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尾矿酸浸液制备聚氯化铁的试验研究
1
作者 黄涛 黄自力 +3 位作者 肖硕 郑洁淼 刘晓峰 吴纪龙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6,共6页
为探索某选矿厂铁尾矿回收利用的新途径,对铁尾矿酸浸液制备聚氯化铁的试验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将自制的聚氯化铁应用到高岭土悬浊液的混凝试验中测试产品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的适宜条件为温度为40℃、pH为1.0、聚合时间为3h,在该... 为探索某选矿厂铁尾矿回收利用的新途径,对铁尾矿酸浸液制备聚氯化铁的试验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将自制的聚氯化铁应用到高岭土悬浊液的混凝试验中测试产品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的适宜条件为温度为40℃、pH为1.0、聚合时间为3h,在该条件下合成的聚氯化铁盐基度为20.91%,符合相关标准,影响聚合过程因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聚合温度、pH、聚合时间;混凝的适宜条件为聚氯化铁投加量为250 mg/L、pH为7.0、搅拌时间为3min、温度为20℃、混凝时间为60min,在该条件下浊度去除率为95.54%,产品除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化铁 铁尾矿 酸浸液 聚合 混凝
下载PDF
添加剂H_(2)对SNCR脱硝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刘平 王林伟 +3 位作者 李天硕 左言骏 刘猛 段钰锋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24年第2期108-115,共8页
在管式炉上探讨了选择性非催化还原的脱硝特性,分析了有无气体添加剂H_(2)在不同氨氮比(normalized stoichiometric ratio,NSR)下的N_(2)O、NO、NH_(3)、SO_(2)的排放特性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无添加剂的情况下,在温度87... 在管式炉上探讨了选择性非催化还原的脱硝特性,分析了有无气体添加剂H_(2)在不同氨氮比(normalized stoichiometric ratio,NSR)下的N_(2)O、NO、NH_(3)、SO_(2)的排放特性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无添加剂的情况下,在温度870℃、NSR为2.0时,NO最大还原效率为90%;N_(2)O生成浓度和NO还原效率的变化趋势接近,NSR越大,NO还原效率越高,N_(2)O排放浓度越大;NO还原温度窗口与N_(2)O生成的温度窗口基本上吻合。氨逃逸量在低于750℃时,明显增大,在高于850℃时,趋于0;SO_(2)浓度随温度的升高呈现与氨逃逸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H_(2)添加量的增大,NO还原温度窗口显著拓宽,且向低温移动,添加后最大NO还原效率超过90%,对应温度为820℃左右;N_(2)O浓度随温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H_(2)添加量的增加,低温区的N_(2)O浓度升高,且峰值向低温区移动,温度窗口变宽;氨逃逸量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降低,且这种趋势在低温区更明显,反应温度超过850℃,不同添加比下的氨逃逸量趋于0;添加比对SO_(2)浓度的影响在低温和高温段都不明显,SO_(2)浓度与氨逃逸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所述H_(2)添加后的污染物排放规律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CR 添加剂 H_(2) N_(2)O排放 脱硝特性
下载PDF
基于气-液传质强化的湿法烟气脱硫CFD模拟研究
3
作者 李文俊 赵中阳 +3 位作者 倪震 周灿 郑成航 高翔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519,共15页
针对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过程中,高硫煤燃烧产生的高含硫烟气高效脱硫难题,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开展了钙法烟气SO_(2)高效脱除研究,提出了基于塔内筛板构件及喷淋系统优化的多手段耦合增效方法。建立了宏观脱硫塔尺度下涵盖喷淋吸收-筛... 针对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过程中,高硫煤燃烧产生的高含硫烟气高效脱硫难题,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开展了钙法烟气SO_(2)高效脱除研究,提出了基于塔内筛板构件及喷淋系统优化的多手段耦合增效方法。建立了宏观脱硫塔尺度下涵盖喷淋吸收-筛板鼓泡吸收的SO_(2)多形式吸收脱除耦合模型,获得了浆液下落过程中的pH及SO_(2)吸收速率变化规律,并研究了湍流构件对脱硫塔内的气液混合流动、相内相间传质、浆液内部化学反应等过程的影响机制。探究了筛板对于脱硫塔脱除效率的强化机制,并进一步开展了筛板布置位置优化设计研究。同时,针对脱硫塔喷淋系统开展了优化设计研究,通过对比研究获得了喷淋系统优化后布置方案。基于所提出的脱硫塔多手段耦合增效方法,研究了包括液气比、浆液粒径及入口烟气SO_(2)浓度等不同参数影响下的脱硫塔SO_(2)脱除性能,发现通过塔内筛板构件及喷淋系统优化多手段协同增效后,可实现不同工况下脱硫塔SO_(2)脱除效率提升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 计算流体力学 优化设计 气-液传质强化 SO_(2)脱除
