分解 合成菌群
下载PDF
外源甜菜碱对铝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调节效应
13
作者 张云芳 程智鸿 +2 位作者 张心茹 刘聪 陈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67-1473,共7页
为明确甜菜碱对小麦铝毒的缓解效应,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比较分析了铝胁迫下(400μmol·L^(-1) AlCl 3)不同浓度甜菜碱(0、1、2、4、8 mmol·L^(-1))处理后小麦幼苗生长、膜脂过氧化及活性氧代谢的差异。结果... 为明确甜菜碱对小麦铝毒的缓解效应,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比较分析了铝胁迫下(400μmol·L^(-1) AlCl 3)不同浓度甜菜碱(0、1、2、4、8 mmol·L^(-1))处理后小麦幼苗生长、膜脂过氧化及活性氧代谢的差异。结果表明,铝胁迫抑制了小麦幼苗的生长,显著降低了幼苗的株高、根长及叶绿素含量,提高了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产生速率;增施甜菜碱能缓解铝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促进铝胁迫下幼苗株高和根系的伸长生长,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及O_(2)^(-)·产生速率。综合来看,外施甜菜碱可通过调节活性氧代谢、抑制膜脂过氧化来缓解铝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抑制及生理损伤,本试验条件下以4 mmol·L^(-1)浓度的甜菜碱缓解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幼苗 铝胁迫 甜菜碱 生长发育 抗氧化
下载PDF
不同钾肥对水肥一体化下烤烟碳氮代谢与钾吸收的影响
14
作者 王明鑫 邓兆龙 +3 位作者 孔嘉欣 金维环 李俊营 郭红祥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85-90,共6页
为解决平顶山烟区烤烟钾含量偏低的问题,以烤烟品种中烟100为材料,基于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研究了不同钾肥对烤烟碳氮代谢与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水肥一体化四次追施自制钾肥,以及施用缓释钾肥和生物钾肥都能提高烟株光合能力与... 为解决平顶山烟区烤烟钾含量偏低的问题,以烤烟品种中烟100为材料,基于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研究了不同钾肥对烤烟碳氮代谢与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水肥一体化四次追施自制钾肥,以及施用缓释钾肥和生物钾肥都能提高烟株光合能力与碳氮代谢水平,促进烟株生长发育,促进效应依次是缓释钾肥>生物钾肥>自制钾肥。施用不同种类钾肥能够提高烟株体内SOD等保护酶的活性,增强烤烟抗性,这种促进效应的基本顺序是生物钾肥>缓释钾肥>自制钾肥。钾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表明,这三种钾肥的合理使用能够有效促进钾的吸收与转运、减少钾的外排,进而增加烟株中钾的储存。配合水肥一体化四次追施自制钾肥和施用缓释钾肥两个处理对中上部烟叶钾含量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钾肥 碳氮代谢 钾吸收 钾含量
下载PDF
旱盐胁迫下旱金莲幼苗的生理指标和光合指标响应
15
作者 高昆 韩文慧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23-29,共7页
以旱金莲为供试植物,研究其在盐和干旱胁迫下,幼苗的生理指标和光合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随着NaCl胁迫程度的加深,过氧化物酶活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丙二醛含量先减后增,相对伤害率持续增加,且都在浓度1.2%具有显著变化幅度;可... 以旱金莲为供试植物,研究其在盐和干旱胁迫下,幼苗的生理指标和光合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随着NaCl胁迫程度的加深,过氧化物酶活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丙二醛含量先减后增,相对伤害率持续增加,且都在浓度1.2%具有显著变化幅度;可溶性蛋白含量在4.93~3.37 mg/g之间,呈下降趋势;当NaCl浓度按0.4%、0.8%、1.2%、1.6%、2.0%递增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持续下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在131.67~1227.67μmol/mol之间,呈上升趋势。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而丙二醛含量和相对伤害率则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在5.09~3.99 mg/g之间,呈下降的趋势;当干旱程度由轻度、中度、重度递增,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持续下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在487.33~761.00μmol/mol之间,呈增大的趋势。结论:旱金莲幼苗在盐浓度小于1.2%时,具有一定的抗性,并且能耐受轻度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金莲 盐胁迫 干旱胁迫 生理指标 光合指标
下载PDF
中国小麦优势区域生产格局及施肥现状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严如玉 赵希梅 +6 位作者 向风云 李雅琼 李绪勋 司转运 李鹏慧 高阳 李继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41,共12页
