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1,77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铁减速器滚动轴承润滑性能数值仿真分析
1
作者 郭小锋 张忍 +1 位作者 付晓莉 杨树峰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5-268,273,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工作条件下地铁减速器输出端轴承的油膜体积分数和温升状况,以某地铁齿轮箱输出轴圆锥滚子轴承润滑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滚子轴承润滑和温升状况的数值仿真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并结合VOF方法和多参考系模型(MRF)对轴承... 为了研究不同工作条件下地铁减速器输出端轴承的油膜体积分数和温升状况,以某地铁齿轮箱输出轴圆锥滚子轴承润滑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滚子轴承润滑和温升状况的数值仿真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并结合VOF方法和多参考系模型(MRF)对轴承腔内的油气两相流动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转速、入口处油气速度以及润滑油体积分数对滚子轴承润滑和温升状况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低转速阶段(30r/min),润滑油集中在轴承的上半部,距离入口较远处润滑油分布极少,长时间运行在此工况下轴承会产生润滑不良的情况;轴承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温升随着轴承转速的增大而增大,在车辆高速运转时,最大温升达3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滚子轴承 仿真分析 油气两相流 润滑性能 润滑参数 轴承温升
下载PDF
含J-C损伤的前吸能装置低速碰撞多目标优化
2
作者 朱孙科 黄德明 +1 位作者 王秋林 王正伦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8-264,共7页
为提升前吸能装置整体碰撞性能,建立了含防撞梁、吸能盒和刚性墙的100%正面低速碰撞有限元显式动力学模型,及前吸能装置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Johnson-Cook损伤本构模拟铝合金材料碰撞损伤特性,以整车最大质心加速度、最大质心位移和吸... 为提升前吸能装置整体碰撞性能,建立了含防撞梁、吸能盒和刚性墙的100%正面低速碰撞有限元显式动力学模型,及前吸能装置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Johnson-Cook损伤本构模拟铝合金材料碰撞损伤特性,以整车最大质心加速度、最大质心位移和吸能装置总质量等评价指标为优化目标,以防撞梁和吸能盒截面的宽度、长度和厚度等7个结构尺寸作为设计变量,以吸能装置最大吸收能量为约束条件。采用NSGA-Ⅱ算法对前吸能装置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求解,优化结构与初始设计结构进行40%偏置碰撞对比验证。通过分析100%低速正面碰撞多目标优化结果可知,在整车最大质心位移增加约3%的情况下,最大质心加速度和最大防撞梁碰撞力下降35%以上,前吸能装置减重达23%。由40%低速偏置碰撞对比验证结果可知,整车最大质心加速度、最大质心位移和防撞梁碰撞力峰值等性能参数较优化前下降10%以上。研究结果为前吸能装置碰撞性能优化提供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C损伤本构 前吸能装置 显式动力学 低速碰撞 多目标优化
下载PDF
金刚石滚轮CAD/CAPP/CAM/PDM集成系统
3
作者 张瑞 郑凯 +1 位作者 朱振伟 赵华东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8-361,共4页
针对金刚石滚轮是一种回转体零件以及其加工制造过程中信息化集成程度低等特点,对金刚石滚轮的特征信息提取、特征加工方案决策、数控程序后置处理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了产品模型数据交换标准STEP AP 242,实现对金刚石滚轮的制造... 针对金刚石滚轮是一种回转体零件以及其加工制造过程中信息化集成程度低等特点,对金刚石滚轮的特征信息提取、特征加工方案决策、数控程序后置处理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了产品模型数据交换标准STEP AP 242,实现对金刚石滚轮的制造特征信息提取,使用STEP AP 242和PDM相结合的集成方式,将金刚石滚轮三维模型作为制造加工信息的载体,并选择SolidWorks作为CAD和CAM软件,以及选择Aras Innovator作为PDM平台,使用C#编程语言和数据库技术开发了金刚石滚轮CAD/CAPP/CAM/PDM集成系统,并进行了实例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滚轮 CAD/CAPP/CAM/PDM集成系统 产品模型数据交换标准AP 242
