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3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应力路径下层理煤体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1
作者 范浩 王磊 王连国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5-395,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应力路径下层理煤体力学特性和破坏特征,利用MTS816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0°、30°、45°、60°和90°层理倾角煤样开展了常规三轴加载、增轴压卸围压和恒轴压卸围压应力路径下的力学试验,分析了应力路径... 为探究不同应力路径下层理煤体力学特性和破坏特征,利用MTS816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0°、30°、45°、60°和90°层理倾角煤样开展了常规三轴加载、增轴压卸围压和恒轴压卸围压应力路径下的力学试验,分析了应力路径和层理倾角对煤样强度、变形及破坏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常规三轴加载条件下煤样在达到峰值强度前,应力-应变曲线呈近线性关系,达到峰值强度后,应力-应变曲线迅速跌落;增轴压卸围压条件下,随着卸荷比的增加,轴向应变增量比呈线性增加趋势,而环向应变增量比和体积应变增量比呈低速增长-急剧增长-平稳增长的三阶段变化特征;恒轴压卸围压条件下,轴向应变增量比、环向应变增量比和体积应变增量比均呈低速增长-急剧增长的两阶段变化特征。(2)随着层理倾角的增加,不同应力路径下煤样峰值强度和轴向峰值应变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V型变化趋势,在0°时达到最大值,在60°时达到最小值。(3)随着卸荷比的增大,煤样变形模量先平缓后迅速劣化,泊松比先缓慢增加后呈指数形式增加,临界卸荷比随层理倾角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当层理倾角相同时,增轴压卸围压条件下的临界卸荷比低于恒轴压卸围压。(4)常规三轴加载条件下煤样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增轴压卸围压和恒轴压卸围压条件下煤样呈张拉-剪切混合破坏模式,当层理倾角为60°时,煤样主剪切破裂面角度与层理倾角几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路径 层理煤体 力学特性 破坏特征 卸荷比
原文传递
爆破振动组合降振方法的减震效果研究
2
作者 张袁娟 刘梦珍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1-24,共4页
为分析预裂爆破+减震沟组合降振方法的降振效果,首先运用LS-DYNA软件分别对单一预裂爆破和预裂爆破+减震沟组合降振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得出预裂爆破+减震沟组合比单一预裂爆破降振效果更好,相差比例最大可达61%;然后进行爆破振动现场监... 为分析预裂爆破+减震沟组合降振方法的降振效果,首先运用LS-DYNA软件分别对单一预裂爆破和预裂爆破+减震沟组合降振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得出预裂爆破+减震沟组合比单一预裂爆破降振效果更好,相差比例最大可达61%;然后进行爆破振动现场监测试验,论证了数值模拟结论的正确性;最后得出结论,认为预裂爆破+减震沟组合降振效果更好,降振方法的选取应结合地质条件、实际工况和周围被保护对象的要求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震沟 预裂缝 LS-DYNA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延续时间预测模型及其参数分析
3
作者 张亮亮 程桦 +1 位作者 姚直书 王晓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7-587,共11页
基于改进Knothe时间模型,根据地表移动延续时间定义,建立能够综合考虑采高、平均采深、松散层厚度、基岩层厚度和开采速度等因素的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延续时间理论预测模型,并根据概率积分法给出了模型参数确定方法。采用24个深部工作面... 基于改进Knothe时间模型,根据地表移动延续时间定义,建立能够综合考虑采高、平均采深、松散层厚度、基岩层厚度和开采速度等因素的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延续时间理论预测模型,并根据概率积分法给出了模型参数确定方法。采用24个深部工作面开采地表移动延续时间监测数据对预测模型的合理性和精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地表移动延续时间模型预测结果与24个工作面监测结果基本吻合,两者平均绝对误差仅38 d,均方根误差仅为47 d,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仅为9%,远小于现有3种经验模型的预测误差,验证了地表移动延续时间预测模型的精确性;地表移动延续时间受采高、平均采深、松散层厚度、基岩层厚度和开采速度的影响,随采高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加,随平均采深、松散层厚度、基岩层厚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但随开采速度的增加而非线性减小。该研究可为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稳定性评估和科学制定开采计划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移动延续时间 改进Knothe时间模型 预测 动态沉降 开采速度
