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9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煤岩气地质特征与勘探突破
1
作者 赵喆 徐旺林 +8 位作者 赵振宇 易士威 杨威 张月巧 孙远实 赵伟波 史云鹤 张春林 高建荣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4-247,259,共15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煤岩分布、煤岩储层特征、煤质特征、煤岩气特征以及煤岩气资源和富集规律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评价其勘探潜力。研究表明:①煤岩气是有别于煤层气的优质天然气资源,在埋深、气源、储层、含气性、碳同位...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煤岩分布、煤岩储层特征、煤质特征、煤岩气特征以及煤岩气资源和富集规律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评价其勘探潜力。研究表明:①煤岩气是有别于煤层气的优质天然气资源,在埋深、气源、储层、含气性、碳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具有独特特征;②本溪组煤岩分布面积达16×10^(4)km^(2),厚度2~25m,以原生结构的光亮和半亮煤为主,挥发分和灰分含量低,煤质好;③中高阶煤岩TOC值为33.49%~86.11%,平均值为75.16%,演化程度高(Ro为1.2%~2.8%),生气能力强,气体稳定碳同位素值高(δ^(13)C_(1)值为-37.6‰~-16.0‰,δ^(13)C_(2)值为-21.7‰~-14.3‰);④深层煤岩发育气孔、有机质孔和无机矿物孔等基质孔隙,与割理、裂缝共同构成良好储集空间,储层孔隙度为0.54%~10.67%,平均值为5.42%,渗透率为(0.001~14.600)×10^(-3)μm^(2),平均值为2.32×10^(-3)μm^(2);⑤纵向上发育5种煤岩气聚散组合,其中煤岩-泥岩聚气组合与煤岩-灰岩聚气组合最为重要,封闭条件好,录井全烃气测峰值高;⑥构建了广覆式分布的中高阶煤岩持续生气、煤岩基质孔和割理裂缝规模储集、源-储一体赋存、致密岩盖层密闭封堵的煤岩气富集模式,存在煤岩侧向尖灭体、透镜体、低幅度构造、鼻状构造和岩性自封闭5种高效聚气类型。⑦依据煤岩气地质特征评价划分出8个区带,估算埋深超过2000m的煤岩气资源量超过12.33×10^(12)m^(3)。上述认识指导风险勘探部署,两口井实施后分别获得工业气流,推动进一步部署预探井和评价井,获得规模突破,提交超万亿方预测储量和超千亿方探明储量,对中国天然气效益增储和高效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气 煤层气 中高阶煤 割理 鄂尔多斯盆地 石炭系本溪组 风险勘探
下载PDF
中国大气田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的若干特征
2
作者 戴金星 倪云燕 +4 位作者 龚德瑜 黄士鹏 刘全有 洪峰 张延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3,共11页
勘探开发大气田是一个国家快速发展天然气工业的重要途径。1991年至2020年,中国新探明大气田68个,促进2020年产气1925×10^(8)m^(3),成为世界第4产气大国。基于中国70个大气田的1696个气样组分和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数据,获得中国大... 勘探开发大气田是一个国家快速发展天然气工业的重要途径。1991年至2020年,中国新探明大气田68个,促进2020年产气1925×10^(8)m^(3),成为世界第4产气大国。基于中国70个大气田的1696个气样组分和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数据,获得中国大气田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①δ^(13)C_(1)、δ^(13)C_(2)、δ^(13)C_(3)和δ^(13)C_(4)的最轻值和平均值,随分子中碳数逐增而变重,而δ^(13)C_(1)、δ^(13)C_(2)、δ^(13)C_(3)和δ^(13)C_(4)的最重值,随分子中碳数逐增而变轻。②中国大气田δ^(13)C_(1)值的分布区间为−71.2‰~−11.4‰,其中生物气δ^(13)C_(1)值的分布区间为−71.2‰~−56.4‰;油型气δ^(13)C_(1)值的分布区间为−54.4‰~−21.6‰;煤成气δ^(13)C_(1)值的分布区间为−49.3‰~−18.9‰;无机成因气δ^(13)C_(1)值的分布区间为−35.6‰~−11.4‰;根据这些数据编制了中国大气田的δ^(13)C_(1)值尺图。③中国天然气δ^(13)C_(1)值的分布区间为−107.1‰~−8.9‰,其中生物气δ^(13)C_(1)值为−107.1‰~−55.1‰;油型气δ^(13)C^(1)值为−54.4‰~−21.6‰;煤成气δ^(13)C_(1)值为−49.3‰~−13.3‰;无机成因气δ13C1值为−36.2‰~−8.9‰;根据上述数据编制了中国天然气的δ^(13)C_(1)值尺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气田 生物气 油型气 煤成气 无机成因气 烷烃气 碳同位素组成 δ_(13)C^(1)值尺
