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1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茶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与实践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强 唐晏 +4 位作者 朱迪 张优 王志博 陈超 陈富桥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21-28,共8页
“双碳”目标下,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型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茶业是农业固碳减排的重要领域之一,探索茶产业低碳化发展是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文章从茶叶低碳研究进展、茶叶低碳生产的探索与研究、生... “双碳”目标下,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型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茶业是农业固碳减排的重要领域之一,探索茶产业低碳化发展是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文章从茶叶低碳研究进展、茶叶低碳生产的探索与研究、生态低碳茶的认证与推广、茶园碳汇研究等方面,总结了我国利用茶园生态系统发挥其碳汇功能和推动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双碳”研究与实践经验,分析了我国茶产业践行“双碳”战略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推进我国茶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战略 茶产业 生态低碳茶 生态低碳认证 对策建议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与分子对接技术的3种香型红茶挥发性成分研究
2
作者 张鹏 黄艳 +7 位作者 魏成江 郑志强 吴伟伟 郑昌坤 申卫伟 于英杰 林馥茗 孙威江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8-332,共15页
近年来,蜜香型、果香型和草本薄荷香型红茶深受消费者的关注与喜爱,但其香气特征的成因亟需深入研究与解析。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值(VIP... 近年来,蜜香型、果香型和草本薄荷香型红茶深受消费者的关注与喜爱,但其香气特征的成因亟需深入研究与解析。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值(VIP)和相对香气活性值(ROAV),确认了3种香型红茶的关键挥发性化合物,最终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关键挥发性化合物与嗅感受体的结合位点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3种香型红茶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共有13种挥发性化合物被鉴定为导致这些香型差异的关键因素。在蜜香型红茶中,大马士酮、苯甲醛和芳樟醇氧化物Ⅰ是主要贡献挥发性化合物;在果香型红茶中,庚醛、3,6-亚壬基-1-醇、2-庚酮、(E)-柠檬醛和6-甲基-5-庚烯-2-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草本薄荷香型红茶中的清凉感与水杨酸甲酯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红茶关键挥发性化合物能自发与OR1A1、OR1G1、OR2W1、OR5M3、OR7D4和OR8D1嗅感受体结合,其中OR1A1是感知3种香型特征的关键受体,关键挥发性化合物主要通过激活OR1A1的3个氨基酸残基(TYR258、PHE206和VAL254)而发生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从而促进3种香气的展现。本研究揭示了3种香型红茶特征香气形成的原因,为提升红茶风味品质和实现定向加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独特香型 挥发性成分 分子对接 相对香气活性值
下载PDF
茶渣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优化及风力监测系统应用研究
3
作者 林东艺 黄冲 +2 位作者 王未名 黄艳 冯新凯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研制了一种新型茶渣基摩擦纳米发电机(Tea residue powder bas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RP-TENG),并以其为基础开发了智慧风力监测装置。以不同发酵程度的茶渣超微粉末作为摩擦膜材料,制备了不同的摩擦纳米发电机,通过水平往复... 研制了一种新型茶渣基摩擦纳米发电机(Tea residue powder bas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RP-TENG),并以其为基础开发了智慧风力监测装置。以不同发酵程度的茶渣超微粉末作为摩擦膜材料,制备了不同的摩擦纳米发电机,通过水平往复冲压平台测试比较其电输出性能差异,寻找TRP-TENG的最佳材料并进行器件的优化。