下载PDF
工业烟气CO_(2)的排放特征、测试及捕集技术研究
4
作者 刘含笑 罗水源 刘小伟 《发电技术》 CSCD 2024年第1期62-68,共7页
CO_(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减排CO_(2)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共识,工业烟气是重要的人为CO_(2)排放源。对工业烟气CO_(2)的排放特征、主要测试及治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电力、钢铁、水泥等工业行业排放烟气中CO_(2)浓度分别在9.... CO_(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减排CO_(2)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共识,工业烟气是重要的人为CO_(2)排放源。对工业烟气CO_(2)的排放特征、主要测试及治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电力、钢铁、水泥等工业行业排放烟气中CO_(2)浓度分别在9.7%~15%、2%~28%、11%~29%;CO_(2)测试技术主要有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气相色谱法、光谱法、化学吸收法等,其中,非分散红外吸收法在国内外应用最为成熟,是目前主流的固定源CO_(2)测试技术;CO_(2)捕集技术主要有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深冷法等,其中,化学吸收法广泛用于低浓度CO_(2)烟气(体积浓度≤30%)捕集。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工业大幅降碳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烟气 CO_(2)排放 捕集技术 测试方法
下载PDF
不同地质体中CO_(2)封存研究进展
5
作者 包琦 叶航 +1 位作者 刘琦 张敏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6,共10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降低二氧化碳(CO_(2))排放、缓解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措施。作为CCUS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CO_(2)地质封存是我国能源工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兜底”技术。常见的CO_(2)封存地质体包括深部咸水层、枯竭...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降低二氧化碳(CO_(2))排放、缓解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措施。作为CCUS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CO_(2)地质封存是我国能源工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兜底”技术。常见的CO_(2)封存地质体包括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藏、深部不可采煤层和玄武岩等,不同地质体中CO_(2)的封存过程及其机理存在差异。综述了不同地质体中的CO_(2)封存机理、国际国内CO_(2)封存的主要工程实例以及不同地质体中CO_(2)封存潜力的计算方法,并对CO_(2)地质封存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CO_(2)封存机理 地质封存项目 封存潜力计算
下载PDF
飞灰基吸附剂脱除烟气中Hg^(0)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姚一杰 孟璐瑶 +3 位作者 温彩媚 马宵颖 段恩喆 王祥学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与其他脱汞方法相比,利用飞灰脱除Hg^(0)能降低脱除成本、实现以废治废。目前飞灰脱汞技术在工业应用中存在脱汞效率较低的问题,所以通过深入研究来提高其应用水平具有实际意义。归纳了飞灰结构和成分(有机、无机)对Hg^(0)脱除的影响机... 与其他脱汞方法相比,利用飞灰脱除Hg^(0)能降低脱除成本、实现以废治废。目前飞灰脱汞技术在工业应用中存在脱汞效率较低的问题,所以通过深入研究来提高其应用水平具有实际意义。归纳了飞灰结构和成分(有机、无机)对Hg^(0)脱除的影响机制。从提高脱汞效率角度,梳理了4种主流的飞灰改性方法:1)卤化物浸渍改性。卤化物在飞灰表面生成Br^(*)或与飞灰中未燃烧碳反应生成C-Br以氧化Hg^(0)。