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6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独居石优溶渣浸出过程研究
1
作者 刘康 苏学斌 +6 位作者 梁耕宇 程浩 王桂硕 张承天 刘忠臣 刘会武 向秋林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6,共8页
独居石是典型伴生铀、钍的稀土矿资源,通过现有的碱溶转化、优溶等步骤提取稀土后,所得优溶渣是富含铀、钍、稀土的重要二次资源。为与稀土提取保持一致的盐酸体系,研究优溶渣的盐酸浸出过程对整体回收工艺十分关键。采取单因素试验考... 独居石是典型伴生铀、钍的稀土矿资源,通过现有的碱溶转化、优溶等步骤提取稀土后,所得优溶渣是富含铀、钍、稀土的重要二次资源。为与稀土提取保持一致的盐酸体系,研究优溶渣的盐酸浸出过程对整体回收工艺十分关键。采取单因素试验考察浸出过程条件对铀、钍、稀土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下述优化参数:盐酸浓度6 mol/L、浸出时间1.5~2 h、浸出温度60℃、液固体积质量比3 mL/g时,优溶渣中铀、钍、稀土的浸出率分别可达90%~95%、92%~93%、>60%,实现了较高的资源回收率。浸出渣的工艺矿物学分析表明,其主要由锆石、钍化合物和石英等脉石矿物组成。剩余的稀土组分则主要集中在未分解的独居石中,其余为少量磷钇矿和褐钇铌矿。试验结果可为独居石优溶渣的综合回收技术提供基础数据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居石 优溶渣 盐酸浸出 稀土
下载PDF
外源Fe^(2+)浓度和矿物粒径对生物浸铀的影响
2
作者 辛燕 王世俊 +3 位作者 刘勇 张益硕 李龙祥 周仲魁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1,共8页
为改善以往生物浸铀效率不高的缺陷,通过添加外源Fe^(2+)及改变矿物粒径来提高生物对铀的浸出率。研究结果表明:外源Fe^(2+)浓度分别为0、0.5、1.0和2.0 g/L时,铀浸出率分别为87.34%、88.27%、91.23%、89.13%,当浸出体系中Fe^(2+)浓度为... 为改善以往生物浸铀效率不高的缺陷,通过添加外源Fe^(2+)及改变矿物粒径来提高生物对铀的浸出率。研究结果表明:外源Fe^(2+)浓度分别为0、0.5、1.0和2.0 g/L时,铀浸出率分别为87.34%、88.27%、91.23%、89.13%,当浸出体系中Fe^(2+)浓度为1.0 g/L时,铀矿石会产生部分溶解且表面粗糙孔隙明显,有利于铀的浸出,溶浸液中存在适量的Fe^(2+)对生物浸铀的能力具有提升效果。另外,外源Fe^(2+)对铀矿生物浸出符合固体产物层控制模型,浸出过程主要受扩散控制。当粒径<-2 mm和-5 mm时铀浸出率分别为91.23%和83.70%,矿物粒径适当减小可增大颗粒比表面积,同样利于铀的浸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浸出 外源Fe^(2+) 粒径
下载PDF
地浸采铀过程中含矿层渗透性演化的示踪试验
3
作者 王伟豪 刘金辉 +4 位作者 阳奕汉 王如意 梁大业 闫学锐 何挺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2,共11页
铀资源既是核军工基石又是核电发展的粮仓,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与大力发展核电的时代,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随着内蒙古巴彦乌拉铀矿地浸采铀的运行,矿层堵塞、铀浸出量下降等问题逐渐浮现。为探明地浸采铀过程中含矿层渗透性的... 铀资源既是核军工基石又是核电发展的粮仓,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与大力发展核电的时代,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随着内蒙古巴彦乌拉铀矿地浸采铀的运行,矿层堵塞、铀浸出量下降等问题逐渐浮现。为探明地浸采铀过程中含矿层渗透性的演化特征,在巴彦乌拉铀矿床C10采区某试验单元开展了井间示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地浸一年后含矿层砂岩孔隙度与渗透性降低,其原因与含矿层砂岩孔隙发生堵塞有关。