原文传递
煤矿矿区普适性拓展型固体改性充填采煤技术与装备
4
作者 刘建功 赵家巍 +4 位作者 刘扬 杨军辉 史艳楠 王毅颖 陈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0-399,共20页
从我国煤炭行业绿色发展趋势和要求出发,分析了煤炭企业对不同充填开采方式选择的考量因素,以及影响充填开采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针对不同矿区地域分布特征和充填需求差异性,划分了煤矿充填开采“保护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地面建筑优先、... 从我国煤炭行业绿色发展趋势和要求出发,分析了煤炭企业对不同充填开采方式选择的考量因素,以及影响充填开采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针对不同矿区地域分布特征和充填需求差异性,划分了煤矿充填开采“保护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地面建筑优先、处理煤矸固废优先、提高经济效益优先”4类优先原则,提出了“以充填开采作为煤矿保护生态环境的调节工具,建设全过程全息立体生态矿山”的生态开采目标。依据充填开采顶板限定变形力学模型,阐述了影响充填开采目标岩层下沉量的构成因素,构建了生态环境保护、地面建筑保护、矸石固废处置3种充填工程模式下的工作面支护强度计算及覆岩变形控制方程。介绍了我国煤矿普适性充填采煤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涵盖散状原矸固体充填、类贫混凝改性充填、矸石混凝土充填、薄煤层充填、区域性保护充填、巷道充填、选充留协同等适应各类煤矿需求的充填采煤技术,详细描述了不同充填技术的材料制备、运输、充填工艺特点及适应性充填装备。为实现煤矿充填智能化,建立了全面的数据感知系统,通过空间规划及充填效果判定来实现从单元到整体充填工作面的智能化过程,结合传感器网络和人工智能算法,实时监测和控制煤矿固体充填过程,提高充填质量和充填效率。煤矿充填开采在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的远景规划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加强基于主动充填的煤矿生产全过程生态矿山建设、普适性充填技术工艺体系构建、新型固体充填材料研制、智能化充填开采研发等4个方向的科技攻关,我国煤矿充填开采会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开采 充填开采 生态保护 智能化充填 立体生态矿山
下载PDF
深埋薄基岩下区段煤柱工作面综放开采可行性研究
5
作者 李红军 樊旋 +2 位作者 李小磊 郇恒恒 李松涛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114-118,共5页
赵固二矿在对二1煤层回采过程中,使用分层开采并留设较宽的区段煤柱。矿井拟对区段煤柱进行回采,以赵固二矿二盘区里侧煤柱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岩石物理力学测试、煤体裂隙观测及顶煤冒放性评价对工作面综放开采适应性进行综合分析,... 赵固二矿在对二1煤层回采过程中,使用分层开采并留设较宽的区段煤柱。矿井拟对区段煤柱进行回采,以赵固二矿二盘区里侧煤柱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岩石物理力学测试、煤体裂隙观测及顶煤冒放性评价对工作面综放开采适应性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煤柱受临近工作面回采影响,裂隙发育,顶煤强度低,顶煤冒放性评价为好;针对深埋薄基岩等条件下煤柱综放开采进行了安全论证,得到了二盘区里侧煤柱工作面可实施综采放顶煤工艺的结论,并进行现场工业性试验,目前已实现安全回采。该研究可为实现区段煤柱综放开采提供成熟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测试 裂隙 顶煤冒放性 综放开采 区段煤柱
原文传递
黄土沟壑区煤矿开采地面沉陷灾害危险性评价
6
作者 杨中辉 李培现 +2 位作者 郝登程 王毅斌 张芷祺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3期239-244,共6页
为有效开展沉陷灾害防治措施,确保煤矿安全有序生产,将模糊层次分析法引入到沉陷灾害评价中,构建了黄土沟壑区沉陷灾害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首先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然后通过隶属度函数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最终根据最大... 为有效开展沉陷灾害防治措施,确保煤矿安全有序生产,将模糊层次分析法引入到沉陷灾害评价中,构建了黄土沟壑区沉陷灾害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首先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然后通过隶属度函数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最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矿区沉陷灾害进行整体综合评价,获得合理可靠的评价结果。