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1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超音速膨胀凝结的油田伴生气脱二氧化碳研究
1
作者 范路 韩卓 +3 位作者 蒲晓莉 马立辉 李炜 边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5,共7页
油田伴生气通常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为了提升油田伴生气质量,必须对天然气进行脱二氧化碳处理;将超音速旋流分离技术用于伴生气脱除二氧化碳是一条全新路径,但二氧化碳在超音速流动条件下的冷凝特性有待进一步明晰。建立二氧... 油田伴生气通常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为了提升油田伴生气质量,必须对天然气进行脱二氧化碳处理;将超音速旋流分离技术用于伴生气脱除二氧化碳是一条全新路径,但二氧化碳在超音速流动条件下的冷凝特性有待进一步明晰。建立二氧化碳在喷管中的相变过程数学模型,讨论二氧化碳超音速凝结流动特性,分析入口温度和压力对二氧化碳超音速凝结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在喷管喉部之后的扩张段发生凝结,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液滴;随着喷管入口温度增加,尽管凝结的二氧化碳液滴数量增加,但喷管出口和中轴线上的液相质量分数减小,凝结位置越靠近喷管出口;随着喷管入口压力增加,混合气体在喷管出口的压力和温度升高、速度减小,二氧化碳在喷管内凝结产生的液滴数量减少,喷管出口和中心轴线上的液相质量分数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伴生气 二氧化碳 喷管 超音速 凝结
下载PDF
稠油旋流除砂影响因素
2
作者 袁亮 张世坚 +4 位作者 宋学华 甘明 庄乐泉 敬加强 陈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稠油携砂给地面生产设施及外输管道带来严重安全隐患,而稠油的高黏特性造成油砂分离困难。优化旋流器结构,探索旋流器高效除砂的进料条件范围对实现高黏稠油旋流除砂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稠油黏度、含水率和... 稠油携砂给地面生产设施及外输管道带来严重安全隐患,而稠油的高黏特性造成油砂分离困难。优化旋流器结构,探索旋流器高效除砂的进料条件范围对实现高黏稠油旋流除砂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稠油黏度、含水率和旋流器几何结构下的除砂率和压降。结果表明:油水混合液黏度对砂粒分离效率影响显著,远大于旋流器结构对除砂效果的影响;旋流器结构参数中的入口直径、溢流口直径、锥段长度对旋流场和除砂率影响最显著;控制分流比可减少油相从底流口流出,减少资源浪费,但在高黏低含水率条件下调控分流比才具有效果和意义。该研究结果可为稠油旋流除砂器结构优化和旋流除砂工艺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砂 旋流分离 旋流器 稠油
下载PDF
油田联合站多能互补系统应用与节能降耗分析
3
作者 徐辉 周生懂 +2 位作者 王智 杨连殿 白章 《油气与新能源》 2024年第2期104-112,共9页
油田联合站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由此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将风能、太阳能以及采出水余热利用技术应用到油田联合站生产过程,将有利于促进联合站碳减排。以某联合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联合站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及碳排... 油田联合站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由此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将风能、太阳能以及采出水余热利用技术应用到油田联合站生产过程,将有利于促进联合站碳减排。以某联合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联合站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及碳排放特点,并将风光发电制氢、槽式太阳能集热以及采出水余热技术应用于联合站生产过程中,构建了油田联合站多能互补系统。结果表明,集成多种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的油田联合站实现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其中:利用槽式太阳能集热和采出水余热技术代替燃烧化石燃料为原油加热,CO_(2)排放量降低了62.34%;利用风光发电技术代替常规电网供电,在满足了联合站用电的同时,CO_(2)排放量将降低9.73%,年度额外累计制氢980.44 kg。通过多种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的协调转化,进一步优化了油田联合站的能源供给结构,在实现多种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互补利用的同时,降低了化石燃料的消耗,有效降低了油田联合站整体的碳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联合站 碳减排 多能互补 碳中和
