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9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肥力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梁文卫 毕影东 +7 位作者 李炜 樊超 邸树峰 刘建新 刘淼 杨光 来永才 王明洁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10-116,共7页
通过研究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大豆干物质积累、株高、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黑龙江省大豆单产提升提供高效施肥方案。2022年和2023年选用中龙豆120和黑农81这2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6种... 通过研究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大豆干物质积累、株高、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黑龙江省大豆单产提升提供高效施肥方案。2022年和2023年选用中龙豆120和黑农81这2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6种施肥措施处理,分别为T1(常规施肥:尿素25 kg/hm^(2)、磷酸二胺150 kg/hm^(2)、硫酸钾50 kg/hm^(2))、T2(常规施肥+新美洲星拌种剂拌种+喷施新美洲星作物生长抗逆免疫剂)、T3(常规施肥+ARC微生物菌剂)、T4(常规施肥+十方生物菌剂拌种+喷施十方生物菌肥)、T5(常规肥减半施+硫代硫酸铵灌施)、T6(常规施肥+喷施富硒肥),对比研究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肥力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T3处理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株高、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产量及土壤肥力均高于其他处理(P<0.05)。2022年,与T1处理相比,T3处理中龙豆120的产量提高了20.96%,达到了(3056.7±69.3)kg/hm^(2);黑农81的产量提高了23.82%,达到了(2893.3±56.2)kg/hm^(2)。2023年,与T1处理相比,T3处理中龙豆120的产量提高了21.44%,达到了(3053.3±62.1)kg/hm^(2);黑农81的产量提高了22.03%,达到了(2839.3±41.8)kg/hm^(2)。说明在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常规施肥+ARC微生物菌剂的施肥措施,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及大豆的产量,是大豆单产提升一种较好的高效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施肥措施 大豆—玉米轮作 干物质 产量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大棚西瓜-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
2
作者 吴绍军 孟佳丽 +2 位作者 沈虹 杨年福 余翔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48-150,共3页
大棚秋西瓜-越冬羊肚菌高效栽培模式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科研人员在近5年栽培实践基础上总结而来。该模式通过瓜菌轮作显著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及利用率,尤其夏季高温季节种植西瓜,填补了秋西瓜空缺,提高了大棚经济效益。同时利... 大棚秋西瓜-越冬羊肚菌高效栽培模式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科研人员在近5年栽培实践基础上总结而来。该模式通过瓜菌轮作显著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及利用率,尤其夏季高温季节种植西瓜,填补了秋西瓜空缺,提高了大棚经济效益。同时利用冬闲时间种植羊肚菌,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冬闲大棚,改善大棚理化性质,调理土壤微生态,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也增加了大棚收益。该模式时间短、效益高、流程操作简单,是该区域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羊肚菌 大棚 高效栽培
原文传递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有机无机肥料配比对小麦养分利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3
作者 宋朝玉 王圣健 +2 位作者 黄俊杰 宫明波 王瑞英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4-59,共6页
为了筛选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小麦最佳有机肥无机肥配比方案,采取定位研究方法,设计了不施肥(T1)、100%有机肥(T2)、75%有机肥+25%化肥(T3)、50%有机肥+50%化肥(T4)、25%有机肥+75%化肥(T5)和100%化肥(T6)共6个试验处理,进行不同处理下... 为了筛选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小麦最佳有机肥无机肥配比方案,采取定位研究方法,设计了不施肥(T1)、100%有机肥(T2)、75%有机肥+25%化肥(T3)、50%有机肥+50%化肥(T4)、25%有机肥+75%化肥(T5)和100%化肥(T6)共6个试验处理,进行不同处理下小麦养分利用、籽粒产量、土壤养分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降低了茎叶和籽粒的N养分浓度,增加了茎叶和籽粒的P、K养分浓度,提高了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通过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小幅度增加千粒重实现籽粒产量的显著提高;适宜的有机无机配比利于提高养分积累量和肥料表观回收率;与100%化肥相比,T3的茎叶N养分浓度降低6.7%,茎叶P养分浓度提高37.8%,籽粒P、K养分浓度分别提高7.6%和11.9%,籽粒N、P、K养分积累量分别提高5.4%、15.0%和19.0%,N、K养分收获指数分别提高3.6%和12.5%,氮磷钾养分表观回收率分别提高6.3%、136.9%和14.6%,土壤养分提升明显,小麦籽粒产量提高6.74%。因此推荐75%有机肥+25%化肥作为小麦玉米周年轮作体系中小麦最佳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有机无机肥料配比 养分浓度 养分积累 土壤养分
下载PDF
