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褪黑素浸种对铝胁迫下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氧化生理的影响
1
作者 李启娇 崔东毅 +7 位作者 段新慧 刘莉 许文花 李庆玺 郑立文 任健 朱丽敏 马向丽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5-542,共8页
为探明外源褪黑素(Melatonin, MT)溶液浸种对铝胁迫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本试验以‘WL525HQ’(耐铝)和‘三得利’(敏铝)紫花苜蓿为材料,使用不同浓度MT溶液(0,100,200,400,800μmol·L^(-1))浸... 为探明外源褪黑素(Melatonin, MT)溶液浸种对铝胁迫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本试验以‘WL525HQ’(耐铝)和‘三得利’(敏铝)紫花苜蓿为材料,使用不同浓度MT溶液(0,100,200,400,800μmol·L^(-1))浸种,测定铝胁迫(1 mmol·L^(-1))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幼苗抗氧化生理等指标。结果表明,铝胁迫抑制了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MT浸种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少H2O2和丙二醛的积累来减轻铝胁迫给紫花苜蓿带来的氧化伤害;且随着MT溶液浓度的增加,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根长、株高、生物量及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H2O2和丙二醛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WL525HQ’的变化幅度高于‘三得利’。综合发芽指标、生长指标、抗氧化酶活性、H2O2和丙二醛含量评价不同浓度MT对苜蓿铝毒害的缓解效果表明:200μmol·L^(-1)处理效果较好,400μmol·L^(-1)次之,800μmol·L^(-1)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紫花苜蓿 铝胁迫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下载PDF
Cp2-EPS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苗期形态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陈海雁 黄荣 +3 位作者 赵亮 杨杰 谢金晶 张振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9-238,共10页
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 EPS)能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抵抗力。桃色欧文氏菌(Erwinia persicina)Cp2高产EPS,但其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耐盐性的作用不明。因此,本试验以紫花苜蓿‘巨能551’为材料进行沙培试验,探究不同浓... 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 EPS)能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抵抗力。桃色欧文氏菌(Erwinia persicina)Cp2高产EPS,但其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耐盐性的作用不明。因此,本试验以紫花苜蓿‘巨能551’为材料进行沙培试验,探究不同浓度(0,0.5,1.0,1.5和2.0 g·L^(-1))Cp2-EPS对100 mmol·L^(-1)NaCl胁迫下苜蓿苗期盐害的减缓效果。结果表明:100 mmol·L^(-1)NaCl胁迫可显著抑制紫花苜蓿的生长,而添加Cp2-EPS后则对苜蓿生长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当Cp2-EPS浓度为0.5~1.5 g·L^(-1)时,可显著促进苜蓿植株的生长,显著提高苜蓿幼苗的鲜干重、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并降低叶片相对电导率,表明0.5~1.5 g·L^(-1)Cp2-EPS能够缓解该胁迫对苜蓿的毒害;而当Cp2-EPS浓度达到2.0 g·L^(-1)时则加剧了该胁迫对苜蓿的毒害。最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 g·L^(-1)Cp2-EPS对该盐浓度下紫花苜蓿的缓解效果最佳。本研究为开发利用改良盐碱地种植紫花苜蓿的生物源制剂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盐胁迫 胞外多糖 生长 光合
下载PDF
萎缩芽孢杆菌WL520生物活性及干旱胁迫下促紫花苜蓿生长效应
3
作者 武玲玲 谢永丽 +5 位作者 杨杰 杨雪 李俊熹 王添 高英 常斐斐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2-330,共9页
