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7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草对山核桃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1
作者 季琳琳 陈素传 +3 位作者 吴志辉 常君 韩文妍 张俊佩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49,共9页
山核桃林下设置3种人工生草(油菜、绵枣儿、野豌豆)及清耕(对照)4个处理,种植4年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不同处理微生物与环境因子关联性。结果表明:山核桃林下不同生草处理占优势地位的土壤... 山核桃林下设置3种人工生草(油菜、绵枣儿、野豌豆)及清耕(对照)4个处理,种植4年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不同处理微生物与环境因子关联性。结果表明:山核桃林下不同生草处理占优势地位的土壤细菌群落为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油菜处理上层(0~10 cm)土壤较下层(20~40 cm)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71.41%;各生草处理占优势地位的真菌群落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球囊菌门,上层(0~10 cm)土壤球囊菌门相对丰度较对照分别提高202.81%、193.90%、65.04%,各生草处理上层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均匀度较高且物种丰富,油菜处理上层土壤Chao1、Shannon、Ace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生草处理。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各处理间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树状聚类图显示,不同生草处理对土壤的细菌、真菌群落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基于门水平下土壤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可知,细菌群落结构与pH、全磷、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真菌群落结构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磷、有效磷、过氧化氢酶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不同生草处理对山核桃林地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选择适宜的生草种类可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均匀度及丰富度,其中油菜综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 林地 生草 群落结构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铝胁迫下5种内生真菌的生长与吸收动力学特征
2
作者 简灵静 张瑶锐 +3 位作者 林晗 谢安强 陈灿 范海兰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3,共7页
为了解铝(Al)胁迫下不同内生真菌的生长情况及其对Al^(3+)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筛选抗铝性较强的优良菌株。选取分离自南方酸性红壤区耐铝树种千年桐的5种不同内生真菌(分别隶属于拟盘多毛孢属、链格孢属、盾壳霉属、青霉属和嗜热真菌属)... 为了解铝(Al)胁迫下不同内生真菌的生长情况及其对Al^(3+)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筛选抗铝性较强的优良菌株。选取分离自南方酸性红壤区耐铝树种千年桐的5种不同内生真菌(分别隶属于拟盘多毛孢属、链格孢属、盾壳霉属、青霉属和嗜热真菌属)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Al^(3+)浓度(0、0.555、0.746、1.111、1.852 mmol·L^(-1)),研究内生真菌的生长情况及其对Al^(3+)的吸收、吸附特征,并分析5种内生真菌的阳离子交换量和吸收动力学情况。结果表明:5种内生真菌菌株的生物量总体随着Al^(3+)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Al^(3+)浓度低于1.111 mmol·L^(-1)时,5种内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耐铝性,当Al^(3+)浓度为1.852 mmol·L^(-1)时,5种菌株对Al^(3+)的耐受能力显著下降(P<0.05);各菌株对Al^(3+)的吸收和吸附均随着Al^(3+)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青霉属菌株的平均生长量达158 mg,其生物量显著大于其他4种菌株(P<0.05),其耐受指数、吸收动力学指标及吸附性Al^(3+)含量也相对较高,而其吸收性Al^(3+)含量均小于其他4种菌株。综合上述各项指标,相较于其他4种菌株,青霉属菌株细胞壁的吸附性Al^(3+)含量较多,能够防御Al^(3+)进入细胞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铝胁迫 吸收动力学 阳离子交换量 吸收和吸附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对元宝枫生长及其根系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晴 段文艳 +2 位作者 李鑫 景若楠 盛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6,共8页
