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镉诱导雏鸡肝脏的损伤作用
1
作者 顾成霞 王艳 +6 位作者 张宇 唐中齐 叶瑞旗 汪梦杰 刘畅 曹迷霞 李磊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旨在观察镉对雏鸡肝脏的损伤作用,为预防、治疗和诊断镉致雏鸡肝损伤提供依据。方法:200只1日龄健康爱拨益加雏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dCl_(2)处理组(低、中、高剂量),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CdCl_(2)处理组分别灌服35、70、1... 目的:旨在观察镉对雏鸡肝脏的损伤作用,为预防、治疗和诊断镉致雏鸡肝损伤提供依据。方法:200只1日龄健康爱拨益加雏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dCl_(2)处理组(低、中、高剂量),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CdCl_(2)处理组分别灌服35、70、140 mg/kg·BW的CdCl2溶液。雏鸡染镉24 h后,心脏采血处死动物并分离肝组织,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血清中转氨酶活性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含量,比色法测定肝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结果:35、70 mg/kg CdCl_(2)处理可引起雏鸡血清中转氨酶活性显著提高(P<0.01),雏鸡肝细胞出现空泡变性、炎性浸润和细胞坏死等病理改变;GSH含量、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急剧升高(P<0.01),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与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CdCl_(2)可导致雏鸡肝组织出现氧化应激,并伴随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雏鸡 肝损伤 氧化应激
下载PDF
霉菌毒素如何威胁家禽健康和生产性能
2
作者 Kayla Price Alexandra Weaver +2 位作者 蔡霞(译) 范美红(校) 李红(审)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24年第1期41-43,共3页
霉菌毒素是霉菌在受到应激或环境刺激时产生的代谢物。霉菌毒素一旦产生,就会非常稳定,在作物的整个收获、储存、加工和饲喂过程中都会残留在饲料中,对蛋鸡、种鸡和肉鸡都会造成危害。不同的霉菌会产生不同的霉菌毒素,这些霉菌毒素会影... 霉菌毒素是霉菌在受到应激或环境刺激时产生的代谢物。霉菌毒素一旦产生,就会非常稳定,在作物的整个收获、储存、加工和饲喂过程中都会残留在饲料中,对蛋鸡、种鸡和肉鸡都会造成危害。不同的霉菌会产生不同的霉菌毒素,这些霉菌毒素会影响家禽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霉菌毒素污染是可控的,但必须采取从田间到农场的综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霉菌毒素 家禽 生产性能 控制
下载PDF
桔青霉素诱导小鼠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3
作者 杨梦然 杨成林 +7 位作者 吴悠 王思琪 孔祥祎 宁灿 肖文广 范慧 邬静 袁志航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805-4816,共12页
旨在探讨内质网应激在桔青霉素诱导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试验选用24只初始体重为(27.8±1.5)g的7周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5%乙醇)和桔青霉素低(1.25 mg·kg^(-1))、中(5 mg·kg^(-1))、高(20 mg·... 旨在探讨内质网应激在桔青霉素诱导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试验选用24只初始体重为(27.8±1.5)g的7周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5%乙醇)和桔青霉素低(1.25 mg·kg^(-1))、中(5 mg·kg^(-1))、高(20 mg·kg^(-1))剂量组。适应性饲养1周后,对照组按0.1 mL·10g^(-1)体重灌胃5%乙醇,毒素处理组分别灌胃不同剂量桔青霉素,持续14 d。试验结束后,采血并分离血清,测量小肠长度并收集小鼠空肠样本。HE染色观察肠道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D-乳酸(D-lactic acid,D-LA)、内毒素(endotoxin,ET)的含量;检测空肠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释放。为进一步探究内质网应激在桔青霉素诱导肠道损伤中的作用,选用3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5%乙醇)、桔青霉素中剂量(5 mg·kg^(-1))组、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苯基丁酸苯基丁酸(4-Phenylbutyric acid,4-PBA)(240 mg·kg^(-1))组和桔青霉素(5 mg·kg^(-1))+4-PBA(240 mg·kg^(-1))组。4-PBA经腹腔注射预处理小鼠1 h后,用桔青霉素对小鼠进行灌胃处理。