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土低温高浓度气体渗碳工艺及其在20Cr2Ni4A钢上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志儒 朱法义 +3 位作者 蔡成红 闫牧夫 陈静东 马崇信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15-19,共5页
20CrZNi4A钢由于渗碳层奥氏体十分稳定,无法渗碳后直接淬火,而需经过复杂的热处理。本文采用稀土低温高浓度气体渗碳,使渗层过共析区沉淀析出大量细小弥散的碳化物,奥氏体的稳定性大幅度下降,实现了诊后直接淬火,同时使组织和性... 20CrZNi4A钢由于渗碳层奥氏体十分稳定,无法渗碳后直接淬火,而需经过复杂的热处理。本文采用稀土低温高浓度气体渗碳,使渗层过共析区沉淀析出大量细小弥散的碳化物,奥氏体的稳定性大幅度下降,实现了诊后直接淬火,同时使组织和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碳 碳势 铬镍钢 稀土族 催渗
下载PDF
18Cr2Ni4WA钢渗碳层边界润滑磨损特性 被引量:8
2
作者 于燕 赵洪运 +1 位作者 赵宇 刘喜明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5-27,共3页
采用18Cr2Ni4WA钢,在气体渗碳炉中,碳势为10%,920℃的条件下进行5h渗碳,对试样重新加热淬火,并通过回火、冷处理等方法改变渗层中的奥氏体量。研究了渗层中的奥氏体在摩擦磨损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及相变对金属间边界润滑磨损特性的影响。
关键词 摩擦诱发 马氏体相变 磨损 边界润滑 渗碳
下载PDF
双辉离子渗钨钼层渗碳组织的电镜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高原 刘小萍 +1 位作者 贺志勇 徐重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5-58,共4页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 ,首先在低碳钢表面渗入合金元素钨、钼 ;然后作固溶处理 ,使金属间化合物溶于基体中 ;接着渗碳 ,使合金层内形成大量弥散、均匀、细小的合金碳化物。经淬火及回火后的合金层具有高速钢组织及性能。对渗金属...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 ,首先在低碳钢表面渗入合金元素钨、钼 ;然后作固溶处理 ,使金属间化合物溶于基体中 ;接着渗碳 ,使合金层内形成大量弥散、均匀、细小的合金碳化物。经淬火及回火后的合金层具有高速钢组织及性能。对渗金属层渗碳后的组织进行了电子显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溶处理 渗碳 电镜分析 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
下载PDF
平面、圆柱面和球面的气体渗碳数学模型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勇 刘素芹 +1 位作者 彭晓彬 王顺兴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26-29,共4页
建立了包括平面、圆柱面和球面在内的统一的气体渗碳数学模型 :Cτ=D(2 Cx2 +shape(x -R0 )Cx) ,并将碳的扩散系数作为温度和含碳量的函数表示为D =D0 .4 exp(-Q/RT -BC(0 .4 -C) ) ;将碳的传递系数作为温度的函数表示为 ... 建立了包括平面、圆柱面和球面在内的统一的气体渗碳数学模型 :Cτ=D(2 Cx2 +shape(x -R0 )Cx) ,并将碳的扩散系数作为温度和含碳量的函数表示为D =D0 .4 exp(-Q/RT -BC(0 .4 -C) ) ;将碳的传递系数作为温度的函数表示为 β =β0 exp(-E/RT) ;内边界条件为含碳量是固定值 ;碳势和温度视为时间的线性函数。结合按此模型的模拟计算 ,讨论了表面形状、扩散系数和传递系数中有关参数对碳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 圆柱面 球面 气体渗碳 数学模型 扩散系数 扩散方程 传递系数 边界条件
下载PDF
Cr12MoV钢过饱和渗碳工艺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朱穗东 夏立明 +2 位作者 丛欣 卢弘 李宜增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19-22,共4页
分析了Cr12MoV钢过饱和渗碳后等温处理各区域的组织及对力学性能和断口形貌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过饱和渗碳是提高表层硬度、强度和耐磨性的有效方法,马氏体下见氏体复相组织可以保证亚表层至心部的强韧性及表层与心部的结合,提高... 分析了Cr12MoV钢过饱和渗碳后等温处理各区域的组织及对力学性能和断口形貌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过饱和渗碳是提高表层硬度、强度和耐磨性的有效方法,马氏体下见氏体复相组织可以保证亚表层至心部的强韧性及表层与心部的结合,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给出了高碳高合金模具钢强韧化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碳 马氏体 下贝氏体 组织 韧性