为增强紫花苜蓿‘新牧1号’(Medicago sativa L.‘Xinmu 1’)的耐旱性,以分离筛选自青海乌兰干旱沙地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根际的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WL520对紫花苜蓿进行灌根处理,并测定菌株生物活性。通过平板对... 为增强紫花苜蓿‘新牧1号’(Medicago sativa L.‘Xinmu 1’)的耐旱性,以分离筛选自青海乌兰干旱沙地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根际的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WL520对紫花苜蓿进行灌根处理,并测定菌株生物活性。通过平板对峙、透明圈法测定菌株拮抗、抑菌酶活性;测定菌株耐旱性及产IAA、固氮活性;采用16S rDNA及gyrB基因测序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并测定干旱胁迫下,菌株促紫花苜蓿的生长效应。结果表明:菌株WL520对2种病原真菌表现出拮抗活性,可产生4种抑菌水解酶;并表现出较强耐旱性、产IAA及固氮能力;分子鉴定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与干旱胁迫(D)相比,菌液灌根(DB)后,紫花苜蓿株高、根长及鲜重提高,叶绿素及SOD含量提高,MDA含量下降。因此,干旱胁迫下,菌株WL520对紫花苜蓿具有显著促生效应,本研究为挖掘高原微生物资源及促牧草生长提供了优异菌株及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芽孢杆菌 生物活性 干旱胁迫 紫花苜蓿
下载PDF
生物炭对紫花苜蓿/玉米间作系统氮吸收的影响
4
作者 张钰婷 臧军蕊 +3 位作者 张志新 周坤 张英豪 孙娈姿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7-1223,共7页
施加生物炭有利于提高土壤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明确施加生物炭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玉米(Zea mays L.)间作系统氮吸收的影响。试验共有6个处理:玉米单作(M),苜蓿单作(A),玉米/苜蓿间作(MA),间作均施生物炭... 施加生物炭有利于提高土壤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明确施加生物炭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玉米(Zea mays L.)间作系统氮吸收的影响。试验共有6个处理:玉米单作(M),苜蓿单作(A),玉米/苜蓿间作(MA),间作均施生物炭(McAc),间作仅玉米施生物炭(McA),间作仅苜蓿施生物炭(MAc)。结果表明:不同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均大于1,McAc的LER最高;与MA相比,施加生物炭可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及玉米单株地上部氮含量,且McAc的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24.95%,根表面积密度增加34.23%~275.72%,进而提高了根系吸收氮素的能力。综上,施加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和增加植物根表面积密度,提高紫花苜蓿/玉米间作氮吸收,进而提高作物产量。相比于玉米,施加生物炭对紫花苜蓿效果良好,紫花苜蓿和玉米都施加生物炭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豆/禾间作 土壤氮素 土地当量比
下载PDF
补播苜蓿对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影响途径
5
作者 郭美琪 郭童天 +1 位作者 徐民乐 张英俊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3,共8页
近年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被广泛选作补播材料,用于修复退化草地。尽管研究表明二者的植物学特征存在差异,但鲜有人关注它们是否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退化草地的生产力。为了探究二者对退化... 近年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被广泛选作补播材料,用于修复退化草地。尽管研究表明二者的植物学特征存在差异,但鲜有人关注它们是否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退化草地的生产力。为了探究二者对退化草地的修复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并确定影响补播地生产力的限制因素,本研究选取黄花苜蓿和紫花苜蓿作为补播种对退化草甸草原进行了补播,并在隔年对草地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两种苜蓿都可以显著增加退化草地生产力并改善土壤健康状况。然而,紫花苜蓿通过增加土壤铵态氮改变植被群落结构,其补播样地生产力也由土壤速效养分影响;黄花苜蓿通过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改变植被群落结构,其补播样地生产力由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微生物量共同影响。初步结果表明,黄花苜蓿更适宜在养分贫瘠的退化草地进行补播。此外在选择紫花苜蓿补播时,可以适当施肥以提高补播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播 黄花苜蓿 紫花苜蓿 植物群落结构 生产力