为了解中国小麦种植优势区域生产格局变化和小麦施肥研究现状,科学指导小麦生产管理,依托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2022年国家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对中国小麦产量与施肥研究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1年... 为了解中国小麦种植优势区域生产格局变化和小麦施肥研究现状,科学指导小麦生产管理,依托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2022年国家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对中国小麦产量与施肥研究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1年中国小麦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2 400万hm^(2),小麦总产量和单产除2016-2018年有所波动外,其余年间均表现为稳步增产趋势。根据文献研究和各地区小麦总产量占比,将小麦主产区划分为西北、华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4大麦区。2018-2021年华北冬小麦区年均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均最高,分别为1 210万hm^(2)、7 806万t和6 104 kg·hm^(-2),其中河南省各项指标稳居第一。文献资料关键词共现情况显示,近年来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和栽培技术依然是国内小麦施肥研究重点。2012-2022年小麦施肥研究文献年发表量均在230篇以上,其中2021年为383篇。文献发表量趋势表现为2012-2014年逐年上升,2015-2022年有不同程度波动,其中华北麦区的研究机构分布广泛,总发文量占全国49.4%,其次是西南麦区。另外,统计数据显示小麦施肥研究论文类型以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偏重技术推广应用。对比2012-2022年文献中实际施肥量与国家推荐施肥量,各麦区氮磷钾肥用量普遍下降,化肥减施和化肥替代效果明显,但部分地区或农户仍存在不合理施用氮磷钾肥的现象。总体而言,2012-2021年小麦优势区域生产格局稳定向好,化肥施用量仍需不断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施肥 优势产区 CNKI数据库 计量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大田和旱棚环境下小麦旗叶气孔性状变异及其与光合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德政 卢山 +6 位作者 高珅奥 王脉 乔朋放 董清峰 任昊 陈亮 胡银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0-369,共10页
为了明确小麦旗叶与气孔性状的变异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在大田和旱棚环境下种植204个小麦品种,测定其旗叶和气孔性状,并对10份气孔性状极端的材料的光合参数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间旗叶和气孔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在旱棚环境... 为了明确小麦旗叶与气孔性状的变异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在大田和旱棚环境下种植204个小麦品种,测定其旗叶和气孔性状,并对10份气孔性状极端的材料的光合参数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间旗叶和气孔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在旱棚环境下旗叶长度、旗叶面积、气孔长度和气孔面积较大田分别降低了6.6%、7.0%、1.4%和3.0%,气孔密度增加了12.0%。旗叶长度与气孔长度、旗叶宽度与气孔宽度和旗叶面积与气孔面积的相关系数在大田环境下分别为0.18、0.15和0.18,在旱棚环境下分别为0.31、0.18和0.25。极端材料中,与气孔密度大的材料相比,气孔密度小的材料的净光合速率在大田环境下增大了9.67%,蒸腾速率增加27.57%,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减少26.04%。在大田环境下气孔长度与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均为0.37),气孔面积与蒸腾速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气孔密度与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均为-0.38);在旱棚环境下气孔长度与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和0.42)。这说明,环境条件对小麦旗叶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影响较大,较大的旗叶面积和较低的气孔密度会促进小麦光合作用,有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及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旗叶 气孔 干旱胁迫 光合参数
下载PDF
钙在作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及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宇 郜耿东 +7 位作者 葛萌萌 常影 谭静 葛贤宏 王晶 汪波 周广生 傅廷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3-807,共15页
钙是作物必需的中量元素之一,广泛存在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钙属于再利用难的元素,其吸收、转运受制于蒸腾作用,因此农作物常发生生理性缺钙,从而导致抗逆性减弱,产量和品质降低。作物体内的... 钙是作物必需的中量元素之一,广泛存在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钙属于再利用难的元素,其吸收、转运受制于蒸腾作用,因此农作物常发生生理性缺钙,从而导致抗逆性减弱,产量和品质降低。作物体内的钙具有双重功能,既参与细胞壁与细胞膜的构成,还可作为细胞内第二信使参与多种环境刺激和内部生长发育信号的响应。细胞中钙的吸收和转运对于维持细胞内钙离子稳态和钙信号精准传导至关重要。近年来,钙在作物生长与发育中的功能和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研究。本文阐述了作物体内钙元素的分布、吸收转运和需求状况,介绍了作物缺钙症状和原因,并综述了钙的营养结构功能和第二信使功能及钙信号产生、传导和解码机制,总结了钙在作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包括对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缺钙 钙吸收 钙转运蛋白 第二信使 抗逆性
