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3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快速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现场试验
1
作者 姚红生 高玉巧 +3 位作者 郑永旺 邱伟生 龚月 钱洋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9,共10页
页岩油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面临着CO_(2)与页岩储层及流体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数值模拟技术不成熟、缺乏规模注采及低成本回收工艺等技术难题。为探索页岩油注CO_(2)提高采收率主控机理,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 页岩油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面临着CO_(2)与页岩储层及流体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数值模拟技术不成熟、缺乏规模注采及低成本回收工艺等技术难题。为探索页岩油注CO_(2)提高采收率主控机理,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页岩油为对象开展了超临界CO_(2)水岩反应实验,分析了高温高压条件下页岩矿物溶蚀作用及其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并通过注CO_(2)恒质膨胀实验、最小混相压力测试评价了地层超压条件下注CO_(2)后原油高压物性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考虑多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优化了设计注入参数,最终通过矿场试验验证了技术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 CO_(2)水岩反应以碳酸质矿物溶蚀占主导,长英质矿物部分溶解,生成中大孔隙;(2)在地层原油中注入适量的CO_(2),显著萃取了原油中间烃组分,原油黏度从5.151 mPa·s下降到1.250 mPa·s,且CO_(2)首先萃取轻烃组分,随生产时间增加萃取组分逐渐变为重烃;(3)基于人工压裂与天然缝网混合介质组分数模模型,优化设计单井吞吐注气量1.7×10~4 t,注气速度500~600 t/d,焖井时间50 d;(4)低压侧加热的页岩油CO_(2)吞吐地面工艺,可依据CO_(2)注入地面工艺多参数数据模型,实现精准控温,避免注入管线冻堵及井下油管和套管材料低温脆断问题;(5)产出气CO_(2)浓度高于80%时,采用气相回收直注工艺,实现产出气回收成本降至104元/t。结论认为,CO_(2)快速吞吐有效提高了页岩油采收率,形成的机理认识和技术系列可为页岩油注CO_(2)吞吐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注CO_(2) 水岩反应 机理 混合介质组分数模 快速吞吐 地面工艺 现场试验
下载PDF
CO_(2)分注井气嘴节流特性及矿场应用
2
作者 蔡萌 朱振坤 +2 位作者 刘云 刘钰川 李海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为了解决CO_(2)分注井节流压差建立困难,气嘴易冲蚀的技术难题,通过构建CO_(2)物性变化的流动-传热耦合模型,揭示2级和3级节流气嘴的流场演化机制,优化设计气嘴结构、建立了绕流气嘴节流图版并开展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流量为10 m3/d时,... 为了解决CO_(2)分注井节流压差建立困难,气嘴易冲蚀的技术难题,通过构建CO_(2)物性变化的流动-传热耦合模型,揭示2级和3级节流气嘴的流场演化机制,优化设计气嘴结构、建立了绕流气嘴节流图版并开展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流量为10 m3/d时,2级嘴径1.4 mm和3级嘴径1.6 mm的绕流气嘴分别能产生将近6 MPa和8 MPa的节流压差,证明绕流气嘴结构合理、性能可靠、能够达到调整层间压差的技术要求;参照气嘴图版优选的节流气嘴,现场应用20口井,节流压差可达4 MPa左右,调整后注入压力上升2.4 MPa,加强层相对吸气比例由9.7%上升至50.7%,有效调整了层间差异,解决了分注井小层吸气不均的问题。研究结果指导现场测调,为CO_(2)分注规模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分注 绕流气嘴 节流机理 气嘴图版 节流压差
下载PDF
纳米SiO_(2)强化CO_(2)地质封存页岩盖层封堵能力机制试验
3
作者 李颖 李茂茂 +4 位作者 李海涛 周军平 LEONHARD Ganzer 罗红文 康夫馨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8,共7页