下载PDF
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生排烃史差异演化及成藏效应
3
作者 徐勤琪 张黎 +3 位作者 李斌 钟笠 张欣 周浩栋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0,共11页
针对塔河奥陶系油藏多相态油气富集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的问题,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再现了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热演化史、生烃史及典型剖面油气运聚过程。研究表明:塔河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从加里东早期进入成熟阶段,目前处于高成熟—湿气阶... 针对塔河奥陶系油藏多相态油气富集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的问题,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再现了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热演化史、生烃史及典型剖面油气运聚过程。研究表明:塔河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从加里东早期进入成熟阶段,目前处于高成熟—湿气阶段,发育断续埋藏、持续埋藏和长期浅埋藏3种热演化模式,分别对应油气并举双峰型、油强气弱型、单峰型3种生烃模式。烃源岩热演化差异致使奥陶系油气发育多期充注、垂向疏导、侧向调整改造的演化历史,油气相态呈现轻质油藏—中质油藏—重质油藏的有序分布格局。塔河地区不同构造带下寒武统烃源岩热演化具有由北西向南东递增的趋势,与油气相态差异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体现出“源控”特征,喜山期控制了现今油气藏分布。研究发现,塔河油田盐下、托甫台生烃强度高,喜山期生烃总量相对较大,可作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有利区。研究结果对塔河油田深层油气资源和目标评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埋藏史 热史 盆地模拟 成藏效应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川中中台山地区致密砂岩储层层序特征及有利区优选
4
作者 郑超 邱玉超 +5 位作者 文龙 李楠 吴长江 张晓丽 陈双玲 袁纯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2,共9页
川中中台山地区须三下亚段(须三下)层序构成差异性明显、河流相砂体横向变化较快,层序地层划分较为困难,进而影响优质储层的识别与刻画。为此,基于测井、录井和地震资料,分析中台山地区须三下层序特征,圈定不同朵页体的分布范围,对储层... 川中中台山地区须三下亚段(须三下)层序构成差异性明显、河流相砂体横向变化较快,层序地层划分较为困难,进而影响优质储层的识别与刻画。为此,基于测井、录井和地震资料,分析中台山地区须三下层序特征,圈定不同朵页体的分布范围,对储层有利区进行优选。结果表明:川中中台山地区须三下地层沉积继承了须二上亚段的地层特征,为东南高西北低、洼中隆的缓坡古构造背景,共识别出3期层序界面和2期湖泛面;致密砂岩储层矿物组分主要为岩屑和长石,孔隙类型以溶蚀孔隙、微裂缝为主;岩性组合主要有厚层砂岩组合、厚层砂夹薄层泥岩组合和厚层泥夹薄层砂岩组合三大类;结合高产井具有断裂、裂缝、储层发育,位于构造相对高部位的特征,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3类有利区。研究成果可为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参考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层序特征 储层预测 须三下 中台山地区
下载PDF
中基性火山岩多种叠前反演算法对比、优选及应用——以查干花地区火石岭组为例
5
作者 李瑞磊 曹磊 +2 位作者 樊薛沛 冯晓辉 李宁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5,共9页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叠前同时反演算法是基于各项同性水平介质的Zoeppritz方程近似表达式,但对于具有岩性横向变化快且纵向多期叠置特点的中基性火山岩储层,凝灰岩和沉凝灰岩具有相近的测井和地球物理响应,叠前同时反演在火山岩岩性、物性...