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0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黏膜sIgA抗体的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早期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1
作者 白昀 谢青云 +6 位作者 欧阳伟 甘源 袁厅 赵东明 步志高 邵国青 冯志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0-310,共11页
目前的非洲猪瘟病毒(ASFV)血清学检测方法存在因采血引起交叉感染风险、抗体转阳滞后影响检测敏感性等问题,因此建立一种无创采样且可实现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方法对于在临床上ASFV感染的诊断与监测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人工合成的方式构建... 目前的非洲猪瘟病毒(ASFV)血清学检测方法存在因采血引起交叉感染风险、抗体转阳滞后影响检测敏感性等问题,因此建立一种无创采样且可实现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方法对于在临床上ASFV感染的诊断与监测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人工合成的方式构建了pFastbac1-P30-His重组表达载体,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真核表达系统表达ASFV重组P30蛋白(SUMO-P30),用Ni柱亲和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经过一系列条件优化,建立一种以猪口腔液中黏膜sIgA抗体为靶标的ASFV抗体间接ELISA方法。结果显示,真核重组表达的P30蛋白(SUMO-P30)约为47 ku,Western blot鉴定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经优化确定了ELISA最佳反应条件:包被量为1.0μg·mL^(-1),5%脱脂乳为最佳样品稀释液,与待检口腔液的最佳混合比例为2∶8,样品反应时间为120 min,鼠抗猪IgA-HRP最佳稀释度为1∶5000,反应时间为60 min,最佳显色时间为15 min。该方法检测ASFV感染口腔液抗体效价可达1∶32,与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黏膜抗体阳性口腔液均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利用该方法和ASFV商品化ELISA血清抗体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感染ASFV强毒株或人工致弱株后同一头猪不同时间点的口腔液和血清样品,口腔液中黏膜sIgA抗体在感染后3~5 d S/P值就显著提升,而血清抗体在监测期内未检测到转阳。检测人工感染或同圈感染自然变异株后不同时间点的口腔液和血清样品,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与商品化非洲猪瘟病毒血清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为100%,阴性符合率为37.5%,总符合率为61.5%。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无需采血,以口腔液为样品的ASFV黏膜sIgA抗体ELSIA检测方法,可实现ASFV感染的无创、早期、敏感诊断,为ASFV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sIgA抗体 ELISA 早期诊断
下载PDF
包裹有CTA1-DD蛋白的OCS-DS纳米颗粒的制备及佐剂活性
2
作者 秦竹 陈瑾 +7 位作者 侯立婷 乔绪稳 李兰 杨利 杜露平 于晓明 张元鹏 郑其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48,共8页
重组CTA1-DD蛋白具有与完整CT分子相当的全身性和黏膜佐剂功能,但在复杂的生理环境中易被酶或酸降解。本研究以同样具有佐剂活性的O-羧甲基壳聚糖(OCS)和硫酸葡聚糖(DS)为载体,通过离子交联形成纳米颗粒,将CTA1-DD蛋白嵌入其中,使其得... 重组CTA1-DD蛋白具有与完整CT分子相当的全身性和黏膜佐剂功能,但在复杂的生理环境中易被酶或酸降解。本研究以同样具有佐剂活性的O-羧甲基壳聚糖(OCS)和硫酸葡聚糖(DS)为载体,通过离子交联形成纳米颗粒,将CTA1-DD蛋白嵌入其中,使其得到稳定保护。包裹有CTA1-DD蛋白的OCS-DS纳米颗粒的粒径为50~150 nm,Zeta电位约-50 mV,质量浓度1.0 mg/ml的CTA1-DD蛋白投入制备的包裹有CTA1-DD蛋白的OCS-DS纳米颗粒载药率25.33%,包封率86.56%。体外模拟释放试验结果显示CTA1-DD蛋白可在7 d内缓慢释放。将CTA1-DD蛋白与PRV灭活抗原混合后,接种至小鼠鼻腔,结果表明,包裹有CTA1-DD蛋白的OCS-DS纳米颗粒能够同时诱导更高的血清IgG抗体和黏膜IgA抗体表达,证明了其作为黏膜佐剂的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1-DD蛋白 O-羧甲基壳聚糖 硫酸葡聚糖 纳米颗粒 佐剂活性
下载PDF
基于免疫信息学技术的雏沙门菌多表位疫苗构建
3
作者 谭菊 王永娟 +6 位作者 郭广富 赵长菁 夏爱鸿 李巨银 吴敏秋 王宇航 覃秋苹 《中国畜牧兽医》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2-322,共11页
