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1篇文章
< 1 2 1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深层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多尺度耦合流动数值模拟
1
作者 汪如军 唐永亮 +3 位作者 朱松柏 王浩 姚军 黄朝琴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51,共9页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气田白垩系气藏是罕见的超深层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该类气藏的储渗空间具有显著的多尺度特征,基质与多尺度裂缝、断层介质的渗透率级差相差5~6个数量级,常规渗流理论难以准确描述其流动规律和开发机理。为此,基于单裂...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气田白垩系气藏是罕见的超深层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该类气藏的储渗空间具有显著的多尺度特征,基质与多尺度裂缝、断层介质的渗透率级差相差5~6个数量级,常规渗流理论难以准确描述其流动规律和开发机理。为此,基于单裂缝流动物理实验结果及流体力学理论,结合多尺度裂缝几何信息,应用均化理论和体积平均尺度升级方法,将多尺度介质划分为5个流动系统,建立了考虑介质间的非稳态窜流多尺度耦合流动数学模型,并应用有限体积法对耦合流动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和数值试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尺度裂缝中具有不同的流动特征,随缝宽增加流速加快,流动模态发生变化;(2)多尺度耦合流动模型与双重介质模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导数曲线具有不同趋势特征;(3)应用所建立的多尺度耦合流动模型成功解释了气藏实际试井数据,模型能够反映实际地层中的流动过程。结论认为,超深层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多尺度耦合流动模型揭示了多尺度裂缝以及致密基质间逐级动用、协同供气的开发机理,可为类似气藏制订合理开发技术政策及气藏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克拉苏气田 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 多尺度裂缝 多流动模态 耦合流动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非均质油藏层间干扰室内实验优化
2
作者 王杰 黎鸿屿 +2 位作者 吕栋梁 钱川川 周群茂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4,共6页
多层非均质油藏在合注合采开发时,受储集层岩性、物性、地层压力、流体性质等因素影响,层与层之间相互干扰。早期开展的并联驱替室内实验,无法有效地模拟油藏多层合采时各层间的流体交换,且所定义的干扰系数的物理内涵与注水开发渗流过... 多层非均质油藏在合注合采开发时,受储集层岩性、物性、地层压力、流体性质等因素影响,层与层之间相互干扰。早期开展的并联驱替室内实验,无法有效地模拟油藏多层合采时各层间的流体交换,且所定义的干扰系数的物理内涵与注水开发渗流过程不符。为此,建立串并联组合驱替实验模型,模拟储集层层内岩性的变化。通过研究串并联驱替实验下不同渗透率岩心的产油量、含水率以及采收率,对干扰系数进行验证和再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层间干扰的实质是不同储集层渗流阻力随着时间的变化,导致储集层流量分配发生改变;储集层非均质性是多层合采过程中形成优势渗流通道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层间干扰相关实验设计和非均质油藏合理高效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油藏 层间干扰 干扰系数 驱替实验 并联 串联 岩心
下载PDF
CO_(2)状态方程适应性对比研究
3
作者 刘涛 刘伟 +4 位作者 郑华安 戴邓仅 董洁 邹雪飞 刘文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1期85-93,共9页
气体状态方程被广泛应用于计算CO_(2)的各项物性参数,但CO_(2)物性参数对温度和压力较敏感,不同状态方程计算的结果有偏差。针对目前常用的状态方程开展适应性研究,基于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CO_(2)物性参数实验值对比分析了不同状态方... 气体状态方程被广泛应用于计算CO_(2)的各项物性参数,但CO_(2)物性参数对温度和压力较敏感,不同状态方程计算的结果有偏差。针对目前常用的状态方程开展适应性研究,基于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CO_(2)物性参数实验值对比分析了不同状态方程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1)GERG对CO_(2)密度及压缩因子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计算CO_(2)密度时蒸汽区平均相对偏差小于0.5%,气相区小于1%;2)SW方程计算CO_(2)定压比热的平均相对偏差为0.29%,计算焦汤系数的平均相对偏差为0.87%;3)Fenghour法计算的黏度最大相对偏差不超过0.5%,平均相对偏差为0.34%,计算结果误差较小;4)V-W法对CO_(2)导热系数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较吻合,其平均相对偏差仅为1.24%。研究结果为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涉及的CO_(2)物性参数计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CO_(2) 物性参数 状态方程 热力学性质 平均相对偏差