下载PDF
甜菜碱对低温下苜蓿种子萌发中呼吸电子传递的影响
6
作者 王婕 刘美君 +4 位作者 赵尧尧 张政 卫丹丹 龚梁祝 胡轩铭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3-771,共9页
呼吸作用是种子萌发的唯一能量来源。本研究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Xinmu No.4’)为试验材料,探究了甜菜碱对低温下苜蓿萌发种子呼吸电子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抑制苜蓿种子的发芽率,但没有终止种子萌发进程;... 呼吸作用是种子萌发的唯一能量来源。本研究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Xinmu No.4’)为试验材料,探究了甜菜碱对低温下苜蓿萌发种子呼吸电子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抑制苜蓿种子的发芽率,但没有终止种子萌发进程;延长萌发时间,最终种子的萌发率与20℃下无差异。外施15 mmol·L^(-1)甜菜碱提高了低温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缩短低温下种子全部萌发的时间从而促进种子萌发,且温度越低,促进作用越大。甜菜碱提高了低温下种子呼吸速率,产生ATP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呼吸速率及其在总呼吸中的占比显著增加,保证了苜蓿种子萌发所需的能量。此外,甜菜碱增加了交替氧化酶呼吸速率,减少了活性氧的产生,并且提高了苜蓿种子内SOD,POD,CAT活性,从而减少了H_(2)O_(2)的积累,有效缓解低温下种子的氧化伤害,维持低温下苜蓿种子较高的萌发速度,缩短萌发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低温胁迫 甜菜碱 种子萌发 呼吸电子传递
下载PDF
低温和干旱双重胁迫对紫花苜蓿叶片光系统Ⅱ的影响
7
作者 赵尧尧 刘美君 +4 位作者 张政 王婕 王玉祥 安长奇 王跳霞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0-1130,共11页
新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在返青期常遭受低温和干旱双重胁迫。本研究以新疆主栽品种‘新牧4号’为材料,研究低温和干旱双重胁迫对苜蓿叶片光系统II(PSII)的影响。以商业种‘WL525HQ’为对照,进一步分析双重胁迫对不同低温抗性... 新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在返青期常遭受低温和干旱双重胁迫。本研究以新疆主栽品种‘新牧4号’为材料,研究低温和干旱双重胁迫对苜蓿叶片光系统II(PSII)的影响。以商业种‘WL525HQ’为对照,进一步分析双重胁迫对不同低温抗性的苜蓿PSII具体的影响位点。结果表明:低温下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 O/RC)显著降低,OJIP曲线中J点荧光上升,表明低温导致PSII活性下降是由于受体侧和反应中心受损;干旱导致F_(v)/F_(m)显著降低,OJIP曲线中J,K,L点荧光上升且重度干旱导致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还原Q A的能量(TR O/RC)、单位反应中心耗散掉的能量(DI O/RC)增加,表明干旱导致PSII活性下降是由于PSII供/受体侧、复合体受损及重度干旱PSII反应中心受损;双重胁迫诱导产生的顺-3-乙烯醇可缓解单一胁迫对PSII的伤害程度;在秋眠级较低的‘新牧4号’中,双重胁迫可缓解干旱对PSII供体侧的伤害,在‘WL525HQ’中,双重胁迫可缓解低温对PSII反应中心及受体侧的伤害,同时缓解干旱对PSII供体侧、反应中心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PSII 低温胁迫 干旱胁迫 双重胁迫
下载PDF
褪黑素引发对Na_(2)SO_(4)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刘婧禹 赵海君 +2 位作者 欧成明 贾志程 毛培胜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8-385,共8页
试验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褪黑素(0.05,0.1和0.2 mmol·L^(-1))分别引发种子6 h(记为ML6,MM6和MT6)和12 h(记为ML12,MM12和MT12),以不引发、蒸馏水引发6 h和12 h为对照(记为CK1,CK2-6和CK2-12),探... 试验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褪黑素(0.05,0.1和0.2 mmol·L^(-1))分别引发种子6 h(记为ML6,MM6和MT6)和12 h(记为ML12,MM12和MT12),以不引发、蒸馏水引发6 h和12 h为对照(记为CK1,CK2-6和CK2-12),探究在Na_(2)SO_(4)胁迫下,褪黑素引发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以期筛选有效缓解Na_(2)SO_(4)胁迫的褪黑素引发处理。结果表明,75 mmol·L^(-1)Na_(2)SO_(4)(pH=8.5)胁迫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显著下降(P<0.05)。该条件下,与CK1相比,褪黑素引发后苜蓿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生长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MT6处理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幼苗根长、苗长和活力指数最高。对MT6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分析发现,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显著提高(P<0.05),种子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0.2 mmol·L^(-1)褪黑素引发6 h紫花苜蓿种子对盐碱胁迫的缓解效应最佳,促进种子发芽和提高幼苗耐盐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种子引发 褪黑素 Na_(2)SO_(4)胁迫