【目的】设计针对雏沙门菌(Salmonella Pullorum)IpaJ蛋白的多表位疫苗(multi-epitope vaccine, MEV),为净化鸡白痢提供新的疫苗。【方法】选用IEDB预测雏沙门菌IpaJ蛋白的T淋巴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Ⅰ)类分子结合表位;用NetM... 【目的】设计针对雏沙门菌(Salmonella Pullorum)IpaJ蛋白的多表位疫苗(multi-epitope vaccine, MEV),为净化鸡白痢提供新的疫苗。【方法】选用IEDB预测雏沙门菌IpaJ蛋白的T淋巴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Ⅰ)类分子结合表位;用NetMHCIIpan 4.0 Server预测T淋巴细胞MHCⅡ类分子结合表位;用IEDB预测B淋巴细胞表位。将各个服务器预测结果筛选出的表位经过VaxiJen v 2.0评估抗原性后,将合格的表位通过柔性linker串联成多表位疫苗。对构建的多表位疫苗进行抗原性、理化性质、N-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使用分子对接评估多表位疫苗与免疫受体的结合能力,使用免疫模拟评估多表位疫苗的免疫效果,最后优化密码子便于克隆表达。【结果】经筛选后,选择4个MHCⅠ、4个MHCⅡ和8个B淋巴细胞表位优势表位构建的多表位疫苗MEV-IpaJ。多表位疫苗MEV-IpaJ的分子质量为28.18 ku,为稳定亲水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存在4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α-螺旋、延长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20.38%、19.23%、8.08%和52.31%。三级结构Ramachandran作图显示,优势区域中含有残基数占89.9%%,进行细化后优势区域的残基数增加到94.0%,三级结构突出表位作图也证明MEV-IpaJ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MEV-IpaJ与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和TLR4蛋白分子可对接。免疫模拟结果显示,MEV-IpaJ具有较好的免疫应答,能提高部分细胞因子的表达,经密码子优化确保设计的MEV-IpaJ可在大肠杆菌K12表达系统中高效、稳定地表达。【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多表位疫苗MEV-IpaJ可有效表达并可能诱导强烈的T细胞和B细胞免疫应答。本研究为雏沙门菌多表位疫苗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为雏沙门菌多表位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雏沙门菌 免疫信息学 表位 多表位疫苗
下载PDF
Ⅰ群4型禽腺病毒Y17215-1株体外增殖规律及免疫原性研究
4
作者 李秀丽 王利丽 +6 位作者 李富强 田向学 路超 任卫科 江珊 张莉 鄢明华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6,共6页
为探讨禽腺病毒4型分离株Y17215-1的体外增殖特性和免疫原性,本研究以LMH细胞为模型,摸索Y17215-1株最佳接种剂量和收获时间;通过活毒滴鼻接种和灭活疫苗肌肉注射的方式免疫SPF鸡,测定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Y17215-1株0.1 MOI接种LMH细... 为探讨禽腺病毒4型分离株Y17215-1的体外增殖特性和免疫原性,本研究以LMH细胞为模型,摸索Y17215-1株最佳接种剂量和收获时间;通过活毒滴鼻接种和灭活疫苗肌肉注射的方式免疫SPF鸡,测定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Y17215-1株0.1 MOI接种LMH细胞,培养48~72 h病毒滴度达到峰值108.625 TCID_(50)/mL。该病毒经肌肉注射对42日龄SPF鸡具有较强致病性,LD_(50)为103.000 TCID_(50)/0.2 mL。以10^(7.676) TCID_(50)的Y17215-1株滴鼻免疫21日龄SPF鸡,免疫后7 d 100%试验鸡产生中和抗体,14 d达到高峰。以Y17215-1株制备灭活疫苗肌肉注射免疫21日龄SPF鸡(10^(7.676) TCID_(50)/羽),免疫后7 d 70%试验鸡产生中和抗体,21 d达到高峰。在免疫后21 d用1000LD_(50)的Y17215-1株进行攻毒,活毒和灭活疫苗的保护率均为100%。以上结果表明:Y17215-1株具有很好的体外增殖特性和免疫原性,可以作为候选疫苗毒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腺病毒4型 LMH细胞 增殖规律 免疫原性
下载PDF
多态性BoLAⅠα1α2与恒定链结合及在真核细胞共定位
5
作者 陈芳芳 于凤梅 +2 位作者 刘翠艳 桂亚萍 李锦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7,共6页