薯—稻轮作模式下播种密度对旱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朱海平 王耀伟 +5 位作者 欧阳怡平 李贵勇 李如会 田淑玲 李秉菊 杨从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目的】探明高地力条件下旱直播水稻播种密度对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云南省冬马铃薯—水稻(以下简称“薯—稻”)轮作高地力土壤上进行田间试验,以超级杂交籼稻F优498为供试品种,设置行穴距30 cm×13 cm(CK)、30 cm... 【目的】探明高地力条件下旱直播水稻播种密度对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云南省冬马铃薯—水稻(以下简称“薯—稻”)轮作高地力土壤上进行田间试验,以超级杂交籼稻F优498为供试品种,设置行穴距30 cm×13 cm(CK)、30 cm×11 cm(D1)、30 cm×15 cm(D2)、30 cm×17 cm(D3)和30 cm×19 cm(D4)共5种播种密度,比较不同密度对出苗质量、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干物质积累转运特征以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密度的减小,有效穗数逐渐减少,单穴茎蘖数逐渐增加,每穗粒数显著增加,使总颖花量维持在4.4×10^(8)/hm^(2)以上。不同播种密度在维持适宜LAI的同时,随着播种密度的减小,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率增加,提高了收获指数,从而使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12.0 t/hm^(2)以上)。【结论】在薯—稻轮作模式下,将旱直播水稻播种密度调减至30 cm×19 cm,有利于齐穗后干物质的积累,增加每穗粒数,实现产量的稳定高效,并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旱直播 密度 产量 干物质转运
下载PDF
棉花-花生轮作模式对花生干物质积累量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高君 侯献飞 +6 位作者 苗昊翠 贾东海 顾元国 汪天玲 黄奕 陈晓露 李强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48-1656,共9页
【目的】研究棉花-花生轮作模式下花生干物质积累量分配规律特性。【方法】以新疆常规连作花生为对照(CK),设置棉花-花生-棉花轮作(CPC处理)、花生-棉花-花生轮作(PCP处理)2个不同的种植模式,在花生苗期、花针期、结荚期、成熟期分别测... 【目的】研究棉花-花生轮作模式下花生干物质积累量分配规律特性。【方法】以新疆常规连作花生为对照(CK),设置棉花-花生-棉花轮作(CPC处理)、花生-棉花-花生轮作(PCP处理)2个不同的种植模式,在花生苗期、花针期、结荚期、成熟期分别测定花生根、茎、叶和果的干鲜比、干物质积累量等指标。【结果】花生荚果干重、叶干重与单株生物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花生全生育期棉花-花生-棉花轮作,花生-棉花-花生轮作的茎、叶、果的干鲜比及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其中棉花-花生-棉花轮作的百果重、百仁重和产量比CK增加21.17%、35.33%和78.02%;花生-棉花-花生轮作的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和产量比CK分别增加14.68%、6.64%、1.39%和40.54%。棉花-花生-棉花轮作百果重、百仁重均显著高出CK和花生-棉花-花生轮作处理21.42%和35.28%、5.69%和26.08%。【结论】轮作模式具有加快生育进程的效果,轮作可以显著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及百果重、百仁重,且有利于花生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花生轮作 干物质积累量 产量性状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对东北黑土地影响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籽懿 黄修梅 +4 位作者 杨玉荣 惠霖 张清梅 杨忠仁 张凤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7-34,共8页
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四大黑土区之一,是东北农业继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渐重视对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但我国东北黑土耕地质量由于连年耕种导致土质严重退化,土壤中的有机质流失,土壤结构也受... 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四大黑土区之一,是东北农业继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渐重视对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但我国东北黑土耕地质量由于连年耕种导致土质严重退化,土壤中的有机质流失,土壤结构也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轮作作为保障黑土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对改变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黑土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黑土区耕地修养生息、提升地力和平衡粮食供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保护黑土地,探寻适宜东北黑土区的轮作模式至关重要。本文根据不同轮作模式对黑土地所产生的影响,总结了不同轮作模式对黑土地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等相关方面的研究现状,在分析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未来黑土地的建议与展望,以期为黑土区农业的永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模式 东北黑土地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水稻-羊肚菌轮作生态效益研究综述
7
作者 金梅娟 王海侯 +2 位作者 吕志伟 张燕辉 董明辉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12期29-33,共5页