下载PDF
紫花苜蓿种子耐贮藏性综合评价及关键指标筛选
9
作者 吕艳贞 聂宇婷 +2 位作者 张昭 崔凯伦 闫慧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1141,共11页
为探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子耐贮藏性综合评价方法与关键指标,本研究以36个品种紫花苜蓿种子为材料,采用高温高湿人工老化法模拟种子贮藏,测定了老化0 h(对照组)和60 h(处理组)的发芽势、发芽率、苗长、根长等10个种子萌发... 为探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子耐贮藏性综合评价方法与关键指标,本研究以36个品种紫花苜蓿种子为材料,采用高温高湿人工老化法模拟种子贮藏,测定了老化0 h(对照组)和60 h(处理组)的发芽势、发芽率、苗长、根长等10个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指标变化。采用综合耐贮藏系数、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建立逐步回归分析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但对老化处理表现出不同程度响应差异。系统聚类分析将紫花苜蓿种子耐贮藏性划分为强、中、弱和极弱4个等级,其中,‘三得利’和‘公农1号’种子分别属于强耐贮藏性和极弱耐贮藏性等级。根据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发芽势和苗长可作为种子耐贮藏性评价的关键指标。本研究为紫花苜蓿强耐贮藏性种质筛选、关键候选基因挖掘及功能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强耐贮藏性新种质创制与利用提供优异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种子活力 耐贮藏性 隶属函数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土壤盐胁迫对紫花苜蓿磷素利用的影响
10
作者 赵乐 苏睿 何红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422,共9页
[目的]为了研究土壤磷肥和盐分及其交互作用对紫花苜蓿生长、磷营养和耐盐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向[土娄]土中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磷肥(0,40,80,160mg/kg,以KH_(2)PO_(4)的形式添加)和氯化钠(0,0.4,0.8,1.6g/kg)进行温室盆栽试验,种植紫... [目的]为了研究土壤磷肥和盐分及其交互作用对紫花苜蓿生长、磷营养和耐盐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向[土娄]土中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磷肥(0,40,80,160mg/kg,以KH_(2)PO_(4)的形式添加)和氯化钠(0,0.4,0.8,1.6g/kg)进行温室盆栽试验,种植紫花苜蓿“甘农七号”。[结果]紫花苜蓿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均随着磷肥施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随着盐分添加水平的提高而减少;施磷时植物的磷吸收量增加,当磷水平为160mg/kg时,根、茎、叶的磷含量均达到最大。添加盐分抑制对磷的吸收,当盐水平为1.6g/kg时,根、茎、叶的磷含量与不加NaCl时相比显著减少;与不加磷肥时相比,酒石酸含量随着磷肥水平升高而减少,外源盐分添加显著增加紫花苜蓿根际酒石酸的含量;大部分处理的根际pH与非根际pH相比均降低,在盐胁迫的情况下土壤pH的降低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和植物对磷的吸收;高剂量(160mg/kg)的磷肥添加使紫花苜蓿的磷吸收效率、磷利用效率均显著降低。[结论]土壤磷肥与盐分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盐分增加加剧植物磷缺乏,适当施用磷肥可提高紫花苜蓿的耐盐性,并提高其在盐渍土壤中的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磷有效性 盐分 磷吸收效率 根际酒石酸
下载PDF
山西晋中盆地紫花苜蓿生产对水分和气温的响应
11
作者 朱敏 牛帅帅 +2 位作者 侯青青 杨轩 徐洪雨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7-218,共12页