下载PDF
含分数阶阻尼的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共振特性研究
4
作者 许辰雨 李洪珠 周亚夫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07,共6页
为更精确表达超磁致伸缩致动器(Giant Magnetostrictive Actuator,GMA)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了含分数阶阻尼项GMA系统的共振特性;基于平均法获得GMA系统的近似解析解,并利用MATLAB数值模拟研究了分数阶阻尼系数和分数阶次对GMA系统的影响... 为更精确表达超磁致伸缩致动器(Giant Magnetostrictive Actuator,GMA)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了含分数阶阻尼项GMA系统的共振特性;基于平均法获得GMA系统的近似解析解,并利用MATLAB数值模拟研究了分数阶阻尼系数和分数阶次对GMA系统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分数阶GMA系统比整数阶GMA系统能更好地表征其动力学特性,分数阶次为0.85时与实际情况更为吻合;分数阶阻尼项系数和阶次不仅影响GMA系统的主共振峰值和频率,还影响系统的动力传递函数。该研究结果可为控制和预测系统的输出响应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磁致伸缩致动器 分数阶阻尼 解析解 共振特性
下载PDF
升降式起落架油气缓冲器性能仿真分析
5
作者 张帅 曹泽宇 +2 位作者 邱华 史国昭 俞滨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5,共8页
提出了一种具备升降功能的新型油气缓冲器结构,既能满足缓冲功能,又能满足飞机装卸货物需求,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对该结构进行了性能参数分析。基于该新型升降式油气缓冲器的工作原理,搭建了其数学模型与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 提出了一种具备升降功能的新型油气缓冲器结构,既能满足缓冲功能,又能满足飞机装卸货物需求,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对该结构进行了性能参数分析。基于该新型升降式油气缓冲器的工作原理,搭建了其数学模型与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该油气缓冲器的升降、缓冲性能与气腔初始压力呈正相关,与气腔初始容积呈负相关,但当气腔初始压力增至7.5 MPa或气腔初始容积减小至0.01 m3时,系统会出现抖动现象。研究结果为工程应用升降式起落架油气缓冲器的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升降式起落架 油气缓冲器 性能分析 仿真分析
下载PDF
抗磁悬浮静悬浮特性及动态响应研究
6
作者 刘保国 赵柠柠 +1 位作者 张坤 冯伟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8-221,共4页
常温下利用抗磁性实现物质稳定悬浮的抗磁悬浮技术拥有无摩擦、低阻尼、弱刚度与无需外界输入能源的特性,在传感测试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种由长方体永磁体和圆形高定向热解石墨组成的抗磁悬浮系统,并对悬浮热解石墨片的稳... 常温下利用抗磁性实现物质稳定悬浮的抗磁悬浮技术拥有无摩擦、低阻尼、弱刚度与无需外界输入能源的特性,在传感测试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种由长方体永磁体和圆形高定向热解石墨组成的抗磁悬浮系统,并对悬浮热解石墨片的稳定悬浮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TM)5.5建立了抗磁悬浮系统的仿真模型,分析了系统结构参数对抗磁悬浮系统静悬浮特性的影响,建立了抗磁悬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研究悬浮热解石墨片对水平外界激励的响应情况,为抗磁悬浮技术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磁悬浮 热解石墨片 稳定悬浮 悬浮高度 振动响应 有限元仿真
下载PDF
矿井巡检机器人复杂斜巷通过性能优化
7
作者 宋庆军 胡程量 +1 位作者 姜海燕 张金辉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0-324,共5页
