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88篇文章
< 1 2 2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信息素诱捕法和紫外光灯光诱捕法对我国西南区域番茄潜叶蛾的监测诱捕效率及成虫发生期分析
1
作者 张桂芬 张毅波 +11 位作者 冼晓青 李萍 刘万才 曾娟 刘慧 黄聪 王玉生 卞悦 李亚红 王田珍 刘万学 万方浩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6,287,共13页
为明确对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最佳监测方法,采用性信息素诱捕法和紫外光灯光诱捕法,在我国西南区域对番茄潜叶蛾进行田间系统监测研究,评价不同方法的监测效率,分析成虫发生期。结果显示,尽管紫外光灯光诱捕法对有益节肢动物(包... 为明确对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最佳监测方法,采用性信息素诱捕法和紫外光灯光诱捕法,在我国西南区域对番茄潜叶蛾进行田间系统监测研究,评价不同方法的监测效率,分析成虫发生期。结果显示,尽管紫外光灯光诱捕法对有益节肢动物(包括自然天敌和传粉昆虫)有一些不利影响,但诱捕率较低,仅占靶标害虫和有益节肢动物总诱捕量的0.53%,而且紫外光灯光诱捕法对4个茬口番茄田的番茄潜叶蛾成虫诱捕率更高,累计诱蛾量为2158.5~16966.4头/诱捕器,是性信息素诱捕法的1.47~3.73倍,逐日诱蛾量显著高于性信息素诱捕法(P<0.001),可采用该诱捕法对盛发期成虫进行大量诱集诱杀。与灯光诱捕监测法相比,性信息素诱捕法监测到的番茄潜叶蛾成虫具有蛾峰期早、蛾峰期明显的特点,更能准确反映番茄潜叶蛾的田间发生趋势,且具有专一性强、对有益节肢动物安全等优点,可作为番茄潜叶蛾田间种群监测预报的一项重要手段。在西南区域的保护地条件下,2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番茄潜叶蛾主要发生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1月上旬至2月中旬为发生低谷期,10月初至11月底为偶发期;基于性信息素诱捕法数据分析,4月下旬-9月底,番茄潜叶蛾每25~30 d发生1代。2023年春夏茬番茄田的4个成虫盛发期分别为4月下旬、5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2022年夏秋茬番茄田的2个成虫盛发期分别为8月中下旬和9月中旬。研究结果对番茄潜叶蛾的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成虫发生期预测 性信息素诱捕 监测预报 紫外光灯光诱捕
下载PDF
茭白和甘蔗对黄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
作者 潘雪红 魏吉利 +1 位作者 商显坤 黄诚华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3,共5页
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Snellen)的人工饲养繁殖,可为深入开展黄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以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稳定虫源。为明确茭白对黄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新鲜茭白和甘蔗嫩茎为食料饲养黄螟,对比分析了26... 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Snellen)的人工饲养繁殖,可为深入开展黄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以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稳定虫源。为明确茭白对黄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新鲜茭白和甘蔗嫩茎为食料饲养黄螟,对比分析了26℃条件下黄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成虫繁殖力及其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以茭白为食料,黄螟能正常发育和繁殖;茭白饲养的黄螟幼虫平均发育历期为19.77 d,显著短于甘蔗饲养的幼虫发育历期(22.90 d),幼虫发育相对整齐一致;幼虫平均化蛹率为32.38%,显著高于甘蔗饲养的幼虫(13.45%);种群趋势指数(I)、内禀增长率(r_(m))及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26.76、0.0787和1.0819,均高于甘蔗的11.34、0.0540和1.0555。茭白作食料,黄螟能很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可以用于黄螟的室内饲养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茭白 黄螟 发育历期 存活率 生命表参数
下载PDF
豆野螟交尾行为与产卵特性研究
3
作者 吴菊香 李长友 +3 位作者 孙开珍 张竹青 迟玉成 郑桂玲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151,共6页
豆野螟是豆科植物的重要害虫,在我国危害严重。本研究在室内对豆野螟的交尾行为和产卵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豆野螟在羽化后2天开始出现求偶行为和交尾活动,羽化后3~5天达到高峰;交尾活动主要发生在21∶00—06∶30间,高峰在23∶00—03... 豆野螟是豆科植物的重要害虫,在我国危害严重。本研究在室内对豆野螟的交尾行为和产卵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豆野螟在羽化后2天开始出现求偶行为和交尾活动,羽化后3~5天达到高峰;交尾活动主要发生在21∶00—06∶30间,高峰在23∶00—03∶00,一般一生只交尾一次,部分交尾2~3次,平均交尾时长为53.1 min;在雌雄比1∶1或雄蛾数较多的情况下,交尾率和产卵数较高;在20~27℃范围内,交尾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温度超过25℃时,交尾率在50%以上,平均产卵数在800粒以上;22~27℃雌成虫羽化后第3天开始产卵,第7~8天达到产卵高峰,至第12天产卵数达到总产卵数的80%。研究结果对豆野螟的室内饲养和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野螟 交尾行为 产卵特性 温度 性比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对8种植物顶尖嫩叶的取食偏好性研究
