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1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唑醚菌酯在三种特色小宗作物上降解行为及安全评价研究
1
作者 王思威 王潇楠 刘艳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5年第3期151-157,共7页
本研究旨在科学评价吡唑醚菌酯在黄皮、番石榴、火龙果这3种特色小宗作物上的安全性。依据“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进行了一年四地的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田间残留试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仪检测了吡唑醚菌酯在... 本研究旨在科学评价吡唑醚菌酯在黄皮、番石榴、火龙果这3种特色小宗作物上的安全性。依据“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进行了一年四地的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田间残留试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仪检测了吡唑醚菌酯在3种水果上的残留消解与最终残留量,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样品采用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UPLC-MS/MS测定。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黄皮全果、黄皮果肉、番石榴、火龙果全果、火龙果果肉添加浓度为0.01~5.0 mg/kg时,添加回收率分别为:104%~107%、80%~96%,93%~100%,83%~91%、90%~107%,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9%~3.8%、2.7%~5.3%、3.0%~10.7%、1.1%~4.3%、2.2%~6.3%,定量限(LOQ)均为0.01mg/kg。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以250 mg/kg的剂量施用3次,黄皮、番石榴和火龙果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2.8~4.8 mg/kg、0.36~1.0 mg/kg、0.48~1.40 mg/kg,半衰期分别为8.8~11.4 d、5.6~13.9 d、3.0~3.8 d;黄皮、番石榴采收间隔期为7、10 d,火龙果采收间隔期为5、7 d时,黄皮全果、黄皮果肉、番石榴、火龙果全果、火龙果果肉中吡唑醚菌酯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24~2.8 mg/kg、0.016~0.73 mg/kg、0.20~0.46 mg/kg、0.12~3.6 mg/kg、<0.010~0.072 mg/kg。膳食风险评估发现,吡唑醚菌酯风险商(RQ)为77.0%,表明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研究结果为指导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3种特色小宗作物上的科学合理使用及制定最大残留限量(MRL)值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黄皮 番石榴 火龙果 农药残留 残留消解 膳食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抗植物病毒创制新药-氯吲哚酰肼
2
作者 宋红健 王祥传 +2 位作者 张建建 成道泉 汪清民 《世界农药》 2025年第4期33-37,共5页
为研发兼具环境友好特性与多靶点协同效应的抗植物病毒新农药,南开大学汪清民教授团队以天然活性物质骆驼蓬碱为先导,经系统化结构优化与创新设计,成功开发出具有全新分子骨架与作用机制的抗植物病毒候选化合物NK0209,NK0209不仅对蔬菜... 为研发兼具环境友好特性与多靶点协同效应的抗植物病毒新农药,南开大学汪清民教授团队以天然活性物质骆驼蓬碱为先导,经系统化结构优化与创新设计,成功开发出具有全新分子骨架与作用机制的抗植物病毒候选化合物NK0209,NK0209不仅对蔬菜、水果和粮食作物病毒病具有突出防效,且对感染病毒病作物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同时还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良好防治效果。该成果随后由山东京博农化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商业化开发,NK0209于2017年获中文通用名氯吲哚酰肼,2020年获ISO国际通用名chloroinconazide。2025年10%氯吲哚酰肼+3%氨基寡糖素SC(瑞耐斯)在柬埔寨成功取得新农药登记证。该药剂通过“病毒抑制-免疫激活-促生修复”三重协同机制,有效突破传统抗病毒剂功能局限,为植物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吲哚酰肼 NK0209 抗植物病毒新药 天然产物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包衣甘蓝种子色度检测
3
作者 吴龙国 马玲 +3 位作者 张瑶 田雨 朱彦哲 张祎洋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4-463,共10页