【目的】阐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元宝枫生长状况及根系形态特性的影响,探讨元宝枫根系形态与其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在元宝枫幼苗生长基质中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 【目的】阐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元宝枫生长状况及根系形态特性的影响,探讨元宝枫根系形态与其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在元宝枫幼苗生长基质中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2种AM真菌,以不接种AM真菌为对照,通过盆栽试验,培养90 d后,测定元宝枫的生长状况、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分析接菌与不接菌处理之间的差异,采用envfit()函数、冗余度分析和变差分解分析元宝枫生长状况与其他指标间的关系。【结果】①接种2种AM真菌后,元宝枫株高、地径、茎干质量和根系活力较对照显著提高,根冠比下降。根内根孢囊霉对元宝枫的促生作用比摩西斗管囊霉显著。②与对照相比,接种2种AM真菌后,元宝枫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显著增大,粗根根长占总根长的比例增加,细根根长占总根长的比例显著降低。根内根孢囊霉对元宝枫根系形态的影响比摩西斗管囊霉显著。③元宝枫生长状况与其根系活力和根系形态密切相关。【结论】接种AM真菌有助于增强元宝枫的根系活力,改善其根系形态,促使其汲取更多养分,进而提高其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枫 丛枝菌根真菌 根系活力 根系形态
下载PDF
青海高寒草甸马勃蘑菇圈增温作用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曹铭 王文颖 +4 位作者 徐进 周华坤 刘艳方 德却拉姆 杨玉青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2-817,共6页
蘑菇圈是广泛存在于草地和森林的大型真菌子实体环状群落。有些蘑菇圈如马勃蘑菇圈会显著促进周围植物生长,其蘑菇圈真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一直是一个热点科学问题。本研究选取青海海北高寒草甸马勃蘑菇圈,从2023年6月15日至7月15日,... 蘑菇圈是广泛存在于草地和森林的大型真菌子实体环状群落。有些蘑菇圈如马勃蘑菇圈会显著促进周围植物生长,其蘑菇圈真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一直是一个热点科学问题。本研究选取青海海北高寒草甸马勃蘑菇圈,从2023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对蘑菇圈土壤温度进行连续监测,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对蘑菇圈子实体进行拍照,同时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检验蘑菇圈真菌生长对土壤温度和土壤酶活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蘑菇圈圈上土壤温度变化与圈内、圈外有明显差异,在当日23时后至次日凌晨5时,蘑菇圈上土壤温度高于圈外与圈内0.3℃~1.6℃,红外影像显示蘑菇圈真菌子实体温度显著高于环境温度4℃。蘑菇圈圈上速效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圈内圈外(P<0.05)。蘑菇圈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圈内和圈外。因此马勃蘑菇圈真菌的生长增加了土壤环境温度、提高土壤酶活,通过增加土壤速效养分促进了蘑菇圈上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圈 高寒草甸 土壤增温 土壤酶活
下载PDF
杨树响应胶孢炭疽菌侵染的转录组学研究
5
作者 李娴 陈思思 谢剑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102,共12页
【目的】通过生理指标和高通量转录组数据解析杨树响应病原菌侵染的分子机制,为探究杨树叶片在胶孢炭疽菌侵染下生理及分子响应模式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方法】以毛白杨无性系LM50为试验材料,对胶孢炭疽菌侵染后3种抗氧化酶活性(多酚... 【目的】通过生理指标和高通量转录组数据解析杨树响应病原菌侵染的分子机制,为探究杨树叶片在胶孢炭疽菌侵染下生理及分子响应模式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方法】以毛白杨无性系LM50为试验材料,对胶孢炭疽菌侵染后3种抗氧化酶活性(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变化模式进行分析;基于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关键基因及其表达模式。【结果】病原菌侵染叶片6 d后,丙二醛含量和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显著提高。共检测到4547个杨树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262个基因上调,2285个基因下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糖类、脂类、次生代谢产物、苯丙烷、谷胱甘肽、多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及代谢等生物学通路。WRKY、ERF等转录因子家族表达量明显改变,可能在杨树响应病原菌胁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27个WRKY和23个ERF转录因子表达明显受到激活。MapMan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侵染导致氧化胁迫的产生,植物激素含量也增加,这些激素作为信号激活防御反应,最终诱导大量抗病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结论】27个WRKY和23个ERF转录因子可能在杨树响应病原菌胁迫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谷胱甘肽、苯丙烷和类黄酮次生代谢通路可能参与杨树响应胶孢炭疽菌侵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生物胁迫 转录组 胶孢炭疽菌