为提高移动机器人在矿井巷道等复杂环境中的越障稳定性,通过理论分析与RecurDyn仿真试验,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分析和优化摆臂履带式巡检机器人坡道越障能力和越障稳定性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坡度对所涉及的巡检机器人最大越障高度和稳定... 为提高移动机器人在矿井巷道等复杂环境中的越障稳定性,通过理论分析与RecurDyn仿真试验,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分析和优化摆臂履带式巡检机器人坡道越障能力和越障稳定性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坡度对所涉及的巡检机器人最大越障高度和稳定性均有较大影响,在坡度角为(0~35)°工况下,随坡度的增加理论最大越障高度从349mm逐渐减小至221mm,且当坡度角大于30°时,机器人在越障中易处于不稳定状态,故在越障控制时须考虑稳定性因素的影响。该结论可为所涉及巡检机器人的设计和自主越障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巡检机器人 坡道越障 运动学建模 斜巷 RECURDYN 虚拟样机
下载PDF
谐波微弱信号特征的方差曲线周期识别法
8
作者 薛强 田瑞兰 +1 位作者 李海萍 关淮桐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6,199,共7页
针对随机因素和微弱信号初相位影响的问题,构造了强噪声背景下检测谐波微弱信号频率、相位的方差曲线周期识别法。首先,基于随机Melnikov函数和系统关于相位分岔图的周期特性,初步提出周期识别法;其次,论证分岔图和方差曲线具有一致性,... 针对随机因素和微弱信号初相位影响的问题,构造了强噪声背景下检测谐波微弱信号频率、相位的方差曲线周期识别法。首先,基于随机Melnikov函数和系统关于相位分岔图的周期特性,初步提出周期识别法;其次,论证分岔图和方差曲线具有一致性,进一步将周期识别法优化为方差曲线周期识别法;然后,基于频谱泄露最小原则,设计自适应离散傅里叶变换数据处理方法来解决由方差曲线不光滑而引起的结果不准确问题;最后,采用二次检测来解决检测系统中策动力信号与被测信号存在频差而导致动力学转迁的不明显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受被测信号初相位影响,可识别淹没在强噪声中的微弱信号,被识别信号的信噪比可低达-74.96 dB。列车轴箱轴承故障实验中获得的方差曲线周期现象清晰,也表明了该方法的工程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承 故障诊断 信号处理 DUFFING系统 方差曲线周期法 自适应离散傅里叶变换
下载PDF
频谱能量增强的IEWT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9
作者 古莹奎 李成 吴宽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4,81,共6页
尺度空间方法的经验小波变换(EWT)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中容易出现共振频带过度分割、频带破裂,导致故障诊断失败。为此,提出频谱增强的改进经验小波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将Teager能量算子引入信号频谱,利用能量算子能够追踪并增... 尺度空间方法的经验小波变换(EWT)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中容易出现共振频带过度分割、频带破裂,导致故障诊断失败。为此,提出频谱增强的改进经验小波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将Teager能量算子引入信号频谱,利用能量算子能够追踪并增强信号瞬时成分能量的特点,对信号频谱瞬时冲击进行能量增强,减小噪声对信号频谱的影响;其次,对能量增强后频谱进行频带极大值包络的改进经验小波变换(IEWT)分解,得到一系列固有模态;最后,对裕度因子最大的固有模态进行包络解调分析,提取轴承故障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增强故障引起的瞬态冲击成分,减少噪声对频谱分割的影响,有效地避免共振频带的过度分割导致的频带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谱能量增强 改进经验小波变换 TEAGER能量算子 滚动轴承 故障诊断
下载PDF
气动单向阀开启过程流场特性分析
10
作者 李延民 杨创 张瑞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57,163,共6页
基于质量守恒方程和三维时均N-S方程,并利用动网格技术,对气动单向阀的开启过程进行了三维动态仿真。在ANSYS/Fluent 19.0中采用四面体非结构网格、标准k-ε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并导入控制阀芯运动的UDF,真实地模拟单向阀开启的动态过... 基于质量守恒方程和三维时均N-S方程,并利用动网格技术,对气动单向阀的开启过程进行了三维动态仿真。在ANSYS/Fluent 19.0中采用四面体非结构网格、标准k-ε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并导入控制阀芯运动的UDF,真实地模拟单向阀开启的动态过程,得到内流场中流体速度、压力、湍流动能和湍流动能耗散率等变量的变化情况。由计算结果发现,在单向阀开启过程中,小开度时,在阀口处的流速比较大,随着开度的增大,阀芯背侧的流场越来越复杂,弹簧座前后出现了比较强的漩涡。据此对单向阀的结构进行改进,减少流体通过阀时的能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向阀 动网格技术 UDF CFD 内流场
