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3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DNA技术发展及其在长江流域水生生态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娜 杨刚 +4 位作者 吴祖立 宋超 熊敏思 赵峰 张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长江流域鱼类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高。近年来,受人为干扰、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鱼类资源急剧衰退,全面了解该流域水生生态学信息、进行长江大保护迫在眉睫。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环境DNA技术应运而生,其相比于传统调查方式更加高... 长江流域鱼类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高。近年来,受人为干扰、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鱼类资源急剧衰退,全面了解该流域水生生态学信息、进行长江大保护迫在眉睫。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环境DNA技术应运而生,其相比于传统调查方式更加高效、灵敏,应用领域更广;该技术的灵敏性使其非常适合于检测濒危物种、低密度物种入侵、瞬时和隐秘物种的存在,特别是当检测低密度物种的采样工作难以控制时,其敏感性、简便性和降低危害性的优势愈加显现出来。因此,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微生物、生物监测、群落生态学、古环境、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入侵等领域的研究。介绍了环境DNA定义、发展史、研究方法与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其在长江流域水生生态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环境DNA技术与环境RNA技术相结合的技术革新以及新一代测序手段、大数据及机器智能技术多技术结合助力该领域研究的前景,以期为长江流域持续性生态学监测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长江流域 生态学
下载PDF
寄生虫抗药性及其对水产动物寄生虫病药物防治的启示
2
作者 李文祥 王浩 +3 位作者 习丙文 李明 聂品 王桂堂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1-360,共10页
抗药性是病原体在药物作用下发生生理变化和遗传变异而获得的能经受住药物毒性的一种能力。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提高和药物长期大量使用,寄生虫抗药性越来越普遍和严重,不仅影响寄生虫病的防治效果,还带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 抗药性是病原体在药物作用下发生生理变化和遗传变异而获得的能经受住药物毒性的一种能力。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提高和药物长期大量使用,寄生虫抗药性越来越普遍和严重,不仅影响寄生虫病的防治效果,还带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文章通过对陆生动物抗寄生虫药物、寄生虫抗药性机制、抗药性主要测定方法、抗药性控制策略及水产动物寄生虫抗药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我国水产养殖中寄生虫抗药性研究提供思路,同时为减缓寄生虫抗药性提供科学的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杀虫药物 抗药性 水产动物
下载PDF
两个奥利亚罗非鱼品系对无乳链球菌的耐受性研究
3
作者 李可心 祝璟琳 +5 位作者 李大宇 邹芝英 肖炜 喻杰 陈炳霖 杨弘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2-303,共12页
为探讨两个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品系对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耐受性,研究以奥利亚罗非鱼埃及品系(AE品系)和“夏奥1号”(AX品系)为研究对象,人工腹腔注射无乳链球菌,并在感染后0、7h、24h、48h、72h、120... 为探讨两个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品系对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耐受性,研究以奥利亚罗非鱼埃及品系(AE品系)和“夏奥1号”(AX品系)为研究对象,人工腹腔注射无乳链球菌,并在感染后0、7h、24h、48h、72h、120h和168h采集罗非鱼血液和脾脏,比较感染后7d存活率差异,研究血清生化指标和脾脏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后AE奥利亚罗非鱼存活率显著高于AX奥利亚罗非鱼。感染后两种奥利亚罗非鱼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球蛋白(GLO)、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和溶菌酶(LZM)含量在感染后都显著升高;甘油三酯(TG)和白蛋白/球蛋白(A/G)显著下降,呼吸暴发受抑制;且AE品系的血清GLO和SOD水平在感染后期显著高于AX品系。定量PCR结果显示两种奥利亚罗非鱼脾脏TNF-α、IL-1β和IL-6表达在感染后7h都显著升高,但AE品系在感染后期3种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都显著低于AX品系。研究表明,AE品系对无乳链球菌的抗病力强于AX品系,在感染后期的抗氧化能力更强,炎症程度更轻,从而保持对无乳链球菌更大的耐受性。研究结果为培育抗链球菌病的奥尼罗非鱼提供抗性的亲本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血清生化指标 促炎性细胞因子 抗病力 疾病耐受性 奥利亚罗非鱼
下载PDF
鱼类白介素10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黎秋男 李书含 +4 位作者 周永恒 耿毅 黄小丽 陈德芳 欧阳萍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32,共11页
