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5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播豌豆田杂草综合防控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昶 张丽娟 +2 位作者 闵庚梅 牛早霞 南铭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482-485,共4页
杂草严重影响豌豆产量和品质,制约豌豆产业发展。为加强对豌豆田杂草的规范化防控指导,基于多年的防控技术研发和生产示范,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防控对象与原则、防控技术和操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春播豌豆田杂草综合防... 杂草严重影响豌豆产量和品质,制约豌豆产业发展。为加强对豌豆田杂草的规范化防控指导,基于多年的防控技术研发和生产示范,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防控对象与原则、防控技术和操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春播豌豆田杂草综合防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 杂草 综合防控
下载PDF
71份广西豌豆地方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2
作者 陈燕华 唐建淮 +1 位作者 罗高玲 郭东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89-2002,共14页
【目的】分析广西豌豆地方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筛选优异种质,为其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71份广西豌豆地方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其农艺性状(10个质量性状和16个数量性状),分析其遗传变异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 【目的】分析广西豌豆地方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筛选优异种质,为其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71份广西豌豆地方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其农艺性状(10个质量性状和16个数量性状),分析其遗传变异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0个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3.07%~47.71%,平均29.16%,所有质量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10.00%;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13~1.26,平均值为0.62。16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5.78%~61.75%,平均24.07%,多数性状变异系数大于10.00%;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73~2.07,平均1.9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26个农艺性状中,大部分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26个农艺性状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5.621%,主要与生育期、产量、籽粒外观、株型、荚果外观有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1份广西豌豆地方种质资源主要分为2个类群(I类群和Ⅱ类群),其中I类群又分为2个次级类群(Ia和Ib类群),Ia类群属于高秆、蔓生、迟熟、较高产、较抗白粉病的材料,Ib类群属于荚较多且较大,产量较高,籽粒较小,较感白粉病的材料,Ⅱ类群属于较早熟,矮秆,直立,长荚,产量较低,较感白粉病的材料。筛选出14份具有优异农艺性状的豌豆种质资源,其中,2、40、61和67号高产、抗白粉病、综合性状较优异的种质可直接推广应用;3、5、14、15、41、57、59、66、68和71号具有某个(些)优异农艺性状的种质可作为后续创制豌豆优良新种质的亲本。【结论】71份广西豌豆地方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具有分枝多、节数多、果荚较长、籽粒较多且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 地方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广西
下载PDF
通过CRISPR/Cas9建立豌豆基因组大片段敲除体系
3
作者 黄淑贤 刘荣 +4 位作者 李冠 疏琴 徐斐 宗绪晓 杨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58-1668,共11页
