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7篇文章
< 1 2 1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牛母系遗传多样性、分化及与我国北方黄牛品种间的遗传关系
1
作者 马志杰 魏旭东 +5 位作者 盛欣 吴志鹏 陈生梅 雷初朝 晁生玉 韩建林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2,共10页
为从分子水平上探究柴达木牛的母系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遗传背景及与我国北方其他黄牛品种间的遗传关系,本研究对265头柴达木牛个体mt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测定,并从GenBank下载了我国北方13个其他地方黄牛品种(群体)的206条相应序... 为从分子水平上探究柴达木牛的母系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遗传背景及与我国北方其他黄牛品种间的遗传关系,本研究对265头柴达木牛个体mt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测定,并从GenBank下载了我国北方13个其他地方黄牛品种(群体)的206条相应序列,以雷州牛为参照对15个黄牛品种(群体)的480条mtDNAD-loop区序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柴达木牛mtDNAD-loop区核苷酸序列长度在909~916bp之间,排除插入/缺失后多序列比对分析共检测到86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包括15个单一多态位点和71个简约信息位点;依据序列间核苷酸变异在柴达木牛中共确定了56种单倍型。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柴达木牛具有丰富的母系遗传多样性,其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957 3±0.004 1和0.161 6±0.080 5;品种内大柴旦、茫崖、都兰3个群体相比乌兰、格尔木2个群体具有更高的遗传变异,母系遗传多样性水平更高。遗传分化分析表明,柴达木牛品种内群体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FST=0.020 2~0.192 8),但各群体间分化程度整体水平较高,部分群体间达到中等及中等以上分化程度。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柴达木牛由2个母系支系组成,包含普通牛T1~T5和瘤牛I1 6种单倍型组,以T2和T3单倍型组为主,拥有普通牛和瘤牛混合血统,但受到约0.75%的牦牛基因渐渗影响。聚类分析显示,柴达木牛与蒙古牛、秦川牛遗传关系最近,与安西牛、延边牛、长白山牛、沿江牛、西藏牛品种(群体)间聚类关系较近,与哈萨克牛、阿尔泰牛、临夏牛、武威牛亲缘关系较远,而与阿沛甲咂牛、日喀则牛、雷州牛遗传关系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牛 mtDNA D-loop区 遗传多样性 分化 系统发育 聚类关系
下载PDF
新疆褐牛肉用品系群体选育成效评价
2
作者 闫向民 马桢 +4 位作者 袁理星 付会英 张金山 周建忠 李红波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为评价伊犁地区新疆褐牛肉用品系群体选育效果,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符合品种特征的新疆褐牛以及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一世代、二世代进行了体尺、活体超声波等指标测定。结果:选育后的12、24、36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一世代、二世代体高、十... 为评价伊犁地区新疆褐牛肉用品系群体选育效果,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符合品种特征的新疆褐牛以及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一世代、二世代进行了体尺、活体超声波等指标测定。结果:选育后的12、24、36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一世代、二世代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胸深、胸宽、尻长、腰角宽和髋宽均极显著高于同月龄新疆褐牛(P<0.01),12、24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二世代胸围、体斜长均显著高于同月龄一世代(P<0.05),36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二世代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均极显著高于同月龄一世代(P<0.01);10、12、24、36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母牛二世代肌间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同月龄一世代(P<0.01);6、12、18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公牛二世代肌间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同月龄一世代(P<0.01),且12、18月龄背膘厚度显著低于同月龄一世代(P<0.05)。综上,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二世代体尺指标均优于新疆褐牛及一世代,且肌间脂肪沉积能力强于一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褐牛肉用品系 活体超声波指标 体尺 选育
下载PDF