地浸二年后各方向渗流通道溶浸液流速较地浸一年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下降幅度相较于前一年更大。但在试验单元三个渗流方向即KZ13238-KC13036、KZ13238-KC13038和KZ13238-KC13438方向均产生了优势渗流通道。表明随着采区的运行,含矿层孔隙堵塞情况日益严重,含矿层渗透性不断降低。研究结果可以为地浸中含矿层渗透性演化特征提供示踪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浸采铀 渗透性 演化特征 井间示踪试验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预测地浸过程中铀浸出金属量的变化
4
作者 余东原 罗跃 +1 位作者 梁大业 李立尧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8,共7页
在地浸采铀过程中,准确预测铀浸出金属量具有重要意义。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多层感知机(MLP)和随机森林(RF)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分别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相比于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算法,MLP和RF两种方法能够得到预测性能更好的模型。2... 在地浸采铀过程中,准确预测铀浸出金属量具有重要意义。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多层感知机(MLP)和随机森林(RF)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分别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相比于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算法,MLP和RF两种方法能够得到预测性能更好的模型。2)多层感知机(MLP)模型在预测铀浸出金属量变化的上性能表现最佳(R 2=0.91)。3)在相同的预测精度下,RF模型比MLP模型耗时更短,超参数设置更加简单。4)在以总流量和每平米铀量为铀浸出金属量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时,总流量对铀浸出金属量的权重占比为8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浸采铀 线性回归模型 机器学习预测
下载PDF
放射性铌铁精矿中铀钍的脱除及分离
5
作者 柯平超 王坤坤 +6 位作者 钟婷婷 周义朋 马晓磊 万凌云 徐玲玲 王健 黎广荣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1,106,共10页
通过对国内某企业进口放射性铌铁精矿进行工艺矿物学分析,确定该精矿的主要矿相为烧绿石,同时伴生钛铁矿和白云母,矿石中放射性元素U和Th的含量分别为0.27%和1.03%。针对该铌铁精矿,探索H_(2) SO_(4)-Fe(Ⅲ)、H_(2)SO_(4)-HF-H_(2)O_(2)... 通过对国内某企业进口放射性铌铁精矿进行工艺矿物学分析,确定该精矿的主要矿相为烧绿石,同时伴生钛铁矿和白云母,矿石中放射性元素U和Th的含量分别为0.27%和1.03%。针对该铌铁精矿,探索H_(2) SO_(4)-Fe(Ⅲ)、H_(2)SO_(4)-HF-H_(2)O_(2)、H_(2)SO_(4)-HF、H_(2)SO_(4)-HF-H_(2)O_(2)-(NH_(4))_(2)CO_(3)体系中U和Th的浸出及分离效果,最终确定H_(2) SO_(4)-HF-H_(2)O_(2)-(NH_(4))_(2)CO_(3)多段浸出工艺能有效实现U和Th的脱除与分离。U、Th的脱除率分别为100%和80%。基于研究提出了铌铁精矿U、Th脱除及分离工艺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铌铁精矿 多段浸出
下载PDF
铀钼共生矿加压碱法浸出试验
6
作者 李世俊 刘永涛 +4 位作者 刘辉 高东星 程瑞泉 郭晓栋 刘硕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5,共6页
