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7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合阳离子对煤泥矿物颗粒表面水化的影响机理
1
作者 闵凡飞 束庆东 +2 位作者 陈军 刘春福 凌云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1122,共12页
为探索水合阳离子对煤泥矿物颗粒表面水化的微观影响机理,以煤泥中主要矿物高岭石和石英为研究对象,依据煤泥水溶液环境构建了[Na(H_(2)O)_(5)]+及[Ca(H_(2)O)_(8)]^(2+)两种煤泥水中常见的水合阳离子构型,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这2种水... 为探索水合阳离子对煤泥矿物颗粒表面水化的微观影响机理,以煤泥中主要矿物高岭石和石英为研究对象,依据煤泥水溶液环境构建了[Na(H_(2)O)_(5)]+及[Ca(H_(2)O)_(8)]^(2+)两种煤泥水中常见的水合阳离子构型,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这2种水合阳离子在高岭石(001)面、(001)面和α-石英(001)面的单一吸附及与水分子间的竞争吸附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单一水合阳离子在3种表面的吸附能均比水分子的吸附能低出50%以上,其在矿物表面的吸附稳定性顺序为:α-石英(001)面>高岭石(001)面>高岭石(001)面;在竞争吸附作用下,竞争稳定构型的吸附能比单一水合阳离子在高岭石、石英表面上的吸附能低出34%~57%,其中2种吸附条件下[Ca(H_(2)O)_(8)]^(2+)构型均比[Na(H_(2)O)_(5)]+构型更稳定。水合阳离子在3种表面上单一吸附时,与表面形成强氢键作用,比水分子与高岭石、石英表面间的氢键作用更强,2种水合阳离子在矿物表面的氢键强弱顺序均为:高岭石(001)面>α-石英(001)面>高岭石(001)面;在竞争吸附作用下,[Na(H_(2)O)_(5)]+与矿物表面间的氢键作用增强,[Ca(H_(2)O)_(8)]^(2+)与矿物表面间的氢键作用减小;由于氢键作用不能完全对应吸附能的变化,经分析可知,吸附构型中存在静电作用,水合阳离子单一吸附构型中的静电作用比水分子吸附时更强,而在竞争吸附作用下,水合阳离子与矿物表面间静电作用增强,同时[Ca(H_(2)O)_(8)]^(2+)比[Na(H_(2)O)_(5)]+与对应矿物表面间的静电作用更强。由于水合阳离子在高岭石、石英表面的强吸附作用,导致煤泥颗粒脱水更加困难,同时可能增加颗粒间的水化斥力,从而导致颗粒在煤泥水中分散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颗粒 表面水化 水合阳离子 高岭石 石英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河南矿区高灰细泥煤泥水的絮凝沉降试验研究
2
作者 鲁忠良 王擘昊 +3 位作者 于跃先 史长亮 何俊 王婕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1,共7页
目的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重介质选煤工艺普及,入选浮煤泥中高灰细泥的含量逐渐增加。高灰细泥是影响煤泥水沉降效率的最直接因素,对煤泥水中的高灰细泥进行处理,直接关系着煤炭资源生产和水资源利用。针对河南矿区煤泥水具有高... 目的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重介质选煤工艺普及,入选浮煤泥中高灰细泥的含量逐渐增加。高灰细泥是影响煤泥水沉降效率的最直接因素,对煤泥水中的高灰细泥进行处理,直接关系着煤炭资源生产和水资源利用。针对河南矿区煤泥水具有高灰细泥的特性,方法通过设计正交试验测试不同种类的絮凝剂和搅拌速度对煤泥水的沉降率的影响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效果,提高煤泥水沉降效率。结果结果表明:六偏磷酸钠与聚丙烯酰胺的分散性能及絮凝性能更优,搅拌速度、六偏磷酸钠用量、聚丙烯酰胺用量对高灰细泥煤泥水沉降率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小,搅拌速度和聚丙烯酰胺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沉降率影响最为显著;当六偏磷酸钠用量40.08 mg/L、聚丙烯酰胺用量5.75 mg/L、搅拌速度411.12 r/min,沉降率可达95.5%,沉降率提高的原因在于高灰细泥絮凝过程中絮团成球明显,絮凝剂的桥接作用可以使分散颗粒聚团并发展为球形,长条不规则颗粒明显减少,颗粒群粒形的改变有助于煤泥水的沉降,在一定搅拌速度下粒形保持较为规整,可增加沉降概率,使煤泥水得以有效沉降。结论通过改善煤泥水中颗粒的粒度粒形特性,可以有效提高河南矿区高灰细泥煤泥水的沉降效率。研究结果可为处理高灰细泥煤泥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矿区 煤泥水 高灰细泥 沉降率 粒形
下载PDF
安山矿煤质预测及优化配煤管理系统研究
3
作者 杨伏生 李舒婷 周安宁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243-245,共3页
