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63篇文章
< 1 2 1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JH油田含蜡原油析蜡温度测试与分析
1
作者 刘霞 王银强 +1 位作者 冯晶 艾克拜尔·木合塔尔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26-129,共4页
采用显微镜观察法、黏温曲线法、DSC法分别测试了JH油田六个不同区块的原油析蜡温度。在DSC法中,测定了降温速率5、10℃/min下的析蜡点。在黏温曲线法中,测定了剪切速率10、20、50、100 s^(-1)下的析蜡点。在显微镜观察法中,测定了降温... 采用显微镜观察法、黏温曲线法、DSC法分别测试了JH油田六个不同区块的原油析蜡温度。在DSC法中,测定了降温速率5、10℃/min下的析蜡点。在黏温曲线法中,测定了剪切速率10、20、50、100 s^(-1)下的析蜡点。在显微镜观察法中,测定了降温速率0.5、5℃/min下的析蜡点。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测量的析蜡点有所差异,一方面与不同测试方法的原理有关,另一方面与仪器的分辨率、操作者的经验有关。若原油中的活性物质和大分子不溶物影响较大时,也会表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析蜡点 显微镜观察法 黏温曲线法 DSC法
下载PDF
基于银型苯基磺酸键合硅胶分离及高分辨质谱分析石油中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
2
作者 李硕凡 刘雨轩 +5 位作者 吴建勋 王婧 朱悦 张未来 张亚和 史权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3-773,共11页
建立一种基于银型苯基磺酸键合硅胶(Ag+-SCX)分离石油中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的方法,分离得到的含硫化合物组分进行甲基化反应和高分辨质谱(HRMS)分析,得到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分子组成。通过模型化合物证明该分离方法的可行性,硫醚类、噻... 建立一种基于银型苯基磺酸键合硅胶(Ag+-SCX)分离石油中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的方法,分离得到的含硫化合物组分进行甲基化反应和高分辨质谱(HRMS)分析,得到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分子组成。通过模型化合物证明该分离方法的可行性,硫醚类、噻吩类含硫化合物被有效分离。该方法对石油馏分、原油和二次加工油均有良好的适用性,并将其应用于一套原油及其馏分中含硫化合物的分离及分析,详细表征了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在原油和各馏分段的分子组成特点和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方法 高分辨质谱 硫醚 噻吩 分子组成 原油
下载PDF
克拉玛依环烷基减四线馏分油溶剂精制过程中的性质关联与预测
3
作者 田青梅 王天琪 +4 位作者 陈广怀 孙媛媛 汪步彬 许孝玲 刘艳升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2,共9页
密度和折光率是油品的基本物性,也是油品溶剂精制设计过程所需的基础数据。采用二甲基亚砜(DMSO)为萃取剂精制克拉玛依环烷基减四线馏分油,考察了萃取温度和剂油比的影响,并对溶剂精制过程中密度与折光率间的关系模型及二者与温度之间... 密度和折光率是油品的基本物性,也是油品溶剂精制设计过程所需的基础数据。采用二甲基亚砜(DMSO)为萃取剂精制克拉玛依环烷基减四线馏分油,考察了萃取温度和剂油比的影响,并对溶剂精制过程中密度与折光率间的关系模型及二者与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探讨检验,验证不同关联式对油品性质预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DMSO可使萃取油芳香烃质量分数达到80%以上,改进后的二次方型关联式可较好地描述环烷基油品的密度与折光率间的关系。不同温度下密度和折光率比值基本呈正比,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正比变化关系的准确性变差;Yarranton等提出的密度、折光率与温度的关系式可准确地预测萃余油密度和折光率随温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精制 环烷基减压馏分油 密度 折光率 环保橡胶油
下载PDF
柱上甲基化-碘化钾改性硅胶还原法分离石油样品中芳香类含硫化合物
4
作者 吴建勋 李硕凡 +3 位作者 程海洋 张未来 张亚和 史权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4-790,共7页
研究开发了一种通过层析柱上甲基化-碘化钾改性硅胶还原法分离石油芳香类含硫化合物的新方法。通过填充担载了六氟锑酸银的硅藻土制备固相萃取柱,实现含硫化合物的快速甲基化和对甲基锍盐的富集;再通过碘化钾改性硅胶对芳香类甲基锍盐... 研究开发了一种通过层析柱上甲基化-碘化钾改性硅胶还原法分离石油芳香类含硫化合物的新方法。通过填充担载了六氟锑酸银的硅藻土制备固相萃取柱,实现含硫化合物的快速甲基化和对甲基锍盐的富集;再通过碘化钾改性硅胶对芳香类甲基锍盐进行快速还原,最终得到高纯度的芳香类含硫化合物。利用模型化合物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同时将该方法应用于柴油和原油样品,并结合气相色谱串联硫化学发光检测器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对分离组分进行分析。