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2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凉区黑土有机质和玉米产量双提升技术探索及经济效益分析
1
作者 徐超 侯瑞星 +5 位作者 杨克军 付健 王宇先 孙淑楠 苗宇 齐翔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为明确有机肥还田+保护性耕作措施下黑龙江省西部土壤有机质和作物产量的双提升技术效果,2021年10月,在黑龙江省西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开展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5个处理:有机肥+深松40 cm(YS40)、秸秆留茬+深松40 cm(WS40)、有机... 为明确有机肥还田+保护性耕作措施下黑龙江省西部土壤有机质和作物产量的双提升技术效果,2021年10月,在黑龙江省西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开展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5个处理:有机肥+深松40 cm(YS40)、秸秆留茬+深松40 cm(WS40)、有机肥+旋耕20 cm(YS20)、秸秆留茬+旋耕20 cm(WS20)、有机肥表施+免耕(YB);一个对照:秸秆留茬+免耕(CK)。结果表明:施入有机肥的处理能够提升深土层土壤肥力,在20~40 cm土层中YS20处理与CK处理相比有机质和全氮依次提升11.56 g·kg^(-1)和0.57 g·kg^(-1);40~60 cm土层中YS40处理与CK处理相比有机质和全氮依次提升2.83 g·kg^(-1)和0.28 g·kg^(-1)。土壤结构方面,在0~20 cm土层中YB处理的容重较CK降低17.5%、含水量提升35.5%,40~60 cm土层中YS40处理的容重较CK处理降低5.3%、含水量提升38.4%。有机肥与保护性耕作处理提高了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了玉米产量,第二年的YS40、YS20、YB处理较CK处理分别增产14.5%、18.5%、11.4%。收益分析表明,与CK处理相比,2021年YB处理和2022年YS20处理收益增加最多,分别增加5770元·hm^(-2)和5223元·hm^(-2)。综上所述,黑龙江省西部薄层黑土实施有机肥还田+保护性耕作是提升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储量、全氮、全氮储量、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凉区黑土 有机肥深施深松 玉米产量 经济效益 土壤培肥
下载PDF
长期覆膜旱作和施用包膜尿素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2
作者 祁通 汤胜 +2 位作者 周静杰 马庆旭 吴良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22,136,共15页
水稻覆膜旱作栽培(non-flooding plastic film mulching cultivation,PM)是以地膜覆盖为核心来实现水稻节水生产的综合集成创新技术。然而,在覆盖地膜后,氮肥只能在移栽前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导致水稻前期营养生长过盛和生育后期潜在缺... 水稻覆膜旱作栽培(non-flooding plastic film mulching cultivation,PM)是以地膜覆盖为核心来实现水稻节水生产的综合集成创新技术。然而,在覆盖地膜后,氮肥只能在移栽前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导致水稻前期营养生长过盛和生育后期潜在缺氮,从而限制了水稻高产。聚合物包膜尿素(polymer coated urea,CR)是一种控释氮肥,在传统淹水栽培(traditional flooding cultivation,TF)模式下已成为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最佳管理措施之一,但尚未在PM模式下进行长期定位试验评估。本研究以高产中熟籼型杂交稻‘两优培九’为供试水稻品种,比较在PM和TF 2种栽培模式下施用CR和普通尿素(urea,UR)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UR相比,在TF和PM模式下施用CR使水稻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9.2%和15.4%(P<0.05),使水稻产量分别提高8.6%和15.0%(P<0.05)。与TF模式相比,PM模式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降低了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与施用UR相比,在PM模式下施用CR能缓解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的下降,并使经济效益提高16.8%。综上所述,施用CR是解决在PM模式下水稻生育后期缺氮问题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覆膜旱作栽培 控释氮肥 氮肥利用率 经济效益 作物产量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垄作灌溉和减施氮肥对稻田CH_(4)排放、土壤有机酸含量和酶编码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
作者 李熠凡 李伏生 +1 位作者 罗维钢 黄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垄面宽度的垄作灌溉和不同时期减施氮肥对稻田甲烷(CH4)排放、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CH4形成和转化相关酶编码基因(产CH4古菌中甲基辅酶M还原酶编码基因mcrA和CH4氧化菌中CH4单加氧酶编码基因sMMO)表达量的影响,揭示土壤... 【目的】研究不同垄面宽度的垄作灌溉和不同时期减施氮肥对稻田甲烷(CH4)排放、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CH4形成和转化相关酶编码基因(产CH4古菌中甲基辅酶M还原酶编码基因mcrA和CH4氧化菌中CH4单加氧酶编码基因sMMO)表达量的影响,揭示土壤有机酸以及mcrA和sMMO表达量对稻田CH4通量的影响。