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叠前同时反演算法是基于各项同性水平介质的Zoeppritz方程近似表达式,但对于具有岩性横向变化快且纵向多期叠置特点的中基性火山岩储层,凝灰岩和沉凝灰岩具有相近的测井和地球物理响应,叠前同时反演在火山岩岩性、物性的区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褶积模型正演定性分析火山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井上岩石物理分析火山岩储层岩性、物性敏感参数,通过模型试算和实际数据计算对比分析6种Zoeppritz方程近似的二项式和三项式叠前反演算法在该地区的适用性,从而优选出SMITH&GIDLOW,FATTI近似算法,输入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的反射系数进行叠前反演,应用叠前纵波阻抗反演结果对该地区凝灰岩进行预测,应用叠前密度反演结果对有效储层物性进行预测。支撑部署1口评价井,预测符合率为76.0%,部署1口水平井,预测符合率为84.6%,均获得工业气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反演 火山岩 地震响应 岩石物理 物性预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重力流砂岩长石溶蚀特征及控制因素
6
作者 祝海华 张秋霞 +4 位作者 董国栋 商斐 张釜源 赵晓明 张喜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及溶蚀实验,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重力流砂岩中长石溶孔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明确长石溶孔的形成与分布,为预测优质储集层分布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研究区... 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及溶蚀实验,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重力流砂岩中长石溶孔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明确长石溶孔的形成与分布,为预测优质储集层分布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研究区长7段砂岩中的长石经历3类成岩作用:长石次生加大、黏土以及方解石的交代、长石碎屑的溶蚀作用。(2)长7段致密砂岩中的长石溶蚀主要源于有机酸溶蚀,此外还受长石类型、长石早期蚀变程度以及砂岩中云母碎屑对有机酸的缓冲作用影响。(3)不同长石的溶蚀程度不同,表现为钾长石较斜长石易溶蚀,钾长石中正长石较微斜长石易溶,未蚀变的长石较早期高岭土或绢云母化的长石易溶蚀。(4)溶蚀实验显示云母的存在会抑制长石溶蚀,相同质量的云母对有机酸的消耗能力明显强于长石。(5)在云母含量低的情况下,长7段砂岩长石溶孔较为发育,储集层物性得以改善,而云母含量较高的地区长石溶孔则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砂岩 长石差异溶蚀 云母-长石溶蚀实验 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特征
7
作者 刘洪林 王怀厂 李晓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6,共8页
为寻找四川盆地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有利区,在开展流体包裹体检测、页岩微观孔隙观测、气泡变孔模拟等研究基础上,查明了泸州地区构造埋藏过程和生烃热演化过程,总结了泸州地区页岩气成藏特征和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泸州... 为寻找四川盆地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有利区,在开展流体包裹体检测、页岩微观孔隙观测、气泡变孔模拟等研究基础上,查明了泸州地区构造埋藏过程和生烃热演化过程,总结了泸州地区页岩气成藏特征和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在二叠纪—早三叠世生油,经历了中三叠世和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2次构造抬升,中三叠世抬升幅度有限,未导致大规模烃散失,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构造抬升晚于川东南且幅度小,利于页岩气保存;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发育,是由于中三叠世隆升时间短,强度小,未发生大规模排烃,大量液态烃保留在储集层中,有利于后期有机孔的大量形成,同时在晚三叠世—中白垩世,地层深埋发生液态烃裂解产气,地层广泛超压,有利于有机孔的后期保存;泸州地区三叠纪隆升虽然时间短、强度小,但是从模拟实验结果来看,可以导致原油稠化和气孔形成,对页岩气富集成藏有利。因此,发生在印支运动期的泸州地区的隆升造成原油稠化,有利于页岩气富集成藏;泸州地区地层抬升时间晚,页岩气散失时间短,低角度层理缝发育,而纵向裂缝少,均有利于形成超压页岩气富集区。提出的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富集成藏规律,对于指导其他同类型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泸州地区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页岩储集层 页岩气 孔隙成因 隆升 成藏