针对某低品位铀钼伴生矿复杂矿性的特点,开展了加压碱法浸出试验,分析了难处理铀钼伴生矿加压碱法浸出的主要反应原理及反应机理,查明了浸出的主要难点是硫化物包裹体中钼的有效浸出以及胶硫钼矿的有效破解溶解和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在... 针对某低品位铀钼伴生矿复杂矿性的特点,开展了加压碱法浸出试验,分析了难处理铀钼伴生矿加压碱法浸出的主要反应原理及反应机理,查明了浸出的主要难点是硫化物包裹体中钼的有效浸出以及胶硫钼矿的有效破解溶解和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在矿石粒度-0.147 mm、总压0.7 MPa(氧分压0.5 MPa)、碱总用量16%(碳酸氢钠4%、碳酸钠12%)、反应温度110℃、浸出液固比1.5、反应时间3 h的条件下,尾渣中铀和钼的品位分别降至0.009%和0.125%以下,浸出率分别达到89.77%、84.62%以上。解决了包裹型难处理硫化钼的高效分解的难题,实现了铀、钼金属的高效回收,为该类型矿石处理提供了技术路线选择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钼伴生矿 氧化 包裹体 加压碱浸
下载PDF
新疆某矿石快速酸耗的台阶型特征及其影响
7
作者 程威 霍建党 +3 位作者 李建华 阙为民 陈箭光 陈立 《铀矿冶》 CAS 2023年第2期26-33,共8页
某矿床Ⅶ旋回适合采用低浓度硫酸浸出,矿石搅拌浸出试验表明快速酸耗随浸出剂酸浓度升高呈台阶型特征分布,酸耗台阶型特征与铀浸出率和矿物溶蚀的阶段变化相对应,高酸耗台阶可导致CaSO_(4)沉淀。酸耗台阶对应的酸浓度范围可指导矿床酸... 某矿床Ⅶ旋回适合采用低浓度硫酸浸出,矿石搅拌浸出试验表明快速酸耗随浸出剂酸浓度升高呈台阶型特征分布,酸耗台阶型特征与铀浸出率和矿物溶蚀的阶段变化相对应,高酸耗台阶可导致CaSO_(4)沉淀。酸耗台阶对应的酸浓度范围可指导矿床酸化阶段、正式浸出阶段的注液酸浓度选择,并防止矿层渗透性变差。通过现场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该注液酸浓度范围的界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法地浸 酸耗 酸浓度 CaSO_(4)
下载PDF
地浸采铀矿山洗井废水除砂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8
作者 毛鑫磊 《铀矿冶》 CAS 2024年第2期80-83,共4页
地浸采铀矿山洗井工艺是提高钻孔水量的重要手段,但洗井废水中的大量泥砂等杂质导致袋式过滤器及吸附塔塔压升高,间接影响了生产进度。运用离心力作用原理,研制了一种地浸采铀矿山洗井废水除砂装置,并在某地浸采铀矿山进行了应用研究。... 地浸采铀矿山洗井工艺是提高钻孔水量的重要手段,但洗井废水中的大量泥砂等杂质导致袋式过滤器及吸附塔塔压升高,间接影响了生产进度。运用离心力作用原理,研制了一种地浸采铀矿山洗井废水除砂装置,并在某地浸采铀矿山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其可降低袋式过滤器压力及吸附塔塔压,减少过滤袋更换频次,提升吸附水量,增加产能。该洗井废水除砂装置在地浸采铀矿山钻孔洗井工艺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浸采铀 洗井工艺 废水 除砂装置 离心力
下载PDF
CO_(2)+O_(2)地浸采铀脉石矿物与浸矿剂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赵凯 张一诺 +6 位作者 周义朋 黎广荣 孙占学 刘金辉 徐玲玲 袁新 胡敏涛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87,共20页
