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6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汉油田中高温高矿化度油藏采油功能菌群落结构分析
1
作者 徐峰 姚快 +5 位作者 曲瑞雪 牟莎莎 邓舒元 孙珊珊 佘跃惠 王正良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0,共7页
油藏中存在丰富的内源微生物,通过激活内源微生物,利用其生长繁殖的代谢产物与油藏原油的作用实现提高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因此,掌握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对于高效采油功能菌的筛选至关重要。利用二代测序... 油藏中存在丰富的内源微生物,通过激活内源微生物,利用其生长繁殖的代谢产物与油藏原油的作用实现提高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因此,掌握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对于高效采油功能菌的筛选至关重要。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江汉油田普通稠油油藏的4个中高温高矿化度区块采出液中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组成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样品中古菌种类丰富,均高于细菌种类;在属水平上,细菌群落主要以Pseudomonas、Thauera、Halobacillus和Marinobacter为主,古菌群落主要以Halogeometricum、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thermobacter为主;4种样品中的内源微生物群落均具有降黏和脱氮的性能,表明江汉油田内源微生物具有降黏和脱氮的巨大潜力,可通过不同培养基富集筛选高效的采油功能菌,为其在提高江汉油田采收率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油田 内源微生物 微生物采油 采油功能菌 群落结构分析
下载PDF
胜利油田水驱与聚合物驱油藏微生物群落特征差异 被引量:1
2
作者 曹功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5-121,共7页
为明确驱替介质对油藏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胜利油田水驱油藏、聚合物驱油藏、聚合物驱后水驱油藏开展了内源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为后续不同油藏微生物驱激活剂的筛选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水驱油藏的微生物群落多... 为明确驱替介质对油藏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胜利油田水驱油藏、聚合物驱油藏、聚合物驱后水驱油藏开展了内源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为后续不同油藏微生物驱激活剂的筛选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水驱油藏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高,主要包含了Pseudomonas sp.、Alicycliphilus sp.、Tepidiphilus sp.、Parvibaculum sp.、Marine bacteria sp.和Halomonas sp.等优势菌属,微生物种类多,且均匀分布;聚合物驱油藏主要包含了Pseudomonas sp.、Arcobacter sp.、Deferribacter sp.、Pannonibacter sp.等优势菌属;聚合物驱后水驱油藏包含了Pseudomonas sp.、Alicycliphilus sp.、Thauera sp.等优势菌属;聚合物驱油藏和聚合物驱后水驱油藏微生物多样性依次降低,优势菌主要与氮代谢、铬吸附矿化相关;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会随着驱替介质的改变发生不同的变化,水驱油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种类丰富,但无明显的优势菌,聚合物驱油藏和聚合物驱后水驱油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其中与聚合物代谢相关的微生物类群成为优势菌;外界引入的驱替介质会对油藏微生物群落造成选择压力,不同油藏实施微生物驱之前,需依据其特有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制定不同的微生物群落激活策略。研究成果可为胜利油田不同类型油藏实施微生物驱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 水驱 聚合物驱 油藏 微生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塔河油田西部斜坡TH10421井区中—下奥陶统迷宫型缝洞结构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长建 罗君兰 +1 位作者 文欢 任科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共11页
