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0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少华 王帅 +2 位作者 邹扬 刘仲藜 才学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99-1510,共12页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羊等小反刍动物皱胃内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嗜血性寄生虫病。病羊临床表现为消瘦、贫血和衰弱等慢性消耗性症状,严重感染者可致死。该病在我国牧区普遍流行,目前暂无安全长效疫苗可用,加之耐药...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羊等小反刍动物皱胃内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嗜血性寄生虫病。病羊临床表现为消瘦、贫血和衰弱等慢性消耗性症状,严重感染者可致死。该病在我国牧区普遍流行,目前暂无安全长效疫苗可用,加之耐药性严重,放牧羊群感染率和发病率居高不下,极大地降低了羊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准确可靠的检测手段是诊断寄生虫感染、制定驱虫治疗方案、耐药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的关键环节。本文详细介绍了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分析了病原学、免疫学及分子检测等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未来检测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病新型检测方法的研发及综合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病原学检测 免疫学检测 分子检测
下载PDF
水牛感染大片吸虫前后血清补体C3与C4水平的动态
2
作者 郭炎凤 郑梦伟 +3 位作者 杨延坤 李亮 张为宇 邸文达 《广西畜牧兽医》 2024年第3期93-96,共4页
为了探究在大片吸虫(Fasciolagigantica)感染水牛过程中,水牛补体C3与C4的动态变化,探索补体系统在水牛感染大片吸虫中的作用过程,试验将6头片形吸虫阴性水牛分为A组(对照组,3头)和B组(感染组,3头),B组每头经口感染250个囊蚴,A组经口服0... 为了探究在大片吸虫(Fasciolagigantica)感染水牛过程中,水牛补体C3与C4的动态变化,探索补体系统在水牛感染大片吸虫中的作用过程,试验将6头片形吸虫阴性水牛分为A组(对照组,3头)和B组(感染组,3头),B组每头经口感染250个囊蚴,A组经口服0.85%NaCl溶液模拟感染,在感染前(0周)与感染后第1~6、8、10、12、14、16周分别收集血清,应用ELISA检测血清补体C3与C4含量。结果表明:对于补体C3水平,A组不同周次无明显变化;B组不同周次呈波动变化,与0周相比1、12、14周显著升高(P<0.05);B组在感染后1、3、14、16周的水平显著高于A组对应周次的水平(P<0.05)。对于补体C4水平,A组不同周次无明显变化;B组不同周次呈波动变化,与0周相比感染后周次均极显著升高(P<0.01);B组在感染后1、3、4、5、12、14、16周的水平显著高于A组对应周次的水平(P<0.05)。本研究提示:在大片吸虫感染过程中,水牛补体的经典途径和凝集素途径在不同周次可能被大片吸虫抑制,而此抑制作用可能与大片吸虫的免疫逃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片吸虫 水牛 补体C3 补体C4
下载PDF
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的耐药机制
3
作者 张艳敏 赵东旭 王文龙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1-1520,共10页
捻转血矛线虫病作为反刍动物最常见的消化道线虫疾病,已经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该寄生虫对伊维菌素早已经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该病的防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产生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中,已报道了3种可能耐... 捻转血矛线虫病作为反刍动物最常见的消化道线虫疾病,已经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该寄生虫对伊维菌素早已经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该病的防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产生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中,已报道了3种可能耐药机制,分别为靶向GABA门控Cl~-通道、降低谷氨酸门控Cl^(-)开放频率和结合外排转运蛋白。调控型非编码RNA(miRNA和lncRNA)在不同病原耐药性研究中相继报道,发现miRNA和lncRNA与P糖转运蛋白、细胞色素P450和GABA门控Cl^(-)通道等耐药机制相关。但是该非编码RNA在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耐药性的研究中鲜有报道,所以要突破耐药性的问题,要将非编码RNA与已报道的可能耐药机制相关联,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关键的耐药靶点。本文主要总结了该病对伊维菌素耐药性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耐药性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伊维菌素 耐药性 非编码RNA