为验证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 APSIM)—苜蓿模型对山西晋中盆地地区的适应性,本研究基于晋中市太谷区6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的田间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对模型进行校准,并设置不同... 为验证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 APSIM)—苜蓿模型对山西晋中盆地地区的适应性,本研究基于晋中市太谷区6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的田间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对模型进行校准,并设置不同水分处理与降水/气温梯度进行情景模拟,分析各品种的生产力及适应性。结果表明:APSIM模拟各茬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的决定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R2)为0.82~0.98,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440~633 kg·hm^(-2),均一化均方根误差(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NRMSE)为10.57%~14.98%,D指数(Index of agreement)为0.90~0.96,拟合度较高;情景模拟中,不同水分处理和降水梯度对紫花苜蓿产草量的效应极显著(P<0.01),但气温梯度间紫花苜蓿产草量的差异不显著;各紫花苜蓿品种的产量损失率(Yield lose rate, YLR)在不同温度、降水梯度和水分处理间差异显著(P<0.01),且雨养处理下YLR最高。虽未能充分发挥潜在产量,但总体而言“WL”系列品种在山西晋中盆地地区具有更好的生产适应性;APSIM模型对研究区紫花苜蓿生产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对该地区的牧草种植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SIM模型 紫花苜蓿 晋中盆地 生产力
下载PDF
不同冬灌方式对紫花苜蓿次年生长及土壤水热的影响
12
作者 刘晋 郑和祥 +2 位作者 邬佳宾 王国帅 何锐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1,共7页
为探寻干旱半干旱地区冬季灌水对土壤水分、温度以及翌年紫花苜蓿返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而提出适宜于伊金霍洛旗地区紫花苜蓿高产的灌溉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未冬灌小区作为对照(CK),设置地下滴灌(DI)和畦灌(BI)2种灌溉方式,... 为探寻干旱半干旱地区冬季灌水对土壤水分、温度以及翌年紫花苜蓿返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而提出适宜于伊金霍洛旗地区紫花苜蓿高产的灌溉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未冬灌小区作为对照(CK),设置地下滴灌(DI)和畦灌(BI)2种灌溉方式,灌水定额设置为30 mm,共3个试验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9个试验小区。结果表明冬灌对次年紫花苜蓿返青时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和土层温度均有一定影响,地下滴灌和畦灌,均能提高紫花苜蓿返青前的土壤含水率、提高土壤温度、改善紫花苜蓿的越冬环境、提高紫花苜蓿的越冬率。冬灌后次年紫花苜蓿返青率较未冬灌处理小区高13.77%,且滴灌处理条件下返青率最高,有利于后期紫花苜蓿产量的提高。地下滴灌冬灌处理条件下紫花苜蓿第1茬产量最高,鲜草产量为31020 kg/hm^(2),干草产量为6150 kg/hm^(2),相对未冬灌处理分别增产23.32%、21.67%。综合考虑地下滴灌条件下冬灌对次年紫花苜蓿生长及土壤水热的影响,建议伊金霍洛旗地区紫花苜蓿在越冬期进行地下滴灌条件下的冬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冬灌 灌溉方式 地下滴灌 土壤水热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磷酸二铵施量对紫花苜蓿越冬、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运涛 孙震 +7 位作者 王旗旗 解继红 于林清 薛春风 刘生豪 钟罡 弓艳春 申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02-1910,共9页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一种优良的豆科牧草,在我国北方生产过程中存在越冬困难、产草量低和品质不佳等问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和武川县种植的‘中草3号’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初秋进行不...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一种优良的豆科牧草,在我国北方生产过程中存在越冬困难、产草量低和品质不佳等问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和武川县种植的‘中草3号’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初秋进行不同梯度(0,45,90,135和180 kg·hm^(-2))的磷酸二铵处理,探讨不同肥料用量对紫花苜蓿的越冬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越冬率和产草量在磷酸二铵施量为90 kg·hm^(-2)较高,而饲草品质在施量为135 kg·hm^(-2)较好;增加株丛密度和提高单枝重可实现产草量的提高;而饲草品质的改善主要表现为CP和EE的增加,ADF和NDF的降低;四子王旗和武川县种植紫花苜蓿获得高产时磷酸二铵的适宜施量分别为96.8 kg·hm^(-2)和86.5 kg·hm^(-2)。