4
作者 刘月悦 雷应华 +5 位作者 陈松 陈庆东 王燕平 易春燕 文刚 刘虹伶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59-63,共5页
采用培养皿将8种植物(玉米、高粱、水稻、黑麦草4种寄主植物,辣椒、红薯、柑橘、豇豆4种非寄主植物)顶尖嫩叶分区,在温度27±1℃、湿度 75%的暗箱内喂养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以铺设滤纸区为对照(CK),于虫卵孵化开始后10 min、20 min... 采用培养皿将8种植物(玉米、高粱、水稻、黑麦草4种寄主植物,辣椒、红薯、柑橘、豇豆4种非寄主植物)顶尖嫩叶分区,在温度27±1℃、湿度 75%的暗箱内喂养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以铺设滤纸区为对照(CK),于虫卵孵化开始后10 min、20 min、30 min、40 min、60 min、80 min、100 min、120 min、12h、24h观察记录各植物喂养区及CK区幼虫数量,分析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对参试植物的取食偏好性。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虫卵孵化开始至10 min(孵化率55%左右)的刚孵化的幼虫具有一定的取食偏好性,最喜欢寄主植物玉米(幼虫分布占比28.69%)、非寄主植物辣椒(26.45%),对寄主植物黑麦、水稻和非寄主植物豇豆、红薯嫩叶取食偏好性一般(7.95%~11.37%),最不喜欢的为寄主植物高粱(0.62%)、非寄主植物柑橘(0.38%);随着虫卵完全孵化(100 min),选食红薯嫩叶的幼虫数不断增加,占比(22.85%)与玉米(21.82%)、辣椒(21.31%)的相当,初孵及开始生长的幼虫,对玉米、红薯、辣椒具有较高的选食偏好性;初孵幼虫随生长时间的延长(100 min~24 h),表现出不同的取食偏好性,24 h取食玉米嫩叶的幼虫占比(28.13%)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取食寄主植物的幼虫占比增加,取食非寄主植物红薯的幼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取食非寄主植物辣椒的幼虫量快速下降至与取食豇豆、柑橘的幼虫量相当的较低水平;供试植物中玉米为初孵幼虫和生长阶段幼虫的首选食物;初孵幼虫与生长阶段的幼虫取食偏好性存在差异,生长初期对非寄主植物红薯表现出较高的偏好性,随着生长时间延长,更偏向于取食寄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初孵幼虫 取食偏好性 寄主植物 非寄主植物
下载PDF
微孢子虫侵染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致病机理研究
5
作者 孙雪莲 张海剑 +1 位作者 王勤英 石洁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8-875,共8页
为明确微孢子虫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mith)]的生防机制,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技术和组织病理学切片法研究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感染微孢子虫后,中肠等组织微孢子虫浓度及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并以未... 为明确微孢子虫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mith)]的生防机制,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技术和组织病理学切片法研究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感染微孢子虫后,中肠等组织微孢子虫浓度及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并以未取食微孢子虫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对照,分析微孢子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血淋巴酶活性的影响。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微孢子虫在侵染初期即可在中肠组织中被检测到,第4天左右扩展到肠外,第6天时中肠内的浓度达到第一个高峰,为2.05×10^(12)copies·μL^(-1),第9天时中肠外的微孢子虫浓度达到8.97×10^(12)copies·μL^(-1)。石蜡切片结果显示,中肠肠壁细胞出现环肌肿大、空泡增加、细胞变形拉长、杯状细胞减少脱落、细胞解体等病变,且随侵染时间的增加,微孢子虫突破肠壁细胞向外扩展,马氏管、丝腺和脂肪体等组织也先后发生相应病变。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感染微孢子虫对幼虫血淋巴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有影响,具体表现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较对照增加,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则降低;而对羧酸酯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微孢子虫侵染技术的研发及其在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技术领域的应用扩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孢子虫 草地贪夜蛾 中肠 组织病变 酶活性