下载PDF
捕食性真菌与植物单宁联合制剂对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杀灭效果
4
作者 李倩楠 马园 +5 位作者 郝陆瑶 张艳妮 郭志凯 丁玉林 杜山 王瑞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140,共4页
为了测试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及植物单宁对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杀灭效果,在制备伊维菌素、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及植物单宁片剂与联合制剂的基础上,进行了绵羊消化道线虫的防控试验,并通过EPG的计数评测... 为了测试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及植物单宁对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杀灭效果,在制备伊维菌素、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及植物单宁片剂与联合制剂的基础上,进行了绵羊消化道线虫的防控试验,并通过EPG的计数评测驱虫效果。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生物制剂与药物的联合制剂,动物试验表明该制剂具有一定杀虫效果。试验发现单宁酸有一定驱线虫作用;植物单宁、驱虫药与捕食性真菌联合制剂的防治效果优于单一组分组。试验结果为绵羊消化道线虫防治提供了新方法,为植物源杀虫活性物质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线虫性真菌 Duddingtonia flagrans 单宁酸 联合制剂 线虫
下载PDF
捻转血矛线虫LAMP-LFD检测方法的建立
5
作者 段钰 汤洪宁 +4 位作者 项继忠 吴飞 马光旭 杜爱芳 杨怡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7,共6页
为了建立一种用于检测捻转血矛线虫的特异、灵敏、快速的检测方法,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结合横向流动试纸条(LFD),针对捻转血矛线虫mt-COⅠ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Mg^(2+)浓度、dNTP浓度进行... 为了建立一种用于检测捻转血矛线虫的特异、灵敏、快速的检测方法,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结合横向流动试纸条(LFD),针对捻转血矛线虫mt-COⅠ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Mg^(2+)浓度、dNTP浓度进行优化,建立了捻转血矛线虫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与横向流动试纸条检测技术(LAMP-LFD)相结合的核酸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LAMP-LFD检测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00 fg,对奥斯特线虫、夏伯特线虫、毛首线虫DNA检测均为阴性;50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与粪便虫卵检测法结果的符合率为96%。该方法操作方便、结果判定快速简单,有望成为流行区域和基层检测捻转血矛线虫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环介导等温扩增 横向流动试纸条 mt-COⅠ
下载PDF
灌南县域肉羊源人兽共患隐孢子虫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类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刚 孙爱玲 +3 位作者 陈飞飞 朴聪雁 薄学军 徐云 《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2期76-79,共4页
以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18S rRNA为靶基因,通过巢氏PCR检测发现在采集的101份新鲜粪便样品中18份样本为阳性。不同地区羊场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李集镇36%(18/50),新安镇0%(0/30)、堆沟港镇0%(0/21)未检出隐孢子虫。但通过... 以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18S rRNA为靶基因,通过巢氏PCR检测发现在采集的101份新鲜粪便样品中18份样本为阳性。不同地区羊场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李集镇36%(18/50),新安镇0%(0/30)、堆沟港镇0%(0/21)未检出隐孢子虫。但通过对4羊场的分析发现,有2个羊场(50%)为隐孢子虫感染阳性,且不同的羊场感染率差异显著,因此单纯的以地区来评价隐孢子虫的感染率,是值得商榷的。山羊隐孢子虫的感染率为33.3%,湖羊隐孢子虫的感染率为2%。2~6月龄的育肥羊隐孢子虫的感染率为36%,6~10月龄的育成羊(0%)。对检测为阳性的样品进行了隐孢子虫18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发现18个样品全部为肖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xiaoi),不存在泛在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ubiquitum)。在检测隐孢子虫感染阳性的1个山羊场和1个羊湖羊场均存在肖氏隐孢子虫感染,不存在泛在隐孢子虫,更未发现肖氏隐孢子虫和泛在隐孢子虫的混合感染。目前的数据提示肖氏隐孢子虫对2~6月龄山羊(33.3%)和湖羊(2%)具有更高的感染率。这18份样品来源于2个规模羊场,属于李集镇两个羊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羊 隐孢子虫 感染 检测