改性剂中的金属阳离子以加速电荷转移、降低反应能垒的方式来促进Hg^(0)的脱除。2)机械化学改性。该方法的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飞灰经机械研磨使粒径减小后,无定形相及吸附氧含量增加。研磨后未燃烧碳充分暴露,卤化点位增加,加速了C-Br氧化Hg^(0)的进程。3)过渡金属改性磁珠。经过渡金属改性磁珠的磁性增强,可循环利用,使吸附剂表面引入新的Hg^(0)氧化位点(如C-O基团、Cl^(*))。4)低温等离子体改性。飞灰经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吸附剂表面活性等离子体(如O、Cl等离子体)含量及官能团(C=O基团和酯基)含量增加,促进了Hg^(0)的吸附。进一步探究了复杂烟气组分对飞灰基吸附剂脱汞效率的影响,并对改性飞灰的脱汞性能及适用条件进行了评价。基于当前的研究进展,建议用磁性金属硫化物对飞灰进行机械化学改性来制备脱汞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脱汞 飞灰 未燃烧碳 改性飞灰 烟气组分
下载PDF
数据驱动的燃煤电厂脱硫系统多目标优化
7
作者 马永涛 邢江宽 +1 位作者 罗坤 樊建人 《能源工程》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本文利用某燃煤电厂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数据对比随机森林、极致梯度提升、支持向量回归、深度神经网络、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五种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显示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效果优于其它四种模型。基于该模型结合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本文利用某燃煤电厂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数据对比随机森林、极致梯度提升、支持向量回归、深度神经网络、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五种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显示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效果优于其它四种模型。基于该模型结合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进一步对脱硫系统相关参数开展多目标优化,优化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数据驱动的脱硫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驱动 机器学习 脱硫系统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
下载PDF
空心纳米合金NiPdCu催化硝酸盐电还原合成氨的研究
8
作者 曹欢攀 许海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09,共7页
硝酸盐是工业生产和民用生活废水中的重要污染源,电催化还原硝酸盐制备化工原料氨可实现绿色节能减排。以Ni纳米球为模板合成空心纳米合金NiPdXCu100-X,利用XRD、TEM、XPS等对催化剂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和化学态进行表征,并将NiPdXCu100-... 硝酸盐是工业生产和民用生活废水中的重要污染源,电催化还原硝酸盐制备化工原料氨可实现绿色节能减排。以Ni纳米球为模板合成空心纳米合金NiPdXCu100-X,利用XRD、TEM、XPS等对催化剂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和化学态进行表征,并将NiPdXCu100-X用于电催化硝酸盐还原合成氨反应(NO_(3)RR)。结果表明,在-0.53 V(vs.RHE)电压下,NiPd_(50)Cu_(50)产NH_(3)法拉第效率为94.2%,NH_(3)产率为2166.8 mg/(h·gcat)(NH_(3)产率是NiPd的1.87倍)。NiPd_(50)Cu_(50)优异的电催化硝酸盐还原合成氨活性和稳定性源于金属间协同催化和独特的空心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还原 电催化 合成氨 NiPdCu 纳米空心球
原文传递
燃煤耦合垃圾焚烧技术中试试验
9
作者 张睿 曹竣 +1 位作者 雷领 曹宇飞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78,共6页