该方法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以模糊综合评判法选取合理的隶属度函数,综合考虑多因素、多层次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采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内蒙古某井工煤矿工作面进行综合评价,计算结果和矿区实际危险性情况吻合。应用表明,所建立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考虑了断裂活动、开采高度和地裂缝宽度等因素,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对评价因子进行定量化处理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在类似黄土沟壑煤矿区开采地表沉陷灾害评价研究中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模糊层次分析法 影响因素 灾害评价 黄土沟壑区
下载PDF
Heat transfer and temperature evolution in underground mininginduced overburden fracture and ground fissures: Optimal time window of UAV infrared monitoring
7
作者 Yixin Zhao Kangning Zhang +2 位作者 Bo Sun Chunwei Ling Jihong Gu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1-50,共20页
Heat transfer and temperature evolution in overburden fracture and ground fissures are one of the essential topic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ground fissures via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 infrared imager. In this st... Heat transfer and temperature evolution in overburden fracture and ground fissures are one of the essential topic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ground fissures via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 infrared imager. In this study, discrete element software UDEC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overburden fracture field under different mining conditions. Multiphysics software COMSOL we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heat transfer and temperature evolution of overburden fracture and ground fissur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ining condition, fissure depth, fissure width, and month alternation. The UAV infrared field measurements also provided a calibration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ground fissures connected to underground goaf(Fissure Ⅰ),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creased with larger mining height and shallow buried depth. In addition, Fissure Ⅰ located in the boundary of the goaf have a greate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nd is easier to be identified than fissures located above the mining goaf. For ground fissures having no connection to underground goaf(Fissure Ⅱ), the heat transfer is affected by the internal resistance of the overlying strata fracture when the depth of Fissure Ⅱ is greater than10 m, the temperature of Fissure Ⅱ gradually equals to the ground temperature as the fissures’ depth increases, and the fissures are difficult to be identified. The identification effect is most obvious for fissures larger than 16 cm under the same depth. In spring and summer, UAV infrared identification of mining fissur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during nighttime.