针对安山矿煤炭分级分质利用面临的煤质管理难题,设计出煤质数据库实体-关系概念模型,基于MySQL和C++技术,借助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创建出安山矿煤质预测及优化配煤管理系统,实现钻孔资料、煤层煤质、商品煤质、客户需求、生产计划... 针对安山矿煤炭分级分质利用面临的煤质管理难题,设计出煤质数据库实体-关系概念模型,基于MySQL和C++技术,借助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创建出安山矿煤质预测及优化配煤管理系统,实现钻孔资料、煤层煤质、商品煤质、客户需求、生产计划、仓储调运、配煤方案等数据资源在企业内部的系统化、可视化、便捷化共享利用。研究成果可指导煤炭生产和加工企业的源头提质、洗煤增效和配煤创效,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水平,助力智慧矿山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SQL C++ Visual Studio 煤质预测 优化配煤
原文传递
智能化新技术在煤泥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4
作者 李振 郭变变 +4 位作者 常静 朱张磊 李毅红 高博 袁雪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278-280,共3页
如何高效处理煤泥水是选煤厂的难点,将智能化新技术引入关键参数监测、药剂添加控制及设备故障检测中可更精准、高效地解决煤泥水澄清问题。从传统煤泥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出发,综述了智能化技术在工艺参数监测和设备及故障检测中的应... 如何高效处理煤泥水是选煤厂的难点,将智能化新技术引入关键参数监测、药剂添加控制及设备故障检测中可更精准、高效地解决煤泥水澄清问题。从传统煤泥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出发,综述了智能化技术在工艺参数监测和设备及故障检测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煤泥水处理智能加药控制技术的现状;指出了煤泥水处理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为实现煤泥水智能化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水处理 参数监测 智能加药 故障检测
原文传递
数字化工程设计在选煤厂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5
作者 刘畅 芦辰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2期33-37,共5页
结合当前智能选煤厂的建设趋势,介绍了数字化工程设计内容及意义;数字化工程设计是建设智能选煤厂的重要基础技术,可以提升设计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分析了在推广过程中可能存在数据难以收集使用、数据孤岛、缺少设计软件及对应标准、... 结合当前智能选煤厂的建设趋势,介绍了数字化工程设计内容及意义;数字化工程设计是建设智能选煤厂的重要基础技术,可以提升设计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分析了在推广过程中可能存在数据难以收集使用、数据孤岛、缺少设计软件及对应标准、设计模式难以转变等问题;并从数据收集及利用、软件开发、管理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推广数字化工程设计可采取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煤厂 数字化工程设计 设计单位 存在问题 解决思路
下载PDF
煤炭洗选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污染控制
6
作者 张建苹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3期278-281,共4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其洗选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煤炭洗选过程中,能源消耗较高,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还加重了环境污染。因此,研究煤炭洗选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污染控制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其洗选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煤炭洗选过程中,能源消耗较高,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还加重了环境污染。因此,研究煤炭洗选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污染控制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分析了煤炭洗选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深入剖析了煤炭洗选过程中的污染来源及控制,并进一步提出了煤炭洗选过程中能源消耗与污染控制策略。旨在为煤炭洗选行业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洗选 能源消耗 污染控制