豌豆是世界上主要食用豆类作物之一,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生态价值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CRISPR/Cas9作为一种生物育种的新型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各种作物的品种改良中,但在豌豆中的应用报道非常少见。本研究以“中豌6号”品... 豌豆是世界上主要食用豆类作物之一,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生态价值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CRISPR/Cas9作为一种生物育种的新型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各种作物的品种改良中,但在豌豆中的应用报道非常少见。本研究以“中豌6号”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CRISPR/Cas9技术手段成功地实现了豌豆基因组中Psat01G0240600-T1、Psat03G0303300-T1和Psat03G0304700-T1基因的大片段缺失,其大片段敲除效率分别是24.1%、13.0%和3.6%。进一步对结果分析发现,不同靶点的编辑效率相差较大,并且大片段缺失的效率取决于2个靶点中较低编辑效率的靶点。本研究利用发状根体系探索了CRISPR/Cas9在豌豆中的应用,首次在豌豆中实现了大片段敲除,对于豌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 CRISPR/Cas9 发状根 大片段敲除
下载PDF
不同除草剂对豌豆田杂草的防除效果评价
4
作者 王昶 张丽娟 +1 位作者 闵庚梅 陆建英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969-973,共5页
杂草严重影响豌豆产量和品质,制约豌豆产业发展。为了筛选安全、高效的除草剂,选用3种芽前土壤封闭除草剂和6种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进行作物安全性及杂草防除效果评价。结果显示,480 g/mL氟乐灵乳油和460 g/mL 2-甲-灭... 杂草严重影响豌豆产量和品质,制约豌豆产业发展。为了筛选安全、高效的除草剂,选用3种芽前土壤封闭除草剂和6种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进行作物安全性及杂草防除效果评价。结果显示,480 g/mL氟乐灵乳油和460 g/mL 2-甲-灭草松可溶液剂防效较好,施药后30 d株防效分别为76.88%、64.52%,施药后60 d株防效分别为75.86%、66.98%,鲜重防效分别79.59%、71.43%。24%乙氧氟草醚乳油对豌豆产生轻微药害;250 g/mL氟磺胺草醚水剂药害较重,严重抑制豌豆生长,应慎用。建议豌豆田杂草防除优先选用480 g/mL氟乐灵乳油和460 g/mL 2-甲-灭草松可溶液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豌豆 杂草 防效
下载PDF
青豌豆-鲜食玉米-菠菜一年三熟栽培技术
5
作者 安建强 马建辉 +3 位作者 王殿宏 杨英茹 杨培胜 冯亚娟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第8期26-27,共2页
廊坊地区属于2年3熟耕作区,常年连续耕作使土地得不到休耕,导致连作障碍、种植效益降低。廊坊市农林科学院成功地研究总结出了青豌豆、鲜食玉米、菠菜1年3熟栽培技术。这一技术较好地克服了土地连作障碍,使示范区的土地得到了有效修复,... 廊坊地区属于2年3熟耕作区,常年连续耕作使土地得不到休耕,导致连作障碍、种植效益降低。廊坊市农林科学院成功地研究总结出了青豌豆、鲜食玉米、菠菜1年3熟栽培技术。这一技术较好地克服了土地连作障碍,使示范区的土地得到了有效修复,地力明显提高,且单位面积效益有了明显提高,种植户的收入也有了较大增长。示范区亩产值可达2700元,除去投入1200元,纯收入可达1500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豌豆 鲜食玉米 菠菜 一年三熟
下载PDF
褪黑素不同施用方式对干旱胁迫下豌豆苗生长的影响
6
作者 刘炼 赵宁 李裕荣 《农技服务》 2024年第5期39-42,共4页
为提高豌豆苗应对干旱胁迫能力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褪黑素进行灌根和叶面喷施处理,探明褪黑素不同处理方式对豌豆苗应对干旱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的豌豆苗全株鲜重减少0.42 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 为提高豌豆苗应对干旱胁迫能力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褪黑素进行灌根和叶面喷施处理,探明褪黑素不同处理方式对豌豆苗应对干旱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的豌豆苗全株鲜重减少0.42 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升高86.74%、30.78%、19.00%,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的含量增幅分别为15.63%、73.87%、158.03%、188.24%,说明干旱胁迫能抑制豌豆幼苗的生长;褪黑素灌根和叶面喷施处理后的豌豆苗主根长和株高较干旱胁迫处理显著增加3.80 cm和4.04 cm、1.50 cm和2.24 cm,SOD、POD、CAT活性分别较干旱胁迫处理显著降低45.96%和34.12%、12.63%和14.90%、8.64%和10.86%,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分别较干旱胁迫处理降低11.73%和5.61%、31.86%和22.71%、59.57%和48.39%、46.94%和33.33%,褪黑素能缓解干旱胁迫对豌豆苗生长的影响;干旱胁迫下褪黑素灌根处理的豌豆苗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丙二醛含量较叶面喷施处理分别显著降低13.43%、27.65%、25.64%,说明灌根处理效果更优。褪黑素灌根处理和叶面喷施处理均能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豌豆苗生长的影响,且灌根处理的缓解作用优于叶面喷施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苗 干旱胁迫 褪黑素 生长
下载PDF
Rhizobium Inoculation and Micronutrient Addition Influence the Growth,Yield,Quality and Nutrient Uptake of Garden Peas(Pisum sativum L.)
