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3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少华 王帅 +2 位作者 邹扬 刘仲藜 才学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99-1510,共12页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羊等小反刍动物皱胃内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嗜血性寄生虫病。病羊临床表现为消瘦、贫血和衰弱等慢性消耗性症状,严重感染者可致死。该病在我国牧区普遍流行,目前暂无安全长效疫苗可用,加之耐药...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羊等小反刍动物皱胃内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嗜血性寄生虫病。病羊临床表现为消瘦、贫血和衰弱等慢性消耗性症状,严重感染者可致死。该病在我国牧区普遍流行,目前暂无安全长效疫苗可用,加之耐药性严重,放牧羊群感染率和发病率居高不下,极大地降低了羊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准确可靠的检测手段是诊断寄生虫感染、制定驱虫治疗方案、耐药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的关键环节。本文详细介绍了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分析了病原学、免疫学及分子检测等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未来检测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病新型检测方法的研发及综合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病原学检测 免疫学检测 分子检测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PCNA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验证
2
作者 许少全 麦尔哈巴·麦麦提艾力 +5 位作者 吕国栋 周润 赵金龙 李婧 夏衣旦木·吐尼牙孜 赵军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56-4963,共8页
【目的】分析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sensu lato,Eg)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的生物信息学特性,以及去氢骆驼蓬碱(HM)及其衍生物(H-2-168与H-2-104)对EgPCNA蛋白含量的影响,以期治... 【目的】分析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sensu lato,Eg)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的生物信息学特性,以及去氢骆驼蓬碱(HM)及其衍生物(H-2-168与H-2-104)对EgPCNA蛋白含量的影响,以期治疗囊型棘球蚴病并为药物靶点的筛选奠定基础。【方法】运用PCR扩增并克隆EgPCNA基因全长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和分析EgPCNA蛋白相关生物学信息。利用Mega 7.0构建蛋白序列系统发育树,并运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HM及其衍生物(H-2-168与H-2-104)对EgPCNA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EgPCNA基因全长783 bp,编码260个氨基酸,EgPCNA蛋白分子质量为28.36435 ku,等电点为4.62,脂肪指数为96.81,亲水性值为-0.015,为亲水性蛋白,无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蛋白分布于细胞质。该蛋白含有PCNA超家族结构与PCNA保守功能结构域,二级结构主要为无规则卷曲,其次是α-螺旋,有2条可靠的B细胞抗原表位,与人和家鼠等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远。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与DMSO组相比,HM组EgPCNA蛋白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H-2-168与H-2-104组EgPCNA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克隆了EgPCNA全长基因。EgPCNA蛋白对细粒棘球绦虫的DNA复制和修复具有调控作用,H-2-168与H-2-104具有下调EgPCNA蛋白含量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克隆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水牛感染大片吸虫前后血清补体C3与C4水平的动态
3
作者 郭炎凤 郑梦伟 +3 位作者 杨延坤 李亮 张为宇 邸文达 《广西畜牧兽医》 2024年第3期93-96,共4页
为了探究在大片吸虫(Fasciolagigantica)感染水牛过程中,水牛补体C3与C4的动态变化,探索补体系统在水牛感染大片吸虫中的作用过程,试验将6头片形吸虫阴性水牛分为A组(对照组,3头)和B组(感染组,3头),B组每头经口感染250个囊蚴,A组经口服0... 为了探究在大片吸虫(Fasciolagigantica)感染水牛过程中,水牛补体C3与C4的动态变化,探索补体系统在水牛感染大片吸虫中的作用过程,试验将6头片形吸虫阴性水牛分为A组(对照组,3头)和B组(感染组,3头),B组每头经口感染250个囊蚴,A组经口服0.85%NaCl溶液模拟感染,在感染前(0周)与感染后第1~6、8、10、12、14、16周分别收集血清,应用ELISA检测血清补体C3与C4含量。结果表明:对于补体C3水平,A组不同周次无明显变化;B组不同周次呈波动变化,与0周相比1、12、14周显著升高(P<0.05);B组在感染后1、3、14、16周的水平显著高于A组对应周次的水平(P<0.05)。对于补体C4水平,A组不同周次无明显变化;B组不同周次呈波动变化,与0周相比感染后周次均极显著升高(P<0.01);B组在感染后1、3、4、5、12、14、16周的水平显著高于A组对应周次的水平(P<0.05)。本研究提示:在大片吸虫感染过程中,水牛补体的经典途径和凝集素途径在不同周次可能被大片吸虫抑制,而此抑制作用可能与大片吸虫的免疫逃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片吸虫 水牛 补体C3 补体C4