为了明确塔河油田上奥陶统厚覆盖区TH10421高累产井区的古岩溶洞穴成因及缝洞结构关系,利用古地貌恢复、地震属性提取、缝洞体雕刻等方法,厘清研究区地表水系分布特征、断裂特征、洞穴空间结构,首次识别出塔河油田TH10421井区的缝洞系... 为了明确塔河油田上奥陶统厚覆盖区TH10421高累产井区的古岩溶洞穴成因及缝洞结构关系,利用古地貌恢复、地震属性提取、缝洞体雕刻等方法,厘清研究区地表水系分布特征、断裂特征、洞穴空间结构,首次识别出塔河油田TH10421井区的缝洞系统为洪水成因迷宫型洞穴系统,并结合油藏动态生产特征分析迷宫型洞穴系统的缝洞体连通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H10421井区发育共轭型次级走滑断裂网络,网格状断裂为迷宫型洞穴提供初始溶蚀通道;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地表岩溶湖泊提供高流量岩溶水补给,岩溶水沿网格状断裂下渗注入一间房组形成迷宫型洞穴;岩溶水顺断裂的溶蚀表现为同时性、选择性特点,造成TH10421井区迷宫型洞穴在不同方向断裂和不同深度上的溶蚀程度差异较大,东部浅层洞穴管道的连通性好,西部浅层洞穴管道的连通性较差,深层缝洞的连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古岩溶 迷宫型洞穴系统 缝洞型油藏 塔河油田
下载PDF
MICP技术及其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何延龙 赵靓 +3 位作者 黄海 安狮子 倪军 王鑫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115,共10页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诱导沉积碳酸盐,从而对松散物质进行胶结的技术,该技术凭借反应速率可控、高渗透性、绿色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笔者系统综述了MICP技术的作用原理、应...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诱导沉积碳酸盐,从而对松散物质进行胶结的技术,该技术凭借反应速率可控、高渗透性、绿色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笔者系统综述了MICP技术的作用原理、应用菌种、矿化胶结机制,以及MICP技术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应用。MICP技术主要通过尿素水解作用、反硝化作用、硫酸盐还原作用或甲烷氧化作用实现,诱导碳酸盐沉淀的微生物主要分为产胞外聚合物菌、产脲酶菌、反硝化菌、硫酸盐还原菌和甲烷氧化菌。MICP技术的矿化作用产生碳酸盐沉淀,可作为桥梁胶结松散物质,形成统一的整体。将MICP技术应用于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堵塞孔隙及裂缝,可以在预防出砂的同时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气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P技术 微生物 脲酶 矿化 胶结 固砂
下载PDF
改性羧基纳米纤维带界面及驱油性能
5
作者 袁杰 刘德新 贾寒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6-144,共9页
针对油田常用聚合物驱油剂用量高、耐盐性能差、与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易发生色谱分离现象等问题,选取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竣基纳米纤维带为原料,制备了疏水改性竣基纳米纤维带(CCNF-n)和两性-疏水改性按基纳米纤维带(ACCNF-zi)单组分稠油... 针对油田常用聚合物驱油剂用量高、耐盐性能差、与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易发生色谱分离现象等问题,选取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竣基纳米纤维带为原料,制备了疏水改性竣基纳米纤维带(CCNF-n)和两性-疏水改性按基纳米纤维带(ACCNF-zi)单组分稠油驱油剂,评价了疏水改性程度和两性-疏水改性对竣基纳米纤维带界面活性、乳化能力及驱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水改性程度的增加使得竣基纳米纤维带界面活性先提升后降低,而阳离子基团的引入增强了竣基纳米纤维带与水的相互作用,使得具有相同疏水改性程度的两性-疏水改性竣基纳米纤维带界面活性相应减小。在温度为70℃,矿化度为50000mg/L,质量分数为0.2%的条件下,疏水改性程度越大,纳米纤维带黏度越高,5种疏水改性竣基纳米纤维带黏度为1.54-3.85mPa·s,而两性-疏水改性竣基纳米纤维带在相同条件下黏度为18.46-27.31mPa·s,耐盐性能较强。岩心驱替结果表明,两性-疏水改性竣基纳米纤维带体系能够显著提高采收率(为18.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羧基纳米纤维带 疏水改性程度 界面活性 乳化能力 耐盐性能
下载PDF
鼠李糖脂液-固界面润湿改性机制
6
作者 陈子慧 林军章 +4 位作者 丁明山 汪卫东 汪庐山 崔超男 杨惠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8-675,共8页