随着城市发展,生活垃圾产量逐年上升,焚烧需求旺盛。但传统垃圾焚烧发电厂存在热效率低、环保成本高、经济性差等缺点,长期依赖财政补贴。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可利用现有燃煤机组协同处理垃圾,降低垃圾发电成本,减少存量煤电煤耗,... 随着城市发展,生活垃圾产量逐年上升,焚烧需求旺盛。但传统垃圾焚烧发电厂存在热效率低、环保成本高、经济性差等缺点,长期依赖财政补贴。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可利用现有燃煤机组协同处理垃圾,降低垃圾发电成本,减少存量煤电煤耗,降低燃煤电厂碳排放。但垃圾焚烧会产生大量二噁英,可能对燃煤机组烟气排放毒性产生较大影响。在一台100 kW燃煤耦合垃圾焚烧中试试验台上开展研究,分析了耦合垃圾对燃煤锅炉运行特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并研究了在垃圾中掺混赤泥抑制二噁英排放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耦合垃圾焚烧后,煤粉炉的炉膛温度分布更均匀,燃烧室和炉膛下区域温度下降约30℃,炉膛上区域温度上升约35℃;煤粉炉高温对二噁英的热分解作用明显,且当垃圾中掺混赤泥后,煤粉炉出口烟气中二噁英质量浓度降至0.003 4 ng/m^(3),低于国家规定的垃圾焚烧烟气二噁英排放浓度,抑制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发电 煤粉炉 垃圾焚烧 二噁英
下载PDF
核电厂非放射性生产废水处理方案研究
10
作者 张受卫 冀青杰 +1 位作者 李良浩 陈周燕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5-209,共5页
核电厂非放射性生产废水的来源及成分比较复杂,现有核电机组非放射性废水均是排入循环冷却水排水系统后经电厂总排放口排入海中,总排放口排水水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排放要求。随着国内环保要求的提高,部分地方环保部门提出... 核电厂非放射性生产废水的来源及成分比较复杂,现有核电机组非放射性废水均是排入循环冷却水排水系统后经电厂总排放口排入海中,总排放口排水水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排放要求。随着国内环保要求的提高,部分地方环保部门提出废水中的二类污染物含量在排入循环冷却水排水前需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排放要求,现有废水水质无法满足该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以CAP1000核电机组为例,通过对非放射性生产废水的组成及现有的处理情况进行分析,明确了超标废水来源主要为凝结水精处理系统树脂再生时排放的酸碱废水,废水中氨氮含量远高于排放标准要求。根据该废水的排放情况及水质特点,先对废水进行了高、低盐分类收集减量处理,然后针对氨氮超标的高盐废水提出了折点氯化法、吹脱+电解制氯氧化联合处理、膜脱氨3种处理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为核电厂的非放射性生产废水处理的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 非放射性生产废水 凝结水精处理废水 氨氮废水
下载PDF
超超临界锅炉省煤器给水旁路复合热水再循环提高SCR入口烟温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雷斐 赵有为 《中国设备工程》 2024年第1期131-134,共4页
针对某1000MW超超临界机组深度调峰期间,脱硝装置入口烟温低,SCR脱硝系统无法正常投运的问题,采用省煤器给水旁路复合热水再循环系统提高脱硝装置入口烟温。通过典型工况试验发现,负荷350MW时,仅开省煤器给水旁路即可将SCR入口烟温提高... 针对某1000MW超超临界机组深度调峰期间,脱硝装置入口烟温低,SCR脱硝系统无法正常投运的问题,采用省煤器给水旁路复合热水再循环系统提高脱硝装置入口烟温。通过典型工况试验发现,负荷350MW时,仅开省煤器给水旁路即可将SCR入口烟温提高至需要温度;机组负荷300MW时,仅开省煤器给水旁路,可将SCR入口烟温提高至314℃,旁路流量每增加100t/h,SCR入口烟温可以提高6℃,同时开启热水再循环系统,可将脱硝装置入口烟温提高至320℃以上,工质过冷度满足安全运行的要求,从而实现机组低负荷工况SCR脱硝系统正常投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锅炉 深度调峰 控制策略 SCR脱硝系统 给水旁路 热水再循环
下载PDF
生物质与塑料催化共热解制芳烃研究进展
12
作者 刘瑞杰 王志伟 +4 位作者 陈高峰 郭娜 李卓 吴佳伟 雷廷宙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106,共9页
芳烃是多用途的化学品,主要来源于石油和煤焦油等。以生物质和塑料为原料制取芳烃,可以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实现生物质和塑料的资源化利用。催化剂能够增强共热解的协同效应,生物质与塑料进行催化共热解可以提高产物品质,改善热解... 芳烃是多用途的化学品,主要来源于石油和煤焦油等。以生物质和塑料为原料制取芳烃,可以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实现生物质和塑料的资源化利用。催化剂能够增强共热解的协同效应,生物质与塑料进行催化共热解可以提高产物品质,改善热解产物分布,提高轻质芳烃的产率和选择性,抑制焦炭的生成。本文综述了生物质与塑料催化共热解制取芳烃的协同热解机理及影响因素,总结了不同种类催化剂的共热解研究进展,以期为生物质与塑料催化共热解定向调控制备芳烃工艺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塑料 催化 共热解 芳烃
下载PDF
市政污泥热化学处置中磷元素形态转变与回收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毅斌 冯敬武 +1 位作者 谭厚章 李良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85-999,共15页