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包衣过程中4个不同品种的包衣甘蓝种子,3个不同浓度包衣剂处理的包衣甘蓝种子的包衣颜色均匀性以及包衣颜色深浅进行分析。提取出240个种子样本的平均光谱反射率,通过4种预处理方法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和优化,然... 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包衣过程中4个不同品种的包衣甘蓝种子,3个不同浓度包衣剂处理的包衣甘蓝种子的包衣颜色均匀性以及包衣颜色深浅进行分析。提取出240个种子样本的平均光谱反射率,通过4种预处理方法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和优化,然后用竞争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连续投影算法(SPA)、无信息变量消除变换法(UVE)、遗传偏最小二乘法(GAPLS)4种方法提取特征波长。基于优选的特征波长建立了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多元线性回归(MLR)以及主成分回归(PCR)模型。结果表明:羽衣甘蓝种子的包衣效果最明显,佳香口感型甘蓝次之,中甘15和紫甘蓝的包衣效果接近;优选Baseline法对色度值L*进行预处理,Normalize法对色度值a进行预处理,SNV法对色度值b进行预处理;GAPLS法提取的特征波长用于建立L^(*)、b的定量预测模型,UVE法提取的特征波长用于建立色度a值的定量预测模型。PLSR建立的L*模型效果最优(R_(C)=0.814,Rp=0.640;RMSEC=1.150,RMSEP=1.852);MLR建立的色度a值模型效果更优(R_(c)=0.981,Rp=0.964;RMSEC=2.563,RMSEP=3.243);PCR建立的色度b值模型效果最优(R_(C)=0.917,Rp=0.913;RMSEC=2.552,RMSEP=2.589)。研究结果可为种子色度的在线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包衣甘蓝种子 色度 检测
下载PDF
咪鲜胺及其复配剂对河南省禾谷镰孢的抑菌活性及对小麦赤霉病的室内防效
4
作者 崔永源 高续恒 +2 位作者 钱乐 姜佳 刘圣明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2-270,310,共10页
为确定咪鲜胺对河南省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菌活性,测定了其对禾谷镰孢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对孢子萌发、分生孢子产生、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 _(50))分别为3.8689、0.3156、0.0631μg/mL... 为确定咪鲜胺对河南省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菌活性,测定了其对禾谷镰孢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对孢子萌发、分生孢子产生、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 _(50))分别为3.8689、0.3156、0.0631μg/mL和0.0223μg/mL。对2019年、2021年和2022年河南省6个地市随机选取的210株禾谷镰孢对咪鲜胺的敏感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咪鲜胺对供试禾谷镰孢菌丝生长的EC _(50)范围为0.0018~0.0572μg/mL,平均EC _(50)为(0.0233±0.0086)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测定了咪鲜胺原药与叶菌唑、氰烯菌酯、氟啶胺、咯菌腈4种杀菌剂原药之间分别按照质量比1∶5、1∶3、1∶1、3∶1和5∶1配比的复配剂对禾谷镰孢的联合毒力。结果显示:增效系数(SR)范围为0.54~3.94。不同组合、不同比例的复配剂均表现为相加作用或增效作用,其中咪鲜胺∶氟啶胺按质量比3∶1复配时,增效系数最大。表明咪鲜胺可以与叶菌唑、氰烯菌酯、氟啶胺、咯菌腈等杀菌剂复配使用。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5%咪鲜胺水乳剂与50%氟啶胺悬浮剂按照3∶1比例复配以160μg/mL浓度喷施保护效果达到100%。本试验结果可以为小麦赤霉病的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孢 咪鲜胺 复配剂 敏感性 杀菌活性
下载PDF
蚕豆对除草剂灭草松耐药基因挖掘
5
作者 蔡青 翁华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6,共9页
为鉴定蚕豆对除草剂灭草松代谢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重要基因,明确蚕豆对灭草松的代谢解毒机制。本研究以灭草松处理0 d和3 d的耐药蚕豆品种‘VF4’及敏感蚕豆品种‘小红蚕豆’的叶片为材料,利用RNA-Seq技术进行分析。测序结果表明,共获得... 为鉴定蚕豆对除草剂灭草松代谢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重要基因,明确蚕豆对灭草松的代谢解毒机制。本研究以灭草松处理0 d和3 d的耐药蚕豆品种‘VF4’及敏感蚕豆品种‘小红蚕豆’的叶片为材料,利用RNA-Seq技术进行分析。测序结果表明,共获得46892242~52525260条Raw Reads,其中Clean Reads有46025006~51412088条。韦恩图结果表明,各组间共同差异表达基因有512个。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这512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异黄酮生物合成、过氧化物酶体、二萜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进一步分析表明,灭草松处理上调了耐药蚕豆中CYP71D9、CYP81E8、MC5MAT1、MC5MAT2、IF3H、CXE12、CXE6、PODDCR、KAO2、CYP82G1、GA201-D、GST23、GSTs和GSTsF9基因的表达。上述基因可能与蚕豆耐灭草松有关。实时荧光定量(qRT-PCR)相对表达量和转录组测序结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证明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本研究明确了蚕豆对灭草松代谢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重要基因,为灭草松耐性机理研究提供蚕豆数据,为耐除草剂蚕豆品种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潜在的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灭草松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耐药基因
下载PDF
植物组培中污染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药剂筛选
6