生物表面活性剂为一种特定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通过在岩石表面的吸附来达到改变其润湿性的目的,而润湿改性机制对油藏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通过接触角的测定、洗油砂评价、液-固界面自由能计算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 生物表面活性剂为一种特定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通过在岩石表面的吸附来达到改变其润湿性的目的,而润湿改性机制对油藏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通过接触角的测定、洗油砂评价、液-固界面自由能计算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研究了鼠李糖脂表面活性剂与疏水Si O_(2)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其吸附特性和润湿改性机制进行了阐释。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可快速改善亲油玻片表面的润湿性。经10%鼠李糖脂溶液浸泡12 h后,亲油玻片的接触角从111.6°降至32.7°。鼠李糖脂溶液对油砂的最佳洗油有效加量为30%,洗油效率可达84.83%,原油黏附功降低了98.4%。通过液-固界面自由能计算得到去离子水与鼠李糖脂溶液作用后的亲油玻片间的自由能为-140.2 m J/m^(2),远低于去离子水与原始亲油玻片间的自由能(-52.1 m J/m^(2))。分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分子主要通过氢键这一强作用力吸附在亲水Si O_(2)表面,其与亲水界面的吸附结合能达到29.7 e V;而鼠李糖脂分子与疏水Si O_(2)表面的作用力为静电力和范德华力等弱作用力,导致其与疏水界面的吸附结合能仅为12.2 e V。结合液-固界面自由能和分子模拟计算结果推测,鼠李糖脂分子相较于原油极性分子具有更强的界面竞争吸附能力,从而使其易于锚定到亲水表面、最终替换油性分子,达到提高洗油效率的目的。研究结果可为构建以鼠李糖脂为主的生物润湿调控驱油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脂 生物表面活性剂 分子模拟 界面吸附 润湿反转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激活前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演替规律——以大庆油田葡南X区块为例
7
作者 任国领 窦绪谋 +6 位作者 曲丽娜 胡敏 石沛 李蔚 侯兆伟 郎亚军 张奕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8-115,共8页
为了研究大庆油田低渗透油藏激活前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规律,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庆油田葡南X区块油藏激活前后采出液中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激活前和激活2个月后细菌分别检测到894和389个OTUs(操... 为了研究大庆油田低渗透油藏激活前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规律,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庆油田葡南X区块油藏激活前后采出液中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激活前和激活2个月后细菌分别检测到894和389个OTUs(操作分类单元),古菌分别检测到77和49个OTUs;激活前优势细菌为未分类菌属Parcubacteria、未分类菌属JS1、未分类的厚壁菌门和假单胞菌属,优势古菌为甲烷鬃毛菌属、甲烷绳菌属、甲烷热杆菌属、甲烷球菌属和热自养甲烷嗜热球菌属;激活2个月后优势细菌为假单胞菌属和沃林氏菌属,优势古菌为甲烷鬃毛菌属、甲烷绳菌属、甲烷囊菌属和热自养甲烷嗜热球菌属;激活剂激活了采油优势细菌假单胞菌属和沃林氏菌属,对微生物古菌的激活效果不明显。研究成果为现场试验激活剂配方的优化和激活效果的监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微生物 16S rRNA 群落结构 演替规律
下载PDF
海上疏松砂岩储层解堵工艺效果室内评价
8
作者 任杨 毛庆凯 +3 位作者 刘成林 匡腊梅 马喜超 黄泽超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7期1636-1640,共5页
海上疏松砂岩储层具有高孔、高渗、流体性质较为复杂的特点,在长期生产井生产和注水井注水过程中易受各种伤害而影响单井产量或注水能力。选取模拟储层渗透率的人造岩芯,开展单脉冲、单酸化、先脉冲后酸化、先酸化后脉冲和脉冲酸化5种... 海上疏松砂岩储层具有高孔、高渗、流体性质较为复杂的特点,在长期生产井生产和注水井注水过程中易受各种伤害而影响单井产量或注水能力。选取模拟储层渗透率的人造岩芯,开展单脉冲、单酸化、先脉冲后酸化、先酸化后脉冲和脉冲酸化5种工艺对岩芯渗透率改善效果的评价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单脉冲工艺K/K_(0)平均增加2%,单酸化工艺K/K_(0)平均增加1%,先酸化后脉冲工艺K/K_(0)平均增加7%,先脉冲后酸化工艺K/K_(0)平均增加5%,边脉冲边酸化复合解堵工艺后K/K_(0)增加8%,渗透率改善效果大于其他4种工艺,增渗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 解堵 脉冲酸化 复合解堵
下载PDF
聚合物分子尺寸与油藏孔喉的配伍性 被引量:70
9