页岩为CO_(2)盐水层地质封存常见盖层岩石类型,强化盖层封堵能力有利于提高CO_(2)地质埋存量和安全性。为探究随CO_(2)混注纳米SiO_(2)(SNPs)强化盖层封堵能力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CO_(2)地质封存页岩盖层样品开展原地条件下的超临界CO_... 页岩为CO_(2)盐水层地质封存常见盖层岩石类型,强化盖层封堵能力有利于提高CO_(2)地质埋存量和安全性。为探究随CO_(2)混注纳米SiO_(2)(SNPs)强化盖层封堵能力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CO_(2)地质封存页岩盖层样品开展原地条件下的超临界CO_(2)酸蚀反应试验,基础组为页岩样品-地层水、对照组为页岩样品-地层水+超临界CO_(2)、优化组为页岩样品-地层水+SNPs+超临界CO_(2),并采用核磁共振测试、场发射扫描电镜可视化观测、X射线衍射测试和岩石力学试验,探究CO_(2)酸蚀反应前后的页岩孔隙结构、表面形貌、矿物成分及力学性质特征。结果表明:优化组的大孔孔隙分量及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大幅度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优化组黏土矿物与碳酸盐岩矿物相对含量损失少,表明随CO_(2)混注SNPs可使岩样内部酸蚀作用减弱;SNPs在岩石端面吸附聚集或进入岩心孔喉,可使优化组页岩样品力学性能损伤程度降低;随CO_(2)混注SNPs有利于强化CO_(2)盐水层地质封存盖层封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2地质封存 纳米二氧化硅 超临界CO 2 盖层封堵能力
下载PDF
气举井优化配气技术研究与应用
4
作者 张进 张长久 +2 位作者 胡天宇 彭凯 赵松柏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77-81,共5页
南堡油田1-3人工岛自2008年投产以来整体以气举采油方式为主,开发十余年,随着含水升高和地层能量下降,如何提高气举井举升效率关系到油田开发中后期的整体经济效益。通过应用气举宏观控制图、井下管柱结构优化、历史井筒压力和实测工况... 南堡油田1-3人工岛自2008年投产以来整体以气举采油方式为主,开发十余年,随着含水升高和地层能量下降,如何提高气举井举升效率关系到油田开发中后期的整体经济效益。通过应用气举宏观控制图、井下管柱结构优化、历史井筒压力和实测工况资料的气举井特征曲线等大数据,相继研究了加深气举、组合式声波射流气举阀、中空柱塞气举、优化配气现场计算方法修正等技术,较大幅度的提高了气举井的开发效果,达到了节约日注气量的目的,也为国内外同类型油田提供了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举采油 加深气举 声波射流气举阀 中空柱塞气举 气举宏观控制图 优化配气
下载PDF
稠油油藏水气交替诱导泡沫油冷采提高采收率实验
5
作者 甄贵男 王健 +3 位作者 吴宝成 王炜龙 唐杨 路宇豪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8,共8页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水驱过程中存在的黏性指进、动用不充分、采出程度低等问题,基于新疆油田吉7油藏开展了水气交替诱导泡沫油冷采技术研究,自行设计泡沫油配样装置,通过Image J软件对泡沫油图像进行表征,对泡沫油的性能、泡径、泡沫数量...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水驱过程中存在的黏性指进、动用不充分、采出程度低等问题,基于新疆油田吉7油藏开展了水气交替诱导泡沫油冷采技术研究,自行设计泡沫油配样装置,通过Image J软件对泡沫油图像进行表征,对泡沫油的性能、泡径、泡沫数量进行综合分析;设计制作可视化平面模型,开展稠油注气辅助水驱的泡沫油微观驱油机理研究;开展岩心驱替实验,优化水气交替诱导泡沫油冷采的注入参数。研究表明:CO_(2)在低黏原油中形成的泡沫油性能更好,发泡体积为202.1 mL,半衰期为324 s,降黏率为32.35%;泡沫油的发泡体积和半衰期通常与泡径和泡沫油数量呈负相关关系;泡沫油聚并对黏壁残余油有剥离作用,CO_(2)能够有效动用小孔喉原油、油膜和上层原油;在气液比为1∶1、注入压力为30 MPa、驱替速度为0.2 mL/min的条件下,水气交替诱导泡沫油冷采较普通稠油水驱可提高采收率18.90%。研究成果为新疆油田吉7油藏水气交替诱导泡沫油冷采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油田水驱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泡沫油 泡径计算 微观驱油机理 参数优化 冷采 低碳 吉7油藏
下载PDF
化子坪长6储层长岩心CO_(2)驱替实验及数值模拟评价
6
作者 康宇龙 汪心雯 +5 位作者 李超跃 李采 郭朝斌 刘凯 姚振杰 赵永攀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251,共9页
二氧化碳驱提高石油采收率(CO_(2)-EOR)在我国大部分低渗透、低孔隙度油藏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鉴于国家净零排放目标,在采用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时,二氧化碳封存是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针对低渗油藏,开展天然岩心长岩心CO_(2)驱替试验... 