下载PDF
TGF-β1和Collagen-Ⅲ在牦牛感染细粒棘球蚴肝纤维化中的表达
7
作者 陈欣怡 严得刚 +5 位作者 梁宏 李菊英 加央次仁 王登云 赵海龙 唐文强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0,共6页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Ⅲ型胶原(Collagen-Ⅲ)在牦牛感染细粒棘球蚴导致肝纤维化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收集西藏地区40例细粒棘球蚴感染的牦牛肝组织和血清样本,同时收集未感染的肝组织和血清进行对照。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Ⅲ型胶原(Collagen-Ⅲ)在牦牛感染细粒棘球蚴导致肝纤维化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收集西藏地区40例细粒棘球蚴感染的牦牛肝组织和血清样本,同时收集未感染的肝组织和血清进行对照。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和天狼猩红染色法观察牦牛肝脏病理变化和肝纤维化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组化法(IHA)分别检测肝组织和血清中TGF-β1、Collagen-Ⅲ的表达水平及分布;RT-PCR检测肝细胞内TGF-β1和Collagen-Ⅲ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结果显示,与未感染细粒棘球蚴病牦牛肝组织相比,感染棘球蚴周围的肝组织肝界板细胞破坏,呈虫蚀状,感染肝组织外围纤维化,细粒棘球蚴寄生的牦牛肝脏组织引起组织增生,纤维化;ELISA结果显示感染细粒棘球蚴牦牛血清样中细胞因子TGF-β1、Collagen-Ⅲ的含量明显超过未感染组(P<0.05),且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它们的表达主要存在于细胞基质中;RT-PCR显示细粒棘球蚴感染肝组织中TGF-β1、Collagen-Ⅲ的mRNA相对表达量超出未感染组(P<0.05)。结果表明,细粒棘球蚴感染期间TGF-β1、Collagen-Ⅲ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引起的肝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Ⅲ型胶原 细粒棘球蚴病 肝纤维化
下载PDF
鸡后口吸虫的形态学特征及分子鉴定
8
作者 包敏 宋铭忻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33,共4页
许多地方都报道过鸡盲肠中的吸虫,但对其详细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的研究较少。为对辽宁锦州地区家鸡盲肠中分离到的数条吸虫做虫种鉴定,观察了其成虫和虫卵的形态学特征,对成虫和虫卵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吸虫形态呈... 许多地方都报道过鸡盲肠中的吸虫,但对其详细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的研究较少。为对辽宁锦州地区家鸡盲肠中分离到的数条吸虫做虫种鉴定,观察了其成虫和虫卵的形态学特征,对成虫和虫卵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吸虫形态呈舌状,口吸盘和咽部十分发达,食道短,2条盲肠弯曲,伸达到虫体的末端。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部,卵巢位于睾丸的对侧。卵黄腺发达,直伸到虫体前部。虫卵淡黄色,呈芝麻状,有卵盖,卵内含有毛蚴。形态学观察鉴定为鸡后口吸虫。利用PCR扩增该吸虫的rDNA ITS序列,测序后经NCBI数据库比对分析,测序所得序列与鸡后口吸虫(MH915391)的序列相似性为99.76%;基于ITS-2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分离的吸虫与鸡后口吸虫聚集在同一个分支。结果表明,病鸡盲肠中分离鉴定出鸡后口吸虫,为该虫的分子检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后口吸虫 形态学鉴定 分子生物学分析 ITS-2序列
下载PDF
小熊猫槽盘吸虫的形态学鉴定及分子进化研究
9
作者 张爱辉 胡春波 +4 位作者 魏伟 毛瑞峰 贾斌 王春仁 高俊峰 《云南畜牧兽医》 2024年第1期9-13,共5页