下载PDF
深井超深井注入过程井筒温度场模型研究及应用
4
作者 秦彦斌 王文波 +1 位作者 李国亮 韦亮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3期48-53,共6页
低温流体的注入过程若使井筒温度场发生较大变化,管柱会因温度变形而产生较大的附加轴向力,导致管柱变形和封隔器失封。为此,考虑深井、超深井井身结构特点及地层传热机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定律,建立深井、超深井注入过程井筒... 低温流体的注入过程若使井筒温度场发生较大变化,管柱会因温度变形而产生较大的附加轴向力,导致管柱变形和封隔器失封。为此,考虑深井、超深井井身结构特点及地层传热机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定律,建立深井、超深井注入过程井筒温度场模型。采用稳态假设消除时间项并连续使用解析法得到模型解析解,结合某超深井井身结构与施工参数,分析了复杂井身结构和地层温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得到了不同注入温度和排量下井筒温度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复杂井身结构后模型精度更高,与井底温度的绝对误差为-0.56%,不考虑复杂井身结构的绝对误差为1.52%;地层温度对井筒温度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管柱力学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为作业参数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入过程 复杂井身结构 井筒温度
下载PDF
页岩油微观渗流机理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鸣川 王燃 +3 位作者 岳慧 张薇 王付勇 陈志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10,共13页
页岩油已成为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但其开发面临诸多挑战。针对页岩油赋存孔隙空间复杂、渗流机理尚不明确和研究方法亟需探索的关键问题,从孔隙尺度和岩心尺度,系统阐述了页岩油微观渗流机理在实验方法和计算模拟方面的... 页岩油已成为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但其开发面临诸多挑战。针对页岩油赋存孔隙空间复杂、渗流机理尚不明确和研究方法亟需探索的关键问题,从孔隙尺度和岩心尺度,系统阐述了页岩油微观渗流机理在实验方法和计算模拟方面的研究现状,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目前多种实验方法结合能较好表征页岩孔隙结构,但对微尺度与岩心尺度流动的表征尚存在不足;孔隙尺度流动机理研究以格子玻尔兹曼方法为代表的直接法和以孔隙网络模拟为代表的间接法为主,但对微尺度效应的考虑有待完善;岩心尺度流动机理研究主要为基于毛管束模型和分形理论,建立考虑边界层效应的渗流模型。指出充分考虑页岩油微纳米孔隙中流动边界吸附/滑移、密度/黏度非均质性、应力敏感、启动压力梯度等因素,耦合不同尺度渗流机理,构建能够准确表征页岩油多相多尺度流动特征的数学模型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网络模型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数字岩心 非线性渗流 渗流机理 页岩油
下载PDF
固体颗粒润湿性评价新方法
6
作者 王富华 王路一 +1 位作者 朱海涛 张卫东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0,共7页
润湿性不仅控制着疏松砂岩储层中流体的流动和分布,而且影响微粒运移,因此对固体颗粒表面润湿性的准确评价直接关系到储层微粒润湿性的有效调控,对储层微粒运移损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的评价方法主要针对固体平面厘米以上的宏... 润湿性不仅控制着疏松砂岩储层中流体的流动和分布,而且影响微粒运移,因此对固体颗粒表面润湿性的准确评价直接关系到储层微粒润湿性的有效调控,对储层微粒运移损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的评价方法主要针对固体平面厘米以上的宏观尺度,无法准确评价疏松砂岩储层中毫微米尺度的泥砂颗粒的表面润湿性。该文结合活化指数法和接触角测量法,提出了适用于颗粒润湿性评价的新参数——颗粒润湿指数R,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毫微米尺度的固体颗粒润湿性评价新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价泥砂颗粒的润湿性,测试程序简单,数据处理方便,适用范围广泛,为固体颗粒润湿性的评价与应用技术提供了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储层 润湿性 固体颗粒 润湿指数 评价方法
下载PDF
纳米颗粒调控流体润湿性微观实验观测
7
作者 刘乔 黄鑫 +2 位作者 王海波 李凤霞 崔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88,共6页