进一步对优化后的TRP-TENG进行频率响应、负载特性、可持续性和供电能力等方面的测试和分析,评估其在风力监测装置中的应用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以白茶茶渣作为材料开发的TRP-TENG电输出性能最优,其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分别可达9.1 V和4.4μA,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白茶茶渣的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含量较高,茶色素含量较低,对应的TRP膜具有疏松多孔的凹凸表面微结构,能够有效增加接触面积,有助于提高TENG的电输出性能。该TRP-TENG可以适应多种振动频率工作环境,并且在外接电阻为50 MΩ时,电输出功率达108.0μW;在驱动频率为3 Hz时,可同时点亮5颗串联的商业LED灯,在10μF的电容充电5 min后,能使电子计时器连续工作15 s。以4个串联的TRP-TENG为基础部件开发的自供能风力监测装置对风速具有较明显的响应灵敏度,可适用于智慧农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渣 摩擦纳米发电机 能源收集 自供能传感器 智慧农业
下载PDF
茶叶碳足迹核算方法研究进展
4
作者 颜鹏 胡强 +8 位作者 冷杨 董雅洁 黄福印 罗莹 张洁 李征珍 张少博 付建玉 李鑫 《中国茶叶》 2025年第2期14-19,共6页
开发并建立统一、标准的茶叶碳足迹核算方法体系,实现茶产业固碳减排,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加快茶产业生态价值转化和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围绕茶叶碳足迹核算方法,介绍了当前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相关国际、国内标准,比较目... 开发并建立统一、标准的茶叶碳足迹核算方法体系,实现茶产业固碳减排,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加快茶产业生态价值转化和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围绕茶叶碳足迹核算方法,介绍了当前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相关国际、国内标准,比较目前已经发布的茶叶碳足迹核算标准间的差异,指出茶叶碳足迹核算方法的关键要点,明确后期应当开展的相关基础科学研究,以期为规范化茶叶碳足迹核算提供技术指导,为茶园/茶叶碳汇进入碳交易市场提供技术支撑,从而更好服务于我国茶产业生态、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战略 茶叶 碳足迹 碳排放 碳清除
下载PDF
大叶种砧木茶树与嫁接茶树主要生化成分对比研究
5
作者 邓少春 许燕 +5 位作者 李友勇 田易萍 赵才美 孙超 陈春林 朱兴正 《中国茶叶》 2025年第2期61-66,共6页
为研究砧木茶树与嫁接茶树间香气等生化成分的差异,以砧木茶树云抗10号和以云抗10号为砧木,坝歪茶树王、南迫茶树王、坝歪圆基大叶茶树枝条为接穗的嫁接茶树为试验对象,对其新梢一芽二叶蒸青茶样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显示... 为研究砧木茶树与嫁接茶树间香气等生化成分的差异,以砧木茶树云抗10号和以云抗10号为砧木,坝歪茶树王、南迫茶树王、坝歪圆基大叶茶树枝条为接穗的嫁接茶树为试验对象,对其新梢一芽二叶蒸青茶样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显示,砧木茶树云抗10号新梢中茶多酚、咖啡碱含量以及酚氨比均高于嫁接茶树,嫁接茶树新梢中氨基酸含量高于砧木茶树。4个茶树新梢样品中共检测得到76种香气物质,砧木茶树云抗10号新梢中有42种,嫁接茶树坝歪茶树王、南迫茶树王、坝歪圆基大叶茶树新梢中分别有40、29、32种,嫁接后茶树新梢中香气物质的数量和丰富程度有所降低。从香气物质的种类看,砧木茶树新梢中碳氢类香气物质含量最高,而嫁接茶树新梢中醇类香气物质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 嫁接茶树 生化成分 香气成分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老茶园土壤改良及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杜颖颖 林海裕 +5 位作者 张俊 谢思宇 谢细和 高海燕 苏小琴 杨秀芳 《中国茶叶加工》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针对老茶园土壤酸化板结现象严重的问题,设置4个不同施肥处理方式,分析研究施肥模式对老茶园土壤以及茶叶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合严重酸化的老茶园土壤改良方案。结果表明,有机肥、无机肥的配施,和生物炭的施用可将土壤pH值分别提高0.72... 针对老茶园土壤酸化板结现象严重的问题,设置4个不同施肥处理方式,分析研究施肥模式对老茶园土壤以及茶叶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合严重酸化的老茶园土壤改良方案。结果表明,有机肥、无机肥的配施,和生物炭的施用可将土壤pH值分别提高0.72和0.30。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类含量和微生物活性的提升有明显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后,两年春茶水浸出物含量提高1.5%和3.05%,茶多酚含量提高0.67%和2.2%,茶氨酸含量提高0.08%和0.32%,施用生物炭和生物炭、有机肥配施对水浸出物、茶氨酸等含量的提升也有较显著影响。感官分析显示,生物炭、有机肥配施对老茶园茶叶品质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因此,酸化现象严重的老茶园可选用有机肥和生物炭配施,或者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的方式。文章为酸化老茶园土壤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茶园 土壤 施肥 茶叶品质