7
作者 MdAbdul Quddus MdAtaur Rahman +8 位作者 Razu Ahmed Mohammad Eyakub Ali Khokan Kumer Sarker MdAlamgir Siddiky Mohibur Rahman Lamya Ahmed Alkeridis Samy Sayed Ahmed Gaber Akbar Hossain 《Phyt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SCIE 2024年第5期901-922,共22页
Garden pea productivity and qualities are hampered in zinc(Zn),boron(B),and molybdenum(Mo)deficient soil.Thus,the combination of micronutrients(i.e.,Zn,B,and Mo)and rhizobium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 Garden pea productivity and qualities are hampered in zinc(Zn),boron(B),and molybdenum(Mo)deficient soil.Thus,the combination of micronutrients(i.e.,Zn,B,and Mo)and rhizobium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of garden peas,since this management for garden peas is neglected in Bangladesh.Therefore,the present study was made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rhizobium inoculant sing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micronutrients(i.e.,Zn,B,and Mo)on growth,yield,nutrient uptake,and quality of garden peas.Treatments were:T_(1)=Control,T_(2)=Rhizobium inoculation at 50 g/kg seed,T_(3)=T_(2)+Zn_(3)Mo1,T_(4)=T_(2)+B_(2)Mo1,T_(5)=T_(2)+Zn_(3)B_(2),T_(6)=T_(2)+Zn_(3)B_(2)Mo1 and T_(7)=Zn_(3)B_(2)Mo1.All treatments were arranged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and repeated all treatments in three times.The application of 3 kg Zn,2 kg B,and 1 kg Mo ha^(−1)with inoculation of Rhizobium at 50 g kg^(−1)seed(T_(6))facilitated to increase of 44.8%in the green pod and 29.7%seed yield over control.The same treatment contributed to attaining the maximum nodulation(25.3 plant^(−1)),Vitamin C(43.5 mg 100 g^(−1)),protein content(22.2%),and nutrient uptake as well as accumulation in garden peas.Among all treatment combinations,treatment T_(6)was found superior to others based on microbial activities,soil fertility,and profitability.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3 kg Zn,2 kg B,and 1 kg Mo ha^(−1)in combination with Rhizobium inoculation(50 g kg^(−1)seed)can improve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garden peas.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have the potential for the areas,where there is no use of Rhizobium inoculant or Zn,B,and Mo fertilizer for cultivation of garden p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DULATION nutrient content Pisum sativum L. PROFITABILITY RHIZOBIUM Zn B Mo
下载PDF
豌豆根瘤菌SCAU P10的接种效果、促生特性及系统发育研究
8
作者 张艳琴 陈远学 +3 位作者 PENTTINEN Petri 刘明 吴超 徐开未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6-314,共9页