下载PDF
杏北油田掺水系统全流程能量优化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4
作者 张晶 《石油石化节能与计量》 2024年第1期16-20,共5页
油田含水率的上升和产液规模的不断增大,导致集输能耗逐年增加,如何保持开发效益,降低集输能耗,成为高含水开发阶段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节能工作不断深入,潜力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挖掘,常规技术节能空间小,能耗管控压力大。因此开展能量... 油田含水率的上升和产液规模的不断增大,导致集输能耗逐年增加,如何保持开发效益,降低集输能耗,成为高含水开发阶段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节能工作不断深入,潜力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挖掘,常规技术节能空间小,能耗管控压力大。因此开展能量系统优化技术研究,该方法转变原来区域优化的方式,统筹采油井、计量间、转油站、脱水站四个环节,通过确定末端能耗需求,逐级推导前端各环节能供给的方式,指导集输系统精细化、低能耗生产运行。杏北油田自2017年应用能量优化运行技术,由点及面逐步扩大规模,已实现水驱转油站全覆盖,截至目前累计节气5 621×10^(4)m^(3),节电3 275×10^(4)kWh,为油田集输系统降本增效提供了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北油田 集输系统 能量系统优化 掺水温度 输油温度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对高黏油-水环状流流动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尹晓云 李静 +5 位作者 林冬 胡金燕 张良 敬加强 KARIMOV Rinat M 孙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7-1166,共10页
针对稠油水环输送的水环流动改进问题,提出稠油流动边界层在聚丙烯酰胺(PAM)水环作用下的模拟实验方法,基于自主研发设计的室内油-水两相流可视化环道实验装置,采用500#白油模拟旅大稠油,实验研究了稠油-水环状流外环水相中添加PAM前后... 针对稠油水环输送的水环流动改进问题,提出稠油流动边界层在聚丙烯酰胺(PAM)水环作用下的模拟实验方法,基于自主研发设计的室内油-水两相流可视化环道实验装置,采用500#白油模拟旅大稠油,实验研究了稠油-水环状流外环水相中添加PAM前后的流型特征与阻力特性,评价了PAM对水环润滑的协同减阻效果,分析了PAM对水环流动稳定性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PAM对稠油-水环状流的流型特征与阻力特性均有显著影响,使环状流的分布区域缩小,其缩减区域转变为分层流和塞状流,当其为分层流时减阻作用丧失;当油相表观流速为0.23~0.90m/s时,PAM减阻率随含水率增加先迅速增大后缓慢减小,在测试范围内最高达35%。研究结果可为稠油水环输送工艺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也可为稠油管输流动改进提供新理念与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油水环状流 流型转变 压力梯度 减阻率
下载PDF
工况参数对混输转子泵排出性能影响
6
作者 王俊杰 李琴 +3 位作者 刘伯韬 陈科 王美玲 熊蕾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64,共12页
混输转子泵是气液固三相混输工艺的关键设备,输送介质成分复杂,内部流动机理尚不明确。因此,基于动网格技术和Mixture多相流模型对混输转子泵内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混输转子泵在不同工况参数下的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相与固相占... 混输转子泵是气液固三相混输工艺的关键设备,输送介质成分复杂,内部流动机理尚不明确。因此,基于动网格技术和Mixture多相流模型对混输转子泵内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混输转子泵在不同工况参数下的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相与固相占比对混输泵性能影响不明显;转速对混输转子泵性能影响明显,转速增加,容积效率显著上升,流量脉动略微降低;随着压差的增加,出口流量降低,容积效率显著下降,流量脉动大幅上升;而在3个工况参数交互作用下,混输转子泵的性能波动明显,混输转子泵在低含气、高含砂、低转速、高压差工况时表现较差。研究结果对混输转子泵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输转子泵 工况参数 数值模拟 参数化研究 性能影响
下载PDF
多相计量撬现场参数整定及单井计量测试
7