水稻-羊肚菌轮作是一种新兴的高效生态种植模式,该模式不仅有助于经济增长,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本文系统探讨了水稻-羊肚菌轮作在土壤改良、污染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病虫害控制等方面的生态效益,并剖析了土... 水稻-羊肚菌轮作是一种新兴的高效生态种植模式,该模式不仅有助于经济增长,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本文系统探讨了水稻-羊肚菌轮作在土壤改良、污染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病虫害控制等方面的生态效益,并剖析了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栽培技术和菌株选择等因素对该模式的影响。最后,建议未来在推广可持续农业、秸秆利用和农业碳减排等方面展开研究,进一步扩展水稻-羊肚菌轮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水稻 轮作 生态效益
下载PDF
百合水稻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8
作者 周佳民 吴晓峰 +5 位作者 王小娥 谢进 宋荣 杨日华 李成业 孙梦姗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4-17,共4页
为解决百合连作障碍问题,以卷丹百合为材料,2018—2020年在湖南省永州市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计百合—百合(百合连作)、百合—晚稻(水旱轮作)、早稻—晚稻(双季稻)3种种植模式,测定百合、水稻的物候期、农艺性状、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 为解决百合连作障碍问题,以卷丹百合为材料,2018—2020年在湖南省永州市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计百合—百合(百合连作)、百合—晚稻(水旱轮作)、早稻—晚稻(双季稻)3种种植模式,测定百合、水稻的物候期、农艺性状、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百合产量、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百合生育期达140 d,在7月20日之前成熟收获,可以进行晚稻种植,晚稻生育期为112 d,在10月16日前成熟收获;水旱轮作处理的大田土壤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H值、有机质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大田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有所降低;总产值、总收入分别达到14877.35、6457.65元/667m^(2),产投比达到了1.77。水旱轮作处理模式在湘南地区种植物候期连接合理,水稻和百合均能正常生长收获,能改善大田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能明显抑制大田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繁殖生长,降低百合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百合连作和水旱轮作的种植模式收益明显大于双季稻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轮作模式 效益 土壤 质量
下载PDF
特优蔬菜苏芡与多类旱生蔬菜优质高效轮作新模式
9
作者 谢巧泉 周晓东 +5 位作者 徐建国 鲍忠洲 刘传铄 蒋春华 潘复生 朱燕 《蔬菜》 2024年第7期77-80,共4页
由于芡实全生育期仅为半年左右,扣除育苗期,在田生长期较短,为解决种植芡实的土地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探索了苏芡与小白菜、菜薹、甘蓝、花椰菜等多类旱生蔬菜进行水旱轮作的高效种植模式,在苏芡采收后,通过合理安排后茬旱生蔬菜种植,包... 由于芡实全生育期仅为半年左右,扣除育苗期,在田生长期较短,为解决种植芡实的土地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探索了苏芡与小白菜、菜薹、甘蓝、花椰菜等多类旱生蔬菜进行水旱轮作的高效种植模式,在苏芡采收后,通过合理安排后茬旱生蔬菜种植,包括选择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明确播种时间、整地及精确水肥管理等技术,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可以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实现平均每667 m^(2)产值2万元左右,每667 m^(2)平均增收3870元的效益,比传统单茬种植芡实平均增收24.6%,实现了“减肥减药”和“增效增收”,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芡实 特优蔬菜 水旱轮作 栽培 模式
下载PDF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crop comprehensive benefits via a decision-making system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in the rice‒rape,rice‒wheat and rice‒garlic rotation systems in Southwest China
10
作者 Xinrui Li Xiafei Li +9 位作者 Tao Liu Huilai Yin Hao Fu Yongheng Luo Yanfu Bai Hongkun Yang Zhiyuan Yang Yongjian Sun Jun Ma Zongkui Ch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9期2970-2988,共19页
Rice‒rape,rice‒wheat and rice‒garlic rotations are common cropping systems in Southwest China,and they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ensuring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EB)and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Ch... Rice‒rape,rice‒wheat and rice‒garlic rotations are common cropping systems in Southwest China,and they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ensuring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EB)and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China’s food security in the region.However,the crop yields in these rotation systems are 1.25‒14.73%lower in this