作者 韩垚 杨小艳 谢树章 《中国农学通报》 2025年第3期131-138,共8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植物组培过程中常见污染杂菌的种类,评估抑菌剂对污染杂菌的抑菌效果,并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以6种组培室常见污染杂菌菌株为试材,分离纯化后通过16S rDNA或ITS序列同源性分析结合系统发育树分析进行分类鉴定。采用抑... 本研究旨在明确植物组培过程中常见污染杂菌的种类,评估抑菌剂对污染杂菌的抑菌效果,并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以6种组培室常见污染杂菌菌株为试材,分离纯化后通过16S rDNA或ITS序列同源性分析结合系统发育树分析进行分类鉴定。采用抑菌圈法测定评价5种抑菌剂对3种细菌的抑菌效果,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评价5种抑菌剂对3种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3种污染细菌分别为副氧化微杆菌、抗辐射不动杆菌、鞘氨醇单胞菌,3种污染真菌分别为杂色曲霉、枝孢内生菌、聚多曲霉。抑菌试验结果表明0.5 g/L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和0.5 g/L烯酰·锰锌对6种供试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0.5 mL/L异噻唑啉酮对抗辐射不动杆菌XJ-2、鞘氨醇单胞菌XJ-3、枝孢内生菌ZJ-2、聚多曲霉ZJ-3、杂色曲霉ZJ-1有较好抑制作用。0.05 g/L腐霉·福美双能有效抑制3种真菌生长,0.5 g/L腐霉·福美双对副氧化微杆菌XJ-1、鞘氨醇单胞菌XJ-3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溴硝醇对细菌生长几乎没有抑制作用,0.5 g/L溴硝醇对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烯酰·锰锌、异噻唑啉酮具有较强和广谱的抑菌作用,作为抑菌剂在控制植物组培污染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菌剂 细菌 真菌 开放式组培组织培养 组培污染 分离鉴定 1 2-苯并异噻唑啉-3-酮 烯酰·锰锌 系统发育树分析 16S rDNA ITS序列 抑菌圈法
原文传递
芒果蒂腐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对苯醚甲环唑代谢抗性生化机制的研究
7
作者 李鹏声 刘锦霖 杨叶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98-106,共9页
为探索芒果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Pat.)Griffon&Maubl.]对苯醚甲环唑产生代谢抗性的生化机制,针对相关的生化指标进行测定。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3株可可毛色二孢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9个菌株表现抗... 为探索芒果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Pat.)Griffon&Maubl.]对苯醚甲环唑产生代谢抗性的生化机制,针对相关的生化指标进行测定。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3株可可毛色二孢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9个菌株表现抗性,EC50值为5.61~28.70μg·mL^(-1)。选择马来酸二乙酯(DEM)、胡椒基丁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对苯醚甲环唑与代谢酶抑制剂的混用增效作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分别与DEM(或PBO、TPP)联合处理后表现出增效作用。苯醚甲环唑处理后,菌株中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色素P450酶(P450)、羧酸酯酶(CarE)的酶活普遍升高;处理12 h,抗性菌株的酶活均显著高于敏感菌株。此外,UPLC-MS/MS测试结果显示,敏感菌株中苯醚甲环唑的残留量明显高于抗性菌株。上述结果表明,解毒代谢酶GST、P450和CarE参与可可毛色二孢对苯醚甲环唑的代谢可能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为杀菌剂抗性机制提供了新思路,为后续探析杀菌剂代谢抗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可可毛色二孢 苯醚甲环唑 代谢抗性 生化机制
下载PDF
丁香酚对合果芋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L6抑菌效果研究
8
作者 禄锦鹏 刘文波 +3 位作者 范鸿雁 缪卫国 林春花 秦春秀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24-128,共5页
以实验室前期分离的果胶杆菌(P.aroidearum)L6为对象,探究丁香酚对其抑菌效果。通过常量稀释法测定丁香酚对合果芋果胶杆菌(P.aroidearum)L6的抑菌活性;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经丁香酚处理后菌液的K^(+)、AKP、ATP、核酸和蛋白质含量;... 以实验室前期分离的果胶杆菌(P.aroidearum)L6为对象,探究丁香酚对其抑菌效果。通过常量稀释法测定丁香酚对合果芋果胶杆菌(P.aroidearum)L6的抑菌活性;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经丁香酚处理后菌液的K^(+)、AKP、ATP、核酸和蛋白质含量;测定其电导率,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经丁香酚处理后的菌体,从细胞水平探究丁香酚抑菌效果。结果显示,丁香酚对合果芋果胶杆菌(P.aroidearum)L6的MIC为800 mg/L,EC_(50)为409.33 mg/L;通过对比丁香酚处理前后的菌体破坏特征,发现K^(+)、AKP、核酸、蛋白质和电导率上升,ATP水平下降;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丁香酚处理的菌体出现裂解、黏连现象。丁香酚通过破坏果胶杆菌(P.aroidearum)L6细胞膜完整性,引起内含物泄露、能量代谢失衡,从而达到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酚 果胶杆菌 抑菌作用 细胞膜