白介素10(IL-10)是能够参与机体免疫的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分泌,在肿瘤、感染、免疫缺陷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多种硬骨鱼IL-10基因被克隆表达,被证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白介素10(IL-10)是能够参与机体免疫的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分泌,在肿瘤、感染、免疫缺陷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多种硬骨鱼IL-10基因被克隆表达,被证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目前已有不少关于鱼类IL-10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调节机制的研究。本文根据已有报道,从鱼类IL-10的基因结构、转录表达、来源与进化、生物学活性及功能、鱼类IL-10受体及信号通路等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为鱼类IL-10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0(IL-10) 鱼类白介素10(fIL-10) 病毒白介素10(vIL-10) 生物学活性
原文传递
维氏气单胞菌拮抗菌株J2-2的筛选、鉴定与效果评价
5
作者 程心怡 孙正祥 +1 位作者 苏应兵 周燚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4,共9页
为筛选对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有潜在抑菌作用的菌株,本研究从湖北公安县泥鳅养殖池塘底泥中分离一株细菌J2-2,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抑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菌株J2-2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 为筛选对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有潜在抑菌作用的菌株,本研究从湖北公安县泥鳅养殖池塘底泥中分离一株细菌J2-2,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抑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菌株J2-2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具有抑菌广谱性,对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ella milieri)、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等6种水产病原菌的抑菌直径在9.6~29.5 mm。菌株J2-2的抑菌物质具有较好的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和蛋白酶K处理的稳定性。电镜结果显示菌株J2-2的发酵产物对维氏气单胞菌的细胞膜结构具有破坏作用。通过LC-MC分析该拮抗细菌可产生至少15种不同的脂肽类化合物如杆菌霉素等。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J2-2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具有耐药性,对克林霉素中度敏感,对大多数抗生素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 安全性评价 LC-MS
下载PDF
河川沙塘鳢病原杀鲑气单胞菌致病性及感染后宿主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6
作者 李杰 刘国兴 +6 位作者 钱且奇 朱玉洁 陈圳 姜群 王骏 张晓君 高晓建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6,共12页
为探明2021年3月常熟某养殖场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疾病暴发的原因,本研究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到优势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鉴定优势菌,同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观察、毒力因子及毒... 为探明2021年3月常熟某养殖场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疾病暴发的原因,本研究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到优势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鉴定优势菌,同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观察、毒力因子及毒力基因检测确定其致病性,并测定分离菌的耐药性和感染后河川沙塘鳢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引起河川沙塘鳢大量死亡的病原菌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代表菌株G2-4-1对河川沙塘鳢的LD 50为1.8×106 CFU/mL;该病原菌感染可引起河川沙塘鳢肝脏、脾脏、肾脏和鳃组织出现明显的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该菌株携带aer、hly、exu等毒力基因,且具有蛋白酶、卵磷脂酶、淀粉酶、脂酶、明胶酶和溶血素活性,但不具有DNA酶活性;耐药性分析发现,分离菌G2-4-1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等8种药物耐药,对克拉霉素和大观霉素2种药物中介,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24类药物敏感;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在感染初期MHCⅡB、MyD88、TLR和SOD在鳃、脾脏和肾脏组织中都显著上调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致病性 组织病理 免疫相关基因