14 d后,检测空肠组织病理损伤,氧化损伤,细胞凋亡情况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并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与肠道氧化应激、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的桔青霉素会造成肠道组织损伤、氧化应激及屏障功能障碍。与桔青霉素中剂量组相比,4-PBA预处理能提高小鼠空肠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降低ROS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抑制细胞凋亡及内质网应激,降低血清中DAO、D-LA和ET的含量,升高空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1 mRNA表达,缓解桔青霉素诱导的空肠组织损伤,且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与肠道氧化应激及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综上表明,内质网应激在桔青霉素诱导的空肠屏障功能障碍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青霉素 内质网应激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下载PDF
黄花棘豆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研究
4
作者 王亭亭 张雅昆 +6 位作者 张洪艳 薛站 霍晓敏 曾艳荣 严敏 路浩 谭承建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1-75,共5页
探究草原毒草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 Bunge)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的毒性作用,为深入解析和再认识黄花棘豆的毒性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技术,对黄花棘豆地上部分植物... 探究草原毒草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 Bunge)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的毒性作用,为深入解析和再认识黄花棘豆的毒性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技术,对黄花棘豆地上部分植物样品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1D-NMR、2D-NMR、IR和UV等波谱解析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定单体化合物对α-甘露糖苷酶(α-mannosidase)的抑制活性,来评价其毒性效应。结果显示,从黄花棘豆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4个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分别鉴定为(1R,8aS)-l-hydroxy-indolizidines(1)、2-epi-lentiginosine(2)、swainsonine(3)和swainsonine N-oxide(4);α-甘露糖苷酶糖活性测定发现,化合物1~4对α-甘露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0.35、0.20、0.94、2.08μmol/L。化合物1、2和4为首次从黄花棘豆中分离得到,4种生物碱单体均表现出较强的α-甘露糖苷酶抑制活性,强弱顺序为化合物2>1>3>4,表明这些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可能在黄花棘豆毒性作用方面发挥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棘豆 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 α-甘露糖苷酶 毒性作用
下载PDF
砷对雄性大鼠睾丸组织AQP-8及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韩菲 秦海霞 +2 位作者 高晓勤 施琳 李雅静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3年第2期26-31,共6页
[目的]研究亚慢性砷中毒对大鼠睾丸组织AQP-8及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成年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低、中、高剂量砷染毒组,每组10只;采用自由饮水方式染毒,低、中、高剂量染毒组饮水中亚砷酸钠浓度分别... [目的]研究亚慢性砷中毒对大鼠睾丸组织AQP-8及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成年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低、中、高剂量砷染毒组,每组10只;采用自由饮水方式染毒,低、中、高剂量染毒组饮水中亚砷酸钠浓度分别为2.4、12.0、60.0 mg/L,连续染毒15周,对照组饮用蒸馏水;染毒试验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精子计数,计算精子存活率;制备睾丸组织切片进行病理学观察;利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大鼠睾丸组织中AQP-8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染毒组大鼠精子计数与精子存活率均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低剂量染毒组大鼠生精小管无明显变化;中剂量染毒组大鼠生精上皮层数减少,小管间隙增宽;高剂量染毒组大鼠部分生精小管出现基膜溶解,生精上皮细胞层次紊乱,细胞间隙增大,间质出现水肿、渗出。