【目的】为获得共生固氮能力强、抗逆促生效果好、宿主识别范围广的高效豌豆根瘤菌。【方法】以前期初筛的优良豌豆根瘤菌SCAU P10为材料,在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和广元市剑阁县验证SCAU P10的田间接种效果,采用常规方法测定菌株的抗逆促... 【目的】为获得共生固氮能力强、抗逆促生效果好、宿主识别范围广的高效豌豆根瘤菌。【方法】以前期初筛的优良豌豆根瘤菌SCAU P10为材料,在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和广元市剑阁县验证SCAU P10的田间接种效果,采用常规方法测定菌株的抗逆促生能力,用水培法研究菌株与四川主要豌豆品种“长寿仁”“中豌6号”“无须豆尖1号”“云豌91号”的共生匹配性,通过16S rRNA基因、持家基因、共生基因序列分析研究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结果】金堂县豌豆接种供试菌株SCAU P10的鲜豌豆籽粒(青豌豆)显著增产32.3%,两试验地接种供试菌株的根瘤数、株高、绿肥产量(植株鲜重)、饲草产量(植株干重)、植株氮钾积累量均较不接种对照(CK)显著增加。抗逆促生特性试验表明,菌株耐酸耐碱能力均较强,可在pH 4.0~10.0条件下生长,耐盐能力较差,仅能在NaCl浓度0.01%~0.6%条件下生长,能分泌生长素(IAA),具有较强的溶磷(卵磷脂、磷酸钙、磷酸铁、磷酸铝)和溶钾能力。匹配性试验表明,供试菌株SCAU P10与四川4个主要豌豆品种均高效匹配。16S rRNA基因、持家基因和共生基因综合分析表明,菌株SCAU P10归属于Rhizobium sophorae,且经历了共生基因的水平转移。【结论】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sophorae SCAU P10与四川主要豌豆品种共生匹配性好,具有溶磷溶钾和分泌IAA的能力,pH生长范围较广,可有效促进豌豆生长及养分吸收。研究结果可为四川地区豌豆根瘤菌菌剂的研制、推广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根瘤菌 田间验证 抗逆促生性 共生匹配性 系统发育
下载PDF
生物炭和间作鲜食豌豆对氮肥减量下玉米产量的促进效应
9
作者 李越 樊志龙 +5 位作者 张刁亮 董勇杰 彭建辰 胡发龙 殷文 柴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8-188,共11页
于2022—2023年进行裂区试验,主区为玉米‖鲜食豌豆(M‖P)和单作玉米(SM),裂区为地方推荐施氮量(N1,360 kg·hm^(-2))和减量30%施氮(N2,250 kg·hm^(-2)),裂裂区为施用生物炭(C)和不施用生物炭(A),探究生物炭和间作鲜食豌豆对... 于2022—2023年进行裂区试验,主区为玉米‖鲜食豌豆(M‖P)和单作玉米(SM),裂区为地方推荐施氮量(N1,360 kg·hm^(-2))和减量30%施氮(N2,250 kg·hm^(-2)),裂裂区为施用生物炭(C)和不施用生物炭(A),探究生物炭和间作鲜食豌豆对玉米光合源、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减量30%施氮水平下,间作鲜食豌豆配施生物炭可以使玉米出苗后45~90 d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较SMN1A处理有效减缓了玉米出苗后90~150 d的叶面积指数降低,显著提高了玉米全生育期叶日积(P<0.05)。M‖PN2C处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速率较SMN1A处理在玉米出苗后60~90 d分别提高13.0%和15.3%,在玉米出苗后90~150 d分别提高16.2%和19.5%。M‖PN2C处理玉米籽粒产量较M‖PN1A和SMN1A处理分别显著增加6.3%和17.8%(P<0.05),与M‖PN1C处理无显著差异。间作玉米千粒重较单作玉米平均提高5.2%,且施用生物炭在减量30%施氮水平下较地方推荐施氮量不施用生物炭可提高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间作鲜食豌豆配施生物炭处理的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在N2与N1之间无显著差异。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间作鲜食豌豆配施生物炭通过提高玉米千粒重,使间作玉米在氮肥减量下能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因此,玉米‖鲜食豌豆下减量30%施氮配施生物炭可作为干旱绿洲灌区节氮高效种植的参考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豆间作 生物炭 氮肥减量 玉米 产量 光合特性
下载PDF
根系分隔方式对燕麦/豌豆间作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及根系性状的影响
10
作者 杜文盼 赵桂琴 +4 位作者 柴继宽 杨莉 张建贵 史怡超 张官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36,共12页
为了解燕麦/豌豆间作系统中根系分隔对地上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本研究设燕麦单作、豌豆单作、燕麦豌豆间作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和塑料膜分隔共5个处理,分析了燕麦/豌豆间作后株高、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和根系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 为了解燕麦/豌豆间作系统中根系分隔对地上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本研究设燕麦单作、豌豆单作、燕麦豌豆间作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和塑料膜分隔共5个处理,分析了燕麦/豌豆间作后株高、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和根系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塑料膜分隔处理降低了燕麦株高和间作地上生物量,其土地当量比小于1,而尼龙网分隔、不分隔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间作优势明显。塑料膜分隔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降低了14.75%~78.53%,有效磷含量降低了9.31%~29.73%,土壤全氮含量在拔节和开花期的根系分隔处理中无显著变化(P>0.05),灌浆期塑料膜分隔较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分别降低了22.16%和18.38%,成熟期不分隔处理较塑料膜分隔高10.83%(P<0.05)。对豌豆而言,塑料膜分隔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不分隔和尼龙网分隔。此外,不分隔处理的燕麦根长较尼龙网分隔、单作和塑料膜分隔分别增加了43.03%、59.02%和96.38%;根表面积分别增大了14.84%、30.20%和45.55%;根体积分别增加了17.37%、38.15%和106.15%。由此可见,燕麦/豌豆间作显著影响了作物的根系性状,使根系对土壤养分的竞争力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地上生物量;根系互作越紧密,燕麦和豌豆的地上生物量越高;根系无互作的塑料膜分隔导致燕麦根系生长较差,土壤养分含量较低,间作生物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豌豆 根系分隔 地上生物量 土壤理化性质 根系性状