下载PDF
捻转血矛线虫LAMP-LFD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4
作者 段钰 汤洪宁 +4 位作者 项继忠 吴飞 马光旭 杜爱芳 杨怡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7,共6页
为了建立一种用于检测捻转血矛线虫的特异、灵敏、快速的检测方法,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结合横向流动试纸条(LFD),针对捻转血矛线虫mt-COⅠ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Mg^(2+)浓度、dNTP浓度进行... 为了建立一种用于检测捻转血矛线虫的特异、灵敏、快速的检测方法,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结合横向流动试纸条(LFD),针对捻转血矛线虫mt-COⅠ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Mg^(2+)浓度、dNTP浓度进行优化,建立了捻转血矛线虫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与横向流动试纸条检测技术(LAMP-LFD)相结合的核酸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LAMP-LFD检测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00 fg,对奥斯特线虫、夏伯特线虫、毛首线虫DNA检测均为阴性;50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与粪便虫卵检测法结果的符合率为96%。该方法操作方便、结果判定快速简单,有望成为流行区域和基层检测捻转血矛线虫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环介导等温扩增 横向流动试纸条 mt-COⅠ
下载PDF
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的耐药机制
5
作者 张艳敏 赵东旭 王文龙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1-1520,共10页
捻转血矛线虫病作为反刍动物最常见的消化道线虫疾病,已经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该寄生虫对伊维菌素早已经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该病的防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产生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中,已报道了3种可能耐... 捻转血矛线虫病作为反刍动物最常见的消化道线虫疾病,已经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该寄生虫对伊维菌素早已经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该病的防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产生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中,已报道了3种可能耐药机制,分别为靶向GABA门控Cl~-通道、降低谷氨酸门控Cl^(-)开放频率和结合外排转运蛋白。调控型非编码RNA(miRNA和lncRNA)在不同病原耐药性研究中相继报道,发现miRNA和lncRNA与P糖转运蛋白、细胞色素P450和GABA门控Cl^(-)通道等耐药机制相关。但是该非编码RNA在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耐药性的研究中鲜有报道,所以要突破耐药性的问题,要将非编码RNA与已报道的可能耐药机制相关联,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关键的耐药靶点。本文主要总结了该病对伊维菌素耐药性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耐药性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伊维菌素 耐药性 非编码RNA
下载PDF
片形吸虫病诊断技术研究概况
6
作者 乌日力格 李娜 +4 位作者 海鹰 哈斯毕力格 侯斌 格日勒格拉巴 哈斯苏荣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104,共4页
片形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大片吸虫及其中间型感染引起的全球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不仅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在家畜片形吸虫病的诊断、药物防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尚未有效控制该病的广泛流行,并... 片形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大片吸虫及其中间型感染引起的全球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不仅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在家畜片形吸虫病的诊断、药物防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尚未有效控制该病的广泛流行,并已认识到控制该病的关键在于实现早期诊断。因此,亟待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早期诊断技术和检测方法。论文综述了片形吸虫病的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系统了解家畜片形吸虫病的诊断方法及进一步研究开发准确率更高、特异性更强的新型诊断方法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形吸虫病 病原学诊断 免疫学诊断 分子生物学诊断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膜联蛋白B5、B15和B25的原核表达和分泌特性分析