作者 朱怀江 刘强 +3 位作者 沈平平 罗健辉 杨静波 刘玉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9-613,共5页
驱油用水溶性聚合物分子流经多孔介质时经受孔喉尺寸的自然选择作用。根据“架桥”原理,可对孔喉形成较稳定堵塞的聚合物分子水动力学半径(Rn)与孔喉半径(R)的关系为:Rn大于0.46R。通常,适于聚合物驱油藏的平均孔喉半径中值约为... 驱油用水溶性聚合物分子流经多孔介质时经受孔喉尺寸的自然选择作用。根据“架桥”原理,可对孔喉形成较稳定堵塞的聚合物分子水动力学半径(Rn)与孔喉半径(R)的关系为:Rn大于0.46R。通常,适于聚合物驱油藏的平均孔喉半径中值约为4~16Mm。聚合物分子尺寸的归一化权重分布函数在10nm至数百纳米出现主分布峰,并可能带有水动力学半径为10^3nm数量级或更大的次分布峰。聚合物分子线团越大,在矿化度上升、溶液电场加强后越易被压缩。超大聚合物分子被压缩后使归一化权重分布函数主峰向分子尺寸更大方向移动。梳形聚合物分子结构的改性增强主链刚性,使水动力学半径升高,产生增黏效果。与分子量和水解度相近的聚丙烯酰胺相比,梳形聚合物溶液的增黏幅度高于水动力学半径变化程度。聚合物驱中水动力学半径大于10^3nm数量级的聚合物分子易造成孔喉半径较小的部分多孔介质堵塞,使用清水配制聚合物溶液时此现象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梳形聚合物 动态光散射 水动力学半径 孔喉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激活内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40
10
作者 包木太 汪卫东 +4 位作者 王修林 孔祥平 李希明 冯时林 刘中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2-386,361,共6页
微生物采油技术可按微生物来源分为外源微生物采油和内源微生物采油两大类。本文综述了通过注入营养剂和混气水激活油层内本源微生物的采油技术 ,该项技术的工艺较简单 ,在俄罗斯已进入较大规模的矿场应用试验。综述的论题包括 :绪言 ;... 微生物采油技术可按微生物来源分为外源微生物采油和内源微生物采油两大类。本文综述了通过注入营养剂和混气水激活油层内本源微生物的采油技术 ,该项技术的工艺较简单 ,在俄罗斯已进入较大规模的矿场应用试验。综述的论题包括 :绪言 ;基本原理 ;矿场试验及相关研究 ;矿场试验设计 ;矿场试验跟踪监测 ;对中国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意义。图 1表 3参 4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 油层微生物群落 激活 地下微生物过程 水驱油藏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 综述
下载PDF
大港孔店油田水驱油藏微生物群落的分子分析 被引量:37
11
作者 佘跃惠 张学礼 +2 位作者 张凡 王凌华 赵立平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9-334,共6页
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 温度梯度凝胶电泳(PCR TGGE)和构建16SrRNA基因克隆文库两种方法对比研究了大港油田孔二北断块注水井和采油井的微生物群落结构。16SrDNAV3区PCR扩增产物的TGGE图谱分析表明,这两个油井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很大。... 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 温度梯度凝胶电泳(PCR TGGE)和构建16SrRNA基因克隆文库两种方法对比研究了大港油田孔二北断块注水井和采油井的微生物群落结构。16SrDNAV3区PCR扩增产物的TGGE图谱分析表明,这两个油井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很大。注水井样品的TGGE图谱中有6条主要条带,而采油井样品中只有一个条带占绝对优势。同时,建立了两个样品的16SrRNA基因克隆文库,从中分别挑选了10 8和5 0个克隆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样性分析(ARDRA)。注水井样品有33个操作分类单元(OTU) ,其中6个OTU是优势类型;而采油井样品只有8个OTU ,有1个OTU在文库中占绝对优势。克隆文库和TGGE的研究结果一致,均表明注水井样品的微生物多样性比采油井丰富很多。每个OTU的代表克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注水井样品中的细菌主要属于α、β、γ变形菌纲和放线菌纲,尤其是红细菌亚纲( 4 7% )。采油井样品的细菌主要属于α、β、γ变形菌纲,尤其是假单胞菌属( 6 2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16S RRNA基因 TGGE 克隆文库 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下载PDF
低渗透油气田“层内爆炸”增产技术研究 被引量:61
12
作者 丁雁生 陈力 +5 位作者 谢燮 张盛宗 刘先贵 刘小蘋 杨业敏 俞稼槃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0-96,106,共8页