下载PDF
半无叶型干籽粒豌豆新品种靖豌6号的选育
11
作者 蒋彦华 张定花 +2 位作者 齐万清 张菊香 唐永生 《中国种业》 2024年第2期128-131,共4页
靖豌6号是曲靖市农业科学院引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杂交后代材料2009W(29)-2,并通过系统选育而成的半无叶型豌豆新品种,其母本为L2143,父本为科豌1号。该品种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锈病,适宜机械化生产,于2022年9月通过国... 靖豌6号是曲靖市农业科学院引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杂交后代材料2009W(29)-2,并通过系统选育而成的半无叶型豌豆新品种,其母本为L2143,父本为科豌1号。该品种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锈病,适宜机械化生产,于2022年9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豌豆(2022)530054,适宜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湖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区海拔10~1910m的豌豆产区秋播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 靖豌6号 选育
下载PDF
片角镇甜脆豌豆高效种植技术
12
作者 罗洪兰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第6期32-32,共1页
为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片角镇在多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推广种植玉米、烤烟套种甜脆豌豆获得成功。目前甜脆豌豆年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总产值7000万元,甜脆豌豆种植已经成为片角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好产业。
关键词 片角镇 甜脆豌豆 种植技术
下载PDF
相生和相克间作作物对豌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3
作者 陈肯 孙妍 +4 位作者 黎佼茗 卢钰 殷彦 潘永鹏 杨尚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23-1832,共10页
【目的】解析豌豆与相生和相克作物间作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探讨作物间发生相互抑制和协同效应的微生物学机制。【方法】盆栽试验设置4个处理:碗豆间作番茄(PT,相生),间作香葱(PA,相克),单作(PP),以不种植作物的处理为对照。供试土... 【目的】解析豌豆与相生和相克作物间作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探讨作物间发生相互抑制和协同效应的微生物学机制。【方法】盆栽试验设置4个处理:碗豆间作番茄(PT,相生),间作香葱(PA,相克),单作(PP),以不种植作物的处理为对照。供试土壤为红壤土。作物定植50天时,挖出整株植物,通过抖落法采集根际土壤,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豌豆根际土壤中细菌与真菌群落结构。【结果】间作番茄(PT)处理豌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显著高于间作香葱(PA)和碗豆单作(PP)。相生或相克组合间作均提高了豌豆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各分类水平的数量,并且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发生显著变化。间作诱导豌豆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发生显著变化,间作香葱诱导糖单孢菌属(Saccharomonospora)和硫杆菌属(Thiobacillus)等具有分泌抑制豌豆生长化感物质潜力的细菌,以及作为病原菌的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富集在豌豆植株根际。与之相比,间作番茄虽然对豌豆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影响较小,但显著改变了豌豆根际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另一方面,豌豆间作相生作物—番茄不仅诱导油壶菌属(Olpidiom)真菌富集,而且降低了镰刀菌属(Fusarium)等病原真菌的相对丰度。【结论】与相生作物间作,可提高豌豆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磷含量;而与相克作物间作,诱导豌豆根系招募分泌抑制豌豆根系生长的化感成分的有害微生物以及致病菌,这可能是作物相克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 香葱 番茄 相生相克 微生物 间作
下载PDF