下载PDF
生态缓释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韩文炎 姚惠明 +3 位作者 张兰 毛翼虎 王研锋 李鑫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58-63,共6页
研究了海生万生态缓释肥对茶树生长发育、茶叶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pH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和常规施肥相比,海生万生态缓释肥处理的新梢密度分别平均提高了10.0%和5.7%,百芽质量分别平均提高了6.3%和1.7%,茶叶产量分别平... 研究了海生万生态缓释肥对茶树生长发育、茶叶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pH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和常规施肥相比,海生万生态缓释肥处理的新梢密度分别平均提高了10.0%和5.7%,百芽质量分别平均提高了6.3%和1.7%,茶叶产量分别平均增加了16.3%和5.0%。海生万生态缓释肥能显著提高茶叶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降低酚氨比,提升茶叶品质。海生万生态缓释肥、常规施肥和不施肥处理茶叶氨基酸平均含量分别为48.3、44.5、41.7 mg/g,茶多酚分别为256.6、247.4、243.5 mg/g,酚氨比分别为5.5、6.0和6.4。使用海生万生态缓释肥能明显提高茶树叶片光合作用水平,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比不施肥和常规施肥分别提高了18.1%和10.4%。使用海生万生态缓释肥处理新梢P、K、Mg、S和Ni含量比不施肥处理有明显提高,该缓释肥对提高茶园土壤p H和主要养分含量也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肥 茶树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福贡县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与评价
8
作者 龙亚芹 罗梓文 +6 位作者 陈洪云 陈龙 曲浩 龙丽雪 陈强 杨向德 陈林波 《中国茶叶》 2025年第2期54-60,共7页
为了全面了解福贡县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对福贡县鹿马登乡、石月亮乡、上帕镇和匹河怒族乡4个主要产茶乡镇的代表性茶园进行土壤取样,测定土壤pH、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有效Ca、有效Mg、有效S含量及微量元素Fe... 为了全面了解福贡县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对福贡县鹿马登乡、石月亮乡、上帕镇和匹河怒族乡4个主要产茶乡镇的代表性茶园进行土壤取样,测定土壤pH、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有效Ca、有效Mg、有效S含量及微量元素Fe、Mn、Cu、Zn有效态含量等土壤养分指标,并采用赋分法对土壤养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贡县茶园土壤平均pH为5.04,其中87.5%的土壤pH介于4.5~5.5之间,符合优质高产茶园的pH标准;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极为丰富,其平均值远超优质高产茶园标准要求;有效P含量平均值为15.0 mg/kg,整体处于缺乏状态,且变异系数高达136%,表明不同茶园间有效P含量差异较大;速效K含量整体较高,平均值高达226 mg/kg;中量元素Ca、Mg和S含量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其平均值分别为641.0、89.0、46.8 mg/kg,但仍有小部分茶园处于缺乏状态,占比分别为12.50%、18.75%、6.25%;微量元素中,有效Fe和Mn含量非常丰富,平均值分别为328 mg/kg和77mg/kg,且没有发现低于临界值的样本,有效Zn含量处于中上水平,同样没有发现低于临界值的样本;然而,有效Cu含量严重缺乏,68.75%的土壤样本低于临界值。综合来看,福贡县茶园土壤养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平均得分为17.825)。在今后的茶园养分管理中,建议在大量元素方面增施P肥,同时在中微量元素上补充Mg和Cu肥。研究结果为福贡县茶园科学施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推动当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贡县 茶园 养分指标 肥力评价
下载PDF
沅陵碣滩茶的特色品质及生化特征成分分析
9