region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s.Intelligent decision-making with machine learning can analyze the key factors for obtaining better benefits,but it has rarely been used to enhance the probability of obtaining such benefits from rotations in Southwest China.Thus,we used a data-intensive approach to construct an intelligent decision‒making system with machine learning to provid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benefits of rice-rape,rice-wheat,and rice-garlic rotations in Southwest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raising the yield and partial fertilizer productivity(PFP)by increasing seed input under high fertilizer application provided the optimal benefits with a 10%probability in the rice-garlic system.Obtaining high yields and greenhouse gas(GHG)emissions by increasing the N application and reducing the K application provided suboptimal benefits with an 8%probability in the rice-rape system.Reducing N and P to enhance PFP and yield provided optimal benefits with the lowest probability(8%)in the rice‒wheat system.Based on the predictive analysis of a random forest model,the optimal benefits were obtained with fertilization regimes by reducing N by 25%and increasing P and K by 8 and 74%,respectively,in the rice-garlic system,reducing N and K by 54 and by 36%,respectively,and increasing P by 38%in rice-rape system,and reducing N by 4%and increasing P and K by 65 and 23%in rice-wheat system.These strategies could be further optimized by 17‒34%for different benefits,and all of these measures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rop rotation systems to varying degrees.Overall,these findings provide insights into optimal agricultural inputs for higher benefits through an intelligent decision-making system with machine learning analysis in the rice-rape,rice‒wheat,and rice-garlic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rotatio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omprehensive benefits fertilizer management
下载PDF
豆科作物轮作强化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刘春燕 张利影 +4 位作者 周杰 许依 杨亚东 曾昭海 臧华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85-1895,共11页
集约化农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其导致的生态环境代价与绿色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引入豆科作物到农田生态系统对于实现地力保育、作物丰产稳产和资源优化利用等多目标协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豆科作物轮... 集约化农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其导致的生态环境代价与绿色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引入豆科作物到农田生态系统对于实现地力保育、作物丰产稳产和资源优化利用等多目标协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豆科作物轮作对作物生产和土壤功能的主要影响:1)豆科作物通过生物固氮、高质量的根际分泌物输入、秸秆还田等过程改善了土壤氮素水平,产生正向的残留效应,有利于后茬作物增产,且增产效应在低产区更显著;2)豆科作物轮作可以通过氮肥减施降低系统N_(2)O排放,但豆科的生物固氮过程有增加CO_(2)排放的风险;3)低C/N、高氮含量的豆科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残体积累,提高土壤固碳效率,但其固碳效应也受到较低的秸秆生物量投入限制;4)豆科作物可以提高后茬作物的水肥利用效率,同时利用前后茬作物根系深浅合理搭配,实现轮作周年水肥高效利用。因此,将豆科作物引入到轮作系统可实现氮肥减施和增产,但其产生的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减排效应受到作物种类、肥料投入、土壤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更好地发挥豆科作物轮作优势,应深入探究豆科促进后茬作物增产和驱动地下部生态功能提升的耦合机制,开发豆科作物轮作配套田间管理技术,并定向设计适合我国典型生态区的新型生态高效种植体系,对推动豆科作物轮作模式构建与应用及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物豆科 豆禾轮作 作物生产力 土壤功能 经济效益
下载PDF
稻豆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冉 李精华 +5 位作者 林生威 解添杰 范平珊 王庆 李婷玉 王帅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2期157-164,共8页
