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5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合工作模式的双路径传动欠驱动机械手设计与接触力学分析
1
作者 曹现刚 向敬芳 +2 位作者 王鹏 吴旭东 藏家松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69,共8页
【目的】针对矸石、木块等煤炭异物形状轮廓不规则、粒度变化范围大、体积较薄的特点,导致煤炭异物难以抓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混合工作模式的欠驱动机械手。【方法】该机械手应用包络抓取与平行抓取分别抓取轮廓不规则物体与薄类物体;... 【目的】针对矸石、木块等煤炭异物形状轮廓不规则、粒度变化范围大、体积较薄的特点,导致煤炭异物难以抓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混合工作模式的欠驱动机械手。【方法】该机械手应用包络抓取与平行抓取分别抓取轮廓不规则物体与薄类物体;通过平行移动改变手指的抓取空间,以适应不同粒度范围内煤炭异物抓取;根据手指的运动过程,提出了不同粒度范围内煤炭异物的抓取方法;建立手指的接触力模型,得到手指抓取时的接触力变化,为该机械手抓取的稳定性研究提供依据。【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机械手能够满足50~300 mm粒度范围内的矸石与薄类物体的抓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驱动机械手 包络抓取 平行抓取 接触力
下载PDF
基于改进Keras模型的煤矸石快速识别
2
作者 向艳芳 梁龙 +1 位作者 潘跃亮 张家臣 《采矿技术》 2025年第1期268-273,共6页
为解决煤矸石分选过程中检测算法复杂度高、训练周期长和不易部署等问题,对获取的煤矸石增强数据集进行检测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轻量化Keras模型的煤矸石快速识别方法。首先通过背景差分法将获取的煤矸石前景信息分离出来,运用灰度共生... 为解决煤矸石分选过程中检测算法复杂度高、训练周期长和不易部署等问题,对获取的煤矸石增强数据集进行检测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轻量化Keras模型的煤矸石快速识别方法。首先通过背景差分法将获取的煤矸石前景信息分离出来,运用灰度共生矩阵(GLCM)提取煤矸石样本关键特征参数;然后采用Keras神经网络模型对目标进行语义分割检测,使用ReLU和Softmax激活函数完成非线性变换,增加网络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采集的煤矸石图像数据对训练完成的GLCM-Keras模型进行全面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改进Keras模型在测试集的准确率达到97%,相较于经典SVM模型,改进Keras模型在准确率和训练时间上均有优化。该方法不仅满足了煤矸石检测要求,也有效提升了矿用机器人的矸石分拣作业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识别 灰度共生矩阵 Keras神经网络模型 深度学习 背景差分
下载PDF
我国智能浮选核心感知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3
作者 于跃先 刘帆 +6 位作者 石伟 王海生 赵永喜 魏立勇 田立新 佟顺增 叶贵川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7,共10页
近几年,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我国智能矿山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由于其特殊性,智能浮选是矿物加工智能化中的难点。文章从选煤和选矿两个维度,按照智能控制程度对现有浮选技术进行梳理,重点阐述了当前智能浮选核心... 近几年,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我国智能矿山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由于其特殊性,智能浮选是矿物加工智能化中的难点。文章从选煤和选矿两个维度,按照智能控制程度对现有浮选技术进行梳理,重点阐述了当前智能浮选核心感知技术,并列举了工业应用实例。分析认为,围绕智能浮选的研究集中在智能感知技术和智能决策系统的开发。工业应用表明,智能浮选可实现相关操作参数的自动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产率和产品指标。但整体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有关智能浮选技术的感知精度、时效性、抗干扰性、环境适用性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新型高精度矿浆品位(灰分)测量技术亟待开发。受限于智能感知技术的精度,大规模推广应用仍有待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浮选 系统架构 灰分检测 品位检测 粒度分析
下载PDF
