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4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的感染途径和宿主种类 被引量:91
1
作者 何建国 周化民 +2 位作者 姚伯 杨晓明 邓敏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5-69,共5页
利用生物检测、PCR、组织病理和电镜技术,通过投喂和浸泡感染方式,结果表明口和消化道是斑节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BV)的主要途径;宿主经口摄食携带WSBV媒介生物是WSBV传播的主要途径;确定了21种较大型... 利用生物检测、PCR、组织病理和电镜技术,通过投喂和浸泡感染方式,结果表明口和消化道是斑节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BV)的主要途径;宿主经口摄食携带WSBV媒介生物是WSBV传播的主要途径;确定了21种较大型的WSBV宿主种类,其中以虾蟹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综合症 杆状病毒 感染 宿主 对虾 WSBV 养殖
下载PDF
中国对虾一种杆状病毒的ELISA检测方法 被引量:36
2
作者 涂小林 钟江 +3 位作者 高双诚 王颖 乐云仙 朱学宝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15-321,共7页
从患暴发性传染病的中国对虾组织中分离了一种病毒,经差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及Shepharose2B柱层析纯化了一种形状为杆状的病毒。提纯病毒核酸电泳为一条带,分子量为20kb。将提纯病毒免疫新西兰兔获得较高效价的抗血... 从患暴发性传染病的中国对虾组织中分离了一种病毒,经差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及Shepharose2B柱层析纯化了一种形状为杆状的病毒。提纯病毒核酸电泳为一条带,分子量为20kb。将提纯病毒免疫新西兰兔获得较高效价的抗血清并初步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方法。可在六小时内完成对样品的检测,检测灵敏度达60纳克(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对虾 杆状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 测定 ELISA
下载PDF
有机污染提高对虾对病原菌易感性研究 被引量:64
3
作者 林林 丁美丽 +2 位作者 孙舰军 朱谨钊 李光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0-93,共4页
1995年5~11月,以人工合成饵料作为有机污染源,取体长8、10和12cm以上中国对虾,在0.9m3水族箱中,分批进行有机污染提高对虾对病原体易感性试验。对虾在上述环境中培育2~3周后,测定其对付溶血性孤菌易感性及... 1995年5~11月,以人工合成饵料作为有机污染源,取体长8、10和12cm以上中国对虾,在0.9m3水族箱中,分批进行有机污染提高对虾对病原体易感性试验。对虾在上述环境中培育2~3周后,测定其对付溶血性孤菌易感性及体内与抗病有关一些酶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对虾对病原菌易感性提高1~3倍;体内SOD、PO及溶菌酶活性分别下降约22%、50%和28%~86%。血细胞数量减少50%左右。这与人工合成饵料在水环境中经分解后,产生一些对对虾有害物质,其中以氨氮产生和DO减少尤为显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有机污染 抗病力 免疫水平 病原菌
下载PDF
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对中国对虾亲虾人工感染及对子代影响的PCR检测 被引量:25
4
作者 刘萍 ns.qd.sd.cn +4 位作者 孔杰 石拓 刘志鸿 李健 韩玲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9-144,共6页
1997年4月在山东海阳市近海捕获10尾中国对虾,采用患暴发性流行病的虾池中的病虾为毒种,进行人工感染试验。采用两次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对感染亲虾的胃、腮、卵巢,以及卵和各期幼体进行跟踪检测。对经人工感染的10尾亲虾... 1997年4月在山东海阳市近海捕获10尾中国对虾,采用患暴发性流行病的虾池中的病虾为毒种,进行人工感染试验。采用两次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对感染亲虾的胃、腮、卵巢,以及卵和各期幼体进行跟踪检测。对经人工感染的10尾亲虾组织的PCR检测结果表明,6尾虾的胃样呈阳性,其中4尾为第1次检测出阳性;1尾虾的腮样呈阳性;2尾虾的卵巢样呈阳性,且其所产的卵子也呈阳性;每尾亲虾产卵所孵化出来的各期幼体,经两次PCR检测均呈阴性。随着实验水温的上升,人工感染病毒的亲虾存活的时间缩短;卵子的孵化率随着对亲虾感染时间的增长而有大幅度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人工感染 亲虾 子代 PCR检测 中国对虾
下载PDF
中国对虾病原菌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56
5
作者 许兵 纪伟尚 +1 位作者 徐怀恕 石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8-106,共9页
本研究证实副溶血弧菌、溶藻胶弧菌和坎贝氏弧菌,可引起养成期中国对虾暴发红腿病。该病系病原菌侵入对虾循环系统而导致的败血症。副溶血弧菌、溶藻胶弧菌的胞外产物具有多种酶活性,是病虾致死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中国对虾 细菌性疾病 弧菌 致病
下载PDF
饵料中的铜对中国对虾的影响 被引量:27
6
作者 刘发义 梁德海 +2 位作者 孙凤 李荷芳 兰信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404-410,共7页
