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炭地下气化渗透反应墙构建材料的吸附和渗流特性研究
1
作者 王凡 徐冰 +2 位作者 谌伦建 邢宝林 苏发强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煤炭地下气化(UCG)带来的地下水污染风险是限制其推广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渗透反应墙(PRB)修复技术是地下水原位修复的主要研究热点,而PRB材料特性是影响其正常运行的关键。本文首先探究了砂、有机膨润土、活性炭对UCG特征有机污染物... 煤炭地下气化(UCG)带来的地下水污染风险是限制其推广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渗透反应墙(PRB)修复技术是地下水原位修复的主要研究热点,而PRB材料特性是影响其正常运行的关键。本文首先探究了砂、有机膨润土、活性炭对UCG特征有机污染物苯酚的吸附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建的渗流实验系统研究了砂、有机膨润土、活性炭及其混合物的吸附和渗透特性对净化污染水的综合影响效果。结果表明:(1)有机膨润土对溶液中苯酚的吸附速率较快,可在10 min之内达到吸附平衡,但吸附容量较小(1.98 mg/g);活性炭对溶液中苯酚的吸附速率较慢,但吸附容量较大(2.22 mg/g)。(2)有机膨润土对苯酚的等温吸附可用Freundlich模型描述,模型参数k_(F)=0.040,n=1.207;活性炭对苯酚的等温吸附可用Langmuir模型描述,模型参数S_(max)=2.44 mg/g,k_(L)=0.125 L/mg。(3)砂和活性炭的渗透系数分别为1.006×10^(-3) m/s和4.761×10^(-2) m/s,砂与活性炭或有机膨润土混合可有效调节混合材料的渗透性,当砂与有机膨润土质量比由1∶1增大到3∶1时,其混合材料的渗透系数由2.624×10^(-6)增大至3.468×10^(-5) m/s;而砂与活性炭质量比由1∶1增大到3∶1时,其混合材料的渗透系数由1.379×10^(-3)减小至1.301×10^(-4)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污染地下水 渗透反应墙 渗流 等温吸附
下载PDF
陕北侏罗纪煤田煤矸石的特性与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小铭 艾锋 +3 位作者 李强 刘浪 张潇逸 雷青青 《陕西煤炭》 2024年第3期53-58,共6页
大宗固体废弃物是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核心领域,煤矸石作为国内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其综合利用是新时期无废城市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采用资料查阅、调研实践及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了解陕北侏罗纪煤田煤矸石的主... 大宗固体废弃物是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核心领域,煤矸石作为国内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其综合利用是新时期无废城市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采用资料查阅、调研实践及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了解陕北侏罗纪煤田煤矸石的主要来源及危害以及煤矸石基本特性的基础上,系统剖析煤矸石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同时,立足陕北实际,基于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循环发展理念,结合调研,提出煤矸石掺烧协同工业发电,煤矸石回填协同地质环境治理,煤矸石破碎协同土壤生态修复,煤矸石制备协同建材应用,地上-地下生态修复利用的思路和路径,为煤矸石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及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综合利用 土壤改良 侏罗纪煤田 榆林地区
下载PDF
导向槽定向水力压裂煤层增透强化瓦斯抽采技术及应用
3
作者 任仲久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7,共7页
针对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预抽瓦斯困难问题,提出导向槽定向水力压裂煤层增透技术,通过理论推导计算煤层段扩孔后塑性区分布,分析穿层钻孔煤层段水压裂缝的起裂与扩展,揭示导向槽定向水力压裂煤层增透的力学机制,研发导向槽定向水力压裂... 针对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预抽瓦斯困难问题,提出导向槽定向水力压裂煤层增透技术,通过理论推导计算煤层段扩孔后塑性区分布,分析穿层钻孔煤层段水压裂缝的起裂与扩展,揭示导向槽定向水力压裂煤层增透的力学机制,研发导向槽定向水力压裂煤层增透装备。在山西中兴煤矿进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水射流方法对穿层钻孔煤层段进行扩孔,使得煤中产生形似圆柱孔洞,穿层钻孔围岩塑性区半径与钻孔半径成正比,钻孔扩孔是增大塑性区范围的一种有效方法,裂隙扩展明显,瓦斯采出率提高。同时研发了一种导向槽定向水力压裂防突成套装备,主要部件有移动高压水力泵站、喷头、喷嘴、螺旋辅助排渣水射流高压钻杆、孔口防喷装置以及高压旋转接头,结合井下水力化作业远程监测和控制,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通过增透作业钻孔的方法,平均瓦斯浓度和瓦斯抽采混合量提高到常规孔的2.75倍和1.81倍,说明采取导向槽定向水力压裂措施的增透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射流扩孔 导向槽 定向水力压裂 煤层增透 瓦斯抽采
下载PDF