7个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因果突变位点在西门塔尔牛中分布特征及与乳成分性状关联分析
3
作者 董瑞兰 郭建华 +2 位作者 王源 李美玉 于光辉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2,共6页
西门塔尔牛是世界著名的乳肉兼用型品种,探究牛肉脂肪代谢相关基因与乳成分之间的关系,对该品种的双向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以213头西门塔尔牛为研究对象,选择7个与牛肉脂肪代谢相关的基因SREBP1、FABP3、FABP4、MC1R、LXR-α、FASN... 西门塔尔牛是世界著名的乳肉兼用型品种,探究牛肉脂肪代谢相关基因与乳成分之间的关系,对该品种的双向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以213头西门塔尔牛为研究对象,选择7个与牛肉脂肪代谢相关的基因SREBP1、FABP3、FABP4、MC1R、LXR-α、FASN和GH,对已报道的因果突变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与乳成分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群体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ABP3、FASN和GH基因处于中度多态性(0.25<PIC<0.5),其余基因均为低度多态性(PIC<0.25)。关联分析结果显示:FABP3基因GG型的乳糖率比CC型高3.35%(P<0.05);此外,MC1R、FASN、GH基因的因果突变位点分别与西门塔尔牛乳脂率和乳糖率、尿素氮、体细胞数性状显著关联(P<0.05)。由以上可知,7个与牛肉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因果位点在西门塔尔牛群体中均有多态性,并且有5个因果位点与乳成分性状显著相关,根据生产需要可以作为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双向选育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门塔尔牛 分子标记 乳肉兼用型 乳成分
下载PDF
安徽新安江水牛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研究
4
作者 赵拴平 金海 +5 位作者 刘峻 李永胜 金磊 李倩 徐磊 贾玉堂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试验旨在分析安徽省黄山市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新安江水牛群体的分子遗传特性,探究其母系起源与遗传多样性。利用PCR扩增和测序技术测定28头新安江水牛的mtDNA D-Loop序列,下载GenBank数据库中24个中国水牛群体的693条D-Loop序列,利用生... 试验旨在分析安徽省黄山市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新安江水牛群体的分子遗传特性,探究其母系起源与遗传多样性。利用PCR扩增和测序技术测定28头新安江水牛的mtDNA D-Loop序列,下载GenBank数据库中24个中国水牛群体的693条D-Loop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发生树和Media-joining网络,探索不同水牛群体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28头新安江水牛的mtDNA D-Loop序列共有117个变异位点,构成25种单倍型,其核苷酸多样性为0.02602±0.00303,单倍型多样性为0.989±0.014。新安江水牛群体的变异性水平与中国其他水牛群体接近。N-J系统进化树显示,新安江水牛25个单倍型分为A、B两个支系,具有A支系和B支系2个母系来源,其中A支系占据主导地位。Media-joining进化网络显示,中国水牛主要为沼泽型水牛,分为沼泽型水牛A支系和B支系,B支系又分为b1亚支系和b2亚支系。综上,新安江水牛群体变异水平与中国其他地方水牛群体接近,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且新安江水牛属于沼泽型水牛,具有2个线粒体母系来源,与我国其他地方水牛群体具有一定的遗传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牛 线粒体DNA 遗传多样性 单倍型
下载PDF
川南山地牛体重与体尺回归方程的建立
5
作者 方东辉 阿果约达 +4 位作者 王巍 甘佳 石溢 付茂忠 易军 《四川畜牧兽医》 2024年第4期25-28,共4页
为探究川南山地牛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关系,构建该品种体重估测线性回归方程,本研究应用SPSS 21.0软件对148头川南山地牛的体重及12个体尺指标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体重与体尺指标的最优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 为探究川南山地牛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关系,构建该品种体重估测线性回归方程,本研究应用SPSS 21.0软件对148头川南山地牛的体重及12个体尺指标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体重与体尺指标的最优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川南山地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头长、最大额宽、胸宽、胸深、胸围、管围、后腿围、坐骨端宽、腰角宽、十字部高等12个体尺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径分析表明,对公、母牛体重直接作用最大的体尺指标分别是胸深、胸围,间接作用最大的分别是腰角宽、体高;通过逐步回归得到体重估算最优回归方程,公牛Y=-248.922+2.411X_(6)(胸深)+1.469X_(7)(胸围)+2.306X_(5)(胸宽)+0.764X_(2)(体斜长),母牛Y=-340.732+2.059X_(7)(胸围)+1.992X_(6)(胸深)+7.429X_(8)(管围)+1.844X_(11)(腰角宽),可用于川南山地牛体重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山地牛 体重 体尺 回归方程