下载PDF
湛江地区罗非鱼病原菌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
7
作者 罗帅帅 丁月霞 +5 位作者 廖翠怡 叶梓茵 谢星朋 戴悦 彭金菊 马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96-98,107,共4页
[目的]了解湛江市某水产养殖场患病罗非鱼病原菌携带毒力基因情况。[方法]从10尾患病罗非鱼心脏、肠道、脾、肝脏等器官分离细菌,提取分离纯化细菌的总DNA,PCR扩增16S rDNA基因后经过基因测序鉴定细菌,并利用PCR技术检测分离菌株的毒力... [目的]了解湛江市某水产养殖场患病罗非鱼病原菌携带毒力基因情况。[方法]从10尾患病罗非鱼心脏、肠道、脾、肝脏等器官分离细菌,提取分离纯化细菌的总DNA,PCR扩增16S rDNA基因后经过基因测序鉴定细菌,并利用PCR技术检测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结果]从罗非鱼内脏中分离的细菌为华纳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在毒力基因检测中发现华纳葡萄球菌携带毒力基因gap,大肠杆菌携带毒力基因pap、afa,粪肠球菌携带毒力基因efaA、cylM、cylB。[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湛江地区罗非鱼细菌性疾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病原菌 纯化 分离与鉴定 毒力基因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13a系统建立大口黑鲈弹状病毒检测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敏琳 黄枫淇 +9 位作者 左小玲 梁建韬 梁凯珊 单金红 李宗烊 喻婕 罗丽媛 禤梓杰 赵会宏 王庆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291,共9页
为了建立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并且适合现场诊断的大口黑鲈弹状病毒(Micropterus salmoides rhabdovirus,MSRV)检测方法,研究基于CRISPR-Cas13a系统并结合多酶恒温核酸快速扩增(MIRA)技术建立了一种MSRV的检测方法。实验对MSRV序列进... 为了建立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并且适合现场诊断的大口黑鲈弹状病毒(Micropterus salmoides rhabdovirus,MSRV)检测方法,研究基于CRISPR-Cas13a系统并结合多酶恒温核酸快速扩增(MIRA)技术建立了一种MSRV的检测方法。实验对MSRV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分析后,针对MSRV衣壳蛋白(CP)基因的特异性区域设计两个靶点,并通过体外转录成特异性的crRNA,同时设计合成MIRA引物序列实现目标序列的等温扩增,最后结合Cas13a蛋白、crRNA、恒温扩增体系构建检测体系,并从高效crRNA的选择、反应温度、ssRNA报告探针浓度和Cas13a与crRNA的浓度比四个方面优化了反应体系,并采用最优检测体系对大口黑鲈样本进行检测验证。结果显示,在20μL检测体系中加入200 nmol/L Cas13a、100 nmol/L crRNA1、100 nmol/L crRNA2及500 nmol/L ssRNA报告探针,在37℃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最佳的检测效果。并且该检测体系可以检测到102 fM的MSRV病毒,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此外检测结果可直接通过紫外灯照射直接观察。研究基于CRISPR/Cas13a系统结合等温扩增MIRA技术建立的MSRV检测方法,可在室温下且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进行MSRV病毒检测,检测结果可以肉眼直接观察,能在多种场合下使用,研究结果为检测MSRV提供了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弹状病毒 CRISPR-Cas13a MIRA 大口黑鲈
下载PDF
湖北省池塘养殖大口黑鲈的鳃部外来单殖吸虫调查
9
作者 程姜雯 邹红 +2 位作者 李明 王桂堂 李文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7-877,共11页
为了评估外来单殖吸虫对我国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Laceped e,1802)的危害和入侵风险,对湖北省池塘养殖大口黑鲈的单殖吸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鳃部有2种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单殖吸虫,通过形态学鉴定,确... 为了评估外来单殖吸虫对我国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Laceped e,1802)的危害和入侵风险,对湖北省池塘养殖大口黑鲈的单殖吸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鳃部有2种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单殖吸虫,通过形态学鉴定,确定其分别为异形锁钩虫Onchocleidus dispar Mueller,1936和Clavunculus bursatus(Mueller,1936),且该2种锚首虫均为外来寄生虫。在湖北大冶的大口黑鲈养殖场,异形锁钩虫和C.bursatus的感染率分别为12.90%和1.08%,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0.14和0.02;在武汉新洲大口黑鲈养殖场,大口黑鲈仅感染有异形锁钩虫,其感染率和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22.22%和2.14。与原产地相比,大口黑鲈引进到中国后,鳃上寄生单殖吸虫种类明显减少;异形锁钩虫在长江中游养殖的大口黑鲈中已建立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寄生虫 单殖吸虫 锚首虫科 异形锁钩虫 大口黑鲈
下载PDF
斑石鲷irf3基因鉴定及其在虹彩病毒感染下的表达模式
10
