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海星对三种双壳贝类的捕食选择性和摄食率 被引量:9
1
作者 齐占会 王珺 +2 位作者 毛玉泽 张继红 方建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878-4884,共7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多棘海盘车和海燕这两种海星对栉孔扇贝、菲律宾蛤仔和贻贝三种双壳贝类的捕食选择性和摄食率及温度的影响,测定了捕食Q10温度系数。结果显示:多棘海盘车和海燕对三种贝类均可捕食,且表现出明显的捕食选择性,选择...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多棘海盘车和海燕这两种海星对栉孔扇贝、菲律宾蛤仔和贻贝三种双壳贝类的捕食选择性和摄食率及温度的影响,测定了捕食Q10温度系数。结果显示:多棘海盘车和海燕对三种贝类均可捕食,且表现出明显的捕食选择性,选择顺序依次为菲律宾蛤仔、贻贝和栉孔扇贝。海星对菲律宾蛤仔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贝类,分别为0.50和0.37个/d;对扇贝的摄食率最低,分别为0.05和0.07个/d。海星摄食率随水温升高而呈上升的趋势,总平均摄食干重分别为0.69和0.79 g/d。水温从4.3℃升高到7.8℃多棘海盘车和海燕捕食Q10系数分别为6.38和2.33,而水温从7.8℃升高至13.3℃时,Q10系数没有显著升高,分别为1.13和1.22。说明水温从4.3℃升高时,海星捕食强度显著升高,是防御海星的重点时期。根据海星对贝类捕食的选择性,可在养殖笼内放入贻贝等低值贝类来保护扇贝,缓冲海星对扇贝的捕食,并在缓冲期间对养殖笼内的海星进行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星 多棘海盘车 海燕 捕食选择性 摄食率
下载PDF
贝类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杜丽 张巍 +2 位作者 陆逵 王凤阳 王爱民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8年第3期77-81,共5页
贝类动物细胞免疫主要通过细胞的吞噬作用完成。溶酶体酶、凝集素、抗菌肽等体液免疫因子以杀菌、促进吞噬等方式参与贝类的免疫防御,阿片样活性肽、细胞因子、细胞激酶等是贝类免疫通信中的化学递质。化学递质通过介导免疫信号传导参... 贝类动物细胞免疫主要通过细胞的吞噬作用完成。溶酶体酶、凝集素、抗菌肽等体液免疫因子以杀菌、促进吞噬等方式参与贝类的免疫防御,阿片样活性肽、细胞因子、细胞激酶等是贝类免疫通信中的化学递质。化学递质通过介导免疫信号传导参与贝类的免疫防御,也是近年贝类的免疫研究的新热点。贝类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子能显著改变贝类的免疫机能,贝类对生态因子的敏感性使贝类的生态学研究成为人类等高等动物的生态免疫学研究模式。现代养殖业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手段来提高贝类的免疫力以适应养殖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免疫机制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化学递质
下载PDF
铵态氮、亚硝酸盐氮对三角帆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沈文英 谢优刚 邵琴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5期364-367,共4页
采用浓度为0.5,1.0,2.0,4.0 mol/L NH4-N和0.2,0.4,0.8,2.0 mg/L NO2-N的水体养殖三角帆蚌20d,分析不同浓度的NH4-N,NO2-N对三角帆蚌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帆蚌肝脏中的溶菌酶(Lysozyme,LSZ)、酸性磷酸酶(Acid ph... 采用浓度为0.5,1.0,2.0,4.0 mol/L NH4-N和0.2,0.4,0.8,2.0 mg/L NO2-N的水体养殖三角帆蚌20d,分析不同浓度的NH4-N,NO2-N对三角帆蚌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帆蚌肝脏中的溶菌酶(Lysozyme,LSZ)、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及对NH4-N、NO2-N的敏感性均高于血淋巴中的活性和敏感性;0.5 mol/L NH4-N和0.2 mol/L NO2-N组三角帆蚌血淋巴中ACP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余各实验处理组随着NH4-N、NO2-N浓度的升高,三角帆蚌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的活性明显降低。说明水体中高浓度的NH4-N和NO2-N能降低三角帆蚌的非特异性免疫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亚硝酸盐氮 铵态氮 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酶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贝类中三种高毒性麻痹性贝毒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晓玲 杨桥 +3 位作者 惠芸华 冯兵 马丽艳 于慧娟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7-341,共5页