下载PDF
澳加F1代荷斯坦母牛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安润 刘双玲 +9 位作者 赵敏霖 文泽芳 张萌 张浩 毛华明 王莉兴 段文学 杨润承 张发强 李清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1-216,共6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澳加F1代荷斯坦母牛(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加拿大奶牛性控冻精)生长发育规律,为其选育和合理的饲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实验对70头健康的澳加F1代荷斯坦母牛进行0、3、6、9、12、15、17月龄的体重和体尺数据统计...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澳加F1代荷斯坦母牛(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加拿大奶牛性控冻精)生长发育规律,为其选育和合理的饲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实验对70头健康的澳加F1代荷斯坦母牛进行0、3、6、9、12、15、17月龄的体重和体尺数据统计。结果得出澳加F1代荷斯坦母牛在犊牛阶段,3~6月龄的体重和体尺增长最快,尤以体重增加最为明显,增重了95.25±9.50 kg;在育成母牛阶段,9月龄以前体重增长最快,其次是胸围、体斜长和十字部高,且各项指标增长均高于育成母牛阶段其他月龄,到15月龄以后体重增加和体尺增长均较为缓慢;澳加F1代荷斯坦母牛体重与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和胸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体重和体高拟合效果最好的生长模型为Gompertz,十字部高和体斜长的Gompertz和Logistic生长模型拟合指数相同,胸围拟合效果最好的生长模型为Logistic。预测值与实测值比较得出Gompertz模型与真实值之间的残差范围较小。综上可得,Gompertz模型能很好地描述澳加F1代荷斯坦母牛的体重和体尺随月龄的变化规律,生产中可通过月龄及该模型估测澳加F1代荷斯坦母牛的体重和体尺,有利于提高牧场科学的饲养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加F1代荷斯坦母牛 生长发育 生长模型
下载PDF
自主研发奶牛85K液相芯片基因型准确性及填充效果研究
7
作者 贺巾锋 张琪 +12 位作者 郑伟杰 麻柱 刘林 吕小青 李艳华 田冰川 唐顺学 王朝晖 李宇飞 李为国 韩博 张胜利 孙东晓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11,共5页
全基因组SNP育种芯片是实施奶牛基因组选择的必要工具,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育种芯片依赖进口且遗传标记位点未涵盖我国奶牛群体特定遗传背景。本研究作者自主研发了基于靶向捕获测序技术的奶牛85K液相芯片,包含84 560个SNP位点,芯片设计... 全基因组SNP育种芯片是实施奶牛基因组选择的必要工具,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育种芯片依赖进口且遗传标记位点未涵盖我国奶牛群体特定遗传背景。本研究作者自主研发了基于靶向捕获测序技术的奶牛85K液相芯片,包含84 560个SNP位点,芯片设计同时考虑商业化芯片及我国奶牛群体重要性状功能基因信息。本研究旨在验证自主研发85K液相芯片的SNP位点分型准确性及基因型填充准确性,为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提供技术支撑。基于中国农业大学构建的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17 868头),对验证群体(157头)分别采用50K、80K、150K商业化芯片及85K液相芯片进行基因型检测,比较分析检出率及基因型准确性;将85K基因型数据填充至3款商业化芯片密度水平并比较分析填充准确性。研究发现验证群体的85K芯片检出率为98.70%~99.17%,与商业化芯片的共有位点基因型一致性为98.46%~99.39%;填充位点基因型一致性为96.81%~99.14%、相关性R2为99.65%~99.83%、剂量相关性DR^(2)为95.20%~98.19%;验证结果表明:85K液相芯片与3款商业化芯片相互填充的一致性(96.35%~97.89%)、相关性R2(98.66%~99.81%)、剂量相关性DR2(96.11%~97.73%)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自主研发85K液相芯片可以用于我国奶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扩大及青年公牛、核心群母牛及生产群母牛的基因组遗传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育种芯片 液相捕获测序 基因型填充 基因组选择
下载PDF
亮氨酸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牛成肌细胞的增殖
8
作者 苗舒 安济山 +5 位作者 王祚 肖定福 兰欣怡 刘磊 沈维军 万发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2,共11页