作者 李开敏 王磊 +5 位作者 巩志宏 王清滨 李华 杨桂文 黄友华 陈松林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6-357,共12页
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是干扰素调节因子(IRF)家族的一员,是I型干扰素依赖性免疫反应的主要转录调节因子,在针对DNA和RNA病毒的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斑石鲷irf3基因(Oplegnathus punctatus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 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是干扰素调节因子(IRF)家族的一员,是I型干扰素依赖性免疫反应的主要转录调节因子,在针对DNA和RNA病毒的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斑石鲷irf3基因(Oplegnathus punctatus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 3,Opirf3)来自实验室斑石鲷基因组数据库,经分析鉴定Opirf3的CDS序列全长1362 bp,可编码453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量为50.0 ku,理论等电点为4.97,有一个IRF结构域和一个IRF-3结构域。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Opirf3在斑石鲷肝脏、鳃、心脏、皮肤、脾脏、肠、脑、肾脏、胃和头肾组织均有表达;虹彩病毒感染7 d时,免疫组织肝脏、脾脏和肾脏中Opirf3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斑石鲷肾细胞系体外刺激实验显示,不同浓度poly I:C刺激后,Opirf3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oly I:C浓度为100μg/mL时,肾脏细胞中Opirf3的相对表达水平升高,为对照组的86.8倍。siRNA干扰后,斑石鲷肾细胞系中Opirf3表达水平显著下调30%,下游基因IFN-α、CD40、CD80和IL-1β显著下调,IL-6显著上调。以上结果可能表明Opirf3基因参与了I型IFN在斑石鲷抗虹彩病毒过程中的先天免疫反应。本研究可为斑石鲷抗病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石鲷 irf3 基因表达 SIRNA
原文传递
美洲鳗鲡腺瘤病毒(AEAdoV)普通PCR和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1
作者 孔文迪 陈曦 +1 位作者 杨金先 葛均青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8-365,共8页
为建立美洲鳗鲡腺瘤病毒(AEAdoV)的检测方法,根据AEAdoV福建株(AEAdoVFJ)的superfamily 3 helicases(S3H)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AEAdoV的普通PCR和qPCR检测方法;进一步评价检测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及重复性,利用2种方法对美洲鳗鲡“出... 为建立美洲鳗鲡腺瘤病毒(AEAdoV)的检测方法,根据AEAdoV福建株(AEAdoVFJ)的superfamily 3 helicases(S3H)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AEAdoV的普通PCR和qPCR检测方法;进一步评价检测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及重复性,利用2种方法对美洲鳗鲡“出血性烂鳃”病料进行了检测,并对美洲鳗鲡体内不同组织的病毒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普通PCR扩增的目的片段长度约300 bp,利用其构建的qPCR质粒标准品,其拷贝数与qPCR阈值循环数(C_(t))线性关系良好,线性范围广,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达到0.999,扩增效率为105.067%。建立的普通PCR法和qPCR的最低检测AEAdoV拷贝数分别为100个和10个。2种方法均可特异性检测AEAdoV,而对蛙虹彩病毒(RGV)、鳗鲡疱疹病毒(AngHV)、鲤疱疹病毒(KHV)、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日本鳗鲡内皮细胞坏死病毒(JEAdoV)和花鳗鲡腺瘤病毒(MEAdoV)均无扩增反应。qPCR法的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表明其重复性良好。临床应用结果显示,35份美洲鳗鲡“出血性烂鳃”病料,采用普通PCR法的AEAdoV检出率为82.8%,而qPCR法的AEAdoV检出率为97%。对美洲鳗鲡不同组织的病毒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心脏、肝脏、鳃、鳍的AEAdoV相对含量较高,而黏液、皮肤和脾脏的病毒含量相对较低。研究表明,建立的AEAdoV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普通PCR和qPCR检测方法,证实AEAdoV与美洲鳗鲡“出血性烂鳃”病密切相关,且在感染鳗鲡主要组织中都存在。实验结果对于研究AEAdoV的致病性,开展其流行情况和病原学情况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鳗鲡腺瘤病毒(AEAdoV) 普通PCR 荧光定量PCR SYBR GreenⅠ 检测方法
原文传递
阪崎克罗诺杆菌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的建立
12
作者 张欣 王福成 +4 位作者 韩先干 祁克宗 宋祥军 董雨豪 蒋蔚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1,共6页