建立灵敏可靠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检测技术是保障我国贝类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手段。本研究选取3-(2-呋喃甲酰基)-喹啉-2-羰醛(FQ)为荧光衍生试剂,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和柱前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建立了贝类中3种高毒性PSP毒素成分... 建立灵敏可靠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检测技术是保障我国贝类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手段。本研究选取3-(2-呋喃甲酰基)-喹啉-2-羰醛(FQ)为荧光衍生试剂,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和柱前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建立了贝类中3种高毒性PSP毒素成分(STX、GTX1及NEO)的检测方法,对影响荧光衍生效率和色谱分离效果的各主要实验因素分别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最佳实验条件下,3种PSP毒素成分线性方程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8,保留时间(tm)及峰面积(PA)的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值分别小于3.1%和5.6%,当信噪比(S/N)等于3时,检测限范围为7~14μg.kg-1,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2%~92%,RSD值小于5.2%。该方法灵敏、稳定且可靠,可用于贝类中三种高毒性PSP毒素成分的日常分析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超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衍生 检测 贝类
下载PDF
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BTX)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吴海燕 郭萌萌 +2 位作者 谭志军 李兆新 翟毓秀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1年第1期31-39,共9页
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BTX)是一类能够引起神经性中毒症状的有害赤潮藻毒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越来越广,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本文就该毒素的化学组分与结构、生物转化、致毒机理、分析方法等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政策... 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BTX)是一类能够引起神经性中毒症状的有害赤潮藻毒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越来越广,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本文就该毒素的化学组分与结构、生物转化、致毒机理、分析方法等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政策变化进行系统的论述,并提出我国的应对措施,为我国的赤潮监控和贝类安全监测提供背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裸甲藻毒素 分析方法 生物转化 致毒机理
下载PDF
养殖三角帆蚌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许巧情 张佩林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8-59,共2页
三角帆蚌是淡水育珠的优良品种,所产珍珠具有光泽好、珠粒圆等特点。然而随着珍珠养殖业的发展,近几年来部分地区三角帆蚌相继死亡。今年荆州市公安县南平镇珍珠养殖中心约70亩水域自2004年春节开始就出现三角帆蚌大量死亡的现象,到2... 三角帆蚌是淡水育珠的优良品种,所产珍珠具有光泽好、珠粒圆等特点。然而随着珍珠养殖业的发展,近几年来部分地区三角帆蚌相继死亡。今年荆州市公安县南平镇珍珠养殖中心约70亩水域自2004年春节开始就出现三角帆蚌大量死亡的现象,到2005年5月死亡数量累计达80万只,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为此本文就三角帆蚌的病害和水质开展了调查,并对典型病例做了病理学解剖,旨在查明病害的原因和发病机理,从而提出防治方法,以降低河蚌的死亡率,减产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原因分析 珍珠养殖业 三角帆蚌 经济损失 优良品种 淡水育珠 大量死亡 典型病例
下载PDF
施用微生物制剂对育蚌水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7
作者 向建国 黄兴国 +3 位作者 何福林 李治章 李常健 钟蕾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79-83,共5页