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AQP-8蛋白主要表达于各级生精细胞的细胞膜和精子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各剂量染毒组大鼠睾丸组织中AQP-8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显著(P<0.05)升高;survivin蛋白主要表达于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的胞浆,与对照组相比,各剂量染毒组大鼠睾丸组织中survivin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显著(P<0.05)降低。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各剂量染毒组大鼠睾丸组织中均存在AQP-8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染毒组AQP-8蛋白表达量显著(P=0)增加,survivin蛋白表达量显著(P=0)降低。[结论]砷暴露使睾丸组织AQP-8蛋白表达量增加,survivin蛋白表达量下降,这可能是导致其雄性生殖毒性效应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慢性砷中毒 SD大鼠 AQP-8 SURVIVIN
下载PDF
植物提取物缓解黄曲霉毒素b1对家禽危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潘奎 《湖南畜牧兽医》 2023年第1期49-51,共3页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主要由黄曲霉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其对饲料及饲料原料污染严重,极大危害了禽类健康及生产经济效益。常采用的物理及化学脱毒法具有工序繁琐、成本较高、破坏饲料营养等多种缺点,因而采用添加植物天然提取物缓解AFB...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主要由黄曲霉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其对饲料及饲料原料污染严重,极大危害了禽类健康及生产经济效益。常采用的物理及化学脱毒法具有工序繁琐、成本较高、破坏饲料营养等多种缺点,因而采用添加植物天然提取物缓解AFB1对禽类的危害成为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植物天然提取物缓解AFB1对禽类的危害国内外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及开发新型饲料添加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提取物 黄曲霉毒素B1 禽类
下载PDF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及其对畜禽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刘秋瑾 尹珺伊 +6 位作者 张军 王岩 白长胜 田秋丰 王欢 薛沾枚 苗艳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3年第4期47-54,共8页
霉菌毒素是谷物中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常存在于被污染的畜禽饲料及饲料原料中。饲料样品中常见的霉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呕吐毒素(deoxyniv... 霉菌毒素是谷物中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常存在于被污染的畜禽饲料及饲料原料中。饲料样品中常见的霉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和伏马毒素(fumonisin,FUM)。霉菌毒素可损害畜禽的免疫系统及生殖功能,接触到霉菌毒素的组织如肾脏、肝脏、肠道,会发生病理变化,影响畜禽健康。介绍了畜禽饲料及饲料原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种类及污染现状,综述了霉菌毒素对畜禽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为减少畜禽生产中霉菌毒素污染造成的危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 霉菌毒素 污染情况 毒性作用
下载PDF
西藏3种疯草中合成苦马豆素内生真菌的鉴定 被引量:40
8
作者 余永涛 王建华 +3 位作者 王妍 宋毓民 耿果霞 李勤凡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662-3671,共10页