鲜豌豆新品种(系)比较试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燕华 唐建淮 +1 位作者 罗高玲 郭东升 《长江蔬菜》 2023年第10期41-45,共5页
以参加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秋播区豌豆新品种联合鉴定的10个鲜豌豆新品种(系)及对照云豌18号、白花双荚818荷兰豆为试验材料,对12个鲜豌豆品种(系)在生育期、植物学特征、主要经济性状及抗病性等5个方面进行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更多... 以参加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秋播区豌豆新品种联合鉴定的10个鲜豌豆新品种(系)及对照云豌18号、白花双荚818荷兰豆为试验材料,对12个鲜豌豆品种(系)在生育期、植物学特征、主要经济性状及抗病性等5个方面进行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更多合适广西种植的优良鲜豌豆品种,促进广西鲜豌豆优质生产,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试验结果表明,以嫩荚为食用部位的品种桂豌2号、桂豌5号及以鲜籽粒为食用部位的品种牡丹豌1号、陇豌12号与陇豌13号具有丰产、优质、抗病、商品性好等特点,适合在广西进一步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豌豆 品种(系) 比较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鲜食豌豆栽培技术研究
15
作者 马建辉 安建强 +6 位作者 王殿宏 桑士舟 赵奇 王铁军 荆玲玲 刘月平 吴永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1期46-48,共3页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通过种植密度、高钾复合肥施用量、微生物菌肥施用量3个因素的3个水平,对豌豆鲜荚生产开展了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鲜荚产量和经济性状影响最大。适宜豌豆鲜荚生产的最佳因素水平组合为种植密度75万...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通过种植密度、高钾复合肥施用量、微生物菌肥施用量3个因素的3个水平,对豌豆鲜荚生产开展了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鲜荚产量和经济性状影响最大。适宜豌豆鲜荚生产的最佳因素水平组合为种植密度75万株/hm~2、高钾复合肥施用量450 kg/hm~2、微生物菌肥施用量1 2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豌豆 种植密度 高钾复合肥 微生物菌肥 正交试验
下载PDF
不同棉花-荷兰豆套种模式下作物生育进程、产量及综合效益的比较分析
16
作者 常明娟 楚宗艳 +4 位作者 杜玉倍 汤玉煊 吴超 占亚楠 刘素玲 《中国棉花》 2024年第6期37-42,共6页
为提升植棉效益和土地利用率,降低荷兰豆种植成本,以早熟棉花品种中棉所50和荷兰豆品种金船白花双荚818为材料,于2022―2023年在河南省开封市设置了不同的棉花-荷兰豆套作模式,比较分析其对棉花和荷兰豆的生育进程、产量、经济效益等的... 为提升植棉效益和土地利用率,降低荷兰豆种植成本,以早熟棉花品种中棉所50和荷兰豆品种金船白花双荚818为材料,于2022―2023年在河南省开封市设置了不同的棉花-荷兰豆套作模式,比较分析其对棉花和荷兰豆的生育进程、产量、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种植密度(8.34万株·hm^(-2))相同时,80 cm等行距种植(A1)、(120+40) cm宽窄行种植(A2)和(100+60) cm宽窄行种植(A3)的铃重、衣分、籽棉单产和皮棉单产均无显著差异,棉花生育进程有所不同。将2行荷兰豆套种于每2等行棉花中间或2宽行棉花中间,分别距棉花植株15 cm(B1)或20 cm(B2),该模式的荷兰豆种植成本较传统种植模式降低4 400元·hm^(-2)。不同套种模式的荷兰豆累计采摘量均呈“S”曲线,其中A1B1处理为最优的套种模式,荷兰豆单日采摘量最大值为341.84 kg·hm^(-2),荷兰豆累计采摘量为9 093.09 kg·hm^(-2),棉花和荷兰豆的总产值及综合纯收益最高,分别达63 944.68元·hm^(-2)和31 894.66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荷兰豆套作 行距配置 生育进程 群体产量 综合效益
下载PDF
鄱阳湖丘陵地区鲜食型荷兰豆宜栽品种筛选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7
作者 刘为胜 时娟娟 +3 位作者 吴振江 威海霞 曹瑞群 伍琦 《现代园艺》 2023年第5期74-77,共4页
通过选择贤蔬紫花荷兰豆等8个荷兰豆品种在江西省瑞昌市武蛟乡集兴村的丘陵耕地进行示范试验,经过经济效益结合口感等综合分析,筛选出大荚604荷兰豆经济效益最高,为2824.71元/6672m,口感甜、脆、爽口、无渣,木质化程度低,口感好,荚长与... 通过选择贤蔬紫花荷兰豆等8个荷兰豆品种在江西省瑞昌市武蛟乡集兴村的丘陵耕地进行示范试验,经过经济效益结合口感等综合分析,筛选出大荚604荷兰豆经济效益最高,为2824.71元/6672m,口感甜、脆、爽口、无渣,木质化程度低,口感好,荚长与荚宽特征指标中等,鲜食荚产量最高,可作为适宜鄱阳湖丘陵地区栽培的优质鲜食果荚首选品种推荐;鲜食豆粒品种奇珍76因产量高,种植过程中人工投入相对较少,经济效益在同类型品种中表现突出,在实际种植过程中亦可依不同市场需求进行选择。通过调查荷兰豆栽培的基本环境、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环节,总结鄱阳湖丘陵地区荷兰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为丘陵地区荷兰豆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为农民增收拓展途径,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兰豆 品种筛选 高产 优质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豌豆不同器官浸提液中化感物质鉴定及差异性分析