我国市政污泥产量即将突破9000万吨,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置非常迫切。干污泥中磷元素含量占2%~6%,回收磷资源的潜力巨大,其可以减少有限磷矿的消耗,缓解全球磷危机。本文从污泥处置技术、脱水污泥中磷元素含量与形态、热化学(热解... 我国市政污泥产量即将突破9000万吨,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置非常迫切。干污泥中磷元素含量占2%~6%,回收磷资源的潜力巨大,其可以减少有限磷矿的消耗,缓解全球磷危机。本文从污泥处置技术、脱水污泥中磷元素含量与形态、热化学(热解、焚烧、气化和水热炭化)处理中磷元素形态转变、污泥灰/炭中磷元素回收方法和含磷矿物的植物可吸收性五个方面对污泥中磷资源回收与利用展开论述,详细对比分析了温度、添加剂成分、掺混燃料种类等因素对热处理产物中磷元素形态的影响。最后,归纳分析了热处理产物中磷元素的回收工艺和不同因素的影响以及含磷矿物的植物可吸收性,以期为我国未来污泥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磷元素 热化学 回收
下载PDF
燃煤电厂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及二噁英排放试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学斌 周澳 +5 位作者 马江东 王璟 王凤琴 王建军 张兰 戴高峰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1-168,共8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量迅速增加,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中二噁英的减排一直是难点。首次针对某2×55 MW燃煤机组提出一种新的生活垃圾无氧热解灵活性耦合处置技术方案,并开展了垃圾无氧热解产物耦合协同处置工业化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量迅速增加,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中二噁英的减排一直是难点。首次针对某2×55 MW燃煤机组提出一种新的生活垃圾无氧热解灵活性耦合处置技术方案,并开展了垃圾无氧热解产物耦合协同处置工业化试验,测试该燃煤机组二噁英生成排放特性。实践证明该工艺方案不仅可实现生活垃圾协同处置,燃煤机组停炉检修时,仍能保证系统自平衡正常运行。结果表明,利用本工艺路线处理垃圾产生的二噁英含量远低于垃圾直接焚烧产生的二噁英含量;煤粉纯烧时,烟气中二噁英质量浓度为6.05×10^(-3) ng/m^(3)(以TEQ计,下同);垃圾耦合比例为4%时,烟气中二噁英质量浓度为5.34×10^(-3) ng/m^(3),最大限度折算垃圾热解油气燃烧排放的二噁英质量浓度后,最终烟气中二噁英总质量浓度分别为1.145×10^(-2)和1.074×10^(-2) ng/m^(3),煤粉纯烧与垃圾掺烧烟气中二噁英含量差异不大,均满足上海市《燃煤耦合污泥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二噁英排放限值要求0.02 ng/m^(3)。研究表明,采用垃圾无氧热解耦合处置工艺,控制垃圾耦合比例不超过4%,燃煤耦合垃圾烟气中二噁英排放量不会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 燃煤机组 无氧热解 耦合 二噁英
下载PDF
旋转雾化器液滴破碎过程及颗粒分布的数值研究
15
作者 刘洋 叶学民 +1 位作者 杨天康 李春曦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23年第4期69-78,共10页
以脱酸塔内旋转雾化器为研究对象,基于VOF(Volume of fluid)和DPM(Discrete particle model)方法,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石灰浆液的一次破碎过程和雾化后的粒径分布特征,分析了雾化盘转速、单喷孔、平行双/3喷孔及孔间距对喷孔射流一次... 以脱酸塔内旋转雾化器为研究对象,基于VOF(Volume of fluid)和DPM(Discrete particle model)方法,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石灰浆液的一次破碎过程和雾化后的粒径分布特征,分析了雾化盘转速、单喷孔、平行双/3喷孔及孔间距对喷孔射流一次破碎效果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射流条件下的液滴破碎主要由周向表面波和轴向波叠加导致,并呈现出关于主流对称的形态;多喷孔射流的聚合射程与孔间距成正比关系,增加喷孔数将导致射流提前聚合;提高雾化盘转速、喷孔间距和喷孔数目均有利于减小雾化后液滴平均直径;多喷孔结构下的液滴平均直径与孔间距呈简单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发电 脱酸塔 旋转雾化器 射流 液滴破碎 粒径分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耦合膜冷凝器的碳捕集系统能耗特性分析
16
作者 翟融融 魏清 +1 位作者 冯凌杰 孙舸洵 《发电技术》 CSCD 2023年第5期667-673,共7页