下载PDF
5种杀虫剂对旱地水稻田稻纵卷叶螟和东方黏虫幼虫的田间防效
6
作者 杨宝云 李正飞 +6 位作者 何艳艳 杨虎权 颜朝涧萍 王文倩 彭跃进 陈斌 杜广祖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340,共7页
为了筛选出能同时控制旱地水稻田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2种害虫幼虫的高效杀虫剂,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旱地水稻种植区为试验地点,于2023年8月水稻孕穗期采用茎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 为了筛选出能同时控制旱地水稻田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2种害虫幼虫的高效杀虫剂,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旱地水稻种植区为试验地点,于2023年8月水稻孕穗期采用茎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2种害虫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11.6%甲维·氯虫苯SC 15 mL/667m^( 2)和19.5 mL/667m^( 2)施用后3 d对稻纵卷叶螟和黏虫的相对防效均大于90%,药后15 d卷叶防效84%。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 10 mL/667m^( 2)和13 mL/667m^( 2)施用后7 d对稻纵卷叶螟和黏虫的相对防效均大于9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 4 mL/667m^( 2)施用后15 d对稻纵卷叶螟和东方黏虫的防治效果为73.53%和85.7%;药后15 d,1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对东方黏虫的防治效果较差(39.25%~72.54%),10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SE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较低(7.4%~40.34%)。综上,11.6%甲维·氯虫苯SC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可以作为旱地水稻田同时防治2种害虫的应急药剂,1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和10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OF则不适合单独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水稻 稻纵卷叶螟 东方黏虫 杀虫剂 防效
下载PDF
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的捕食作用及偏好性
7
作者 唐艺婷 张学峰 +4 位作者 赵云霞 张凯 曹凯歌 王孟卿 陈澄宇 《植物医学》 2025年第1期45-50,共6页
为探讨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混发的捕食作用及其偏好性,通过试验评估了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2龄、 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为探讨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混发的捕食作用及其偏好性,通过试验评估了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2龄、 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29.87头和153.84头,对3龄幼虫的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20.92头和24.94头。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2龄和3龄幼虫均表现出较强的捕食作用,异色瓢虫对甜菜夜蛾的捕食偏好性明显强于草地贪夜蛾,表明异色瓢虫在甜菜夜蛾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更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草地贪夜蛾 甜菜夜蛾 捕食功能反应 捕食偏好性
下载PDF
番茄潜叶蛾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测定
8
作者 丁嘉欣 刘媛 王新谱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3,共7页
旨在明确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不同发育阶段的抗寒能力,为番茄潜叶蛾的越冬条件确定和准确预测预报提供依据。利用昆虫过冷却点测定仪分别测定番茄潜叶蛾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表明,番茄潜叶蛾1龄幼虫的平均过冷却... 旨在明确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不同发育阶段的抗寒能力,为番茄潜叶蛾的越冬条件确定和准确预测预报提供依据。利用昆虫过冷却点测定仪分别测定番茄潜叶蛾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表明,番茄潜叶蛾1龄幼虫的平均过冷却点最低,为-21.63℃,而3龄幼虫的平均过冷却点最高,为-15.97℃,其余虫态平均过冷却点依次为-21.40℃(成虫)<-19.98℃(4龄幼虫)<-19.37℃(蛹)<-17.96℃(2龄幼虫);成虫的平均结冰点最低,为-19.37℃,3龄幼虫的平均结冰点最高,为-12.60℃,其余发育阶段平均结冰点依次为-18.93℃(1龄幼虫)<-16.32℃(4龄幼虫)<-16.16℃(蛹)<-14.24℃(2龄幼虫)。可见:番茄潜叶蛾1龄幼虫和成虫的抗寒能力相对较强,3龄幼虫的抗寒能力较弱。该虫在宁夏冬季露地上难以越冬,温室可以为其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提供庇护环境,限制1龄幼虫及成虫的虫口密度是维护早春茬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过冷却点 结冰点 耐寒性 越冬