下载PDF
寒温带落叶松林土壤细菌组成和多样性对雪盖的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崔福星 杨立宾 +3 位作者 潘虹 江云兵 魏丹 周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43,共12页
【目的】探明雪盖下寒温带落叶松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演变特征,探讨其影响因子和雪生态的响应机制。【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冗余分析的方法解析去除降雪(NS)、自然降雪(CK)、增倍降雪(DS)、极端降雪(ES)... 【目的】探明雪盖下寒温带落叶松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演变特征,探讨其影响因子和雪生态的响应机制。【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冗余分析的方法解析去除降雪(NS)、自然降雪(CK)、增倍降雪(DS)、极端降雪(ES)处理下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厚度雪盖改变了落叶松林的土壤小环境,土壤温度(Tem)随着雪盖厚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有机碳(OC)则显著降低,Tem、pH值、OC、全氮(TN)、速效磷(AP)在各雪盖土壤中呈现显著性差异。细菌群落比较分析表明:物种组成方面,4组雪盖环境中共检出30个细菌门,其中NS与其他3组降雪处理土壤优势菌门分别为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菌属均为Candidatus Udaeobacter,此外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Oxalobacteraceae_Norank及Arenimonas等菌群在各雪盖处理中呈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群落多样性方面,尽管不同厚度雪盖影响了土壤细菌的结构及种群分布,但未显著改变组内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然而在考虑不同分组间物种差异和丰度情况下,雪盖显著改变了操作分类单元(OTU)水平上细菌群落的Beta多样性。环境因子关联分析表明,pH值、OC、TN为雪盖环境中多重共线性较小且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其中,pH值在属水平上与细菌群落呈现显著相关,OTU水平上呈现极显著相关;OC在OTU水平上呈现显著相关。群落功能预测及组间差异分析表明,雪盖土壤细菌主要执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固氮、甲烷和芳香族化合物降解、纤维素水解以及光化能等生态功能,且在尿素分解、铁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上存在组间显著差异。【结论】雪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寒温带落叶松林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这种影响对微生物参与的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调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盖 落叶松林 细菌群落 土壤环境因子
下载PDF
小鼠抗西方马脑炎病毒E2蛋白胞外区(E2ecto)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7
作者 武福星 董阳超 +6 位作者 张剑 薛潘 袁若栋 陈洋 元航 李宝莉 雷迎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8,共7页
目的制备针对西方马脑炎病毒(WEEV)E2包膜糖蛋白胞外区(E2ecto)的小鼠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方法构建表达WEEV E2ecto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WEEV E2ecto,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IPTG诱导表达,主要为包涵体形式。包涵体纯化后,通... 目的制备针对西方马脑炎病毒(WEEV)E2包膜糖蛋白胞外区(E2ecto)的小鼠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方法构建表达WEEV E2ecto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WEEV E2ecto,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IPTG诱导表达,主要为包涵体形式。包涵体纯化后,通过变性、复性、超滤等制备得到E2ecto蛋白;以QuickAntibody-Mouse5W为佐剂,将E2ecto蛋白肌肉免疫BALB/c小鼠,间隔21 d加强1次。免疫后35 d,取效价超过1×104的小鼠腹腔接种1次E2ecto蛋白,3 d后取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通过有限稀释法筛选稳定分泌特异性mAb的杂交瘤细胞,接种小鼠腹腔后制备腹水;利用ELISA检测抗体亚型及腹水中抗体效价的水平;将真核表达质粒pCAGGS-WEEV-CE3E2E1转染BHK-21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法(IFA)鉴定上述mAb的生物学活性;利用东方马脑炎病毒(EEEV)、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的E2ecto蛋白进行ELISA鉴定上述抗体的特异性。结果成功表达及复性获得了纯化的WEEV E2ecto蛋白;制备了3G6G10、3D7G2、3B9E8、3D5B7四株mAb,其亚型分别为IgG2c(κ)、IgM(κ)、IgM(κ)、IgG1(κ);3G6G10、3B9E8、3D7G2腹水抗体效价均为105,3D5B7达到107;该4株抗体与VEEV和EEEV等其他脑炎甲病毒无交叉反应。结论成功制备了4株特异性结合WEEVE2ecto的小鼠m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脑炎病毒(WEEV) E2包膜糖蛋白胞外区(E2ecto) 原核表达 单克隆抗体(mAb)