目的:探明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oLA)Ⅰ类分子α链的多态性和结合恒定链(Ii)的结构域。方法:从3头淮北黄牛获得75条BoLAⅠα基因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克隆典型BoLAⅠα结构域和Ii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质粒,诱导蛋白表达... 目的:探明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oLA)Ⅰ类分子α链的多态性和结合恒定链(Ii)的结构域。方法:从3头淮北黄牛获得75条BoLAⅠα基因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克隆典型BoLAⅠα结构域和Ii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质粒,诱导蛋白表达后进行纯化鉴定,用拉下法和免疫印迹检测BoLA Iα链与Ii结合的结构域。构建相应真核重组质粒,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BoLAⅠα片段与Ii在细胞内共定位。结果:首先,所克隆的BoLAⅠα基因序列存在至少5种基因型,呈现高度多态性,分布于该分子的抗原肽结合区域(α1α2)和胞浆区。其次,构建的含BoLAⅠα1α2α3、BoLAⅠα1α2和BoLAⅠα3基因的原核重组质粒经诱导表达和蛋白纯化,其中,BoLAⅠα1α2α3、BoLAⅠα1α2具有结合Ii的活性功能。最后,在293T细胞内BoLAⅠα1α2α3和BoLAⅠα1α2与Ii共定位,而单一BoLAⅠα3却不能。结论:BoLAⅠα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BoLAⅠα1α2是与Ii结合和胞内共定位的功能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LA 高度多态性 II 结合 共定位
下载PDF
鸭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及功能分析
6
作者 李玲 祝博森 +5 位作者 朱婷 钟睿 郭子杰 李睿婷 洪伟鸣 徐海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65,共5页
旨在建立鸭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培养方法,分析DC基本生物学功能。在无菌条件下分离鸭骨髓单核细胞,优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工作浓度,在体外进行诱导培养,然后通过形态学观察、吞噬活性检... 旨在建立鸭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培养方法,分析DC基本生物学功能。在无菌条件下分离鸭骨髓单核细胞,优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工作浓度,在体外进行诱导培养,然后通过形态学观察、吞噬活性检测、表面标志物流式鉴定、分泌细胞因子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测定,对制备的DC进行形态和生物功能评价。结果:添加20 ng/mL的IL-4和40 ng/mL的GM-CSF可以诱导出高吞噬活性的DC,诱导培养后3 d可见菱形、有纤突的细胞;经脂多糖(LPS)刺激成熟的DC,呈现典型的树突状结构,细胞表面CD11c、CD80和MHCⅡ分子表达量分别为80.08%、81.27%和91.47%;DC培养体系中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分泌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并在成熟后分泌量显著升高(P<0.05);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成熟后的DC以1∶5比例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能够显著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本试验成功建立鸭骨髓源DC体外诱导培养方法,制备细胞具备了树突状细胞的基本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体外培养 功能分析
下载PDF
抗单纯疱疹病毒1型的IgY制备及其生物学活性检测
7
作者 苏海涛 翟玥 +1 位作者 宋秀玲 徐坤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309,共7页
目的:制备抗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的卵黄抗体(IgY),探讨该抗体的生物学活性,阐明其抗HSV-1的能力。方法:制备HSV-1灭活疫苗,采用鸡胸多点注射法免疫高产蛋鸡,采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法提纯IgY,采用间接ELISA法、十二烷基硫酸钠-... 目的:制备抗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的卵黄抗体(IgY),探讨该抗体的生物学活性,阐明其抗HSV-1的能力。方法:制备HSV-1灭活疫苗,采用鸡胸多点注射法免疫高产蛋鸡,采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法提纯IgY,采用间接ELISA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和蛋白浓度定量试剂盒测定IgY效价、纯度及蛋白水平,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IgY中和病毒的能力,测定病毒阻断率,以Vero细胞为病毒感染靶细胞,测定不同抗体浓度(0.01560、0.03125、0.06250、0.12500、0.50000、和1.00000 g·L^(-1))作用后细胞病变效应(CPE),根据CPE程度测定IgY体外抗HSV-1能力。结果:制备的IgY效价随免疫时间逐渐升高,达到1/1024000后保持稳定;IgY轻链重链条带清晰;IgY平均蛋白水平为11.544 g·L^(-1);IgY对HSV-1的阻断率可高达77.90%;HSV-1致CPE程度随抗体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当IgY浓度达到0.50000g·L^(-1)及以上时,25%以下细胞(甚至无细胞)发生病变。结论:成功制备出抗HSV-1的IgY,该抗体对HSV-1具有明显的中和阻断能力和体外抑制活性,可用于药物及诊断方法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1型 卵黄抗体 中和病毒 体外抗病毒能力