为鉴定我国黑龙江省分离的小熊猫肠道吸虫的种类及确定其在复殖吸虫中的分类地位,本研究首先对分离的吸虫进行染色制作虫体装片,根据虫体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为小熊猫槽盘吸虫。采用PCR方法扩增该吸虫的rDNA ITS序列,测序后与NCBI数据库... 为鉴定我国黑龙江省分离的小熊猫肠道吸虫的种类及确定其在复殖吸虫中的分类地位,本研究首先对分离的吸虫进行染色制作虫体装片,根据虫体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为小熊猫槽盘吸虫。采用PCR方法扩增该吸虫的rDNA ITS序列,测序后与NCBI数据库中相关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的吸虫rDNA ITS序列全长为936 bp,其中ITS-1、5.8S和ITS-2序列分别为518 bp、126 bp和292 bp,与NCBI数据库中鹿槽盘吸虫(Ogmocotyle sikae)的同源性达到94.9%。最后,基于rDNA ITS-2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探讨本研究中分离的吸虫在复殖吸虫中的分类地位。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复殖目吸虫的分支中,本次分离的小熊猫肠道吸虫与槽盘属吸虫处于同一分支,因此鉴定本研究分离的吸虫为小熊猫槽盘吸虫。研究填补了槽盘吸虫的分子数据,为小熊猫槽盘吸虫病的流行及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熊猫槽盘吸虫 形态学 rDNA ITS-2序列 进化分析
下载PDF
重组pET30a-EgM9蛋白高免兔血清对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发育的影响
10
作者 余婉蓉 班万里 +8 位作者 王冰洁 潘星羽 幕永辉 刘帅 吾力江·卡马力 徐晶 喻昌盛 赵莉 张壮志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29,共5页
探究egM9基因在细粒棘球绦虫性成熟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利用重组pET30a-EgM9蛋白高免血清对细粒棘球绦虫进行体外干预试验,观察干预后虫体的发育情况。在体外培养模型中,用pET30a-EgM9蛋白高免兔血清作用于体外培养30 d的虫体,通过We... 探究egM9基因在细粒棘球绦虫性成熟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利用重组pET30a-EgM9蛋白高免血清对细粒棘球绦虫进行体外干预试验,观察干预后虫体的发育情况。在体外培养模型中,用pET30a-EgM9蛋白高免兔血清作用于体外培养30 d的虫体,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虫体蛋白的免疫反应性,RT-qPCR分析虫体中EgM9基因的表达水平。显微观察表明经高免血清干预后虫体明显向成囊方向发育。Western blot直接法表明高免兔血清可以与虫体蛋白形成复合物,间接法证明EgM9多克隆鼠血清未与上述复合物发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RT-qPCR验证EgM9高免兔血清可刺激虫体中的EgM9基因的表达。说明通过高免血清体外干预,可促进EgM9在基因和转录水平上的表达,为筛选细粒棘球绦虫终末宿主疫苗候选基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体外培养 体外干预
下载PDF
海晏县沼泽草场牛羊放牧情况及同盘吸虫感染调查
11
作者 祁果 刘伟红 《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1期54-56,共3页
为了解海晏县沼泽草场放牧牛羊及同盘吸虫感染等情况而进行了本调查,结果为:沼泽草场放牧户占到全县总放牧户数的9.27%,放牧牛羊分别占到全县牛羊总数的10.93%和12.65%。77.78%的沼泽草场放牧户牛羊感染同盘吸虫,而牛群和羊群同盘吸虫... 为了解海晏县沼泽草场放牧牛羊及同盘吸虫感染等情况而进行了本调查,结果为:沼泽草场放牧户占到全县总放牧户数的9.27%,放牧牛羊分别占到全县牛羊总数的10.93%和12.65%。77.78%的沼泽草场放牧户牛羊感染同盘吸虫,而牛群和羊群同盘吸虫感染率分别达到了59.26%和48.15%;牛羊群体混合感染率40.74%;牛羊个体同盘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4.83%和17.04%。结果还表明专业技术人员等对同盘吸虫病了解不足,区域间感染率差别较大,牛羊感染率有上升的趋势,证明现在使用的驱除药物对同盘吸虫虫卵阳性率降低很不理想,今后对本病的预防知识普及宣传及技术培训、驱除药物研制和筛选、湿地椎实螺的防治十分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草场 放牧 牛羊 同盘吸虫 感染
下载PDF
张掖市畜间包虫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
作者 赵福堂 《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2期38-39,共2页
张掖市畜间包虫病的防控工作主要采取了犬驱虫、加强屠宰厂检疫监管,确保感染荷囊的脏器无害化处理、每年对新生羔羊和新补栏羊进行免疫接种等措施。牛羊定点屠宰厂包虫病荷囊的检出率逐年下降,但在入户抽查犬驱虫情况时发现还存在养犬... 张掖市畜间包虫病的防控工作主要采取了犬驱虫、加强屠宰厂检疫监管,确保感染荷囊的脏器无害化处理、每年对新生羔羊和新补栏羊进行免疫接种等措施。牛羊定点屠宰厂包虫病荷囊的检出率逐年下降,但在入户抽查犬驱虫情况时发现还存在养犬户对包虫病防控重视不够;乡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驱虫工作不实;养犬户对犬驱虫的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为了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加强包虫病防控知识宣传力度;加强乡镇技术力量强化现场指导和规范犬驱虫操作的措施,以便更好地落实包虫病的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虫病 驱虫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犬细粒棘球绦虫的驱虫试验