研究了育蚌水体分别施用微生物制剂利水素与鱼虾菌乐后水样中微生物区系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利水素的水样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含量分别下降26.67%、20%,芽胞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含量分别上升13.33%、26.67%;施用鱼虾菌乐... 研究了育蚌水体分别施用微生物制剂利水素与鱼虾菌乐后水样中微生物区系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利水素的水样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含量分别下降26.67%、20%,芽胞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含量分别上升13.33%、26.67%;施用鱼虾菌乐的水样革兰阴性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含量分别下降20%、13.33%,芽胞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含量分别上升6.67%、13.33%;未施用微生物制剂的水样革兰阴性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含量均上升13.33%,芽胞杆菌消失,新增肠杆菌和链球菌。施用微生物制剂利水素和鱼虾菌乐,可有效优化养殖水体微生物种群结构,改良养殖水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制剂 育蚌水体 微生物区系 水质环境
下载PDF
三角帆蚌疾病流行趋势及预防措施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根芳 王旦旦 +1 位作者 方爱萍 杜晓娟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6-98,共3页
根据蚌病防治门诊部2004-2005年484个病例的诊治资料统计分析,发现育珠蚌几乎全年可以感染寄生虫,4-9月是细菌性蚌病高发阶段;外套膜疾病、车轮虫感染和附着生物危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NO2-N、NH3-N含量高、pH值偏低等水质不良问题是... 根据蚌病防治门诊部2004-2005年484个病例的诊治资料统计分析,发现育珠蚌几乎全年可以感染寄生虫,4-9月是细菌性蚌病高发阶段;外套膜疾病、车轮虫感染和附着生物危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NO2-N、NH3-N含量高、pH值偏低等水质不良问题是诱发蚌病的重要因子。建议预防蚌病应重视调节水质,及时防范附着生物蔓延,经常杀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流行病 预防措施
下载PDF
三角帆蚌围心腔的形态学研究
9
作者 王伟 李芝锋 +4 位作者 蒋帧 王才 陆佳斌 丁建静 钱国英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3-56,共4页
以3龄育珠蚌为研究对象,用组织学光镜制片技术对其围心腔的形态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围心腔主要有围心腔壁、心室、心耳、直肠和肾脏组成。其中直肠呈一个凹陷的管状结构,位于围心腔的中央,直肠肠壁较厚,由宽厚的肌纤维束组成,肠... 以3龄育珠蚌为研究对象,用组织学光镜制片技术对其围心腔的形态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围心腔主要有围心腔壁、心室、心耳、直肠和肾脏组成。其中直肠呈一个凹陷的管状结构,位于围心腔的中央,直肠肠壁较厚,由宽厚的肌纤维束组成,肠壁由内而外分别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心室围绕在直肠的外围,但是组成心室的肌纤维束之间联系疏松;心室的外围是围心腔壁,其中心室背侧的腔壁厚度最大;心耳位于心室的腹侧,是由围心腔壁和心室腹侧围成的腔体;两个肾脏位于围心腔底部两侧,与围心腔相通,可见深染呈蓝黑色的围心腔腺(凯伯尔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围心腔 组织学
下载PDF
三角帆蚌瘟病组织病理学动态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巧林 许宝红 +2 位作者 钟蕾 葛熹凯 肖调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6-411,共6页
在人工感染三角帆蚌瘟病病料组织后第3、5、7、9、11天,运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外套膜、鳃和斧足的病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瘟病病毒对3种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外套膜和鳃... 在人工感染三角帆蚌瘟病病料组织后第3、5、7、9、11天,运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外套膜、鳃和斧足的病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瘟病病毒对3种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外套膜和鳃的病变比较严重,斧足稍轻.光镜下,前5d内各组织结构变化不大;从第7天开始,出现上皮组织细胞肿胀、排列紊乱、部分脱落甚至完全坏死等显著的病理变化.电镜下,前5d细胞结构无明显病理变化,只出现了少量的病毒粒子;从第7天开始,病毒粒子数量增加,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等细胞器解体,细胞空泡化,但斧足的超微结构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三角帆蚌瘟病病毒 外套膜 斧足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三角帆蚌死亡情况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倪达书 葛蕊芳 《水库渔业》 1985年第2期6-8,10,共4页