下载PDF
麦季施磷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产量及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丽 寇心悦 +3 位作者 党亚爱 牛一楠 包书尚 沈玉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4,共10页
为提高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磷素利用率和节本增效,以及筛选合理的磷肥施用方式,于2018-2021年进行连续3年的仅小麦季一次施磷的田间定位试验,通过设置0、75、150、225和300 kg·hm^(-2)5个施磷(P2O5)水平,分析了麦季施磷... 为提高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磷素利用率和节本增效,以及筛选合理的磷肥施用方式,于2018-2021年进行连续3年的仅小麦季一次施磷的田间定位试验,通过设置0、75、150、225和300 kg·hm^(-2)5个施磷(P2O5)水平,分析了麦季施磷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产量、生物量、植株磷积累转运及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处理下小麦和小麦-玉米周年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9.38%~40.95%和15.72%~24.57%,成熟期生物产量分别提高18.56%~34.19%和12.84%~23.29%,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分别提高31.65%~63.33%和27.79%~52.47%,成熟期磷积累量分别提高37.08%~54.67%和39.54%~44.38%,磷素转运量分别提高90.82%~165.63%和44.06%~58.27%。通过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实现小麦季和小麦-玉米周年最高产量的施磷量分别为207和201 kg·hm^(-2);若综合考虑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肥料利用率,以95%的小麦最高产量为实际目标,小麦季施磷量仅为130 kg·hm^(-2),两个最高产量的施磷量分别降低37.20%和35.32%,磷肥利用率分别提高2.27和2.87个百分点,小麦成熟期和玉米成熟期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7.96和12.31 mg·kg^(-1)。因此,陕西省关中小麦-玉米轮作区麦季一次施用磷肥可实现小麦和小麦玉米周年高产稳产,本试验条件下130 kg·hm^(-2)为满足较高的轮作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适宜麦季施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磷量 小麦-玉米轮作 产量 养分 土壤有效磷
下载PDF
氮肥与生物质炭配施对春小麦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雨欣 杨卫君 +4 位作者 赵红梅 李大平 宋世龙 惠超 耿洪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0,共9页
为了解氮肥和生物质炭配施对北疆灌区春小麦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春小麦品种新春37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氮肥水平[不施氮肥(N0:0 kg·hm^(-2))、常规施氮(N1:300 kg·hm^(-2))、减量施氮(N2:255 kg&#... 为了解氮肥和生物质炭配施对北疆灌区春小麦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春小麦品种新春37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氮肥水平[不施氮肥(N0:0 kg·hm^(-2))、常规施氮(N1:300 kg·hm^(-2))、减量施氮(N2:255 kg·hm^(-2))]和4个生物质炭水平[不施生物质炭(B0:0 kg·hm^(-2))、低量生物质炭(B1:10×10^(3)kg·hm^(-2))、中量生物质炭(B2:20×10^(3)kg·hm^(-2))、高量生物质炭(B3:30×10^(3)kg·hm^(-2))],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籽粒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可增加春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提高花前同化物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促进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改善加工、营养品质。对小麦生长、品质及产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减量施氮配施中量生物质炭(N2B2)处理综合表现最好,且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达5.12 g·株^(-1),花前同化物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0.46 g·株^(-1)、15.32%、17.41%,产量较单施氮肥(N1B0)处理提高22.12%,蛋白质(干基)含量、淀粉(湿基)含量、面筋(湿基)含量、Zeleny沉降值和硬度分别为16.59%、62.12%、31.31%、46.95 mL和63.79。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减量氮肥配施中量生物质炭(N2B2)有利于北疆灌区春小麦高产优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春小麦 产量 品质 北疆灌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