二氧化碳驱提高石油采收率(CO_(2)-EOR)在我国大部分低渗透、低孔隙度油藏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鉴于国家净零排放目标,在采用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时,二氧化碳封存是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针对低渗油藏,开展天然岩心长岩心CO_(2)驱替试验,并利用TOGA(TOUGH Oil,Gas,Aqueous)软件建立岩心尺度数值模型开展模型的识别与验证,对模型的有效性及物性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出口气油比可将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划分为未见气(0~100)、极少量气(100~1 000)、气体突破(1 000~10 000)、大量气窜(>10000)四个不同阶段;2)孔隙度、渗透率及非均质性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在后续实际场地模型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场地规模模型提供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二氧化碳驱油 二氧化碳封存 长岩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CCUS示范工程碳资产开发减排量核算方法研究与应用
7
作者 刘宏彬 孟岚 +3 位作者 尤元鹏 王媛 姚健 廉军豹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1期59-65,77,共8页
CCUS/CCS是全球油气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共同战略选择,开展碳减排量核算评估对CCUS项目建设和决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要求,分析某CCUS示范区块现状,针对CCUS项... CCUS/CCS是全球油气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共同战略选择,开展碳减排量核算评估对CCUS项目建设和决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要求,分析某CCUS示范区块现状,针对CCUS项目全链条工艺流程中CO_(2)的捕集、管道运输、驱油、埋存各阶段,确定核算边界,识别排放源,提出CO_(2)排放监测方案、计算公式和核算方法。依据项目运行中各环节用能消耗、工艺碳排放、泄漏点监测等,通过工程可研报告中的数据对减排量进行计算,得出在不考虑CO_(2)放空、逸散的情况下,CCUS示范工程投产后首年CO_(2)减排量为60.2×10^(4)t,为CCUS碳资产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碳减排量 核算方法 工艺逃逸 逸散放空
下载PDF
基于VOF方法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水两相流动孔隙尺度数值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永飞 王金雷 +2 位作者 王建忠 张琦 姚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77,共9页
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利于减少CO_(2)的排放量,近年来针对CO_(2)地质封存形成了从纳米尺度到油气藏尺度的大量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单一维度多孔介质中流动行为开展研究,且物理实验方法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十分耗... 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利于减少CO_(2)的排放量,近年来针对CO_(2)地质封存形成了从纳米尺度到油气藏尺度的大量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单一维度多孔介质中流动行为开展研究,且物理实验方法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十分耗费时间和成本。为了从微观角度深入理解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渗流行为,提高CO_(2)地质埋存量,基于追踪两相界面动态变化的VOF(Volume of Fluid)方法,分别建立了2D和3D模型,开展了超临界CO_(2)-水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对比了不同润湿性、毛细管数、黏度比条件下的CO_(2)团簇分布特征、CO_(2)饱和度变化规律,揭示了孔隙尺度CO_(2)埋存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岩石对CO_(2)润湿性增加,CO_(2)波及范围扩大,同时CO_(2)团簇的卡断频率减少,CO_(2)埋存量增加;②随着毛细管数的增加,驱替模式由毛细指进转变为稳定驱替,CO_(2)埋存量增加;③随着注入超临界CO_(2)黏度逐渐接近水的黏度,两相流体之间的流动阻力降低,促进了“润滑效应”,CO_(2)相的渗流能力提高,CO_(2)埋存量增加;④润湿性、毛细管数、黏度比在不同维度多孔介质模型中对CO_(2)饱和度的影响程度不同。结论认为,基于VOF方法的CO_(2)-水两相渗流模拟研究在孔隙尺度上揭示了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渗流机理,对CCUS技术的发展有指导意义,也为更大尺度的CO_(2)地质封存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F方法 两相流 孔隙尺度模拟 CO_(2)地质封存 复杂多孔介质 润湿性 黏度比 毛细管数