适宜的肥料用量可提高苜蓿产草量,并改善饲草品质,但超过一定限度则会降低产量和品质。因此,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因地制宜,根据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而确定肥料的适宜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磷酸二铵 越冬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钾肥对苜蓿低温胁迫下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4
作者 张庆昕 张玉霞 +4 位作者 孙明雪 夏全超 王显国 刘庭玉 杜晓艳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6-195,共10页
为探讨钾肥种类及用量对苜蓿抗寒性的影响,揭示钾肥提高苜蓿抗寒性的抗氧化生理机制,以紫花苜蓿‘北极熊’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钾肥施肥量和种类)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设置氯化钾、硫酸钾和磷酸二氢钾0、100、200、300 kg K_(2)O·h... 为探讨钾肥种类及用量对苜蓿抗寒性的影响,揭示钾肥提高苜蓿抗寒性的抗氧化生理机制,以紫花苜蓿‘北极熊’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钾肥施肥量和种类)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设置氯化钾、硫酸钾和磷酸二氢钾0、100、200、300 kg K_(2)O·hm^(-2)(纯钾)。越冬前期挖取苜蓿越冬器官模拟低温胁迫处理(4、-10、-20、-30℃),测定苜蓿根颈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表明,在低温冷冻胁迫处理下,3种钾肥处理的苜蓿材料丙二醛含量均较对照降低,且K_(2)SO_(4)处理降低最显著(P<0.05),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丙二醛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200 kg·hm^(-2)K2O处理下,苜蓿根颈丙二醛含量与CK差异最显著(P<0.05);3种钾肥的不同施用量处理的苜蓿材料,在低温胁迫处理下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与丙二醛相反,K_(2)SO_(4)处理的苜蓿材料,在200 kg·hm^(-2)K_(2)O施用量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且均与CK差异显著(P<0.05),说明该处理的苜蓿抗寒性最强。由此表明施用适宜用量的钾肥有利于提高苜蓿根颈在低温胁迫下的抗氧化特性,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苜蓿抗寒性,更有利于苜蓿安全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抗寒 抗氧化特性 钾肥
下载PDF
冻融及盐碱双重胁迫对苜蓿幼苗营养器官矿质离子吸收及运输的影响
15
作者 朱琨 方志坚 +2 位作者 李帅 王巍 李波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18-1825,共8页
我国东北盐渍区春季常发生冻融现象,为探究冻融和盐碱双重胁迫对苜蓿矿质离子吸收和转运的影响,本研究以‘龙牧807’苜蓿(Medicago sativa L.)幼苗为试材,对其进行冻融循环(Freezing-thaw cycle,FT)和冻融循环+盐碱(Freezing-thaw cycle... 我国东北盐渍区春季常发生冻融现象,为探究冻融和盐碱双重胁迫对苜蓿矿质离子吸收和转运的影响,本研究以‘龙牧807’苜蓿(Medicago sativa L.)幼苗为试材,对其进行冻融循环(Freezing-thaw cycle,FT)和冻融循环+盐碱(Freezing-thaw cycle and saline-alkali,FT+SA)胁迫,分析FT和FT+SA胁迫对苜蓿幼苗营养器官矿质离子吸收及运输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幼苗在FT和FT+SA胁迫下,根部Na^(+)含量增加,而茎和叶部Na^(+)含量降低,且根、茎、叶部K^(+),Ca^(2+),Mg^(2+),Fe^(3+),Mn^(2+),Zn^(2+),Cu^(2+)含量和K^(+)/Na^(+),Ca^(2+)/Na^(+),Mg^(2+)/Na^(+)比值均降低,在FT+SA胁迫下降低的水平高于FT胁迫;根部对Mg^(2+)选择性运输能力高于K^(+)和Ca^(2+),茎和叶部K^(+)运输能力高于Mg^(2+)和Ca^(2+),根部限Na^(+)能力和抑制K^(+),Ca^(2+),Mg^(2+)选择性运输能力以及茎向叶部选择性运输K^(+),Ca^(2+),Mg^(2+)的能力均为FT+SA胁迫高于FT。各离子间相关性较高,共同维系植株的离子平衡。FT和FT+SA胁迫影响苜蓿幼苗对上述矿质离子在根、茎、叶营养器官的分布和运输,与苜蓿幼苗的抗寒和抗盐碱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冻融循环+盐碱胁迫 营养器官 矿质离子 离子稳态平衡