油页岩半焦基矿物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研究
4
作者 卢晓花 周存顺 +1 位作者 朱应龙 张军良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将油页岩半焦进行碳化后生产出的矿物生物炭与秸秆生物炭进行理化性能对比分析,并在甘肃省马军坪、张掖、白银3地的试验田进行了相关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物生物炭比表面积较大、孔径小、具有一定疏水性,与秸秆生物炭类似,含有较... 将油页岩半焦进行碳化后生产出的矿物生物炭与秸秆生物炭进行理化性能对比分析,并在甘肃省马军坪、张掖、白银3地的试验田进行了相关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物生物炭比表面积较大、孔径小、具有一定疏水性,与秸秆生物炭类似,含有较高的养分,作为土壤改良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肥力,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透气性、透水性及保水能力,作为农业或其他工业产品原料安全可行;在碱性土壤中施用后,会对土壤酸碱度下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增施矿物生物炭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水溶性钙含量,可为矿物生物炭在甘肃省不同属性土壤改良、农田种植中规模化应用、构建高标准高质量农田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半焦 矿物生物炭 理化指标 土壤改良剂
下载PDF
煤气化灰渣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吴彬 刘春 《陕西煤炭》 2024年第3期104-108,共5页
煤气化工艺是实现煤炭清洁利用有效途径,由于煤气化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以及装备性能差,煤气化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煤气化灰渣等固体废弃物。介绍煤气化灰渣的来源和带来的环境问题,分析煤气化灰渣的成分和矿物组成;对比分析煤气... 煤气化工艺是实现煤炭清洁利用有效途径,由于煤气化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以及装备性能差,煤气化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煤气化灰渣等固体废弃物。介绍煤气化灰渣的来源和带来的环境问题,分析煤气化灰渣的成分和矿物组成;对比分析煤气化灰渣活化的3种方法(机械、水热和碱熔融活化)之间的差别;综述煤气化灰渣资源化利用的研究现状,主要在建筑材料(水泥骨料、添加剂)、橡胶和塑料填料、生态修复(土壤、水体)、组分提取利用(残碳、硅、铝)、制备孔材料(活性炭、沸石、碳硅复合材料)等方面进行总结概述,对存在的问题和利用趋势分别进行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灰渣 资源化利用 介孔材料 吸附材料 组分提取
下载PDF
塔山煤矿井下煤矸智能分选方案设计
6
作者 张宪良 秋丰岐 《陕西煤炭》 2024年第5期85-88,共4页
为解决塔山煤矿矸石无效提升的问题,实现矿井的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根据塔山煤矿实际开采现状及生产系统,结合煤矸智能分选系统布置原则,提出将井下煤矸智能分选系统布置在井底搭接硐室附近。同时,通过对塔山煤矿生产能力及原煤粒径... 为解决塔山煤矿矸石无效提升的问题,实现矿井的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根据塔山煤矿实际开采现状及生产系统,结合煤矸智能分选系统布置原则,提出将井下煤矸智能分选系统布置在井底搭接硐室附近。同时,通过对塔山煤矿生产能力及原煤粒径进行分析,结合智能分选系统的分选能力,对系统的设备布置方案及主要设备选型进行设计,实施井下煤矸智能分选后可解决矿井的矸石无效提升问题,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并为类似条件矿井进行井下煤矸分选提供相关设计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山煤矿 煤矸智能分选 系统布置位置 分选能力
下载PDF
中国煤炭去产能的水资源协同效益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林刚 付晶莹 +1 位作者 江东 赵亚楠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7-196,共10页
关闭/退出矿井是落实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评估煤炭去产能过程中产生的水资源协同效益,揭示关闭/退出矿井的时空演变特征,... 关闭/退出矿井是落实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评估煤炭去产能过程中产生的水资源协同效益,揭示关闭/退出矿井的时空演变特征,以煤炭去产能为政策背景,通过调查2016—2022年间关闭/退出的矿井数量和产能,在分析关闭/退出矿井时空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煤炭开采、洗选阶段与水资源相关的矿井水量、耗水量和废水量系数,定量化分析煤炭去产能带来的水资源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016—2022年中国涉煤省份关闭/退出矿井共4027个,退出产能8.75亿t,关闭/退出矿井数量集中在长江上游区域,煤炭去产能密度高的区域集中在黄河“几”字弯。同时,煤炭去产能减少浪费水资源总量约30亿t,高于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湖的容积,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约为461.65亿元。水资源协同效益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等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本研究定量化分析煤炭去产能的水资源协同效益,并探讨了废弃矿井水资源的利用方向,可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和“双碳”目标下煤炭退出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去产能 煤炭退出 水资源 矿井水 协同效益