下载PDF
胜利油田高89地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非线性渗流规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勇 曹小朋 +3 位作者 韩文成 张东 张庆云 王艺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43,共8页
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流体流动困难,常表现出非线性渗流特征。以往非线性渗流规律的研究以水驱为主,对CO_(2)驱的研究较少。针对胜利油田高89地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非线性渗流规律认识不足的问题,开展了渗流规律实验研究,揭示了CO... 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流体流动困难,常表现出非线性渗流特征。以往非线性渗流规律的研究以水驱为主,对CO_(2)驱的研究较少。针对胜利油田高89地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非线性渗流规律认识不足的问题,开展了渗流规律实验研究,揭示了CO_(2)与原油相互作用对原油渗流特征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不同渗透率下CO_(2)驱最小启动压力梯度计算公式及CO_(2)驱非线性渗流规律表征模型。结果表明: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存在启动压力,原油最小启动压力梯度与流度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随着流度的增加,启动压力梯度显著降低;CO_(2)驱渗流曲线呈现“曲线段+直线段”的两段式特征,直线段的流速与压力梯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曲线段的流速与压力梯度呈良好的二次函数关系;CO_(2)溶于原油后有显著的膨胀降黏效果,使得原油最小启动压力梯度明显降低,原油渗流能力增强,渗流曲线非线性段变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CO_(2)驱 非线性渗流 启动压力 流度
下载PDF
CO_(2)驱微粒运移堵塞机理及解堵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振国 裴铁民 +2 位作者 陈义发 贾喻博 张利乐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10期161-163,共3页
针对物性差油藏注水困难的问题,通过开展CO_(2)驱微粒运移堵塞规律及有机垢解堵实验,优化CO_(2)驱油技术。实验结果表明:CO_(2)驱引起无机垢、有机垢和微粒积聚成团堵塞,导致储层渗流能力变差,岩心渗透率损失65.1%;经过甲苯和无水乙醇... 针对物性差油藏注水困难的问题,通过开展CO_(2)驱微粒运移堵塞规律及有机垢解堵实验,优化CO_(2)驱油技术。实验结果表明:CO_(2)驱引起无机垢、有机垢和微粒积聚成团堵塞,导致储层渗流能力变差,岩心渗透率损失65.1%;经过甲苯和无水乙醇清洗后,储层渗流能力有所恢复,岩心渗透率恢复47.2%;CO_(2)驱油过程中通过加注甲苯等可解决有机垢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减小由于微粒运移和微粒积聚成团引起的地层堵塞,该研究对于注水井解堵与降压增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微粒运移 解堵 降压增注
下载PDF
微生物技术在页岩油气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
11
作者 宋永亭 胡婧 +3 位作者 冯云 李彩风 陈子慧 高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99,共8页
通过对国外微生物技术在页岩油气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调研,详细介绍了页岩油气藏内源微生物解堵技术、页岩地层地下DNA诊断技术的原理、工艺、应用情况,以及微生物提高页岩油气采收率、微生物改造页岩储层岩石等的原理和研究进展。... 通过对国外微生物技术在页岩油气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调研,详细介绍了页岩油气藏内源微生物解堵技术、页岩地层地下DNA诊断技术的原理、工艺、应用情况,以及微生物提高页岩油气采收率、微生物改造页岩储层岩石等的原理和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页岩油气藏中存在微生物,基于油藏微生物对大分子有机物的降解和对油藏特定微生物DNA的检测分析建立的页岩油气藏内源微生物解堵技术、页岩地层地下DNA诊断技术已经进入现场应用,并在提高页岩油气产能和高效储层描述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基于油藏微生物对原油渗流能力和储层岩石性质的改善而开展的微生物提高页岩油气采收率研究和微生物改造页岩储层岩石研究都展现了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中国页岩油气开发目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探索符合中国页岩油气特色的微生物开发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微生物 DNA 压裂 采收率