通过添加纳米颗粒调控油-水界面润湿性接触角是当前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的前沿热点。然而微观实验数据的缺乏使得纳米流体驱油机理始终存在争议。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的轻敲模式成像原理首次对液滴添加纳米颗粒后形成的纳米流体微观动态接... 通过添加纳米颗粒调控油-水界面润湿性接触角是当前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的前沿热点。然而微观实验数据的缺乏使得纳米流体驱油机理始终存在争议。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的轻敲模式成像原理首次对液滴添加纳米颗粒后形成的纳米流体微观动态接触线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硅油液滴和正丙醇液滴在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纳米石英颗粒后,微观接触角分别减小1.6°和0.9°,同时接触线在20 nm高度范围产生凸起结构,这与所添加纳米石英颗粒粒径一致。纳米凸起结构的产生为颗粒提高系统浸润性的结构分离压理论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接触角 驱替 润湿性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驱水实验与动态网络模拟研究
8
作者 杨鑫 张柏宇 +2 位作者 唐雁冰 何元泰 李闽 《科技与创新》 2024年第6期1-5,10,共6页
利用非稳态法对S区块X组致密气储层砂岩进行气驱水实验,获取了该区块典型的气水相渗曲线。利用物理实验获取的该区块孔喉半径分布函数,生成符合真实岩心物性特征的孔隙尺度网络模型,并在模型中利用非稳态渗流理论研究孔隙尺度气水两相... 利用非稳态法对S区块X组致密气储层砂岩进行气驱水实验,获取了该区块典型的气水相渗曲线。利用物理实验获取的该区块孔喉半径分布函数,生成符合真实岩心物性特征的孔隙尺度网络模型,并在模型中利用非稳态渗流理论研究孔隙尺度气水两相渗流与压力传播过程。对比模拟结果与气驱水实验结果,验证了模拟方法的可靠性。通过模拟不同注气速度对气水两相渗流过程与气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后发现,孔隙内部两相流体界面移动与压力波传播过程受黏性力和毛管力共同影响,不同的注气速度会产生不同形态的相对渗透率曲线,且存在一个最佳注气速度,该速度下气相相对渗透率端点值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气驱水实验 动态网络模拟 相对渗透率曲线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盒8段储层特征及敏感性分析
9
作者 赵航 罗腾跃 +1 位作者 魏虎 李洲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34-39,共6页
研究区紧邻苏里格气田,但是作为苏里格气田主要产气层段的盒8段在研究区产气较差,为究其原因,针对上古生界盒8段储层应用X衍射、全岩定量分析、薄片鉴定、水驱敏感性流动实验等方法开展储层特征和敏感性研究,明确其影响因素,为下一步增... 研究区紧邻苏里格气田,但是作为苏里格气田主要产气层段的盒8段在研究区产气较差,为究其原因,针对上古生界盒8段储层应用X衍射、全岩定量分析、薄片鉴定、水驱敏感性流动实验等方法开展储层特征和敏感性研究,明确其影响因素,为下一步增产开发提供思路。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段以石英岩屑砂岩为主,为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分选较差,以小孔喉为主;储层具有弱-中等偏弱速敏、强-中等偏强水敏、弱酸敏、中等偏弱盐敏、弱碱敏等特点。研究区伊蒙混层、伊利石和高岭石对储层的水敏、速敏和盐敏具有控制作用,此外储层物性于敏感性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储层物性差时,敏感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敏感性 黏土矿物 储层特征 盒8段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城华地区长3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
10
作者 毕岭 肖玲 +3 位作者 王明瑜 杨阳 雷宁 张慧芳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13-19,27,共8页
为了更加高效开发鄂尔多斯盆地城华地区长3段低渗油藏,利用铸体薄片观察、物性分析、高压压汞和油水相对渗透等实验分析,系统研究城华地区长3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差异及其对油水渗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长3段储层岩性以长石砂岩为主,... 为了更加高效开发鄂尔多斯盆地城华地区长3段低渗油藏,利用铸体薄片观察、物性分析、高压压汞和油水相对渗透等实验分析,系统研究城华地区长3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差异及其对油水渗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长3段储层岩性以长石砂岩为主,岩屑长石砂岩次之,填隙物以含铁碳酸盐岩及绿泥石为主;主要发育粒间孔和长石溶孔,面孔率低;颗粒间的接触关系主要为点-线接触和线-凹凸接触;喉道类型以片状、弯片状为主。根据孔隙度、渗透率、排驱压力及最大进汞饱和度等参数,将长3段储层孔喉类型由优到劣划分为三类。油水相渗特征也分为Ⅰ、Ⅱ、Ⅲ三类,其中Ⅰ类相对渗透率曲线交叉点较高,油相相对渗透率较高,储层渗流能力强;Ⅲ类相对渗透率曲线交叉点较低,油相相对渗透率也较低,储层渗流能力相对较弱;Ⅱ类介于两者之间,通过分析整合自吸法湿润性实验和油水两相渗流曲线,得出城华地区长3段储层一般在弱亲油性和亲水性之间。储层孔隙结构及储层润湿性是影响相渗特征的主要因素,且与相渗特征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城华地区 微观孔隙结构 渗流特征 润湿性
下载PDF
全尺寸滚刀破岩试验重塑大体积弱胶结岩石制备方法及评价
11