下载PDF
20Cr2Ni4A钢经稀土渗碳和传统工艺渗碳后表层组织的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朱法义 蔡成红 +2 位作者 孟庆昌 刘志儒 陈静东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8-53,共6页
采用TEM微观组织观察,发现20Cr2Ni4A钢经稀土渗碳直接淬火后,渗碳层的过共析区组织是在板条马氏体为主的基体上弥散分布着细小颗粒状碳化物;而传统工艺渗碳处理后则是基体为孪晶马氏体和更细小的残留碳化物。两种工艺所... 采用TEM微观组织观察,发现20Cr2Ni4A钢经稀土渗碳直接淬火后,渗碳层的过共析区组织是在板条马氏体为主的基体上弥散分布着细小颗粒状碳化物;而传统工艺渗碳处理后则是基体为孪晶马氏体和更细小的残留碳化物。两种工艺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基体与碳化物形成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渗碳 微观组织 渗碳 表层组织
下载PDF
18Cr2Ni4WA钢渗碳后的热处理 被引量:8
7
作者 王豫 马玉明 +1 位作者 吴忠义 高铁飞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2-34,36,共4页
18Cr2Ni4WA钢渗碳冷却后,组织中有较多的残留奥氏体。根据光学金相、扫描电镜分析、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和性能测试的结果,对现有热处理工艺进行了改进,用650℃×2h×2次回火代替了传统的680℃×8h&... 18Cr2Ni4WA钢渗碳冷却后,组织中有较多的残留奥氏体。根据光学金相、扫描电镜分析、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和性能测试的结果,对现有热处理工艺进行了改进,用650℃×2h×2次回火代替了传统的680℃×8h×3次回火工艺。最终淬火温度由860℃降为820℃,满足了性能要求,较大幅度地缩短了生产周期,节约了能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CR2NI4WA钢 渗碳 残留奥氏体 热处理
下载PDF
稀土低温高碳势渗碳对20CrMnMo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志儒 单永昕 +3 位作者 朱法义 崔约贤 王成国 聂众 《金属热处理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45-51,共7页
将稀土的催渗和微合金化、低温渗碳和高碳势渗碳三者相结合的新工艺处理20CrMnMo钢,结果表明:与常规渗碳相比温度降低了50~70℃,在同一低的渗碳温度下渗碳速度提高了30%;过共析区碳化物呈细小颗粒状弥散分布,马氏体呈隐晶或细片状;耐... 将稀土的催渗和微合金化、低温渗碳和高碳势渗碳三者相结合的新工艺处理20CrMnMo钢,结果表明:与常规渗碳相比温度降低了50~70℃,在同一低的渗碳温度下渗碳速度提高了30%;过共析区碳化物呈细小颗粒状弥散分布,马氏体呈隐晶或细片状;耐磨性提高30%以上,弯曲疲劳极限提高30%~47%,齿轮台架试验寿命提高26%~80%;节电率20%~30%;齿轮变形减少1/2~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渗碳 低温渗碳 高碳势渗碳
原文传递
用正交法研究稀土对20Cr钢渗碳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冯正 秦展琰 +1 位作者 刘德浚 周建初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6-38,共3页
研究了稀土种类与含量对渗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在渗碳过程中有显著的活化催渗作用,渗碳速度提高15%~25%,耐磨性提高12%~15%.通过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处理,建立了渗碳温度、时间、稀土含量... 研究了稀土种类与含量对渗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在渗碳过程中有显著的活化催渗作用,渗碳速度提高15%~25%,耐磨性提高12%~15%.通过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处理,建立了渗碳温度、时间、稀土含量对渗层深度、表面硬度、耐磨性及冲击韧性的数学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渗碳 20CR钢