下载PDF
白刺夜蛾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形态
9
作者 史薛强 崔晓宁 +5 位作者 唐庄生 席驳鑫 李昌宁 彭斌 常逢美 李宏刚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83,共12页
白刺夜蛾Leiometopon simyrides是为害我国西北荒漠草地防风固沙植物白刺的重要食叶害虫。为明确白刺夜蛾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特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白刺夜蛾的雌、雄成虫触角和5龄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结构... 白刺夜蛾Leiometopon simyrides是为害我国西北荒漠草地防风固沙植物白刺的重要食叶害虫。为明确白刺夜蛾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特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白刺夜蛾的雌、雄成虫触角和5龄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白刺夜蛾雌、雄成虫触角均为丝状,雄虫触角明显较雌虫粗壮。雌、雄成虫触角表面均分布有8种感器,即Bohm氏鬃毛(Ⅰ型和Ⅱ型)、鳞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Ⅰ型和Ⅱ型)、栓锥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其中,雌虫鳞形感器的长度和基部直径显著大于雄虫,雌虫耳形感器长度显著大于雄虫。雄虫的Bohm氏鬃毛Ⅰ型和毛形感器的长度显著长于雌虫,雄虫的刺形感器Ⅰ型和Ⅱ型较雌虫粗长。白刺夜蛾5龄幼虫头部发现6种感器,即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指形感器、板形感器和感觉锥,这些感器主要分布在触角、下颚和下唇,上唇和上颚仅有刺形感器分布。本研究为深入探究白刺夜蛾触角感器的嗅觉感受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夜蛾 触角 感受器 扫描电镜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黄带犀猎蝽对草地贪夜蛾和棉铃虫高龄幼虫的捕食作用
10
作者 孙淦琳 蔡浩升 +4 位作者 杨韵 金思彤 张秋瑾 唐垚 陈斌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5,共8页
为探究黄带犀猎蝽Sycanus croceovittatus对2种玉米重要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高龄幼虫的控害潜力,在室内测定了黄带犀猎蝽对2种害虫6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及捕食选择。结果表明,... 为探究黄带犀猎蝽Sycanus croceovittatus对2种玉米重要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高龄幼虫的控害潜力,在室内测定了黄带犀猎蝽对2种害虫6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及捕食选择。结果表明,黄带犀猎蝽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2种害虫6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捕食能力均为雌成虫>5龄若虫>雄成虫。黄带犀猎蝽对棉铃虫表现出正喜好性且对棉铃虫的控害效能(雌成虫:32.204;5龄若虫:25.024;雄成虫:16.527)强于草地贪夜蛾(雌成虫:29.970;5龄若虫:25.018;雄成虫:15.527);雌成虫和5龄若虫对棉铃虫的日最大捕食量(7.353、6.273头)也高于草地贪夜蛾(5.179、4.787头)。黄带犀猎蝽的搜寻效应随害虫密度的增加逐渐下降,对2种害虫的搜寻效应也呈现出雌成虫>5龄若虫>雄成虫。综上,黄带犀猎蝽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于攻击性较强的草地贪夜蛾和棉铃虫具有较好的生防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带犀猎蝽 草地贪夜蛾 棉铃虫 捕食功能 生物防治
下载PDF
稻纵卷叶螟双性诱剂在山东稻区诱集效果分析
11
作者 王鹏 胡磊 +3 位作者 高发瑞 金桂秀 黄信诚 褚栋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29,共6页
稻纵卷叶螟是山东水稻的重要迁飞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是该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双性诱剂可同时释放植物源化合物和昆虫性信息素,兼具食诱和性诱的功能。为明确诱剂产品在山东稻区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通过诱剂+诱捕器的方式诱集水稻田害... 稻纵卷叶螟是山东水稻的重要迁飞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是该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双性诱剂可同时释放植物源化合物和昆虫性信息素,兼具食诱和性诱的功能。为明确诱剂产品在山东稻区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通过诱剂+诱捕器的方式诱集水稻田害虫,调查了稻纵卷叶螟双性诱剂在山东省4个地点的诱集结果。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双性诱剂在各稻区均可以诱集雌性和雄性个体,且雌雄个体数量无明显差异;各试验稻区的稻纵卷叶螟诱虫量存在差异;稻纵卷叶螟双性诱剂还可诱集到大螟、二化螟等水稻害虫;性诱剂诱集靶标害虫稻纵卷叶螟的效果高于双性诱剂或与之相当。综上,性诱剂具有较高的专一性,而双性诱剂兼具雌雄个体和其他害虫诱集效果,可用于水稻害虫绿色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双性诱剂 性诱剂 植物挥发物 种群动态