针对燃煤机组燃烧后脱碳能耗高的问题,基于膜冷凝器对烟气中低品位热的回收潜力,提出一种耦合膜冷凝器的碳捕集新系统。运用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以Tarong常规碳捕集系统为参照,对比分析膜冷凝器用于流程改造前后碳捕集冷热负荷... 针对燃煤机组燃烧后脱碳能耗高的问题,基于膜冷凝器对烟气中低品位热的回收潜力,提出一种耦合膜冷凝器的碳捕集新系统。运用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以Tarong常规碳捕集系统为参照,对比分析膜冷凝器用于流程改造前后碳捕集冷热负荷变化,为装置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依据。在碳捕集率为90%时,相比常规碳捕集系统4.341 MJ/kg CO_(2)的再生能耗,新系统再生能耗降低到4.275MJ/kgCO_(2)。通过改变新系统的关键参数发现:膜冷凝器进出口烟温和CO_(2)捕集率一定时,烟气水回收率增加,再生能耗降低;膜冷凝器出口烟温、烟气水回收率和CO_(2)捕集率一定时,入口烟温增加,再生能耗降低。此外,冷负荷随水回收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热回收量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醇胺溶液 膜冷凝器 再生能耗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及适用场景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道成 王睿 +3 位作者 赵瑞 孙楠楠 徐冬 刘丽影 《发电技术》 CSCD 2023年第4期502-513,共12页
工业发展带来了CO_(2)的大量排放,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现阶段技术成熟度较高且未来发展潜力大的碳捕集方法为燃烧后碳捕集技术... 工业发展带来了CO_(2)的大量排放,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现阶段技术成熟度较高且未来发展潜力大的碳捕集方法为燃烧后碳捕集技术,主要有吸收法、吸附法、膜法以及深冷法等。对最常用的4种碳捕集方法的发展与工业应用情况进行介绍,分析了几种方法的工业适用场景,尤其是目前正在运行的大型碳捕集项目中应用最多的化学吸收法与物理吸附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以及膜法碳捕集技术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能够快速推进双碳目标的达成,助力碳的近零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吸附法 膜法 深冷法
下载PDF
塑料催化热解制备碳纳米管生长特性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黎书江 肖皓宇 +5 位作者 蒋好 姚丁丁 陈应泉 王贤华 杨海平 陈汉平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73-1083,I0003,共12页
催化热解技术可将废塑料转化为高品质的碳纳米管(CNTs),实现废塑料的回收和高价值利用。然而,塑料催化热解过程复杂,影响因素繁多,且碳纳米管的生长机制不清,因此,本综述从塑料种类、温度、催化剂等角度阐述了塑料结构以及热解过程对碳... 催化热解技术可将废塑料转化为高品质的碳纳米管(CNTs),实现废塑料的回收和高价值利用。然而,塑料催化热解过程复杂,影响因素繁多,且碳纳米管的生长机制不清,因此,本综述从塑料种类、温度、催化剂等角度阐述了塑料结构以及热解过程对碳纳米管生长过程以及结构特性的影响,并解析了碳纳米管的成核和成长过程机理。发现挥发分种类和温度会对CNTs结构产生影响,而催化剂的性能将影响碳纳米管的直径和生长方式;催化剂与CNTs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取决于催化剂的种类,CNTs边界的碳扩散强度又受反应条件、催化剂和碳源种类的影响,两者之间的相对大小决定CNTs成核和生长具体过程。该综述为废塑料热解制备碳纳米管过程的理解以及废塑料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 催化热解 碳纳米管 生长机理
下载PDF
应用于烟气中CO_(2)捕集的固体吸附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慕佳琪 方震华 +2 位作者 朱弘宝 谢冬雷 刘晓华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57-1866,1958,共11页
固体吸附法捕集二氧化碳技术具有吸附-脱附性能优良、设备轻便灵活、环保和低成本的优势,被认为是实现电厂烟气中碳捕集最具前景的技术之一。国内外学者对于可应用于电厂烟气中二氧化碳捕集的固体吸附材料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一定进... 固体吸附法捕集二氧化碳技术具有吸附-脱附性能优良、设备轻便灵活、环保和低成本的优势,被认为是实现电厂烟气中碳捕集最具前景的技术之一。国内外学者对于可应用于电厂烟气中二氧化碳捕集的固体吸附材料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该文综述了近些年沸石分子筛、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活性炭(ACs)等物理吸附材料,以及化学吸附材料和复合型固体吸附材料的研究现状;归纳并分析了各类吸附材料的应用优势和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各类材料吸附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吸附机理等。最后,展望了固体吸附材料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 二氧化碳 多孔材料 改性 吸附性能