下载PDF
低阶煤表面润湿性调控对油类捕收剂铺展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世兴 栗褒 +2 位作者 车道昌 温全宝 刘生玉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为阐明浮选过程中低阶煤表面润湿性变化对油类捕收剂在煤表面铺展的影响,以哈尔乌素煤为研究对象,通过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4)对... 为阐明浮选过程中低阶煤表面润湿性变化对油类捕收剂在煤表面铺展的影响,以哈尔乌素煤为研究对象,通过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4)对煤表面进行润湿性调控,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低阶煤表面的非极性捕收剂(煤油)油膜厚度进行直接测量,并对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非极性捕收剂在低阶煤表面的铺展与其疏水程度密切相关,经SDS,AEO-4和DTAB处理后捕收剂在低阶煤表面油膜的厚度分别为17.86 nm,18.06 nm,19.85 nm,其中DTAB处理后能够形成具有稳定的有序层和过渡层的双层油膜结构,这表明DTAB更有利于强化非极性捕收剂在低阶煤表面的铺展;在研究范围内,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EO-4质量分数由0.5%增加到2.0%时,低阶煤表面的油膜厚度由10.89 nm增加到19.85 nm,说明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增加可以增强捕收剂分子与低阶煤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精煤产率由68.96%提升至70.91%,可燃体回收率由83.92%提升至85.82%,提高了低阶煤浮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表面活性剂 原子力显微镜 浮选 非极性捕收剂
下载PDF
高灰煤气化细渣的油类捕收剂浮选与难浮机理
8
作者 杨哲 黄根 +4 位作者 赵宇佳 王陆洋 孙小丽 廖寅飞 崔晓珂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3,共12页
高效分离煤气化细渣中的残碳和矿物是其高值化利用的前提,但气化细渣较差的可浮性成为其浮选分离面临的难题之一。以多喷嘴对置(OMB)水煤浆气化炉的煤气化细渣为对象,研究了油类捕收剂十二烷的浮选效果和气化细渣的难浮机理。通过傅里... 高效分离煤气化细渣中的残碳和矿物是其高值化利用的前提,但气化细渣较差的可浮性成为其浮选分离面临的难题之一。以多喷嘴对置(OMB)水煤浆气化炉的煤气化细渣为对象,研究了油类捕收剂十二烷的浮选效果和气化细渣的难浮机理。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发现气化细渣中芳香结构和侧链的含量相比煤炭样品的含量较少,且气化细渣表面存在较多含氧基团;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气化细渣矿物中包含多种亲水的氧化矿物。通过低温氮气吸附和压汞试验测量了气化细渣的孔隙特性,结果表明其孔隙在纳米到微米尺寸内均有大量分布;计算得到原矿样品的BET比表面积为62.03 m^(2)/g。通过粉末润湿试验和改进的Lucas-Washburn方程表征了水和十二烷对气化细渣粉末的润湿过程,试验发现气化细渣残碳相比水更易被十二烷润湿,而气化细渣尾矿更易被水润湿,但残碳和尾矿对水的润湿性差异较小;通过低场-H^(1)核磁共振的T_(2)反演图谱证明了油类捕收剂在孔隙中的吸附行为;油类捕收剂用量的增加和油滴粒径的减小导致孔隙药剂吸附量增加。油类捕收剂在气化细渣的浮选过程中大量进入孔隙而难以有效在残碳表面吸附,导致油类捕收剂的浮选作用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细渣 浮选 油类捕收剂 低场核磁 Lucas-Washburn方程
下载PDF
基于煤矸石中锂、镓元素赋存状态的高梯度磁选预富集试验
9
作者 孙逢帅 代世琦 +2 位作者 王磊 邢耀文 桂夏辉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62,共9页