旨在探究外源补充亮氨酸(Leu)对牛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本试验以牛成肌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CCK-8法和EdU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Leu对牛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确定Leu的最佳添加浓度;以最佳浓度Leu为处理组、0 mmol·L^(-1)... 旨在探究外源补充亮氨酸(Leu)对牛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本试验以牛成肌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CCK-8法和EdU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Leu对牛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确定Leu的最佳添加浓度;以最佳浓度Leu为处理组、0 mmol·L^(-1)Leu为对照组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筛选Leu调控牛成肌细胞增殖的关键通路。利用qRT-PCR验证关键通路中的关键调控基因,并通过添加抑制剂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添加Leu可提高牛成肌细胞活力,其中0.5 mmol·L^(-1)Leu显著提高成肌细胞活力和EdU阳性率(P<0.05)。Leu组和对照组差异表达基因有1290个,其中688个上调,602个下调。KEGG富集分析,所注释的309个上调基因涉及47条显著富集通路,其中与骨骼肌生长发育相关通路中最为显著的是PI3K-AKT信号通路,包含34个上调基因。随机挑选PIK3 R1、FOXO3、IRS1、RPTOR、MTOR和MET等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与RNA-Seq一致。添加PI3K-AKT信号通路中PI3K的抑制剂LY294002后,阻断了Leu对牛成肌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Leu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牛成肌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氨酸 骨骼肌 成肌细胞增殖 RNA-SEQ PI3K-AKT
下载PDF
牛科物种THRSP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功能比较分析
9
作者 吴宇 王荣平 +3 位作者 朱伟 范新阳 滕晓红 苗永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7,共14页
【目的】探究牛科物种THRSP基因的序列特征、功能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从NCBI和Ensembl数据库下载常见牛科物种和非牛科物种的THRSP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进一步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比较分... 【目的】探究牛科物种THRSP基因的序列特征、功能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从NCBI和Ensembl数据库下载常见牛科物种和非牛科物种的THRSP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进一步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牛科物种THRSP基因转录区的结构相似,编码序列一致性高(93.2%~96.9%),但非翻译区和内含子差异较大。牛科THRSP蛋白均为亲水性核蛋白,无跨膜区和信号肽,都包含1个Spot_14或Spot_14超家族保守结构域,其参与的生物学路径主要与脂类的生物合成有关,分子功能主要与脂肪酸合酶活性和蛋白同源二聚化活性相关。与牛科THRSP互作的蛋白质主要与脂肪酸的合成和β-氧化、蛋白质代谢和转运、跨细胞膜或细胞器的物质转运、溶酶体与吞噬体的融合等生物学过程有关。牛科THRSP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理化特性、基序组成模式、保守结构域、功能修饰位点和高级结构高度相似,但表现出属间差异。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牛科物种同属动物间THRSP蛋白的亲缘关系更近。【结论】牛科物种THRSP序列和结构一致性高、功能相似,是一种在细胞核中发挥功能作用的亲水蛋白,推测其参与牛科物种脂合成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科物种 THRSP基因 分子特征 功能 生物学路径
下载PDF
荷斯坦牛不同泌乳性能差异基因重测序筛选及验证
10
作者 方晨辉 赵宗胜 +4 位作者 朱梦婷 郑炜 谢梦婷 齐行东 张勇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2,共7页
本研究旨在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筛选影响奶牛泌乳性状的候选基因。采集高产和低产荷斯坦牛各6头的血液进行全基因重测序,基于群体分化指数(FST)及核苷酸多态性比值(θπRatio)2种选择信号分析方法筛选差异区域,对受选择区域进行基因... 本研究旨在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筛选影响奶牛泌乳性状的候选基因。采集高产和低产荷斯坦牛各6头的血液进行全基因重测序,基于群体分化指数(FST)及核苷酸多态性比值(θπRatio)2种选择信号分析方法筛选差异区域,对受选择区域进行基因注释和富集分析。共筛选出373个受选择区域(Top5%FST和θπRatio),GO分析显示,差异基因集中在谷氨酸能突触功能通路、突触后密度膜的主要成分通路和肾上腺素受体信号通路等(P<0.01);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富集于轴突导向通路、Apelin信号通路和ErbB信号通路等(P<0.01)。在GO与KEGG分析中差异均极显著的区域有67个(包含115个基因),其中mTOR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通路等与泌乳相关。筛选到泌乳相关通路中差异基因30个,对MAPK通路中ACACA基因多态性与泌乳性能进行关联分析,发现ACACA基因有2种基因型,AA型的总产奶量和乳蛋白率显著高于TT型。本研究通过重测序法筛选了不同泌乳性能荷斯坦牛间的差异基因,为荷斯坦牛泌乳性能改良提供了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重测序 荷斯坦牛 泌乳性能 选择信号分析