下载PDF
油藏不同开发阶段层面建模算法及实例
8
作者 左毅 宋静 +3 位作者 史卓丽 乔婧璇 祖秀然 郑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5,共8页
由于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特征及其研究目的不同,三维地质建模中层面建模采取的模拟方法和模型精度均有所区别。从三维地质建模角度出发,将油藏开发划分为油藏评价、新区建产和老区调整3个阶段,通过港东二区五断块层面模拟过程中各种模拟算... 由于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特征及其研究目的不同,三维地质建模中层面建模采取的模拟方法和模型精度均有所区别。从三维地质建模角度出发,将油藏开发划分为油藏评价、新区建产和老区调整3个阶段,通过港东二区五断块层面模拟过程中各种模拟算法分析及筛选,提出了层面模拟时,油藏评价阶段建模采用Kriging算法,网格精度为100 m×100 m×5.0 m;新区建产阶段建模采用Kriging算法或Global B-spline算法,网格精度为50 m×50 m×1.5 m;老区调整阶段建模采用Local B-spline算法或Converging average算法,网格精度为10 m×10 m×0.5 m,使层面模拟结果更符合地质情况及研究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开发 阶段划分 层面建模 模拟算法 标准层面 油藏评价 新区建产 老区调整
下载PDF
中西非裂谷系富油凹陷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9
作者 窦立荣 史忠生 +1 位作者 庞文珠 马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基于地震、钻井、烃源岩测试分析等资料,对中西非裂谷系主要盆地富油凹陷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未来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中非裂谷系发育下白垩统湖相优质烃源岩,西非裂谷系发育上白垩统陆源海相优质烃源岩,两类烃源岩为中西... 基于地震、钻井、烃源岩测试分析等资料,对中西非裂谷系主要盆地富油凹陷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未来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中非裂谷系发育下白垩统湖相优质烃源岩,西非裂谷系发育上白垩统陆源海相优质烃源岩,两类烃源岩为中西非裂谷系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中西非裂谷系发育包括基岩在内的多套储集层,并存在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3套区域盖层。晚中生代以来,受中非剪切带右旋走滑作用等地球动力学因素的影响,中西非裂谷系不同方向的盆地在裂谷作用期次、区域盖层发育层段、圈闭类型及成藏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北东—南西向盆地主要保存了早白垩世一期裂谷层序,区域盖层位于下白垩统裂陷期地层内,形成反转背斜、花状构造及基岩潜山等圈闭类型,发育“源储一体、源内成藏”及“源上储下、源下成藏”两种成藏模式;北西—南东向盆地具有多期裂谷叠置特征,发育上白垩统和古近系区域盖层,形成披覆背斜、断背斜、反向断块等圈闭类型,以“源下储上、源上成藏”为主要成藏模式。多期叠置裂谷盆地的源内成藏组合、强反转盆地的源内岩性油藏及页岩油是中西非裂谷系盆地未来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区域盖层 圈闭类型 成藏模式 富油凹陷 中非剪切带 中西非裂谷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天然气成因及分布特征
10
作者 徐田武 张成富 +1 位作者 杨斌 张洪安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6-282,共7页
针对东濮凹陷高热演化程度区天然气成因复杂,天然气富集规律及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等问题,文中利用聚类分析、生烃模拟实验等手段,对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存在油型气、煤成气及混合气3大类天然气。其... 针对东濮凹陷高热演化程度区天然气成因复杂,天然气富集规律及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等问题,文中利用聚类分析、生烃模拟实验等手段,对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存在油型气、煤成气及混合气3大类天然气。