7
作者 陈延鑫 华瑞其 +5 位作者 邵国庆 朱小伟 侯巍 李盛琼 阳爱国 杨光友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07-2618,共12页
旨在探讨细粒棘球绦虫膜联蛋白B5、B15和B25的反应原性及其在中间宿主组织中的分泌特性,为进一步研究细粒棘球绦虫膜联蛋白与中间宿主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作者提取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以c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EgAN... 旨在探讨细粒棘球绦虫膜联蛋白B5、B15和B25的反应原性及其在中间宿主组织中的分泌特性,为进一步研究细粒棘球绦虫膜联蛋白与中间宿主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作者提取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以c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EgANXB5、EgANXB15和EgANXB25基因全长编码序列,使用同源重组法构建pET32a-EgANXB5、pET32a-EgANXB15和pET32a-EgANXB25质粒并进行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对上述重组蛋白进行鉴定,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试验分析EgANXB5、EgANXB15和EgANXB25在中间宿主组织中的分泌特性。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克隆并表达出重组EgANXB5、EgANXB15和EgANXB25,并更正了EgANXB25的CDS序列(GenBank:OR245515.1)。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这3种蛋白均能够被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犬阳性血清和感染细粒棘球蚴的小鼠阳性血清所识别。同时,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细粒棘球蚴包囊附近的肝实质组织中可以检测到EgANXB5、EgANXB15和EgANXB25的阳性信号。EgANXB5、EgANXB15和EgANXB25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同时它们具有分泌进入包囊周围肝实质组织中的潜能,可能进一步参与细粒棘球蚴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膜联蛋白 原核表达 反应原性 分泌特性
下载PDF
捕食性真菌与植物单宁联合制剂对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杀灭效果
8
作者 李倩楠 马园 +5 位作者 郝陆瑶 张艳妮 郭志凯 丁玉林 杜山 王瑞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140,共4页
为了测试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及植物单宁对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杀灭效果,在制备伊维菌素、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及植物单宁片剂与联合制剂的基础上,进行了绵羊消化道线虫的防控试验,并通过EPG的计数评测... 为了测试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及植物单宁对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杀灭效果,在制备伊维菌素、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及植物单宁片剂与联合制剂的基础上,进行了绵羊消化道线虫的防控试验,并通过EPG的计数评测驱虫效果。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生物制剂与药物的联合制剂,动物试验表明该制剂具有一定杀虫效果。试验发现单宁酸有一定驱线虫作用;植物单宁、驱虫药与捕食性真菌联合制剂的防治效果优于单一组分组。试验结果为绵羊消化道线虫防治提供了新方法,为植物源杀虫活性物质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线虫性真菌 Duddingtonia flagrans 单宁酸 联合制剂 线虫
下载PDF
捻转血矛线虫虫卵孵化及幼虫L3培养条件的优化
9
作者 马梅清 贾晓晴 +9 位作者 马园 郝陆瑶 张艳妮 李倩楠 李炎夫 邵瑾 杜山 丁玉林 张磊 王瑞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3-76,共4页
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皱胃所引起的一类消化道线虫病。为了优化捻转血矛线虫的体外培养技术,得到纯化的虫株以及稳定的样品,为捻转血矛线虫抗原和基因的分离鉴定、病原检测、... 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皱胃所引起的一类消化道线虫病。为了优化捻转血矛线虫的体外培养技术,得到纯化的虫株以及稳定的样品,为捻转血矛线虫抗原和基因的分离鉴定、病原检测、疫苗研制及虫体耐药性试验奠定基础。论文对培养基类型、培养液体积、抗生素及二甲基亚砜(DMSO)对捻转血矛线虫卵孵化和虫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NCTC-109培养基可作为捻转血矛线虫体外培养的首选培养基,200μL培养液体积为最佳培养体积,青-链霉素及两性霉素B的终浓度分别不得超过20%及6.25%,DMSO终浓度要控制在0.625%以下。不同培养基及浓度,常用的抗菌药物和DMSO对捻转血矛线虫的发育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体外培养 二甲基亚砜 NCTC-109