下载PDF
55个紫花苜蓿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分析及综合评价
16
作者 张晓娟 陈彩锦 +11 位作者 张久盘 曾燕霞 包明芳 张尚沛 尚继红 沙晓弟 吴娟 张国辉 高婷 杨天辉 王川 师尚礼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53-3461,共9页
为更好利用紫花苜蓿品种材料,提高新品种选育效率,本研究以收集的55个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通过利用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苜蓿品种的... 为更好利用紫花苜蓿品种材料,提高新品种选育效率,本研究以收集的55个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通过利用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苜蓿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变异系数介于6.89%~23.42%,多样性指数介于0.7143~0.8845,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叶总干重,最低的是第二茬茎叶比和鲜干比。聚类分析将55个苜蓿品种划分为3大类群,类群Ⅰ、Ⅱ中的品种需进一步进行优良性状挖掘和作为互补材料进行育种利用,类群Ⅲ中的品种可直接引种进行生产,也可作为高产、优质品种选育中的亲本材料进行遗传改良。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得出,分枝数、鲜干比、茎干重、叶干重和株高是影响草产量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的结果可为苜蓿品种的开发利用及半干旱区苜蓿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性状 多样性指数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干旱和高温胁迫下紫花苜蓿PEPC酶活性变化及其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侯燕红 生小燕 +2 位作者 韩博 姜华 何承刚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0-336,共7页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分析干热胁迫下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酶活性变化及PEPC蛋白的生物信息学。本研究以‘阿尔冈金’紫花苜蓿和云南德钦...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分析干热胁迫下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酶活性变化及PEPC蛋白的生物信息学。本研究以‘阿尔冈金’紫花苜蓿和云南德钦县野生紫花苜蓿为材料,测定其在干旱胁迫和高温胁迫下的PEPC酶活性的变化,同时扩增了PEPC基因,并对PEPC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在胁迫第12 h酶活性达到峰值,两种胁迫下野生紫花苜蓿的酶活性基本高于‘阿尔冈金’紫花苜蓿,两种紫花苜蓿PEPC蛋白均为不稳定蛋白和亲水性蛋白。干旱胁迫与高温胁迫都对紫花苜蓿PEPC酶活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且两种紫花苜蓿PEPC氨基酸序列保守性均较高。本研究可为提高高温和干旱条件下紫花苜蓿的光合特性进而增加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干旱和高温胁迫 PEPC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紫花苜蓿/豆科牧草间作的生态效益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元伟 吕陇 +4 位作者 王琦 赵晓乐 张登奎 周旭姣 崔循臻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4-892,共9页
为探究我国半干旱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豆科牧草适宜间作模式,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紫花苜蓿单作为对照,研究紫花苜蓿/3种豆科牧草(毛苕子(Vicia villos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和豌豆(Pisum sativum))间作对土壤水分... 为探究我国半干旱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豆科牧草适宜间作模式,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紫花苜蓿单作为对照,研究紫花苜蓿/3种豆科牧草(毛苕子(Vicia villos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和豌豆(Pisum sativum))间作对土壤水分、杂草、捕食性节肢动物、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食物当量的影响。