于1986年7—9月进行了饵料中不同浓度的铜对中国对虾生长和肝胰脏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影响,以及铜在肝胰脏中的积累和亚细胞分布的研究。用花生饼、鱼粉、玉米面、白薯面和麸皮为主要原料,加入硫酸铜,制成含有不同铜浓度的饵料,在水族箱中... 于1986年7—9月进行了饵料中不同浓度的铜对中国对虾生长和肝胰脏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影响,以及铜在肝胰脏中的积累和亚细胞分布的研究。用花生饼、鱼粉、玉米面、白薯面和麸皮为主要原料,加入硫酸铜,制成含有不同铜浓度的饵料,在水族箱中饲喂对虾。结果表明,随着饵料中铜浓度的增加,对虾生长率先上升,而后又降低,当铜浓度为53和78mg/kg时,对虾增长率最高。实验虾肝胰脏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随着饵料中铜浓度的增加,也是先增加后降低,当铜浓度为53mg/kg时,其比活性最高。对肝胰脏中的铜含量测定发现,当饵料中的铜浓度高于53mg/kg时,铜会在肝胰脏中大量蓄积。根据上述结果,认为饵料中的铜含量以53mg/kg为宜。肝胰脏中铜的亚细胞分布的研究表明,细胞液中的小分子含铜络合物与铜在该组织中的蓄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饵料 中国对虾 对虾 影响
下载PDF
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对中国对虾亲虾的人工感染 被引量:17
7
作者 宋晓玲 黄倢 +3 位作者 王崇明 于佳 陈碧鹃 杨丛海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74-378,共5页
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对中国对虾亲虾的人工感染宋晓玲,黄倢,王崇明,于佳,陈碧鹃,杨丛海(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关键词中国对虾,亲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人工感染,温度效应ARTIFICIAL... 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对中国对虾亲虾的人工感染宋晓玲,黄倢,王崇明,于佳,陈碧鹃,杨丛海(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关键词中国对虾,亲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人工感染,温度效应ARTIFICIALINFECTIONOFBRO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亲虾 杆状病毒 人工感染 温度效应
下载PDF
对虾组织蛋白质和同工酶表型及其在病虾中的变化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金星 赵小凡 +4 位作者 张红卫 于士广 刘昌彬 张文学 高守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6-51,共6页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非变性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对中国对 虾四种组织的蛋白质、酯酶、乳酸脱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研 究,并将健康虾与流行病病虾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肝胰脏和肌肉组织的蛋白质 表型...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非变性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对中国对 虾四种组织的蛋白质、酯酶、乳酸脱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研 究,并将健康虾与流行病病虾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肝胰脏和肌肉组织的蛋白质 表型、肝胰脏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型在健康虾和病虾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 差异。说明肝胰脏内蛋白质代谢有明显的紊乱现象。肝胰脏和肌肉的组织蛋白、肝 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特异性变化,可作为虾病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组织蛋白质 同工酶 虾病诊断 对虾
下载PDF
溶藻弧菌引起中国对虾红腿病的回接实验观察 被引量:16
9
作者 于占国 林凤翱 +2 位作者 卞正和 郭皓 贺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35-139,T002,共6页
溶藻弧菌引起中国对虾红腿病的回接实验观察于占国,林凤翱,卞正和,郭皓,贺杰(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大连)关键词溶藻弧菌,中国对虾,红腿病,器官组织病变,溶酶体,消化泡前言红腿病是中国对虾养殖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病时... 溶藻弧菌引起中国对虾红腿病的回接实验观察于占国,林凤翱,卞正和,郭皓,贺杰(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大连)关键词溶藻弧菌,中国对虾,红腿病,器官组织病变,溶酶体,消化泡前言红腿病是中国对虾养殖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病时间长、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危害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中国对虾 红腿病 溶酶体 回接实验
下载PDF
口服免疫型药物对养殖中国对虾病害防治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76
10
作者 王雷 李光友 +1 位作者 毛远兴 张海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486-492,共7页
于1992年8-9月在山东乳山县海阳所镇虾场,使用复合口服免疫药物防治中国对虾病害,在现场观察对虾的发病情况、生长及增重速度;在实验室测定对虾血淋巴中的抗菌、溶菌活力和酚氧化酶活力。研究表明,对虾服用“口服免疫型”药物后具... 于1992年8-9月在山东乳山县海阳所镇虾场,使用复合口服免疫药物防治中国对虾病害,在现场观察对虾的发病情况、生长及增重速度;在实验室测定对虾血淋巴中的抗菌、溶菌活力和酚氧化酶活力。研究表明,对虾服用“口服免疫型”药物后具有明显的抗病防病能力及促生长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口服免疫药物 病害防治