下载PDF
新疆褐牛犊牛死亡、淘汰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苟穆荣 胥磊 +9 位作者 张梦华 马盛超 闫梦婕 张涛 李金芝 刘奎国 主马别克·木哈里 谷建强 龙涛 黄锡霞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4-269,共6页
犊牛健康水平会影响牛群结构及质量,犊牛的死亡、淘汰对牧场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新疆褐牛犊牛死亡、淘汰规律及影响因素,实验收集了4个新疆褐牛牧场2013—2020年间繁殖、产犊记录,通过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配种季节、... 犊牛健康水平会影响牛群结构及质量,犊牛的死亡、淘汰对牧场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新疆褐牛犊牛死亡、淘汰规律及影响因素,实验收集了4个新疆褐牛牧场2013—2020年间繁殖、产犊记录,通过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配种季节、产犊年份、产犊季节、场别、后代数量对新疆褐牛犊牛死亡、淘汰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2020年间犊牛死亡率由26%降至11.9%,但淘汰率由1.3%增长至7.9%。配种季节、产犊年份、产犊季节、场别、后代数量均显著影响犊牛死亡、淘汰率。犊牛死亡率随年份的增加而降低,但淘汰率随年份的增加而升高;单胎犊牛死亡率、淘汰率均显著低于双胎。春季配种、夏季产犊的犊牛死亡率显著高于冬季;春季配种,春、夏、秋季产犊的犊牛淘汰率同样显著高于冬季。新疆褐牛犊牛的死亡淘汰受多种因素影响,应严格把控种质资源,避免先天遗传缺陷,持续选育的同时合理调控非遗传因素,从而降低犊牛死淘率、提高牧场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褐牛 犊牛 死亡率 淘汰率 LOGISTIC
下载PDF
江苏地区荷斯坦成母牛长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12
作者 夏淑雯 陈坤琳 +6 位作者 沈阳阳 安振江 赵芳 丁强 仲跻峰 林志平 王慧利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0-1039,共10页
旨在估计荷斯坦成母牛长寿性状遗传参数及评估育种值,为提高生产性能及实施平衡育种提供参考。本研究共收集江苏地区9个规模化牧场2017—2023年间19 756头荷斯坦成母牛的离群记录,分析牛只的长寿性和淘汰情况。利用R软件的GLM程序对影... 旨在估计荷斯坦成母牛长寿性状遗传参数及评估育种值,为提高生产性能及实施平衡育种提供参考。本研究共收集江苏地区9个规模化牧场2017—2023年间19 756头荷斯坦成母牛的离群记录,分析牛只的长寿性和淘汰情况。利用R软件的GLM程序对影响奶牛长寿性状的固定效应(包括牧场、出生年季、头胎产犊月龄)进行显著性检验;采用BLUPF90软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以及育种值评估,并绘制遗传趋势图。结果表明:江苏地区规模化牧场成母牛平均在群寿命为1 640.87 d,生产寿命为917.15 d,平均利用胎次为2.60胎;长寿性状遗传力估计值变化范围为0.07~0.15,属低遗传力性状;7个长寿性状(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利用胎次和L1-L4)间均具有中等到较高的遗传和表型相关(0.27~0.99),其中在群寿命与生产寿命的相关性趋近于1;通过计算长寿性状的育种值,绘制遗传趋势图,发现近年来长寿性状遗传进展缓慢且整体呈下降趋势。本研究对江苏地区规模化牧场成母牛长寿性状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分析,可为制定南方地区奶牛长寿性状育种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斯坦牛 长寿性状 遗传力 遗传相关 育种值
下载PDF
雷琼牛与利雷杂牛皮肤结构及被毛性状的比较研究
13
作者 吴淑婷 雍艳红 +7 位作者 陈宗周 高元 牛雪婷 王新晨 刘晓曦 李大刚 闵力 巨向红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5-220,共6页
为了比较研究雷琼牛及利木赞-雷琼牛杂交一代(利雷杂)的皮肤和被毛性状特征,试验选取雷琼牛和利雷杂各10头,对不同部位皮肤的被毛长度、细度、皮肤厚度和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雷杂臀部绒毛长度、尾部和臀部粗毛细度... 为了比较研究雷琼牛及利木赞-雷琼牛杂交一代(利雷杂)的皮肤和被毛性状特征,试验选取雷琼牛和利雷杂各10头,对不同部位皮肤的被毛长度、细度、皮肤厚度和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雷杂臀部绒毛长度、尾部和臀部粗毛细度、背中部和臀部处皮肤厚度均显著高于雷琼牛,而背中部和腹中部汗腺密度、体积及皮脂腺密度均显著低于雷琼牛,但背中部和尾部汗腺深度显著大于雷琼牛。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汗腺密度与皮脂腺密度呈正相关(P<0.05),粗毛细度与粗毛长度呈正相关(P<0.05),而粗毛长度与皮肤厚度呈负相关(P<0.05)。形态结构观察发现,雷琼牛和利雷杂表皮中可见Ⅲ期、Ⅳ期黑素体,但雷琼牛表皮中的黑素体分布在棘细胞核周及胞质、基底层细胞胞质及核周,而利雷杂牛主要分布于基底层细胞质和核周,且数量比雷琼牛少。雷琼牛皮肤中特络细胞在血管和毛囊周围分布较多,细胞周围较少,而利雷杂分布较为分散,在细胞、血管及毛囊周围较多。综上,利雷杂牛臀部绒毛长度、粗毛细度和皮肤厚度均高于雷琼牛,而背中部和尾部汗腺深度高于雷琼牛;皮肤中Ⅲ期、Ⅳ期黑素体及特络细胞分布在2个品种间有明显差异。说明利用利木赞杂交改良雷琼黄牛对耐热性能有潜在影响,加强皮肤性状的选育对其杂交后代对湿热环境的适应性有很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琼牛 利雷杂 被毛性状 皮肤特征 散热特征