【方法】开展3种灌溉模式(淹水灌溉,垄宽分别为80、100 cm的垄作灌溉)和3种施氮处理(常规施氮:135 kg·hm^(−2),其中苗肥47.25 kg·hm^(−2)、分蘖肥54.00 kg·hm^(−2)和穗肥33.75 kg·hm^(−2);返青期减氮:110 kg·hm^(−2),其中苗肥22.25 kg·hm^(−2)、分蘖肥54.00 kg·hm^(−2)和穗肥33.75 kg·hm^(−2);孕穗期减氮:110 kg·hm^(−2),其中苗肥47.25 kg hm^(−2)、分蘖肥54.00 kg hm^(−2)和穗肥8.75 kg hm^(−2))的田间试验,测定生育期内稻田CH4通量、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mcrA和sMMO表达量,分析稻田CH4通量、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mcrA和sMMO表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相同施氮处理下,垄作灌溉稻田CH4排放量较淹水灌溉显著降低,相同灌水模式下,返青期减氮稻田CH4排放量较常规施氮显著降低。垄宽为80 cm的垄作灌溉+常规施氮处理在施肥后10 d土壤总有机酸含量较施肥前高71.7%,淹水灌溉和常规施氮处理高28.8%。返青期减氮下,垄宽为80 cm的垄作灌溉土壤mcrA表达量整体低于淹水灌溉,sMMO表达量除移栽后25 d外均高于淹水灌溉。稻田CH4通量与土壤mcrA表达量和总有机酸含量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4和−0.348,土壤总有机酸含量与mcrA、sMMO表达量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和0.197。【结论】垄宽80 cm垄作灌溉+返青期减氮处理降低了稻田CH4通量,土壤总有机酸含量和mcrA表达量显著影响稻田CH4通量,sMMO表达量可能间接影响稻田CH4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灌溉 减氮施肥 有机酸 CH_(4)排放 mcrA表达量 sMMO表达量
下载PDF
沿淮淠区域晚茬麦生产现状及改进技术措施
4
作者 姚有梅 姚传云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5期6-8,共3页
沿淮淠区域是皖北小麦的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形成了迟播水稻连作晚茬麦的耕作制度。本文基于连续多年对该地区生产条件、气候条件及种植习惯等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晚茬麦的生产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因地制宜,规模化生产,发展优质专用... 沿淮淠区域是皖北小麦的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形成了迟播水稻连作晚茬麦的耕作制度。本文基于连续多年对该地区生产条件、气候条件及种植习惯等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晚茬麦的生产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因地制宜,规模化生产,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促进订单生产,提升种植技术等改进措施,为晚茬麦高产稳产优质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晚茬麦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用于小麦多生长阶段倒伏边界精准检测的分层交互特征金字塔网络
5
作者 庞春晖 陈鹏 +6 位作者 夏懿 章军 王兵 邹岩 陈天娇 康辰瑞 梁栋 《智慧农业(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2期128-139,共12页
[目的/意义]传统的小麦倒伏检测方法需要人工进行田间观测和记录,这种方法存在主观、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难以满足大规模的小麦倒伏检测的需求。基于深度学习的小麦倒伏检测技术虽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应用,但普遍局限于对小麦单一... [目的/意义]传统的小麦倒伏检测方法需要人工进行田间观测和记录,这种方法存在主观、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难以满足大规模的小麦倒伏检测的需求。基于深度学习的小麦倒伏检测技术虽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应用,但普遍局限于对小麦单一发育阶段的倒伏识别,而倒伏可能发生在小麦生长的各个时期,不同时期倒伏特征变化复杂,这给模型特征捕捉能力带来考验。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多生育期小麦倒伏区域检测方法。[方法]用无人机采集小麦灌浆期、早熟期、晚熟期这三个关键生长阶段的RGB图像,通过数据增强等技术构建出多生育期小麦倒伏数据集。提出一种小麦倒伏提取模型Lodging2Former,该模型在Mask2Former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引入分层交互式特征金字塔网络(Hierarchical Interactive Feature Pyramid Network,HI-FPN),用于提高模型在复杂田间背景干扰下对于多个生长阶段小麦倒伏特征的捕捉能力。[结果和讨论]所提出的Lodg⁃ing2Former模型相较于现存的多种主流算法,如Mask R-CNN(Mask 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OLOv2(Segmenting Objects by Locations,Version 2)以及Mask2Former,在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上展现出显著优势。在阈值分别为0.5、0.75以及0.5~0.95的条件下,模型的mAP值分别达到了79.5%、40.2%和43.4%,相比Mask2Former模型,mAP性能提升了1.3%~4.3%。[结论]提出的HI-FPN网络可以有效利用图像中的上下文语义和细节信息,通过提取丰富的多尺度特征,增强了模型对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倒伏区域的检测能力,证实了HI-FPN在多生育期小麦倒伏检测中的应用潜力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深度学习 小麦倒伏检测 特征金字塔网络 Mask2Former
下载PDF
香樟凋落物对杂草萌发与生长的化感作用
6
作者 刘巧丽 陈彩慧 +4 位作者 钟永达 余发新 刘腾云 肖亮 吴照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8,共11页
