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色彩要素量化分析的郑州市龙子湖滨水公园植物群落景观评价
1
作者 杨爽 张旭光 +2 位作者 刘洋 郭楠 李永华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89-97,119,共10页
色彩丰富的季相植物景观能提供丰富的视觉感受,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以郑州市龙子湖滨水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季节性色彩量化分析,采用AHP法与SBE法对选定的20个植物群落进行植物景观色彩评价,分析影响植物景观色彩质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 色彩丰富的季相植物景观能提供丰富的视觉感受,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以郑州市龙子湖滨水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季节性色彩量化分析,采用AHP法与SBE法对选定的20个植物群落进行植物景观色彩评价,分析影响植物景观色彩质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样地植物种类多样,色彩丰富度较高,对比度较低,景观整体色相值偏低,饱和度及明度适中,色彩特征鲜明;AHP法与SBE法虽侧重点不同但二者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可共同应用于景观评价中;根据评价模型可知色彩数量C_(1)、明度指数C_(8)是影响植物景观美景度的主要因子。本次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的选择及景观塑造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子湖城市滨水公园 植物群落 季节性 色彩量化 色彩评价 郑州市
下载PDF
闽楠-木荷混交林空间结构及其养分利用
2
作者 李铁华 李阳宁 +1 位作者 闫旭 张心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7,共10页
【目的】为探讨混交林中闽楠和木荷的种间关系,确定木荷能否作为闽楠的伴生树种营建健康高效的闽楠-木荷混交林。【方法】以金洞林场16年生的闽楠-木荷混交林以及闽楠纯林、木荷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闽楠-木荷混交林的根系分布特性... 【目的】为探讨混交林中闽楠和木荷的种间关系,确定木荷能否作为闽楠的伴生树种营建健康高效的闽楠-木荷混交林。【方法】以金洞林场16年生的闽楠-木荷混交林以及闽楠纯林、木荷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闽楠-木荷混交林的根系分布特性与林分空间结构特性来探讨闽楠-木荷混交林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种间关系;通过分析不同物候期下3种林分的闽楠与木荷叶片养分的动态规律来阐明闽楠与木荷之间的养分利用关系。【结果】1)在16年生闽楠-木荷混交林中,在闽楠周围1.5 m内闽楠和木荷的根系分布虽有部分重叠,但闽楠仍占据优势地位,闽楠和木荷在地下生长空间和养分吸收利用方面存在竞争但竞争不激烈;2)整体林分空间结构上,闽楠、木荷纯林略优于闽楠-木荷混交林,说明混交林的树种不同,树种之间的生长特性和生态特性不一样,林分的均一性会差一些,对其调整结构的难度要大于纯林。混交林中,木荷已对闽楠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3)闽楠-木荷混交林中,对养分吸收利用在物候期上部分不同步,存在相对有利的互补关系;从所有的物候期来看,闽楠叶片的N、P、K含量在大部分时期都高于木荷,表明闽楠-木荷混交更有利于闽楠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木荷对养分的需求更低;4)16年生混交林中闽楠、木荷的生长速度要优于相应的纯林,表明前期竞争促进了林分的生长。【结论】闽楠与木荷混交有利于闽楠获得更多的养分,适度竞争促进了林木的生长,木荷是闽楠较好的伴生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木荷混交林 根系 林分空间结构 养分含量 伴生树种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部麻栎不同群落类型乔木种群结构及演替模拟
3
作者 张维伟 尹代皓 +3 位作者 雷雨婷 韩晓婷 彭潔莹 赵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72-2581,共10页
由于对黄土高原南部麻栎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稳定机制缺乏了解,以不同群落类型麻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监测及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群落类型中重要乔木的种群结构动态,并根据不同群落类型重要乔木种群的年龄结... 由于对黄土高原南部麻栎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稳定机制缺乏了解,以不同群落类型麻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监测及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群落类型中重要乔木的种群结构动态,并根据不同群落类型重要乔木种群的年龄结构数据,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未来20、30、40和50年的种群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不同群落类型中各重要乔木种群生存能力均较好,但松栎混交林中的槲栎种群及麻栎纯林中的茶条槭种群生存能力欠佳;(2)除麻栎纯林中杜梨种群及栎阔混交林中槲栎种群,其余乔木种群的存活曲线皆呈Deevey-Ⅲ型;(3)不同麻栎群落类型中各个重要值较高的乔木种群幼龄级个体数量相对丰富,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未来20、30、40和50年中,不同群落类型中各重要乔木种群均可持续发育,并未出现衰退迹象。同时麻栎纯林具有向混交林演替的趋势,说明未来对不同类型麻栎林经营均应以顺应自然演替规律的近自然经营方式为主。研究结果可为促进次生林持续经营及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栎 重要值 种群数量动态 时间序列预测 种群稳定性
下载PDF
喀斯特栎类老龄林的空间结构分析
4