下载PDF
60MN压剪试验机变论域模糊PID控制系统研究
11
作者 张建立 刘康康 吴跟上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2,共5页
针对大载荷桥梁隔震橡胶支座检测的需求,对(大载荷)60MN静动态多向加载试验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压剪试验机垂直方向加载子系统原理,以电液比例位置压力双闭环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搭建系统数学模型,将变论域原理与模糊PID结合,提出变论... 针对大载荷桥梁隔震橡胶支座检测的需求,对(大载荷)60MN静动态多向加载试验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压剪试验机垂直方向加载子系统原理,以电液比例位置压力双闭环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搭建系统数学模型,将变论域原理与模糊PID结合,提出变论域模糊PID,使用AMEsim-Simulink进行联合仿真,并与模糊PID以及普通PID控制对比。结果表明:变论域模糊PID具有更好的鲁棒性,系统无超调量、无震荡、更短的稳定时间,试验位移示值误差保持在±0.05%之内,试验力示值误差保持在±1%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载荷 压剪试验机 位置压力双闭环 AMEsim-Simulink 变论域模糊PID
下载PDF
大曲率薄壁曲面件模块化柔性工装布局研究
12
作者 张洪双 马亚生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38,45,共4页
为解决大曲率薄壁曲面件在多点支撑定位时,支撑杆伸长量差别较大且其端部球铰结构的偏转角度过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分段模块化多点柔性工装来定位大曲率薄壁件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分段拟合的方法确定各工装单元模块的偏转角度和各单元... 为解决大曲率薄壁曲面件在多点支撑定位时,支撑杆伸长量差别较大且其端部球铰结构的偏转角度过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分段模块化多点柔性工装来定位大曲率薄壁件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分段拟合的方法确定各工装单元模块的偏转角度和各单元上支撑杆的上升高度。多点模块化定位方法改善了支撑定位点分布不均,边缘控制能力差的现象,对大曲率薄壁曲面件的定位、加工的效率和精度都有较大提升,为实现薄壁曲面件的全数字化加工、装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曲面件 模块化 柔性工装 法向等距 等弦长
下载PDF
ISW32离心泵深度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故障诊断
13
作者 贺婷婷 张晓婷 +1 位作者 李强 颜洁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216,共4页
传统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故障诊断过程费时费力,且人工提取特征未必完善。通过搭建离心泵故障诊断实验系统获得采样本,输入到深度一维卷积神经网络中进行故障诊断。通过提高1DCNN深度,为1DCNN模型设置了更多卷积层,最终实现D-1DCNN模型达... 传统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故障诊断过程费时费力,且人工提取特征未必完善。通过搭建离心泵故障诊断实验系统获得采样本,输入到深度一维卷积神经网络中进行故障诊断。通过提高1DCNN深度,为1DCNN模型设置了更多卷积层,最终实现D-1DCNN模型达到更强的特征提取能力。通过参数设置对深度一维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调节,确定最优的参数范围:学习率为0.01,卷积核选取为(1×3),批处理量为50,采取最大池化条件,以Adam优化器优化实验参数。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深度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在离心泵故障诊断实现了99.97%准确率,可以满足智能故障诊断的要求。该研究对提高ISW32离心泵的故障诊断能量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故障诊断 深度一维卷积神经网络 准确率 实验 采样