【目的】从西藏毛瓣棘豆、冰川棘豆、茎直黄芪中分离内生真菌。【方法】应用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内生真菌中的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筛选可生成SW的内生真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真菌的ITS序列和IGS序列... 【目的】从西藏毛瓣棘豆、冰川棘豆、茎直黄芪中分离内生真菌。【方法】应用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内生真菌中的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筛选可生成SW的内生真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真菌的ITS序列和IGS序列进行扩增,并根据ITS序列信息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其种属分类;对IGS序列进行限制性酶切,并分析酶切产物。【结果】从3种疯草中分离到可以产生SW的4株内生真菌,各菌的形态、ITS序列的同源性与埃里格孢属真菌较为接近,系统发育分析表明4株真菌均为棘豆埃里格孢菌。ITS序列和IGS序列的限制性片段的分析表明,4株真菌遗传距离较近,但仍存在种间变异,可能为棘豆埃里格孢菌的不同亚种。【结论】本研究结果为探讨内生真菌合成SW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动物疯草中毒病的防除和疯草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草 苦马豆素 内生真菌 棘豆埃里格孢
下载PDF
西藏阿里地区牲畜冰川棘豆中毒灾害状况调查 被引量:22
9
作者 赵宝玉 王保海 +6 位作者 莫重辉 董强 格罗 扎罗 秀花 土登 索多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46,共7页
采用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对西藏阿里地区冰川棘豆的生物学特性、生长习性、生态分布、危害状况、牲畜中毒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阿里地区毒草主要为冰川棘豆,其分布面积超过209.25万hm2,占阿里地... 采用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对西藏阿里地区冰川棘豆的生物学特性、生长习性、生态分布、危害状况、牲畜中毒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阿里地区毒草主要为冰川棘豆,其分布面积超过209.25万hm2,占阿里地区草场总面积的10.97%;革吉、改则和措勤3县灾害较严重,分布面积达175.46万hm2,占阿里地区冰川棘豆总面积的83.85%;冰川棘豆全草有毒,花果期毒素含量最高,主要危害马属动物,其次为山羊和绵羊,牦牛有一定耐受性,对羊羔危害较为突出,严重影响当地畜牧业生产。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了综合利用冰川棘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阿里 冰川棘豆 中毒病 防治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蔡国栋 孙凯 +7 位作者 项自来 王玲 邹辉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刘宗平 卞建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57-1364,共8页
为揭示镰刀菌毒素之一的玉米赤霉烯酮(ZEA)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作者拟研究ZEA对刀豆蛋白A(Con A)介导的小鼠离体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增殖的影响。以Con A作为T淋巴细胞活化刺激剂,以不同浓度ZEA(0、10、20、40μmol·L^(-1))染毒处... 为揭示镰刀菌毒素之一的玉米赤霉烯酮(ZEA)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作者拟研究ZEA对刀豆蛋白A(Con A)介导的小鼠离体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增殖的影响。以Con A作为T淋巴细胞活化刺激剂,以不同浓度ZEA(0、10、20、40μmol·L^(-1))染毒处理细胞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早期活化标志CD69分子及中期活化标志CD25分子表达情况,用CCK-8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细胞分别培养48、72、96h后,Con A组与细胞空白组相比均产生了明显的刺激增殖效应(P<0.01)。与Con A对照组相比,ZEA染毒可明显抑制Con A刺激引起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除10μmol·L^(-1) ZEA组在72和96h时间段差异显著外(P<0.05),其余染毒组在各时间段均差异极显著(P<0.01),并呈浓度-效应关系。细胞加入Con A分别活化6、30h后,Con A组与细胞空白组相比,早期活化分子CD69和中期活化分子CD25明显升高,提示细胞发生明显的活化效应。与Con A对照组相比,当ZEA染毒浓度为10μmol·L^(-1)时,T细胞早期活化标志分子CD69和中期活化分子CD25的表达明显抑制,差异均极显著(P<0.01),当ZEA浓度为20、40μmol·L^(-1)时,CD69和CD25的表达进一步抑制(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ZEA对动物免疫抑制作用的产生与其可直接抑制对小鼠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T淋巴细胞增殖 T淋巴细胞活化 Con A CCK-8 流式细胞术 CD69 CD25
下载PDF
冰川棘豆生物碱分析及苦马豆素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勤凡 王建华 +2 位作者 李蓉 陈亚 刘志滨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39-1343,共5页