作者 吴奇霖 何云腾 +3 位作者 李雁飞 吴辰 朱沫 李东晖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37,82,共8页
单井多相计量一直是油田迫切需要突破的问题,科氏力流量计以其较高的质量流量精度,实时提供含水率而广受欢迎。但受限于现场条件,作为含水率及体积流量换算的密度参数并不准确或无法提供。基于此阐述一种在油田现场对单井采出液就地进... 单井多相计量一直是油田迫切需要突破的问题,科氏力流量计以其较高的质量流量精度,实时提供含水率而广受欢迎。但受限于现场条件,作为含水率及体积流量换算的密度参数并不准确或无法提供。基于此阐述一种在油田现场对单井采出液就地进行油水分离及密度检测的方法。以现场实验获取的单井采出液原油,地层水水密度值作为基于科氏力多相计量撬的参数,进行所采样单井的计量测试实验,与平台现有高精度流量计及取样化验含水率数据比对,相对误差在±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单井计量 现场采出液分析 密度整定 石油平台
下载PDF
基于过滤补液方法的新型油气集输橇装置研制与应用
8
作者 雷鹏 韩成才 尚子俊 《机电工程技术》 2024年第3期280-284,共5页
由于安塞油田常规转油站点,采用气液分离输送,传统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多,维护工作量大。针对这一问题,研制新型集输装置,此装置的创新设计是当流经混输泵的气液比比例高时,后置分离稳流器开始自动给混输泵补液,直到满足混输泵的气油比要求... 由于安塞油田常规转油站点,采用气液分离输送,传统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多,维护工作量大。针对这一问题,研制新型集输装置,此装置的创新设计是当流经混输泵的气液比比例高时,后置分离稳流器开始自动给混输泵补液,直到满足混输泵的气油比要求,最后经防结蜡装置处理管壁结蜡。新型油气集输橇具有自动化高、工艺性强等优点;实时监控系统运行参数及设备状态,并具有远程控制终端,相比于其他混输设备能实现无人值守状态下系统流程的自动切换,保障系统在超压、有害气体超标等异常工况下自动调整流程,解除故障。在王南作业区开展试验与运行结果表明:智能油气混输装置现场安装运行后满足混输需求,实现了输送纯液、输送纯气、油气混输、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集输 撬装式结构 前置净化稳流器 纯气输送
下载PDF
天然气地面集输管网的优化设计研究
9
作者 慕青 《石油化工建设》 2024年第2期160-162,共3页
为满足各地天然气资源供应需求状况,针对现阶段天然气地面集输管网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成为必然趋势,便于有效减少系统运行成本支出、促进系统运作效率得到进一步增长,从而保障天然气管道运输安全质量得到稳定上升。因此,分析了天然气地面... 为满足各地天然气资源供应需求状况,针对现阶段天然气地面集输管网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成为必然趋势,便于有效减少系统运行成本支出、促进系统运作效率得到进一步增长,从而保障天然气管道运输安全质量得到稳定上升。因此,分析了天然气地面集输管网建设现状与优化原则,分别从管道规划、管道选型、管道运营管理、井组、气田站址、集气站管网布局等多个角度探究天然气地面集输管网的优化设计方案,以期为实际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资源 清洁能源 管道运输安全 集输管网优化
下载PDF
基于气液分离的天然气双入口优化设计
10
作者 耿洁 范旭 +3 位作者 高涛 苗向阳 洪小迪 林建伟 《石油化工建设》 2024年第1期149-151,共3页
针对油田产出液体的实际工作条件,进行两进口气-液分离机的流场及分离性能的仿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微细颗粒来流条件下,不管进口液相容积率有多大,都应该调整到低于进口液相容积率的分流率,使进口液相水位稍高一些这样才能达到更好... 针对油田产出液体的实际工作条件,进行两进口气-液分离机的流场及分离性能的仿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微细颗粒来流条件下,不管进口液相容积率有多大,都应该调整到低于进口液相容积率的分流率,使进口液相水位稍高一些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气液分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分离 双入口 液滴粒径 分流比
下载PDF
基于动态仿真的火炬气回收系统超压保护措施
11
作者 马晨波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2,共7页