下载PDF
稠油火驱过程焦炭的化学性质与微观形貌特征分析
12
作者 闫红星 杨鹏成 +2 位作者 张艳芳 姜文瑞 秦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90-2395,共6页
为了认清稠油火驱过程中焦炭的化学性质与微观形貌特征,利用室内高温高压反应釜开展了焦炭的生成实验,并对生成的颗粒状的焦炭的样品开展了有机元素、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岩石热解、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CT... 为了认清稠油火驱过程中焦炭的化学性质与微观形貌特征,利用室内高温高压反应釜开展了焦炭的生成实验,并对生成的颗粒状的焦炭的样品开展了有机元素、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岩石热解、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CT扫描三维重建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稠油火驱过程中生成的焦炭中氧元素含量增加近3倍,与原油相比具有富氧贫碳的特点,焦炭中存在含氧的官能团主要以乙醛、酮、羧酸、酯、醇等大分子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焦炭的有机质成分以可裂解的S_(2)为主,可以为稠油火驱的持续燃烧提供燃料,存在的残碳(residual carbon, RC)是稠油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裂解缩聚生成的大分子极性化合物,在高温含氧的条件下也可以作为火驱的燃料;SEM与CT观察发现,焦炭的孔隙空间是由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有机质孔洞组合而成,小孔洞与大孔洞相互连通组成一个系统的孔隙空间网络,有利于火驱过程中与氧气的充分接触。研究结果将有利于认识火驱高温氧化过程中生成的焦炭的化学性质与微观形貌特征,为火驱开发的机理深化与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火驱 焦炭 官能团 扫描电镜 岩石热解 微观形貌
下载PDF
长庆油田CO_(2)驱注采工艺现状及技术攻关方向
13
作者 于世春 胡改星 +2 位作者 刘笑春 毕卫宇 李美玉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12期15-19,共5页
CO_(2)驱因具有原油体积膨胀、降黏、降低界面张力以及萃取置换等作用及良好的油藏适用性,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油田三次采油主要技术之一。从2017年长庆油田在姬塬黄3区块开展了CO_(2)驱先导试验,针对注采过程中混相、流度控制、井筒防腐... CO_(2)驱因具有原油体积膨胀、降黏、降低界面张力以及萃取置换等作用及良好的油藏适用性,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油田三次采油主要技术之一。从2017年长庆油田在姬塬黄3区块开展了CO_(2)驱先导试验,针对注采过程中混相、流度控制、井筒防腐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注采井管柱完整性、防腐防垢、气窜治理、高气液比举升等技术研究与关键材料设备研发应用,初步形成了适合长庆低渗透油藏CO_(2)驱注采工艺配套技术。文章全面总结了长庆CO_(2)驱注采工艺技术研究现状,分析了CO_(2)驱工业化应用面临的技术挑战,提出CO_(2)驱注采工艺技术下一步研究攻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注采工艺 气窜 防腐
下载PDF
海上A油田气窜治理技术研究
14
作者 宫汝祥 张雪娜 +5 位作者 黄子俊 刘伟伟 刘海涛 郑玉飞 朱彤宇 潘玉萍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8期61-65,共5页
针对海上A油田烃气驱开发过程中的气窜问题,采用物理模拟方法,对不同气窜治理技术适应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降低注气速度适用于注气开发早期,但优势渗流通道形成后,调整注气速度对气窜作用较小。优势渗流通道形成后注气端可采用泡... 针对海上A油田烃气驱开发过程中的气窜问题,采用物理模拟方法,对不同气窜治理技术适应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降低注气速度适用于注气开发早期,但优势渗流通道形成后,调整注气速度对气窜作用较小。优势渗流通道形成后注气端可采用泡沫调堵进行治理,生产端可通过封层等措施进行治理。气窜治理技术适应性分析为气窜防控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烃气驱 气窜 物理模拟 治理技术
下载PDF
低渗小断块小砂体二氧化碳吞吐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马永达 晋晓会 +4 位作者 荣波 牟圆圆 吴波 腾宝刚 聂凤森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1期136-138,共3页