18
作者 郑立龙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1056-1062,共7页
豌豆生产中面临连作障碍,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但其发生机理未被完全揭示。化感物质引发的自毒效应是连作障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给进一步研究豌豆化感物质在豌豆连作障碍的作用提供参考。以不同基因型豌豆定豌10号、云豌8号为指... 豌豆生产中面临连作障碍,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但其发生机理未被完全揭示。化感物质引发的自毒效应是连作障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给进一步研究豌豆化感物质在豌豆连作障碍的作用提供参考。以不同基因型豌豆定豌10号、云豌8号为指示品种,对其苗期的根茎叶浸提液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以明确豌豆不同器官中化感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云豌8号不同器官中化合物种类均高于定豌10号。2种豌豆的地上部器官中化合物种类多于根系。不同器官中相对含量较高的化感物质种类存在差异。其中,抗氧化剂2246除定豌10号的叶片浸提液外,在2种豌豆的不同器官浸提液中均存在。此外,棕榈酸和芥酸酰胺在云豌8号的不同器官浸提液中均存在,肉桂酸仅在定豌10号茎浸提液中存在。综上,豌豆不同器官浸提液中均存在化感物质,但其种类因器官类型和豌豆基因型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 不同器官浸提液 化感物质 GC-MS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我国豌豆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19
作者 李泽林 唐源 +1 位作者 陈胜荣 王梅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128-131,共4页
本研究利用“CNKI”数据库,通过检索以“豌豆栽培技术”为主题的相关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从而描述我国豌豆栽培技术研究现状。结果表明:以“豌豆栽培技术”为主题词,检索出相关学术期刊的文献共898篇,其中2009年和2... 本研究利用“CNKI”数据库,通过检索以“豌豆栽培技术”为主题的相关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从而描述我国豌豆栽培技术研究现状。结果表明:以“豌豆栽培技术”为主题词,检索出相关学术期刊的文献共898篇,其中2009年和2014年发文最多,达53篇,发文量总体波动幅度大,且近几年呈下降趋势。1957—2023年,豌豆栽培技术相关主题文献发文量前10的机构主要来自辽宁、甘肃、江苏等地的科研院所。对检索出的相关文献进行主题词分析,发现主题词主要集中在“栽培技术”和“高产栽培技术”,“栽培技术”为主题词的文献数量最多,达204篇,占比22.72%;“高产栽培技术”为主题词的有141篇,占比15.70%。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期刊来源分析,发现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现代农业科技》,达72篇,占比8.02%,其次是《甘肃农业科技》,达41篇,占比4.57%。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基金来源分析,结果表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支撑发表的相关论文最多,有20篇,支撑力度最大,占总发文量的2.23%。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学科分类分析,发现园艺学科发文量最多,达742篇,占比82.63%;而农业基础科学学科相关文章只有6篇,占比为0.67%。以上文献计量学结果表明我国豌豆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且呈发文量下降趋势,应不断提高我国在豌豆栽培技术方向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栽培 高产栽培 文献分析 文献计量学
下载PDF
基于BSA-seq技术对豌豆花色基因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2
20
作者 严昕 项超 +5 位作者 刘荣 李冠 李孟伟 李正丽 宗绪晓 杨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06-1015,共10页
BSA-seq技术在挖掘农艺性状相关的新基因中已被广泛应用,随着豌豆首个参考基因组问世,将BSA-seq技术结合豌豆基因组的基因定位策略势在必行。本研究利用紫花亲本G0004562、白花亲本G0002930以及F2群体,通过BSA-seq技术对豌豆花色基因进... BSA-seq技术在挖掘农艺性状相关的新基因中已被广泛应用,随着豌豆首个参考基因组问世,将BSA-seq技术结合豌豆基因组的基因定位策略势在必行。本研究利用紫花亲本G0004562、白花亲本G0002930以及F2群体,通过BSA-seq技术对豌豆花色基因进行初步定位,获得31.42Mb定位区间,再通过设计InDel分子标记分析进一步缩小定位区间,最终将目标基因定位在包含19个基因的0.99 Mb区间内,通过基因注释信息推测出Psat6g060480.1为豌豆花色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验证了BSA-seq技术快速高效定位豌豆花色基因的可行性,为利用该技术挖掘豌豆其他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 BSA-seq INDEL 基因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