13
作者 孙栎 张金宝 高悦 《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1期16-19,共4页
为了进一步做好包虫病防控工作,开展了犬细粒棘球虫驱虫试验,以观察吡喹酮片对犬细粒棘球绦虫的驱除效果。选择当地土种犬作为试验犬,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按5 mg/kg剂量分别直接投喂试验药品和对照药品,连续进行三次投药,试验投药前后... 为了进一步做好包虫病防控工作,开展了犬细粒棘球虫驱虫试验,以观察吡喹酮片对犬细粒棘球绦虫的驱除效果。选择当地土种犬作为试验犬,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按5 mg/kg剂量分别直接投喂试验药品和对照药品,连续进行三次投药,试验投药前后对犬粪便分别采取犬细粒棘球绦虫抗原检测;同时在犬投药前后,分别采取羊粪便进行细粒棘球绦虫抗原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驱虫效果均为100%,但对照组犬的主动吞食率较低为0.38%,而试验组犬主动吞食率达到89.22%;在犬驱虫试验区域,羊只的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也大幅度下降,其中试验组感染率下降到了10%;对照组下降到23.33%。试验药品中加入天然成分掩盖吡喹酮的苦味,使犬的主动吞食率增高,且该药品相对松软有助于分割使用。因此该试验药品是比较理想的抗寄生虫药物,用于驱除犬细粒棘球绦虫效果较好,推荐剂量为5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喹酮片 细粒棘球绦虫 驱虫试验
下载PDF
感染大片形吸虫水牛脊髓全基因组DNA的甲基化及其功能的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钟舒红 盛兆安 +7 位作者 李军 彭昊 吴翠兰 马春霞 彭红艳 黄维义 施维 潘艳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263,共11页
为探究感染大片形吸虫后不同时间水牛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类型、占比及其感染后差异甲基化区域(DMR)涉及的功能及信号通路,本研究将大片形吸虫囊蚴经口灌胃感染8~10月龄水牛,分别于感染后3 d(J01)、10 d(J02)、28 d(J03)、42 d(J04)... 为探究感染大片形吸虫后不同时间水牛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类型、占比及其感染后差异甲基化区域(DMR)涉及的功能及信号通路,本研究将大片形吸虫囊蚴经口灌胃感染8~10月龄水牛,分别于感染后3 d(J01)、10 d(J02)、28 d(J03)、42 d(J04)、70 d(J05)和98 d(J06)采集水牛脊髓,利用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技术(WGBS)对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测序,测序数据经过滤筛选后,采用Bismark软件分析各组水牛脊髓基因组DNA甲基化的类型及其占比(某种类型甲基化序列在该组全部可用测序序列中的占比以及该组某种C类型甲基化的数量在全部C类型甲基化中的占比),并采用weight methylation level对各组水牛脊髓基因组DNA 7个功能区域的甲基化进行聚类分析。WGBS测序结果经过滤后显示,平均每组测序长度为100.29 Gp,Q20%(质量值≥20的碱基占总碱基数的百分比)和Q30%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6组样品亚硫酸盐(BS)转化率均大于99%,表明WGBS测序结果准确可靠;各组样品DNA甲基化类型和占比的分析及统计结果显示,J01~J06组基因组分别包含CG、CHG、CHH 3种类型的甲基化(mCG、m CH及m CHH),且以m CG类型占比最多(63.1%~71.7%,80.11%~85.73%),m CHH类型(0.9%~1.2%,11.27%~15.18%)及m CHG类型均较少(1.0%~1.2%,3.00%~4.8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上述3种类型的甲基化主要分布在水牛脊髓基因组第1内含子和内部内含子。上述结果表明,感染大片形吸虫后水牛脊髓基因组DNA甲基化类型以m CG为主,且第1内含子和内部内含子的甲基化可能影响该两个区域相关基因的正常表达。利用R软件包分析各组水牛脊髓基因组之间是否存在DMR,并采用基于模型的亚硫酸氢盐测序数据分析(MOABS)筛选并统计各组之间的DMR及DMR的数量;采用DAVID软件分析各组DMR在其相应基因组中的分布;采用R语言对各组的DMR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EG富集分析。DMR的筛选及统计结果显示,各基因组间均存在DMR,且各组间均以CG类型DMR数量的差异最大。其中,J06与J01(7134个)、J06与J02(7174个)、J06与J03(6743个)、J04与J03组(11611个)之间DMR数量的差异最大,且96.42%~99.04%的DMR分布在基因组基因间区,0.96%~3.59%的DMR分布在基因组启动子区。DMR的GO功能分析显示,各组间CG类型DMR的GO功能注释结果基本相似,主要富集在细胞进程、生物调节、代谢过程、结合及催化活性等生物学过程;KEGG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尤其是在感染后期(J06组和J04组)DMR主要富集在癌症及PI3K-Akt等信号通路中。