下载PDF
东海区养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及防疫对策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郑国兴 耿隆坤 +2 位作者 沈亚林 王建钢 周凯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共3页
关键词 虾病 对虾 养殖 暴发性流行病 病源 防疫 病害
下载PDF
一种新的中国对虾弧菌病原菌──产气弧菌 被引量:18
12
作者 战文斌 周丽 +2 位作者 俞开康 陈章群 孟庆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1-26,共6页
于1993年8月,从山东省昌邑县下营镇患败血病的中国对虾血淋巴内分离到多株细菌,其中2株人工感染证实为病原菌;经50多项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鉴定为产气弧菌门Vibriogazogenes,其主要特性为:革兰氏阴性,弧状,极生单鞭毛,产生红... 于1993年8月,从山东省昌邑县下营镇患败血病的中国对虾血淋巴内分离到多株细菌,其中2株人工感染证实为病原菌;经50多项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鉴定为产气弧菌门Vibriogazogenes,其主要特性为:革兰氏阴性,弧状,极生单鞭毛,产生红色素,氧化酶呈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均为阴性,淀粉酶、明胶酶为阳性,硝酸盐还原阴性,利用木糖、水杨苷、山梨醇发酵葡萄糖产气,利用柠檬酸盐为阳性。生长最适温度在25-30℃,最适NaCl在1.0%-2.0%(W/V),最适pH在7.5-8.5。对柱晶白霉素、先锋霉素5号、新生霉素、四环素、活霉素、羧苄青霉素、麦迪霉素等极为敏感。产气弧菌引起中国对虾败血病在国内外属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产气弧菌 败血病 弧菌病原菌
下载PDF
氨氮对中国对虾抗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164
13
作者 孙舰军 丁美丽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7-272,共6页
1996年5月24日—6月14日,8月1—19日,分别在青岛的两个养殖场采集海捕产卵后中国对虾亲虾和养殖中国对虾,采用人工添加氨氮并检测对虾与抗菌有关因子的活力的方法,进行氨氮对中国对虾抗病力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氨氮浓度较高的实验组... 1996年5月24日—6月14日,8月1—19日,分别在青岛的两个养殖场采集海捕产卵后中国对虾亲虾和养殖中国对虾,采用人工添加氨氮并检测对虾与抗菌有关因子的活力的方法,进行氨氮对中国对虾抗病力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氨氮浓度较高的实验组,对虾血细胞数目减少,其结构也有变化;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以及溶菌和抗菌活力都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对病原菌的易感性明显提高。氨氮可降低中国对虾与抗病力有关的酶活力,从而提高中国对虾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发生疾病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抗病力 酶活力 发病率
下载PDF
对虾杆状病毒感染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2
14
作者 国际翔 王丽霞 +3 位作者 李文清 刘丹 孙伯伦 刘亚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8-43,共6页
对1993年辽宁沿海养殖对虾发生的爆发性、流行性病害,作了病情调查 及病毒感染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造成养殖对虾爆发性病害的主要 原因是对虾杆状病毒与细菌交叉感染所致。
关键词 对虾 杆状病毒 包涵体 超微结构 细胞
下载PDF
细菌QJ2对对虾病原性哈维氏弧菌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莫照兰 俞勇 +3 位作者 王祥红 李会荣 纪伟尚 徐怀恕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32-437,共6页
对气味黄杆菌(Flavobacteria ordoratum) QJ2及其去细胞上清液(CFS)对对虾病原性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Z3G2 E022的拮抗作用进行了研究。QJ2的CFS对病原菌表现显... 对气味黄杆菌(Flavobacteria ordoratum) QJ2及其去细胞上清液(CFS)对对虾病原性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Z3G2 E022的拮抗作用进行了研究。QJ2的CFS对病原菌表现显著的拮抗性能,在6h内使数量为105-106cfu·mL的病原菌(Z3、E022均降为0。经热、酸碱、蛋白酶处理的CFS,抑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果为;经60℃处理以60min的CFS,经6h使Z3G2细菌数降为0,经15min使E022数量降为最低,为初始菌数的63.0%:经100℃处理10min,CFS使Z3G2和E022数量分别在1h和15min降为最低,各为初始菌数的23.7%和72.1%;经pH4时作用30min,CFS使Z3G2和E022数量分别在15min和1h降为最低,各为初始菌数的88.3%和15.9%,而经pH12处理30min后,CFS没有使病原菌数下降,但使病原菌以比对照组细菌低的速率缓慢上升;经蛋白酶K于37℃作用60min后,CFS在15min时使Z3G2和H022数量降为最低,各为初始菌数的15.0%和66.1%。在人工水体中,QJ2活菌对病原菌也具有显著的拮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味黄杆菌 病原性哈维氏弧菌 拮抗 细菌QJ2 对虾病
下载PDF
用免疫消浊比浊法测定中国对虾血清中的免疫因子 被引量:25
16
作者 王伟庆 李爱杰 +1 位作者 兰翠霞 郭健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0-174,共5页