下载PDF
菊苣叶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抗植物病原菌活性分析
9
作者 刘洋 孟秀花 +5 位作者 吕寒 卢昊 张志伟 牛冠婷 任冰如 陈剑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1,共4页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inn.)叶分离内生真菌,结合平板对峙法筛选对9种常见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活性的内生真菌,联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并检测活性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从菊苣叶中分离得到2...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inn.)叶分离内生真菌,结合平板对峙法筛选对9种常见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活性的内生真菌,联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并检测活性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从菊苣叶中分离得到24株内生真菌,筛选到1株对9种植物病原菌均有较好拮抗活性的内生真菌菌株CIY4,鉴定其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的损毁链格孢(Alternaria destruens)。500μg·mL^(-1)的菌株CIY4发酵产物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J.G.Kühn)的抑制率达到86.31%,其后依次为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85.45%)、枸杞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 J.H.Simmonds)(77.87%)、橡胶树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71.12%),对其他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低于70%。本研究首次分离筛选了菊苣叶中内生真菌菌株CIY4,该链格孢属真菌具有普遍抑制常见植物病原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苣 内生真菌 植物病原菌 抗菌活性
下载PD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tioxidant Property, and Nematicidal Activity of Cucumis metuliferus
10
作者 Hao ZHANG Jianguo WANG +8 位作者 Xuejun ZHANG Jihao CHEN Qigan LIANG Xiaofa FU Min WANG Bo ZHOU Qiang GAO Haibo WU Yuan HUANG 《Medicinal Plant》 2025年第2期7-13,共7页
[Objectives]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antioxidant property,and nematicidal activity of Cucumis metuliferus and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otanical nematicides.[Methods]The... [Objectives]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antioxidant property,and nematicidal activity of Cucumis metuliferus and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otanical nematicides.[Methods]Th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using silica gel,reversed-phase medium,low-pressure gel Sephadex LH-20 column chromatography,and preparativ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heir identification was based 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various spectral analyses,and data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Subsequently,the nematicidal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the isolated compounds were evaluated.[Results]A total of four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C.metuliferus,which were identified as isovitexin-2″-O-glucoside(compound 1),9E,11E-(13-oxo)tridecadienoic acid(compound 2),2E,4E-tridecadienedioic acid(compound 3),and 9E,11E-(13-hydroxy)tridecadienoic acid(compound 4).Compound 1 demonstrated a notable degree of antioxidant activity,achieving a DPPH scavenging rate of 49.40%at a mass concentration of 1 mg/mL.Additionally,compounds 1,3,and 4 exhibited varying levels of nematicidal activity.Specifically,compound 1 displayed strong nematicidal activity at a concentration of 2.0 mg/mL,resulting in a mortality rate of 90.5%against nematodes.Furthermore,compounds 3 and 4 achieved a mortality rate of 100%against nematodes at a concentration of 0.25 mg/mL.