原文传递
植物内生真菌生防作用研究进展
8
作者 白娜娜 姜海燕 狄佳麟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163-166,共4页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总结近年来国内对植物内生真菌生防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显示,内生真菌广泛分布在健康植物各个组织、器官内,在与植物经历协同进化后,可形成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类似的活性产物,其种类丰富多样,具有抑制病原菌生...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总结近年来国内对植物内生真菌生防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显示,内生真菌广泛分布在健康植物各个组织、器官内,在与植物经历协同进化后,可形成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类似的活性产物,其种类丰富多样,具有抑制病原菌生长、杀死植食性昆虫以及促进宿主植物生长等生防作用。基于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期为新型生防菌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代谢产物 生防作用 宿主植物
下载PDF
种植方式和菌根类型对吸收根性状的影响
9
作者 梁佳芳 任鑫华 +1 位作者 夏蕾 刘碧桃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1,共10页
[目的]通过分析种植方式对两种菌根类型树种吸收根性状的影响,揭示物种共存的适应条件。[方法]本研究选择8个树种(5个AM树种和3个EM树种)的单种和所有树种混种的样地,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单种vs混种)下两类型菌根(AM vs EM)树种吸收根(1~... [目的]通过分析种植方式对两种菌根类型树种吸收根性状的影响,揭示物种共存的适应条件。[方法]本研究选择8个树种(5个AM树种和3个EM树种)的单种和所有树种混种的样地,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单种vs混种)下两类型菌根(AM vs EM)树种吸收根(1~2级根)的主要形态性状(根直径、比根长、根组织密度、单根长)和构型性状(根分支强度、根分支比)及菌根侵染率的差异。[结果]菌根类型极显著影响吸收根的形态和构型性状(p<0.001),显著影响菌根侵染率(p<0.05);种植方式仅显著影响吸收根的组织密度和根构型性状(p<0.05);菌根类型和种植方式对所有性状均无交互影响(p>0.05)。AM树种根性状间的相关程度高于EM树种,混种大幅度降低AM树种根性状间的相关性。混种降低AM树种根形态性状的可塑性(比根长除外),增大其构型性状的可塑性;混种降低EM树种根组织密度的可塑性,增大根直径、构型性状及侵染率的可塑性。[结论]AM和EM树种的根形态和构型性状均有显著差异。混种对AM和EM树种根性状的可塑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增大AM树种的分支强度,降低EM树种的根组织密度。可见,不同菌根树种可以通过调节不同根性状变化来实现物种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 丛枝菌根 外生菌根 根系性状 菌根侵染率
下载PDF
不同基质和培养时间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耐逆性研究
10
作者 陈名君 李俊 黄勃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55,共11页
球孢白僵菌孢子是应用最广泛的真菌杀虫剂关键因子,为了解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时间对球孢白僵菌孢子抗逆能力的影响,从采集自全国不同温区30株球孢白僵菌菌株中筛选出5株生长快、产孢量大的菌株——RCEF5609、RCEF5746、RCEF5688、RCEF6200... 球孢白僵菌孢子是应用最广泛的真菌杀虫剂关键因子,为了解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时间对球孢白僵菌孢子抗逆能力的影响,从采集自全国不同温区30株球孢白僵菌菌株中筛选出5株生长快、产孢量大的菌株——RCEF5609、RCEF5746、RCEF5688、RCEF6200和RCEF6857。采用营养丰富度不同的常用培养基(PDA、SDAY和MEA)和不同培养时间两个方面研究菌株耐热和抗紫外性,并分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上的变化。结果表明,菌株RCEF6200和RCEF5688分生孢子发芽率最高,抗逆性最强,RCEF5609孢子萌发率最低,抗逆性最弱;营养贫瘠的PDA较营养丰富的SDAY和MEA产生的孢子更有利于耐热和抗紫外,培养7 d的分生孢子抗逆性更强。进一步分析抗逆性最强的菌株RCEF6200和抗逆性最弱的菌株RCEF5609抗逆基因转录水平,结果显示,菌株RCEF6200和RCEF5609逆境胁迫后与对照组相比,在PDA培养基上和7 d的培养条件下,较其他处理中耐热性和抗紫外线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呈不同程度增加,可见抗逆相关基因转录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研究为生产抗逆性强的球孢白僵菌菌剂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耐热性 紫外胁迫 培养时间 培养基