油气田火炬气回收是碳减排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针对火炬气回收系统(FGRS)尤其是超压保护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研究。以文昌9-7海上钻井生产平台为例,采用K-Spice软件搭建了火炬气回收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确定火炬气回收系统在不同放空工况... 油气田火炬气回收是碳减排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针对火炬气回收系统(FGRS)尤其是超压保护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研究。以文昌9-7海上钻井生产平台为例,采用K-Spice软件搭建了火炬气回收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确定火炬气回收系统在不同放空工况下的超压保护措施。结果表明:火炬气回收系统分液罐的压力高高关断(PAHH)设定值应根据连续放空气量变化确定,参照现行规范设定的PAHH值(210 kPa)明显偏高,应调至38.5 kPa,以确保超压值不高于分液罐设计压力又满足平台低压设备的泄放背压要求;应急放空工况下,为确保一级保护和二级保护相互独立,火炬支路快速开关阀(ESD)的开阀时间应小于27 s;火炬支路ESD故障时,为确保应急放空过程中分液罐内压力不超过设计压力,同时考虑爆破膜泄压对上游设备泄放背压的影响,最终选择Z型爆破膜。目前该平台已结合上述关键参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火炬气回收方案,预期回收火炬气可达13万立方米/年以上,碳减排效果显著。本研究为火炬气回收系统超压保护措施关键参数确定提供了定量分析手段,为火炬气回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火炬气回收系统 超压保护措施 动态仿真 压力高高关断设定值 快速开关阀 开阀时间 爆破膜选型
下载PDF
基于光闪烁法的油雾浓度在线检测方法研究
12
作者 林光耀 胡飞 +1 位作者 姬忠礼 刘震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7,共15页
针对压缩机出口除油器效率性能评价,提出一种基于光闪烁法的润滑油油雾液滴浓度在线检测方法。基于颗粒系层模型和Lambert-Beer定律,以层测量体透过率作为泊松分布随机变量,推导了光闪烁法在长光程平行光束下的颗粒浓度检测模型。闪烁... 针对压缩机出口除油器效率性能评价,提出一种基于光闪烁法的润滑油油雾液滴浓度在线检测方法。基于颗粒系层模型和Lambert-Beer定律,以层测量体透过率作为泊松分布随机变量,推导了光闪烁法在长光程平行光束下的颗粒浓度检测模型。闪烁频率根据测量体大小、颗粒直径和颗粒速度确定,并通过影响闪烁信号的拟合方差影响检测精度。对于某型压缩机润滑油,通过光谱扫描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在可见光波段,400 nm波长光束具有最佳的检测灵敏度和正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光透射法,在0~50 mg·m^(−3)油雾浓度范围内基于光闪烁法检测标定结果误差小于10%,线性相关系数R2=0.9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闪烁法 润滑油油雾 颗粒浓度测量 光闪烁频率 最佳检测波长
下载PDF
大港页岩油高频脉冲处理参数优化研究
13
作者 杨东海 程晓瑞 +5 位作者 栾健 仲洪旭 陈朝辉 赵昕铭 谢卫红 云庆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6,共6页
页岩油具有凝点高、含蜡量高、乳化程度高的特点,导致传统热化学脱水工艺对页岩油采出液处理效果欠佳,难以达到外输标准。高频脉冲原油处理技术可以高效脱水,但对页岩油采出液处理参数的优化研究较少,因此研究了高频脉冲原油处理技术对... 页岩油具有凝点高、含蜡量高、乳化程度高的特点,导致传统热化学脱水工艺对页岩油采出液处理效果欠佳,难以达到外输标准。高频脉冲原油处理技术可以高效脱水,但对页岩油采出液处理参数的优化研究较少,因此研究了高频脉冲原油处理技术对大港页岩油采出液的处理效果,并对处理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高频脉冲脱水技术可以实现页岩油采出液有效破乳,显著降低页岩油含水率。通过处理参数的优化发现,电场强度和电场频率的提高均有利于提高脱水效率,同时,存在脱水效果最好的电场处理时间、操作温度以及破乳剂质量分数参数;在电场强度为200 kV/m、电场频率为5 kHz、电场处理时间为60 min、操作温度为75℃、破乳剂质量分数为0.010%的条件下,页岩油脱水后含水率为0.48%,综合效益最好。研究结果为页岩油采出液处理参数优选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高频脉冲 参数优化 破乳剂 含水率
下载PDF
多工况下基于EEMD-ICNN的输油管道泄漏识别
14
作者 骆正山 刘雨静 王小完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9-184,共6页
针对多工况下管道泄漏信号预处理繁琐、误报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结合改进卷积神经网络(ICNN)的泄漏识别模型。所用识别方法采用EEMD将泄漏信号分解成若干个具有稳态性能的固有模态分量(IMF),通过相关系数划分... 针对多工况下管道泄漏信号预处理繁琐、误报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结合改进卷积神经网络(ICNN)的泄漏识别模型。所用识别方法采用EEMD将泄漏信号分解成若干个具有稳态性能的固有模态分量(IMF),通过相关系数划分出噪声主导向量并予以去除实现信号重构;提取重构信号的一系列指标特征作为ICNN模型的输入进行特征提取,实现管道多工况分类;ICNN在每个卷积层和池化层之间加入批量归一化层,以此加快网络训练速度。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快速准确识别出停泵、调阀、泄漏、正常工况,且在较少训练数据下平均识别准确率可达98.25%。与未改进的CNN和SVM分类识别模型相比,该方法有效提高了识别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集输管道 泄漏信号 管道噪声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卷积神经网络