[Conclusions]This study reports the first isolation of four compounds:isovitexin-2″-O-glucoside,9E,11E-(13-oxo)tridecadienoic acid,2E,4E-tridecadienedioic acid,and 9E,11E-(13-hydroxy)tridecadienoic acid from C.metuliferus.Notably,2E,4E-tridecadienedioic acid and 9E,11E-(13-oxo)tridecadienoic acid are identified as novel natural products.Among these compounds,isovitexin-2″-O-glucoside,9E,11E-(13-oxo)tridecadienoic acid,and 9E,11E-(13-hydroxy)tridecadienoic acid exhibit nematicidal activity,whereas isovitexin-2″-O-glucoside demonstrates antioxidant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umis metuliferus Botanical pesticide Chemical composition Root knot nematode Antioxidant property Nematicidal activity
下载PDF
我国植物源杀菌剂的活性组分和应用概况
11
作者 王佳丽 马燕 +4 位作者 高倩 路兆军 张建梅 王连红 王文苹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38-145,共8页
植物源杀菌剂利用植物中所含的天然有效成分及其衍生物杀死或抑制植物病原菌,具有可生物降解、环保、经多种机制发挥作用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新型农药研究的热点之一。该研究通过检索中国农药信息网中植物源... 植物源杀菌剂利用植物中所含的天然有效成分及其衍生物杀死或抑制植物病原菌,具有可生物降解、环保、经多种机制发挥作用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新型农药研究的热点之一。该研究通过检索中国农药信息网中植物源杀菌剂的审批情况,汇总2009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间我国植物源杀菌剂的登记信息,整理不同类型植物源杀菌剂的活性成分、结构特征及其作用机制,概括产品的剂型、施用方式及用量特征。系统梳理和分析现有登记植物源杀菌剂的基本情况,为今后挖掘新颖植物源杀菌活性成分提供启发,也为研发相关农药新产品和新技术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杀菌剂 植物病原菌 农药 天然活性成分 杀菌机制 剂型
下载PDF
霍邱县小麦赤霉病流行监测及防控措施分析
12
作者 尹维松 冯晓霞 +2 位作者 王维国 陈贵 罗士良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2期22-27,共6页
文章系统阐述了霍邱县小麦赤霉病流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田间菌源量、气象条件、寄主和环境条件等,以及面对赤霉病的流行态势,霍邱县通过相关工作会议、现场调研指导等多种形式科学统筹部署防控工作,具体实施了采购防控药剂和统防统治服... 文章系统阐述了霍邱县小麦赤霉病流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田间菌源量、气象条件、寄主和环境条件等,以及面对赤霉病的流行态势,霍邱县通过相关工作会议、现场调研指导等多种形式科学统筹部署防控工作,具体实施了采购防控药剂和统防统治服务、精准监测指导、网格化包保、科学服务监管等一系列举措。通过深入分析,霍邱县在赤霉病监测和防控措施方面已经形成一套科学性强、精准度高、可行性好的工作和技术模式,在今后的小麦生产中的赤霉病防控环节具有很好的借鉴、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霍邱县 赤霉病 流行监测 防控措施
下载PDF
新化合物HAINU-19与嘧菌酯复配对灰葡萄孢的毒力评价及作用机理分析
13
作者 程乐乐 谢佳 +2 位作者 赵静杰 郑帅 孙然锋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2期206-217,共12页
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表明,N-芳基吡啶-4-酮类新化合物[1-(4-(叔丁基)苯基)-3-羟基-2-甲基吡啶-4(1H)-酮,HAINU-19]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明确该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的控制作用,开展了HAINU-19和嘧菌... 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表明,N-芳基吡啶-4-酮类新化合物[1-(4-(叔丁基)苯基)-3-羟基-2-甲基吡啶-4(1H)-酮,HAINU-19]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明确该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的控制作用,开展了HAINU-19和嘧菌酯(azoxystrobin)复配对灰葡萄孢多抗菌株的毒力评价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HAINU-19与嘧菌酯在不同复配比例下对灰葡萄孢菌株的毒力,并筛选出最佳增效配比,还通过孢子萌发抑制率测定、菌丝形态观察与干质量测定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原糖含量、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等方法,探究复配药剂毒力增效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HAINU-19和嘧菌酯对灰葡萄孢菌株的EC_(50)值分别为7.926μg·mL^(-1)和23.898μg·mL^(-1),二者以W_(HAINU-19)∶W_(嘧菌酯)=4∶3复配的增效系数为2.034,增效作用最显著;经W_(HAINU-19)∶W_(嘧菌酯)=4∶3复配的药剂处理后,灰葡萄孢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受到抑制,细胞膜透性增大、可溶性蛋白和还原糖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升高,这表明增效组合主要通过增加细胞膜损伤程度,提高细胞膜透性,电解质外渗,导致菌丝生长受损;同时抑制蛋白质合成和糖代谢,使胞内活性氧积累胁迫,进而抑制灰葡萄孢菌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灰霉病 HAINU-19 嘧菌酯 毒性比率 作用机理