在CO_(2)+O_(2)地浸采铀应用过程中,浸矿剂不仅与载铀物质发生反应,亦与脉石矿物发生反应。为探索砂岩型铀矿主要脉石矿物与浸矿剂的相互作用,在中性条件下(pH分别为6.20、6.40、6.60、6.80和7.00)对脉石单矿物及天然铀矿石进行高压釜... 在CO_(2)+O_(2)地浸采铀应用过程中,浸矿剂不仅与载铀物质发生反应,亦与脉石矿物发生反应。为探索砂岩型铀矿主要脉石矿物与浸矿剂的相互作用,在中性条件下(pH分别为6.20、6.40、6.60、6.80和7.00)对脉石单矿物及天然铀矿石进行高压釜静态浸出试验,对比浸出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变化和反应后渣样的形貌变化特征。发现:1)方解石溶解可产生HCO_(3)^(-)和Ca^(2+),HCO_(3)^(-)升高能加速铀浸出,而Ca^(2+)浓度升高会增加石膏和方解石沉淀风险;2)黄铁矿与浸矿剂反应易产生H+,阻碍CO_(2)与水反应生成HCO_(3)^(-),不利于铀浸出,但当黄铁矿与方解石同时存在,黄铁矿同浸矿剂相互作用会加速方解石的溶解,故对富方解石的矿石来说,黄铁矿的存在有利于铀的浸出;3)钾长石溶解可形成黏土矿物,对溶出的铀酰离子有一定的吸附性;此外,黏土颗粒细小,在地浸工业应用过程中增加黏土物理堵塞的风险;4)高岭石在浸出过程中会释放其所吸附的其他离子,同时吸附铀酰。渣样矿物学分析结果显示,各种矿物在浸出过程中均发生差异性溶解,其中方解石溶解最明显,表面逐步被侵蚀粗糙,钾长石表面溶蚀微弱;黄铁矿表面随着浸矿剂的作用逐步覆盖一层铁氧化物或者铁的氢氧化物;高岭石的微观形貌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石矿物 CO_(2)+O_(2)浸铀 方解石 堵塞风险
下载PDF
某砂岩型铀矿床矿石柱浸试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进 周义朋 +3 位作者 王廷健 黎广荣 徐玲玲 柯平超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42,共6页
柱浸试验是选择确定新矿床溶浸开采工艺的重要环节。采用某拟开发砂岩铀矿床的矿石,在实验室进行酸、碱法柱浸试验,并进行氧化浸出对比。酸法溶浸剂为6 g/L的硫酸溶液,碱法为3 g/L的碳酸氢铵溶液,氧化剂为300 mg/L的过氧化氢。结果表明... 柱浸试验是选择确定新矿床溶浸开采工艺的重要环节。采用某拟开发砂岩铀矿床的矿石,在实验室进行酸、碱法柱浸试验,并进行氧化浸出对比。酸法溶浸剂为6 g/L的硫酸溶液,碱法为3 g/L的碳酸氢铵溶液,氧化剂为300 mg/L的过氧化氢。结果表明,酸法浸出效果优于碱法浸出,氧化浸出优于无氧化浸出;酸度6 g/L+300 mg/L过氧化氢浸出效果相对最好,浸出54 d液计浸出率为87.42%,浸出率达到75%时液固比为2.29,酸耗9.0 kg/t。结合矿石碳酸盐含量较低的特点,建议采用6 g/L酸度的酸法工艺开展现场浸出条件试验,可考虑适量添加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铀矿 柱浸 酸浸 碱浸 氧化浸出
下载PDF
利用数值模拟确定地浸采铀过程中溶浸范围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慧 罗跃 +3 位作者 李寻 刘金辉 王兵 陈茜茜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37,共10页
溶浸范围的确定是酸法地浸采铀工艺中的重要一环。以内蒙一个铀采区为例,以水动力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为基础,分别用pH<2、水力梯度趋于自然流场和迹线累积流量贡献率>97%三种方式确定溶浸范围,对比分析三种条件下确定的溶浸范围... 溶浸范围的确定是酸法地浸采铀工艺中的重要一环。以内蒙一个铀采区为例,以水动力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为基础,分别用pH<2、水力梯度趋于自然流场和迹线累积流量贡献率>97%三种方式确定溶浸范围,对比分析三种条件下确定的溶浸范围。可以得到:(1)三种方法确定的溶浸范围均与铀矿溶解范围相近,可以用来表征溶浸范围;(2)三种方法在边缘位置与铀矿溶解范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pH圈定范围与之最为相近;(3)以pH<2为标准的操作难度较小,其余两种方法数据处理较复杂。pH<2最适合用于表征溶浸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浸范围 水动力场 溶质运移 迹线
下载PDF
基于渗流-化学-应力多场耦合的砂岩型铀矿CO_(2)+O_(2)地浸开采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2
作者 牛庆合 何佳彬 +6 位作者 王伟 苏学斌 周根茂 赵利信 袁维 常江芳 胡明伟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4-152,共9页