下载PDF
安徽省二化螟的抗药性监测及四唑虫酰胺诱导效应的转录组分析
12
作者 胡飞 童友敏 +7 位作者 吴振晨 梁佳惠 毕思佳 徐婷婷 胡本进 邱坤 卓富彦 徐丽娜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1,共11页
【目的】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种群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探析其响应四唑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二化螟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对于2023年3-7... 【目的】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种群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探析其响应四唑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二化螟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对于2023年3-7月采自安徽省南陵、东至、庐江和望江4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和1个实验室敏感种群(CS)3龄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抗性水平进行测定;采用PCR对庐江、东至、当涂、南陵、无为、宿松、望江、霍邱和凤台以及CS种群抗双酰胺类杀虫剂相关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基因的Y4667D,Y4667C,I4758M,Y4891F和G4915E抗性突变频率进行测定;采用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_(50))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处理CS种群3龄幼虫,利用转录组测序筛选可能参与二化螟响应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南陵、东至、庐江和望江4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四唑虫酰胺分别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望江种群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均最高,抗性倍数分别为253.8,38.4和112.2倍。二化螟RyR中与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相关的I4758M,Y4667D,Y4891F和Y4667C突变在安徽省7个二化螟种群中的发生频率分别为52.8%,32.3%,4.7%和0.9%,未检测到G4915E突变,霍邱、凤台和CS种群未检测到任何突变。与对照组相比,二化螟CS种群3龄幼虫共有2547个差异表达基因在LC_(50)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迫后表达量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2531个差异表达基因对这2种杀虫剂具有相同的响应模式,16个差异表达基因具有相反响应模式。响应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定位、细胞过程、细胞、大分子复合物、结合、催化活性、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有机系统。【结论】安徽省应尽快实行二化螟分区防治措施,在敏感区域合理使用双酰胺类药剂,以延缓抗性产生进程;在抗性区域,应通过综合措施进行抗性治理,恢复双酰胺类杀虫剂的高效性,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双酰胺类杀虫剂 抗性监测 鱼尼丁受体 转录组
下载PDF
番茄潜叶蛾在新疆的发生危害及防控措施
13
作者 马丽娟 杨栋 +7 位作者 王俊 张煜 丁新华 付开赟 王小武 吐尔逊·阿合买提 贾尊尊 郭文超 《新疆农垦科技》 2025年第1期6-8,共3页
2017年8月,我国首次在新疆伊犁地区发现番茄潜叶蛾,随后其快速扩散至南疆、东疆多地。本文结合新疆番茄潜叶蛾发生情况,总结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控措施,为全区番茄潜叶蛾监测防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发生特点 综合防控 示范
下载PDF
番茄潜叶蛾发生特点及防控技术
14
作者 盖叶璇 徐清云 +2 位作者 罗广宇 张照云 张文修 《现代化农业》 2025年第2期21-23,共3页
2023年以来,盘锦市发生新入侵重大害虫番茄潜叶蛾,该害虫扩散速度快、发生范围广、对番茄危害性强、防治难度大。本文基于盘锦地区番茄潜叶蛾在番茄上的发生特点,结合生产实践及国内相关报道,综合阐述了番茄潜叶蛾的形态识别特征、生活... 2023年以来,盘锦市发生新入侵重大害虫番茄潜叶蛾,该害虫扩散速度快、发生范围广、对番茄危害性强、防治难度大。本文基于盘锦地区番茄潜叶蛾在番茄上的发生特点,结合生产实践及国内相关报道,综合阐述了番茄潜叶蛾的形态识别特征、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为害表现、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番茄 发生 防控
下载PDF