下载PDF
β-受体激动剂类药物人工抗原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8
作者 孙晓亮 王晓茵 +4 位作者 方汉卿 宋翠平 赵思俊 曹旭敏 李木子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2期42-46,85,共6页
开展动物性食品中β-受体激动剂监测,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免疫分析技术操作快速、灵敏度高、检测成本低,被广泛用于大批量畜禽产品的快速筛查。抗体特性是免疫检测的核心,而人工抗原合成的质量直接影响特异性抗体性能。本文主... 开展动物性食品中β-受体激动剂监测,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免疫分析技术操作快速、灵敏度高、检测成本低,被广泛用于大批量畜禽产品的快速筛查。抗体特性是免疫检测的核心,而人工抗原合成的质量直接影响特异性抗体性能。本文主要综述了碳二亚胺法、活泼酯法、混合酸酐法、重氮化法、戊二醛法等β-受体激动剂类药物人工抗原合成方法,以及紫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人工抗原鉴定方法,以期为免疫分析等相关工作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受体激动剂 免疫分析 人工抗原 合成
下载PDF
基于碳水化合物的佐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9
作者 周梦婷 宋银娟 +3 位作者 许健 李斌 冉多良 储岳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1-501,共11页
佐剂是指添加到疫苗中以刺激和增强免疫应答强度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目前疫苗佐剂种类较多,包括铝佐剂、油乳佐剂和脂质体佐剂等,但临床使用的佐剂很少同时具备高效和低毒两大特点,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且安全的佐剂。基于碳水... 佐剂是指添加到疫苗中以刺激和增强免疫应答强度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目前疫苗佐剂种类较多,包括铝佐剂、油乳佐剂和脂质体佐剂等,但临床使用的佐剂很少同时具备高效和低毒两大特点,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且安全的佐剂。基于碳水化合物的佐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易代谢的优点,同时,基于碳水化合物的佐剂种类广泛,且每种都有不同免疫特性,如基于多糖的佐剂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及抗原提呈能力等。并且基于碳水化合物的佐剂还可与Toll样受体、C型凝集素受体等多种受体结合发挥上述免疫活性,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故本文基于碳水化合物的佐剂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梳理,以期为相关佐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碳水化合物的佐剂 多糖佐剂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6株禽源滑液囊支原体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MSPB蛋白原核表达
10
作者 孙佳琳 司朵朵 +3 位作者 王建东 李继东 李生虎 何生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8,共7页
从分子水平对6株禽源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分离株进行鉴定,探讨MS宁夏本地株膜蛋白MSPB的生物学功能。通过PCR技术扩增分离株的16S rRNA和MSPB基因序列,并构建分子进化树,对6株MS分离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 从分子水平对6株禽源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分离株进行鉴定,探讨MS宁夏本地株膜蛋白MSPB的生物学功能。通过PCR技术扩增分离株的16S rRNA和MSPB基因序列,并构建分子进化树,对6株MS分离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MSPB在蛋白水平进行分析,预测其亚细胞定位,探究MSPB的理化性质。构建pET-30a-MSPB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埃希氏菌BL 21(DE3)中进行表达,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并用蛋白质免疫印迹验证其反应原性。结果6株MS分离株在16S rRNA基因序列上与MS参考菌株具有同源性;MSPB等电点低,疏水性氨基酸占比较高;成功对MSPB进行表达,大小约为70 ku,纯化所得MSPB蛋白能与MS阳性血清特异结合。结果表明,6株菌株为MS,而MSPB具有反应原性,可以作为候选抗原应用于MS的诊断或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滑液囊支原体 16S rRNA MSPB蛋白 系统进化树 序列分析 反应原性