下载PDF
基于聚类算法的动力用煤资源质量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
8
作者 谈鹏菲 顾承串 +2 位作者 詹润 吴基文 顾佳一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5,共10页
为了快速、准确评价淮南煤田动力用煤资源的等级,达到合理开发利用优质动力用煤资源的目的,基于淮南煤田钻孔煤质大数据库,选取8煤层作为研究对象,将煤的发热量、灰分、硫分、挥发分、软化温度和哈氏可磨性作为动力用煤资源质量评价的... 为了快速、准确评价淮南煤田动力用煤资源的等级,达到合理开发利用优质动力用煤资源的目的,基于淮南煤田钻孔煤质大数据库,选取8煤层作为研究对象,将煤的发热量、灰分、硫分、挥发分、软化温度和哈氏可磨性作为动力用煤资源质量评价的基础指标。基于GIS平台,利用ISODATA算法对研究区动力用煤资源进行聚类,深入挖掘煤质数据信息。结合熵权法确定出每一簇类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综合指数法实现动力用煤资源优劣等级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淮南煤田8煤层动力用煤资源聚类可分为三类,第二簇类动力用煤资源质量最好,其次为第三簇类,第一簇类质量相对较差。其中,第二簇类中优质煤占比最多,第三簇类以中质煤为主,第一簇类则以中质煤、低质煤为主。这为今后淮南煤田动力用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指导,并拓展了煤田煤质数据库的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用煤 聚类分析 煤炭质量评价 综合指数法 淮南煤田
下载PDF
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标准应用研究
9
作者 程坤 刘具 +2 位作者 王猛 张锟 仝莉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随着我国煤炭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通过系统研究煤炭资源“三率”标准历史沿革和指标要求,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三率”标准应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煤炭行业产业政策和... 随着我国煤炭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通过系统研究煤炭资源“三率”标准历史沿革和指标要求,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三率”标准应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煤炭行业产业政策和发展趋势,从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推动政策落地、加快推动技术创新、深入研究“三率”指标等方面,研究提出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标准应用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 开发利用 “三率”标准 应用建议
下载PDF
BGL气化过程中煤热解特性数值分析与研究
10
作者 张利合 许德平 +1 位作者 徐振刚 王永刚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232-241,共10页
厘清煤颗粒热解的内部温度变化和挥发分析出规律,是优化炉体结构和操作参数、进一步提升BGL煤气化经济性的基础。本文通过剖析BGL煤气化热解过程构建了煤颗粒热解模型,并利用文献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合理性。模型求解采用解耦算法,其中... 厘清煤颗粒热解的内部温度变化和挥发分析出规律,是优化炉体结构和操作参数、进一步提升BGL煤气化经济性的基础。本文通过剖析BGL煤气化热解过程构建了煤颗粒热解模型,并利用文献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合理性。模型求解采用解耦算法,其中传热模型采用追赶法,热解动力学模型采用4阶单步递推法,环境温度由移动床一维模型计算。模拟结果表明:BGL煤气化热解终温较高,颗粒内部径向温度变化大;粒径取10mm,热解终温计算值1372K,煤颗粒表面和中心温差峰值计算值338K;粒径取40mm,相应计算值分别为1412K和381K;煤颗粒挥发分析出过程与气固非催化缩核反应过程相似,印证了煤热解过程受传热过程控制;热解动力学的描述以FZ通用热解模型适应性更好;移动床一维模型预测BGL煤气化热解层高度时,热解蒸发模型优于FZ通用热解模型,预测值为0.6165m,与搅拌器运行情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GL煤气化 煤颗粒 热解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三中台架构的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平台
11
作者 程国建 《能源与环保》 2023年第4期228-232,共5页