上述结果表明,在大片吸虫慢性感染的过程中,尤其在感染中后期对水牛脊髓基因组基因间区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影响,且甲基化的DNA可能主要通过以上两个信号通路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水牛脊髓的各种生物学功能,最终引起水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这在一定程度阐释了寄生在肝脏的片形吸虫影响宿主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本研究为深入探究大片形吸虫感染对水牛神经系统的影响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牛 大片形吸虫 脊髓 DNA甲基化 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技术 差异甲基化区域
下载PDF
CRISPR/Cas9系统在寄生原虫基因编辑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敏儿 李娜 +2 位作者 郭亚琼 冯耀宇 肖立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79,共11页
原虫生活史复杂,大部分难以通过体外培养完成整个生活史,缺乏高效的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as9系统可以通过人工设计的方式,实现基因的精确、高效、快速编辑,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各个领域。CRISPR/Cas9系统为原虫的未知功能基因研究开... 原虫生活史复杂,大部分难以通过体外培养完成整个生活史,缺乏高效的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as9系统可以通过人工设计的方式,实现基因的精确、高效、快速编辑,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各个领域。CRISPR/Cas9系统为原虫的未知功能基因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本文介绍CRISPR/Cas9系统的原理和目前在寄生原虫中的基因定位、基因功能研究、高通量基因家族筛选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寄生虫 原虫
下载PDF
猪带绦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Ts-serpin-2对人THP-1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影响
16
作者 毕研丽 刘仲藜 +3 位作者 郭爱疆 张少华 王帅 才学鹏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25,共10页
为了深入研究猪带绦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Ts-serpin-2)对THP-1细胞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本实验通过RTPCR从猪带绦虫成虫扩增获得Ts-serpin-2(TsM_000807300)的编码序列CDS,利用毕赤酵母表达Ts-serpin-2重组蛋白。利用发色底... 为了深入研究猪带绦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Ts-serpin-2)对THP-1细胞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本实验通过RTPCR从猪带绦虫成虫扩增获得Ts-serpin-2(TsM_000807300)的编码序列CDS,利用毕赤酵母表达Ts-serpin-2重组蛋白。利用发色底物特异性反应检测Ts-serpin-2蛋白对猪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牛α-糜蛋白酶、猪胃蛋白酶、木瓜酶、凝血酶和组织蛋白酶G的抑制效果。重组蛋白Ts-serpin-2处理THP-1细胞24 h,应用q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各炎性细胞因子差异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真核酵母表达的重组蛋白Ts-serpin-2分子量约为48 kDa,具有蛋白酶抑制活性,对牛α-糜蛋白酶、猪胰弹性蛋白酶及猪胰蛋白酶的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重组蛋白Ts-serpin-2可抑制LPS活化的THP-1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12α、IFN-γ和iNOS2 mRNA的转录水平,促进IL-4刺激的THP-1细胞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ELISA结果显示,Ts-serpin-2能够抑制巨噬细胞分泌致炎因子TNF-α、IL-6和IFN-γ,刺激IL-10的分泌,与qRT-PCR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猪带绦虫Ts-serpin-2可通过调节宿主巨噬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影响虫体入侵过程中宿主的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带绦虫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 真核表达 THP-1细胞 炎性细胞因子
下载PDF