作者 肖文军 杨迪非 +7 位作者 唐睿 彭凯 陈大海 王敏名 李晋中 张大明 黄怀生 粟本文 《茶叶通讯》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沅陵碣滩茶素以“形美、色绿、香高、味醇”而著称。为探明沅陵碣滩茶色、香、味、形的品质特色与生化特征,分别对4个等级(银针、一号、银毫、翠峰)共27个代表性茶样进行感官品质与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沅陵碣滩茶整体上表现为外形... 沅陵碣滩茶素以“形美、色绿、香高、味醇”而著称。为探明沅陵碣滩茶色、香、味、形的品质特色与生化特征,分别对4个等级(银针、一号、银毫、翠峰)共27个代表性茶样进行感官品质与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沅陵碣滩茶整体上表现为外形条索紧秀、绿润,香气清香(嫩香)高长,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叶底嫩绿明亮的品质特色。同时,色泽品质方面具高叶绿素含量的品质特征。香气品质方面以烯烃类化合物(如去氢白菖烯、β-杜松烯和月桂烯)、醇类化合物(如芳樟醇、苯乙醇和香叶醇)为主要香气物质;滋味品质上具有高水浸出物、高儿茶素、高氨基酸、高可溶性糖、高琥珀酸、高柠檬酸以及低酚氨比、低咖啡碱的品质特征,并拥有丰富的茶多酚和茶氨酸。由此提示,沅陵碣滩茶是一种在品饮和健康属性方面具有高品质特征的名优绿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碣滩茶 绿茶 感官品质 生化成分 品质特征
下载PDF
中黄1号加工不同造型黄茶的品质比较
10
作者 敖存 师大亮 +3 位作者 牛小军 张霖 郭敏明 赵芸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60-163,共4页
为了解加工黄茶的适制性,开发不同造型的黄茶产品,提升产业活力。将中黄1号茶树品种鲜叶加工成5种不同造型的黄茶产品,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成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中黄1号具有良好的黄茶适制性,加工卷曲形和朵形黄茶品质更佳,色泽嫩黄鲜... 为了解加工黄茶的适制性,开发不同造型的黄茶产品,提升产业活力。将中黄1号茶树品种鲜叶加工成5种不同造型的黄茶产品,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成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中黄1号具有良好的黄茶适制性,加工卷曲形和朵形黄茶品质更佳,色泽嫩黄鲜润,香气嫩甜,滋味甘醇,带汤香。不同做形工艺对黄茶品质的影响较大,对其理化成分溶出的影响大于对其绝对含量的影响。过长的做形时间会明显增加酯型儿茶素浓度,从而增加苦涩味,降低滋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形工艺 黄茶 品质
下载PDF
揉捻叶中添加鸡蛋清对绿茶风味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李丽霞 钟晓雪 +4 位作者 蒋宾 杨丽冉 焦文文 彭康丽 罗学平 《南方农业》 2025年第1期96-102,共7页
为提升夏秋季绿茶尤其是夏秋季细嫩绿茶滋味品质,将鲜叶经杀青、初揉后,添加不同质量的鸡蛋清液,再经揉捻、干燥后制作成绿茶,探讨鸡蛋清对绿茶风味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每100 g揉捻叶中添加2~12 g鸡蛋清后,茶样中具有苦... 为提升夏秋季绿茶尤其是夏秋季细嫩绿茶滋味品质,将鲜叶经杀青、初揉后,添加不同质量的鸡蛋清液,再经揉捻、干燥后制作成绿茶,探讨鸡蛋清对绿茶风味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每100 g揉捻叶中添加2~12 g鸡蛋清后,茶样中具有苦涩味的EGC、ECG、EGCG含量减少,降幅分别达12.51%、12.96%和13.47%,儿茶素总量从183.89 mg·g^(-1)下降到160.73 mg·g^(-1),减少量达12.59%。儿茶素苦涩味指数(CAI)显著降低,降幅达10.38%。2)茶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下降,降幅分别达7.68%、13.87%和10.18%。3)氨基酸含量无下降趋势。4)感官审评显示,每100 g揉捻叶中以添加6~8 g鸡蛋清时品质较优,茶叶的苦涩味明显消失,滋味鲜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蛋清 绿茶 风味成分 感官品质
下载PDF
红茵茶的植物分类学地位
12
作者 叶创兴 韦中铭 黄寰 《广东茶业》 2025年第2期18-21,共4页
本文以采集的野生、野生移植、扦插、嫁接的红茵标本为依据,对红茵进行植物学描述,并以张宏达所著的《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为依据,比对红茵特征与茶组、茶系的分类特征,以及红茵特征与后生山茶亚属、毛蕊茶组、长尾毛蕊茶的分类特征... 本文以采集的野生、野生移植、扦插、嫁接的红茵标本为依据,对红茵进行植物学描述,并以张宏达所著的《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为依据,比对红茵特征与茶组、茶系的分类特征,以及红茵特征与后生山茶亚属、毛蕊茶组、长尾毛蕊茶的分类特征,认定红茵属于山茶属、茶组、茶系中可饮用的“茶”。将红茵鉴定为后生山茶亚属、毛蕊茶组的长尾毛蕊茶是不当的,“凤凰水仙是红茵演化而来的”及相关观点缺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茵 茶组 茶系 长尾毛蕊茶
下载PDF
以改革思维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
13
作者 余文权 《茶叶学报》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也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导和科学遵循。本文就推进我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三茶”统筹工作新篇章,创新性提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茶叶经济与数字经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也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导和科学遵循。本文就推进我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三茶”统筹工作新篇章,创新性提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茶叶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四个融合”的发展思路,并分别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产业 改革思维 深度融合