回顾爆炸法(井内爆炸法、核爆炸法和高能气体压裂)增产油气的历史,提出低渗透油气田“层内爆炸”增产技术的基本思路:利用水力压裂技术将乳胶状爆燃药压入油层裂缝,并采取不损毁井筒的技术措施点燃该爆燃药,从而在水力压裂主裂缝... 回顾爆炸法(井内爆炸法、核爆炸法和高能气体压裂)增产油气的历史,提出低渗透油气田“层内爆炸”增产技术的基本思路:利用水力压裂技术将乳胶状爆燃药压入油层裂缝,并采取不损毁井筒的技术措施点燃该爆燃药,从而在水力压裂主裂缝邻域造成碎裂带,达到提高采收率、增产原油的目的。至少已找到一组特种火炸药基本配方,在200mm小尺度模拟实验中实现了“层内爆炸”挤注、点火和爆燃的过程,证实技术原理基本可行。考虑流体内部的热传导、边界的热损失和阻尼,提出了有化学反应的薄层药爆燃一维可压缩流体力学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恒稳推进和不可压缩简化,计算结果的物理图象符合常理,从理论上证实了薄层药爆燃可行。“层内爆炸”油井产出液的后处理,原则上是安全的:残留在岩缝的未爆炸炸药颗粒在生产阶段难以流出地层;进入集输系统的残药颗粒浓度低于1%,原则上能用离心法分离;残留在分离后原油中的的微量炸药在400℃加热炉已完全热分解,热分解不可能导致爆炸。“层内爆炸”增产技术的研究是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创新课题,预期增产效益显著高于水力压裂,有可能形成低渗透油气田开采的新局面,还可能使一些目前不可采的低渗透油气资源成为可采资源。今后工作主要有四方面: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田 爆炸法 提高采收率 层内爆炸
下载PDF
本源微生物驱油机理研究及现场应用 被引量:35
13
作者 向廷生 冯庆贤 +3 位作者 N.T.Nazina 佘跃惠 倪方天 周俊初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67,共5页
对大港油田本源微生物驱现场试验过程中流体的微生物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生产动态进行了监测 ,研究了本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随注入水一同注入大量含氮、含磷盐的物质及空气 ,使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和理化特征发生了显著变... 对大港油田本源微生物驱现场试验过程中流体的微生物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生产动态进行了监测 ,研究了本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随注入水一同注入大量含氮、含磷盐的物质及空气 ,使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和理化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地层水中嗜热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分别增加了 10 3 ~ 10 5倍和 10~ 10 3 倍。烃氧化菌的激活导致了注入水在近井地带原油的氧化及低分子脂肪酸含量增加。原油的生物转化产物刺激了发酵菌、硫酸盐还原菌及产甲烷菌的生长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有利于原油的采出。从生产动态分析可以看出 ,经生物技术处理后 ,83 %的生产井见到了效果 ,3年共增油 8874t ,投入产出比达到 1∶5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源微生物 微生物驱油机理 现场试验 生物处理技术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内源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36
14
作者 程海鹰 王修林 +2 位作者 徐登霆 马光东 汪卫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94,110,共5页
为了探讨在胜利油田沾3区块注入以玉米浆为主的营养物刺激内源微生物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用MPN法对油藏内源微生物的群落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在模拟油藏条件下进行了内源微生物培养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腐生菌... 为了探讨在胜利油田沾3区块注入以玉米浆为主的营养物刺激内源微生物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用MPN法对油藏内源微生物的群落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在模拟油藏条件下进行了内源微生物培养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腐生菌、烃类氧化菌、发酵菌等是油藏中存在的主要微生物群落;注入玉米浆可以有效刺激内源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产生表面活性剂和生物气,有利于驱油;硝酸铵可以有效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向岩心注入0.4PV的营养物,玉米浆浓度10~20mL/L,并关闭培养10~20d后,采收率提高约8%。实验证明,利用内源微生物提高沾3区块采收率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浆 内源微生物 提高采收率 微生物群落 培养
下载PDF
孔店油田本源微生物驱油先导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冯庆贤 杨怀军 +3 位作者 Nazina T N 王建强 佘跃惠 倪方天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5-129,共5页