基于FBRM技术的高岭土、石英和煤颗粒动态絮凝沉降过程研究
4
作者 白来平 袁帅 +3 位作者 袁雪 卜祥宁 孙玉金 沙杰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159,共16页
煤泥水是选煤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悬浮固体和有害物质,实际生产中煤泥颗粒的絮凝沉降是在动态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探究药剂与不同矿物颗粒的动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FBRM)技术,探究Mg^(2+)离子和阴... 煤泥水是选煤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悬浮固体和有害物质,实际生产中煤泥颗粒的絮凝沉降是在动态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探究药剂与不同矿物颗粒的动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FBRM)技术,探究Mg^(2+)离子和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药剂对高岭土、石英和煤样颗粒絮凝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通过实验发现,单独加入Mg^(2+)离子或低浓度的APAM可以使3种颗粒的数量减少、平均弦长(MCL)增加,颗粒发生凝聚或絮凝现象,但形成的聚团并不稳定,容易发生破裂。Mg^(2+)离子与APAM共同作用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作用,能够形成更稳定的絮团,并导致颗粒数量缓慢降低。此外,提高APAM浓度对不同矿物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高岭土颗粒几乎全部沉降,而石英颗粒的絮凝现象不明显,最终煤样颗粒的数量大幅减少。然而,提高Mg^(2+)离子浓度对3种矿物颗粒的絮凝沉降影响很小。研究深入揭示了Mg^(2+)离子和APAM在絮凝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对颗粒数量、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Mg^(2+)离子和APAM在絮凝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差异,可为优化煤泥水处理工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水 絮凝过程 处理和沉降 FBRM 聚丙烯酰胺
下载PDF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浮选尾煤灰分检测
5
作者 刘航涛 吕振福 +3 位作者 丁国峰 李作敏 张博冉 周脉强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3,共8页
针对基于浮选尾煤图像的灰分检测特征提取种类单一、不全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多特征融合的尾煤灰分预测方法。在浮选现场获取工业尾煤图像数据集,采用RGB(红、绿、蓝)颜色、灰度、灰度共生矩阵等常规特征和颜色共生矩阵特... 针对基于浮选尾煤图像的灰分检测特征提取种类单一、不全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多特征融合的尾煤灰分预测方法。在浮选现场获取工业尾煤图像数据集,采用RGB(红、绿、蓝)颜色、灰度、灰度共生矩阵等常规特征和颜色共生矩阵特征对尾煤图像进行描述;通过相关性矩阵研究图像特征与尾煤灰分之间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降低原始特征维数,以不同主成分个数作为输入,尾煤灰分作为输出,构建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进行尾煤灰分预测。试验结果表明:多特征融合显著提高了尾煤灰分预测模型精度,更加全面地描述了尾煤特征,并且模型性能优于以单一类型特征作为输入的模型,此方法可为浮选智能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煤灰分 颜色共生矩阵 特征融合 主成分分析 支持向量回归
下载PDF
基于水分赋存的气流-离心场协同强化低阶煤脱水研究
6
作者 陈凡 宋文革 +1 位作者 肖雄 王大鹏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194,共7页