为了研究稻豆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常规土壤理化分析和微生物分析方法,以在海南岛东方市实施的稻-稻-稻(RRR)连作和稻-豆-稻(RSR)轮作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水稻连作和稻豆轮作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碳组分... 为了研究稻豆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常规土壤理化分析和微生物分析方法,以在海南岛东方市实施的稻-稻-稻(RRR)连作和稻-豆-稻(RSR)轮作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水稻连作和稻豆轮作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显示,RSR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有效磷、速效钾、水稻产量,均高于RRR处理,说明稻豆轮作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并降低了pH值;土壤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RSR处理的土壤细菌ACE、Chao1和Shannon指数值比RRR处理提高了40.2%、40.3%、5.7%;土壤微生物分析结果还表明,RSR处理的土壤真菌Shannon和Simpson指数比RRR处理提高了20.1%和16.5%。土壤微生物分析结果说明,稻豆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产生了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pH、热水可提取碳(HWE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呈极显著(P<0.01)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稻豆轮作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了有机质分解、提高了磷和速效钾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养分含量 土壤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的技术集成及效益分析
13
作者 龚世飞 曹鹏 +5 位作者 郭元平 王巍 赵昌松 罗义 兰玉梅 肖能武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12-16,共5页
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高效利用稻田时空资源进行周年化生产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在鄂西北地区呈良好的发展态势,并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阐述了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的田间配套工程建设、水稻种植、青蛙养殖、羊肚菌栽培等技... 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高效利用稻田时空资源进行周年化生产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在鄂西北地区呈良好的发展态势,并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阐述了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的田间配套工程建设、水稻种植、青蛙养殖、羊肚菌栽培等技术措施,并分析了该模式与常规种植制度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与稻-油轮作模式产投比分别为1.53和1.46,前者平均纯收入可达201967元/hm^(2),远高于后者。虽然稻+蛙-菇模式成本投入较高,但全过程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具备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提出了合理发展稻+蛙-菇模式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 技术集成 效益分析
下载PDF
棉花-花生轮作模式对土壤养分及其产量的影响
14
作者 侯献飞 李强 +4 位作者 苗昊翠 贾东海 顾元国 买买提依明·斯马依 崔福洋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57-1665,共9页
【目的】研究棉花-花生轮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变化规律,为新疆绿洲农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为长期定位试验,设棉花-花生、花生-棉花、花生-花生(对照)、棉花-棉花4个处理(对照),于各轮作作物收获后取土... 【目的】研究棉花-花生轮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变化规律,为新疆绿洲农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为长期定位试验,设棉花-花生、花生-棉花、花生-花生(对照)、棉花-棉花4个处理(对照),于各轮作作物收获后取土样,测定0~20 cm,20~40 cm,40~6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结果】棉花-花生轮作下,0~2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是棉花连作的2倍左右,且土壤速效钾含量明显高于棉花连作,在0~40 cm土层花生连作的土壤全氮含量最高,棉花-花生轮作的土壤水解氮含量最高;棉花-花生轮作的花生、棉花产量均高于连作棉花、连作花生,且棉花-花生轮作,较花生-花生连作的花生增产16.33%;2017年花生-棉花轮作下,棉花产量较棉花轮作增产8.2%。【结论】棉花-花生轮作模式可以提高连作棉田土壤肥力,提高棉花和花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棉花 花生 土壤养分 产量
下载PDF
早稻-兰溪小萝卜-小麦高效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
15
作者 蒋红旗 冯吟嚎 +1 位作者 吴美娟 汪暖 《上海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49-150,共2页
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充分利用土地和温光资源,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出了早稻-兰溪小萝卜-小麦高效种植模式。该模式粮经搭配、水旱轮作,有利于提高全年粮食产量和农田生产效益,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示范应用,优化了茬口安... 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充分利用土地和温光资源,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出了早稻-兰溪小萝卜-小麦高效种植模式。该模式粮经搭配、水旱轮作,有利于提高全年粮食产量和农田生产效益,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示范应用,优化了茬口安排,明确了品种选用,总结出了该模式相关配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兰溪小萝卜 小麦 种植模式 配套技术