下载PDF
七种蛋白酶抑制剂对多房棘球蚴DNA损伤诱导样1蛋白活性的影响
10
作者 张生英 刘仲藜 +1 位作者 郭爱疆 王帅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73-2280,共8页
目前,多房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手段,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治疗药物。前期研究表明,HIV蛋白酶抑制剂(HIV protease inhibitors, HIV PIs)具有潜在抗寄生虫功能。本文旨在研究HIV PIs对Echinococcus multil... 目前,多房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手段,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治疗药物。前期研究表明,HIV蛋白酶抑制剂(HIV protease inhibitors, HIV PIs)具有潜在抗寄生虫功能。本文旨在研究HIV PIs对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u)DNA损伤诱导样1蛋白(DNA damage inducible 1 protein, Ddi1)活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载体pFastBac1-Emu Ddi1,在昆虫细胞系Sf9细胞中表达筛选出P1代和P2代,纯化出可溶性Ddi1重组蛋白,然后与目的蛋白的荧光底物检测纯化蛋白的活性,进一步检测沙奎那韦(saquinavir, SQV)、利托那韦(ritonavir, RTV)、安普那韦(amprenavir, APV)、阿扎那韦(atazanavir, ATV)、洛匹那韦(lopinavir, LPV)、福沙那韦(fosamprenavir, Fos)、达芦那韦(darunavir, DRV)等7种HIV PIs对Emu Ddi1重组蛋白活性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细胞系内真核表达产物的酶活Km为1.422μmol·L^(-1),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活性,最终筛到沙奎那韦对Ddi1蛋白二聚体活性位点的抑制率达67%,其IC_(50)为34,说明沙奎那韦对Emu Ddi1重组蛋白酶活性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以上结果提示:沙奎那韦抑制重组蛋白Ddi1的活性,可能成为Ddi1的靶向药物,以期为替代药物或开发联合用药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抑制剂 多房棘球蚴 DNA损伤诱导样蛋白 酶活性 抑制率
下载PDF
一例海豚源典型异尖线虫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
11
作者 朱昊天 刘路瑶 +5 位作者 杨聪山 姜纪 石涵 刘笑笑 陈木新 徐前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99-2606,共8页
旨在鉴定由海豚粪便样本中所分离所得线虫种类。首先对所分离虫体进行形态观察,然后提取虫体基因组DNA,并对样本28S rRNA D2-D3基因和ITS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以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所得序列经BLAST比对并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对所... 旨在鉴定由海豚粪便样本中所分离所得线虫种类。首先对所分离虫体进行形态观察,然后提取虫体基因组DNA,并对样本28S rRNA D2-D3基因和ITS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以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所得序列经BLAST比对并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对所得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虫体长120~140 mm,整体呈圆柱形,两端尖细,外观呈乳白色半透明,镜下观察其内部偏黄。可见食道前端细,向后逐渐膨大。PCR结果显示,28S rRNA D2-D3基因与ITS基因扩增长度分别为797和840 bp。BLAST比对结果显示:28S rRNA D2-D3基因(GenBank登录号OR345165)与已报道典型异尖线虫(Anisakis typical, GenBank登录号HF911524.1)的序列一致性为95.36%;ITS基因(GenBank登录号OR345164)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MF668919.1)一致性为97.11%,其中,ITS-1区域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MF668919.1)一致性为91.90%,ITS-2区域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JN968938.1)一致性为94.97%,5.8S rRNA区域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OQ244221.1)一致性为100.00%。基于ITS基因和28S rRNA D2-D3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此次研究分离所得寄生虫样本与典型异尖线虫遗传距离最近,且同一分支上。本次分离所得寄生虫样本经过分子鉴定为典型异尖线虫。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典型异尖线虫一致性均大于95%;同时,在28S rRNA D2-D3基因序列和ITS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方面,均与已报道的典型异尖线虫遗传距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尖线虫 人畜共患病 形态学观察 分子鉴定 系统进化树