嘉兴市单植果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与气象因子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朱晨辉 贾怀志 +3 位作者 徐伟东 姚张良 陈轶平 王晔青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33-135,157,共4页
为阐明嘉兴市不同单植果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采用性信息素诱捕器监测梨小食心虫虫口数量变化,利用Pearson积矩分析虫口变化与降水量、温度、日均光照时间等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果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为阐明嘉兴市不同单植果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采用性信息素诱捕器监测梨小食心虫虫口数量变化,利用Pearson积矩分析虫口变化与降水量、温度、日均光照时间等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果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存在差异,单植蜜梨园一年有6个高峰期,单植槜李园一年有7个高峰期。2个果园雄虫消长与温度呈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与日均光照时间及降水量均无明显线性关系。由此可见,通过追踪关键气象因子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为实现不同果园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梨园 槜李园 梨小食心虫 发生规律 气象因子 相关性
下载PDF
陕西省西南部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控策略
16
作者 唐兰兰 杨文波 韩正国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6期83-86,共4页
本研究于2019—2022年对陕西省西南部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发生动态进行监测,总结其防控措施,针对当前监测与防控中待提升的方面提出改进建议。监测发现,研究区西南部草地贪夜蛾幼虫一般始见于7月初,且始见虫龄偏高,一般在3~5龄;发生区域集... 本研究于2019—2022年对陕西省西南部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发生动态进行监测,总结其防控措施,针对当前监测与防控中待提升的方面提出改进建议。监测发现,研究区西南部草地贪夜蛾幼虫一般始见于7月初,且始见虫龄偏高,一般在3~5龄;发生区域集中且发生面积和严重程度呈逐年递减趋势,但存在局部地区暴发的可能。基于该害虫的发生特点与发生动态,采取了组建专项小组,确立任务目标;实时监测调查,准确掌握虫情;加大宣传培训,形成群防合力;以及开展应急防控,控制虫害源头等防控策略,取得了显著的防控效果。然而,在监测与防控中存在监测技术相对落后等待提升的方面,需加强对“迁入代”的始发监测,并对其数量进行重点防控,这对减轻当年草地贪夜蛾为害程度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动态监测 发生特点 防控措施
下载PDF
西双版纳周年繁殖区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
17
作者 石兆云 李红祥 +3 位作者 谢志英 李朝疆 刘莹 尹艳琼 《云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68-71,共4页
为准确掌握云南南部周年繁殖区西双版纳州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情况及种群常年发生动态。通过田间人工调查和性诱剂监测西双版纳州小花糯玉米种植区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为害情况和成虫发生规律,探讨西双版纳州小花糯玉米种植区成虫与幼虫... 为准确掌握云南南部周年繁殖区西双版纳州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情况及种群常年发生动态。通过田间人工调查和性诱剂监测西双版纳州小花糯玉米种植区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为害情况和成虫发生规律,探讨西双版纳州小花糯玉米种植区成虫与幼虫发生盛期的相互关系。监测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州草地贪夜蛾全年发生,成虫发生盛期4-6月、9月至翌年1月,幼虫的发生盛期5月、8-9月,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危害严重,危害株率最高达100%。成虫4月的发生盛期过后30 d是幼虫发生盛期,幼虫8月下旬的发生盛期过后15 d是成虫发生盛期,成虫和幼虫发生盛期相互关联。4-5月和8-9月是西双版纳州草地贪夜蛾重点防治期,加强4月成虫监测预警“防早防小”,不造成产量损失,对玉米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小花糯玉米 周年繁殖区 种群动态
下载PDF
梨星毛虫幼虫足、体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18
作者 刘占玲 水亚环 +2 位作者 史明发 丁瑞 周渊涛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9,共9页