为建立阪崎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 sakazakii)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分别制备了阪崎克罗诺杆菌的特异性单抗和多抗,建立阪崎克罗诺杆菌的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DAS-ELISA检测方法。结果:获得4株抗阪崎克罗诺杆菌单克隆抗体阳性细胞株,... 为建立阪崎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 sakazakii)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分别制备了阪崎克罗诺杆菌的特异性单抗和多抗,建立阪崎克罗诺杆菌的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DAS-ELISA检测方法。结果:获得4株抗阪崎克罗诺杆菌单克隆抗体阳性细胞株,分泌抗体效价分别是1∶128000、1∶32000、1∶256000和1∶256000,抗阪崎克罗诺杆菌兔多克隆抗体效价是1∶128000。建立的阪崎克罗诺杆菌DAS-ELISA检测方法,分别以抗阪崎克罗诺杆菌兔多抗和单抗作为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兔多抗的最佳稀释度为1∶4000,单克隆抗体最佳稀释度为1∶1000,灵敏性可达1×106 CFU/mL;该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常见的6种食源性病原菌都没有交叉反应,且能够同时检测6种克罗诺杆菌属细菌;重复性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的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综上,利用抗阪崎克罗诺杆菌的单抗和兔多抗成功建立了DAS-ELISA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可为阪崎克罗诺杆菌的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阪崎克罗诺杆菌 单克隆抗体 双抗体夹心ELISA
下载PDF
GCRV感染存活草鱼的血清蛋白表达特性
13
作者 阳鸿 邓亚东 +3 位作者 丁春华 许宝红 吕钊 肖调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4-314,共11页
为挖掘草鱼关键抗性分子,研究利用4D 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系统分析了团队前期获得的GCRV感染存活草鱼(候选抗性草鱼)与对照草鱼的血清蛋白表达差异。共鉴定到858个草鱼血清蛋白,329个蛋白在两类草鱼中差异表达,其中163个蛋白... 为挖掘草鱼关键抗性分子,研究利用4D 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系统分析了团队前期获得的GCRV感染存活草鱼(候选抗性草鱼)与对照草鱼的血清蛋白表达差异。共鉴定到858个草鱼血清蛋白,329个蛋白在两类草鱼中差异表达,其中163个蛋白在候选抗性草鱼血清中显著高表达,166个蛋白显著低表达。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主要注释为体液免疫反应调节相关蛋白,显著富集到补体凝血级联、细胞黏附和铁死亡等信号通路。对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蛋白进行分析发现,候选抗性草鱼血清中体液免疫分子MASP2、C4a、C4b、C7b、C8b、C8g、C9、CFI、C3a.1、C3a.2、C3a.3和C3a.6等补体和抗原提呈相关免疫分子MHC1UBA和IGL4V8等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草鱼,而T细胞免疫相关分子TRAV、IGHV1-1、IGHV2-1、IGHV6-1、IGHV3-2和IGHV11-2等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草鱼。免疫印迹检测进一步证实,以C3和IgM为代表的体液免疫分子在候选抗性草鱼血清中显著高表达,可能与草鱼抗病能力关联。研究将为高抗性草鱼的选育提供可参考的分子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 血清 抗性分子 体液免疫 草鱼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RPA-LFD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14
作者 王姝然 徐嘉楠 +4 位作者 范厚勇 郑跃平 周天琦 张也 许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9-858,共10页
文章旨在建立一种针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快速临床诊断方法。研究根据嗜水气单胞菌促旋酶B亚单位(gyrase subunit B,gyrB)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扩增引物,通过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AGE)和... 文章旨在建立一种针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快速临床诊断方法。研究根据嗜水气单胞菌促旋酶B亚单位(gyrase subunit B,gyrB)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扩增引物,通过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AGE)和侧流层析试纸条(LFD)的方法进行反应条件的优化、特异性及灵敏度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嗜水气单胞菌RPA-LFD快速检测方法可在38℃最适温度下30min内无干扰地检测到嗜水气单胞菌,对嗜水气单胞菌纯培养物和基因组DNA的最小检出限为10^(3)cfu/mL和100 pg/μL。利用建立的RPA-LFD与普通PCR同时检测杂交鲟鱼处理临床样品的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结果一致。综上所述,通过对RPA反应条件的探索和优化,成功建立了嗜水气单胞菌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反应迅速,与普通PCR相比,不需要昂贵的仪器,为未来嗜水气单胞菌细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检测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侧向流动试纸条 嗜水气单胞菌
下载PDF
抗大口黑鲈弹状病毒发酵中草药的筛选及其效果评价
15
作者 曾荣博 刘爽 +5 位作者 张玉军 李陈 余艳枝 李元平 肖运才 刘学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9-487,共9页