下载PDF
仰口线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2
作者 周璐露 要慧中 +5 位作者 刘天缘 张佳琳 马丽 任洪英 杨钰莹 林青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9,共5页
为特异性检测羊感染仰口线虫的情况,基于仰口线虫IT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退火温度及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其属特异性PCR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仰口线虫、食道口线虫、毛尾线虫、捻转血矛线虫、细颈线虫、奥斯特线虫、夏伯特线... 为特异性检测羊感染仰口线虫的情况,基于仰口线虫IT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退火温度及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其属特异性PCR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仰口线虫、食道口线虫、毛尾线虫、捻转血矛线虫、细颈线虫、奥斯特线虫、夏伯特线虫、筒线虫、毛圆线虫的DNA样本进行扩增,仅能特异性扩增出仰口线虫的目的条带;该方法成功从仰口线虫中扩增出约500 bp的特异性片段,最低检测浓度为3.6×10^(3)copies/μL;该PCR检测方法对临床奶山羊粪便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羊粪便样品中仰口线虫卵的阳性率为10%,且与显微镜镜检所得的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建立的仰口线虫PCR检测方法敏感性较高且特异性良好,可以应用于临床羊粪便样品中仰口线虫的虫卵检测,为羊仰口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一种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仰口线虫 聚合酶链反应 ITS基因 虫卵检测
下载PDF
肝片吸虫检测方法概述
13
作者 周愉乐 唐文强 +7 位作者 赵霞玲 甘富斌 切德力 石斌 李鑫 秋益多杰 吉布 黄福强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4-119,共6页
肝片吸虫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是目前全世界分布最广泛的吸虫之一,能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引起肝片吸虫病,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还影响畜牧养殖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肝片吸虫因其复杂的生活史和种类广泛的中间宿主... 肝片吸虫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是目前全世界分布最广泛的吸虫之一,能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引起肝片吸虫病,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还影响畜牧养殖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肝片吸虫因其复杂的生活史和种类广泛的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导致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且肝片吸虫感染引起的动物临床症状与其他肝胆疾病类似,主要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没有特征性症状,极易被误诊。因此,及时、准确的检测对防治肝片吸虫病尤为重要。目前,肝片吸虫的检测主要依赖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论文就肝片吸虫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各项技术的优点与局限性,以期为肝片吸虫病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片吸虫 肝片吸虫病 分子生物学 检测方法
下载PDF
微小膜壳绦虫对ICR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4
作者 李小毛 赵敬 +2 位作者 王鸿雁 张科 牟荣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8-12,108-110,共8页