下载PDF
樟树港辣椒与粮食作物轮作效益比较分析
16
作者 苏胜权 钟国勋 +5 位作者 李创平 蒋新建 周经明 朱别房 李慧 郑永昕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30-34,共5页
采用大区试验,对樟树港辣椒与鲜食玉米、粮饲玉米、大豆、水稻的大棚和露地轮作及旱稻大棚轮作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大棚与露地栽培辣椒均可以在当年与参试粮食作物轮作,周年效益增比高出双季稻14~33倍;同种粮食作物与辣椒轮作的效益,大... 采用大区试验,对樟树港辣椒与鲜食玉米、粮饲玉米、大豆、水稻的大棚和露地轮作及旱稻大棚轮作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大棚与露地栽培辣椒均可以在当年与参试粮食作物轮作,周年效益增比高出双季稻14~33倍;同种粮食作物与辣椒轮作的效益,大棚栽培均高于露地栽培10 000元以上,效益差主要源于大棚辣椒栽培;5种作物轮作,以鲜食玉米金甜顺999大棚和露地轮作效益最好,效益分别为23 407元/667m^(2)和13 167元/667m^(2),效益增比与大棚和露地辣椒单种相比分别减少5.6%和6.3%,效益增比降幅最小;从土壤改良和有利于下茬辣椒生产方面考类,以辣椒与水稻(移栽)轮作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化 轮作 效益 樟树港辣椒
下载PDF
长期施用秸秆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丽 王劲松 +1 位作者 董二伟 刘秋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70,共9页
于2011—2020年在山西榆次区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不施肥(CK)、不施肥施生物炭(CK+B)、施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肥配施生物炭(NPK+B)共4个处理,种植模式为玉米-高粱轮作,研究有机碳施用5 a和10 a对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 于2011—2020年在山西榆次区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不施肥(CK)、不施肥施生物炭(CK+B)、施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肥配施生物炭(NPK+B)共4个处理,种植模式为玉米-高粱轮作,研究有机碳施用5 a和10 a对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及各处理累积秸秆干物质量、养分积累量和籽粒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生物炭施用5 a和10 a后,与CK比较,CK+B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46.3%和61.2%;与NPK比较,NPK+B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67.8%和77.7%。施用10 a后CK+B处理全氮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但NPK+B和NPK处理土壤全氮含量间没有显著差异。生物炭对土壤速效钾含量提升效果显著,施用10 a后CK+B和NPK+B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较CK和NPK处理提升86.4%~46.6%。(2)生物炭施用10 a显著提升了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幅分别为11.4%~11.9%和7.9%~16.2%,但对脲酶、过氧化氢酶和有效磷没有影响。(3)生物炭施用10 a明显提高了抽穗期和成熟期作物地上部磷和钾的累积量,但对成熟期氮素累积吸收量没有影响,无论施肥与否,生物炭对累积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综上可知,长期施用秸秆生物炭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对土壤全氮和有效磷的影响较小,显著提高植株磷和钾吸收,因此在施用秸秆生物炭时应考虑氮的补充,降低钾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生物炭 长期施用 土壤养分含量 作物养分吸收 作物产量
下载PDF
轮作及减氮对绿洲灌区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8
作者 李波 赵财 +4 位作者 殷民兴 王岩 白春生 曹悦 杨莉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0-220,共11页
基于2018年在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设春小麦-冬油菜-箭筈豌豆(WRV)、春小麦-冬小麦-箭筈豌豆(WWV)、春小麦-箭筈豌豆-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连作(W)4种种植模式,减氮25%(270 kg·hm^(-2),N 1)、传统施氮(360... 基于2018年在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设春小麦-冬油菜-箭筈豌豆(WRV)、春小麦-冬小麦-箭筈豌豆(WWV)、春小麦-箭筈豌豆-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连作(W)4种种植模式,减氮25%(270 kg·hm^(-2),N 1)、传统施氮(360 kg·hm^(-2),N 2)两个施氮水平,共8个处理,于2020—2021年测定并分析不同轮作模式结合减氮对农田CO 2、N 2O排放的影响及其与春小麦产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以期为当地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轮作结合减氮处理可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作物产量,以WRVN 1处理增产减排效果最佳,其CO 2、N 2O排放总量分别较WN 2处理降低了15.2%、28.0%,全球增温潜势(GW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分别降低15.7%和30.4%,作物产量增加16.7%。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0~10 cm高于10~30 cm土层,轮作降低了小麦开花期土壤酶活性,以WRVN 1处理土壤酶活性最低;在N 1处理下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较N 2处理分别降低20.1%~28.7%、8.3%~12.2%,且CO 2、N 2O排放速率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春小麦-冬油菜-箭筈豌豆轮作模式结合减氮25%可作为实现绿洲灌区农业增效减排的合理种植模式与施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减施氮肥 冬季覆盖作物 绿肥 温室气体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水稻—马铃薯轮作对盆栽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19