下载PDF
建筑机械加工轴承表面缺陷光学识别模型
14
作者 焦宏涛 赵嵩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17,221,共5页
建筑机械加工轴承表面缺陷识别技术的表面缺陷识别效果不佳,影响工业生产的安全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建筑机械加工轴承表面缺陷光学识别模型构建方法。获取多角度机械加工轴承表面图像,将建筑机械加工轴承表面展开,再进行二维图像... 建筑机械加工轴承表面缺陷识别技术的表面缺陷识别效果不佳,影响工业生产的安全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建筑机械加工轴承表面缺陷光学识别模型构建方法。获取多角度机械加工轴承表面图像,将建筑机械加工轴承表面展开,再进行二维图像拼接,获得建筑机械加工轴承表面没有重复且完整的二维图像;通过局部与全部相结合的平滑策略构建光流误差轨迹模型,在光流求解策略的基础上,构建建筑机械加工轴承表面缺陷光学识别模型,计算建筑机械加工轴承表面二维图像的光流值,根据计算结果对建筑机械加工轴承表面缺陷情况进行判定,实现建筑机械加工轴承表面缺陷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轴承表面缺陷识别率高、识别用时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加工 轴承表面 缺陷识别 图像展开 图像拼接
下载PDF
CA型调心滚子轴承装滚子缺口深度的计算
15
作者 徐浩 李威 贾松阳 《轴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5,共5页
针对CA型调心滚子轴承装滚子缺口深度的现行设计方法不适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装滚子缺口深度的新型计算方法:建立了滚子球面与内圈滚道原始最大间隙、保持架径向窜动量、滚子在保持架兜孔内的最大径向位移、滚子倾覆高度的计算方程,进... 针对CA型调心滚子轴承装滚子缺口深度的现行设计方法不适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装滚子缺口深度的新型计算方法:建立了滚子球面与内圈滚道原始最大间隙、保持架径向窜动量、滚子在保持架兜孔内的最大径向位移、滚子倾覆高度的计算方程,进而计算缺口深度;给出了考虑工程偏差情况下缺口极限值对应的轴承各参数的最大、最小值,选取3套不同宽度系列的轴承对其装滚子缺口深度进行计算,并与现行设计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现行算法下装滚子缺口深度值均偏大且滚子易发生掉落,新算法下的轴承参数设计更为合理,亦可用于无缺口挡边直径的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调心滚子轴承 内圈 挡边 装滚子缺口
下载PDF
涂层与钝化非对称刃口几何对刀具磨损的影响
16
作者 杨勇 赵雪峰 +1 位作者 秦浩 游科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38,143,共5页
刀具磨损和刀具寿命在切削加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磨损机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工艺参数、刀具几何形状、涂层性能以及刀具与工件的材料特性等。刀具经过钝化处理从而获得合适的切削刃微几何能够有效地提升刀具性能。最... 刀具磨损和刀具寿命在切削加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磨损机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工艺参数、刀具几何形状、涂层性能以及刀具与工件的材料特性等。刀具经过钝化处理从而获得合适的切削刃微几何能够有效地提升刀具性能。最佳的切削刃微几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刀具涂层特性。然而,刀具涂层、微观几何形状和由此产生的刀具磨损之间的影响和关系尚未完全了解。这里通过系统地改变涂层类型及切削刃微观几何形状,并在相同切削工艺参数下探究刀具磨损情况,识别刀具磨损的重要影响变量。结果表明,刀具磨损取决于刃口微几何形状和涂层性能,根据涂层特性选择合适的刃口几何能够有效地提高刀具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具钝化 刃口几何 刀具涂层 刀具磨损
下载PDF
SSGCN-混合式图卷积网络:用于三维CAD模型的加工特征识别
17
作者 王洪申 王尚旭 强会英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9,共10页