其中:油型气包括低熟油型气(Ro介于0.5%~1.2%)、中熟油型气(Ro介于1.2%~1.6%)和高熟油型气(Ro介于1.6%~2.0%),依次分布于构造顶部、斜坡带、洼陷带;煤成气Ro介于2.0%~3.0%,包括源外高熟煤成气和源内高熟煤成气;而混合气主要分布在高热演化烃源灶的大断裂周围。通过对主力生气区分析发现,油型气和煤成气对应的烃源岩主力生气深度分别介于4000~5000,5000~7000 m,空间上具有接力特征。东濮凹陷天然气富集程度与生烃洼陷的热演化程度关系密切,中、高热演化洼陷(Ro介于1.0%~3.0%)将是渤海湾盆地和东濮凹陷未来天然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型气 煤成气 主力生气区 天然气富集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砂岩缝合线特征及成因
11
作者 齐荣 林畅松 +2 位作者 黄国家 杨香华 张曼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4,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太原组砂岩中广泛发育缝合线构造,缝合线成因机理复杂,且会对砂岩储层的物性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岩芯观察,并通过能谱、扫描电镜、X衍射及铸体薄片等综合分析,揭示了太原组砂岩缝合线的几何形态、矿物组成及其成因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太原组砂岩中广泛发育缝合线构造,缝合线成因机理复杂,且会对砂岩储层的物性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岩芯观察,并通过能谱、扫描电镜、X衍射及铸体薄片等综合分析,揭示了太原组砂岩缝合线的几何形态、矿物组成及其成因机理。研究表明,太原组砂岩缝合线振幅大小差异明显,可划分出波浪型、尖峰型、长方柱型、复合型及网状交织型5种类型。缝合线物质组成主要包括有机碳、石英、伊利石、高岭石、黄铁矿、金红石和锆石,黏土矿物中伊利石的含量远高于围岩,而高岭石含量远低于围岩。缝合线内有机质与黏土矿物具有典型的沉积成因标志,它们可以作为硅质迁移与沉淀的催化剂,导致缝合线内及两侧砂岩孔隙中的硅质沉淀和碎屑石英颗粒的增生。这些缝合线构造是埋藏过程中沉积有机质压溶的产物,是沉积黏土矿物与有机质成岩作用的综合响应。缝合线相关的硅质沉淀与石英加大是研究区太原组石英砂岩致密的主要因素,但沿缝合线易发育裂缝,起到改善岩石渗透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线构造 石英砂岩 有机质成岩作用 太原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相发育特征——以吉林省九台地区野外露头为例
12
作者 沈艳杰 李钧如 +2 位作者 张立亚 周洋 程日辉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4-236,共13页
为了解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类型、火山岩相类型及成因模式的复杂性、相关性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对于油气勘探的意义,利用野外露头、钻井资料、岩石薄片等多种地质资料,识别火山岩类型,划分火山岩相,分析了火山岩相成因特征。结果表明:①... 为了解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类型、火山岩相类型及成因模式的复杂性、相关性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对于油气勘探的意义,利用野外露头、钻井资料、岩石薄片等多种地质资料,识别火山岩类型,划分火山岩相,分析了火山岩相成因特征。结果表明:①营城组发育4大类火山岩类型,即熔岩、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及碎屑沉积岩;②营城组野外露头划分了5种岩相类型,即火山口—火山通道型、火山口—破火山口型,近火山口—火山斜坡型、火山斜坡型和火山穹窿型;③建立了2类火山岩相成因模式,火山口堆积成因模式和火山斜坡成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九台地区 营城组 火山岩 火山岩相 成因模式
下载PDF
基于多层残差网络的地震提频处理在薄储集层识别中的应用
13
作者 张文起 李春雷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基于多层残差网络的地震提频处理方法,通过智能化网络将测井高频信息与地震数据相结合,能有效提升纵向分辨率,保持横向连续可追踪,利于薄储集层识别。针对AMH地区常规处理的地震数据仅能识别厚度大于30 m的碳酸盐岩层,无法有效识别厚度... 基于多层残差网络的地震提频处理方法,通过智能化网络将测井高频信息与地震数据相结合,能有效提升纵向分辨率,保持横向连续可追踪,利于薄储集层识别。针对AMH地区常规处理的地震数据仅能识别厚度大于30 m的碳酸盐岩层,无法有效识别厚度较小的薄储集层的问题,提出基于多层残差网络的地震提频处理方法,以井旁地震振幅作为训练数据,测井相对波阻抗作为训练标签,利用深度学习网络多层残差网络开展训练,获取相对波阻抗曲线的预测模型;通过将地震数据作为输入,利用深度网络训练模型计算得到相对波阻抗数据体,进而得到提频后的地震数据体相对应的反射系数体。