与紫花苜蓿单作相比,紫花苜蓿/毛苕子、紫花苜蓿/箭筈豌豆和紫花苜蓿/豌豆间作的紫花苜蓿全生育期干草产量分别提高30.2%,45.2%和61.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1,8.8和12.1 kg·hm^(-2)·mm^(-1),食物当量分别提高26.74%,19.96%和53.28%。紫花苜蓿/豆科牧草间作显著降低土壤贮水量(P<0.05)、杂草密度和生物量,显著提高田间捕食性节肢动物密度、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食物当量,尤其紫花苜蓿/豌豆间作。紫花苜蓿/豌豆间作更有益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和保持作物产量,可作为我国半干旱区可持续农业1种可行有效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间作 生物多样性 食物当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19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和饲用品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龙然 王伟 +3 位作者 蒲小剑 魏希杰 傅云洁 徐成体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136-3144,共9页
为提高柴达木盆地饲草质量,充分发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饲用价值,本研究选取19个紫花苜蓿品种为供试材料,探究品种和茬次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和饲用品质的影响,并通过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筛选适宜柴达木盆地种植的紫花苜蓿... 为提高柴达木盆地饲草质量,充分发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饲用价值,本研究选取19个紫花苜蓿品种为供试材料,探究品种和茬次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和饲用品质的影响,并通过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筛选适宜柴达木盆地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结果表明,第1茬粗蛋白、粗灰分含量低于第2茬,第1茬粗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高于第2茬。‘大业3号’年干草产量最高,为11.91 t·hm^(-2);‘6010’‘极光’平均粗蛋白含量较高,分别为21.01%,20.90%;‘4030’的相对饲喂价值、粗饲料分级指数均最高,分别为151.20,5.54。因此,‘勇士’‘4030’‘佰苜201’等几个品种综合表现较好,适宜柴达木盆地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紫花苜蓿 生产性能 饲用品质
下载PDF
苜蓿地撂荒过程中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及化学计量的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宗恺 景煜都 +4 位作者 刘励 刘小伟 张强 程杰 郭梁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5-1124,共10页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优良修复草种在黄土高原广泛种植,然而随着农村人口迁移及土地利用变化,苜蓿人工草地大量弃置的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为研究苜蓿弃置草地土壤质量变化规律,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弃置年限(0年、5年和10年)...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优良修复草种在黄土高原广泛种植,然而随着农村人口迁移及土地利用变化,苜蓿人工草地大量弃置的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为研究苜蓿弃置草地土壤质量变化规律,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弃置年限(0年、5年和10年)苜蓿草地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参与土壤碳氮磷(C,N,P)循环的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结果表明:总体上,土壤和微生物C,N含量随弃置年限呈增加趋势,而C,N相关胞外酶活性和化学计量变化幅度较小;土壤和微生物P含量随弃置年限增加而显著降低,但P相关胞外酶活性及化学计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其他土层,表层(0~20 cm)土壤C,N,P含量及其酶活性较高,其变化趋势与总体结果相似;亚表层土壤(20~40 cm)和(80~100 cm)深层土壤C,N,P含量及其酶活性呈先增后减趋势,且各指标较于表层土壤均降低40%~80%。相关分析表明弃置草地土壤由于P匮乏而逐步退化,可通过补施磷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苜蓿草地 弃置年限 土壤质量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