我国山西、内蒙古部分矿区煤矸石中蕴藏着锂、镓等战略性关键金属,其锂、镓元素富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煤矸石中锂、镓含量很低,直接浸出需消耗大量化学药剂,高效、经济的富集锂、镓元素仍存在很大挑战。为提高煤矸石中锂、镓富集效... 我国山西、内蒙古部分矿区煤矸石中蕴藏着锂、镓等战略性关键金属,其锂、镓元素富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煤矸石中锂、镓含量很低,直接浸出需消耗大量化学药剂,高效、经济的富集锂、镓元素仍存在很大挑战。为提高煤矸石中锂、镓富集效率,针对山西朔州地区煤矸石中锂、镓元素赋存状态和预富集方法展开研究。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法、矿物物相组成、矿物解离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光谱,研究了煤矸石中锂、镓元素的赋存状态,利用高梯度磁选探究通过抛除黄铁矿对煤矸石中锂、镓元素预富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煤矸石主要由高岭土、黄铁矿、石英、方解石、白云母等矿物组成,锂、镓元素主要赋存于硅酸盐类矿物中,黄铁矿中含量较少。原矿中锂质量分数146.37μg/g,镓质量分数25.04μg/g。通过磁选方法抛除黄铁矿可对煤矸石中锂、镓元素预富集,1000 mT时,预富集效果最佳,磁选尾矿中锂质量分数210.63μg/g,为原矿中锂含量的1.45倍,锂回收率88.00%。镓质量分数31.88μg/g,高于原矿中镓元素,镓回收率8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赋存状态 高梯度磁选
下载PDF
FeSO_(4)/K_(2)S_(2)O_(8)对微细粒高黏煤泥的化学调控助滤影响
10
作者 武晋川 樊民强 +2 位作者 刘爱荣 杨宏丽 毕海怡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220,共9页
含大量高灰细泥的煤泥水在沉降浓缩阶段通常会添加大量高分子聚丙烯酰胺(PAM),加速细粒煤的沉降,但PAM的过量使用使浓缩机底流更加黏稠,导致压滤周期延长。通过向含大量高分子PAM的矿浆中添加无机盐FeSO_(4)、K_(2)S_(2)O_(8)溶液,进行... 含大量高灰细泥的煤泥水在沉降浓缩阶段通常会添加大量高分子聚丙烯酰胺(PAM),加速细粒煤的沉降,但PAM的过量使用使浓缩机底流更加黏稠,导致压滤周期延长。通过向含大量高分子PAM的矿浆中添加无机盐FeSO_(4)、K_(2)S_(2)O_(8)溶液,进行不同药剂用量下煤泥的压滤试验,对药剂添加前后PAM溶液和含PAM矿浆的黏度、颗粒表面电性及颗粒团聚形态进行测试分析,探讨FeSO_(4)、K_(2)S_(2)O_(8)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FeSO_(4)、K_(2)S_(2)O_(8)可降解矿浆中的大分子PAM,降低矿浆黏度,形成松散的大絮体,提高速度,缩短压滤周期,降低滤饼含水率。由于FeSO_(4)兼具对PAM的化学降解和对微细颗粒的凝聚作用,其助滤效果优于K_(2)S_(2)O_(8)。当FeSO_(4)用量为1000 g/t时矿浆黏度降低482 mPa·s,压滤时间缩短70.97%,滤饼含水率降低2.31%。FeSO_(4)价廉易得,可在选煤厂高泥化煤泥脱水助滤上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黏煤泥 加压过滤 无机盐 黏度 降解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11
作者 王方略 张力雯 +3 位作者 张东晨 徐敬尧 吴学凤 邓胜松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9-264,共6页
为模拟实际选煤过程中产生的含聚污水,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选择COMPASS II力场,分别对含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的水溶液体系和含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HPAM)的水溶液体系进行模拟。通过分析聚合物的平衡构象、均方位移曲线、径向分... 为模拟实际选煤过程中产生的含聚污水,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选择COMPASS II力场,分别对含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的水溶液体系和含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HPAM)的水溶液体系进行模拟。通过分析聚合物的平衡构象、均方位移曲线、径向分布函数、扩散轨迹及均方回转半径等,进一步探究聚丙酰胺(PAM)水溶液的微观结构与高分子溶液性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NPAM在溶液中形成疏水内核球体而悬浮,而HPAM在溶液底部聚集;含HPAM的水溶液中水分子比含NPAM的水溶液中水分子扩散系数较大;HPAM表面与附近水分子作用数较多,形成强氢键;HPAM在溶液中水分子位移和活动范围都比NPAM中水分子大;在水溶液中NPAM比HPAM更好地舒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扩散系数 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HPAM) 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 含聚污水
下载PDF
高含量重密度组分煤重介质旋流器分选特性研究
12
作者 赵龙 朱学帅 +4 位作者 韦鲁滨 王保强 陈江涛 吴冰斌 官长平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5,共8页