为进一步降低低阶末煤的水分,在分析低阶煤末煤水分赋存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气流-离心协同强化脱水的技术思路。采用低场核磁共振、BET研究了低阶煤水分赋存特征,搭建了气流-离心场脱水试验平台,研究了力场环境和气流性质对末煤各粒度级孔... 为进一步降低低阶末煤的水分,在分析低阶煤末煤水分赋存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气流-离心协同强化脱水的技术思路。采用低场核磁共振、BET研究了低阶煤水分赋存特征,搭建了气流-离心场脱水试验平台,研究了力场环境和气流性质对末煤各粒度级孔隙水分脱除效果的影响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原料孔隙发达,以墨水瓶型和狭缝平板型中孔为主,水分主要赋存在中、微孔中,大孔中水分占比33.95%。单一离心力场可将产品水分降低至15.47%,且随着粒度减小,水分降幅逐渐降低,粗颗粒脱水效果优于细颗粒,主要脱除样品表面水分,大孔水分小幅降低;气流-离心场协同的情况下,表面水和68.08%大孔水分被脱除,末煤水分降低至13.08%,随着粒度减小,水分降幅逐渐升高,细颗粒表面水分充分脱除。气流-离心场协同脱水效果显著,气流主要通过打通、扩展物料层间的脱水通道和热效应有效脱除颗粒表面水与大孔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孔隙结构 水分赋存 气流 离心场
下载PDF
浮选水质对捕收剂-煤泥颗粒吸附率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孟庆勇 李军文 +3 位作者 金亮 杨明 张勇 朱宏政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25年第2期1-4,10,共5页
为探究浮选水质对捕收剂-煤泥颗粒吸附率的影响,从Ca 2+浓度、pH、水质硬度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采用1/3焦煤、肥煤与焦煤煤样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Ca 2+浓度增大,捕收剂-煤泥吸附率总体呈降低趋势。这是由于随着Ca 2+离子浓度增高界... 为探究浮选水质对捕收剂-煤泥颗粒吸附率的影响,从Ca 2+浓度、pH、水质硬度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采用1/3焦煤、肥煤与焦煤煤样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Ca 2+浓度增大,捕收剂-煤泥吸附率总体呈降低趋势。这是由于随着Ca 2+离子浓度增高界面处的离子数量也逐渐增加,界面处离子之间的距离相应减小,离子水和能力逐渐增强。不同煤种煤泥-捕收剂吸附率均随pH值增大,总体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在pH=7附近。不同煤种煤泥与捕收剂吸附率随水质硬度增大而总体减小。随着水质硬度的增加导致煤泥颗粒ζ-电位的绝对值逐渐减小,这是由于水质硬度的升高会压缩煤粒周围双电层,降低煤粒在水中的ζ-电位,最终降低捕收剂-煤泥颗粒吸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水质 吸附率 捕收剂 颗粒 表面张力
下载PDF
射流搅拌柱式浮选机关键参数对煤泥调浆的影响
8
作者 王子磊 朱金波 +1 位作者 周伟 王涛 《山西焦煤科技》 2025年第1期1-5,10,共6页
煤泥调浆在细粒级煤泥的浮选中起关键作用,为提高射流搅拌柱式浮选机中煤泥调浆效果,对接触角、吸光度、扫描电镜等关键参数对煤泥调浆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射流速度的增加和驱动叶轮转速的增加,煤泥调浆效果随之增加,随... 煤泥调浆在细粒级煤泥的浮选中起关键作用,为提高射流搅拌柱式浮选机中煤泥调浆效果,对接触角、吸光度、扫描电镜等关键参数对煤泥调浆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射流速度的增加和驱动叶轮转速的增加,煤泥调浆效果随之增加,随着导流筒长度的增加煤泥调浆效果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搅拌柱式浮选机 煤泥调浆 射流速度 搅拌转速 导流筒长度
下载PDF
粗煤泥分选尾煤的磨矿解离再选试验研究
9
作者 李建强 路航 +3 位作者 李奥 卫召 邢耀文 桂夏辉 《煤炭技术》 2025年第4期291-295,共5页
低灰的粗煤泥分选的尾煤具有很高的再选回收价值,以鹤壁某炼焦煤选煤厂的干扰床分选机(TBS)尾煤为试验原料,开展磨矿解离再选试验研究。通过探索磨矿解离程度和浮选药剂制度,确定了TBS尾煤的最佳分选参数:磨矿时间3 min,粒度组成为<0... 低灰的粗煤泥分选的尾煤具有很高的再选回收价值,以鹤壁某炼焦煤选煤厂的干扰床分选机(TBS)尾煤为试验原料,开展磨矿解离再选试验研究。通过探索磨矿解离程度和浮选药剂制度,确定了TBS尾煤的最佳分选参数:磨矿时间3 min,粒度组成为<0.074 mm占比68.96%,捕收剂种类1100三元、用量600 g/t,起泡剂种类Q7,用量150 g/t,浮选工艺流程为一粗两精。在此条件下可获得产率为51.88%、灰分10.35%的合格精煤产品。通过磨矿-浮选的再选工艺流程实现了TBS尾煤中精煤的深度解离回收,对于炼焦中煤等二次稀缺资源的再选回收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和经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S尾煤 磨矿 解离 浮选 药剂制度
原文传递
废弃油脂制备新型浮选捕收剂及其浮选炼焦煤试验
10
作者 刘佳 张德轲 +2 位作者 刘广山 李云昌 杨海昌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18,共7页