冰川棘豆干粉,经甲醇提取,盐酸酸化,酸水液用氯仿萃取数次,NaOH调pH至9~10,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称重表明生物碱多集中在正丁醇组分,且以大极性生物碱为主.薄层层析检查结果显示,氯仿组分有10种生物碱,乙酸乙酯组分有7种... 冰川棘豆干粉,经甲醇提取,盐酸酸化,酸水液用氯仿萃取数次,NaOH调pH至9~10,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称重表明生物碱多集中在正丁醇组分,且以大极性生物碱为主.薄层层析检查结果显示,氯仿组分有10种生物碱,乙酸乙酯组分有7种生物碱,正丁醇组分有5种生物碱.将正丁醇组分经硅胶柱层析,乙酸乙酯一甲醇系统梯度洗脱,每30~50 mL收集1份,薄层层析监测,同类合并.Ehrlich's试剂显色明显段油浴升华,得到白色针状结晶,与苦马豆素标准样品进行薄层层析对照,其斑点形状、颜色相同,Rf值相近.通过熔点和IR、MS、1HNMR、13CNMR等鉴定其化学结构,为苦马豆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棘豆 生物碱 苦马豆素 鉴定
下载PDF
苦马豆内生真菌分离鉴定与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周启武 赵宝玉 +4 位作者 路浩 张潞 杨晓雯 张樑 温伟利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5-474,共10页
为探明苦马豆中是否存在内生真菌及其分布情况,对采自内蒙古阿拉善盟草原的苦马豆样品进行内生真菌分离。通过内生真菌常规分离纯化法分离内生真菌,以确定75%乙醇和2%NaClO的最佳表面消毒时间,并运用形态学方法和rDNA-ITS系列技术对分... 为探明苦马豆中是否存在内生真菌及其分布情况,对采自内蒙古阿拉善盟草原的苦马豆样品进行内生真菌分离。通过内生真菌常规分离纯化法分离内生真菌,以确定75%乙醇和2%NaClO的最佳表面消毒时间,并运用形态学方法和rDNA-ITS系列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种属鉴定。结果显示苦马豆叶和种子用75%乙醇及2%Na-ClO的最佳表面消毒时间分别为30s、3.5min和50s、4min。最佳消毒条件下,叶的分离率最高(41.67%),种子次之(37.14%),种子中内生真菌种类与数量比最高(38.75%),其次是茎(20.00%)。从苦马豆的4种组织中共分离得到80株内生真菌,分属于4纲、5目、6科、10属,其中链格孢属(Alternariasp.)和镰刀菌属(Fusariumsp.)的总相对分离率分别为53.75%和21.25%,为苦马豆内生真菌的优势菌属。苦马豆内生真菌的数量、种属组成与分布存在明显组织差异性;其中种子和叶是内生真菌侵染和定植的主要部位,且种子内生真菌多样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马豆 内生真菌 分离鉴定 RDNA-ITS 多样性
下载PDF
苦马豆素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志敏 王建华 +5 位作者 赵兴华 余永涛 刘志滨 耿果霞 马保华 赵晓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1-66,共6页
【目的】探索苦马豆素(SW)对小鼠免疫器官发育、外周血液中细胞数及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为SW免疫研究提供新的试验依据。【方法】将80只昆白系小鼠随机分为8组,其中5个试验组按0.05,0.2,0.8,3.2和6.4mg/kg剂量每天灌... 【目的】探索苦马豆素(SW)对小鼠免疫器官发育、外周血液中细胞数及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为SW免疫研究提供新的试验依据。【方法】将80只昆白系小鼠随机分为8组,其中5个试验组按0.05,0.2,0.8,3.2和6.4mg/kg剂量每天灌服不同质量浓度的SW生理盐水溶液,连续21d;其他3组均为对照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环磷酰胺组和空白对照组)。检测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用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及淋巴细胞数;用MTT法检测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结果】在SW剂量为0.2~0.8mg/kg,小鼠脏器(胸腺和脾脏)指数及外周血液中的细胞数均增加;SW单独作用或其协同刀豆蛋白A(ConA)和植物血凝素P(PHA-P)刺激时,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增强,SW协同脂多糖(LPS)刺激时,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降低。SW剂量为6.4mg/kg时,小鼠的脏器指数和外周血液中的细胞数均减少;无论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受丝裂原刺激与否,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均降低。【结论】SW可以通过提高小鼠脏器指数及外周血液中细胞数提高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增强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SW剂量为6.4mg/kg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提示SW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具有选择性和双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马豆素 淋巴细胞 脏器指数 外周血液 小鼠
下载PDF
天然草地瑞香狼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4