为了提高重介质旋流器对高含量重密度组分难选原煤的分选效率,设计了新型重介质旋流器模型装置,建立了颗粒在离心旋转流场中沉降分离数学模型,采用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新型重介质旋流器的分选特性,揭示高含量重密度组分难选... 为了提高重介质旋流器对高含量重密度组分难选原煤的分选效率,设计了新型重介质旋流器模型装置,建立了颗粒在离心旋转流场中沉降分离数学模型,采用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新型重介质旋流器的分选特性,揭示高含量重密度组分难选煤分选特性随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探索影响新型重介质旋流器流场工作悬浮液动态稳定性的因素及重产物排料输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重介质旋流器分选高含量重密度组分煤时,底流重产物排料能力强、处理量大;离心旋流场中的悬浮液密度梯度分布小、密度相对均匀,底流与溢流密度差值较低,流场中悬浮液稳定性更强;入料的压力与悬浮液动态稳定性、分选精度及重产物排料效率直接相关,随着入料的压力增大,底流、溢流口排出悬浮液密度差值增大,可能偏差E值降低,分选精度提高,重产物排出量升高;当入料的压力为25 kPa时,实际分选密度为1.666 g/cm^(3),可能偏差E值为0.09 g/cm^(3),重产物产率为75.23%。本研究为高含量重密度组分煤的分选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介质旋流器 重密度组分 分选特性 重介质悬浮液 分配曲线
下载PDF
S-FHMC710型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在吕家坨选煤厂的应用
13
作者 郑庆学 魏立勇 +1 位作者 张国强 宋光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2期12-18,共7页
吕家坨矿选煤厂为了解决粗煤泥分选效果差的问题,采用S-FHMC710型超级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分选粗煤泥,并通过工业性试验对超级煤泥重介质旋流器进行工艺性能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大于0.5 mm粒级可能偏差0.050 kg/L,数量效率99.64%;0.50~... 吕家坨矿选煤厂为了解决粗煤泥分选效果差的问题,采用S-FHMC710型超级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分选粗煤泥,并通过工业性试验对超级煤泥重介质旋流器进行工艺性能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大于0.5 mm粒级可能偏差0.050 kg/L,数量效率99.64%;0.50~0.25 mm粒级可能偏差0.060 kg/L,数量效率98.76%;0.25~0.10 mm粒级可能偏差0.087 kg/L,数量效率96.99%,有效分选下限达到0.10 mm。该超级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应用效果良好,对于提高精煤质量、产率和选煤厂经济效益具有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煤厂 粗煤泥分选 煤泥重介质旋流器 可能偏差 数量效率 分选下限
下载PDF
粗糙度对贫瘦煤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14
作者 熊鹏 董宪姝 +3 位作者 叶贵川 孙玉金 樊玉萍 江宁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7-204,共8页
表面粗糙度对煤的可浮性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捕收剂和粗糙度协同作用对煤表面润湿性的影响,采用四种不同目数的砂纸对煤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并使用粗糙度测量仪表征其表面特性。采用接触角与相互作用测量仪分析表面粗糙度对煤天然润... 表面粗糙度对煤的可浮性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捕收剂和粗糙度协同作用对煤表面润湿性的影响,采用四种不同目数的砂纸对煤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并使用粗糙度测量仪表征其表面特性。采用接触角与相互作用测量仪分析表面粗糙度对煤天然润湿性和油酸钠改性后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天然煤表面粗糙度的增加,接触角减小。由于接触线的增加,水滴与煤表面之间的扩散力增大。当粗糙度分别为0.32、1.02、1.82、2.38μm时,水与煤表面之间的扩散力分别为159.00、177.82、200.99、209.60μN。而经低浓度(120 mg/L)油酸钠改性后,随着粗糙度的增加,煤表面的接触角增大,扩散力减小,扩散力分别为149.11、146.40、134.06、124.27μN。但当油酸钠浓度达到320 mg/L时,随着粗糙度的增加,接触角反而迅速减小,扩散力迅速增大,扩散力分别为174.21、211.05、244.37、288.51μN。粗糙度的增大会增加天然煤表面的润湿性,低浓度的油酸钠改性和表面粗糙化可提高煤表面疏水性,然而,过量的药剂会增强煤表面的润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浮选 表面粗糙度 扩散力 接触角 疏水性