作者 骆秀琼 何吉安 李远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目的]研究喀斯特栎类老龄林的分布格局、空间关联和标记特征,探明垂直分层在喀斯特森林生物多样性维系中的作用。[方法]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的喀斯特老龄林(>300 a)中建立1块面积为200 m×110 m的固定样地,依据树高和物种... [目的]研究喀斯特栎类老龄林的分布格局、空间关联和标记特征,探明垂直分层在喀斯特森林生物多样性维系中的作用。[方法]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的喀斯特老龄林(>300 a)中建立1块面积为200 m×110 m的固定样地,依据树高和物种组分将树木划分为林分上层和林分下层,用负指数函数分析了径阶与物种多度和丰富度的数量关系,用双相关函数g(r)分析林分上层、林分下层以及它们各自主要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用标记相关函数kmm(r)分析树种和树木大小的空间分布。[结果](1)林分、林分上层和林分下层的径阶分布均呈倒J型,林分和林分下层的物种丰富度随径阶的增大而减小,而林分上层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林分上层在多数尺度上呈规则或随机分布,仅在小尺度(r=0~1 m、4~6 m)上表现为聚集分布,林分下层的聚集强度和尺度皆大于林分上层;(3)林分上层和林分下层之间,以及它们各自的主要种群之间均以随机关联为主,只有个别种间对在小尺度(r=0~2 m)上呈正关联或负关联;(4)林分和林分下层在所有观测尺度上表现为同种聚集,强度明显大于林分上层;林分和林分上层的个体大小分化明显,小径木聚集。林分下层的个体大小相近,在多数尺度上混生。[结论]垂直分层决定了林分上层、林分下层的物种组分、多度、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在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老龄林 垂直分层 大小分化 分布格局
下载PDF
深圳双扇蕨依存环境的植物群落学特征
5
作者 马钰琦 李宇惠 +3 位作者 林琳 沈悦 顾钰峰 王发国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4,共11页
深圳双扇蕨(Dipteris shenzhenensis)是仅在深圳分布的极度濒危(CR)植物。对该种占优势群落进行植物群落学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双扇蕨群落共有维管植物49科73属85种,优势种有深圳双扇蕨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谷木叶冬青(Ilex ... 深圳双扇蕨(Dipteris shenzhenensis)是仅在深圳分布的极度濒危(CR)植物。对该种占优势群落进行植物群落学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双扇蕨群落共有维管植物49科73属85种,优势种有深圳双扇蕨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谷木叶冬青(Ilex memecylifolia)、竹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neglecta)、吊钟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 var.oblongifolia)、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植株个体随着树木高度增加而减少,呈现“倒J”型分布,是亚热带地区明显特点;各生活型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态势;对相同地区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T检验,证明不同群落之间多样性水平无显著差异,同属生态演替的稳定阶段;生态位分析揭示了深圳双扇蕨在群落中的生存状态,说明该种并非广布种,对环境要求苛刻且对资源竞争力差,在群落演替中存在灭绝风险;种间联结分析揭示了该物种与其他优势草本的种间关系,找到了可能的互补与竞争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双扇蕨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群落演替 生态位
下载PDF
树种组成对成都绕城高速路域不同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6
作者 陈波兰 白一术 +3 位作者 唐岚 陈辉琴 魏俊德 郝建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4-643,共10页
【目的】探究乔木树种组成及林分因子对不同路域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成都路域人工林营造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成都绕城高速路域现种植的5种不同树种组成人工林群落(Ⅰ,加杨纯林;Ⅱ,樟树、加杨混交林;Ⅲ,... 【目的】探究乔木树种组成及林分因子对不同路域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成都路域人工林营造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成都绕城高速路域现种植的5种不同树种组成人工林群落(Ⅰ,加杨纯林;Ⅱ,樟树、加杨混交林;Ⅲ,樟树纯林;Ⅳ,樟树、巨桉混交林;Ⅴ,巨桉纯林)的林分因子及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结果】(1)研究区共记录林下植物190种,隶属于71科131属。林下记录到植物科属种数量均为草本层多于灌木层,其中樟树纯林记录到的林下物种数最多。(2)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葎草(Humulus scandens)重要值占比大,分别占据不同人工林群落灌木层与草本层的优势地位。(3)樟树纯林的灌木物种丰富度指数(D)显著高于其他群落(P<0.05);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H')和D指数大小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群落Ⅲ>Ⅳ>Ⅰ>Ⅱ>Ⅴ,其中樟树纯林的H指数显著高于樟树、巨桉混交林外其他群落(P<0.05)。(4)乔木层平均冠幅与灌木层的D指数和H指数、草本层的H指数、H'指数、D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灌木层的H'指数和Jsw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乔木层平均枝下高与灌木层的H指数、H'指数、D指数、Jsw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乔木层的树种组成、平均枝下高和平均冠幅显著影响路域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因此,选择合适树种并定期修枝管理,有利于路域人工林乔灌草群落结构的形成和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组成 路域人工林 林下植被 林分因子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永瓣藤天然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7
作者 陈亮亮 李康琴 +3 位作者 于丽欣 冯晓涛 胡小红 高丽琴 《南方林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1-26,共6页