作者 王欢 马青成 +4 位作者 耿朋帅 冯柯 吴晨晨 王建国 赵宝玉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4-160,共7页
瑞香狼毒是我国天然草地重要的有毒植物之一,在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的草甸草地、典型草地、高寒草地以及荒漠草地都有不同程度地分布。多年来,由于超载过牧,天然草地严重退化,导致瑞香狼毒等毒害草在过度放牧的退化草地大量滋生和蔓... 瑞香狼毒是我国天然草地重要的有毒植物之一,在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的草甸草地、典型草地、高寒草地以及荒漠草地都有不同程度地分布。多年来,由于超载过牧,天然草地严重退化,导致瑞香狼毒等毒害草在过度放牧的退化草地大量滋生和蔓延,成为优势种群。不仅造成草地生产力下降,影响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而且牲畜采食后引起急性中毒,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近年被列为我国天然草地重点防控的毒害草。论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瑞香狼毒生物学特性与分布、化学成分,毒性,化感作用,危害与防控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现阶段对瑞香狼毒的防控,应在充分认识瑞香狼毒在天然草地生态群落中的生态作用,切忌盲目地铲除或灭除,把瑞香狼毒作为天然草地可利用的植物资源合理利用,发挥瑞香狼毒本身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香狼毒 毒性 化感作用 防控 综合利用
下载PDF
牧马豆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13
15
作者 赵宝玉 阮娜 +4 位作者 何生虎 董强 李蓉 龚艳 张永康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4期87-89,共3页
采用醇类溶剂提取法和硅胶柱层析对牧马豆生物碱进行了提取、分离 ,得到了 3个单体化合物 (结晶 B、油状物 E、结晶 I)和 A、C、D、F、G、H六段生物碱混合物。结晶 B、油状物 E、结晶 I经红外光谱鉴定分别为黄华碱。
关键词 牧马豆 生物碱 提取分离 鉴定技术 醇类溶剂提取法 硅胶柱层析 黄华碱 臭豆碱 金雀花碱
下载PDF
冰川棘豆生物碱对小白鼠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谭远友 李国勤 +4 位作者 王建华 李勤凡 洪子鹂 高巨星 郭庆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3-467,共5页
将冰川棘豆生物碱粗提物、生物碱结晶Ⅱ和生物碱结晶Ⅰ即 2 ,2 ,6 ,6 四甲基 4 哌啶酮 (TMPD)分别给小鼠腹腔注射 ,结果表明 ,它们具有相似的急性毒性 ,症状为活动减少 ,闭目 ,不安 ,震颤 ,惊厥 ,呼吸困难和死亡。小鼠口服TMPD的LD50 ... 将冰川棘豆生物碱粗提物、生物碱结晶Ⅱ和生物碱结晶Ⅰ即 2 ,2 ,6 ,6 四甲基 4 哌啶酮 (TMPD)分别给小鼠腹腔注射 ,结果表明 ,它们具有相似的急性毒性 ,症状为活动减少 ,闭目 ,不安 ,震颤 ,惊厥 ,呼吸困难和死亡。小鼠口服TMPD的LD50 为 935 4mg/kg ,95 %可信限为 85 2 7~ 10 2 1 4mg/kg ,用每日 2 0 0 ,30 0和 40 0mg/kg剂量TMPD灌胃小鼠 ,30d左右出现目光呆滞 ,被毛粗乱 ,卧地 ,头部上下颤震 ,蹒跚行走等轻微的疯草中毒症。 35d时进行检查发现 ,主要病理变化为肝脏、大脑和小脑空泡变性。此外 ,中央静脉、小叶间静脉和叶下静脉以及肝窦隙扩张淤血 ,有的肝细胞肿大或轻度溶解 ,胞内出现多数红色细小颗粒 ,胞核大小和染色不一 ,窦壁细胞轻度肿胀增生 ;小脑蒲肯野氏细胞不同程度溶解 ,尼氏小体减少 ;大脑出血 ,胞核固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棘豆 生物碱 小白鼠 毒性 疯草 2 2 6 6-四甲基-4-哌啶酮 LD50 空泡变性
下载PDF
镉对大鼠成骨细胞OPG/RANKL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怡 刘伟 +3 位作者 赵鸿雁 代楠楠 顾建红 刘宗平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2,共4页
在大鼠成骨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镉,利用xCELLigence细胞实时分析系统观察细胞指数、蛋白免疫印迹杂交检测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蛋白表达,研究镉对成骨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镉暴露可使成... 在大鼠成骨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镉,利用xCELLigence细胞实时分析系统观察细胞指数、蛋白免疫印迹杂交检测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蛋白表达,研究镉对成骨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镉暴露可使成骨细胞指数降低,0.5μmol·L-1镉对细胞增殖和存活具有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随着镉染毒剂量的增加,RANKL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1.0μmol·L-1镉暴露组OPG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镉浓度增大则导致OPG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或P<0.05);OPG/RANKL比值升高(P<0.01)。证明镉暴露通过RANKL/RANK/OPG系统调控骨代谢,效应可能与剂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保护素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成骨细胞 大鼠