为改善稀缺炼焦煤泥的浮选效果,创新性地使用废弃油脂制备出新型浮选捕收剂DS-B,并基于煤泥样性质分析及浮选试验,系统研究了炼焦煤泥在传统浮选捕收剂柴油和DS-B下的浮选效果,利用GC-MS分析了捕收剂的组分,进一步揭示了药剂的作用机理... 为改善稀缺炼焦煤泥的浮选效果,创新性地使用废弃油脂制备出新型浮选捕收剂DS-B,并基于煤泥样性质分析及浮选试验,系统研究了炼焦煤泥在传统浮选捕收剂柴油和DS-B下的浮选效果,利用GC-MS分析了捕收剂的组分,进一步揭示了药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柴油和DS-B用量均为100 g/t时,1次单元浮选精煤灰分分别为14.75%和14.31%,可燃物回收率分别为76.06%和77.85%,DS-B浮选效果优于柴油;在1粗1精工艺和捕收剂用量均为200 g/t情况下,均能获得灰分低于11%的精煤,但DS-B对应的精煤产率为52.30%,比柴油对应的精煤产率高11.08个百分点;DS-B中含有大量醇、酯、酸等极性成分,这些成分作用在煤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上,使煤泥表面更加疏水;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极性成分与煤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作用形成氢键,同时疏水长链向外铺展,有效提高了煤泥表面的疏水性,从而显著改善了对煤泥的浮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焦煤 新型浮选捕收剂DS-B 分子动力学模拟 GC-MS
下载PDF
新郑精煤公司煤泥浮选研究与改造实践
11
作者 訾涛 张宏权 《煤炭技术》 2025年第2期224-227,共4页
为降低煤泥分选系统内精矿灰分,同时提升浮选系统的回收率,新郑精煤公司选煤厂对影响浮选系统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设计了一套“分段脱泥,双向脱水”新工艺,有效地解决了新郑精煤公司煤泥分选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升了2.97%的浮选... 为降低煤泥分选系统内精矿灰分,同时提升浮选系统的回收率,新郑精煤公司选煤厂对影响浮选系统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设计了一套“分段脱泥,双向脱水”新工艺,有效地解决了新郑精煤公司煤泥分选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升了2.97%的浮选精矿回收率,原煤增加利润8.54元/t,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泥 分级 煤泥浮选 筛分
原文传递
新郑精煤公司中矸磁尾再回收工艺探索
12
作者 訾涛 常艳芳 卜祥宁 《山西焦煤科技》 2025年第1期42-45,共4页
为解决尾煤泥沉降过程中沉降难、易堵管等问题,新郑精煤公司选煤厂对尾煤泥中的中矸磁尾进行了浓度、粒度、可选性等分析,并设计了中矸磁尾再回收和部分再分选两种方案,经对比,利用分级旋流器对中矸磁尾进行分级处理,对中矸磁尾部分再分... 为解决尾煤泥沉降过程中沉降难、易堵管等问题,新郑精煤公司选煤厂对尾煤泥中的中矸磁尾进行了浓度、粒度、可选性等分析,并设计了中矸磁尾再回收和部分再分选两种方案,经对比,利用分级旋流器对中矸磁尾进行分级处理,对中矸磁尾部分再分选,不仅简化了工艺而且能够解决尾煤沉降过程中的难题,还从尾煤泥中回收了中煤和精煤,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煤厂 中矸磁尾 尾煤沉降 可选性
下载PDF
陕北矿区高硫粗煤泥螺旋分选前后硫分特征研究
13
作者 白来平 姚雷 +3 位作者 高博 袁雪 刘新辉 于伟 《陕西煤炭》 2025年第4期8-13,51,共7页
高硫煤是我国煤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物理分选是燃前脱硫的重要手段,随着煤炭深加工工艺的发展,高硫粗煤泥的物理洗选降硫对整体煤质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基于此,选取一高硫粗煤泥为研究对象,采用筛分、浮沉分析方法研究了该高硫粗... 高硫煤是我国煤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物理分选是燃前脱硫的重要手段,随着煤炭深加工工艺的发展,高硫粗煤泥的物理洗选降硫对整体煤质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基于此,选取一高硫粗煤泥为研究对象,采用筛分、浮沉分析方法研究了该高硫粗煤泥以及经螺旋分选机分选得到的精煤、中煤和矸石产品的硫分含量与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螺旋分选机是高硫粗煤泥脱灰降硫的有效分选设备,硫分6.05%的原料煤经过螺旋分选后,可得到硫分为1.06%的精煤产品。随着粒度级的减小,原料煤全硫含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主要赋存于0.5~0.25 mm粒级,分布率达到26.43%;且全硫含量与密度级关系密切,低密度级物料硫分含量低、高密度级物料硫分含量高。精煤、中煤产品硫分随粒度级的减小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矸石产品各粒级硫分均较高。分选产品全硫含量均随密度级的增加均呈不断增大趋势,且在>2.0 g/cm^(3)密度时急剧增加,说明原煤中的硫分解离较充分,大部分赋存于高密度级物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分 粗煤泥 硫分分布 螺旋分选