作者 宋朝阳 王强 +3 位作者 张同钊 张广宇 王媛 崔泽升 《建井技术》 2024年第2期57-63,共7页
为实现室内全尺寸滚刀破碎弱胶结岩石试验,获取滚刀破岩试验用的大体积岩样是首要且关键技术之一。由于弱胶结岩石的颗粒胶结程度低、易风化、易水解、扰动敏感等特性,用于室内滚刀破岩试验的大体积原状岩石不可能直接现场取样加工而成... 为实现室内全尺寸滚刀破碎弱胶结岩石试验,获取滚刀破岩试验用的大体积岩样是首要且关键技术之一。由于弱胶结岩石的颗粒胶结程度低、易风化、易水解、扰动敏感等特性,用于室内滚刀破岩试验的大体积原状岩石不可能直接现场取样加工而成,亦无法满足滚刀破岩试验中大体岩石的需要。基于以颗粒物质为主的弱胶结岩石在沉积压实、泥质胶结和蚀变作用下的成岩特性,在一定压力和胶结作用下可塑性强的特点,提出了全尺寸滚刀破岩试验重塑大体积弱胶结岩石制备方法,确定了滚刀破岩试验用重塑大体积弱胶结岩样制备的配比参数,对成型的岩样进行了物理力学测试与评价,并阐明了重塑弱胶结大体积岩样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配比和分级加载力方案,可获得重塑弱胶结岩样的单轴抗压强度范围为1.2~43.0 MPa,重塑岩样与原岩的单轴压缩破坏特征相似,均属于脆性破坏;测试单轴抗压强度为12 MPa和43 MPa的重塑大体积弱胶结岩石的纵波波速,分别为1.42 km/s和3.14 km/s,而实际西部侏罗系地层取样测得波速范围为1.36~3.21 km/s;通过与原岩物理力学特性的对比分析,试验制备的重塑大体积弱胶结岩样在单轴抗压强度、波速和破坏形态方面,均属于弱胶结岩石范畴,解决了滚刀破岩试验弱胶结大体积岩样缺乏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刀破岩 弱胶结岩石 机械破岩 岩样重塑 力学特性
下载PDF
Estimation of the anisotropy of hydraulic conductivity through 3D fracture networks using the directional geological entropy
12
作者 Chuangbing Zhou Zuyang Ye +2 位作者 Chi Yao Xincheng Fan Feng Xi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37-148,共12页
With an extension of the geological entropy concept in porous media,the approach called directional entrogram is applied to link hydraulic behavior to the anisotropy of the 3D fracture networks.A metric called directi... With an extension of the geological entropy concept in porous media,the approach called directional entrogram is applied to link hydraulic behavior to the anisotropy of the 3D fracture networks.A metric called directional entropic scale is used to measure the anisotropy of spatial order in different directions.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onnectivity indexes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fracture geometry,the directional entropic scale is capable to quantify the anisotropy of connectivity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n heterogeneous 3D fracture networks.According to the numerical analysis of directional entrogram and fluid flow in a number of the 3D fracture networks,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and entropic scale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both increase with spatial order(i.e.,trace length decreasing and spacing increasing)and are independent of the dip angle.As a result,the non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and entropic scales from different directions can be unified as quadratic polynomial function,which can shed light on the anisotropic effect of spatial order and global entropy on the heterogeneous hydraulic behavi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fracture network Geological entropy Directional entropic scale ANISOTROPY Hydraulic conductivity
下载PDF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n dynamic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shale under true triaxial compression at high strain rate