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利用油藏中已存在的各种细菌(本源微生物),以注水井近井地带剩余油为碳源,补充微生物基本营养物并混以空气,激活油藏中的有用菌,使之大量繁殖和代谢,并利用其降解原油、产生驱油剂、改善油藏生态系统和油水性质,以增... 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利用油藏中已存在的各种细菌(本源微生物),以注水井近井地带剩余油为碳源,补充微生物基本营养物并混以空气,激活油藏中的有用菌,使之大量繁殖和代谢,并利用其降解原油、产生驱油剂、改善油藏生态系统和油水性质,以增强剩余油的流动性能,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该技术与目前多用的外源微生物采油技术有较大差别.大港油田孔二北断块为稠油、底水、高孔和高渗且无产能接替的断块,在油藏地质研究、开发状况和生化参数分析以及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在该断块注入混气营养物的试验方案,进行了为期近3a的现场试验.现场动态监测与生产动态跟踪结果表明:①注水井近井地带和油层深部有用的本源菌已被激活,其数量较试验前增加3~7个数量级;甲烷代谢速率较试验前增加了4~78倍,代谢产物增加16~208倍;硫酸盐还原速率增加,但没有硫化氢产生.②原油和地层水性质有所改善.③单井日产油量和气量增加(截至2005年2月累计增油17 866t).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孔二北断块的成功应用对国内处于高含水阶段老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源微生物驱 嗜热菌数量 代谢产物 代谢速率 现场试验 生化参数监测 效果评价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油藏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 被引量:33
16
作者 乐建君 刘芳 +5 位作者 张继元 柏璐璐 王蕊 刘晓波 侯兆伟 伍晓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9-106,共8页
针对聚合物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对大庆油田萨南开发区南二区东部聚合物驱后典型油藏开展了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通过优选由玉米浆干粉、硝酸钠和磷酸氢二铵构成激活剂,与保护剂聚合物交替注入,并运用分子生态学末端... 针对聚合物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对大庆油田萨南开发区南二区东部聚合物驱后典型油藏开展了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通过优选由玉米浆干粉、硝酸钠和磷酸氢二铵构成激活剂,与保护剂聚合物交替注入,并运用分子生态学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了内源微生物激活前后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利用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可行性。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油藏中有明显的产气增压效果;油藏驱动压力的动态变化及代谢产物气体组分CH_4和CO_2的δ^(13)C同位素含量波动,验证了激活剂的加入促使油藏内源微生物微氧和无氧代谢交替进行;产出液的各项生化监测指标均有明显变化,激活后优势菌群为Pseudomonas、Thauera和Arcobacter,且丰度增高;试验区阶段累计增油3 068.13t,含水率下降2.2%,驱油增产效果明显。该试验的成功实施证明了聚合物驱后油藏采用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的工艺方法是可行的,并为同类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后油藏 激活剂 内源微生物 菌群结构 现场试验
下载PDF
微生物降解稠油及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56
17
作者 张廷山 兰光志 +2 位作者 邓莉 邓晓皋 张彩庆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4-57,共4页
微生物采油技术以其成本低、无污染、经济效益好的优势 ,日渐成为一项重要的三次采油技术。该技术的主要机理就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原油的重质组分 ,降低原油粘度和凝固点 ,以达到改善原油物化性质的目的。笔者从原油、油田污水和海水中共... 微生物采油技术以其成本低、无污染、经济效益好的优势 ,日渐成为一项重要的三次采油技术。该技术的主要机理就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原油的重质组分 ,降低原油粘度和凝固点 ,以达到改善原油物化性质的目的。笔者从原油、油田污水和海水中共分离、选育出能降解沥青质 ,能耐温达 80℃、矿化度 30 0 0 0 0 mg/ L的微生物菌种及组合。并以其对青海、胜利、辽河等油田原油进行了实验研究 ,讨论了能有效降解原油中沥青质的兼性菌的选育、降解效果以及采油过程中的现场应用。根据实验 ,所选育的兼性菌组合对青海原油处理 2 4h后 ,其沥青质可降低 2 0 %。现场试验显示 ,生产井注入菌液 2 0 d后 ,3个月内的日均产量提高了 9% ,油井的热洗周期延长了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 稠油 微生物降解 提高采收率 实验