在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了永瓣藤9个天然群落调查样地,对天然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群落各层次的物种组成,计算其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指数,并结合物种多样性与海拔关系进行耦合。结果表明:(1)永瓣藤天然群落共有维... 在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了永瓣藤9个天然群落调查样地,对天然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群落各层次的物种组成,计算其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指数,并结合物种多样性与海拔关系进行耦合。结果表明:(1)永瓣藤天然群落共有维管植物39科51属60种,杉木为该群落中的优势种,永瓣藤次之;(2)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本层的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标在群落各样地间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在群落垂直结构中,多样性指数大小依次为灌木层>乔木层>藤本层>草本层;(3)永瓣藤在藤本层的重要值为62.78%,位居首位,占绝对的优势地位;(4)物种丰富度、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海拔均无显著相关性。永瓣藤目前在群落中具有较高的生态位,群落中物种间竞争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永瓣藤 天然群落 九岭山
下载PDF
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栎类群落优势种的种群结构特征
8
作者 蒲发光 王瑞 +4 位作者 谢宛 左睿涛 张贝贝 周美生 刘华 《安徽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39-45,共7页
栎类天然次生林是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分布的森林类型。为了解不同类型的群落结构及其在森林生态功能中的作用,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物种重要值采用K-means的方法进行群落划分,并分析其优势种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1)天马保护... 栎类天然次生林是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分布的森林类型。为了解不同类型的群落结构及其在森林生态功能中的作用,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物种重要值采用K-means的方法进行群落划分,并分析其优势种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1)天马保护区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组成丰富,有79科、202属、294种;其中双子叶植物有269种,占全部物种的91.5%。(2)天马保护区栎类天然次生林的主要群落类型有5类,分别为栓皮栎+青冈栎-红果山胡椒-野灯心草群落、青冈栎+牛鼻栓-红果山胡椒-沿阶草群落、茅栗-荚蒾-蕨群落、短柄枹+青冈栎-大果山胡椒-野灯心草群落和麻栎+灯台树-红果山胡椒-求米草群落。(3)优势树种的径级结构完整,呈倒“J”型,Ⅱ径级的占比为最大,其数量占总株数的41.01%。树高级呈“单峰型”正态分布,Ⅳ高度级的株数占比最大,达到29.37%;其次为Ⅲ和Ⅴ高度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类群落 种群结构 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森林群落研究演进态势及热点知识图谱分析
9
作者 王艳茹 张华 《辽宁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39-43,47,共6页
为揭示森林群落研究态势及热点,该文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3 977篇目标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直观刻画了森林群落研究的演进态势及研究热点。结果表明:(1)在发文量上,CNK... 为揭示森林群落研究态势及热点,该文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3 977篇目标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直观刻画了森林群落研究的演进态势及研究热点。结果表明:(1)在发文量上,CNKI数据库自1983年中国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发文量增速加快,受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国内发文量呈中高水平发展态势;WOS数据库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发文量呈增长趋势,直到2020年开始有所回落。(2)在核心作者上,CNKI数据库中共有核心作者147位,其发文量占发文总量的64.96%;WOS数据库中核心作者有117位,其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27.21%。(3)从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图谱看,CNKI数据库中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等词出现频率较高,且与其他关键词联系紧密,反映出国内的研究热点是森林群落物种资源、结构特征、树种生长发育与生长环境;WOS数据库中management(监管)、community forest(共有林)、conservation(保护)、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并与其他关键词联系紧密,表明国际森林群落研究热点为森林群落物种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群落结构特征、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文献计量 知识图谱 研究热点
下载PDF
Life forms affect beta-diversity patterns of larch forests in China
10
作者 Wenjing Fang Qiong Cai +3 位作者 Chengjun Ji Jiangling Zhu Zhiyao Tang Jingyun Fang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9-58,共10页