模型化合物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包含屏蔽型结构在内的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回收率可达95%以上。石油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对不同类型芳香类含硫化合物的高纯度分离,且操作简单、快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硫化合物 分离 柱上甲基化 改性硅胶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X射线荧光光谱在石油炼制元素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吴梅 章群丹 +1 位作者 赖婷婷 戴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1-802,共12页
石油原料中微量杂质元素在炼制过程会造成设备的腐蚀以及产品质量的下降,产品中的添加元素又是提升产品性能的关键,因此元素组成分析贯穿了整个石油炼制过程。伴随着硬件、软件上取得的显著技术进步,X射线荧光光谱(XRF)具备了快速、便... 石油原料中微量杂质元素在炼制过程会造成设备的腐蚀以及产品质量的下降,产品中的添加元素又是提升产品性能的关键,因此元素组成分析贯穿了整个石油炼制过程。伴随着硬件、软件上取得的显著技术进步,X射线荧光光谱(XRF)具备了快速、便捷、无损、覆盖元素多的特点,成为了石油化工领域元素分析应用中低碳、环保、最具有前景的普适性测试技术之一。介绍了近年来XRF技术的主要应用进展,综述了XRF在原油、汽油、柴油、润滑油、石油焦和催化剂等各个领域应用特点和问题,并总结了相关的标准方法及标准制订的变化趋势,对XRF在石油化工领域未来的应用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荧光光谱(XRF) 波长色散 能量色散 元素分析 石油炼制 石油产品 催化剂
下载PDF
ZrCl_(4)对催化裂化柴油中杂原子化合物的脱除规律及机理分析
6
作者 李松燦 赵毅 +3 位作者 张月琴 李会峰 王威 龙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9-707,共9页
催化裂化柴油中杂原子化合物的脱除一般采用高温高压下的加氢脱除。通过四氯化锆(ZrCl_(4))络合法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对催化裂化柴油中的杂原子化合物进行脱除。在90℃、常压、环己烷为反应溶剂的条件下,采用ZrCl_(4)与催化裂化柴油进... 催化裂化柴油中杂原子化合物的脱除一般采用高温高压下的加氢脱除。通过四氯化锆(ZrCl_(4))络合法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对催化裂化柴油中的杂原子化合物进行脱除。在90℃、常压、环己烷为反应溶剂的条件下,采用ZrCl_(4)与催化裂化柴油进行络合反应,可以得到富集氮化物和氧化物等杂原子化合物的组分,对ZrCl_(4)富集组分进一步进行固相萃取(SPE)分离,采用气相色谱-氮化学发光检测器(GC-NCD)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催化裂化柴油原始样、ZrCl_(4)富集组分、SPE分离组分进行分析表征,并采用量化计算的方法对络合脱除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ZrCl_(4)络合法对催化裂化柴油中总氮、碱性氮和非碱性氮的脱除率分别为75.9%、83.1%和75.1%。该方法对苯胺等碱性氮化物、咔唑等非碱性氮化物、萘嵌苯酮等氧化物均有较好的脱除效果,对噻吩类硫化物基本上无脱除效果。其脱除机理为:ZrCl_(4)可以与碱性氮、非碱性氮、酮等杂原子化合物发生选择性的络合反应,形成溶解度较差的络合物沉淀而从柴油体系中分离出来。该脱除杂原子的方法具有杂原子脱除率高、柴油收率高、反应条件温和、操作步骤简单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柴油 杂原子化合物 ZrCl_(4) 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氮化学发光检测器(GC-NCD)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下载PDF
GC-MS测定中间馏分油烃类分子组成研究与应用
7
作者 王乃鑫 刘泽龙 +3 位作者 杨静 马苏甜 孙岩峰 刘颖荣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4-783,共10页
基于操作简便、普及度高的气相色谱-四极杆质谱(GC-MS),利用模拟碳数切割与碳数校正,建立快速分析中间馏分油烃类碳数分布分子组成表征方法。该方法与测定中间馏分油烃类族组成标准分析方法NB/SH/T 0606—2019使用相同的仪器配置,在不... 基于操作简便、普及度高的气相色谱-四极杆质谱(GC-MS),利用模拟碳数切割与碳数校正,建立快速分析中间馏分油烃类碳数分布分子组成表征方法。该方法与测定中间馏分油烃类族组成标准分析方法NB/SH/T 0606—2019使用相同的仪器配置,在不增加硬件设备与分析时间的条件下,30 min即可同时得到烃类族组成、碳数分布以及正、异构链烷烃碳数分布等分子组成信息。利用该方法测定的碳数分布数据与配置软电离源的气相色谱-场电离飞行时间质谱(GC-FI TOFMS)测定数据基本一致。利用烃类分子组成计算出的碳、氢元素含量与标准分析方法NB/SH/T 0656—2017的测定结果相符。根据GC-MS测定的烃类分子组成数据,预测了45个柴油的十六烷值,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在±2.0之间。建立的表征方法解决了以往只有使用配置软电离源的中高分辨率质谱才能实现中间馏分油烃类分子组成表征的难题,在保障数据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仪器成本,节省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分析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GC-MS) 中间馏分油 碳数分布 烃类分子组成 十六烷值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实沸点蒸馏仪柱效率的适用性研究