作者 周远平 王琼 +1 位作者 胡明举 郭华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共16页
【目的】研究耕作系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调节能力,为合理布局耕作系统奠定基础。【方法】以马铃薯连作为对照种植系统,在4种条件下(土壤灭菌加施肥、土壤灭菌不施肥、土壤不灭菌加施肥、土壤不灭菌不施肥)设计盆栽试验。通过PCR技术扩... 【目的】研究耕作系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调节能力,为合理布局耕作系统奠定基础。【方法】以马铃薯连作为对照种植系统,在4种条件下(土壤灭菌加施肥、土壤灭菌不施肥、土壤不灭菌加施肥、土壤不灭菌不施肥)设计盆栽试验。通过PCR技术扩增并测序水稻—马铃薯轮作(以下简称“稻薯轮作”)和马铃薯连作系统中每个种植季节作物根区土壤样本的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V4区域,并比较细菌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功能组成和生态网络。【结果】稻薯轮作可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未灭菌条件下,轮作施肥和未施肥土壤的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分别显著提高15.62%和9.05%,香农多样性指数分别显著提高2.45%和1.71%;而连作土壤细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无显著变化。在土壤灭菌后,稻薯轮作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可提高到灭菌前水平;而连作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的香农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丰富度仅在施肥时恢复到土壤灭菌前水平。稻薯轮作和马铃薯连作土壤细菌群落功能组成差异分析表明:稻薯轮作可显著提高13类土壤功能菌群的丰度;而连作仅能提高4类土壤功能菌群的丰度,其中包括几丁质分解菌和植物病原菌。与连作相比,轮作土壤细菌群落生态网络的介数中心性、边数、图密度、节点数、平均度、图径、模块性和平均路径长度分别提高了10.00倍、2.50倍、2.40倍、1.10倍、0.64倍、0.63倍、0.55倍和0.40倍;而细菌病原菌属群体生态网络的介数中心性、图密度、边数、平均度、节点数和度中心性分别降低了71.4%、67.7%、50.9%、36.1%、23.2%和11.1%。此外,冬季马铃薯种植土壤的病原菌属群体物种的生态网络拓扑特征参数也较夏季耕作土壤显著降低。【结论】稻薯轮作可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的物种和功能多样性及调控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的相互作用,对土壤细菌群落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马铃薯轮作 马铃薯连作 细菌物种多样性 功能组成 生态网络结构
下载PDF
秸秆还田及蚯蚓活动对小麦-玉米轮作下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
20
作者 霍蓉蓉 马莉 熊丽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0-157,共8页
为探讨关中平原小麦-玉米水分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方式,采用田间定点观测方法,研究秸秆还田+接种蚯蚓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设置CK(对照)、S_(1)(秸秆还田3000 kg·hm^(-2))、S_(2)(秸秆还田6000 kg·hm^(-2))、E(接种蚯蚓)、... 为探讨关中平原小麦-玉米水分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方式,采用田间定点观测方法,研究秸秆还田+接种蚯蚓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设置CK(对照)、S_(1)(秸秆还田3000 kg·hm^(-2))、S_(2)(秸秆还田6000 kg·hm^(-2))、E(接种蚯蚓)、S_(1)E(秸秆还田3000 kg·hm^(-2)+接种蚯蚓)、S_(2)E(秸秆还田6000 kg·hm^(-2)+接种蚯蚓)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较CK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含水量,S_(1)、S_(2)、E、S_(1)E、S_(2)E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0.21%~27.47%、0.43%~32.85%、1.00%~15.53%、3.25%~36.52%、2.97%~51.24%。CK、S_(1)、S_(2)、E、S_(1)E、S_(2)E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5.51%、17.14%、17.66%、16.33%、17.94%、18.91%;S_(2)E处理土壤蓄水保水效果最佳,S_(2)、S_(1)处理次之,E处理效果最差。由小麦扬花期、收获期到玉米抽雄期、收获期,不同处理下0~100 cm土壤含水量整体呈增长趋势,最大均值在玉米收获期(20.60%),最小均值在玉米抽雄期(8.63%)。相比于CK处理,其余处理均扩大了高含水区范围,且接种蚯蚓处理下土壤高含水区范围大于未接种蚯蚓处理。对小麦-玉米生长期土壤含水量影响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与>0.25 mm的大团聚体、SOC含量、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0.053~0.25 mm、<0.053 mm的土壤团聚体、pH值、毛管孔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可见,秸秆还田与蚯蚓活动有利于增加土壤含水量,扩大深层高含水区,提高土壤蓄水能力,进而提高降水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运移 小麦-玉米轮作 秸秆还田 蚯蚓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