下载PDF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其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8
作者 乔宏兴 姜亚乐 +2 位作者 王永芬 史洪涛 边传周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9-93,共5页
论文综述了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免疫功能、生长发育、繁殖机能的危害及产生的致畸致癌作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对全球农业经济影响,并介绍了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进行脱毒的方法和措施,旨在为降解黄曲霉毒素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 危害 降解途径 动物
下载PDF
美国有毒植物概述及其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荣杰 路浩 +4 位作者 赵宝玉 王占新 卢围 马尧 李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3633-3644,共12页
有毒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畜牧业发展和人类生活,甚至在有些地区特别是牧区草地发生严重的动物毒草中毒灾害,引起动物大批中毒死亡,给草地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动摇了牧民对草地的安全感。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在有毒植物的生物学、... 有毒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畜牧业发展和人类生活,甚至在有些地区特别是牧区草地发生严重的动物毒草中毒灾害,引起动物大批中毒死亡,给草地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动摇了牧民对草地的安全感。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在有毒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毒理学、中毒病控制和综合利用研究方面起步早,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中国在有毒植物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有毒植物中毒病控制和综合利用方面。本文从美国有毒植物研究历史及现状、地理环境与有毒植物分布概况、有毒植物对畜牧业造成的灾害、有毒植物种类及主要有毒植物、有毒植物防治策略等方面做了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植物 畜牧业 毒性灾害 美国
下载PDF
苦马豆素对小鼠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帅 张玲 +2 位作者 陈根元 吴书奇 马春晖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304-2309,2318,共7页
【目的】探讨苦马豆素对小鼠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苦马豆素的毒性作用机理。【方法】将64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将小花棘豆全草粉碎后,按Ⅰ组添加15%(含苦马豆素30 mg/kg)、Ⅱ组添加30%... 【目的】探讨苦马豆素对小鼠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苦马豆素的毒性作用机理。【方法】将64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将小花棘豆全草粉碎后,按Ⅰ组添加15%(含苦马豆素30 mg/kg)、Ⅱ组添加30%(含苦马豆素60 mg/kg)、Ⅲ组添加45%(含苦马豆素90 mg/kg)的比例制作颗粒饲料,饲喂至典型中毒症状出现。攻毒第14、28、42、63 d每次每组随机采集4只小鼠的肝脏,检测SOD、GSH-Px、CAT、NOS活性及MDA、NEFA、·OH、NO和Glu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试验组小鼠肝脏SOD、GSH-Px、CAT等抗氧化物酶的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MDA、NEFA、·OH、NO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Glu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苦马豆素对小鼠肝脏抗氧化功能有显著影响,而且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长期低剂量摄入苦马豆素可引起小鼠不同程度的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马豆素 自由基 小鼠 肝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