Beta-diversity reflects the spatial changes in community species composition which helps to understand how communities are assembled and biodiversity is formed and maintained. Larch(Larix) forests, which are coniferou... Beta-diversity reflects the spatial changes in community species composition which helps to understand how communities are assembled and biodiversity is formed and maintained. Larch(Larix) forests, which are coniferous forest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mountainous and plateau areas in North and Southwest China, are critical for maintaining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species diversity. Few studies of larch forests have examined the beta-diversity and its constituent components(species turnover and nestedness-resultant components). Here, we used 483 larch forest plots to determine the total betadiversity and its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life forms(i.e., tree, shrub, and herb) of larch forests in China and to evaluate the main drivers that underlie this beta-diversity. We found that total betadiversity of larch forests was mainly dependent on the species turnover component. In all life forms,total beta-diversity and the species turnover componen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geographic, elevational, current climatic, and paleoclimatic distances. In contrast, the nestedness-resultant component decreased across these same distances. Geograph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explained 20%-25% of total beta-diversity, 18%-27% of species turnover component, and 4%-16% of nestedness-resultant component. Larch forest type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otal beta-diversity and species turnover component.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life forms affect beta-diversity patterns of larch forests in China, and that beta-diversity is driven by both niche differentiation and dispersal limitation. Our findings help to greatly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community assemblies of larch forest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TA-DIVERSITY Species turnover Nestedness-resultant Geographic distance Climatic distance Larch forest
下载PDF
不同密度下小陇山蒙古栎次生混交林树冠结构与密集度的关系
11
作者 蒋孟多 马映栋 +2 位作者 蒋睿 李平英 包永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8,共9页
[目的]林木树冠结构与密集度具有一定关联性。密度效应一直是森林经营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蒙古栎次生林林分密度与树冠结构、密集度的关系,以期深入掌握蒙古栎次生林结构特征,为蒙古栎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方法]于2... [目的]林木树冠结构与密集度具有一定关联性。密度效应一直是森林经营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蒙古栎次生林林分密度与树冠结构、密集度的关系,以期深入掌握蒙古栎次生林结构特征,为蒙古栎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8月在小陇山蒙古栎次生混交林中选取立地条件均一、不同密度的典型样地进行调查,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最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同密度下树冠结构与密集度的关系。[结果]不同密度蒙古栎林中树冠体积的变异最强,其次为冠长与树冠面积,冠幅、冠长率和冠形率的变异最弱,树冠结构特征的变化趋势随林分密度的改变呈单峰型分布。随着林分密度递减,冠幅、树冠面积、树冠体积分别与胸径的相关性趋势近似于“L”型,而冠长和胸径的相关性趋势与林分密度的变化保持了一致,林分密度对冠长率、冠形率与胸径相关性的影响不大。蒙古栎林密集度处于中等密集至很密集状态,但不同密度林分内林木树冠的挤压与重叠程度有差异,其中优势树种蒙古栎、白桦、华山松和椴树起了决定性作用。蒙古栎林中林分密度对树冠结构与密集度关系的影响包含两种路径:林木竞争—树冠结构共同介导的间接影响;林木竞争—胸径—树冠结构共同介导的间接影响。[结论]不同密度蒙古栎林树冠结构有差异,树冠结构特征与林木胸径有关,林分密度影响了蒙古栎林树冠结构与密集度的关系。要实现蒙古栎林的可持续经营,不仅要考虑林木胸径大小,更要关注林木树冠结构特征,通过调整林分密度可优化树冠结构,改善林冠层挤压状况,以促进森林更新与增加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冠结构 密集度 林分密度 小陇山
下载PDF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pecies diversity dynamics of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China:2005 to 2020
12
作者 Shi-Guang Wei Lin Li +3 位作者 Kun-Dong Bai Zhi-Feng Wen Jing-Gang Zhou Qin Lin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70-77,共8页