当前淡水珍珠生产大多是采用三角帆蚌育珠。作为育珠生产用的三角帆蚌,在生产过程中常大批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广大蚌珠生产者及有关科研人员所关注。作者曾在1982年报道了三角帆蚌细菌性疾病的研究,认为点状产气单胞菌的一新... 当前淡水珍珠生产大多是采用三角帆蚌育珠。作为育珠生产用的三角帆蚌,在生产过程中常大批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广大蚌珠生产者及有关科研人员所关注。作者曾在1982年报道了三角帆蚌细菌性疾病的研究,认为点状产气单胞菌的一新亚种一帆蚌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hyriopsae)是三角帆蚌细菌性疾病的病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死亡率 淡水珍珠 细菌性疾病 症状表现 病因分析 药物防冶
原文传递
珍珠蚌养殖病害防治措施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宇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43,共1页
珍珠蚌作为带动渔民增收致富的养殖品种,在大规模发展养殖的同时若未处理好养殖环节的注意事项,伴之而来的蚌病会日益严重,危害较大尤其是蚌瘟病,传播迅速,危害严重严重挫伤了养殖者的积极性。因此,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珍珠蚌病害的... 珍珠蚌作为带动渔民增收致富的养殖品种,在大规模发展养殖的同时若未处理好养殖环节的注意事项,伴之而来的蚌病会日益严重,危害较大尤其是蚌瘟病,传播迅速,危害严重严重挫伤了养殖者的积极性。因此,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珍珠蚌病害的防治工作,绝不可掉以轻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品种 病害防治 珍珠蚌 养殖环节 规模发展 养殖过程 蚌瘟病 危害
下载PDF
病蚌样品的采集和送检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爱萍 卢新华 +1 位作者 杨丹飞 汪晓华 《科学养鱼》 2001年第10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蚌病 诊断 样品采集 送检
下载PDF
贝类食物中膝沟藻毒素快速筛选方法研究
14
作者 周秀锦 周向阳 +2 位作者 王淑娜 徐君辉 邵宏宏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3-156,共4页
为了建立了一种贝类食物中膝沟藻毒素快速筛选方法。将样品用0.05 mol/L的盐酸提取膝沟藻毒素,阴离子柱净化提取液,柱前衍生化反应后在波长为310 nm的紫外灯下观察有无荧光产生,快速筛选贝类食物中的膝沟藻毒素。结果表明,衍生化产物在... 为了建立了一种贝类食物中膝沟藻毒素快速筛选方法。将样品用0.05 mol/L的盐酸提取膝沟藻毒素,阴离子柱净化提取液,柱前衍生化反应后在波长为310 nm的紫外灯下观察有无荧光产生,快速筛选贝类食物中的膝沟藻毒素。结果表明,衍生化产物在避光条件下30 min内保持稳定,当膝沟藻毒素添加量为0.8 mg/kg时,荧光现象明显。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检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方法快捷、准确,可用于贝类食物中的膝沟藻毒素快速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食物 膝沟藻毒素 衍生化 快速筛选
下载PDF
淡水珍珠养殖水体酸性的控制技术
15
作者 徐永祥 《内陆水产》 2003年第10期24-24,共1页
关键词 淡水养殖 珍珠 水体酸性 珠蚌 化学调节
下载PDF
潜在外来入侵动物疫病——包纳米虫病
16
作者 王素华 吴绍强 +1 位作者 余招峰 吴淑英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3-125,共3页
随着国内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进口的水生动物种苗数量不断增加。人们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贝类等水生动物及其产品进出境数量与批次逐年增多,外来动物疫病传入我国的风险与日俱增[1]。外来入侵动物疫病能对我国经济和农牧渔业造成... 随着国内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进口的水生动物种苗数量不断增加。人们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贝类等水生动物及其产品进出境数量与批次逐年增多,外来动物疫病传入我国的风险与日俱增[1]。外来入侵动物疫病能对我国经济和农牧渔业造成巨大的影响,主要包括:1)严重威胁我国畜牧业生产及公共卫生安全;2)对外来入侵动物疫病的根除和防治非常困难,投入巨大,收效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 包纳米虫病 畜牧业生产 消费水平 公共卫生安全 牡蛎科 隔离检疫 ostrea 认可委员会 卫生法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