下载PDF
18Cr2Ni4WA钢渗碳层的磨损机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喜明 连建设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10-12,共3页
本文对18Cr2Ni4 WA钢在1-2% 碳势、920+ 10 ℃下渗碳6h 的渗碳层进行不同程度的冷处理,改变渗层的奥氏体量,在不同的磨损试验机上进行磨损试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摩擦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研究了组织与相应... 本文对18Cr2Ni4 WA钢在1-2% 碳势、920+ 10 ℃下渗碳6h 的渗碳层进行不同程度的冷处理,改变渗层的奥氏体量,在不同的磨损试验机上进行磨损试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摩擦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研究了组织与相应磨损条件下的磨损机理。原始奥氏体量较多的试件在摩擦过程中,因产生摩擦诱发马氏体相变使磨痕形态和磨损机制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 磨损 渗碳层
下载PDF
准贝氏体钢渗碳特性及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巨强 贺自强 +1 位作者 沈嵘 康沫狂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4-47,共4页
研究了准贝氏体钢渗碳特性及渗层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准贝氏体钢渗碳后空冷,渗碳最外层为高碳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组织,无碳化物及石墨相析出;心部为准贝氏体组织,渗层碳浓度及浓度梯度平缓,显示出准贝氏体良好的渗碳特性。磨损试... 研究了准贝氏体钢渗碳特性及渗层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准贝氏体钢渗碳后空冷,渗碳最外层为高碳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组织,无碳化物及石墨相析出;心部为准贝氏体组织,渗层碳浓度及浓度梯度平缓,显示出准贝氏体良好的渗碳特性。磨损试验表明,渗碳后不同温度回火,准贝氏体钢渗层耐磨性接近和超过18Cr2Ni4WA渗碳钢水平,二体磨料磨损机制以微切削机制为主,三体磨料磨损以应变疲劳为主。准贝氏体钢可作为渗碳钢代替含较高Cr、Ni的合金渗碳用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贝氏体钢 渗碳 磨料 磨损
下载PDF
高合金钢超饱和渗碳过程及其数学模型 被引量:6
12
作者 戚正风 王传雅 《金属热处理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19-24,共6页
讨论了高合金钢超饱和渗碳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计算高合金钢超饱和渗碳层碳含量分布曲线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 高合金钢 渗碳 超饱和渗碳 数学模型
原文传递
钢渗碳后的深冷处理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董允 林晓娉 迟长志 《热加工工艺》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6-17,共2页
研究了渗碳后深冷处理对20钢机械性能的影响,分析讨论了深冷处理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20钢渗碳淬火后经深冷处理,其硬度、强度及韧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 渗碳 深冷处理
下载PDF
C、Co及C+Co双注入对高速钢机械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芙蓉 张通和 梁宏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4-88,共5页
采用MEVVA源离子注入机对高速工具钢(HSS)进行了C、 Co及C+Co双注入,并做了 硬度、摩擦系数测量和磨损实验。C离子注入剂量3×1017cm-2,能量60keV;Co离子注入剂量 为2×1017、 4... 采用MEVVA源离子注入机对高速工具钢(HSS)进行了C、 Co及C+Co双注入,并做了 硬度、摩擦系数测量和磨损实验。C离子注入剂量3×1017cm-2,能量60keV;Co离子注入剂量 为2×1017、 4×1017、6×1017cm-2,能量102keV。结果表明,不同元素、不同剂量的离子注入 均能有效地改善HSS的硬度和摩擦磨损特性,从而极大延长HSS的工作寿命,且随着注入剂量 的增加,改善的效果有所增强。另外,Co离子注入有较好的润滑作用,能提高HSS表面的韧 性和弹性,使其具有良好的自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高速工具钢 MEVVA源 硬度 摩擦