下载PDF
氨基酸水溶肥在茶树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14
作者 殷根华 贾生强 +1 位作者 徐星 倪中应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64-67,共4页
为了解氨基酸水溶肥在茶树上的施用效果,开展对比试验,以常规施肥作为对照组CK1,在此基础上喷施氨基酸水溶肥为处理A,喷施等量清水为处理CK2。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喷施氨基酸水溶肥能促进机采茶园秋季抹茶增产13.3%,机采叶叶绿素... 为了解氨基酸水溶肥在茶树上的施用效果,开展对比试验,以常规施肥作为对照组CK1,在此基础上喷施氨基酸水溶肥为处理A,喷施等量清水为处理CK2。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喷施氨基酸水溶肥能促进机采茶园秋季抹茶增产13.3%,机采叶叶绿素含量提高13.6%,机采叶中茶多酚、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3.60、2.90、0.69个百分点。经济效益分析发现,与常规施肥相比,茶园喷施氨基酸水溶肥可以新增收益2 778.75元/hm^(2)。因此,采用常规施肥联合氨基酸水溶肥喷施能有效促进桐庐茶叶提质增效,促进茶农增收,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氨基酸水溶肥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温度对灰茶尺蠖幼虫龄期数量的影响
15
作者 唐美君 李红 +4 位作者 张欣欣 姜洪新 王志博 郭华伟 肖强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6,共8页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是茶园重要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较多,对茶树为害频繁,而目前关于其幼虫龄数的划分仍存在分歧。为探明灰茶尺蠖幼虫的龄期数量及其受温度的影响,采用光照培养箱设置了5个温度(21、23、25、27、29℃),通过单...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是茶园重要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较多,对茶树为害频繁,而目前关于其幼虫龄数的划分仍存在分歧。为探明灰茶尺蠖幼虫的龄期数量及其受温度的影响,采用光照培养箱设置了5个温度(21、23、25、27、29℃),通过单头饲养观察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灰茶尺蠖幼虫的龄期数量,并比较了不同龄数种群在发育历期、蛹重和雌雄性比等参数的差异。结果显示,在21、23、25、27、29℃等5个温度条件下饲养的灰茶尺蠖幼虫,均出现龄数为4(蜕皮3次,简称4龄虫)和龄数为5(蜕皮4次,简称5龄虫)2种龄数。在21、23℃条件下,5龄虫和4龄虫的占比相当;当温度升高至25℃及以上时,5龄虫的占比显著高于4龄虫,达67.4%~78.6%。温度对5龄虫和4龄虫的发育历期、蛹重有显著影响,但对雌雄性比的影响不显著。在同一温度下,5龄虫较4龄虫幼虫历期延长,蛹重增加,雌雄性比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灰茶尺蠖幼虫龄期数量受温度调控,温度升高则5龄虫的比例增高。这可能是灰茶尺蠖应对不利环境的一种生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茶尺蠖 龄数 温度 历期 蛹重 性比
下载PDF
叉角厉蝽对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作用及捕食偏好性
16
作者 陈俊华 闻鑫茹 +4 位作者 王晨旭 张俏俏 刘红敏 宁万光 郭世保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8,共12页
为评估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成虫对茶银尺蠖(Scopula subpunctaria)2~4龄幼虫的控害潜能。室内测定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2~4龄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探究了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3~4龄茶银尺蠖的种内干扰效应,... 为评估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成虫对茶银尺蠖(Scopula subpunctaria)2~4龄幼虫的控害潜能。室内测定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2~4龄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探究了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3~4龄茶银尺蠖的种内干扰效应,以及叉角厉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与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偏好性。