【目的】杂草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危害之一,化学除草剂导致的环境与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利用化感作用防治杂草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方法】研究采用培养实验,探究添加不同量(质量分数3%、6%、9%、12%)的香樟含油叶粉和脱油叶粉对田园土种... 【目的】杂草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危害之一,化学除草剂导致的环境与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利用化感作用防治杂草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方法】研究采用培养实验,探究添加不同量(质量分数3%、6%、9%、12%)的香樟含油叶粉和脱油叶粉对田园土种子库杂草萌发与生长的影响。【结果】(1)两种叶粉均能显著抑制杂草的萌发与生长,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且能延迟除稗草外其他禾本科杂草的萌发时间8 d以上。(2)根据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当添加量≤6%时,香樟脱油叶粉对杂草的抑制效果要强于含油叶粉;添加量≥9%时,香樟含油叶粉的抑制效果要强于脱油叶粉。施加同一叶粉时,综合化感效应指数随叶粉量的增加而增强。(3)两种叶粉均能显著提升土壤的肥力,增加速效钾、速效磷、速效氮和有机质含量。(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速效钾含量与杂草的萌发、生长之间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两种香樟叶粉均可以抑制土壤种子库杂草萌发和生长,且当浓度≤6%时,脱油叶粉的效果更佳;当浓度≥9%时,含油叶粉抑草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凋落叶 杂草 土壤肥力 化感效应
下载PDF
不同管理模式下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特征及其功能预测
7
作者 候宁 金强 +4 位作者 刘旭阳 李先德 林少颖 张永勋 王维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6,共10页
以福建省安溪县常规管理(M1)、间作套种管理(M2)和配套现代技术管理(M3)3种模式茶园土壤真菌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多样性、组成及功能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理化指标与土壤真菌群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管理... 以福建省安溪县常规管理(M1)、间作套种管理(M2)和配套现代技术管理(M3)3种模式茶园土壤真菌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多样性、组成及功能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理化指标与土壤真菌群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管理模式下茶园土壤理化指标有明显差异,pH值、电导率、含水量、全磷含量、C/P比和N/P比在不同管理模式下存在显著(P<0.05)差异。不同管理模式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的影响存在差异,M1模式下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总体较高,M3模式下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M1和M2模式,M3模式下毛壳菌属(Chaetomium Kunze)、原隐球菌属(Saitozyma X.Z.Liu,F.Y.Bai,M.Groenew.et Boekhout)和青霉属(Penicillium Link)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M1和M2模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容重与蕉孢壳属(Diatrype Fr.)和绿僵菌属(Metarhizium Sorokīn)的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木霉菌属(Trichoderma Pers.)的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腐质霉属(Humicola Traaen)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从门水平上看,土壤C/N比、全磷含量、含水量和容重是影响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的主要因子,其中,C/N比、全磷含量和容重均主要影响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含水量主要影响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从属水平上看,土壤C/P比、N/P比和pH值是影响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的主要因子,其中,C/P比和N/P比主要影响unidentified Glomeromycota和原隐球菌属的相对丰度,pH值主要影响木霉菌属、原隐球菌属和镰刀菌属(Fusarium Link ex Fr.)的相对丰度。FUNGuild功能预测结果显示:未定义腐生真菌在3种模式下均较多;与M1和M2模式相比,M3模式下粪腐生-未定义腐生-木腐生和寄生真菌-未定义腐生真菌呈现明显富集现象。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子囊菌门、被孢霉门和担子菌门是茶园土壤优势菌门;未定义腐生真菌是茶园土壤中较多的功能类群;现代滴灌、声控驱虫以及释放捕食螨等系列技术协同下的M3模式有利于维持茶园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其功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管理模式 土壤真菌 群落特征 功能预测
下载PDF
探析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
8