Here,we characteri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forest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pecies diversity in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China.We found that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is forest chang... Here,we characteri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forest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pecies diversity in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China.We found that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is forest changed over a 15-year period.Specifically,renewal and death of common species was large,with the renewal of individuals mainly concentrated within a few populations,especially those of Aidia canthioides and Cryptocarya concinna.The numbers of individual deaths for common specie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small and mid-diameter level.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mmunity species diversity fluctuated in each monitoring period,showing a more dispersed diversity after the 15-year study period,and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n quadrats increased.In 2010,the death and renewal of the community and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 were different compared to other survey years.Extreme weather may have affected species regeneration and community stability in our subtropical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strengthening th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forest community will help better understand the long-and short-term causes of dynamic fluctuations of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pecies diversity,and reveal the factors that drive changes in community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unity structure Death and renewal dynamics Species diversity dynamics South subtropical forest
下载PDF
百山祖国家公园五岭坑常绿阔叶林甜槠的种群特征
13
作者 蔡焕满 吴素美 +5 位作者 吴逸卿 熊艳云 林阳 毛志斌 吴友贵 吴秋丰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甜槠Castanopsis eyrei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建群种,为了阐明其在百山祖国家公园五岭坑常绿阔叶林的种群特征,了解种群数量动态和发展趋势,在该群落3个不同海拔各建立1个1 hm^(2)固定监测样地,将每个样地划分成400个5 m×5 m... 甜槠Castanopsis eyrei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建群种,为了阐明其在百山祖国家公园五岭坑常绿阔叶林的种群特征,了解种群数量动态和发展趋势,在该群落3个不同海拔各建立1个1 hm^(2)固定监测样地,将每个样地划分成400个5 m×5 m的小样方进行群落调查。结果表明:从径级结构来看,甜槠种群稳定,更新能力强;除了其中1个样地的过熟树为随机分布外,其余的小树、中树、大树、过熟树均为集群分布,从小树到中树聚集程度逐渐减少;在Ⅰ~Ⅲ龄级,甜槠种群具有较大的生命期望,随着龄级的增加生命期望逐渐下降,对3个样地的甜槠种群密度进行比较,发现种群密度较小的样地,由于种内竞争不激烈,死亡率小,因而拥有较大的平均生命期望;甜槠种群的存活曲线符合Deevey-Ⅱ型,说明种群在各龄级的死亡率基本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甜槠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下载PDF
广西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
14
作者 姜冬冬 罗应华 +3 位作者 林建勇 何巧萍 覃林 零雅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61,共11页
【目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是十万大山的主要植被类型,揭示其群落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特征,有利于探讨群落物种竞争关系与维持机制。【方法】以十万大山1 hm^(2)山地常绿阔叶林样地重要值排名前6位的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g(r)函数、方... 【目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是十万大山的主要植被类型,揭示其群落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特征,有利于探讨群落物种竞争关系与维持机制。【方法】以十万大山1 hm^(2)山地常绿阔叶林样地重要值排名前6位的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g(r)函数、方差比率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种内、种间相关性。【结果】以完全随机模型对样地群落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发现优势种在1~11 m尺度上均呈聚集分布,云南桤叶树Clethra delavayi、银木荷Schima argentea、柔毛紫茎Stewartia villosa在1~25 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以异质泊松模型分析时,发现优势种在10~25 m尺度上均呈随机分布,表明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受生境异质性影响,且不同种群受影响的程度不同;样地微地形因子中海拔和坡度对优势种的格局分布影响较大;不同种群的龄级空间分布格局受个体密度影响较大,增长型种群幼龄个体聚集分布,随着龄级的增加其空间分布趋于随机分布,衰退型种群成年个体小尺度上聚集分布,幼龄个体随机分布;样地群落优势种的幼树、小树、成年树之间无种内竞争排斥关系,种内关联性均为正相关或无关联,种内关联性与尺度相关;群落优势种种间关联性总体呈正关联,种间正相关和无关联种对多于负相关种对,表明群落中优势种的种间竞争关系较弱,优势种间相互独立,利于物种共存。【结论】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的分布格局受生境异质性和密度制约的影响,且分布格局随尺度和发育阶段而变化。种内、种间关系多为正相关或无关联,群落优势种排斥竞争关系不显著,群落种群结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联性 种内关联性 山地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东北中东部山区天然次生林乔木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