低渗小断块油藏资源丰富,然而低渗透油藏由于孔吼细小、渗透率低,常规注水开发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注CO_(2)可以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兼顾碳减排与提高采收率,是低渗透小断块改善开发效果的有效方式。胜利油田小断块、小砂体井网不完善,... 低渗小断块油藏资源丰富,然而低渗透油藏由于孔吼细小、渗透率低,常规注水开发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注CO_(2)可以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兼顾碳减排与提高采收率,是低渗透小断块改善开发效果的有效方式。胜利油田小断块、小砂体井网不完善,注CO_(2)驱油难以实施,CO_(2)吞吐技术通过注入-焖井-生产的方式开发,是一种井网不完善的小断块开发的有效方法。矿场实施CO_(2)吞吐影响因素较多,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油藏条件下CO_(2)吞吐效果,为矿场实施CO_(2)吞吐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吞吐 低渗透油藏 数值模拟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盐水层CO_(2)稳定埋存效率及储层参数优化
16
作者 崔传智 张团 +3 位作者 张传宝 吴忠维 李弘博 韩文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1-147,共7页
CO_(2)埋存是应对“碳达峰”和“碳中和”最为有效的埋存方式,为了筛选适合CO_(2)长期稳定埋存的盐水层,考虑了CO_(2)在盐水层中的4种埋存方式,建立了评价盐水层CO_(2)稳定埋存效率综合表征指标,并且基于数值模拟与Pearson (皮尔逊)相... CO_(2)埋存是应对“碳达峰”和“碳中和”最为有效的埋存方式,为了筛选适合CO_(2)长期稳定埋存的盐水层,考虑了CO_(2)在盐水层中的4种埋存方式,建立了评价盐水层CO_(2)稳定埋存效率综合表征指标,并且基于数值模拟与Pearson (皮尔逊)相关系数统计的方法,确定影响盐水层CO_(2)稳定埋存效率的主控因素为储层底层与顶层渗透率的比值、储层中部渗透率和温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盐水层CO_(2)稳定埋存储层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反韵律储层有利于盐水层CO_(2)的稳定埋存,且储层底层与顶层渗透率的比值为1/7时,稳定埋存效率综合表征指标较大,盐水层CO_(2)稳定埋存潜力较大;当储层温度为55℃时,稳定埋存效率综合表征指标达到较高水平;随着渗透率的增大,稳定埋存效率综合表征指标先增大后减小,渗透率为0.8μm^(2)时,盐水层CO_(2)稳定埋存潜力较大;因此,确定反韵律储层渗透率级差为7、储层渗透率为0.8μm^(2)、储层温度为55℃时的储层更适合CO_(2)的稳定埋存。研究成果为盐水层CO_(2)稳定埋存储层筛选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水层 CO_(2)稳定埋存 稳定埋存效率 Pearson相关系数 主控因素
下载PDF
CO_(2)驱注入管柱流固耦合振动模态分析
17
作者 曹银萍 王璐瑶 +1 位作者 窦益华 孙祥鑫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3年第4期7-11,共5页
CO_(2)驱注入过程中,压力波动等因素造成流速改变致使管柱振动,进而导致管柱力学性能的变化和破坏,此外,不同相态的CO_(2)加剧了分析的复杂性。为研究CO_(2)驱注入管柱的动态特性,应用有限元软件对管柱进行仿真分析,考虑CO_(2)不同相态... CO_(2)驱注入过程中,压力波动等因素造成流速改变致使管柱振动,进而导致管柱力学性能的变化和破坏,此外,不同相态的CO_(2)加剧了分析的复杂性。为研究CO_(2)驱注入管柱的动态特性,应用有限元软件对管柱进行仿真分析,考虑CO_(2)不同相态的影响,对比考察不同轴向力、壁厚、内压下管柱的变形量和固有频率。结果表明:流固耦合作用使管柱固有频率降低,管柱固有频率降低率在液态CO_(2)与管柱耦合时为10.3%、超临界态CO_(2)与管柱耦合时为6.5%;轴向力对固有频率高阶区影响大于低阶区影响;增加壁厚能增强对管柱的保护作用;内压增至100 MPa时对管柱结构损坏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对CO_(2)驱油注气生产过程中管柱结构优化设计和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柱振动 模态分析 流固耦合 CO_(2)相态 固有频率
下载PDF
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及CO_(2)管道研究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克星 闫光龙 +2 位作者 张阿昱 席敏敏 牛爱军 《天然气与石油》 2023年第1期28-40,共13页