作者 阮凌玉 胡海兵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0078-0081,共4页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较大,为了实现“藏粮于地”的目标需有效运用高产栽培技术手段。文章针对水稻种植中的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加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户要做好选种、种植处理、整地、培育秧苗、移栽、水肥管理以及防控...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较大,为了实现“藏粮于地”的目标需有效运用高产栽培技术手段。文章针对水稻种植中的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加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户要做好选种、种植处理、整地、培育秧苗、移栽、水肥管理以及防控立枯病、二化螟等病虫害的工作,继而凸显栽培技术的配套性与高效性,助推我国水稻种植产业稳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种植 高产栽培 虫害防治 稳健发展
下载PDF
宣州区撒直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9
作者 周梅荣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期9-12,共4页
安徽宣城宣州区小麦栽培方式大多数为撒直播,全年茬口安排为一季小麦—一季水稻。本文从选择良种、合理轮作、提高播种质量、做好田间管理、适时收获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撒直播小麦栽培技术要点,为推进撒直播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撒直播 小麦 高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昌两优馥香占的示范种植表现及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10
作者 玉新爱 吕丽丽 +5 位作者 肖荣华 韦家书 刘盛武 陈日红 韦政依 刘册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昌两优馥香占是高产优质籼型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2022和2023年连续2年在广西玉林市陆川县马坡镇东西村示范种植。本文总结了示范种植的昌两优馥香占全生育期、抗性情况、产量情况和碾米品质表现等特点,并从选好地块、浸种催芽、适时播... 昌两优馥香占是高产优质籼型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2022和2023年连续2年在广西玉林市陆川县马坡镇东西村示范种植。本文总结了示范种植的昌两优馥香占全生育期、抗性情况、产量情况和碾米品质表现等特点,并从选好地块、浸种催芽、适时播种、适龄抛插、配方施肥、科学管水、防控病虫草害和完熟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为昌两优馥香占的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两优馥香占 晚稻 种植表现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湘中烟稻轮作区2种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比较研究
11
作者 陆峰 何结望 +6 位作者 肖志鹏 唐剑宁 马明云 夏凡 龙飞 肖孟宇 钱传林 《农学学报》 2024年第3期48-52,共5页
选择湘中烟稻轮作区2种典型水稻土,比较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及其相关关系,旨在揭示烟稻轮作的2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RPS)>0.25 mm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质量直... 选择湘中烟稻轮作区2种典型水稻土,比较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及其相关关系,旨在揭示烟稻轮作的2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RPS)>0.25 mm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高于紫色水稻土(PPS),分形维数(D)则较小,因此烟稻轮作的红壤性水稻结构及团聚体稳定性显著好于PPS;RPS总有机碳(TOC)及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均显著高于PPS,而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变化不明显;RPS和PPS的MWD及GMD均与TOC、EOC和P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D则与前者呈显著负相关;>0.25 mm团聚体含量虽均与TOC、EOC和P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RPS有机碳对>0.25 mm团聚体影响大于PPS,且2种土壤的POC对>0.25 mm团聚体的影响均大于EOC。在培育烟稻轮作的RPS和PPS团聚体和改善其结构中,需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稻轮作 水稻土 团聚体 有机碳
下载PDF
滴灌灌水量对风沙土大豆根区硝态氮及水分分布的影响
12
作者 刘富强 窦超银 +1 位作者 李祥瑞 陈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9,共9页