为筛选出能够对MSRV具有抑制效果的发酵中草药,研究通过MTT法检测8种发酵中草药(L1、L2、L3、L4、L5、X1、X2和ZHS)对EPC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L1、L2、L3、X1、X2和ZHS未对EPC细胞造成明显的损伤和毒性,L4和L5在4 mg/mL时对细胞造成... 为筛选出能够对MSRV具有抑制效果的发酵中草药,研究通过MTT法检测8种发酵中草药(L1、L2、L3、L4、L5、X1、X2和ZHS)对EPC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L1、L2、L3、X1、X2和ZHS未对EPC细胞造成明显的损伤和毒性,L4和L5在4 mg/mL时对细胞造成损害;通过荧光定量PCR法(qRT-PCR)筛选出X1药物(主要成分为板蓝根、鱼腥草、南芪和杏仁)对MSRV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在细胞水平上通过qRT-PCR法发现X1药物能够抑制MSRV的感染;空斑实验结果表明X1药物可以降低约10倍MSRV的病毒滴度。在鱼体水平上设置空白对照组、药物对照组、攻毒组、预防组和治疗组,评价X1药物对MSRV的抗病毒效果,结果表明经X1药物处理后,治疗组可以将大口黑鲈的存活率提高20%;通过qRT-PCR法检测大口黑鲈组织中病毒载量,结果表明X1药物显著抑制MSRV在肝脏、脾脏组织中的复制;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X1药物可以抑制MSRV引起的在肝脏、脾脏组织病变。研究为发酵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为开发抗MSRV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弹状病毒 发酵中草药 抗病毒 大口黑鲈
下载PDF
肝肠胞虫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和肝胰腺菌群的影响
16
作者 李舢舢 赵晨曦 +4 位作者 吴波 郑侠飞 戴文芳 林志华 柳敏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5-323,共9页
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对比研究了健康对虾和感染肝肠胞虫的发病对虾肠道及肝胰腺菌群的组成、多样性、微生物介导的功能和种间互作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健康对虾的肠道和肝胰腺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高于发病对虾。在属水平上,健康对虾和... 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对比研究了健康对虾和感染肝肠胞虫的发病对虾肠道及肝胰腺菌群的组成、多样性、微生物介导的功能和种间互作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健康对虾的肠道和肝胰腺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高于发病对虾。在属水平上,健康对虾和发病对虾的肠道及肝胰腺中的优势细菌组成及丰度存在明显不同,其中健康对虾肠道中的优势菌属主要为埃希杆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和海绵菌属(Spongiimonas),而发病对虾肠道中的优势菌属则为希瓦式菌属(Shewanella)、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健康对虾肝胰腺中的优势菌属主要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汉氏盐单胞菌(Halomonas),而发病对虾肝胰腺中的优势菌属则为贪铜菌属(Cupriavidus)。Tax4Fun2预测显示,健康对虾肠道和肝胰腺菌群的主要功能分别与发病对虾肠道和肝胰腺菌群的主要功能有明显差异。研究有助于了解肝肠胞虫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及肝胰腺细菌群落的影响,并为凡纳滨对虾的健康管理和养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16S rRNA测序 功能预测 凡纳滨对虾
下载PDF
金鲳鱼白点病对其运动轨迹图像重叠的影响
17
作者 曾军 杨辉 +4 位作者 梅卫平 赵乃乾 徐文刚 廖国华 黄传锦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66-72,共7页
【目的】探明不同密度条件下金鲳鱼白点病发生对其运动轨迹图像重叠的影响,为金鲳鱼的资源保护和深海智慧网箱养殖提供参考。【方法】以健康金鲳鱼和患白点病金鲳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法,研究健康和患白点病金鲳鱼的运动轨迹及轨... 【目的】探明不同密度条件下金鲳鱼白点病发生对其运动轨迹图像重叠的影响,为金鲳鱼的资源保护和深海智慧网箱养殖提供参考。【方法】以健康金鲳鱼和患白点病金鲳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法,研究健康和患白点病金鲳鱼的运动轨迹及轨迹图像重叠度变化。【结果】健康金鲳鱼多处于环游状态,运动轨迹为曲线,且随密度增加环游现象明显;患白点病金鲳鱼的环游状态较健康金鲳鱼低,且较长时间段喜停驻在观测水箱角落。健康金鲳鱼的运动轨迹图像重叠度在不同时间较为均匀,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患白点病金鲳鱼的运动轨迹图像重叠度不稳定,同组间易出现较大差异。健康金鲳鱼大多时间在中心和边缘区域来回游动,运动频率相对较高,在中心区域停留的时间短,往返频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患白点病金鲳鱼在中心区域停留的时间较短,进出中心区域的频率低。随试验时间推移,金鲳鱼在中心区域停留的时间延长,进出中心区域的次数减少。【结论】金鲳鱼患白点病后活力减弱,对其运动轨迹、轨迹图像重叠度及在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鲳鱼 白点病 运动轨迹 图像重叠度 网箱养殖
下载PDF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对水产病原菌的杀灭效果
18
作者 孙文博 章志强 +3 位作者 李庆 曹杨洋 张高峰 杨辉 《水产养殖》 2024年第1期33-36,62,共5页