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保障,其中CO_(2)管道输送是最重要的一环。从CCUS技术和CO_(2)管道设计两个维度综述了国内外C... 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保障,其中CO_(2)管道输送是最重要的一环。从CCUS技术和CO_(2)管道设计两个维度综述了国内外CO_(2)捕集、CO_(2)运输、CO_(2)封存和CO_(2)利用的研究进展,针对运输过程,着重从工艺设计、杂质、含水量、止裂控制和风险评估等方面梳理了CO_(2)管道设计的研究成果。中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CCUS技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等机构分别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聚焦CCUS发展的各个环节。虽然中国尚处于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但相信随着科研人员的努力会很快赶超发达国家,跻身第一方阵。研究结果旨在为中国的CCUS技术发展提供参考,促进中国CCUS技术的推广实施和CO_(2)管道的合理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CCUS 碳排放 CO_(2)管道 工艺设计 杂质 含水量 止裂控制 风险评估
下载PDF
二氧化碳对稠油中沥青质分子聚集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姜会心 杨红霞 +4 位作者 崔梦雨 赵文静 孙瑞雪 金雨 王创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2,共6页
沥青质的聚沉行为对稠油黏度的影响显著,研究CO_(2)对稠油中沥青质的聚集行为可以进一步解析CO_(2)在驱替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在不同CO_(2)压力及条件下,对稠油以及添加了CO_(2)增溶剂(苯或乙醇)的稠油进行CO_(2)溶解实验,分离四组分后... 沥青质的聚沉行为对稠油黏度的影响显著,研究CO_(2)对稠油中沥青质的聚集行为可以进一步解析CO_(2)在驱替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在不同CO_(2)压力及条件下,对稠油以及添加了CO_(2)增溶剂(苯或乙醇)的稠油进行CO_(2)溶解实验,分离四组分后得到了经CO_(2)处理后的沥青质。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不同实验条件下提取的沥青质聚集体的层间距、表面形貌以及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了CO_(2)对稠油中沥青质聚集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CO_(2)在稠油中溶解使沥青质聚集堆叠的层间距增大,沥青质分子的聚集行为减缓;增溶剂增加了CO_(2)在稠油中的浓度,并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降低沥青质分子在稠油中的聚集概率,减缓沥青质的聚集速率,降低其与胶质分子的作用,从而起到降低稠油黏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CO_(2) 溶解度 聚集 层间距 稠油
下载PDF
致密油藏大量注入CO_(2)驱油机理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锐 沈瑞 +4 位作者 周体尧 李海波 孙盈盈 邹新源 罗燕 《天然气与石油》 2023年第4期55-66,共12页
基于松辽盆地砂岩油藏岩样,进行CO_(2)驱替饱和原油岩心实验,结合核磁共振和油组分分析,研究CO_(2)驱油机理。选取松辽盆地中渗、低渗、特低渗和致密岩样,分析渗透率对CO_(2)驱替的影响效果;分成三个阶段进行驱替实验,分析注入量对CO_(2... 基于松辽盆地砂岩油藏岩样,进行CO_(2)驱替饱和原油岩心实验,结合核磁共振和油组分分析,研究CO_(2)驱油机理。选取松辽盆地中渗、低渗、特低渗和致密岩样,分析渗透率对CO_(2)驱替的影响效果;分成三个阶段进行驱替实验,分析注入量对CO_(2)驱替的影响效果。以特低渗岩样和致密岩样的大注入量CO_(2)驱替作为研究重点,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松辽盆地特低渗致密油藏大注入量CO_(2)驱油机理。实验表明,对于特低渗致密油藏,大注入量CO_(2)驱替可以获得很好的驱油效果。小注入量驱替后,低渗和中渗样的平均采出程度为30.56%,特低渗岩样和致密岩样的平均采出程度为26.21%;在大注入量驱替后,低渗和中渗样的平均采出程度为55.92%,特低渗岩样和致密岩样的平均采出程度为67.00%。说明大注入量CO_(2)驱替可以有效提高油藏采出程度,且提高幅度对于特低渗致密油藏更为明显。大注入量完全混相的CO_(2)驱替可以获得很好的最终采出程度,最高可达到67.49%;完全混相驱替可以很好驱替出原油中包含重质组分在内的各种组分,不同驱替阶段的油样族组分区别很小,但仍存在明显的抽提轻质组分的效果,油样组分峰值从前期C_(12)附近逐步偏移到后期C_(17)附近。CO_(2)的抽提作用会使得原油中重质组分滞留于孔喉表面,在小注入量时滞留现象在特低渗致密油藏中更为明显,低渗与中渗油藏滞留现象较弱;在大注入量CO_(2)驱替后,特低渗致密油藏中的重质组分被很好采出,其重质组分最终采出程度和低渗及中渗油藏相当,说明大注入量CO_(2)驱替更适用于特低渗致密油藏。研究结果很好地补充了特低渗致密油藏CO_(2)驱油理论,可为松辽盆地后续的CO_(2)驱油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油藏 CO_(2) 特低渗致密 核磁共振 组分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