为了提高煤矿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和保障煤矿高效安全生产,通过基于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和AI中台的三中台架构研发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平台,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和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结果表明,AI中台使用特征工程完成数据预处理、特征选择... 为了提高煤矿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和保障煤矿高效安全生产,通过基于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和AI中台的三中台架构研发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平台,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和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结果表明,AI中台使用特征工程完成数据预处理、特征选择、降维等工作,融合多源异构数据,可以提升数据质量,并对数据进行分类和聚类,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挖掘数据价值;微服务架构体系技术以组件化的方式分解多个服务,使数据和信息在各要素间、各系统间的无缝传递。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平台能够快速构建业务应用,解决数据的价值传递、业务系统协同等难题,满足煤矿智能化和大数据的深度融合与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技术管理 三中台架构 数据融合 服务能力共享 赋能技术
下载PDF
不同孔隙压力和围压下煤岩渗透及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付佳乐 李波波 +3 位作者 高政 吴学海 王忠晖 许江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0-159,共10页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增大,煤岩力学性质响应和瓦斯运移机制变得异常复杂。为探究工程上先抽后采一体化作业下煤岩损伤演化规律和瓦斯渗流机制,以重庆松藻煤矿K2煤层型煤试样为研究对象,利用含瓦斯煤热-流-固耦合三轴伺服渗流装置,对同...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增大,煤岩力学性质响应和瓦斯运移机制变得异常复杂。为探究工程上先抽后采一体化作业下煤岩损伤演化规律和瓦斯渗流机制,以重庆松藻煤矿K2煤层型煤试样为研究对象,利用含瓦斯煤热-流-固耦合三轴伺服渗流装置,对同一试件先后进行了降孔隙压力渗流试验和三轴压缩-渗流试验。根据弹塑性理论,推导表征煤岩全应力应变关系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进一步构建考虑损伤作用下煤岩渗透率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降孔隙压力渗流试验中,恒定外应力条件下的煤岩渗透率随孔隙压力降低呈现出先平缓上升后急剧上升趋势。在此过程中,煤岩渗透率变化受有效应力和瓦斯解吸相互竞争影响;在三轴压缩-渗流试验过程中,不同围压下煤岩变形阶段特征基本相似,随着围压增大,煤岩力学性质得到强化。煤岩渗透率曲线随轴向应变增大呈负指数函数变化;损伤变量曲线和塑性应变曲线随轴向应变增大均呈现先缓慢升高后急剧升高趋势,损伤演化过程与煤岩变形破坏各阶段全应力应变曲线相对应;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所建损伤本构模型和渗透率模型的合理性,表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煤岩变形阶段特征及瓦斯渗流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孔隙压力 渗透率 损伤变量 塑性应变
下载PDF
纤维素与褐煤共热解协同规律
13
作者 高丽慧 胡明 +2 位作者 柴娜 李玲妮 李树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740-747,共8页
生物质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有机燃料,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可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问题。目前生物质与低阶煤的共热解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为解析生物质组分与褐煤共热解过程的协同作用规律,以生物质主要组成纤维素和蒙东褐... 生物质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有机燃料,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可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问题。目前生物质与低阶煤的共热解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为解析生物质组分与褐煤共热解过程的协同作用规律,以生物质主要组成纤维素和蒙东褐煤为研究对象,以热重红外联用仪(TG-FTIR)为实验手段,进行纤维素和褐煤的单独热解和不同掺混比例下混合样品的热解动力学特性(加热速率为10、25和50℃/min)及气体析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组分可提高纤维素-褐煤混合物的热解活性,使混合物共热解过程中热解失重峰速率高于理论热解失重峰速率;同时,分布活化能模型(DAEM)可较好的应用于纤维素-褐煤混合物活化能的计算,且纤维素的加入可降低共热解过程中纤维素-褐煤混合物的反应能垒,使混合物在不同质量转化率下的表观活化能低于理论活化能。此外,共热解过程中小分子气体(CH_(4)、CO_(2)和CO)的析出峰值温度(400~420℃)与纤维素的气体析出温度相一致,且气体析出量高于理论值。随着混合物中纤维素比例的增加,气体实际析出量与理论计算量之间的差值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当纤维素与褐煤的掺混比例为6∶4时,混合物C/L(6∶4)的气体释放量最高。因此,生物质与褐煤的共热解过程中,纤维素组分对混合物的共热解过程具有正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褐煤 共热解 协同效应