[目的]明确梨星毛虫liberis pruni幼虫感器超微结构,进而推测其功能,为后续梨星毛虫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梨星毛虫幼虫足和体表感器类型、形态结构及分布情况。[结果]结果发现梨星毛虫幼虫足、体表共存在6种感器,分别... [目的]明确梨星毛虫liberis pruni幼虫感器超微结构,进而推测其功能,为后续梨星毛虫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梨星毛虫幼虫足和体表感器类型、形态结构及分布情况。[结果]结果发现梨星毛虫幼虫足、体表共存在6种感器,分别是刺形感器I(Sch-I)、刺形感器II(Sch-II)、锥形感器(SB)、钟型感器(Sca)、毛形感器I(STI)和毛形感器II(ST-II),其中钟形感器只在体表分布,6种感器在体表均有发现,毛形感器分布最多,是梨星毛虫幼虫主要感器。[结论]本研究全面观察了梨星毛虫幼虫的足及体表感器类型和分布特征,推测各个感器的功能,可为梨星毛虫绿色防治提供新思路,为进一步研究梨星毛虫幼虫的形态学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同时完善了鳞翅目幼虫感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星毛虫 幼虫 感器 扫描电镜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安徽地区草地贪夜蛾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监测
19
作者 林璐璐 钟永志 +2 位作者 谢明惠 张光玲 陈浩梁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4-308,共5页
为明确安徽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水平变化情况,2020年-2022年连续3年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宣城市宁国市、蚌埠市怀远县、宿州市埇桥区、阜阳市颍泉区5个地区采集草地贪夜蛾地理种群,对农业农村... 为明确安徽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水平变化情况,2020年-2022年连续3年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宣城市宁国市、蚌埠市怀远县、宿州市埇桥区、阜阳市颍泉区5个地区采集草地贪夜蛾地理种群,对农业农村部推荐的虫螨腈、虱螨脲、乙基多杀菌素和四氯虫酰胺4种单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安徽5个地区采集的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对虫螨腈、虱螨脲、乙基多杀菌素和四氯虫酰胺的LC_(50)分别在0.95~1.41、12.56~16.06、0.25~0.55 mg/L和0.47~0.61 mg/L之间,不同年份间LC_(50)变化较小,意味着草地贪夜蛾对4种药剂的敏感性变化不大。今后仍需加强草地贪夜蛾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以指导安徽地区田间科学用药,减缓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安徽省 杀虫剂 抗药性监测 生物测定
下载PDF
番茄潜叶蛾种群定殖与种群重建及延续能力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桂芬 万坤 +9 位作者 潘梦妮 王龙 黄聪 王玉生 张毅波 冼晓青 杨念婉 桂富荣 刘万学 万方浩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4-524,共11页
【背景】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一种对番茄等作物最具毁灭性危害的世界检疫性害虫,2017年首次在我国西北新疆伊犁的露地番茄发现,2018年又在我国西南云南临沧的保护地番茄发生,目前已快速传播至我国20余个省级区域。【目的】以成... 【背景】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一种对番茄等作物最具毁灭性危害的世界检疫性害虫,2017年首次在我国西北新疆伊犁的露地番茄发现,2018年又在我国西南云南临沧的保护地番茄发生,目前已快速传播至我国20余个省级区域。【目的】以成虫为对象在室内笼罩条件下,研究明确番茄潜叶蛾的种群定殖、种群重建及延续能力。【方法】每笼接入不同数量(2、4、6、8、10头)的番茄潜叶蛾成虫(性比1:1),通过评价其产卵量和幼虫孵化率,研究繁殖体数量对番茄潜叶蛾种群定殖能力的影响;以1对成虫(2头,性比1:1)为起始繁殖体数量,通过种群数量动态监测、虫态(龄期)个体数量占比及丰富度指数R评价,研究番茄潜叶蛾的种群重建和延续能力。【结果】以5个繁殖体数量(2、4、6、8、10头,性比1:1)接入番茄潜叶蛾成虫,各繁殖体数量的总计产卵量分别为93.1、194.9、271.3、311.5和400.2粒,差异显著;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为93.1、97.4、90.4、77.9和80.0粒,差异显著,且繁殖体数量为1♀:1♂、2♀:2♂和3♀:3♂的平均单雌产卵量明显高于4♀:4♂和5♀:5♂;此外,在5个繁殖体起始数量处理中,卵孵化为幼虫的比率均比较高,为91.3%—92.7%;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种群定殖能力大小依次为5♀:5♂>3♀:3♂>4♀:4♂>2♀:2♂>1♀:1♂。1对(2头,性比1:1)番茄潜叶蛾成虫即可重新建立种群,约90 d(3个世代)后种群即可达到稳定状态。在168 d(约5个世代)的种群重建和种群延续过程中,仅在最初的0—91 d范围观察到3个较为明显的种群发生高峰(世代),高峰日总计虫量(蛹未予计入)较起始繁殖体数量分别增加77.8、60.5和60.1倍,其中,成虫数量分别增加6.4、4.1和7.7倍;之后,各虫态(卵、1—4龄幼虫、成虫)同时发生,世代重叠现象明显,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并波动增长,总计种群数量持续稳定在96.6—140.6头,不同虫态(龄期)个体数量占比在16.67%上下波动,丰富度指数R稳定在1.011—1.094。【结论】番茄潜叶蛾1对成虫即具有较高的生殖与存活能力,传入的起始繁殖体数量越大,番茄潜叶蛾成功定殖的可能性越大;1头雌虫和1头雄虫即可重新建立种群并使种群得以稳定延续。1对成虫的传入即具有较大的入侵风险并产生足够多的后代以满足种群延续和扩张,因此,在番茄潜叶蛾防控工作中,应加强对该虫的监测预警,并力争在其点片发生期予以灭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繁殖体数量 种群定殖 种群重建 种群延续 虫态(龄期)丰富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