旋毛虫胶质瘤致病相关蛋白1样蛋白2对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17
作者 孙晓轲 陆滢滢 +6 位作者 齐萌 陈伟 陆明敏 徐立新 宋小凯 李祥瑞 严若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7-737,共11页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旋毛虫胶质瘤致病相关蛋白1样蛋白2(GLIPR1L2)对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反转录PCR(RT-PCR)方法克隆旋毛虫GLIPR1L2基因,构建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蛋白(rGLIPR1L2),用Western blot分析rGLIPR1L2的反应原性。将大鼠...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旋毛虫胶质瘤致病相关蛋白1样蛋白2(GLIPR1L2)对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反转录PCR(RT-PCR)方法克隆旋毛虫GLIPR1L2基因,构建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蛋白(rGLIPR1L2),用Western blot分析rGLIPR1L2的反应原性。将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与rGLIPR1L2共孵育,用免疫荧光检测技术(IFA)检测rGLIPR1L2与大鼠PBMC的结合,分析rGLIPR1L2对细胞增殖、迁移、NO分泌、吞噬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大鼠腹腔注射rGLIPR1L2后,测定血清中IL-4、IL-9、IL-17、TGF-β、IFN-γ等细胞因子的变化。背部皮下多点注射对小鼠进行免疫后,ELISA检测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的变化,收集旋毛虫成虫和肌肉幼虫并计数,分析rGLIPR1L2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体外试验表明,rGLIPR1L2能够促进大鼠PBMC的增殖与迁移,增强细胞NO分泌和吞噬功能,一定浓度下可提高细胞凋亡比例。体内试验显示rGLIPR1L2能促进大鼠IL-4分泌,但对细胞因子IFN-γ、IL-9、IL-17和TGF-β的分泌无显著影响。rGLIPR1L2免疫小鼠可引起其体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升高,且可显著减少受感染小鼠的肌肉幼虫数。[结论]旋毛虫胶质瘤致病相关蛋白1样蛋白2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宿主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胶质瘤致病相关蛋白1样蛋白2 外周血单核细胞 免疫保护
下载PDF
微口膜壳绦虫DAZ基因的原核表达、转录水平及组织定位研究
18
作者 马静 张艳艳 +3 位作者 贾新月 马勋 王正荣 薄新文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37,共9页
为研究微口膜壳绦虫无精子症(DAZ)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利用在线软件对WormBase中微口膜壳绦虫DAZ基因(HmN_000202400)及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DAZ基因的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微口膜壳绦虫DAZ基因cDNA全长1494 bp,编... 为研究微口膜壳绦虫无精子症(DAZ)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利用在线软件对WormBase中微口膜壳绦虫DAZ基因(HmN_000202400)及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DAZ基因的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微口膜壳绦虫DAZ基因cDNA全长1494 bp,编码497个氨基酸,存在保守结构域和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无跨膜区和信号肽,且与缩小膜壳绦虫和微小膜壳绦虫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经PCR扩增DAZ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ET-22b-DAZ,经双酶切鉴定正确后经IPTG诱导表达,并采用His-Ni柱亲和层析法纯化,经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所表达的重组DAZ蛋白(rDAZ)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约为57 ku,且纯化效果较好。利用rDAZ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rDAZ的多克隆抗体,经间接ELISA检测其效价,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反应原性。结果显示,该多克隆抗体效价可达1∶128000,且能够与微口膜壳绦虫的天然总蛋白反应,表明获得了反应原性较好的兔rDAZ的多克隆抗体。