下载PDF
从论文发表看国内外AMM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作者 孟祥昊 杨兆彪 +3 位作者 秦勇 杨彦群 董志勇 王家琛 《中国煤炭地质》 2023年第3期1-11,共11页
废弃矿井煤层气(AMM)开发兼具经济及环保效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期刊核心合集数据库,系统地检索了关于AMM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了200篇论文的分布特征,归纳了近20年国内外关于AMM的发展现状及研究... 废弃矿井煤层气(AMM)开发兼具经济及环保效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期刊核心合集数据库,系统地检索了关于AMM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了200篇论文的分布特征,归纳了近20年国内外关于AMM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内容,探讨了AMM的研究不足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国内外AMM论文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在中国近5年论文上升趋势明显,说明AMM研究逐渐成为国际研究热点;(2)中国AMM研究较多的科研院校为中国矿业大学,其次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境外研究AMM较多国家为美国、波兰、德国、英国等国,研究机构较多的为波兰的AGH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3)20年来国内外主要研究方向为AMM资源潜力评估、AMM扰动储层描述及富集规律研究、开采技术优化、气体泄漏监测、气源成因探究等方面。通过综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得出采空区煤层气多动态汇集于采空区上部裂隙带;废弃矿井资源量评估方法国外主要采用下降曲线法,国内主要基于物质平衡原理和资源叠加原理形成多种评估方法;国外主要研究方向多集中于甲烷成因来源、资源评估方法的改进以及环境评估监测。最后指出AMM生物成因气贡献的确定、AMM动态富集分布规律的认识、资源量估算模型方法改进,环境风险评估,AMM开发地质—工程—环境一体化评价体系的制定是今后的重要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煤层气 论文分布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BP-TOPSIS法的煤炭资源安全综合评价
15
作者 周浪 王子一 +1 位作者 马振乾 郑行行 《矿业工程研究》 2023年第1期48-53,共6页
为更合理地综合评价煤炭资源安全,采用最小鉴别信息方法,从长期煤炭资源和短期煤炭资源两个维度,研究煤炭储量、煤炭产业发展水平、环境可持续性、煤炭供应、煤炭需求和煤炭进出口这6个方面对煤炭资源安全的影响,建立基于改进的BP-TOPSI... 为更合理地综合评价煤炭资源安全,采用最小鉴别信息方法,从长期煤炭资源和短期煤炭资源两个维度,研究煤炭储量、煤炭产业发展水平、环境可持续性、煤炭供应、煤炭需求和煤炭进出口这6个方面对煤炭资源安全的影响,建立基于改进的BP-TOPSIS法的煤炭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并用实际工程案例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结果表明:2004年—2008年,煤炭需求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煤炭供应链得到改善;2009年—2012年,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煤炭供应关系的改善导致煤炭库存过剩;2013年—2014年,我国经济状况不良,煤炭经济呈现小幅度下降趋势;2015年—2019年,煤炭进口和煤炭行业投资下降,进而缩小了煤炭供需量的差距,煤炭经营利润得到提升.同时,环境保护对煤炭资源安全有积极稳定的作用,应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推动环境保护政策的出台,该研究可为煤炭资源安全生产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安全 综合评价 TOPSIS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智慧煤矿2025情景目标和发展路径 被引量:466
16
作者 王国法 王虹 +5 位作者 任怀伟 赵国瑞 庞义辉 杜毅博 张金虎 侯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5-305,共11页
智慧矿山是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行业发展质量的核心驱动力,是矿山技术发展的最高形式。基于数字矿山技术发展现状,结合生产系统智慧化特征及要求,给出了智慧矿山概念及内涵: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 智慧矿山是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行业发展质量的核心驱动力,是矿山技术发展的最高形式。基于数字矿山技术发展现状,结合生产系统智慧化特征及要求,给出了智慧矿山概念及内涵: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机器人化装备等与现代矿山开发技术融合,形成矿山感知、互联、分析、自学习、预测、决策、控制的完整智能系统;到2025年,实现煤矿单个系统智能化向多系统智慧化方向发展,建立智慧生产、智慧安全及智慧保障系统的基本运行框架,初步形成空间数字化、信息集成化、设备互联化、虚实一体化和控制网络化的智慧煤矿第二阶段目标。实现矿井开拓、采掘、运通、洗选、安全保障、生态保护、生产管理等全过程智能化运行。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煤矿职业健康和工作环境根本改善,矿山生态恢复和保护全面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煤矿 数字矿山 情景目标 大数据 人工智能