13
作者 Xiaoping Zhou Linyuan Han +1 位作者 Jing Bi Yundong Sho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49-165,共17页
High-energy gas fracturing of shale is a novel,high efficacy and eco-friendly mining technique,which is a typical dynamic perturbing behavior.To effectively extract shale gas,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 ... High-energy gas fracturing of shale is a novel,high efficacy and eco-friendly mining technique,which is a typical dynamic perturbing behavior.To effectively extract shale gas,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hale.Dynamic experiments on shale subjected to true triaxial compression at different strain rates are first conducted in this research.The dynamic stress-strain curves,peak strain,peak stress and failure modes of shale a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and the minor principal stress have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ynamic mechanical behaviors,although this effect decreases as the strain rate increases.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ssion-shear failure primarily occur in shale subjected to triaxial compression at high strain rates,which distinguishes it from the frag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observed in shale under dynamic uniaxial compression.Additionally,a numerical three-dimensional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3D-SHPB),which is established by coupling PFC3D and FLAC3D methods,is validated to replicate the labor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The dynamic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subjected to different confining stresses a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by the coupling PFC3D and FLAC3D method.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behaviors True triaxial compression High strain rates Dynamic failure mechanism PFC3D-FLAC3D coupled method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页岩油润湿性及其对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肖文联 杨玉斌 +5 位作者 黄矗 谢启超 陈小东 曹润荣 郑玲丽 任吉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为了识别和评价页岩油储层岩石润湿性,深化其对储层原油动用程度的认识,以鄂尔多斯盆地西233地区页岩油储层岩样为研究对象,开展完全饱和水及束缚水状态下的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测试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自吸法润湿性实验,建立... 为了识别和评价页岩油储层岩石润湿性,深化其对储层原油动用程度的认识,以鄂尔多斯盆地西233地区页岩油储层岩样为研究对象,开展完全饱和水及束缚水状态下的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测试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自吸法润湿性实验,建立基于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评价润湿性的基本方法,进而选择平行岩样开展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水驱油实验,分析评价润湿性对水驱油过程中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驱水后(即束缚水状态),水相与孔喉壁面的作用力明显减小,其在孔喉空间中表现出自由流体状态下的体弛豫特征,因此岩样的润湿性表现为油湿,这与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自吸法润湿性实验评价结果一致。由此可见,通过对比不同状态下的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能够评价岩样的润湿性;岩样在水驱油过程中主要动用的是中-大孔喉中的原油,小孔喉中原油的动用效果较差。当增加注入水毛细管数的同时减弱储层岩石的油湿特性,小孔喉的动用效果可明显提升。因此注水开发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注入水毛细管数和储层岩石的润湿性,进而提高页岩储层的水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润湿性 自吸法 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 原油动用程度