8
作者 王鑫 范登利 +2 位作者 王小伟 张祎玮 章群丹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0-826,共7页
实沸点蒸馏仪良好的分离性能是保证原油评价数据准确可靠的关键,但现行蒸馏柱效折射率法检测方法存在流程复杂且评价结果易受芳烃干扰等问题。为提升检测效率和准确性,研究了气相色谱法评价实沸点蒸馏仪柱效的可行性。对比分析表明,气... 实沸点蒸馏仪良好的分离性能是保证原油评价数据准确可靠的关键,但现行蒸馏柱效折射率法检测方法存在流程复杂且评价结果易受芳烃干扰等问题。为提升检测效率和准确性,研究了气相色谱法评价实沸点蒸馏仪柱效的可行性。对比分析表明,气相色谱法测得的理论板数比传统折射率法测得结果偏低约1个理论板数。二者所测正庚烷摩尔分数的相对偏差在±3%以内。气相色谱法可有效解决芳烃对体系的影响,满足长期稳定监测柱效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沸点蒸馏 柱效率测定 气相色谱法 折射率
下载PDF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用于重整生成油脱庚烷馏分中烯烃的测定
9
作者 侯敏 王月梅 张育红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3,共7页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飞行时间质谱(TOF MS)对重整生成油脱庚烷馏分及其经催化脱烯烃反应后的产物进行表征,并采用GC×GC结合FID检测和峰体积百分比法对烯烃组分进行定量分析,考察了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最低检出限。...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飞行时间质谱(TOF MS)对重整生成油脱庚烷馏分及其经催化脱烯烃反应后的产物进行表征,并采用GC×GC结合FID检测和峰体积百分比法对烯烃组分进行定量分析,考察了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最低检出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鉴定出126种烯烃化合物,烯烃回收率为96%~102%,5次重复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可满足色谱分析要求,烯烃的检测限最低可达0.4μg/g。该方法解决了重整生成油脱庚烷馏分中烯烃组分难以分离和准确定性定量的问题,可推广用于重整生成油、汽油、柴油等复杂油品中烯烃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整生成油 催化脱烯烃 全二维气相色谱 飞行时间质谱
下载PDF
提高3#喷气燃料净热值分析一次性成功率
10
作者 马贝贝 张浩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1期122-124,共3页
本文主要论述了3#喷气燃料净热值分析一次性成功率低的原因。主要有点火丝安装方式不合适、用胶囊分析引入误差、氧弹筒气密性差三方面的原因,并且制定实施了相应的处理措施。经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处理措施的落实显著地提高了3#喷气燃... 本文主要论述了3#喷气燃料净热值分析一次性成功率低的原因。主要有点火丝安装方式不合适、用胶囊分析引入误差、氧弹筒气密性差三方面的原因,并且制定实施了相应的处理措施。经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处理措施的落实显著地提高了3#喷气燃料净热值分析一次性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热值 一次性成功率 提高
下载PDF
不同反应空速下渣油中铁、钙化合物形态转化行为研究
11
作者 张涛 王现元 +4 位作者 崔瑞利 杨欣鹏 张龙力 赵愉生 杨朝合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89-1399,共11页
以不同空速下固定床加氢反应前后的油样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渣油中铁、钙化合物在固定床加氢反应过程中赋存形态的转化行为。使用酸解-醇碱法将石油酸盐中的石油酸部分萃取出来。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高... 以不同空速下固定床加氢反应前后的油样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渣油中铁、钙化合物在固定床加氢反应过程中赋存形态的转化行为。使用酸解-醇碱法将石油酸盐中的石油酸部分萃取出来。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高分辨率质谱等方法对石油酸结构进行表征。为了研究石油酸在受热条件下的转化,将所得到的石油酸进行热重-质谱表征,分析石油酸在热反应中的转化行为,进而推断得到铁、钙化合物在热反应中的转化行为。结果表明,首先,相对于原料样品,反应样品酸值呈现显著下降,由原料的1.01 mg/g下降到0.08 mg/g以下,表明酸性物质形态发生了反应。固定床加氢反应前后渣油中石油酸的主要成分为环烷酸,且以多聚体的形式存在。渣油在固定床加氢反应前后,石油酸出现较为明显的分解,主要产物为CO_(2)、C_(3)H_(8)等物质;随着反应深度的增加,石油酸发生脱羧反应和断链反应的程度增大,使石油酸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化合物 钙化合物 固定床加氢 石油酸 形态转化
下载PDF
高温高压条件下石油馏分中氢气溶解度测定的研究
12