原文传递
乳化水含量快速观察法及原理分析
15
作者 程云龙 裴宸育 +1 位作者 薛红伟 霍嘉华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7期243-246,共4页
油库原油在销售前须进行乳化水含量测定,达标后才可销售。当油田产液量升高且现场采出原油含水过高时,三相分离器的处理效果会变差,影响销售和工作效率。为提高油库运行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出一种乳化水含量的快速观察法,根据原油在缸底... 油库原油在销售前须进行乳化水含量测定,达标后才可销售。当油田产液量升高且现场采出原油含水过高时,三相分离器的处理效果会变差,影响销售和工作效率。为提高油库运行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出一种乳化水含量的快速观察法,根据原油在缸底倾斜面上的流动特征,可快速估算出油样的乳化水含量范围。实验选择刚放满原油待沉淀的储罐,从大罐放油口附近开始,自下而上依次取6个100mL油样,对比快速观察法和化验的结果。最后对快速观察法的原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快速观察法可以快速和较为准确地反映真实的乳化水含量,快速观察法依据的原理主要有破乳剂的作用、环境温度压力的变化、油水表面张力的差异和乳状液体系中的分子间作用力。快速观察法的提出有效提高了油库运行和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销售 乳化水 快速观察法 表面张力 分子间作用力
下载PDF
生物聚合物对甲烷水合物动力学抑制作用研究
16
作者 王金堂 李健平 +5 位作者 邵子桦 廖波 姜海洋 王韧 薛海杰 闫浩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1期136-142,共7页
为保障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安全高效钻井,针对常用的动力学抑制剂成本高、污染大的缺点,开展了可降解生物聚合物抑制剂对水合物的生成、分解抑制和防聚结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羧甲基壳聚糖、黄原胶和果胶和壳聚糖盐酸盐对水合物的生... 为保障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安全高效钻井,针对常用的动力学抑制剂成本高、污染大的缺点,开展了可降解生物聚合物抑制剂对水合物的生成、分解抑制和防聚结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羧甲基壳聚糖、黄原胶和果胶和壳聚糖盐酸盐对水合物的生成具有明显的动力学抑制作用,其中壳聚糖盐酸盐对水合物的抑制作用最强,可延长水合物诱导时间至40 min;2)羧甲基壳聚糖、黄原胶和果胶、壳聚糖盐酸盐、壳聚糖季铵盐对水合物分解具有抑制作用;3)相比于纯水,羧甲基壳聚糖和果胶的扭矩峰值更低,且无明显的聚结现象,可以作为无油体系防聚剂;4)羧甲基壳聚糖、黄原胶、果胶具有很好的耐低温性,可以在2.5%的盐浓度下将滤失量控制在15 ml内。以上成果认识可为海域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的合理选择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生物聚合物 动力学抑制剂 防聚剂 低温流变性 抗盐性
下载PDF
海上某油田LPG增产降碳优化与研究
17
作者 吴小路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165-167,170,共4页
海上某油田(以下简称油田)生产工艺面临产能任务重、设备负荷高、工艺变化多等多重问题,伴随着上产主力C油田逐步开井投产,某FPSO(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火炬伴生气放空不仅带来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还造成火炬达... 海上某油田(以下简称油田)生产工艺面临产能任务重、设备负荷高、工艺变化多等多重问题,伴随着上产主力C油田逐步开井投产,某FPSO(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火炬伴生气放空不仅带来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还造成火炬达到设计处理量,火炬放空受限也进一步影响C油田开井投产,造成油田无法完成产能目标。面对问题,本文由全工艺系统出发,对全工艺系统进行梳理、分析,通过优化全工艺系统工艺参数来实现LPG(Liquefied Petroleum Gas)产能提升,同时减少火炬碳排放量,解决油田产能瓶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LPG 全工艺系统 参数优化 产能提升 碳排放