为了探究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对ICR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30只ICR小鼠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感染组灌胃感染0.2 mL鉴定和纯化后的微小膜壳绦虫虫卵配制成的虫卵悬浊液(浓度为2500个/mL),对照组... 为了探究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对ICR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30只ICR小鼠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感染组灌胃感染0.2 mL鉴定和纯化后的微小膜壳绦虫虫卵配制成的虫卵悬浊液(浓度为2500个/mL),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并于感染后第2,4,6,8,10天采集空肠内容物,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技术检测16S rDNA扩增产物,所得的数据使用多组间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对肠道菌群的种类、分布和丰度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群种类繁多,以厚壁菌门(占比为64%)、拟杆菌门(占比为25%)为主,其次是变形菌门(占比为6%)和放线菌门(占比为3%)。感染微小膜壳绦虫后第4,6,8,10天肠道菌群α多样性Sobs值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第8天显著低于第4,6,10天(P<0.05);感染组与对照组组间谱系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相对丰度上调的菌群主要从属厚壁菌门,有紫单胞菌科、毛螺菌科和乳杆菌科;下调的菌群种类较多,主要从属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第10天感染组小鼠肠道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升高最明显;葡萄球菌属、咸海鲜球菌属和棒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说明微小膜壳绦虫感染会导致宿主肠道菌群失调,其中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变化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膜壳绦虫 ICR小鼠 肠道菌群 菌群失调 乳杆菌属
原文传递
灌南县域肉羊源人兽共患隐孢子虫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类型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刚 孙爱玲 +3 位作者 陈飞飞 朴聪雁 薄学军 徐云 《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2期76-79,共4页
以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18S rRNA为靶基因,通过巢氏PCR检测发现在采集的101份新鲜粪便样品中18份样本为阳性。不同地区羊场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李集镇36%(18/50),新安镇0%(0/30)、堆沟港镇0%(0/21)未检出隐孢子虫。但通过... 以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18S rRNA为靶基因,通过巢氏PCR检测发现在采集的101份新鲜粪便样品中18份样本为阳性。不同地区羊场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李集镇36%(18/50),新安镇0%(0/30)、堆沟港镇0%(0/21)未检出隐孢子虫。但通过对4羊场的分析发现,有2个羊场(50%)为隐孢子虫感染阳性,且不同的羊场感染率差异显著,因此单纯的以地区来评价隐孢子虫的感染率,是值得商榷的。山羊隐孢子虫的感染率为33.3%,湖羊隐孢子虫的感染率为2%。2~6月龄的育肥羊隐孢子虫的感染率为36%,6~10月龄的育成羊(0%)。对检测为阳性的样品进行了隐孢子虫18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发现18个样品全部为肖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xiaoi),不存在泛在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ubiquitum)。在检测隐孢子虫感染阳性的1个山羊场和1个羊湖羊场均存在肖氏隐孢子虫感染,不存在泛在隐孢子虫,更未发现肖氏隐孢子虫和泛在隐孢子虫的混合感染。目前的数据提示肖氏隐孢子虫对2~6月龄山羊(33.3%)和湖羊(2%)具有更高的感染率。这18份样品来源于2个规模羊场,属于李集镇两个羊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羊 隐孢子虫 感染 检测
下载PDF
敲低多房棘球蚴let-7-5p可抑制BA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极化和虫体生长
16
作者 王立群 吴易璇 +8 位作者 蒲桂婷 曹珊菱 王得先 刘婷丽 李红 AMUDA Tharheer Oluwashola 郭小腊 殷宏 骆学农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19-2628,共10页
旨在明确敲低多房棘球蚴emu-let-7-5p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极化和虫体生长的影响。构建表达多房棘球蚴emu-let-7-5p海绵序列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并在293T细胞上验证其抑制效果和特异性。70只清洁级BALB/c小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AV8-si-le... 旨在明确敲低多房棘球蚴emu-let-7-5p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极化和虫体生长的影响。构建表达多房棘球蚴emu-let-7-5p海绵序列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并在293T细胞上验证其抑制效果和特异性。70只清洁级BALB/c小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AV8-si-let-7-5p、AAV8-control和PBS后两周,每组随机选取2只小鼠分别用Western blot和qRT-PCR分析肝组织中GFP、let-7-5p及其靶基因C/EBP δ的表达。随后,所有小鼠每只腹腔接种1 000个原头蚴,3个月后qRT-PCR检测腹腔巨噬细胞emu-let-7-5p、C/EBP δ、M1型(IL-1β、iNOS和IL-6)和M2型(Arg-1、IL-4和IL-10)相关分子的转录水平,并统计各组小鼠多房棘球蚴的包囊重量和原头蚴数量。