下载PDF
以beta-tubulin基因为选择标记的淡紫紫孢菌遗传转化
11
作者 王曦茁 汪来发 +4 位作者 曹业凡 胡坚 汪祥 覃艳 王永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19,共8页
[目的]建立稳定的食线虫真菌淡紫紫孢菌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插入突变体。[方法]介导的方法,以淡紫紫孢菌20-7的分生孢子为受体,将新构建的携带beta tubulin基因的质粒转化进入淡紫紫孢菌的细胞中,通过优化诱导乙酰丁香酮(AS)的浓度、诱... [目的]建立稳定的食线虫真菌淡紫紫孢菌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插入突变体。[方法]介导的方法,以淡紫紫孢菌20-7的分生孢子为受体,将新构建的携带beta tubulin基因的质粒转化进入淡紫紫孢菌的细胞中,通过优化诱导乙酰丁香酮(AS)的浓度、诱导培养时间、农杆菌终浓度OD660值、共培养AS的浓度、共培养时间和共培养温度等因子,建立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获得致病力不同的突变体。[结果]共培养过程中使用萌发孢子是成功建立淡紫紫孢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必要条件;淡紫紫孢菌萌发的孢子与农杆菌EHA105在25℃共振荡培养48 h时,且在共培养阶段当乙酰丁香酮浓度为200μg·mL^(−1)(pH5.5)时转化效率最高,转化效率为1200~3200个转化子/106分生孢子,阳性抗性转化子比率为96%;转化子PCR表明,T-DNA已整合到淡紫紫孢菌的基因组中;Southern杂交验证表明,83.3%的转化子为T-DNA单拷贝插入;成功建立了可靠的淡紫紫孢菌的遗传转化体系,并从20个转化子中筛选到16个致病力变异的突变体。[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农杆菌介导的、以beta-tubulin基因为选择标记的淡紫紫孢菌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致病力变异的插入突变体,为淡紫紫孢菌的基因功能、致病机制研究及优良菌株选育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紫紫孢菌 根癌农杆菌 BETA-TUBULIN 插入突变 致病力
下载PDF
乡土用材树种与红菇菌根菌高效共生体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周再知 陈羽 +4 位作者 梁坤南 张玉臣 张斌 黄桂华 马华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14,共8页
为筛选乡土用材树种与菌根型食用红菇菌的高效共生组合体,以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白锥Castanopsis fabric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宿主,以正红菇Russula vinosa07240、07242、07243、0204和0553菌株和鳞盖红菇Russulalepida000... 为筛选乡土用材树种与菌根型食用红菇菌的高效共生组合体,以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白锥Castanopsis fabric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宿主,以正红菇Russula vinosa07240、07242、07243、0204和0553菌株和鳞盖红菇Russulalepida0005菌株为菌种,开展了苗期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6个红菇菌株均可在红锥、白锥和马尾松苗木根系上形成感染,感染率46.7%~90.0%。马尾松的接种效应最快,不同接种处理之间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差异分别在接种后1个月和4个月时达到显著;而红锥和白锥苗高生长差异则在接种后10个月,地径生长差异分别在接种后12个月和14个月时达到显著。以0553菌株接种的红锥、马尾松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高于其他5个菌株接种处理。与对照相比,0553菌株接种下的红锥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增长量分别达24.1%、19.8%和50.4%,马尾松则分别达20.9%、18.6%和49.1%。对于白锥,则以07242菌株接种处理下的生长效应最大,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增长量分别达54.0%、20.2%和57.2%。红锥、马尾松与正红菇0553菌株,白锥与正红菇07242菌株为高效根菌共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锥 白锥 马尾松 红菇菌根菌 共生体 接种效应
下载PDF
不同优势菌根类型转变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性状的影响
13
作者 马行聪 金文豪 +3 位作者 屠嘉莹 盛卫星 陈俊辉 秦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9-1157,共9页