下载PDF
新生物农药多粘类芽孢杆菌P1介绍
14
作者 曾文 于稳欠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3期56-57,共2页
本文从研发背景、登记情况、产品信息、理4化性质、毒理学、环境生物安全性评价、作用机理、应用技术等方面对新农药多粘类芽孢杆菌P1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多粘类芽孢杆菌P1 微生物农药 微毒 生物防治
下载PDF
40%噻唑锌悬浮剂不同施药方式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效评价
15
作者 杨国兆 李山东 张绍国 《现代农药》 2025年第1期85-88,共4页
通过小区试验,评估了40%噻唑锌悬浮剂、40%春雷·噻唑锌悬浮剂、3%噻霉酮微乳剂、5%噻霉酮悬浮剂等4种杀菌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小区试验结果显示,40%噻唑锌悬浮剂750 mL/hm^(2)处理的防效在85%以上,优于其他3种药剂处... 通过小区试验,评估了40%噻唑锌悬浮剂、40%春雷·噻唑锌悬浮剂、3%噻霉酮微乳剂、5%噻霉酮悬浮剂等4种杀菌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小区试验结果显示,40%噻唑锌悬浮剂750 mL/hm^(2)处理的防效在85%以上,优于其他3种药剂处理。同时,采用大面积示范试验,探究了40%噻唑锌悬浮剂采用植保无人机喷施的防效。示范试验结果显示,飞行参数为高度3 m、速度7.5~8 m/s、行距6.5~7 m时,40%噻唑锌悬浮剂750 mL/hm^(2)处理的防效为83.29%~86.61%,飞防施药能够避免因常规农事操作引发的病害传播。该研究对40%噻唑锌悬浮剂采用植保无人机施药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无人机飞防 噻唑锌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溴虫氟苯双酰胺等32种农药抗药性监测报告
16
《农化市场十日讯》 2025年第4期30-33,共4页
2024年,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各级植物保护机构、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在全国160个抗药性监测点开展油料和经济作物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监测点分布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0个县(市、区),监测有害生物10种、其中一类农作物病虫害2种,监测农... 2024年,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各级植物保护机构、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在全国160个抗药性监测点开展油料和经济作物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监测点分布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0个县(市、区),监测有害生物10种、其中一类农作物病虫害2种,监测农药32种。1大豆田杂草的抗药性及治理对策1.1反枝苋监测结果从河北等10省(自治区)58县(市、区)的大豆田中,采集反枝苋种群70个,监测农药品种2个。监测种群对氟磺胺草醚以低至中等水平抗性为主,其中江苏、四川、河南、河北、吉林、山东、安徽省的抗性种群占比均超过50%,江苏赣榆、河北献县种群的抗性水平较高,抗性指数分别为91倍、48倍;对灭草松以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为主,其中安徽、甘肃、河北、江苏、四川、河南、吉林、山东、山西省的抗性种群占比均超过70%,河北献县、江苏赣榆种群的抗性水平较高,抗性指数分别为88倍、42倍。与2023年相比,反枝苋对上述药剂的抗性指数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点 经济作物 有害生物抗药性
下载PDF
噁霉灵的主要特性和使用技术
17
作者 刘绍仁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4期61-62,共2页
1主要性能该药为核酸合成抑制剂,影响RNA/DNA合成。1)该药为真菌抑制剂,主要抑制孢子的萌发(1)该药没有杀菌作用,且对细菌、病毒无效,主要作为预防性药剂,如用于土壤消毒或种子处理。(2)该药对腐霉病、镰刀菌等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如猝... 1主要性能该药为核酸合成抑制剂,影响RNA/DNA合成。1)该药为真菌抑制剂,主要抑制孢子的萌发(1)该药没有杀菌作用,且对细菌、病毒无效,主要作为预防性药剂,如用于土壤消毒或种子处理。(2)该药对腐霉病、镰刀菌等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如猝倒病、立枯病、枯萎病、菌核病等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但对细菌引起的猝倒病、立枯病、枯萎病无防效,应当针对引发病情的原因,选择相应的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噁霉灵 真菌抑制剂 核酸合成抑制剂
下载PDF
两株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药剂敏感性
18
作者 付思娜 吴军 +3 位作者 邢心怡 廖诗贤 姜廷波 周博如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18,130,共8页