下载PDF
长非编码RNA lnc-ALVE1-AS1抑制ALV-J在鸡巨噬细胞中增殖
11
作者 柴文娴 骆欢 +6 位作者 金松 王姣 罗坚强 洪雅琴 耿拓宇 崔恒宓 胡序明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5,共8页
研究表明,源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的长非编码RNA可能是巨噬细胞抗病毒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鸡内源性反转录病毒衍生的长非编码RNA lnc-ALVE1-AS1与宿主遗传抗性有关,能够激活非免疫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为进一步探讨lnc-ALVE1-AS... 研究表明,源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的长非编码RNA可能是巨噬细胞抗病毒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鸡内源性反转录病毒衍生的长非编码RNA lnc-ALVE1-AS1与宿主遗传抗性有关,能够激活非免疫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为进一步探讨lnc-ALVE1-AS1在鸡巨噬细胞中的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发现lnc-ALVE1-AS1在ALV-J感染鸡巨噬细胞系HD11后24 h显著下调。进一步通过lnc-ALVE1-AS1过表达实验证实,lnc-ALVE1-AS1可以显著抑制ALV-J在HD11细胞中增殖。机制上,lnc-ALVE1-AS1显著上调HD11细胞dsRNA识别受体(TLR3)、Ⅰ型干扰素(IFN-α和IFN-β)和其他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IRF7、MX1、OASL和IFITM3)表达。然而,干扰TLR3或者抑制TLR3信号后lnc-ALVE1-AS1诱导Ⅰ型干扰素(IFN-α和IFN-β)的能力显著减弱。共聚焦定位分析显示在HD11细胞中lnc-ALVE1-AS1可以与TLR3蛋白直接结合。这说明激活TLR3信号可能是lnc-ALVE1-AS1抑制ALV-J在巨噬细胞中增殖的一个重要机制。本研究揭示了lnc-ALVE1-AS1在巨噬细胞中抗病毒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为抗病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反转录病毒 lnc-ALVE1-AS1 禽白血病病毒 鸡巨噬细胞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对宿主适应性免疫的影响
12
作者 刘艳 孙静 +2 位作者 葛良鹏 马继登 张进威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6,共14页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共同进化,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宿主-微生物共生关系。这些共生微生物通过参与适应性免疫的发育和维持,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适应性免疫系统通过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维持机体稳态。肠道...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共同进化,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宿主-微生物共生关系。这些共生微生物通过参与适应性免疫的发育和维持,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适应性免疫系统通过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维持机体稳态。肠道微生物可以直接调节B、T细胞的分化和活化,保护机体免遭病原体感染。本文综述肠道微生物对宿主早期免疫系统发育、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调控作用,以期为研究“微生物-宿主互作”对宿主适应性免疫的调控作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适应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下载PDF
Luts法制备鹅骨髓源树突状细胞及其初步鉴定
13
作者 李睿婷 祝博森 +5 位作者 郭子杰 朱婷 钟睿 洪伟鸣 徐海 李玲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59,共6页