下载PDF
非线性应力作用下裂缝砂岩应力敏感性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绪钢 周涌沂 +2 位作者 张骏强 肖文联 任席瑶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5,共9页
为了实现和评价变围压应力敏感实验关系转换为变内压应力敏感实验的等效关系,进而获取储层岩石渗透率与地层压力的关系,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针对含微裂缝和人造裂缝的致密砂岩开展了变围压应力敏感实验、变内压应力敏感实验和特殊应力... 为了实现和评价变围压应力敏感实验关系转换为变内压应力敏感实验的等效关系,进而获取储层岩石渗透率与地层压力的关系,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针对含微裂缝和人造裂缝的致密砂岩开展了变围压应力敏感实验、变内压应力敏感实验和特殊应力敏感实验;基于变围压实验数据,结合有效应力方程计算得到了实验岩样的渗透率随地层压力的变化关系,并与实验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渗透率大于实验直接测定的渗透率,这种差异源于气体滑脱效应;基于Terzaghi有效应力方程计算的无因次渗透率小于对应变内压实验测定的无因次渗透率;基于非线性有效应力方程计算的无因次渗透率与对应变内压实验的无因次渗透率一致。有效应力和气体滑脱效应影响地层条件下渗透率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应力 非线性 应力敏感 人造裂缝 微裂缝
下载PDF
基于多实验成像和机器学习的页岩多尺度孔隙结构表征新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姚军 刘磊 +2 位作者 杨永飞 孙海 张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6,共11页
准确、全面地认识页岩孔隙结构是精准评估储量和高效开采油气的基础和关键。为此,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始新统沙河街组页岩为例,综合应用包括X射线计算断层扫描、大视域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 准确、全面地认识页岩孔隙结构是精准评估储量和高效开采油气的基础和关键。为此,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始新统沙河街组页岩为例,综合应用包括X射线计算断层扫描、大视域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在内的多实验联用成像技术,获取了二维和三维多分辨率页岩微观结构图像,并结合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对页岩孔隙结构进行单一尺度与多尺度的同步表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页岩的孔隙空间主要由微裂缝、无机质孔隙、有机质和有机质孔隙组成,且都呈现出多尺度特征。②无机质孔隙类型多样,其中溶蚀孔隙发育丰富;有机质呈现出条状和散块状分布,部分有机质中未发现有机质孔隙。③孔隙半径小于20 nm的占比为25%,20~50 nm的占比为19%,50~100 nm的占比为29%,100~500 nm的占比为14%,500 nm~20μm的占比为11%,20~50μm的占比为2%。④有机质孔隙的连通性弱于无机孔隙,有机质孔隙与无机质孔隙的连通对油气运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裂缝主导流体流动通道。⑤孔隙半径小于50 nm的孔隙基本以有机质孔隙为主,孔隙半径介于50~500 nm的孔隙为有机质孔隙和无机质孔隙,孔隙半径大于500 nm的孔隙主要贡献者为微裂缝。结论认为,单一的成像实验无法准确、全面地揭示页岩储层的多尺度微观孔隙结构,通过多种成像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的联合使用,能够同时实现页岩孔隙结构在单一尺度和多尺度下的认识和表征,提出的新方法能够准确、全面地获取页岩多尺度孔隙结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多尺度 多类型 孔隙结构 多实验联用成像技术 机器学习
下载PDF
微生物+化学复合驱提高高凝油油藏采收率室内实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温静 肖传敏 +4 位作者 郭斐 杨灿 马静 李晓风 易文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2,共6页