为解决CAD/CAPP/CAM集成过程中,三维CAD模型加工特征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混合式图卷积网络(Hybrid spectral domain and spatial domain graph convolution networks, SSGCN)的特征识别算法。以三维模型的面为节点,边为节点间的连接关系... 为解决CAD/CAPP/CAM集成过程中,三维CAD模型加工特征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混合式图卷积网络(Hybrid spectral domain and spatial domain graph convolution networks, SSGCN)的特征识别算法。以三维模型的面为节点,边为节点间的连接关系,构建图数据结构。提取面的几何属性信息,自定义编码构建节点属性矩阵,作为网络的输入。提取图结构的邻接矩阵、度矩阵等构建混合式图卷积网络。通过Python-OCC相关算法以及布尔运算,设计了一种批量生成带有面标签的加工特征模型数据集算法。使用带有面标签的加工特征模型数据集对网络进行训练,对加工特征模型进行测试,得到很好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模型 图卷积网络 加工特征识别 邻接矩阵
下载PDF
压力管道非全周向裂纹涡流检测研究
18
作者 王海波 蔡佳宝 侯哲生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6-239,共4页
压力管道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结构,裂纹是其常见缺陷,如何简单、快速检测出裂纹参数非常重要,涡流检测是一种清洁、环保和快速的检测方法。结合压力管道的特点,分析了其裂纹检测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非全周向裂纹模... 压力管道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结构,裂纹是其常见缺陷,如何简单、快速检测出裂纹参数非常重要,涡流检测是一种清洁、环保和快速的检测方法。结合压力管道的特点,分析了其裂纹检测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非全周向裂纹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压力管道周向不同裂纹长度和不同裂纹深度条件下的远场涡流检测信号特点,与实验结果对比,在误差范围内,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验证了有限元仿真方法的合理性,为涡流检测压力管道非全周向裂纹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管道 非全周向 裂纹 涡流
下载PDF
拆解减损织构对过盈界面微动疲劳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周丹 吴亮 +1 位作者 刘志峰 郑祖建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0-153,158,共5页
在前期的过盈配合部件拆解和服役研究中,发现在配合界面上添加激光凹坑织构,可显著降低拆解损伤、增大配合界面的静摩擦因数,有利于配合件的再制造重复使用。但引入织构的过盈配合界面的微观轮廓形貌与表层材料性能均发生了变化,会进而... 在前期的过盈配合部件拆解和服役研究中,发现在配合界面上添加激光凹坑织构,可显著降低拆解损伤、增大配合界面的静摩擦因数,有利于配合件的再制造重复使用。但引入织构的过盈配合界面的微观轮廓形貌与表层材料性能均发生了变化,会进而影响配合部件的服役性能。由拉伸性能测试结果可知,织构试样的拉伸强度与无织构试样非常接近,但前者的伸长率较后者有12.8%的降低。由周期载荷微动疲劳试验,发现织构化界面表层材料的微动疲劳脱落程度弱于无织构界面,且织构图案周围材料的显微硬度较无织构区域有17.1%的提升,由此增强了配合界面的耐微动疲劳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盈配合 拆解减损织构 周期载荷 微动疲劳
下载PDF
深沟球轴承摩擦热温度场仿真分析
20
作者 高淑芝 王雅杰 +1 位作者 张义民 余成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共4页
以深沟球轴承6306为研究对象,采用摩擦热流量公式计算了轴承的发热量。通过ANSYS软件对深沟球轴承摩擦热温度场进行仿真分析,运用Hertz接触理论得到轴承最大接触应力,计算结果与ANSYS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两者一致。基于最大接触应力产生... 以深沟球轴承6306为研究对象,采用摩擦热流量公式计算了轴承的发热量。通过ANSYS软件对深沟球轴承摩擦热温度场进行仿真分析,运用Hertz接触理论得到轴承最大接触应力,计算结果与ANSYS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两者一致。基于最大接触应力产生的摩擦热流量作为轴承的生热条件施加轴承上,加载得出的轴承温度结果又与Palmgren经验公式计算出来的轴承温度进行对比,两者有良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该方法为计算轴承接触应力对轴承温度的影响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沟球轴承 接触应力 温度场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