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optimal time and season for the UAV infrared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mining ground fis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transfer Overburden fracture Ground fissures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 COMSOL simulation
下载PDF
采煤机截割状态识别的深度特征融合网络
8
作者 胥良 陈鸿垚 崔兆一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89-296,共8页
针对综采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采煤机截割状态识别存在精度低及速度慢等问题,采用卷积神经网络与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相结合的深度学习模型,融合滚筒截割煤岩时生成的信号特征,识别与分类截割状态。通过特征样本移位与叠加随机高斯白噪声扩... 针对综采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采煤机截割状态识别存在精度低及速度慢等问题,采用卷积神经网络与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相结合的深度学习模型,融合滚筒截割煤岩时生成的信号特征,识别与分类截割状态。通过特征样本移位与叠加随机高斯白噪声扩充样本数量,基于霍普金斯统计量原理建立评价函数与评价指标,构建出增强的特征数据集;将批归一化机制与ReLU激活函数引入到卷积神经网络模块中,加快对增强数据集浅层特征的分组提取收敛速度,拼接浅层特征数据组至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块中提取更重要的深层状态信息,识别并分类采煤机截割状态,通过与不同模型的对比试验与消融实验,验证深度特征融合网络模型对数据集学习的效果。结果表明,与常规神经网络模型相比,分类识别准确率高2%,训练迭代运算速度快5%,有效地解决了采煤机截割状态识别精度低与速度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机 截割状态 深度学习 数据增强 特征融合
下载PDF
极近距离煤层三面临空下分层煤柱留设方法研究
9
作者 汪义龙 付康国 +6 位作者 杨康 吕浩南 曹津铭 韩雨 顾雷雨 曹睿 冯来宏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40-44,共5页
针对极近距离煤层三面临空下分层煤柱留设问题,以众维煤矿下分层12052工作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重点分析了极近距离分叉分层开采难点、煤柱留设原则及影响因素,校核了不同高宽比煤柱强度,研究... 针对极近距离煤层三面临空下分层煤柱留设问题,以众维煤矿下分层12052工作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重点分析了极近距离分叉分层开采难点、煤柱留设原则及影响因素,校核了不同高宽比煤柱强度,研究了不同宽度煤柱应力、塑性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校核之后煤柱极限强度分别为9.91、11.44、12.95、14.52、16.21 MPa;随着煤柱宽度的增加,应力峰值逐渐降低;煤柱宽度大于12 m时,应力曲线呈现“马鞍形”,当煤柱留设16m时,弹性核区宽度不小于煤柱宽度的2倍,围岩变形小,巷道完整性较好。研究成果为相似地质条件下的煤柱宽度留设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近距离煤层 煤柱留设 强度校核 数值模拟 弹性核区
原文传递
采煤工程中的智能化设备应用与生产效率研究
10
作者 李亚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2期0066-0069,共4页
本文旨在探讨智能化设备在采煤工程中的应用与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论文首先介绍了智能化设备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在采煤过程中的作用与优势。其次,探讨了智能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手段和策略,包括技术集成、数据分析以及影响因素分... 本文旨在探讨智能化设备在采煤工程中的应用与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论文首先介绍了智能化设备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在采煤过程中的作用与优势。其次,探讨了智能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手段和策略,包括技术集成、数据分析以及影响因素分析。随后,论文评估了智能化设备应用对采煤工程生产效率的影响,并展望了这些设备未来在提升生产效率方面的潜力。通过深入研究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与效率提升,本文旨在为采煤工程的智能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工程 智能化设备 生产效率 技术手段 数据分析 评估方法 未来发展