15
作者 孙越 马宏博 +5 位作者 程福山 张忠辉 罗也 刘婷 包广道 何怀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目的】研究东北中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林分内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旨在为东北中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物种研究与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数据支持。【方法】按照地理网络布点在长白山、张广才岭和老爷岭地区设置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共调查0... 【目的】研究东北中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林分内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旨在为东北中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物种研究与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数据支持。【方法】按照地理网络布点在长白山、张广才岭和老爷岭地区设置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共调查0.1 hm^(2)(半径为17.85 m的样圆)样地183块,并对调查样地内物种组成、区系特征、重要值、径级结构和多样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调查区内胸径(DBH)≥5 cm乔木数量共15 601株,隶属于15科31属60种,主要以蔷薇科和槭树科物种种类最多,以壳斗科和槭树科物种数量最多,以蒙古栎、紫椴、色木槭、春榆和桦树为主要构成树种,该地区物种组成丰富,物种科分属6个区系,以北温带与南温带间断分布为主;物种属共包含9个区系,以北温带分布为主;重要值排名前3的树种,除长白山地区蒙古栎和紫椴的径级结构呈现正态分布、树种个体集中在8~18 cm径级外,长白山地区春榆,张广才岭地区蒙古栎、色木槭和春榆以及老爷岭地区蒙古栎、黑桦和紫椴的径级结构均呈倒“J”形分布,树种个体主要集中在18cm径级以下,整体林分更新良好。3个地区物种丰富度相似,除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外,老爷岭地区物种与长白山和张广才岭地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多样性指标在各地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且3个地区物种相似性均属于中等相似。【结论】我国东北中东部山区森林乔木种类较为丰富,林分中小、中径级林木居多,更新状况良好,未来该区域森林仍能较为稳定发展。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东北中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的研究和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重要值 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接穗类型对马尾松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16
作者 邱禄兴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7期49-53,共5页
从马尾松优良种源区或收集区选择优质马尾松的穗条进行异地嫁接,是收集和抢救种质资源的关键方法之一。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砧木地径、穗条粗度和嫁接部位等因素对马尾松嫁接成活率的影响,以提高马尾松嫁接成活率、保护种质资源。结果表明... 从马尾松优良种源区或收集区选择优质马尾松的穗条进行异地嫁接,是收集和抢救种质资源的关键方法之一。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砧木地径、穗条粗度和嫁接部位等因素对马尾松嫁接成活率的影响,以提高马尾松嫁接成活率、保护种质资源。结果表明,砧木地径1 cm以上、接穗穗条粗壮、嫁接位置距苗干基部10~20 cm的马尾松嫁接试验组合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嫁接 成活率 接穗类型
下载PDF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天然白刺群落多样性及其对降雨的响应
17
作者 杨晓宝 王红平 +5 位作者 李锐 顾兴武 李开雯 雷占蓉 霍建华 张朝祥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为了解降水对白刺灌丛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民勤青土湖绿洲-荒漠过渡带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设立固定样地并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结合年降水量,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开展白刺灌丛群落对降雨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 为了解降水对白刺灌丛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民勤青土湖绿洲-荒漠过渡带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设立固定样地并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结合年降水量,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开展白刺灌丛群落对降雨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中,白刺群落组成对降水的响应明显;在白刺群落中,1年生草本对降雨响应强烈,多年生草本和灌木半灌木对降雨响应不显著;群落中植物种数、物种植株数量对降雨响应强烈;白刺冠幅、当年生长量、盖度与降水量均成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 降雨 巴丹吉林沙漠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六盘山区辽东栎林分结构对各植物层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雪 刘兵兵 +3 位作者 王彦辉 于澎涛 段文标 张军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79,共9页