下载PDF
利用微波加热开采地下油页岩的技术 被引量:24
18
作者 刘洪林 刘德勋 +2 位作者 方朝合 薛华庆 王红岩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23-625,共3页
对目前国内外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研究进行的分析表明,油页岩具有导热性差的特点。为了解决传统的热传导开采方法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微波加热开采油页岩的新型技术。利用微波加热方式,电磁能直接作用于介质分子而转换成热能... 对目前国内外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研究进行的分析表明,油页岩具有导热性差的特点。为了解决传统的热传导开采方法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微波加热开采油页岩的新型技术。利用微波加热方式,电磁能直接作用于介质分子而转换成热能,其透射性能使物料内外介质同时受热,不需要热传导。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在油页岩层中钻羽状井并填入吸波介质,可大大改善油页岩的吸波能力,可以以较快的速度使页岩油的升温,并逐渐地将干酪根裂解转化为页岩油气。页岩油气会通过加热产生的裂缝运移到生产井,并被抽排到地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原位开采技术 微波加热开采技术 电磁能 热能 干酪根裂解
下载PDF
破乳菌种TR-1的筛选与破乳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黄翔峰 闻岳 +2 位作者 杨葆华 陆丽君 刘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6-139,165,共5页
从克拉玛依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原油破乳菌TR-1。介绍了筛选方法。筛选时使用含水原油静置分层产生的油、水相等体积混合制备的W/O乳状液.35℃、50天自发脱水率〈5%;细菌全培养液加量为100mL/L。培养温度35℃,最佳培养pH... 从克拉玛依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原油破乳菌TR-1。介绍了筛选方法。筛选时使用含水原油静置分层产生的油、水相等体积混合制备的W/O乳状液.35℃、50天自发脱水率〈5%;细菌全培养液加量为100mL/L。培养温度35℃,最佳培养pH值7~9.时间5~6天。所得培养液含菌1.1×100个/mL.含干菌体~8.68g/L,35℃、150min脱水率〉90%;2.0g/L干菌体水悬液相同加量时脱水率为80.0%;现用聚醚破乳剂加量100mg/L时脱水率~55%。TR-1菌主要以菌细胞破乳,所产生物表面活性剂也起一定破乳作用。TR-1菌破乳性能稳定,第1、5、25代全培养液的脱水率分别为88.3%、91.7%、80.0%。2.0g/L干菌体水悬液用于克拉玛依采油一厂、二厂含水50.0%、66.7%的稀油破乳(50℃),加量100mL/L时脱水率为66.7%、88.2%.高于现用聚醚破乳剂的脱水率,但对二、三区混合稠油无破乳效果。50℃、150min自发脱水率为16.5%的含水50.0%的稀油,加入5、20、40mg/L聚合物PAM后自发脱水率变为2.0%、4.0%、43.9%,再加入100mL/L干菌体水悬液时脱水率分别为96.5%、80.5%、76.5%.均高于加入100mg/L。化学破乳剂时的相应值。图3表4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破乳剂 破乳菌 菌种筛选 破乳性能 菌培养液 干菌体水悬液 原油脱水 轻质原油 克拉玛依油田
下载PDF
柔性转向剂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朱怀江 程杰成 +5 位作者 隋新光 王平美 赵庆东 李宜坤 刘强 姚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83,共5页
为了遏制水驱油藏注入水通过高渗透部位时出现无效循环,研制了柔性转向剂(代号SR-3),用于改变油藏中水的流场及实现深部液流转向。这种柔性转向剂可随机发生形变,具有韧性好、不易破碎和断裂以及化学稳定性高的特点。室内物理模拟显示:S... 为了遏制水驱油藏注入水通过高渗透部位时出现无效循环,研制了柔性转向剂(代号SR-3),用于改变油藏中水的流场及实现深部液流转向。这种柔性转向剂可随机发生形变,具有韧性好、不易破碎和断裂以及化学稳定性高的特点。室内物理模拟显示:SR-3转向剂能在地层高渗透率区大孔道中运移,可实现沿程调剖,SR-3在地层"大孔道"中流动遇阻时发生形变并产生堵塞压力。随压力的升高,SR-3蠕变并出现突破压力,然后又降至流动压力并趋于平衡;再遇阻又发生形变并产生堵塞,如此反复地在地层深部产生动态堵塞。大庆油田东部萨尔图和葡萄花油层的柔性转向剂现场试验验证了此机理,也说明了无裂缝砂岩油藏经长期注水开发,在水驱主流道可能冲刷出了大孔道高渗透带。对这些大孔道进行沿程堵塞,可以大幅度地改善水驱波及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藏 高渗透区 深部液流 柔性转向剂 韧性 黏弹性 动态堵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