下载PDF
智能综采机组控制目标及采煤机割煤高度控制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索永录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7,共9页
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安全高效生产的发展方向,综采智能化是煤矿智能化的关键环节,但智能综采机组的控制目标目前并不明晰,这严重制约了智能综采的发展。在系统分析综采工作面采煤机、液压支架和刮板输送机这3个主要设备之间的空间动态联接... 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安全高效生产的发展方向,综采智能化是煤矿智能化的关键环节,但智能综采机组的控制目标目前并不明晰,这严重制约了智能综采的发展。在系统分析综采工作面采煤机、液压支架和刮板输送机这3个主要设备之间的空间动态联接特性基础上,通过分析采煤机滚筒割煤高度变化规律,揭示了采煤工艺过程中工作面顶底板不平自行加剧机理,提出了采煤机滚筒割煤高度误差估算方法;结合综采工艺过程调查和经验,明确提出综采机组控制基本目标是保证工作面工程质量,构建综采机组控制关键指标,指出煤岩界面并不是控制采煤机滚筒割煤高度的基本目标,建立一种以“顶底板平”为目标的采煤机割煤高度控制的非线性规划模型,为综采面采煤机自适应割煤控制提供了一种方法,为智能综采机组控制明确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综采 机组控制目标 两平三直 采煤机 自适应割煤
下载PDF
彬长矿区南部诱发冲击地压覆岩关键层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博 陈崇枫 +1 位作者 贾立龙 龙天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614-8620,共7页
为分析彬长矿区南部煤矿覆岩关键层的位置,给煤矿冲击地压提治理供技术及理论支撑,采用关键层理论值计算、数值模拟分析以及微震事件验证的综合判定方法探讨了诱发彬长矿区孟村煤矿冲击地压的主控层位。经理论值计算,煤层上部200 m覆岩... 为分析彬长矿区南部煤矿覆岩关键层的位置,给煤矿冲击地压提治理供技术及理论支撑,采用关键层理论值计算、数值模拟分析以及微震事件验证的综合判定方法探讨了诱发彬长矿区孟村煤矿冲击地压的主控层位。经理论值计算,煤层上部200 m覆岩具有三层关键层,从上而下依次是距4#煤层顶板160 m宜君组砾岩坚硬层层、距4#煤层顶板76 m的安定组底界砂岩坚硬层层以及距4#煤层顶板35 m的直罗组底部砂岩坚硬层层。结合数值模拟计算,在起始开挖过程中,煤层顶板约35 m处直罗组底界砂岩出现应力集中;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煤层顶板76 m附近的安定组底界砂岩层逐渐成为水平应力最大部位。综合微震数据的结果,认为煤层顶板35 m处的直罗组底界砂岩与煤层顶板76 m处的安定组底界砂岩层均为引起煤矿冲击地压的关键层位,容易产生能量集中,是矿井冲击地压治理的主要目标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层 冲击地压 微震 数值模拟 彬长矿区
下载PDF
综采面回采速度对基本顶初次断裂失稳的影响规律
13
作者 赵毅鑫 韩鹏华 +3 位作者 杨玉亮 张村 宋红华 张修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12-2322,共11页
工作面推进速度会影响顶板岩层的应力分布状态与断裂结构,进而影响顶板系统的稳定以及工作面矿压。首先,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的方法,分别建立了顶板力学模型和采场支架力学模型;其次,分析了推进速度对基本顶初次断裂极限跨距、三铰... 工作面推进速度会影响顶板岩层的应力分布状态与断裂结构,进而影响顶板系统的稳定以及工作面矿压。首先,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的方法,分别建立了顶板力学模型和采场支架力学模型;其次,分析了推进速度对基本顶初次断裂极限跨距、三铰拱结构中临界滑落失稳系数和临界回转失稳系数的影响,揭示了推进速度对工作面支架阻力的影响规律;最后,结合神东矿区部分综采工作面来压步距和支架工作阻力,验证本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仅考虑厚跨比影响下,当厚跨比为0.67时,固支梁最大位移的位置由两端顶部向中部底端转变;当厚跨比由0.67减少至0.50时,固支梁最大位移由2.04 mm迅速增加至3.29 mm,基本顶易发生断裂失稳;随着推进速度增加,临界滑落失稳系数呈对数降低,而基本顶初次断裂极限跨距和临界回转失稳系数均呈对数增加;滑落失稳对支架产生的附加静载随推进速度增加而减小,表明增加推进速度可有效减少滑落失稳对支架产生的附加静载,从而减少工作面初次来压时压架事故的发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基本顶 推进速度 厚跨比 初次来压
下载PDF
110/N00工法原理及关键技术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满潮 《山西煤炭》 2023年第3期1-4,共4页