为合理进行风沙土地区灌溉管理,将水肥控制在根区范围内并满足大豆生长需求,以灌水量为试验因素,基于作物冠层蒸发皿蒸发量设置0.4(W1)、0.6(W2)、0.8(W3)、1.0 E_(pan)(W4)和1.2 E_(pan)(W5)5个灌溉水平,研究不同灌水量对大豆根区硝态... 为合理进行风沙土地区灌溉管理,将水肥控制在根区范围内并满足大豆生长需求,以灌水量为试验因素,基于作物冠层蒸发皿蒸发量设置0.4(W1)、0.6(W2)、0.8(W3)、1.0 E_(pan)(W4)和1.2 E_(pan)(W5)5个灌溉水平,研究不同灌水量对大豆根区硝态氮和水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水量会使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增加10~30 cm,增大根区土壤水分分布的不均匀性,苗期W5处理剖面水分平均值较W1处理增大40.22%,W4、W5处理能够维持大豆根区6%~7%的土壤含水率。硝态氮有明显表聚现象,随着灌水量的增大,淋洗深度增加且不均匀性增大,根区土壤硝态氮平均含量降低,当灌水量高于1.0 E_(pan)时,硝态氮含量低于10 mg·kg^(-1)。W2、W3和W4处理能保证大豆根区在生育前、中、后期处于15~22 mg·kg^(-1)的硝态氮浓度区间,垂直方向上灌水量与硝态氮呈负相关关系。风沙土土壤剖面含水率均在4%~10%之间,灌水量是影响风沙土硝态氮含量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处理硝态氮含量在10~30 mg·kg^(-1)之间。综合考虑作物对根区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的需求,以及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在根层的分布特征,推荐灌溉水量为1.0 E_(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土 大豆根区 滴灌 硝态氮 水分分布
下载PDF
留叶数对稻茬烤烟生长和主要养分积累的影响
13
作者 周观星 李思军 +5 位作者 成明珠 谭志鹏 江智敏 李生 吴文信 邓小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为明确郴州市桂阳县烟稻复种连作烟田中云烟87的适宜留叶数,设计留叶数13~20片的8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留叶数对烤烟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株型、干物质以及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打顶留叶数的增加,烤烟株高增加,氮... 为明确郴州市桂阳县烟稻复种连作烟田中云烟87的适宜留叶数,设计留叶数13~20片的8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留叶数对烤烟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株型、干物质以及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打顶留叶数的增加,烤烟株高增加,氮、磷积累量减少,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钾积累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留叶数13~14片的株型为短筒型,留叶数15~18片的株型为筒型,留叶数19~20片的株型为鼓型;留叶数过少会造成烟株矮小,影响中、下部烟叶发育;留叶数过多会降低烟田的叶面积指数,影响烟叶产量和品质。重点考虑烟株和烟叶的干物质量,认为在桂阳烟区稻茬烤烟云烟87的留叶数以17~19片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叶数 烤烟 农艺性状 株型 养分积累与分配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水肥一体化知识体系的构建实践与思考
14
作者 梁飞 郑继亮 +2 位作者 陈晴 王国栋 魏兆猛 《肥料与健康》 CAS 2024年第1期8-11,28,共5页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其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概述了当前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中存在的工程系统有待梳理、设备有待进一步升级、技术普及率低、复合型人才缺乏等4...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其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概述了当前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中存在的工程系统有待梳理、设备有待进一步升级、技术普及率低、复合型人才缺乏等4个方面的问题,分享了水肥一体化知识体系构建中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了水肥一体化知识体系构建的4点思考,以期提高水肥一体化技术服务三农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一体化 知识体系 新农科 复合型人才
下载PDF
气候智慧型农业措施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Meta分析
15
作者 宫园 徐玉婷 +1 位作者 潘友菊 郭树洁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4,共13页
气候智慧型农业(Climate-smart agriculture,CSA)作为一种致力于实现提高农业效率、增强农业适应性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三大目标的新型农业,已经在全球农业区得到了广泛实施。本研究旨在探究4种CSA措施——生物炭、免耕、绿肥和秸秆还田... 气候智慧型农业(Climate-smart agriculture,CSA)作为一种致力于实现提高农业效率、增强农业适应性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三大目标的新型农业,已经在全球农业区得到了广泛实施。本研究旨在探究4种CSA措施——生物炭、免耕、绿肥和秸秆还田对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农田SOC管理和CSA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数据来源于CNKI和Web of Science两大文献数据库,共收集了2002—2022年78篇相关的大田试验文献,并摘录470条试验结果和试验背景信息,利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量化4种CSA措施对我国农田SOC含量的作用效果及作用过程中的外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农业,CSA措施对农田SOC含量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总体可提高18.19%。4种措施的实施效果表现为生物炭>秸秆还田>绿肥>免耕,SOC含量增长率分别为46.67%、17.08%、9.32%、7.34%。区域环境因素(气温、降水、土壤深度、土壤pH、初始SOC含量等)和管理方式(试验持续时长、试验地种植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4种CSA措施的实施效果,且在我国不同区域实施CSA措施,SOC含量变化差异显著。综上所述,CSA措施对我国农田SOC含量有显著影响,其影响效果与气候、土壤、管理方式、地域等密切相关。在CSA实践中,应综合考虑各因素对实施效果的影响,采取适宜的措施和管理方式,以最大程度促进农田SOC含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田管理措施 土壤有机碳变化 影响因素 META分析 中国