下载PDF
十二醇对黑龙关难浮煤泥浮选的强化作用研究
15
作者 韩雪莲 李志红 +3 位作者 樊民强 杨宏丽 薛春丽 毕海怡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280-283,共4页
为提高难浮煤泥的精煤回收率,以黑龙关煤泥为研究对象,选用正癸醇、十二醇、十四醇三种长链脂肪醇,采用直接添加和与煤油复配的方式,进行了浮选试验。借助接触角、XPS、润湿热,分析了长链脂肪醇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独添加还... 为提高难浮煤泥的精煤回收率,以黑龙关煤泥为研究对象,选用正癸醇、十二醇、十四醇三种长链脂肪醇,采用直接添加和与煤油复配的方式,进行了浮选试验。借助接触角、XPS、润湿热,分析了长链脂肪醇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独添加还是配制成复合捕收剂,十二醇的浮选效果最好,复配可以节省药剂用量。在捕收剂用量2 kg/t时,与煤油相比,15%比例复配药剂可将精煤产率提高23.89%,尾煤灰分提高9.53%,可燃体回收率提高28.23%。此外,十二醇处理过的煤泥接触角增加12.44°,润湿热降低5.37 J/g,亲水基团O—C=O含量降低3.25%。十二醇通过降低煤粒亲水性官能团含量,提高煤粒表面疏水性,十二醇复配药剂通过十二醇极性成分和煤油非极性成分的协同作用增大煤表面疏水面积提高浮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浮煤 浮选 十二醇 复配 促进作用
原文传递
稀缺主焦煤高效重介分选工艺在吕家坨矿选煤厂的应用
16
作者 郑庆学 石伟 +2 位作者 丁卫清 李小刚 赵永喜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4期5-9,共5页
针对吕家坨矿选煤厂原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入选原煤煤质特性,采用超宽粒级原煤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选煤工艺、新型煤泥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技术-反分流分选工艺、粗精煤泥两段弧形筛组合脱泥回收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工艺系统指... 针对吕家坨矿选煤厂原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入选原煤煤质特性,采用超宽粒级原煤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选煤工艺、新型煤泥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技术-反分流分选工艺、粗精煤泥两段弧形筛组合脱泥回收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工艺系统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改造可提高综合精煤产率1.78%,增加税前利润10573.2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煤厂 分选工艺 超宽粒级 重介质旋流器 反分流 两段弧形筛
下载PDF
吕家坨选煤厂粗煤泥分选回收工艺改造
17
作者 魏立勇 宋光 +1 位作者 赵永喜 王海生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3期1-5,9,共6页
阐述了吕家坨选煤厂为解决原有粗煤泥分选与回收系统分选效果差、回收效率低的问题,采用超级煤泥重介质旋流器+两段弧形筛+煤泥离心机回收工艺,对原有粗煤泥分选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超级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对0.25~0.10 mm粒级分选可... 阐述了吕家坨选煤厂为解决原有粗煤泥分选与回收系统分选效果差、回收效率低的问题,采用超级煤泥重介质旋流器+两段弧形筛+煤泥离心机回收工艺,对原有粗煤泥分选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超级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对0.25~0.10 mm粒级分选可能偏差E pm低至0.087 kg/L,分选下限低至0.10 mm,两段精煤泥弧形筛筛分效率高达80.55%,增加精煤产率约0.6%,每年可给选煤厂增加税前利润3600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煤厂 粗煤泥 反分流工艺 超级煤泥重介质旋流器 弧形筛 煤泥离心机
下载PDF
稠密气固分选流化床介质颗粒团聚特性研究
18
作者 阳磊 刘尘旻 +3 位作者 吕冠男 董雅妮 席童 董良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1,共10页