【目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向阔叶林转变驱动优势菌根类型由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转向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不同类型菌根由于其菌丝生物量和分泌物的不同,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研究优势菌根... 【目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向阔叶林转变驱动优势菌根类型由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转向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不同类型菌根由于其菌丝生物量和分泌物的不同,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研究优势菌根类型转变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分析了不同优势菌根类型林分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占比及碳氮质量分数、菌根真菌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等。【结果】与ECM占优势的马尾松林相比,AM占优势的阔叶林在土壤团聚体的组成、稳定性及碳氮质量分数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团聚体(直径d>250μm)比例和平均质量直径显著升高(P<0.05),而粉黏粒(d<53μm)占比显著降低(P<0.05)。此外,大团聚体碳氮比显著降低(P<0.05),所有粒级团聚体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大团聚体中易提取态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和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趋于升高,微团聚体(d为53~250μm)和粉黏粒中易提取态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和麦角固醇质量分数则显著降低(P<0.05)。随机森林结果显示: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主要与易提取态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CM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变化有关(P<0.05)。【结论】在ECM占优势的马尾松林转变为AM占优势的阔叶林的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显著升高,菌根生物量是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异的重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 外生菌根 土壤有机碳 酶活性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
下载PDF
杉木根系接种AMF染色条件的筛选及观察
14
作者 许静静 田云龙 +2 位作者 魏博 马祥庆 吴鹏飞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6-172,共7页
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情况观察是深入研究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生物共生机制的重要基础。以杉木同一无性系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在接种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3个月后,基于经典的台盼蓝染色法,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杉木根... 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情况观察是深入研究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生物共生机制的重要基础。以杉木同一无性系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在接种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3个月后,基于经典的台盼蓝染色法,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杉木根系染色效果的KOH浓度、温度以及染色时间等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研究,比较分析杉木不同根序的AMF侵染率差异性规律。结果表明,对于杉木幼苗1级根,筛选出20%的KOH浓度、水煮温度90℃和染色时间30 min这一组合的染色效果较好,显微制片中的根系皮层组织细胞、菌丝结构清晰;对于杉木2级根,采用20%KOH浓度、水煮温度96℃和染色时间10 min处理下的染色效果较好;相对木质化程度最高的3级根,采用20%KOH浓度、水煮温度100℃、染色时间30 min或10%KOH浓度、水温96℃、染色时间20 min这2种组合的染色效果较好。与杉木幼苗1级根和3级根相比,2级根的AMF侵染率明显较高(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根级 丛枝菌根真菌 染色方法 侵染率
下载PDF
马尾松叶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性特征
15
作者 邓丽 郑炀 孙学广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127,共10页
为探究马尾松叶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性特征,以马尾松针叶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马尾松叶际细菌和叶际真菌在不同季节的测序结果。结果显示:(1)从马尾松针叶共检测到1 232个叶际细菌分类单元(OTUs)和509个叶际真菌分类单元(OTUs... 为探究马尾松叶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性特征,以马尾松针叶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马尾松叶际细菌和叶际真菌在不同季节的测序结果。结果显示:(1)从马尾松针叶共检测到1 232个叶际细菌分类单元(OTUs)和509个叶际真菌分类单元(OTUs)。(2)叶际细菌在春季时物种丰富度最高,ACE指数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物种与厚壁菌门(Firmicutes)物种占据主导地位。