结果显示,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均能捕食2~4龄茶银尺蠖幼虫,且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和HollingⅢ模型。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茶银尺蠖幼虫的控害效能表现为雌成虫>雄成虫,以叉角厉蝽雌成虫对2龄茶银尺蠖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大,为37.044;在拟合的HollingⅢ模型中,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茶银尺蠖2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5.823头和12.547头,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每盒4.971头和6.836头。叉角厉蝽对茶银尺蠖幼虫的搜寻效应结果表明,随猎物密度的降低,搜索的效率逐渐提升。此外,在灰茶尺蠖和茶银尺蠖幼虫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叉角厉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均偏好于取食茶银尺蠖幼虫;同时,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茶银尺蠖幼虫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且捕食3龄茶银尺蠖幼虫的干扰系数大于捕食4龄茶银尺蠖幼虫。研究结果为叉角厉蝽在茶园害虫生物防控中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角厉蝽 茶银尺蠖 功能反应 捕食偏好 种内干扰
下载PDF
茶树ICE基因家族鉴定及CsICE43克隆和低温表达分析
17
作者 朱倩 邵陈禹 +3 位作者 周彪 刘硕谦 刘仲华 田娜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60,共18页
近年来全球极端低温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茶树的产量和品质。ICE(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基因家族主要参与植物的低温胁迫响应,但在茶树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全面。本研究从茶树基因组中鉴定出51个茶树CsICEs基因,对其理化性质、... 近年来全球极端低温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茶树的产量和品质。ICE(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基因家族主要参与植物的低温胁迫响应,但在茶树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全面。本研究从茶树基因组中鉴定出51个茶树CsICEs基因,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展开生物信息学分析。茶树CsICE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富含光响应、植物激素、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相关顺式作用元件,其可能参与多种逆境胁迫响应。转录组分析和RT-qPCR验证结果发现,低温下CsICE43基因的表达量上升了4.24倍,其可能与茶树低温响应相关。以茶树品种‘保靖黄金茶1号’的cDNA为模板,克隆获得了CsICE43基因,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在顶芽和嫩叶中特异性高表达。蛋白氨基酸序列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sICE43基因包含与ICE家族其他成员一致的S-rich、bHLH、ACT等保守结构域,且与毛花猕猴桃(Actinidiaeriantha)的亲缘关系较近。在STRING在线网站中以拟南芥AtICEs为模型,推测茶树CsICE43蛋白与HOS1、MYB15、DREB1/2存在潜在的互作关系。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CsICE43定位于细胞核,与跨膜结构分析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CsICE43基因可能与茶树低温响应关联,为深入挖掘其基因功能与抗寒分子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ICE基因家族 抗寒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下载PDF
炒烘结合工艺对烘青绿茶品质的影响
18
作者 张荣祥 杜亚如 +4 位作者 张德 董智杰 倪德江 郑时兵 余志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9,共10页