下载PDF
不同灌水量和栽培方式对土壤养分及菊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6
作者 施志国 王振龙 +3 位作者 宿翠翠 周琦 高正睿 周彦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1,共9页
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裂区试验,以灌水量为主区,3个灌水量分别为3 750 m^(3)·hm^(-2)(W1)、4 500 m^(3)·hm^(-2)(W2)、5 250 m^(3)·hm^(-2)(W3),栽培方式为副区,2种方式分别为垄作(B1)、平作(B2),探索不同灌水量和栽... 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裂区试验,以灌水量为主区,3个灌水量分别为3 750 m^(3)·hm^(-2)(W1)、4 500 m^(3)·hm^(-2)(W2)、5 250 m^(3)·hm^(-2)(W3),栽培方式为副区,2种方式分别为垄作(B1)、平作(B2),探索不同灌水量和栽培方式对河西荒漠化地区菊芋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大,0~20 cm土层土壤全氮、碱解氮、总磷、有效磷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速效钾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其中W2B1处理表现最佳;W2B1处理菊芋株高、茎粗、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质量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增幅分别为1.94%~19.79%、2.71%~28.87%、8.22%~31.68%、12.22%~57.81%和12.31%~58.01%。W1B1处理菊芋块茎总糖、还原糖、可溶性糖和菊糖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增幅分别为7.25%~18.19%、1.35%~6.19%、4.20%~39.67%和7.58%~19.10%。菊糖含量表现为W1B1>W2B1>W2B2>W1B2>W3B2>W3B1,灌水量增大不利于菊糖在块茎中积累;相同灌水定额下,垄作方式比平作更有利于块茎菊糖积累。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处理对菊芋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发现,灌水量4 500 m^(3)·hm^(-2)配合垄作方式效果最佳,灌水量5 250 m^(3)·hm^(-2)配合平作方式效果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 栽培方式 菊芋 产量 品质 土壤养分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不同水肥模式对机插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17
作者 刘秋员 李猛 +3 位作者 卫云飞 季新 刘娟 王付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75,共7页
为阐明机插稻返青活棵-分蘖期不同水肥管理方式对其产量形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提出机插稻返青活棵-分蘖期适宜的水肥管理模式,于2022年以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供试品种,在返青活棵-分蘖期设置不同水肥管理方式(水稻返青活棵期多... 为阐明机插稻返青活棵-分蘖期不同水肥管理方式对其产量形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提出机插稻返青活棵-分蘖期适宜的水肥管理模式,于2022年以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供试品种,在返青活棵-分蘖期设置不同水肥管理方式(水稻返青活棵期多次水分灌排与分蘖期增施氮肥(T1)、水稻返青活棵期多次水分灌排与分蘖期不增施氮肥(T2)、水稻返青活棵期减少灌水不排水且分蘖期不增施氮肥(T3)),对比分析不同水肥管理方式下水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返青活棵-分蘖期不同水肥管理方式对机插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影响显著。相较于T2处理,T1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和氮素积累量,产量分别提高8.2%~9.5%和13.3%~13.7%,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7.0%~8.8%和12.8%~15.2%(p<0.05)。相较于T1处理,T3处理水稻拔节期茎蘖数降低11.4%~11.9%,茎蘖成穗率显著提高11.3%~12.4%,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生物量分别显著降低8.2%~9.3%和6.3%~8.6%,抽穗期-成熟期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无显著差异。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方面,T1和T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氮素吸收利用方面,T1和T3处理在氮素积累量方面无显著差异,但T3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较T1分别显著增加20.1%~22.2%和22.7%~23.0%(p<0.05)。综上所述,在分蘖期不增施氮肥的基础上,通过返青活棵期减少灌水和不排水的方式可以实现机插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同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水稻 氮肥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农学利用率 回收利用率 氮素积累