为制备鹅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试验采用改良的Luts方法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协同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DCs,通过形态观察、表面标志鉴定以及特征性生物功能分析初步鉴定... 为制备鹅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试验采用改良的Luts方法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协同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DCs,通过形态观察、表面标志鉴定以及特征性生物功能分析初步鉴定培养获得的DCs。结果显示,培养至第10天细胞表面刺突、伪足明显,细胞集落生长,呈现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RT-qPCR检测到DCs成熟后表面标志物CD40、CD80和CD86转录水平的上调;培养至第8~10天细胞吞噬能力逐步达到峰值,至第12天细胞培养上清中IL-2和IFN-γ含量分别为(92.39±5.13)pg/mL和(1345.68±76.84)pg/mL;制备的DCs作为刺激细胞与淋巴细胞以1∶5混合培养时能显著刺激淋巴细胞增殖(P<0.05)。研究表明在体外成功诱导培养出鹅骨髓源DCs,制备的细胞表现出体内DCs所具备的部分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ts法 树突状细胞 体外培养 鉴定
原文传递
猴痘病毒A5L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原性评价
14
作者 熊嘉琦 贾梦乐 +6 位作者 杨领弟 王毅豪 孙静婷 王婷 黎美凤 孔令保 彭棋 《中国畜牧兽医》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5-372,共8页
【目的】获取高纯度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XV)A5L蛋白,制备小鼠抗A5L高效价抗血清,为MPXV A5L蛋白功能研究及相关诊断试剂的研发提供材料。【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ET-28a-A5L,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通过... 【目的】获取高纯度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XV)A5L蛋白,制备小鼠抗A5L高效价抗血清,为MPXV A5L蛋白功能研究及相关诊断试剂的研发提供材料。【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ET-28a-A5L,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通过分析不同IPTG诱导浓度、诱导温度、诱导时间条件下重组蛋白A5L表达情况,筛选最佳表达条件。通过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蛋白A5L表达,利用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可溶性。A5L蛋白经His-Bind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小鼠,通过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结果】双酶切和测序结果显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5L构建成功。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重组蛋白A5L在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成功表达;A5L蛋白在诱导温度42℃、诱导剂(IPTG)浓度为1.6 mmol/L、诱导16 h后表达量最高,大小为40 ku。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A5L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最佳咪唑洗脱浓度为50 mmol/L。ELISA结果显示,制备的鼠抗A5L蛋白抗体最高效价达1∶205 440。【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a-A5L,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重组蛋白A5L,制备的A5L多克隆抗体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MPXV A5L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痘病毒 原核表达 A5L蛋白 免疫原性
下载PDF
新流腺三联灭活疫苗对禽流感病毒和禽腺病毒流行株攻毒的免疫保护试验
15
作者 杨灵芝 李本科 +2 位作者 朱杰 李振清 李桂芹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94,共5页