为研究DAZ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分别检测DAZ基因在微口膜壳绦虫成虫、似囊尾蚴及虫卵中的相对转录水平;将微口膜壳绦虫制备石蜡切片观察虫体的各组织结构;利用制备的兔rDAZ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DAZ蛋白在虫体各组织中的定位。qPCR结果显示,DAZ基因在微口膜壳绦虫成虫、似囊尾蚴及虫卵中均不同程度转录,与其虫卵相比,DAZ基因在似囊尾蚴中的转录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但在成虫中显著降低(P<0.05);石蜡切片观察结果显示,微口膜壳绦虫生殖系统发达,发育成熟的睾丸、卵巢、卵黄腺、子宫、受精囊等主要分布在成节中,而孕节内的其他生殖器官则逐渐退化,唯有子宫扩大并充满虫卵;IFA结果显示,在微口膜壳绦虫的睾丸中可见特异性绿色荧光,而卵巢、卵黄腺、子宫、受精囊等中则无该绿色荧光。上述结果表明,DAZ基因可能在微口膜壳绦虫生殖细胞的初始发育阶段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微口膜壳绦虫不同节片内生殖器官的发育程度不同,且DAZ主要在微口膜壳绦虫的睾丸中表达。本研究首次发现微口膜壳绦虫DAZ基因可能与雄性生殖系统的发育调控有关,该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其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口膜壳绦虫 DAZ基因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下载PDF
捻转血矛线虫重组磷脂酰肌醇转移蛋白对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模式识别受体和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影响
19
作者 谢欣然 张玥 +4 位作者 陆明敏 徐立新 宋小凯 李祥瑞 严若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2-262,共11页
本文旨在研究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磷脂酰肌醇转移蛋白(phosphatidylinositol transfer protein, HCPITP)对山羊的免疫调节功能。构建了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28a-HCPITP并获得重组蛋白;分析HCPITP基因在虫卵、第三期幼虫... 本文旨在研究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磷脂酰肌醇转移蛋白(phosphatidylinositol transfer protein, HCPITP)对山羊的免疫调节功能。构建了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28a-HCPITP并获得重组蛋白;分析HCPITP基因在虫卵、第三期幼虫、雌虫和雄虫中转录水平的变化;将重组蛋白与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共孵育,研究重组蛋白对山羊PBMCs增殖、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表达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HCPITP基因在雌虫、雄虫、第三期幼虫和虫卵中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10.2、0.47和0.58。Western blot分析发现该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该重组蛋白能够显著抑制ConA对PBMCs的增殖作用,重组HCPITP显著促进山羊PBMCs的IL-2、IL-4、IL-6和IL^(-1)7转录水平,主要促进模式识别受体TLR1与TLR10的转录。综上,HCPITP基因转录水平具有明显的阶段差异性,重组蛋白对山羊PBMCs增殖、PRRs以及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磷脂酰肌醇转移蛋白 模式识别受体 免疫调节
下载PDF
黄牛源Fh/Fg杂合型片形吸虫的鉴定
20
作者 李小军 姜龙龙 +1 位作者 吕超超 闫文朝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7-142,共6页
为弄清黄牛感染的片形吸虫种类,首先对来自河南济源市一肉牛屠宰场黄牛肝脏上的片形吸虫进行形态学观察,然后基于核糖体ITS1、ITS2区域和线粒体nad1、cox1基因序列进行分子鉴定。ITS1和ITS2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济源黄牛源片形吸虫分离株JY... 为弄清黄牛感染的片形吸虫种类,首先对来自河南济源市一肉牛屠宰场黄牛肝脏上的片形吸虫进行形态学观察,然后基于核糖体ITS1、ITS2区域和线粒体nad1、cox1基因序列进行分子鉴定。ITS1和ITS2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济源黄牛源片形吸虫分离株JY003和JY004为Fh/Fg杂合型片形吸虫。基于nad1和cox1基因序列,JY003和JY004与大片形吸虫的相似性高于肝片形吸虫,其中nad1序列与大片形吸虫中国云南、日本和韩国分离株的相似性高达100%。在基于nad1和cox1基因的进化树上,分离株均与大片形吸虫参考株处于同一分支。结果表明,首次从河南黄牛体内鉴定出Fh/Fg杂合型片形吸虫,为动物和人的片形吸虫病防控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牛 Fh/Fg杂合型片形吸虫 ITS 线粒体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