下载PDF
水肥一体化滴灌工程探讨
18
作者 李杰屏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4年第3期71-74,84,共5页
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普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加快水肥一体化滴灌工程建设。从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设计的角度,对水源工程、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灌水器4个组成部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因地制宜制定工程方案、正确集成配套灌溉施肥设... 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普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加快水肥一体化滴灌工程建设。从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设计的角度,对水源工程、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灌水器4个组成部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因地制宜制定工程方案、正确集成配套灌溉施肥设施设备、合理布设输配水管网,是满足功能要求、便于使用维护、降低工程投资的关键所在。对水肥一体化工程设计提供技术参考与借鉴,并对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普及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一体化 滴灌工程 探讨
下载PDF
氮密互作对信优糯721群体质量及产量构建的影响
19
作者 胡杨 方玲 +5 位作者 扶定 何世界 李慧龙 沈光辉 常幸远 段斌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9-23,共5页
为探明氮密互作对信优糯721群体质量、产量形成及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试验利用该品种设置4个氮肥处理水平,分别是A0(对照)、A1施氮180 kg/hm^(2)、A2施氮240 kg/hm^(2)、A3施氮300 kg/hm^(2),设置3个移栽密度梯度,分别为B1,21.5万穴/hm^... 为探明氮密互作对信优糯721群体质量、产量形成及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试验利用该品种设置4个氮肥处理水平,分别是A0(对照)、A1施氮180 kg/hm^(2)、A2施氮240 kg/hm^(2)、A3施氮300 kg/hm^(2),设置3个移栽密度梯度,分别为B1,21.5万穴/hm^(2)、B2,25.7万穴/hm^(2)、B3,29.9万丛/hm^(2)。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量方面,同一氮素水平,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同一移栽密度处理上,拔节期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呈现增加的趋势,SPAD值方面,各处理最大值均在始穗期;产量与氮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在一定的氮素水平下,有效穗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结实率、千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最大值均在A2B2处理且精米率和整精率与其他处理表现出显著差异,米粒长宽比受不同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影响较小。综上:采用施氮量为240 kg/hm^(2)、密度为25.7万穴/hm^(2)处理,在产量构成因子方面表现较好,且稻米加工品质较优,生产上应以此氮密处理指导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优糯721 产量 SPAD 干物质积累 氮肥 密度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大豆光合、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兴荣 张彦军 +3 位作者 陈光荣 李玥 李永生 祁旭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0-159,共10页
以大豆品种陇中黄601、陇中黄602、中品661、晋豆21为材料,设置正常灌水(CK)、中度干旱(D_(1))、重度干旱(D_(2))3个水平进行干旱胁迫处理,采用2 a试验分析大豆苗期、开花期和鼓粒期光合生理生态指标以及成熟后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 以大豆品种陇中黄601、陇中黄602、中品661、晋豆21为材料,设置正常灌水(CK)、中度干旱(D_(1))、重度干旱(D_(2))3个水平进行干旱胁迫处理,采用2 a试验分析大豆苗期、开花期和鼓粒期光合生理生态指标以及成熟后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大豆生长指标、光合指标及产量均呈递减趋势,在重度干旱胁迫(D_(2))下,大豆产量降幅最大达到56.7%。D_(2)处理开花期的P n降幅最大,达45.15%,苗期的叶绿素SPAD值升高幅度最大,为21.92%。各品质指标均随干旱程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D_(2)处理下,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比CK分别增加4.51%和1.77%。不同品种的蛋白质、脂肪、果糖、亚油酸、亚麻酸、油酸、硬脂酸、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蔗糖、淀粉多糖和棕榈酸含量与产量呈正相关,说明干旱胁迫下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仍存在矛盾。早熟品种陇中黄601丰产抗旱,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大豆 品种 光合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