为了验证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禽腺病毒病(Ⅰ群,4型)三联灭活疫苗对H9亚型禽流感、禽腺病毒(Ⅰ群,4型)流行毒株的免疫保护效果,采用三联灭活疫苗免疫3周龄SPF鸡,免疫后21 d采血测定禽流感H9亚型HI抗体效价,同时分别用H9亚型禽流... 为了验证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禽腺病毒病(Ⅰ群,4型)三联灭活疫苗对H9亚型禽流感、禽腺病毒(Ⅰ群,4型)流行毒株的免疫保护效果,采用三联灭活疫苗免疫3周龄SPF鸡,免疫后21 d采血测定禽流感H9亚型HI抗体效价,同时分别用H9亚型禽流感病毒YT株、HD株、CX株和DL株以及禽腺病毒(Ⅰ群,4型)QD株、NJ株、HA株和CZ株进行攻毒,观察疫苗对H9亚型禽流感及禽腺病毒(Ⅰ群,4型)流行毒株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免疫组禽流感H9亚型HI抗体效价几何平均值为1∶676~1∶832,对照组试验鸡HI抗体均<1∶2;用H9亚型禽流感病毒YT株、HD株、CX株和DL株攻毒,对照组鸡9/10~10/10发病,免疫组鸡均9/10以上保护;用禽腺病毒(Ⅰ群,4型)QD株、NJ株、HA株和CZ株攻毒,对照组鸡9/10~10/10发病,免疫组鸡均10/10保护。表明新流腺三联灭活疫苗对2020-2022年分离的H9亚型禽流感病毒及禽腺病毒(Ⅰ群,4型)流行毒株感染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联灭活疫苗 流行毒株 免疫 保护
下载PDF
细胞紧密连接与鸡肠道疾病的互作关系
16
作者 王小芬 田二杰 +2 位作者 翁胜杰 王宏伟 周变华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5,共9页
紧密连接是肠道上皮屏障的重要结构基础,负责连接相邻肠道上皮细胞,建立物理屏障,调控物质经细胞旁路转运和维持细胞表面极性。紧密连接主要由咬合蛋白、闭合蛋白、连接黏附分子、闭锁小带蛋白和细胞骨架丝状肌动蛋白等成分组装而成,其... 紧密连接是肠道上皮屏障的重要结构基础,负责连接相邻肠道上皮细胞,建立物理屏障,调控物质经细胞旁路转运和维持细胞表面极性。紧密连接主要由咬合蛋白、闭合蛋白、连接黏附分子、闭锁小带蛋白和细胞骨架丝状肌动蛋白等成分组装而成,其表达异常和功能紊乱与细菌、病毒、寄生虫或霉菌毒素等因素引起的鸡肠道疾病密切相关。文章就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结构、功能及与鸡肠道疾病发生发展的互作关系进行综述,旨在为降低和修复病原微生物及霉菌毒素所引起的肠道屏障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密连接 肠道上皮屏障 通透性 鸡肠道疾病
原文传递
非洲猪瘟病毒T、B细胞表位的免疫信息学预测与分析
17
作者 李渊源 孙琦 +3 位作者 杨齐 黄转青 张莹 徐风华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6,共8页
旨在通过免疫信息学方法预测非洲猪瘟病毒(ASFV)结构蛋白的T、B细胞表位,为非洲猪瘟(ASF)表位疫苗的设计研制提供参考。从NCBI和RCSB数据库获取ASFV蛋白质序列和三维结构,利用IEDB、DTU Health Tech等数据库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对ASFV的5... 旨在通过免疫信息学方法预测非洲猪瘟病毒(ASFV)结构蛋白的T、B细胞表位,为非洲猪瘟(ASF)表位疫苗的设计研制提供参考。从NCBI和RCSB数据库获取ASFV蛋白质序列和三维结构,利用IEDB、DTU Health Tech等数据库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对ASFV的5种结构蛋白p72、p17、p49、M1249L和H240R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位、线性B细胞和构象B细胞表位进行鉴定。结果显示:5种蛋白质均为亲水性,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仅M1249L例外;预测到抗原性良好、无毒、无致敏的细胞毒性T细胞优势表位27个,线性B细胞优势表位35个;预测到仅针对p72的构象B细胞优势表位2个。结论:ASFV的5种蛋白质可能具有多个潜在T、B细胞表位,其中B细胞表位相对占优,5种蛋白质中p72和M1249L最具疫苗研发前景,可结合蛋白质相关参数信息为构建ASF表位疫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预测 表位 T细胞 B细胞 免疫信息学
下载PDF
牛IFN-γ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18
作者 许芳 蔡杰 +3 位作者 薛华平 罗均 蒋永青 郭霄峰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为构建牛γ干扰素(IFN-γ)真核表达系统并制备单克隆抗体,将IFN-γ的基因克隆至pFastBacl载体上,构建pFastBacl-IFN-γ重组质粒,转化到DH10Bac后形成重组Bacmid,经过蓝白斑筛选将重组杆粒转染到Sf9细胞,经鉴定,获得了表达IFN-γ的重组... 为构建牛γ干扰素(IFN-γ)真核表达系统并制备单克隆抗体,将IFN-γ的基因克隆至pFastBacl载体上,构建pFastBacl-IFN-γ重组质粒,转化到DH10Bac后形成重组Bacmid,经过蓝白斑筛选将重组杆粒转染到Sf9细胞,经鉴定,获得了表达IFN-γ的重组杆状病毒;通过感染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f9细胞,纯化细胞培养液上清获得了真核表达的牛IFN-γ蛋白。用纯化的IFN-γ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4株能稳定分泌的抗牛IFN-γ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经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结果显示4C3和4H11具有较好的夹心效果,为后续牛结核病IFN-γ体外释放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γ干扰素 重组杆状病毒 夹心ELISA