在属水平上,uncultured_bacterium_o_Chloroplast在春、夏、冬季保持较高的相对丰度,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在秋季相对丰度最高。叶际真菌在春季时物种丰富度最高,秋季最低。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叶际真菌群落主要的优势类群。属水平上,多臂菌属(Trichomerium)在各季节中相对丰度均保持最高。(3)LEfSe分析表明,马尾松叶际细菌在冬季时显著性差异物种最多,叶际真菌则在秋季时显著性差异物种最少。(4)叶际细菌主要参与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环境信息处理以及细胞过程等生物学过程。叶际真菌则主要分为共生营养型、寄生营养型和腐生营养型3类生物代谢通路功能,各季节叶际细菌的功能组成较真菌更为稳定。结果表明:马尾松叶际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叶际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组成存在季节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叶际微生物 季节变化 多样性 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万年青炭疽病菌的识别与鉴定
16
作者 姜宁 王成彬 +2 位作者 薛寒 朴春根 李永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2期89-95,共7页
【目的】鉴定高邮市普遍发生的万年青(Rohdea japonica)叶片炭疽病菌,并明确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致病性。【方法】基于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几丁质合成酶(chs)、肌动蛋白(act)、微管蛋白(tub2)这5个基... 【目的】鉴定高邮市普遍发生的万年青(Rohdea japonica)叶片炭疽病菌,并明确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致病性。【方法】基于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几丁质合成酶(chs)、肌动蛋白(act)、微管蛋白(tub2)这5个基因片段以及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对分离自病斑的菌株进行准确鉴定;并通过致病性测定试验,明确菌株的致病力。【结果】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显示,分离自万年青的菌株与山麦冬刺盘孢(Colletotrichum liriopes)的模式菌株(CBS 119444)聚成一支;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镰刀形、同侧略弯的分生孢子符合山麦冬刺盘孢的形态特征。因此,分离菌株被鉴定为白蜡树刺盘孢复合种内的山麦冬刺盘孢。本研究获得的山麦冬刺盘孢菌株接种到健康叶片上能引起典型的炭疽病斑,并能够从接种病斑中再次分离到山麦冬刺盘孢菌株。【结论】结果明确了山麦冬刺盘孢是高邮市发生严重的万年青炭疽病病原菌,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麦冬刺盘孢 小丛壳目 万年青炭疽病 系统学 分类
下载PDF
日照市5种草地植物炭疽病的病原鉴定
17
作者 王成彬 马春艳 +3 位作者 李永 薛寒 朴春根 姜宁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1期78-87,共10页
【目的】明晰日照市草地植物炭疽病的发生情况和病原种类。【方法】2021—2022年在日照市进行草地植物病害调查。通过采集和分离病害样本获得病原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多基因分子系统学(ITS-gapdh-chs-1-act-tub2)鉴定病原并明确其分类地位... 【目的】明晰日照市草地植物炭疽病的发生情况和病原种类。【方法】2021—2022年在日照市进行草地植物病害调查。通过采集和分离病害样本获得病原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多基因分子系统学(ITS-gapdh-chs-1-act-tub2)鉴定病原并明确其分类地位,通过致病性测定试验明确病原菌。【结果】确定4种刺盘孢引起5种草地植物炭疽病,即隐秘刺盘孢(Colletotrichum aenigma)引起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和葎草(Humulus scandens)炭疽病、喀斯特刺盘孢(C. karstii)引起山莴苣(Lactuca sibirica)炭疽病、烟草刺盘孢(C. tabacum)引起巴天酸模(Rumex patientia)炭疽病以及平头刺盘孢(C. truncatum)引起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炭疽病。【结论】本研究可为草地植物炭疽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盘孢 炭疽病 系统发育学 形态学
下载PDF
西藏雪灵芝根际固氮菌的分离与鉴定
18
作者 崔月 张新军 +2 位作者 王瑞红 廖会君 贾锦鹏 《高原农业》 2023年第6期638-643,共6页