针对高凝油油藏析蜡冷伤害、水驱采收率低的问题,运用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化学驱实验评价方法,利用岩心物理模拟与CT扫描等手段,提出了微生物+化学复合驱组合提高高凝油采收率技术,研制了微生物化学复合驱配方,该体系兼有化学驱大幅... 针对高凝油油藏析蜡冷伤害、水驱采收率低的问题,运用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化学驱实验评价方法,利用岩心物理模拟与CT扫描等手段,提出了微生物+化学复合驱组合提高高凝油采收率技术,研制了微生物化学复合驱配方,该体系兼有化学驱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及微生物降低原油蜡质组分双重优点,最后通过物模实验优化了微生物与化学驱配方段塞组合。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化学复合驱较水驱提高驱油效率35.19个百分点,较单一化学复合驱可提高驱油效率7.27个百分点,单位质量聚合物增油量提高了1.16 t/t。该研究为高凝油油藏开发后期方式转换、提高采收率提供有效接替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化学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高凝油 沈84-安12块
下载PDF
CCUS-EOR开发同步埋存阶段长度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高峰 曹亚明 +1 位作者 解志薇 刘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8-173,共6页
CCUS-EOR开发周期分为同步埋存和深度埋存两大阶段,确定同步埋存阶段长度是CCUS-EOR开发方案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CO_(2)驱产油量变化情况,可将同步埋存阶段进一步划分为上产期、稳产期和递减期。上产期的时间长度由见气见效时的累... CCUS-EOR开发周期分为同步埋存和深度埋存两大阶段,确定同步埋存阶段长度是CCUS-EOR开发方案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CO_(2)驱产油量变化情况,可将同步埋存阶段进一步划分为上产期、稳产期和递减期。上产期的时间长度由见气见效时的累积注入量与年注气速度计算,稳产期的时间长度即稳产年限借助气驱“油墙”集中采出时间测算,递减期内的阶段采出程度变化情况则利用典型产量递减规律研究,气驱产量递减率和稳产期采油速度需根据气驱增产倍数概念确定,从而建立了CO_(2)驱阶段采出程度评价数学模型,提出将阶段采出程度逼近最终采收率的时刻作为同步埋存阶段与深度埋存阶段的转换点并引入阶段转换判据;同步埋存阶段长度扣除上产期和稳产年限即为递减期的时间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EOR开发 同步埋存 深度埋存 阶段采出程度评价模型 阶段转换判据 CO_(2)驱
下载PDF
济阳坳陷油页岩力学性能特征实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爱民 王发明 +2 位作者 贺文卿 王帅 刘厚彬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4-150,共7页
济阳坳陷页岩油勘探开发成效显著,但大斜度水平井井壁垮塌异常突出,多次引发井下阻卡,甚至埋钻事故。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岩石力学室内系列实验研究油页岩力学性能与崩塌破坏规律,剖析油页岩水平井井壁失稳机理与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油页... 济阳坳陷页岩油勘探开发成效显著,但大斜度水平井井壁垮塌异常突出,多次引发井下阻卡,甚至埋钻事故。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岩石力学室内系列实验研究油页岩力学性能与崩塌破坏规律,剖析油页岩水平井井壁失稳机理与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油页岩岩体裂缝极为发育,主要为近平行低角度层理缝,伴有高角度交叉缝,岩体破碎程度高;油页岩力学参数各向异性特征明显,当井壁最大主应力与层理缝垂直时,井壁整体力学强度最大,随着井壁最大主应力与层理缝面夹角减小,井壁力学强度呈减小趋势,当夹角为60°左右时力学强度最低,井壁稳定性最差;济阳坳陷油页岩整体力学强度低,井下应力环境下抗压强度最大值为165 MPa,最低仅为52 MPa;油页岩岩体破坏方式存在差异,当井壁最大主应力与层理缝面夹角较小时,以沿层理缝间剪切滑移破坏为主,反之为油页岩基岩剪切破坏。济阳坳陷油页岩井壁失稳作用机理研究成果可为油页岩大斜度水平井井壁稳定性预测及工程参数优化设计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油页岩 力学强度各向异性 钻井液浸泡作用
下载PDF
玛湖凹陷玛湖1井区泡点压力变化规律
20
作者 韩宝 骆飞飞 +4 位作者 王志维 李丹杨 景文龙 程玉龙 李爱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8-114,共7页
玛湖1区块是位于玛湖凹陷南斜坡带的岩性砂砾岩未饱和油藏,泡点压力随深度变化无规律,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影响了油藏的正常设计及开发。通过分析玛湖凹陷构造运动及油藏成因,分析玛湖1井区泡点压力随深度变化无规律的根本原因;测试常... 玛湖1区块是位于玛湖凹陷南斜坡带的岩性砂砾岩未饱和油藏,泡点压力随深度变化无规律,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影响了油藏的正常设计及开发。通过分析玛湖凹陷构造运动及油藏成因,分析玛湖1井区泡点压力随深度变化无规律的根本原因;测试常规油藏(储层中各处油气性质相同)泡点压力随深度的变化,提出玛湖1井区泡点压力随深度变化无规律是由于轻质油气二次成藏及油藏的非均质性造成的;提出确定泡点压力的运移阻力法。结果表明:玛湖凹陷有两次时间间隔较大的成藏时期,且第二次成藏时油品的性质优于第一次;玛湖1井区饱和压力、气油比随平均油气运移阻力的增加呈幂函数关系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油藏 玛湖1井区 泡点压力 溶解气油比 构造运动 运移阻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