作者 吉顺峰 胡苹 王志文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3-17,共5页
建立了一套高温高压条件下石油馏分中氢气溶解度测定的实验方法,同时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了优化,并采用该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氢气在甲苯和焦化重蜡油中的溶解度。实验结果显示,氢气在甲苯中的溶解度数据与前人的实验结果一致... 建立了一套高温高压条件下石油馏分中氢气溶解度测定的实验方法,同时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了优化,并采用该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氢气在甲苯和焦化重蜡油中的溶解度。实验结果显示,氢气在甲苯中的溶解度数据与前人的实验结果一致,偏差小于5%;且相同温度条件下,氢气在甲苯及焦化重蜡油中的溶解度都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且呈线性变化;相同压力条件下,氢气在甲苯及焦化重蜡油中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该方法在已有的直接法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增加了系统内外压力平衡过程,同时优化了实验装置的大小、取样及读数方法,且在容易产生测量误差的地方增加了修正方法,使得测定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石油馏分 氢气 溶解度
下载PDF
原油化验室设备优化实现节能降耗
13
作者 王刚 《石油石化节能》 2023年第2期28-32,共5页
原油化验室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单元,是检验原油质量指标原油含水率和有机氯两大检测指标的来源地。通过对原油有机氯的来源与危害的分析,针对原油化验室原油蒸馏过程中存在的能耗高、检测时间长、检测效率低、温控效果差、员工... 原油化验室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单元,是检验原油质量指标原油含水率和有机氯两大检测指标的来源地。通过对原油有机氯的来源与危害的分析,针对原油化验室原油蒸馏过程中存在的能耗高、检测时间长、检测效率低、温控效果差、员工劳动强度大等实际问题,提出实施支管优化措施、温控部分优化、接收器部分优化和工艺流程优化等原油化验室蒸馏设备优化措施,化验室现场应用及效果,并对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等。实践证明,实施优化措施后,该项目节油率达到51.6%、节电率达到33.4%,具有良好的节能降耗效果,改善了原油化验室蒸馏设备的性能,提高原油有机氯检测效率,特别是对高含水、高黏度原油的有机氯排查检测能力,缩短了检测时间,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化验室 蒸馏 设备优化
下载PDF
密度泛函理论与分子力学方法研究沥青质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
14
作者 罗辉 吕慧栋 +3 位作者 周嘉安琪 邓文安 李传 南国枝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9-196,共8页
为准确描述沥青质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分子力学(MM)方法研究π-π堆积的势能面、质心距离(Re)和相互作用能(ΔEe)。结果表明,DFT-D、DFT/mGGA、MM以及采用DNP+基组的DFT/GGA方法在描述苯和沥青质的S型、T型... 为准确描述沥青质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分子力学(MM)方法研究π-π堆积的势能面、质心距离(Re)和相互作用能(ΔEe)。结果表明,DFT-D、DFT/mGGA、MM以及采用DNP+基组的DFT/GGA方法在描述苯和沥青质的S型、T型和PD型二聚体时均可得到典型的势能面;DFT/mGGA-M06L方法的精确度最高,得到的Re和ΔEe与苯的参考值相比,误差均小于4.60%;S型沥青质二聚体的Re与苯的非常接近,均为0.388 nm,但ΔEe比苯的大十余倍;T型沥青质二聚体中近距离作用的原子数越多,ΔEe越大,但近距离作用的原子数只有一个或几个,导致ΔEe明显小于S型;PD型沥青质二聚体的ΔEe大于S型,且质心垂直距离(Rv)在约0.35 nm时ΔEe最大(接近S型的2倍),此时二聚体的片层间距明显小于S型,结构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聚集体 Π-Π堆积作用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力场
下载PDF
基于临氢热解反应研究石油沥青质中镍和钒化合物的存在形态
15
作者 郑方 王艳斌 +4 位作者 霍达 王春燕 曹青 何京 史权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83-1388,共6页
本研究通过临氢热解方法处理委内瑞拉减压渣油沥青质,通过电感偶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 MS)、紫外-可见光光谱仪(UV-vis)、高温气相色谱-原子发射检测器联用仪(HT GC-AED)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等手段分析表征反应产物... 本研究通过临氢热解方法处理委内瑞拉减压渣油沥青质,通过电感偶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 MS)、紫外-可见光光谱仪(UV-vis)、高温气相色谱-原子发射检测器联用仪(HT GC-AED)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等手段分析表征反应产物,探究沥青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以及镍和钒化合物的存在形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临氢热解反应温度从330℃升高至410℃,反应产物的甲苯可溶物收率由64%下降至19%,可被GC-AED检测到的镍、钒化合物的含量大幅度升高,镍和钒卟啉的分子组成分布也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氢热解 沥青质 卟啉