[目的]量化宁夏六盘山区辽东栎次生林各植物层(乔木层、林下植物层(草本和灌丛)、枯落物层)生物量随郁闭度及林分密度的变化,确定能使各层生物量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的最佳林分结构,以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方法]基于野外调查样地数据,... [目的]量化宁夏六盘山区辽东栎次生林各植物层(乔木层、林下植物层(草本和灌丛)、枯落物层)生物量随郁闭度及林分密度的变化,确定能使各层生物量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的最佳林分结构,以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方法]基于野外调查样地数据,利用上外包线分析法确定辽东栎林各层生物量对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响应规律,并经综合权衡后确定最佳郁闭度范围。[结果]随郁闭度和林分密度增加,乔木层生物量先快速增加,在郁闭度0.75和密度1050株∙hm^(−2)时分别达到292.3和296.9 t∙hm^(−2),分别为其外包线最大值的80%和82%,之后增速变缓;林下植物层生物量先缓慢下降,在郁闭度0.75和密度1150株∙hm^(−2)时分别达到9.08和9.17 t∙hm^(−2),分别为其外包线最大值的89%和86%,之后快速减小;枯落物层生物量先逐渐增加,在郁闭度0.75时达到33.34 t∙hm^(−2),为外包线最大值的97%。综合分析各层生物量随郁闭度的变化表明,需维持林冠郁闭度在0.75~0.79左右,才能使林分各层生物量都保持在各自上外包线最大值的80%以上。[结论]在宁夏六盘山区,要使辽东栎林的乔木层、林下植物层、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均维持在较高水平,需维持林冠郁闭度在最佳范围0.75~0.79左右,这可用于指导该地区及类似地区的辽东栎林多功能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次生林 林分结构 生物量 植物层次 多功能管理 优化郁闭度范围
下载PDF
澜沧江流域云南松群落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
19
作者 徐婷婷 施凯泽 +4 位作者 卢腾飞 郎晓雪 罗胤 冷鸿天 李泽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78-81,114,共5页
依据2020年在澜沧江流域分层抽样调查的120个云南松样地数据,提取云南松群落数据和地形因子数据,采用典型对应分析法研究澜沧江流域云南松群落的分布与海拔、坡向和坡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地形因子中对澜沧江流域云南松群落分布影响... 依据2020年在澜沧江流域分层抽样调查的120个云南松样地数据,提取云南松群落数据和地形因子数据,采用典型对应分析法研究澜沧江流域云南松群落的分布与海拔、坡向和坡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地形因子中对澜沧江流域云南松群落分布影响较大的因子为海拔,其次为坡度,坡向对云南松林分布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群落 典型对应分析法 地形因子 澜沧江流域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群落主要种生态位特征
20
作者 周晓雷 杨富强 +7 位作者 王明军 黄海霞 田青 周旭姣 赵安 贺万鹏 赵艳丽 姜礼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37,共15页
特定环境下植物的生态位决定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状态。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采用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Pianka和Schoener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4个演替阶段群落的种群生态位宽度... 特定环境下植物的生态位决定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状态。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采用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Pianka和Schoener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4个演替阶段群落的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并划分群落特化种和泛化种。结果表明: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的草本层主要物种的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结果基本一致,同一物种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位宽度存在差异,生态位宽度23 a>5 a>15 a>顶级群落(Climax)。5 a群落有2个特化种2个泛化种,15 a群落有4个特化种2个泛化种,23 a群落仅有3个特化种,Climax群落有3个特化种5个泛化种。23 a群落的高生态位重叠指数的种对数占比最小,而Climax群落有着较少低生态位重叠指数的种对数;中等生态位重叠指数的种对数占总对数比值大小顺序为Climax>5 a>15 a>23 a。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得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经过重度火干扰后,火烧迹地演替初期的群落(5 a)和受人为定向干扰的群落(23 a),植物生境资源丰富,各植物种的生态位宽度都相对较大、生态位重叠较小,相应地种间竞争小;演替中期(15 a),生态位重叠分离现象明显,群落中的大多数种在资源利用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种间竞争加剧;而Climax属于顶级群落,各种的生态位宽度相对较宽,大多数植物种间生态位重叠不高,竞争较小,群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除了Climax群落,其他各演替阶段群落所含特化种占特化种与泛化种之和比≥50%,特定的生境促使特化种的形成。适当的人为干预能够提高群落内种的生态位宽度,降低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形成较为稳定的生态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 生态位 云杉-巴山冷杉林 火烧迹地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