【名家讲坛】应山西省煤炭学会邀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出席山西省煤炭学会煤炭绿色开采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煤炭绿色开采”论坛,并为近300名煤矿总工程师作《110/N00工法原理及关键技术》... 【名家讲坛】应山西省煤炭学会邀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出席山西省煤炭学会煤炭绿色开采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煤炭绿色开采”论坛,并为近300名煤矿总工程师作《110/N00工法原理及关键技术》的报告。报告内容全面、深入,对实际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切实保障了煤矿安全高效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炭绿色开采 名家讲坛 工法 安全高效开采 关键技术 煤炭学会
下载PDF
单轴应力下煤裂隙演化规律及数学表征
15
作者 杨永明 宁庚评 +2 位作者 孙荣检 姜龙文 朱彦熹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3,共7页
为了探究单轴应力加载过程中煤的天然裂隙结构演化规律及数学表征方法,基于计算机断层(computed tomography, CT)扫描试验,重构了能准确描述天然裂隙结构的三维数值模型,开展了煤样的单轴压缩数值模拟试验。引入长度、开度、裂隙度和分... 为了探究单轴应力加载过程中煤的天然裂隙结构演化规律及数学表征方法,基于计算机断层(computed tomography, CT)扫描试验,重构了能准确描述天然裂隙结构的三维数值模型,开展了煤样的单轴压缩数值模拟试验。引入长度、开度、裂隙度和分形维数表征裂隙空间形态,分析表征参数随载荷增加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单轴应力加载过程中煤裂隙结构的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天然煤层内部多为小尺度裂隙,加载过程中裂隙演化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加载初期,裂隙被压实闭合,对比未加载时,裂隙长度上限值下降44%,裂隙度下降35%,分形维数下降22%;第二阶段,随载荷增加,煤内部裂隙开始发育,峰值载荷时,长度平均上升10%,裂隙长度最小区间的分布频率上升12%,开度最小区间的分布频率上升50%。研究成果为揭示煤体在载荷作用下的裂缝扩展规律、有效实施水力压裂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轴应力 煤岩天然裂隙 三维重构模型 分形维数 量化表征
下载PDF
基于改进U-NET模型的煤岩图像识别算法研究
16
作者 赵杰 赵浩 徐晗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3年第16期6-8,共3页
针对当前掘进机工作面中煤岩识别精度较低所带来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网络的循环卷积式神经网络RU-NET,融合U-NET网络和循环卷积算法各自的技术优势,利用循环卷积层进行特征积累并在下采样过程中加入卷积注意力机制。采用深... 针对当前掘进机工作面中煤岩识别精度较低所带来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网络的循环卷积式神经网络RU-NET,融合U-NET网络和循环卷积算法各自的技术优势,利用循环卷积层进行特征积累并在下采样过程中加入卷积注意力机制。采用深度学习算法训练模型,用改进后的网络模型对数据集进行识别,测试RU-NET的特征分割的准确率和交并比。结果显示,识别准确度提高,煤岩识别的性能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识别 深度学习 循环卷积 注意力机制
下载PDF
煤矿地下水库坝基层间岩体破坏及突渗力学模型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路军 曹志国 +6 位作者 程建超 刘升贵 周宏伟 武洋 王俊光 欧阳迪 薛东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92-1208,共17页
煤矿地下水库技术为西部矿区矿井水资源储存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煤矿地下水库安全稳定的科学问题之一是开采扰动下煤岩体渗透特性突变机理及量化表征。以陕西大柳塔煤矿为原型开展了煤矿地下水库层间岩体裂隙演化的物理相似模拟试验... 煤矿地下水库技术为西部矿区矿井水资源储存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煤矿地下水库安全稳定的科学问题之一是开采扰动下煤岩体渗透特性突变机理及量化表征。以陕西大柳塔煤矿为原型开展了煤矿地下水库层间岩体裂隙演化的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和三轴循环加卸载渗流耦合试验。结果表明:下煤层工作面朝上部水库推进过程中层间岩层发生拉伸剪切破坏,裂隙逐渐向水库坝体方向延伸,采用数字散斑方法观测到坝基岩体裂隙网络由离散局部变形连通形成宏观裂缝,并贯穿至煤柱坝体;从几何和拓扑角度定量地分析了裂隙网络的幂律分布特征,证实了裂隙演化在空间上存在连通概率,岩层的裂隙网络连通属于渐进式,区别于岩石试件裂隙激增式扩展过程。综合考虑原岩应力、初始采动应力、循环加卸载等作用,发现采动应力导致煤体的体胀作用远大于砂岩,砂岩作为硬岩关键层有利于抑制裂隙扩展和渗透增加;采用基于分数阶理论的非达西渗透率公式计算瞬态法测试的渗透率,相比常规计算方法具有更好的灵敏性,渗透率突变伴随着应力突降、体应变激增、破裂信号陡增等行为,揭示了渗透率的本质是裂隙网络的拓扑连接,提出了突渗的力学定义和拓扑定义。采用逾渗理论将裂隙网络连通视为连续相至非连续相的跳跃行为,建立了煤岩体突渗的逾渗模型,经应力渗流、蠕变渗流等试验验证模型有效且形式简单,为突渗力学行为的数学描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地下水库 煤岩体破坏 突渗定义 逾渗模型