雪灵芝是藏东南色季拉山珍稀药用植物,其根际固氮菌对于雪灵芝适应高寒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Ashby无氮液体培养基对采自色季拉山的雪灵芝根际土样进行固氮菌的富集培养,把富集培养液涂布于Ashby固体培养基来分离固氮菌,并依据形... 雪灵芝是藏东南色季拉山珍稀药用植物,其根际固氮菌对于雪灵芝适应高寒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Ashby无氮液体培养基对采自色季拉山的雪灵芝根际土样进行固氮菌的富集培养,把富集培养液涂布于Ashby固体培养基来分离固氮菌,并依据形态学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对所分离到的固氮菌初步鉴定。从西藏雪灵芝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到2株固氮菌,分别编号为LZ-Azo1和LZ-Azo2,并保存菌种。根据菌落特征、菌体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对这2株固氮菌进行了鉴定,LZ-Azo1为圆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而LZ-azo2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分离到的2株固氮菌皆属于自生固氮菌,有助于西藏雪灵芝在高寒环境中获取氮源,对其适应高寒环境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灵芝 固氮菌 根际微生物 菌种鉴定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胜男 高海燕 +4 位作者 王志波 闫德仁 王春颖 唐凯 冯福应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8-105,共8页
为明确营造混交林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苏木山林场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自然恢复荒地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物种组成,采用主坐标分析、线性判别分析(LEfSE)明确土壤... 为明确营造混交林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苏木山林场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自然恢复荒地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物种组成,采用主坐标分析、线性判别分析(LEfSE)明确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冗余分析阐明土壤养分对细菌群落分布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是混交林以及荒地表层(0<h≤20 cm)、底层(20 cm<h≤40 cm)土壤的优势门,黄色杆菌科、分枝杆菌属、慢生根瘤菌属是混交林地表层土壤的优势细菌类群,其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荒地土壤。②拟杆菌门、甲基肌酐门、粘球菌门、放线菌纲、甲基肌酐纲、红色杆菌纲、脱卤球菌纲、黄色杆菌科、Methyloligellaceae、红色杆菌科、Vicinamibacteraceae、慢生根瘤菌属、土微菌属、红杆菌属、Ilumatobacter为混交林地和荒地表层、底层土壤差异贡献率最大的细菌类群;细菌群落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混交林与荒地差异、土层差异。③土壤速效氮、有机质、碱性蛋白酶是影响混交林以及荒地表、底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并且促进了参与土壤碳、氮、磷循环的细菌类群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林 细菌群落 华北落叶松 差异细菌
下载PDF
寒温带地区典型森林类型中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孟兆云 李敏 +3 位作者 杨勋爵 吕桂芬 牛艳芳 张亚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47,共10页
外生菌根(ECM)真菌可促进宿主植物对土壤中水分和营养的吸收,提高宿主植物的抗逆性及对环境的适应,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探明寒温带地区ECM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以及土壤理化因子对真菌群落组成的可能影响机制... 外生菌根(ECM)真菌可促进宿主植物对土壤中水分和营养的吸收,提高宿主植物的抗逆性及对环境的适应,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探明寒温带地区ECM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以及土壤理化因子对真菌群落组成的可能影响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Illumina Miseq)平台对大兴安岭4种典型森林类型白桦、樟子松、兴安落叶松和偃松的根围土壤ECM真菌群落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典型森林类型根围土壤中共获得167个ECM真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隶属于2个门、4个纲、10个目、24个科、36个属。在门水平上,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的相对丰度占96.4%,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占3.6%。在属水平上,红菇属(Russula,30.2%)、丝膜菌属(Cortinarius,17.1%)、Piloderma(9.6%)、棉革菌属(Tomentella,7.2%)、丝盖伞属(Inocybe,7.2%)和蜡壳耳属(Sebacina,6.2%)的相对丰度均>5.0%,是该地区的优势ECM真菌类群。不同森林类型的优势ECM真菌在属水平上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理化因子共解释了不同森林类型ECM真菌群落变异的92.4%,其中硝态氮、土壤总氮和土壤pH值对ECM真菌群落组成均有显著影响,解释度分别为60.4%、10.6%和9.5%。研究结果为认识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ECM真菌的群落组成与功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真菌 群落组成 森林类型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