下载PDF
中国荷斯坦牛PRKACA基因对产奶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14
作者 宋雨 许令娜 +1 位作者 韩博 孙东晓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6,共6页
前期研究发现蛋白激酶cAMP-激活的催化亚基α(Protein Kinase cAMP-Activated Catalytic Subunit Alpha,PRKACA)基因在中国荷斯坦牛干奶期、泌乳初期和泌乳高峰期的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且与脂质代谢相关,参与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信号通路... 前期研究发现蛋白激酶cAMP-激活的催化亚基α(Protein Kinase cAMP-Activated Catalytic Subunit Alpha,PRKACA)基因在中国荷斯坦牛干奶期、泌乳初期和泌乳高峰期的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且与脂质代谢相关,参与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信号通路和脂肪细胞中脂解调节等通路。因此,该基因被认为是奶牛产奶性状关键的候选基因。本研究进一步验证PRKACA基因对中国荷斯坦牛产奶性状是否具有显著的遗传效应。利用45头公牛的混池基因组DNA对PRKACA基因的全部编码区以及上、下游调控区各2 000 bp区段进行重测序,在其5’调控区发现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g.11592189C>T。利用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技术(Genotyping by Target Sequencing,GBTS)对北京地区926头中国荷斯坦母牛进行个体基因型检测。基于混合动物模型,利用SAS 9.4软件将该SNP位点与5个产奶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第1泌乳期,g.11592189C>T位点与产奶量、乳脂量和乳蛋白量呈极显著关联;在第2泌乳期,该位点与乳脂量和乳脂率呈极显著关联。利用JASPER网站预测该位点改变了转录因子KLF15、KLF2、ZNF692、HIC2和NFIX的结合位点。本研究结果表明PRKACA基因对中国荷斯坦牛产奶量、乳脂量、乳蛋白量等产奶性状具有较大遗传效应,可以为奶牛基因组选择提供可参考的遗传标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KACA基因 产奶性状 中国荷斯坦牛 单核苷酸多态性 关联分析
下载PDF
5个牛种X染色体单纯型微卫星分布规律及其差异研究
15
作者 徐宇辉 徐东辉 +3 位作者 曹萍 孙永刚 李瑞哲 马志杰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6-183,共8页
为探究牦牛、普通牛、瘤牛、水牛和印度野牛X染色体基因组序列中单纯型微卫星(Perfect Microsatellites)的分布规律及其差异,本研究利用Krait v 1.4.0软件对以上5个牛种X染色体基因组中的单纯型SSRs序列进行了检测,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 为探究牦牛、普通牛、瘤牛、水牛和印度野牛X染色体基因组序列中单纯型微卫星(Perfect Microsatellites)的分布规律及其差异,本研究利用Krait v 1.4.0软件对以上5个牛种X染色体基因组中的单纯型SSRs序列进行了检测,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牦牛、普通牛、瘤牛、水牛和印度野牛的X染色体基因组序列中分别筛选到41321、44200、44075、45206个和45701个单纯型SSRs;普通牛X染色体中的单纯型SSRs相对频率最高(317.96 loci/Mb),其次是水牛(315.70 loci/Mb)、印度野牛(312.74 loci/Mb)和牦牛(303.08 loci/Mb),而瘤牛最低(296.16 loci/Mb);水牛X染色体中单纯型SSRs序列总长度占比最高(0.58%),普通牛(0.57%)、牦牛(0.57%)和印度野牛(0.56%)次之,瘤牛最低(0.53%)。5个牛种的X染色体中,单碱基重复类型的SSRs相对频率均最高,其次是两碱基、三碱基、五碱基、四碱基和六碱基重复类型,且单碱基、两碱基、三碱基、四碱基和五碱基重复类型中单纯型SSRs数量最多的重复拷贝类别相同,分别是A、AC、AGC、AAAT和AACTG,普通牛六碱基重复类型中AACCCT重复拷贝类别的SSRs数量最多,牦牛、瘤牛、水牛和印度野牛则是AAAAAC重复拷贝类别的SSRs数量最多。各牛种间相同重复类型的SSRs其重复单元的拷贝数集中的范围基本一致,6种重复类型的SSRs其重复单元的拷贝数分别集中在12~28次(单碱基)、7~24次(两碱基)、5~13次(三碱基)、4~8次(四碱基)、4~7次(五碱基)和4~10次(六碱基)。5个牛种X染色体上单纯型SSRs的分布模式均为非随机分布,部分单纯型SSRs(如重复基序为AT、ATCC、AACCCG的SSRs)倾向于聚集在X染色体的某一个区域,各牛种X染色体中发生聚集的SSRs类别和区域存在差异,显示单纯型SSRs在各牛种X染色体中拥有独特的分布模式。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各牛种X染色体基因组序列中单纯型SSRs的组成和分布特征提供了参考,并为进一步探讨各牛种X染色体基因组中重复序列的进化规律和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种 X染色体 微卫星 频率 密度
下载PDF
荷斯坦奶牛GlyRS基因的克隆、组织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6
作者 何茹月 刘壮 +3 位作者 吴海军 李晖 胡圣伟 倪伟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4-291,共8页