原文传递
中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治理历程及展望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法华 徐静馨 +3 位作者 王圣 张乾 许月阳 李小龙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23年第5期371-384,共14页
中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的改造工作已基本全面完成,环境空气质量也明显改善。为弄清燃煤电厂未来是否还需加严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持续开发新的烟气治理技术,在系统梳理中国燃煤电厂发展及大气污染物治理历程的基础上,结合火电行业大气... 中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的改造工作已基本全面完成,环境空气质量也明显改善。为弄清燃煤电厂未来是否还需加严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持续开发新的烟气治理技术,在系统梳理中国燃煤电厂发展及大气污染物治理历程的基础上,结合火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占比仍然较高,环境空气持续改善需求迫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与烟气治理技术展望。(1)中国电力工业始于1882年,经历了蹒跚起步、艰苦创业、蓬勃发展和创造辉煌4个阶段。与新中国建国初期相比,2022年全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增长了1383倍和1950倍,2013年以来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2022年已超过G7国家的总和。一百多年来,中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中一直以火电为主(基本上都是煤电),单机容量逐渐扩大,2021年已建成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供电煤耗最低的135万kW燃煤发电机组。火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但占比已从2006年的83.3%下降至2022年的53.0%。(2)1991年以前中国燃煤电厂烟尘、SO_(2)和NO_(x)均无排放浓度标准,之后的30多年来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经历了3次修订,从世界最宽松的排放标准限值到世界最严的排放标准限值,催生了中国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与此同时,烟尘、SO_(2)和NO_(x)治理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引领世界。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脱硫电价政策,2011年开始实施脱硝电价政策,2014年增加了除尘电价,2016年出台了超低排放电价政策,为保障烟气治理设施的高效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下,逐步构建了涵盖燃煤电厂“排放标准-技术指南-工程规范-验收检测-运行管理”全流程的烟气治理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了烟气治理“设计好、建设好、运行好、效益好”的有机统一。相比2006年火电行业烟尘、SO_(2)的排放峰值,2022年烟尘、SO_(2)排放量分别下降了97.3%和96.4%;相比2011年火电行业NO_(x)的排放峰值,2022年NO_(x)排放量下降了93.1%。(3)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_(2.5)年均浓度35μg/m^(3)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的7倍,是美国1997年标准值的2.3倍,目前中国环境空气中PM_(2.5)年均浓度的实际水平是美国的4倍多,是俄罗斯、巴西等国的3倍多,衔接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目标,中国环境空气中PM_(2.5)年均浓度至少需下降50%。2020年火电行业排放的SO_(2)、NO_(x)分别占工业污染源排放总量的30.8%和20.9%。借鉴发达国家环境空气改善的经验和中国电煤消费量持续增长的实际情况,火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至少需要下降70%以上,这就需要突破尘、硫、硝一体化的烟气高效治理技术和传统烟气治理技术低成本低能耗的提效改造技术,实现燃煤电厂的超净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大气污染物 治理历程 治理展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