下载PDF
榆林某动力煤选煤厂煤泥浮选可行性分析
14
作者 靳松 《山西化工》 2025年第1期162-163,177,共3页
为探究榆林某动力煤选煤厂煤泥浮选可行性,采取该厂分级旋流器溢流作为研究对象,选用常规煤泥浮选捕收剂煤油、高效捕收剂纳尔科药剂以及微乳液捕收剂进行了实验室浮选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浮选药剂中,纳尔科药剂浮选效果最好,在用量2000 ... 为探究榆林某动力煤选煤厂煤泥浮选可行性,采取该厂分级旋流器溢流作为研究对象,选用常规煤泥浮选捕收剂煤油、高效捕收剂纳尔科药剂以及微乳液捕收剂进行了实验室浮选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浮选药剂中,纳尔科药剂浮选效果最好,在用量2000 g/t时,精煤灰分质量分数可降至12.16%,产率可达67.18%,精煤可燃体回收率高达到89.60%。煤泥浮选速度试验表明,刮泡时间3 min内可完成浮选过程。该选煤厂增加浮选系统后,不考虑固定投资,每年可增加经济效益约6354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煤 煤泥浮选 浮选药剂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煤矸识别系统研究
15
作者 冯彦军 张虎 刘茂福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25年第2期1-4,共4页
针对传统的煤矸识别方法存在效率低下、精度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煤矸识别系统,通过构建包含不同颜色和纹理特征的煤矸石图像数据集,采用图像增强和归一化处理等方式提高数据质量,并设计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训... 针对传统的煤矸识别方法存在效率低下、精度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煤矸识别系统,通过构建包含不同颜色和纹理特征的煤矸石图像数据集,采用图像增强和归一化处理等方式提高数据质量,并设计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训练集和验证集进行模型训练,引入早停机制和学习率调度器,提升模型的训练效率和泛化能力。实验表明:在理想条件下,该系统可实现98.5%的煤识别准确率和99%的矸识别准确率,具有有效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识别 卷积神经网络 机器视觉 模型泛化
下载PDF
圆筒仓储量模型研究
16
作者 孙再征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4,共6页
针对选煤厂圆筒仓储量缺少精确计算方法及储量估算误差大等问题,深入分析了圆筒仓内部煤炭的堆积形态,以小直径单排料口圆筒仓储量模型研究为基础,采用削切法并通过参数变换,成功推导出单点入料条件下多种卸料形式的圆筒储量精确计算模... 针对选煤厂圆筒仓储量缺少精确计算方法及储量估算误差大等问题,深入分析了圆筒仓内部煤炭的堆积形态,以小直径单排料口圆筒仓储量模型研究为基础,采用削切法并通过参数变换,成功推导出单点入料条件下多种卸料形式的圆筒储量精确计算模型,并通过BIM模型验证。该研究成果简易、易读、快速、准确、适应性强,有效提高了圆筒仓储量估算的准确性及设计效率,推动圆筒仓储量设计从“粗放型”向“精确型”的转变,对提升行业整体设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煤厂设计 圆筒储煤仓 储量估算 储量模型 BIM 扇形体 漏斗
下载PDF
智能自控型两级组合原煤分选装置研制与性能优化
17
作者 王靖 张国栋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28,共5页
随着选煤厂入洗原煤压力增加,煤炭高效分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传统原煤分选装备处理能力不足、分选效率低、铁屑回收率差等问题,研制了一款智能自控型两级组合原煤分选装置,并在选煤厂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智能自控原煤分选装... 随着选煤厂入洗原煤压力增加,煤炭高效分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传统原煤分选装备处理能力不足、分选效率低、铁屑回收率差等问题,研制了一款智能自控型两级组合原煤分选装置,并在选煤厂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智能自控原煤分选装置在各项技术指标上都有显著的改进和优势,设备处理能力提升12.2%,分选效率提升10.6%,能耗降低6.7%,铁屑回收率提升13.4%。为煤炭洗选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分选 智能自控 分选效率 铁屑回收率
下载PDF
氧化程度对煤泥可浮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18
作者 李大虎 杨方家 +3 位作者 付永强 赵仁杰 杨帅豪 曹钊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1,共8页