下载PDF
低碳贝氏体钢渗碳工艺及在轿车齿轮上的应用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新生 梁淑荣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35-38,共4页
对低碳贝氏体钢的渗碳工艺、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淬火变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此钢渗碳工艺性能良好 ,渗碳层组织理想 ,力学性能优良。采用渗碳气冷淬火 ,使轿车齿轮淬火变形比 2 0CrMnTi钢的明显减小。
关键词 低碳贝氏体钢 渗碳工艺 轿车齿轮
下载PDF
关于渗碳层深度数学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兴文 席守谋 +2 位作者 钟英良 刘应楼 杨思品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6,共4页
本文研究了若干种渗碳钢渗层深度与渗碳时间的关系,对原简单抛物线模型提出了修正,并对修正因子S_o的物理意义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文中还研究了碳势对渗层深度的影响的定量规律,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了显著性分析。
关键词 渗层深度 碳势 渗碳时间
下载PDF
高温渗碳轴承钢10Cr4Ni4Mo4V的渗碳热处理 被引量:2
17
作者 叶健熠 袁新生 +2 位作者 邱志仁 王杰君 谷臣清 《轴承》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28-31,共4页
10Cr4Ni4Mo4V钢具有良好的渗碳性能 ,采用 930℃恒温、恒碳势阶梯式变化渗碳既可保证渗碳层质量 ,又能获得较高渗速。中间处理采用 750℃× 5h高温回火为宜 ,最终热处理采用油淬后三次高温回火。介绍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渗层组织、深... 10Cr4Ni4Mo4V钢具有良好的渗碳性能 ,采用 930℃恒温、恒碳势阶梯式变化渗碳既可保证渗碳层质量 ,又能获得较高渗速。中间处理采用 750℃× 5h高温回火为宜 ,最终热处理采用油淬后三次高温回火。介绍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渗层组织、深度及热处理后硬度的影响。附图 7幅 ,表 1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渗碳轴承钢 渗碳热处理
下载PDF
20钢和20CrMnTi钢热循环渗碳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克定 邓小昆 彭智虎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2期3-8,共6页
研究了热循环渗碳时,工艺对20和20CrMnTi钢渗层深度和组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当的热循环工艺可以明显提高20钢的渗碳速度,细化两种钢的晶粒。同时在20CrMnTi钢表层形成弥散分布的细粒状碳化物。
关键词 热循环 渗碳
下载PDF
稀土对20MnTiB钢渗碳动力学及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邵光杰 刘建华 秦秀娟 《物理测试》 CAS 1994年第3期14-16,共3页
本文对稀土在20MnTiB钢渗碳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稀土可显著提高渗碳速度和改善渗层质量。
关键词 稀土 渗碳 20MnTiB钢
下载PDF
改善离子渗碳层碳浓度分布的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楼芬丽 高文龙 +1 位作者 顾文章 宋荔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8-31,共4页
对20钢和20CrMnTi钢试样离子渗碳后期的扩散方法、时间、介质进行了试验。通过金相、显微硬度等测试结果表明,离子渗碳后进行合适的扩散处理,可明显改善渗层的碳浓度分布,过共析和共析层减薄,过渡层增厚。最佳渗/扩时间比为2/1,并可以... 对20钢和20CrMnTi钢试样离子渗碳后期的扩散方法、时间、介质进行了试验。通过金相、显微硬度等测试结果表明,离子渗碳后进行合适的扩散处理,可明显改善渗层的碳浓度分布,过共析和共析层减薄,过渡层增厚。最佳渗/扩时间比为2/1,并可以通过改变扩散期所加石油液化气的量,取得可控渗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渗碳 碳浓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