本文旨在通过克隆荷斯坦奶牛GlyRS(Glycyl-tRNA Synthetase 1)CDS区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GlyRS基因在奶牛多组织中的表达规律,为后续分析该基因对奶牛泌乳性能的作用奠定基础。以荷斯坦奶牛乳腺组织c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GlyRS基... 本文旨在通过克隆荷斯坦奶牛GlyRS(Glycyl-tRNA Synthetase 1)CDS区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GlyRS基因在奶牛多组织中的表达规律,为后续分析该基因对奶牛泌乳性能的作用奠定基础。以荷斯坦奶牛乳腺组织c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GlyRS基因,通过测序拼接获得荷斯坦奶牛GlyRS基因序列。利用在线工具对GlyRS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lyRS基因在荷斯坦奶牛心脏、脂肪、乳腺、肾脏、背最长肌组织中的表达量,并比较差异。结果发现:荷斯坦奶牛GlyRS基因CDS区长度为1599 bp,编码522个氨基酸。相似性比对结果表明,荷斯坦奶牛的GlyRS氨基酸序列与牛、瘤牛、野牛、牦牛、山羊、绵羊、海豚、田鼠、野猪、人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9.62%、99.62%、99.64%、99.44%、98.87%、99.06%、97.36%、97.18%、95.48%和94.92%。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荷斯坦奶牛GlyRS的氨基酸在进化上与牛的亲缘关系最近,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远。GlyRS蛋白分子式为C_(2687)H_(4198)N_(726)O_(798)S_(27),分子质量为60.31 ku,属于不稳定酸性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具有40个磷酸化位点、无N-糖基化位点、58个O-糖基化位点。GlyRS蛋白二级结构预测中α-螺旋占比41.65%、延伸链占比20.26%、β-转角占比6.94%,无规则卷曲占比31.14%。蛋白互作网络图谱构建发现,GlyRS蛋白可能与DARS、KARS、EPRS、TARS、SARS、AARS2、IARS、MARS和AARS等蛋白存在潜在互作。qPCR结果表明GlyRS基因在荷斯坦奶牛心脏、脂肪、乳腺、肾脏、背最长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乳腺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且与其他组织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为探究GlyRS基因在荷斯坦奶牛乳腺分泌中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斯坦奶牛 GlyRS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组织表达
下载PDF
荷斯坦牛一个体尺新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代旭 周福振 +4 位作者 周部 张强 梁艳 杨章平 毛永江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37,共6页
本文探讨了荷斯坦牛一个体尺新性状——肛阴距离(Anogenital Distance,AGD)的遗传参数及其与繁殖性能的关系。研究测定了江苏省某奶牛场1 836头荷斯坦牛的AGD、十字部高、尻长、尻宽及腰角宽共5个体尺性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分析AG... 本文探讨了荷斯坦牛一个体尺新性状——肛阴距离(Anogenital Distance,AGD)的遗传参数及其与繁殖性能的关系。研究测定了江苏省某奶牛场1 836头荷斯坦牛的AGD、十字部高、尻长、尻宽及腰角宽共5个体尺性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分析AGD影响因素及AGD对繁殖性状的影响,结合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AGD对首次和前2次配种受胎率的影响,运用DMU软件中AI-REML模块,借助EM算法并配合多性状动物模型估计AGD等体尺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显示:荷斯坦牛AGD呈正态分布,平均值为119.61±11.56 mm;不同胎次和泌乳阶段对荷斯坦泌乳牛AGD均有显著影响,其中1胎牛AGD显著高于其他胎次,泌乳早期奶牛AGD显著高于其他泌乳阶段;AGD对首次配种受胎率有显著影响,AGD最短组(90.33~117.08 mm)奶牛的首次配种受胎率显著低于最长组(129.71~152.45 mm);AGD、十字部高、尻长、尻宽、腰角宽的遗传力分别为0.19±0.07、0.59±0.14、0.36±0.11、0.19±0.08、0.31±0.10,AGD与十字部高、尻长和尻宽的遗传相关系数在0.40~0.58之间,呈强遗传相关。综上,江苏省荷斯坦牛AGD为中等遗传力性状,AGD对荷斯坦牛繁殖性能有一定影响,本研究结果为通过对AGD的选择而提高奶牛繁殖性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斯坦牛 肛阴距离 繁殖性能 遗传参数估计
下载PDF
全自动挤奶系统牧场中奶牛泌乳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马攀 李珊珊 +9 位作者 张海亮 王磊 李峰洁 包嘉泰 耿娟 郭杨 郝科比 郭刚 黄锡霞 王雅春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0-275,共6页