结果表明,注射后第15天,AAV8-si-let-7-5p成功靶向小鼠肝脏,并引起emu-let-7-5p的敲低和C/EBP δ的上调表达。感染后3个月,AAV8-si-let-7-5p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emu-let-7-5p和M2型相关分子Arg-1均显著下调,而C/EBP δ和M1型相关分子IL-1β和iNOS均显著上调。此外,AAV8-si-let-7-5p组IL-4和IL-6下调表达,而IL-10上调表达,且小鼠肝脏包囊重量和原头蚴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敲低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体内emu-let-7-5p,可促进C/EBP δ的表达,进而抑制M2型极化和虫体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emu-let-7-5p 腹腔巨噬细胞极化 虫体生长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对特哈杂交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情况的影响
17
作者 王钰琪 贺三刚 +6 位作者 梁龙 海拉提·卡斯木 焦文静 岳晨冰 韩冰 宋雪彬 阎晓菲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67-3076,共10页
【目的】研究季节、性别、组别和群别对特克塞尔和哈萨克(以下简称特哈)杂交绵羊中消化道线虫(gastrointestinal nematodes,GIN)感染强度、体重、红细胞比容和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含量的影响,为绵羊消化道线虫... 【目的】研究季节、性别、组别和群别对特克塞尔和哈萨克(以下简称特哈)杂交绵羊中消化道线虫(gastrointestinal nematodes,GIN)感染强度、体重、红细胞比容和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含量的影响,为绵羊消化道线虫的防治和抗消化道线虫育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特哈杂交绵羊直肠粪便及颈静脉血液,称量体重。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消化道线虫虫卵进行定性检测,运用改良的McMaster法进行消化道线虫虫卵计数,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使用兽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血液进行红细胞比容检测;制备线虫L3期幼虫体细胞抗原,运用间接ELISA法测定绵羊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G含量。【结果】特哈杂交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率较高,为94.44%,呈中度感染,鉴定出毛圆属线虫(Trichostrongylus spp.)、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奥斯特属线虫(Ostertagia spp.)、羊仰口线虫(Bumastomum trigonocephalum)、夏伯特属线虫(Chabertia spp.)、马歇尔属线虫(Marshallagia spp.)、细项属线虫(Nematodirus spp.)、食道口属线虫(Oesophagostomum spp.)和球鞘毛首线虫(Trichuris globuulosa)共9种消化道线虫。季节对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和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春季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显著高于夏季(P<0.05),夏季绵羊体重显著高于春季(P<0.05)。性别对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体重和红细胞比容有显著影响(P<0.05),公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显著高于母羊(P<0.05),公羊体重显著高于母羊(P<0.05),母羊红细胞比容显著高于公羊(P<0.05)。组别对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F2×哈绵羊体重显著高于F2和F2×F1绵羊(P<0.05),F1×F1绵羊体重显著高于F2×F1绵羊(P<0.05),F2×F2绵羊体重显著低于其余组别的绵羊(P<0.05)。群别对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1群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显著高于2和3群(P<0.05),3群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显著高于2群(P<0.05)。所有因素均对特异性抗体IgG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季节、性别、组别和群别对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情况存在影响,可根据因素对感染情况的影响和各因素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异对绵羊选择不同的防治措施,为抗消化道线虫育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哈杂交绵羊 消化道线虫 感染率 感染强度
下载PDF
四川省炉霍县部分地区牛消化道线虫和球虫感染情况调查
18
作者 张佳琳 任洪英 +4 位作者 康煜坤 刘天缘 周璐露 要慧中 林青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4-118,共5页