下载PDF
地层条件下岩石电性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建 吕成远 +1 位作者 胡永华 孙志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3-115,共3页
在高温(80℃)、高压(15MPa)条件和常温常压条件下,分别测定岩石的地层因素和饱和度指数,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地层因素对温度不敏感而对净上覆压力较敏感,高压条件下地层因素高于常压条件;饱和度指数对温度敏感性较弱,对有效应... 在高温(80℃)、高压(15MPa)条件和常温常压条件下,分别测定岩石的地层因素和饱和度指数,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地层因素对温度不敏感而对净上覆压力较敏感,高压条件下地层因素高于常压条件;饱和度指数对温度敏感性较弱,对有效应力敏感,含水饱和度高时电阻增大率接近,含水饱和度低时高压条件下的电阻增大率低于常压条件。与地面条件相比,地层条件下测得的岩性系数a增大,胶结指数m、饱和度指数n和岩性系数b减小。用地层条件下测得的特征参数计算的含水饱和度比地面条件下小。应该在模拟油藏实际有效应力条件下测定岩石电性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条件 岩石电性特征 地层因素 温度 含水饱和度 电阻率指数
下载PDF
渣油及其组分黏度的分子层次组成关联研究
17
作者 刘爽 张霖宙 +1 位作者 许志明 赵锁奇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26-3241,共16页
渣油由于自身的黏度大和流动性差制约其加工和运输,所以渣油高黏度的来源成为探究的关键。本研究把不同渣油分离成SARA(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四个组分并进行黏度和分子组成的关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组分含量来看,渣油黏度... 渣油由于自身的黏度大和流动性差制约其加工和运输,所以渣油高黏度的来源成为探究的关键。本研究把不同渣油分离成SARA(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四个组分并进行黏度和分子组成的关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组分含量来看,渣油黏度影响的灰色关联顺序为:沥青质>饱和分>胶质>芳香分。饱和分黏度远小于渣油的黏度,说明饱和分是渣油体系主要的稀释剂。从组分分子层次来看,发现饱和分的黏度贡献主要来源于环烷烃的贡献,环数越多对饱和分黏度影响越大。芳香分的黏度贡献主要来源于N1O1类和N1类化合物的分布。除了金属元素Ni及Fe元素,胶质黏度很大程度受O1类化合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石油 分离 SARA 分子组成 黏度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胶质对沥青质沉积影响研究进展
18
作者 王书亮 蒲臻熙 +4 位作者 张晓燕 雷万能 张义 刘永兵 周晓龙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6期7-9,共3页
沥青质沉积会降低油藏润湿率,造成输油管道堵塞,严重影响原油开采。原油中的胶质对沥青质沉积有重要影响。其作用效果与胶质浓度、胶质分子结构及极性有关。本文从胶质的结构与性质,胶质对沥青质沉积的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等方面介绍胶... 沥青质沉积会降低油藏润湿率,造成输油管道堵塞,严重影响原油开采。原油中的胶质对沥青质沉积有重要影响。其作用效果与胶质浓度、胶质分子结构及极性有关。本文从胶质的结构与性质,胶质对沥青质沉积的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等方面介绍胶质对沥青质沉积影响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胶质 沥青质 沉积
下载PDF
燃料乙醇来源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静 郭莘 +4 位作者 韩江华 王威 刘泽龙 刘颖荣 王乃鑫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3-726,共14页
在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趋势下,准确检测和识别生物燃料、建立燃料乙醇的低碳属性识别体系对于生物质能源的推广至关重要。然而生物基和化石基乙醇因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学组成而难以区分,生物质来源和加工工艺的日益复杂以及混合燃料中多种... 在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趋势下,准确检测和识别生物燃料、建立燃料乙醇的低碳属性识别体系对于生物质能源的推广至关重要。然而生物基和化石基乙醇因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学组成而难以区分,生物质来源和加工工艺的日益复杂以及混合燃料中多种添加剂的干扰使得二者的区分更加困难。基于燃料乙醇的产业发展、原料与生产工艺,综述了国内外识别生物基燃料乙醇的方法研究现状及可借鉴的技术,包括放射性^(14)C分析法、特征杂质分析法和稳定同位素比分析法,并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展望了未来鉴定燃料乙醇来源的相关发展趋势,提出建立乙醇来源相关的杂质分子库、开发针对特征杂质的特异性及快速检测方法等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乙醇 生物乙醇 化石乙醇 放射性14 C 生物基含量 杂质分析 乙醇汽油 稳定同位素比