细菌性疾病一直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不仅导致水产动物大量死亡,还会引发病毒性疾病暴发,对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威胁[2]。控制水产养殖环境中病原菌的数量,对于水产动物疫病防控至关重要。目前,水产动物病害防控的关键技... 细菌性疾病一直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不仅导致水产动物大量死亡,还会引发病毒性疾病暴发,对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威胁[2]。控制水产养殖环境中病原菌的数量,对于水产动物疫病防控至关重要。目前,水产动物病害防控的关键技术体系包括病原检测、微生态制剂施用、水产消毒剂、中草药和抗生素的应用[3]。其中,化学类消毒剂可以抑制或杀灭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降低水体中病原菌的丰度,在阻止细菌性疾病的传播和暴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 细菌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 水产养殖业 水产养殖环境 杀灭效果 病原微生物 动物疫病防控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致脓毒血症的救治研究
19
作者 刘国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67-0170,共4页
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分布于自然界各种水体中的革兰阴性杆菌,28℃~ 30.0℃为最适繁殖温度,普遍存在于盐量较低的河水、湖水、海水、游泳池、下水道等环境中的条件致病菌,可感染多种水生物和其他动物,是人兽鱼共患的条件致病菌。本研究对... 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分布于自然界各种水体中的革兰阴性杆菌,28℃~ 30.0℃为最适繁殖温度,普遍存在于盐量较低的河水、湖水、海水、游泳池、下水道等环境中的条件致病菌,可感染多种水生物和其他动物,是人兽鱼共患的条件致病菌。本研究对象为人类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脓毒血症,通过临床案例分析,总结救治体会。方法 本文选取了8例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详细介绍救治过程、方法及效果。结果 结果表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救治的关键。针对嗜水气单胞菌致脓毒血症死亡救治方案,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结论 全面掌握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诊断要点、急救措施、预防感染扩散、药物治疗、患者护理、心理疏导、病情监测以及康复指导等方面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救治过程中才能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肠道内感染 肠道外感染 抗生素
下载PDF
多纹钱蝶鱼源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
20
作者 尚忠 唐磊 +3 位作者 王连慧 黄海 茅云翔 莫照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50,共13页
为探究养殖的多纹钱蝶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病害频发的原因,建立有效的病害防控方法,对暴发于海南养殖场的多纹钱蝶鱼病害开展调查并进行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免疫保护效果评估。分离到2株病原菌LSSM和DFSM,经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 为探究养殖的多纹钱蝶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病害频发的原因,建立有效的病害防控方法,对暴发于海南养殖场的多纹钱蝶鱼病害开展调查并进行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免疫保护效果评估。分离到2株病原菌LSSM和DFSM,经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病原鉴定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将这2株菌与实验室收集保藏的2株鱼源海豚链球菌(菌株GXTO和GXAS)进行了血清型鉴定和耐药性、致病性分析,制备了灭活疫苗并评价了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表明:4株海豚链球菌鉴定为血清Ⅰ型。所有菌株均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四环素等23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丁胺卡那耐药,其中海南株LSSM、DFSM对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抗生素耐药,广西株GXTO和GXAS对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敏感。DFSM、GXTO和LSSM对多纹钱蝶鱼的半数致死量(LD_(50))分别为7.20×10^(2)、2.72×10^(3)和3.40×10^(6) CFU/尾,GXAS未显示毒力。分别制备3株毒株(DFSM、GXTO和LSSM)的灭活疫苗,通过腹腔注射途径免疫多纹钱蝶鱼,各组免疫鱼在同源菌株攻毒后,获得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4.6%~85.7%、69.2%~71.4%和33.3%~40.0%;此外,DFSM免疫鱼在异源毒株LSSM和GXTO攻毒后,获得的交叉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6.7%和100%。本研究确定了海豚链球菌是海南养殖的多纹钱蝶鱼病害频发的病原,使用DFSM株制备的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多纹钱蝶鱼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纹钱蝶鱼 海豚链球菌 灭活疫苗 分离鉴定 半数致死量 相对存活率 交叉免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