为探究采用全自动挤奶系统(Automatic Milking System,AMS)的牧场中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收集了北京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2022年4月—2022年12月528头荷斯坦牛192 148条挤奶记录,数据集包含了每头奶牛每次挤奶各乳区的平均流量... 为探究采用全自动挤奶系统(Automatic Milking System,AMS)的牧场中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收集了北京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2022年4月—2022年12月528头荷斯坦牛192 148条挤奶记录,数据集包含了每头奶牛每次挤奶各乳区的平均流量、峰值流量、电导率、日产奶量。利用SAS 9.2软件的GLM过程分析了胎次、泌乳阶段的变化对各乳区泌乳性能指标的影响。研究获得了采用AMS的牧场中奶牛的平均流量(LF:1.16±0.36 kg/min、RF:1.19±0.36 kg/min、LR:1.19±0.36 kg/min、RR:1.16±0.36 kg/min)、峰值流量(LF:1.64±0.44 kg/min、RF:1.67±0.45 kg/min、LR:1.67±0.44 kg/min、RR:1.63±0.44 kg/min)、电导率(LF:4.21±0.33 ms/cm、RF:4.21±0.34 ms/cm、LR:4.21±0.34 ms/cm、RR:4.21±0.34 ms/cm)、日产奶量(LF:7.73±2.84 kg、RF:8.01±2.97 kg、LR:9.87±3.58 kg、RR:9.62±3.49 kg),表明胎次、泌乳阶段对荷斯坦牛各乳区平均流量、峰值流量、电导率、日产奶量有显著影响,3胎次及以上荷斯坦牛各乳区电导率、日产奶量较高,同时胎次、泌乳阶段对前乳房指数有显著影响。基于AMS,本研究在国内首次以乳区为研究单位揭示了奶牛泌乳参数的群体特征和影响因素,不仅为研究奶牛泌乳生理提供了有用信息,同时为应用AMS的牧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挤奶系统 泌乳性能 荷斯坦牛 乳房炎
下载PDF
西藏地区泌乳母牛反刍时间群体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杨轩宁 王澳 +6 位作者 许静漪 黄越川 马烨桦 温东旭 俞英 李斌 王雅春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0,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西藏地区奶牛反刍时间的群体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高原地区牛群精细化管理和奶牛反刍性状应用提供参考。本试验收集了2022年7月—2023年2月西藏地区某生态牧场23头泌乳母牛的原始反刍时间记录(30 min记录1次)共184438条。... 本研究旨在探究西藏地区奶牛反刍时间的群体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高原地区牛群精细化管理和奶牛反刍性状应用提供参考。本试验收集了2022年7月—2023年2月西藏地区某生态牧场23头泌乳母牛的原始反刍时间记录(30 min记录1次)共184438条。将原始反刍时间记录整理为日反刍时间(Rumination Time,RT),对原始反刍时间和日反刍时间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利用SAS 9.2软件的Mixed过程分析了胎次、测定季节、距产犊天数和日采食时间对日反刍时间的影响。西藏地区泌乳母牛的原始反刍时间平均值为8.41±10.18 min/30 min,日反刍时间的均值为379.02±147.74 min/d。奶牛的反刍行为受牧场生产工作的影响较大,通常在投料后30~60 min开始反刍。不同胎次或处于不同季节的奶牛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反刍时间呈现差异,00:00—08:00牛的反刍时间达到最高。随胎次升高,日反刍时间呈上升趋势;测定季节对日反刍时间影响极显著,奶牛在夏季的日反刍时间更长。日反刍时间与日采食时间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9。在产犊当天反刍时间急剧下降,之后缓慢回升,直至产后约2周恢复正常水平。综上,本研究利用连续监测反刍时间全面揭示了西藏地区牛群的反刍时间规律,为牛群养殖的智能化进程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泌乳母牛 日反刍时间 群体规律
下载PDF
利木赞牛杂交改良雷琼黄牛的效果分析
20
作者 高元 雍艳红 +7 位作者 刘晓曦 马兴斌 于志超 李有全 陈宗周 吴淑婷 张颜颜 巨向红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88,共4页
为研究利木赞牛对雷琼黄牛的杂交改良效果,试验选择出生年龄相近、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的100头1~5岁利雷(利木赞♂×雷琼黄牛♀)F1牛,测定其体重、体高和体尺等生长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纯种雷琼黄牛相比,1~5岁利雷杂牛... 为研究利木赞牛对雷琼黄牛的杂交改良效果,试验选择出生年龄相近、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的100头1~5岁利雷(利木赞♂×雷琼黄牛♀)F1牛,测定其体重、体高和体尺等生长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纯种雷琼黄牛相比,1~5岁利雷杂牛的体重均有显著提高(P<0.05)。其中公牛以3岁时的体重差异最大,提高了60.5%。母牛体重以4岁时的差异最大,提高了24.8%。体尺测量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利雷杂公牛的各项体尺指标均明显高于雷琼黄牛,母牛除管围、胸宽和坐骨端宽外,其他体尺指标均显著高于雷琼黄牛(P<0.05)。综上,以利木赞牛为父本杂交改良雷琼黄牛可显著提高F1牛的生长性能,其中公牛在3岁时提高最明显,母牛则在4岁时提高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琼黄牛 利木赞牛 杂交改良 生长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