通过对靶区地质情况的分析认识,对宽频子波进行标定后提取合适的宽频子波,与反射系数体进行褶积,得到提频后的地震数据体;利用提频后的地震数据体开展储集层反演,反演结果纵向具有较高分辨率,与主要目的层能够较好匹配,横向可以进行识别和追踪,利用高分辨地震数据反演结果实现AMH地区的薄储集层识别。结果表明,通过基于多层残差网络的地震提频处理及相应的高分辨模型反演,在AMH地区能够识别厚度大于10 m的薄储集层,较好地解决由于地震分辨率低无法识别薄储集层的问题,有效提高了薄储集层预测的精度,对同类型薄储集层识别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地震数据 提频处理 薄储集层 多层残差网络 相对波阻抗 高分辨反演 深度学习
下载PDF
台内滩型薄层状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为例
14
作者 何江 连志华 +5 位作者 罗文军 周慧 徐会林 何溥为 杨羿 兰雪梅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73,共12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台内滩分布及白云岩储集层特征的研究,分析储集层发育控制因素,建立“台内滩型薄层状白云岩储集层”成储模式。研究表明:栖霞组自下而上为海退旋回,栖一段发育低能开阔海亚相,栖二段海平... 通过对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台内滩分布及白云岩储集层特征的研究,分析储集层发育控制因素,建立“台内滩型薄层状白云岩储集层”成储模式。研究表明:栖霞组自下而上为海退旋回,栖一段发育低能开阔海亚相,栖二段海平面下降演化为台内滩及滩间海,台内滩主要分布于栖二段两个次级变浅旋回近顶部。栖霞组主要的储集层岩性为薄层状裂缝-孔洞型白云岩,其次为孔洞型白云岩,缝洞中常见鞍状白云石半充填,晶间孔、残余溶蚀孔洞叠加裂缝形成了有效的孔渗网络。基于沉积及成岩特征耦合分析,系统建立了“沉积前微古地貌控滩、沉积期滩体控制白云岩展布、准同生白云石化有利于孔渗网格保存,晚期热液作用有效改善储集物性”的成储模式。栖霞组沉积前的“一级高带”微古地貌控制栖二段沉积期高石梯地区台内滩的大面积发育;滩相是早期云化的基础条件,台内滩与白云岩储集层分布范围的吻合程度较高;滩相颗粒灰岩受两期白云石化叠加改造,准同生期白云石化有助于原生孔隙和次生溶孔保存,埋藏期热液沿峨眉山玄武岩事件伴生的裂缝进入早期白云岩体,使其重结晶为中—粗晶白云岩,晶间孔叠加顺缝热液溶蚀的残余孔洞,形成了台内滩型薄层状优质白云岩储集层。该成储模式的建立可为四川盆地二叠系气藏的可持续开发提供地质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统栖霞组 台内滩 薄层状白云岩 古地貌 成岩作用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中大安寨段页岩排烃效率及其勘探启示
15
作者 张本健 路俊刚 +2 位作者 张芮 蒋奇君 肖正录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5,共11页
烃源岩的排烃效率是油气资源评价中的重要参数,排烃效率的研究既可以指导资源评价,又可以作为验证资源评价结果可靠性的重要科学手段。基于目前生烃潜力法的缺陷,提出了改进的生烃潜力法,并利用此方法求取了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大安寨段... 烃源岩的排烃效率是油气资源评价中的重要参数,排烃效率的研究既可以指导资源评价,又可以作为验证资源评价结果可靠性的重要科学手段。基于目前生烃潜力法的缺陷,提出了改进的生烃潜力法,并利用此方法求取了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的排烃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地质条件下,大安寨段页岩的排烃效率分布于0∼62.6%。随着有机质成熟度(R_(o))的增加,排烃效率逐渐上升,含油饱和度指数先增加后降低。R_(o)处于0.95%∼1.72%,含油饱和度指数大于100 mg/g,页岩层系的可动烃含量较高。岩相组合对排烃效率具有明显的影响,在纵向上有页岩向介壳灰岩排烃的趋势,相较于纯页岩储层而言,互层型组合层间缝发育,有利于页岩油流动和产出。综合认为,R_(o)>1.25%的大一亚段下部互层型组合是大安寨段页岩油的重点勘探目标。该成果可为川中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安寨段 页岩油 排烃效率 生烃潜力法
下载PDF
中非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油气成藏期次
16