针对煤泥氧化以后,其可浮性变差、对浮选效果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光光度计、接触角测试、药剂吸附量测定以及煤泥单元浮选和分步释放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氧化程度对煤泥可浮性的影响及作用机... 针对煤泥氧化以后,其可浮性变差、对浮选效果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光光度计、接触角测试、药剂吸附量测定以及煤泥单元浮选和分步释放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氧化程度对煤泥可浮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对于苏海图9^(#)、国裕泰拉煤和路天9^(#)三种氧化程度分别为21.10%、48.30%和53.25%的煤,氧化程度越大,其—OH和>C O等官能团和含氧的亲水性铝硅矿物越多、—CH_(3)和—CH_(2)等疏水性基团越少;煤表面氧化部分占比越高、煤表面亲水性基团越起主导作用、煤的亲水性越高、煤泥浮选效果越差。同时,煤的氧化程度增加,导致煤的接触角减小、表面疏水性变差、对柴油的吸附能力变差。采用极性-非极性复合捕收剂对不同氧化程度的煤泥进行浮选,当要求精煤灰分为10%时,与仅使用柴油相比,氧化程度中等的国裕泰拉煤可燃体回收率可由11.81%提升至43.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浮选 氧化程度 可浮性 复合药剂
下载PDF
振动流化床超细介质床层流化及分选特性研究
19
作者 黄金龙 马鹏耀 +1 位作者 马军 吴庆运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选用Geldart A类超细磁铁矿粉和煤粉混合作为二元加重质,对比研究了振动超细介质流化床和普通介质振动流化床床层的流化特性及对细粒煤分选提质的效果,探究了2种加重质颗粒床层的膨胀特性、气泡行为及密度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了振动超细... 选用Geldart A类超细磁铁矿粉和煤粉混合作为二元加重质,对比研究了振动超细介质流化床和普通介质振动流化床床层的流化特性及对细粒煤分选提质的效果,探究了2种加重质颗粒床层的膨胀特性、气泡行为及密度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了振动超细加重质颗粒床层对细粒煤分选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气速的增大,Geldart A类超细磁铁矿粉和Geldart B类磁铁矿粉这2种密相介质床层的空隙率均呈现出先增大后保持稳定的趋势,且Geldart A类超细磁铁矿粉介质床层的膨胀度较大。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大,床层空隙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且Geldart B类磁铁矿粉床层膨胀率低于Geldart A类超细磁铁矿粉床层。随着气速的增大,床层中气泡尺寸逐渐增大,对比普通振动流化床中气泡的尺寸,超细介质床层中气泡的尺寸相对较小。对比2种床层的分选效果,超细磁铁矿粉床层对细粒煤的分选空间更大,选后精煤产品的灰分和产率较大,在频率f为20 Hz、振幅A为2 mm、流化数u/u-(mf)为1.3的最佳分选条件下,选后精煤灰分为9.1%,精煤产率63.5%,矸石灰分80.72%,可能偏差E为0.090 g/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气流复合力场 细粒煤分选 微细颗粒 密度分布
下载PDF
煤化工企业高盐废水处理技术设计
20
作者 程海涛 王小强 +1 位作者 王煜乾 赵泽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6,共8页
针对中煤内蒙古蒙大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回用水装置浓缩单元产生的高盐废水COD cr变化大、硬度高、总硅高、盐分高的特点,文章介绍了处理该废水的改造设计。改造采用的工艺组合为“高密池+多介质过滤器+超滤+离子交换树脂+反渗透+除硅沉... 针对中煤内蒙古蒙大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回用水装置浓缩单元产生的高盐废水COD cr变化大、硬度高、总硅高、盐分高的特点,文章介绍了处理该废水的改造设计。改造采用的工艺组合为“高密池+多介质过滤器+超滤+离子交换树脂+反渗透+除硅沉淀池+纯化+纳滤+高级氧化(AOP)+多效蒸发结晶”。系统改造后整体运行稳定,纳滤分盐效果佳,水回收率达98.1%,回用于循环水站,副产盐氯化钠纯度98.8%,达到《煤化工副产工业氯化钠》(T/CCT 002—2019)工业干盐一级标准,无水硫酸钠纯度99.3%,达到《煤化工副产工业硫酸钠》(T/CCT 001—2019)A类一等品标准;盐回收率88.2%,杂盐率11.8%,实现了水和盐的资源化利用,达到零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 高盐废水 纳滤 蒸发结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