下载PDF
水热法改性褐煤及含氧官能团与水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刘红缨 郜翔 +2 位作者 张明阳 朱彦敏 朱书全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4-289,共6页
利用水热法对蒙东褐煤进行了改性。通过微量热仪测定和分析了煤炭表面骨架大分子和各种官能团与水结合能的大小。结果表明,水热法改性后,褐煤中的羧基和羰基随温度升高显著降低,而羟基的变化比较复杂。计算得到了低阶煤中含氧官能团和... 利用水热法对蒙东褐煤进行了改性。通过微量热仪测定和分析了煤炭表面骨架大分子和各种官能团与水结合能的大小。结果表明,水热法改性后,褐煤中的羧基和羰基随温度升高显著降低,而羟基的变化比较复杂。计算得到了低阶煤中含氧官能团和煤炭表面骨架大分子亲水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羧基>酚羟基>羰基>煤炭表面骨架大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氧官能团 褐煤 水热法
下载PDF
煤沥青型焦制备与固结机理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永斌 钟强 +2 位作者 姜涛 李骞 徐斌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81-2188,共8页
以煤沥青为黏结剂,对焦粉型焦制备新工艺及其固结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助剂BJ可激发煤沥青中芳香烃等化合物的活性,使煤沥青常温下具有黏结性,实现型焦的冷压成型,其湿块2 m落下强度大于50次;超细磨填充料可填充煤沥青收缩产生... 以煤沥青为黏结剂,对焦粉型焦制备新工艺及其固结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助剂BJ可激发煤沥青中芳香烃等化合物的活性,使煤沥青常温下具有黏结性,实现型焦的冷压成型,其湿块2 m落下强度大于50次;超细磨填充料可填充煤沥青收缩产生的孔隙,充实煤沥青炭化骨架,强化型焦的炭化固结;煤沥青最大的热分解挥发速率和热缩聚速率分别出现在336℃和629℃,湿块经370℃挥发15 min及600℃炭化30 min后制备的型焦抗压强度达20 MPa;煤沥青在挥发和炭化中解脱除H和N等并吸收O缩聚形成C—C键的炭化骨架,其C与H的物质的量比由1.69提高至2.80,C与O的物质的量比由91.77降低至67.23;型焦炭化块主要由C及少量O构成,煤沥青形成的C—C键炭化骨架将焦炭颗粒牢固地黏结成块,使得型焦内部结构紧密、均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沥青 型焦 炭化骨架 固结机理
下载PDF
煤的微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李建涛 刘向荣 +3 位作者 皮淑颖 黄璐 李婷 杨旭东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20,共15页
国家战略安全决定了我国能源战略必须立足国内优势煤炭资源,走以煤代油、煤炭绿色转化之路。煤的微生物转化是煤炭,特别是低阶煤洁净高效利用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并因其设备要求简单,转化条件温和,能耗低,产物利用价值高等优点,成为煤炭... 国家战略安全决定了我国能源战略必须立足国内优势煤炭资源,走以煤代油、煤炭绿色转化之路。煤的微生物转化是煤炭,特别是低阶煤洁净高效利用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并因其设备要求简单,转化条件温和,能耗低,产物利用价值高等优点,成为煤炭转化和清洁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文中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对微生物降解煤的研究状况,主要从煤种、溶煤微生物、影响微生物溶煤过程的因素、溶煤产物的分析和用途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微生物降解煤的前景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的微生物转化 降解 溶煤产物
下载PDF
型焦煤沥青粘结性能的强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钟强 杨永斌 +2 位作者 李骞 姜涛 戈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971-3976,共6页
煤沥青是焦粉成型最有效的粘结剂,为了提高型焦强度,采用配加添加剂和细化沥青来强化煤沥青粘结性能,同时对强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助剂BJ可显著强化煤沥青的粘结性能,使型焦湿块和炭化块强度均明显提高;添加BJ后的煤沥青由固... 煤沥青是焦粉成型最有效的粘结剂,为了提高型焦强度,采用配加添加剂和细化沥青来强化煤沥青粘结性能,同时对强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助剂BJ可显著强化煤沥青的粘结性能,使型焦湿块和炭化块强度均明显提高;添加BJ后的煤沥青由固体颗粒态转变为粘稠的胶体态,粘结方式由以固相粘结为主变为以液相粘结为主;对煤沥青进行细磨处理可降低煤沥青热挥发产生的大孔洞数量;与煤沥青共混共磨的超细磨焦粉可填充煤沥青热处理产生的孔隙,与煤沥青共炭化而强化煤沥青的炭化骨架;当煤沥青粒度细磨至粒度小于0.15 mm时,配加质量分数为2.0%的BJ和12%平均粒度为8.6μm的焦粉可显著强化煤沥青粘结性能,大幅度地提高型焦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焦 煤沥青 强化 超细焦粉 粘结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