作者 王利 聂志泉 +5 位作者 杜业波 王林 孟凡超 陈玉柳 胡杰 丁汝鑫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对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开展研究。研究表明,下白垩统Kubla组和Prosopis组储集层样品中与油气共生的盐水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总体上表现为高、低温两组峰... 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对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开展研究。研究表明,下白垩统Kubla组和Prosopis组储集层样品中与油气共生的盐水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总体上表现为高、低温两组峰值区间,低温峰值区间和高温峰值区间分别为75~105℃和115~135℃;Kubla组和Prosopis组样品均经历了5个构造演化阶段,即早白垩世发生快速沉降,晚白垩世晚期发生构造反转,古近纪发生小幅沉降,古近纪与新近纪之交抬升,中新世以来则处于沉降阶段;其中晚白垩世剥蚀厚度约1.8km,古近纪与新近纪之交剥蚀厚度约0.5 km,两期剥蚀叠加厚度约2.3 km。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用以作为油气捕获温度,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演化史模拟研究,结果表明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Kubla组和Prosopis组具有一致的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均在距今80~95 Ma和65~80 Ma分别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第1期充注对应于油气初始运移,为早白垩世快速沉积末期,第2期充注处于晚白垩世构造强烈反转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非 乍得 Bongor盆地 下白垩统 油气成藏期次 流体包裹体 磷灰石裂变径迹
下载PDF
“双碳”愿景下CO_(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工程选址指标评价
17
作者 张成龙 王瑞景 +4 位作者 罗翔 张斌斌 刘廷 马梓涵 刁玉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7,共10页
在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愿景下,CO_(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CO_(2)-EOR)因能助力油气行业转型发展,成为“低碳化”乃至“负碳化”的首选技术和最现实的选择。无论是实验、数值模拟还是现场实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CO_(2)-EOR研究侧重... 在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愿景下,CO_(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CO_(2)-EOR)因能助力油气行业转型发展,成为“低碳化”乃至“负碳化”的首选技术和最现实的选择。无论是实验、数值模拟还是现场实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CO_(2)-EOR研究侧重于CO_(2)作为高效的驱油“催化剂”本身及油藏CO_(2)-EOR适应性认识,对于工程选址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和系统研究。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CO_(2)-EOR应用进展和工程实践,明确了CO_(2)-EOR工程选址可行性评价所需的通用依据,指出了CO_(2)-EOR工程选址遵循“CO_(2)封存与驱油双统一”、安全性、经济性的专属性原则,并从CO_(2)-EOR工程选址的地质、工程、安全、经济4个要素开展了较详尽系统的研究,定性-定量构建了“4+8+27”CO_(2)-EOR工程选址三级指标评价体系(GESE),以期为油藏开展CO_(2)-EOR工程选址提供借鉴,助力中国碳减排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CO_(2)-EOR工程 场地选址 评价指标 地质要素 工程要素 安全要素 经济要素
下载PDF
断缝体识别及储层发育模式——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东地区百口泉组为例
18
作者 胡张明 胡明毅 +5 位作者 喻意 焦树江 魏拓 孟磊峰 叶义平 印森林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288,共6页