为研究不同地区的松球壳孢菌株(Sphaeropsis sapinea(Fr.)Pyk et sutton)H6和B2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差异,以形态不同的松球壳孢菌为试验材料,通过致病性测定、生物学特性、生理指标测定、对常见农药敏感性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 为研究不同地区的松球壳孢菌株(Sphaeropsis sapinea(Fr.)Pyk et sutton)H6和B2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差异,以形态不同的松球壳孢菌为试验材料,通过致病性测定、生物学特性、生理指标测定、对常见农药敏感性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H6和B2侵染樟子松幼苗后,3 d后均开始发病,但菌株B2发病率和致死率显著高于H6;松球壳孢菌H6和B2最适生长条件存在差异,松球壳孢菌H6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光照条件为24 h全光照,最适pH为7,最适培养温度为25℃;菌株B2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最适光照条件为24 h全光照,最适pH为8,最适培养温度为30℃。两株病原菌在H_(2)O_(2)胁迫时,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表现平稳外,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丙二醛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B2对H_(2)O_(2)反应更为激烈。菌株H6和B2对百菌清敏感性均下降,但菌株H6较菌株B2更为敏感;菌株H6对戊唑醇敏感性下降,菌株B2对戊唑醇较敏感。两株松球壳孢菌在生理特性方面存在差异,最适生长条件不同,并且生长速度存在差异;两株病原菌对农药敏感性不同,且致病力存在差异,经H_(2)O_(2)胁迫处理后,菌株B2酶活反应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枯梢病 致病性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下载PDF
5种杀菌剂对小麦矮腥黑粉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盆栽防效
19
作者 马骏豪 郭笑维 +2 位作者 贾玉凤 刘琦 高利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3-368,共6页
小麦矮腥黑穗病是危害程度大、防治难度高的对外检疫性麦类黑穗病之一。为筛选出对其有效的杀菌剂,本研究通过琼脂平板孢子萌芽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原药对小麦矮腥黑粉菌的毒力,再通过盆栽拌种试验评估了5种原药对应的商品制剂对小麦矮腥... 小麦矮腥黑穗病是危害程度大、防治难度高的对外检疫性麦类黑穗病之一。为筛选出对其有效的杀菌剂,本研究通过琼脂平板孢子萌芽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原药对小麦矮腥黑粉菌的毒力,再通过盆栽拌种试验评估了5种原药对应的商品制剂对小麦矮腥黑穗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小麦矮腥黑粉菌均有毒力,其中咯菌腈和苯醚甲环唑毒力最强,EC_(50)为0.4957μg/mL和0.6529μg/mL。在盆栽拌种试验中,5种药剂均有一定防效,其中25 g/L咯菌腈SC和30 g/L苯醚甲环唑SC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其余3种药剂,防治效果分别为87.00%和85.42%。本研究为小麦矮腥黑穗病的化学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矮腥黑粉菌 杀菌剂 毒力测定 防效评估
下载PDF
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与氨基寡糖素复配制剂防控白菜软腐病的协同增效作用
20
作者 王娟 徐军 +6 位作者 段小莉 赵宜君 张力卜 曲继林 赵淑元 陈昶 马超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3期48-55,共8页
为筛选白菜软腐病绿色防控应用技术,以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和氨基寡糖素复配进行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的测定。在室内联合毒力筛选试验中,使用活体接种法测定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和氨基寡糖素单剂,及不同比例复配对白菜软腐病的作用效果。... 为筛选白菜软腐病绿色防控应用技术,以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和氨基寡糖素复配进行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的测定。在室内联合毒力筛选试验中,使用活体接种法测定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和氨基寡糖素单剂,及不同比例复配对白菜软腐病的作用效果。试验发现,供试的5种复配组合均表现出增效,其中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氨基寡糖(1∶1)配比防治白菜软腐病效果最佳。选择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1∶1),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山东辛集镇、山东大坞镇、湖北武汉新洲区和湖北谋道镇开展田间药效试验。试验表明:处理剂量为75~100 g/667 m^(2)的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3%+3%)对白菜软腐病有较好防效(高于65%),且具有较好的增产作用(增产率高达12.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软腐病 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 氨基寡糖素 田间防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