下载PDF
旋进旋涡湿气计量工艺现场适应性研究
18
作者 聂岚 《机械管理开发》 2024年第4期81-83,共3页
为明确旋进旋涡湿气计量工艺在川西气田的适应性,以川西气田常规致密气井和含凝析油气井的生产特征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旋进旋涡流量计的误差范围,明确旋进旋涡湿气计量工艺在川西气田的应用界限为水气比<3 m3/104 m3.该工艺... 为明确旋进旋涡湿气计量工艺在川西气田的适应性,以川西气田常规致密气井和含凝析油气井的生产特征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旋进旋涡流量计的误差范围,明确旋进旋涡湿气计量工艺在川西气田的应用界限为水气比<3 m3/104 m3.该工艺在川西气田常规致密气井和含凝析油气井的现场应用适应性较强,能满足现场湿气计量要求.初步形成了替代轮换计量和单井分离计量的湿气计量工艺推广方案,可省去分离器、轮换阀组等设备,大大简化站场流程,有利于站场建设降本增效,可在其他区块开展试验并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进旋涡 湿气计量 应用界限 水气比 适应性
下载PDF
延439井区气液混输管道瞬态变化规律及敏感性分析
19
作者 梁裕如 李帆 +3 位作者 何鹏 施里宇 艾昕宇 易冬蕊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2期126-133,共8页
Y439井区采气管道为气液混输管道,地形起伏大导致积液严重,因此研究气液两相瞬态变化规律非常重要。以某采气管道为例,基于双流体模型建立多相流计算模型,研究管道积液动态规律和清管过程瞬态变化规律,提出采用井口压力峰值与最大清管... Y439井区采气管道为气液混输管道,地形起伏大导致积液严重,因此研究气液两相瞬态变化规律非常重要。以某采气管道为例,基于双流体模型建立多相流计算模型,研究管道积液动态规律和清管过程瞬态变化规律,提出采用井口压力峰值与最大清管段塞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管道清管时间,分析管道输气量、天然气含水量以及运行压力对井口压力峰值和最大清管段塞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采气管道内积液逐渐向下游推移,当管道内积液量分布在全管段时,管道积液量和运行压力达到动态平衡;2)当管道入口投加清管器后,由于清管器上游气体被压缩,沿程摩阻损失增大,井口压力出现短暂的峰值变化,且管道出口排液主要集中在开始排液后0.5 h;3)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管道输气量越大,最大清管段塞量越小,井口压力峰值先降低后增大,在气相流速为1.2~3.1 m/s时增幅不明显;含水量上升,井口压力增幅明显,管道末端排液量显著增大;管道运行压力下降,对应的清管过程管道末端排液量显著增大。该成果可为气田气液混输管道的优化设计及清管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液规律 清管瞬态规律 敏感性分析 段塞量 井口压力峰值
下载PDF
CO_(2)-CH_(4)气体节流及水合物生成特性
20
作者 熊小琴 安国钰 +1 位作者 廖涛 李欣泽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CO_(2)驱采油举升过程中,随着压力的降低,采出液会析出大量伴生气,伴生气中CO_(2)含量高达50%~90%,相比CH_(4)气体,气态CO_(2)节流致冷效应更强,引起的低温可能会生成水合物堵塞管道,威胁集输系统的运行安全。采用高压蓝宝石反应釜研究... CO_(2)驱采油举升过程中,随着压力的降低,采出液会析出大量伴生气,伴生气中CO_(2)含量高达50%~90%,相比CH_(4)气体,气态CO_(2)节流致冷效应更强,引起的低温可能会生成水合物堵塞管道,威胁集输系统的运行安全。采用高压蓝宝石反应釜研究了CO_(2)含量对CO_(2)-CH_(4)气体节流及水合物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初始压力为高压(16 MPa)时,相同CO_(2)占比的混合气体,节流效应系数Di约为1.3~5.4℃/MPa,CH_(4)的掺入将增强混合气体节流效应,说明高压段主要受CH_(4)节流效应的影响;当初始压力为低压(5 MPa、4 MPa)时,节流效应系数Di约为3.4~11.9℃/MPa,CH_(4)的掺入将减弱混合气体节流效应,说明低压段主要受气相CO_(2)节流效应的影响;相同CO_(2)含量的CO_(2)-CH_(4)气体所处压力越高,水合物生成的温度越高,越容易生成水合物;在相同压力下,CO_(2)含量越低,生成水合物温度越低;CO_(2)含量在8%~100%,压力在1.5~5 MPa,水合物生成温度为0.5~10℃。实验与软件模拟数据对比结果表明PR状态方程对CO_(2)-CH_(4)的节流及水合物生成特性计算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安全集输工艺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CH_(4)气体 节流特性 水合物 节流效应系数 CCU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