断缝体是一种新的储集体类型。它是由断层、褶皱所伴生的裂缝与基质孔共同构成,具有立体不规则孔缝特征的构造地质体。断缝体包括断层滑动面、破碎带及诱导缝,既是致密砂砾岩油气藏富集的主要因素,又是钻井风险防控及储层精准改造的关... 断缝体是一种新的储集体类型。它是由断层、褶皱所伴生的裂缝与基质孔共同构成,具有立体不规则孔缝特征的构造地质体。断缝体包括断层滑动面、破碎带及诱导缝,既是致密砂砾岩油气藏富集的主要因素,又是钻井风险防控及储层精准改造的关键因素。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东地区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具有埋深较大、岩性致密、非均质性强、异常压力高、压裂改造难度大等特征,其断缝体刻画成为制约油气效益开发的技术难点。文中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东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储层裂缝为研究对象,在地震、岩心、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不同尺度精细描述了裂缝响应特征及断缝体储层发育模式。通过钻井资料及压裂资料分析,断缝体识别方法得到了验证,同时也为油田地质工程一体化效益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缝体 致密砂砾岩 百口泉组 玛东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中国与美国氦气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对比及启示
19
作者 刘成林 张亚雄 +9 位作者 王馨佩 王海东 洪思婕 丁振刚 陈践发 许诺 朱玉新 刘克胜 罗娜 李文研 《世界石油工业》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鉴于氦气资源的战略重要性、美国氦气资源条件的优越性及目前中国氦气供需矛盾的严峻性,开展中国与美国氦气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对比显得极为有意义。通过对比中国与美国氦气的地质条件、资源量和储量数据,基于氦气产量历史数据,结合全... 鉴于氦气资源的战略重要性、美国氦气资源条件的优越性及目前中国氦气供需矛盾的严峻性,开展中国与美国氦气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对比显得极为有意义。通过对比中国与美国氦气的地质条件、资源量和储量数据,基于氦气产量历史数据,结合全球氦气需求分析,采用哈伯特模型、高斯模型和资源量-储量约束下的产量预测模型,开展2023—2030年全球氦气产量预测,为中国氦气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参考。分析结果:(1)与美国所在的北美地台规模大且构造稳定相比,中国地台规模小且经历多期构造演化,中国氦气分布呈现点多、面广、类型多样的特点;(2)尽管目前国内外对中国氦气的资源量有不同认识,通过对中国与美国含氦天然气资源潜力的对比,表明中国氦气资源丰富,资源量将会随着对氦气勘探程度和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而动态增长;(3)预测显示,2023—2025年为中国氦气生产起步发展阶段,2026—2030年为快速增长阶段;(4)对中国氦气勘探开发的4点启示:坚定中国氦气勘探开发的信心、提出并完善适合中国地质条件的氦气富集理论、加大研发氦气勘探开发技术、2030年前中国氦气供应来自国际和中国国内2个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氦气 地质条件 资源潜力 启示
下载PDF
陆相细粒沉积岩岩相组合类型划分研究现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20
作者 段宏亮 杨保良 《复杂油气藏》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细粒沉积岩是陆相页岩油气重要的烃源岩和储集层。然而该类岩石具有岩相类型多样、垂向叠置复杂的特征,已知大部分获得高产油气井对应的甜点层通常为多种岩相类型的组合。当前,细粒沉积岩岩相分类方案仍存在分歧,岩相组合相关研究尚处... 细粒沉积岩是陆相页岩油气重要的烃源岩和储集层。然而该类岩石具有岩相类型多样、垂向叠置复杂的特征,已知大部分获得高产油气井对应的甜点层通常为多种岩相类型的组合。当前,细粒沉积岩岩相分类方案仍存在分歧,岩相组合相关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通过对比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陆相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划分方案的差异性,梳理了岩相组合的划分依据,探寻岩相组合划分新方法及其研究的油气地质意义。认为在岩相类型识别基础上,开展天文旋回理论指导下的岩相组合类型划分、展布特征刻画,对于陆相页岩油甜点精细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不同岩相组合源-储耦合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注重微运移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提升对页岩油气差异性富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岩 岩相类型 岩相组合类型 油气地质意义 陆相湖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