近年来,对虾养殖业受到虾病的极大危害,防治虾病的关键之一是提高虾体本身的免疫抵抗力;为此,必须首先了解对虾的免疫机制,而目前这方面的报道不多。Sderhl[1982]及Ashida等[1982]分别提出,酚氧化酶原系... 近年来,对虾养殖业受到虾病的极大危害,防治虾病的关键之一是提高虾体本身的免疫抵抗力;为此,必须首先了解对虾的免疫机制,而目前这方面的报道不多。Sderhl[1982]及Ashida等[1982]分别提出,酚氧化酶原系统(proPOSystem)在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血清 免疫因子 免疫消浊比浊法 对虾
下载PDF
由二种气单胞菌引起的中国对虾败血病的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樊海平 孟庆显 俞开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02-308,共7页
于1992年7月-1993年3月,用分离病原菌、注射感染、浸浴感染、创伤感染、投喂感染、重复分离病原菌,测定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和对药物敏感性,观察病理变化研究气单胞菌引起的中国对虾败血病。结果表明,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和豚鼠气... 于1992年7月-1993年3月,用分离病原菌、注射感染、浸浴感染、创伤感染、投喂感染、重复分离病原菌,测定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和对药物敏感性,观察病理变化研究气单胞菌引起的中国对虾败血病。结果表明,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它们的最适生长温度、盐度、pH分别为30℃,35和8,两种菌对氯霉素、氟哌酸和复方新诺明均敏感,病虾主要病变为鳃、胶鳃和鳃盖内膜部分或全部坏死变黑,心脏和消化道粘膜下层血细胞浸润聚积形成结节,肝胰腺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单胞菌 中国对虾 败血病 虾病
下载PDF
杆状病毒感染越冬亲虾(Penaeus chenesis)的研究——越冬亲虾感染及其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被引量:20
18
作者 包振民 胡景杰 +4 位作者 姜明 刘晓云 孔杰 石拓 徐怀恕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3期347-351,共5页
在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中检出杆状病毒。经对病虾鳃、前中肠、卵巢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在这些组织中发现大量有囊膜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67nm×128nm,核衣壳为324nm×92nm。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涵体... 在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中检出杆状病毒。经对病虾鳃、前中肠、卵巢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在这些组织中发现大量有囊膜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67nm×128nm,核衣壳为324nm×92nm。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涵体,在核内或在细胞质的发生基质中装配。从病毒的形态特征、感染组织以及典型的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认为亲虾感染的病毒与近年广泛报道的造成养殖对虾大规模流行病的主要原因——中国对虾杆状病毒为同一种。卵巢组织也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越冬亲虾 杆状病毒 垂直传播 生殖细胞
原文传递
建筑物高度对上行闪电触发以及传播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9
作者 谭涌波 周博文 +3 位作者 郭秀峰 张冬冬 师正 陈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46-556,共11页
为了探讨建筑物高度对单个上行闪电触发以及传播的影响,设定了一个固定的背景电场,并结合自行触发的上行闪电随机放电参数化方案,进行了二维高分辨率上行闪电放电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上行闪电在初始阶段分支比较少;发展到离地面2 k... 为了探讨建筑物高度对单个上行闪电触发以及传播的影响,设定了一个固定的背景电场,并结合自行触发的上行闪电随机放电参数化方案,进行了二维高分辨率上行闪电放电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上行闪电在初始阶段分支比较少;发展到离地面2 km左右后,闪电开始出现大量的分支,闪电通道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叉:一部分通道继续向高电荷密度中心垂直传播,另一部分通道绕过高电荷密度中心,向外水平传播;模拟的上行闪电只能垂直传播到4 km处的负电荷中心,不能穿过0电势线向上方的正电荷区传播。(2)建筑物高度对上行闪电的触发起了关键作用,建筑物越高,越容易触发上行闪电。(3)建筑物高度对上行闪电传播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随着建筑物高度增高,模拟出的上行闪电的水平和垂直传播距离都有所减小,通道的分形维数变小,通道传播的总长度也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高度 上行闪电 触发条件 传播特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对中国对虾的毒性试验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天保 赵增元 +6 位作者 王勇强 任杰顺 杨秀生 杨晓岩 王颖 王淑君 宋万水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9-10,共2页
关键词 水产药物 聚乙烯 吡咯烷酮碘 中国对虾 毒性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