下载PDF
煤炭科学开采理论与技术浅谈
18
作者 王家臣 《山西煤炭》 2023年第3期5-7,共3页
【名家讲坛】应山西省煤炭学会邀请,中国矿业大学王家臣教授出席山西省煤炭学会煤炭绿色开采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煤炭绿色开采”论坛,并为近300名煤矿总工程师作《基于采动岩层控制的煤炭科学开采》的报告。报告内容丰富,并具理论和实践... 【名家讲坛】应山西省煤炭学会邀请,中国矿业大学王家臣教授出席山西省煤炭学会煤炭绿色开采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煤炭绿色开采”论坛,并为近300名煤矿总工程师作《基于采动岩层控制的煤炭科学开采》的报告。报告内容丰富,并具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于保障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矿业大学 科学开采 煤炭绿色开采 名家讲坛 理论与技术 山西省 安全高效开采 总工程师
下载PDF
大埋深倾斜厚煤层下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微震监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新旺 温学君 +2 位作者 代卫林 程立朝 孙利辉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6-533,共8页
以九龙矿15249S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利用微震监测技术对上覆岩层塑性区破坏变化规律及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进行监测,并结合理论计算、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微震监测较高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微震监测结果更为接近现场实测数... 以九龙矿15249S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利用微震监测技术对上覆岩层塑性区破坏变化规律及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进行监测,并结合理论计算、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微震监测较高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微震监测结果更为接近现场实测数据。监测结果显示:工作面及其回采巷道上方130 m范围内,微震事件分布密集、能量较大,故该空间内上覆岩体破坏变形较为严重,裂隙较为发育;当超过130 m时,微震事件骤减,数量几乎为0;因此得到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130 m。研究成果可为九龙矿的安全生产提供可靠参考,并为类似的大埋深倾斜厚煤层工作面提供一种有效监测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大埋深倾斜厚煤层 导水裂隙带 数值模拟 理论计算 现场实测
下载PDF
基于FLAC^(3D)的极近距离采空区覆岩垮落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葛阳 王航龙 +1 位作者 李克钢 李傲 《中国矿业》 2023年第2期97-103,共7页
矿井覆岩垮落高度带和裂隙带的发育往往是水和瓦斯涌入矿井的通道。为了研究山西省某大型煤矿极近距离煤层组覆岩垮落高度发育情况,以该煤矿3-5#煤层中30515工作面和上覆极近距离2#煤层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各岩层实测力学参数,采用FLAC^... 矿井覆岩垮落高度带和裂隙带的发育往往是水和瓦斯涌入矿井的通道。为了研究山西省某大型煤矿极近距离煤层组覆岩垮落高度发育情况,以该煤矿3-5#煤层中30515工作面和上覆极近距离2#煤层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各岩层实测力学参数,采用FLAC^(3D)软件分别对单独开采和依次连续开采2#煤层和3-5#煤层时上覆岩层沉降位移量和主应力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分析了两种开采方式下煤层上覆岩层沉降位移情况和主应力变化对岩层垮落带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开采方式顶板最大位移量集中在采空区中部范围,而上覆岩层主应力集中在煤柱两侧;受关键层断裂的影响,单独开采2#煤层和3-5#煤层时顶板垮落带竖直最大位移合计量较大于依次连续开采时顶板竖直最大位移达量。根据研究结果可知,极近距离煤层组连续开采相较于单煤层开采,上覆岩层受新应力分配扰动更加剧烈,加速了关键层的破断。垮落带内岩体存在着较大可被压缩消除的残余应变,上覆岩层的下降,垮落带岩体不断被压实,垮落带高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垮落带 关键层 应力集中 重复扰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