以湖北宣恩县伍家台栽培茶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实验原料,通过正交试验探究烘青绿茶加工过程中滚炒环节的温度、投叶量及茶叶水分含量对烘青产品品质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优化滚炒环节工艺参数,确定最优工艺。结果表明:综合32项指标提取... 以湖北宣恩县伍家台栽培茶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实验原料,通过正交试验探究烘青绿茶加工过程中滚炒环节的温度、投叶量及茶叶水分含量对烘青产品品质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优化滚炒环节工艺参数,确定最优工艺。结果表明:综合32项指标提取的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0.06%,以构建评价函数作为评判指标,结合主效应分析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滚炒环节温度(150±5)℃、投叶量2 kg、炒制后水分质量分数25%;烘青绿茶经滚炒后,感官评价结果发现其外形、香气、滋味、叶底得分较未经滚炒处理的样品均有所提高,涩味降低;茶叶条索匀整度、紧细度更好。研究显示,对于烘青绿茶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增加滚炒工艺环节对提升烘青绿茶品质具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青绿茶 滚炒环节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茶树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9
作者 杨芳 江冰冰 +6 位作者 雷金梅 郭存武 李丽梅 徐嘉忆 王兴华 袁文侠 王白娟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6-272,共7页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叶斑病是茶树重要的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202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茶园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茶园茶树30%的叶片出现类似茶树叶斑病的症状...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叶斑病是茶树重要的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202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茶园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茶园茶树30%的叶片出现类似茶树叶斑病的症状,为明确该病原,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有伤接种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分别观察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分离的3个菌株均能够侵染茶树叶片,是茶树叶斑病的致病菌;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多基因(ITS、TUB2和TEF-1α)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引起茶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Nigrospora musae。研究结果可为该病菌引起的茶树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叶斑病 黑孢菌 病原鉴定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的崇觉罗汉茶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20
作者 钱园凤 杨高中 +5 位作者 徐伟林 徐国栋 邓慧芳 兰炳英 林智 吕海鹏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8-145,共8页
为阐明崇觉罗汉茶风味品质的化学物质基础,采用感官审评和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高分辨质谱的代谢组学方法等对4款代表性茶样(滋福、安康、平安、聚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崇觉罗汉茶具有较高的茶多酚质量分数(13.7%~18.1%),高于对... 为阐明崇觉罗汉茶风味品质的化学物质基础,采用感官审评和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高分辨质谱的代谢组学方法等对4款代表性茶样(滋福、安康、平安、聚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崇觉罗汉茶具有较高的茶多酚质量分数(13.7%~18.1%),高于对照茶样(9.6%);此外,从茶样中共鉴定出206种次级代谢物,包括类黄酮71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31种、有机酸类24种、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类19种、酚酸类16种、生物碱类12种、糖类及其衍生物7种等。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进一步筛选出46个差异代谢物,滋福款茶产品和安康款茶产品中儿茶素类、原花青素及黄酮糖苷等苦涩味成分的含量较高,而平安款茶产品和聚福款茶产品中富含L-天冬酰胺和L-茶氨酸等鲜甜味成分。研究结果揭示了崇觉罗汉茶独特品质的重要化学物质基础,可为这类茶叶新产品的工艺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觉罗汉茶 品质化学 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