下载PDF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to mechanism of the electrorheological effect of waxy oils:Behaviors of charged particles under electric field 被引量:1
20
作者 Yi-Wei Xie Hong-Ying Li +6 位作者 Chao-Yue Zhang Yang Su Qian Huang Feng Jiang Chao-Hui Chen Shan-Peng Han Jin-Jun Zh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247-1254,共8页
Exposing waxy oils to an electric field may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ir cold flowability.Our previous study has shown that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i.e.,charged particle accumulation on the wax particle surface,is the... Exposing waxy oils to an electric field may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ir cold flowability.Our previous study has shown that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i.e.,charged particle accumulation on the wax particle surface,is the primary mechanism of the electrorheological behavior of waxy oils.However,the way that charged particles interact with wax particles under an electric field remains unknown.In this study,we found no viscosity and impedance change for two waxy crude oils after their exposure to a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However,the yield stresses were reduced obviously.We thus proposed that the collision of colloidal particles such as resins and asphaltenes with the wax particles could be an essential mechanism that the wax particle structure was weakened.To verify this hypothesis,a series of ad hoc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i.e.,by performing electrorheological tests on model waxy oils containing additives removable under an electric field,including electrically-neutral colloidal particles(Fe3O4),charged colloidal particles(resins),and oil-soluble electrolyte(C22H14CoO4),respectively,and demonstrated that upon application of a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charged particles in a waxy oil may move and thus collide with wax particles,and consequently adhere to the wax particle surface.The particle collision results in damage to the wax particle network,and the electrostatic repulsion arising from the adhesion of the charged particle on the wax particle diminishes attraction between wax particles.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process of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xy oil Electrorheological effect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 Charged particle mo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