下载PDF
犬细小病毒CPV-2c型亚洲株分离鉴定及VP2基因序列分析
19
作者 李昀真 李双双 +7 位作者 丛培强 曹海旭 鲁荣光 廉士珍 张海玲 李虹晔 胡博 白雪 《特产研究》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为探明北京某犬场犬的死亡原因,从患有肠道出血的犬肛拭子中分离出1株犬细小病毒,试验通过PCR、血凝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方法对毒株进行鉴定,并对VP2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确定其遗传分支。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属于犬细小病毒CPV-2c... 为探明北京某犬场犬的死亡原因,从患有肠道出血的犬肛拭子中分离出1株犬细小病毒,试验通过PCR、血凝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方法对毒株进行鉴定,并对VP2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确定其遗传分支。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属于犬细小病毒CPV-2c型,命名为CPV-BJ21株。应用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为阳性;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株与犬细小病毒为同一进化分支,VP2基因核苷酸序列与中国四川的CPV-2c(MH476581.1)同源性达99%,与亚洲分离的犬细小病毒之间亲缘关系较近。VP2氨基酸序列在第A5G、S297A、D426E位出现了氨基酸突变;在F81细胞上传3代后,病毒液的血凝效价稳定于210。本研究可为犬细小病毒的流行情况及新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细小病毒 分离鉴定 VP2基因 遗传进化分析
下载PDF
副结核分枝杆菌免疫原蛋白的筛选及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20
作者 陈凡若 张嘉俊 +5 位作者 鹿萍 崔宁 崔莹莹 崔子寅 党光辉 刘思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4-1214,共11页
【背景】副结核病(paratuberculosis,PTB)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vium subsp.paratuberculosis,MAP)主要引起反刍动物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患病动物表现为肉芽肿性肠炎和肠道的功能失调、顽固性腹泻、渐进性消瘦、营养... 【背景】副结核病(paratuberculosis,PTB)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vium subsp.paratuberculosis,MAP)主要引起反刍动物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患病动物表现为肉芽肿性肠炎和肠道的功能失调、顽固性腹泻、渐进性消瘦、营养不良、贫血、嗜睡甚至死亡。PTB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由于目前临床上对于PTB的检测和控制手段不够完善,现有的PTB疫苗保护效果不佳,并且干扰牛结核病的诊断,因此亟需研发免疫原性强、保护效果佳的疫苗以用于PTB的防控。【目的】通过筛选MAP免疫原蛋白,并对其免疫保护效果进行评价,为PTB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根据MAP的p22、map1272c、map3531c、map3783、map3701c以及map3527这6个基因,分别构建5种重组质粒,在获得5种重组蛋白基础上,联合MONTANIDE ISA 61 VG佐剂皮下多点注射免疫小鼠,通过IFN-γELISPOT试验筛选出最佳免疫原;随后将最佳免疫原和已报道的66NC融合蛋白混合,经皮下多点注射免疫小鼠,在二免3周后用1×10^(8)CFU的MAP K-10菌株腹腔感染小鼠。通过IFN-γELISPOT试验,抗体监测和细胞因子检测,分析感染后小鼠的体重、肝脏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其荷菌数差异,综合评价候选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结果】以MAP p22、map1272c、map3531c、map3783以及map3701c为基础成功构建和表达了5种融合蛋白58F、62F、69F、46F和52F,其中免疫58F后产生的IFN-γ水平最高,是更具潜力的候选免疫原,且以融合蛋白组合66NC+58F诱导持久高滴度的IgG、IgM、IgG1和IgG2a水平,诱导特异性的IFN-γ、TNF-α和IL-17A的释放;在保护效果评价中,融合蛋白组合66NC+58F抵抗MAP感染造成的体重下降,显著减轻肝脏的病理损伤,降低MAP在肝脏中的定植。【结论】融合蛋白组合66NC+58F诱导小鼠产生Th1和Th17型免疫反应,对MAP感染有着一定免疫保护作用,是PTB重要的候选亚单位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结核分枝杆菌 亚单位疫苗 58F蛋白 免疫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