为了给炉霍县养牛业健康发展提供寄生虫病防治指导与保障,采用粪便检查法对采集自四川省炉霍县部分地区的725份牛粪便样品进行消化道线虫和球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牛消化道线虫和球虫的总感染率为23.0%(167/725)。其中,线虫的感染... 为了给炉霍县养牛业健康发展提供寄生虫病防治指导与保障,采用粪便检查法对采集自四川省炉霍县部分地区的725份牛粪便样品进行消化道线虫和球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牛消化道线虫和球虫的总感染率为23.0%(167/725)。其中,线虫的感染率为6.6%(48/725),平均每克粪便虫卵数(eggs per gram of feces,EPG)为129个;球虫感染率为16.4%(119/725),平均每克粪便卵囊数(oocysts per gram of feces,OPG)为244个,且无混合感染现象。在3个品种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均存在线虫感染,不同品种牛的易感年龄有显著差异。球虫感染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不同饲养方式方面,放养和半放养牦牛种群之间线虫的感染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球虫的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线虫和球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在3个地区有显著差异(P<0.05),这可能与饲养环境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当地牛普遍存在线虫与球虫感染,建议区域内牛场加强肠道寄生虫的监测工作,适时对牛群进行针对性驱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消化道线虫 球虫 感染
下载PDF
TGF-β1和Collagen-Ⅲ在牦牛感染细粒棘球蚴肝纤维化中的表达
19
作者 陈欣怡 严得刚 +5 位作者 梁宏 李菊英 加央次仁 王登云 赵海龙 唐文强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0,共6页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Ⅲ型胶原(Collagen-Ⅲ)在牦牛感染细粒棘球蚴导致肝纤维化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收集西藏地区40例细粒棘球蚴感染的牦牛肝组织和血清样本,同时收集未感染的肝组织和血清进行对照。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Ⅲ型胶原(Collagen-Ⅲ)在牦牛感染细粒棘球蚴导致肝纤维化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收集西藏地区40例细粒棘球蚴感染的牦牛肝组织和血清样本,同时收集未感染的肝组织和血清进行对照。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和天狼猩红染色法观察牦牛肝脏病理变化和肝纤维化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组化法(IHA)分别检测肝组织和血清中TGF-β1、Collagen-Ⅲ的表达水平及分布;RT-PCR检测肝细胞内TGF-β1和Collagen-Ⅲ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结果显示,与未感染细粒棘球蚴病牦牛肝组织相比,感染棘球蚴周围的肝组织肝界板细胞破坏,呈虫蚀状,感染肝组织外围纤维化,细粒棘球蚴寄生的牦牛肝脏组织引起组织增生,纤维化;ELISA结果显示感染细粒棘球蚴牦牛血清样中细胞因子TGF-β1、Collagen-Ⅲ的含量明显超过未感染组(P<0.05),且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它们的表达主要存在于细胞基质中;RT-PCR显示细粒棘球蚴感染肝组织中TGF-β1、Collagen-Ⅲ的mRNA相对表达量超出未感染组(P<0.05)。结果表明,细粒棘球蚴感染期间TGF-β1、Collagen-Ⅲ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引起的肝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Ⅲ型胶原 细粒棘球蚴病 肝纤维化
下载PDF
鸡后口吸虫的形态学特征及分子鉴定
20
作者 包敏 宋铭忻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33,共4页
许多地方都报道过鸡盲肠中的吸虫,但对其详细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的研究较少。为对辽宁锦州地区家鸡盲肠中分离到的数条吸虫做虫种鉴定,观察了其成虫和虫卵的形态学特征,对成虫和虫卵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吸虫形态呈... 许多地方都报道过鸡盲肠中的吸虫,但对其详细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的研究较少。为对辽宁锦州地区家鸡盲肠中分离到的数条吸虫做虫种鉴定,观察了其成虫和虫卵的形态学特征,对成虫和虫卵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吸虫形态呈舌状,口吸盘和咽部十分发达,食道短,2条盲肠弯曲,伸达到虫体的末端。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部,卵巢位于睾丸的对侧。卵黄腺发达,直伸到虫体前部。虫卵淡黄色,呈芝麻状,有卵盖,卵内含有毛蚴。形态学观察鉴定为鸡后口吸虫。利用PCR扩增该吸虫的rDNA ITS序列,测序后经NCBI数据库比对分析,测序所得序列与鸡后口吸虫(MH915391)的序列相似性为99.76%;基于ITS-2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分离的吸虫与鸡后口吸虫聚集在同一个分支。结果表明,病鸡盲肠中分离鉴定出鸡后口吸虫,为该虫的分子检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后口吸虫 形态学鉴定 分子生物学分析 ITS-2序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