为掌握介质颗粒的团聚特性,给形成均匀稳定的流化床层提供指导,分析了不同水分含量下0~300μm介质颗粒流化后的表观黏度,并研究了煤炭外水含量、介质粒度对颗粒团聚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含量越高、颗粒粒度越细,颗粒表观黏度越大;... 为掌握介质颗粒的团聚特性,给形成均匀稳定的流化床层提供指导,分析了不同水分含量下0~300μm介质颗粒流化后的表观黏度,并研究了煤炭外水含量、介质粒度对颗粒团聚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含量越高、颗粒粒度越细,颗粒表观黏度越大;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颗粒表观黏度逐渐下降。随着水分含量升高,各粒级颗粒团聚过程相似,粒级0~74μm、74~150μm、150~300μm颗粒形成稳定聚团所需水分含量分别为0.75%、1.0%、1.25%,即粒度越细所需水分含量越低。水分含量越高,聚团尺寸越大;粒度越小,聚团的尺寸分布跨度越宽。随着水分含量升高,煤粉混合后的二元加重质颗粒聚团尺寸在水分含量1.75%时明显增大,聚团尺寸分布跨度窄,表明二元加重质颗粒聚团对水分变化敏感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密气固分选流化床 磁铁矿粉 颗粒聚团 团聚特性 表观黏度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的煤矸石分选方法研究
19
作者 石亦琨 李峥 +2 位作者 李润田 党长营 曾志强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1,共8页
传统的煤矸石分选方法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以及安全性不足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目标检测算法的智能选矸已经成为矸石分选的重要研究方向。为实现矸石与煤块的高效分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与深度学... 传统的煤矸石分选方法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以及安全性不足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目标检测算法的智能选矸已经成为矸石分选的重要研究方向。为实现矸石与煤块的高效分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检测方法。该方法以YOLOv5s模型为基础,首先,在主干部分中加入卷积注意力模块(CBAM)用于提高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其次,在颈部网络部分采用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结构(BiFPN)来增强网络的多尺度特征融合,避免漏检与误检现象的发生;再次,在预测部分使用EIoU函数作为改进后模型的损失函数,以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最后,在训练前对原有数据集进行扩充,使模型的泛化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模型平均检测精度为95.3%,较原模型提高了2.1%,能够有效地替代人工分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分选 深度学习 YOLOv5s模型 BiFPN结构 损失函数
下载PDF
复合药剂强化浮选精煤加压脱水效果研究
20
作者 毕海怡 樊民强 +2 位作者 武晋川 李海鹏 韩雪莲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90,共8页
为了降低浮选精煤滤饼水分、加快成饼速度,选择分子量为700万的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L-64),采用分别添加和混合添加等加药方式,在实验室加压过滤系统进行了脱水试验。通过接触角测量、红外光谱测试、滤液表面... 为了降低浮选精煤滤饼水分、加快成饼速度,选择分子量为700万的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L-64),采用分别添加和混合添加等加药方式,在实验室加压过滤系统进行了脱水试验。通过接触角测量、红外光谱测试、滤液表面张力测量和絮团形态观测的方式研究复合加药强化脱水的机理。结果表明:PAM能加快脱水速度但降水效果一般,L-64能明显降低精煤水分但过滤速度一般;复合添加药剂能有效减少成饼时间和降低滤饼水分,相同药剂添加量的情况下,先加PAM后加L-64更有利于降低滤饼水分,先加L-64后加PAM更有利于减少成饼时间。提出了基于滤饼水分和成饼速度的双目标脱水效率强化水平评价模型,给出了复合药剂的最佳用量。复合加药能提高煤表面的疏水性,降低滤液表面张力,并且形成疏松透气性良好的絮团结构,有利于煤颗粒间毛细水的脱除,具有降低滤饼水分、提高过滤速度的双重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精煤脱水 滤饼水分 复合加药 加药方式 评价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