为探明不同影响因素对CO_(2)+O_(2)地浸采铀效果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首先建立了适合CO_(2)+O_(2)地浸的渗流-化学-应力多场耦合数值模型,其次,结合实际现场工况,开展了注液速率、渗透率、O_(2)配加浓度、HCO3-配加浓度和铀矿石平均品... 为探明不同影响因素对CO_(2)+O_(2)地浸采铀效果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首先建立了适合CO_(2)+O_(2)地浸的渗流-化学-应力多场耦合数值模型,其次,结合实际现场工况,开展了注液速率、渗透率、O_(2)配加浓度、HCO3-配加浓度和铀矿石平均品位对CO_(2)+O_(2)地浸采铀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CO_(2)+O_(2)地浸过程中,抽液井铀浓度呈现“缓慢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下降-趋于稳定”的阶段性变化趋势;矿层渗透率、铀矿石平均品位、O_(2)配加浓度、HCO3-配加浓度与抽液井铀浓度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溶浸液的注入速率与抽液井铀浓度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CO_(2)+O_(2)地浸过程中应该选择初始渗透率大且铀品位高的矿层,同时应该适当加大O_(2)和HCO3-的配加浓度,并控制好溶浸液注入速率,可实现铀资源的高效开采。本研究对CO_(2)+O_(2)地浸矿层的选择和地浸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O_(2) 地浸采铀 多场耦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酸法浸铀过程中Fe^(3+)与浸出铀之间关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春雨 李寻 +3 位作者 罗跃 高柏 吴慧 刘亚洲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94,共7页
为探究酸法地浸过程中Fe^(3+)作为氧化剂时铀的浸出情况,通过使用模拟软件PHREEQE建立模型,观察浸出液各组分的浓度及迁移变化,揭示氧化剂Fe^(3+)与浸出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作为氧化剂的Fe^(3+)促使铀矿的溶解及Fe^(2+)的出现,随着... 为探究酸法地浸过程中Fe^(3+)作为氧化剂时铀的浸出情况,通过使用模拟软件PHREEQE建立模型,观察浸出液各组分的浓度及迁移变化,揭示氧化剂Fe^(3+)与浸出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作为氧化剂的Fe^(3+)促使铀矿的溶解及Fe^(2+)的出现,随着铀的浸出结束,Fe^(3+)的浓度趋于稳定;且铀矿的溶解速率与Fe^(3+)、Fe^(2+)的增长速率密切相关。Fe^(3+)的浓度增长变快时,Fe^(2+)的浓度增长及铀矿的溶解也加快;随着铀矿的溶解速率降为零后,Fe^(2+)的增长速率也趋近于零,氧化剂Fe^(3+)的增长速率也降为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浸采铀 溶解速率 增长速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石煤中铀在水-岩作用下浸出释放的环境影响及控制因素
14
作者 魏信祥 李江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3-74,共12页
含铀石煤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富含有机质和金属硫化物。石煤被人为开采暴露于地表后很容易在水-岩作用下发生氧化,产生矿山酸性排水并释放出放射性和有毒金属元素铀,因此废弃裸露的石煤矿山成为重要的潜在铀污染源。综述了水-岩作... 含铀石煤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富含有机质和金属硫化物。石煤被人为开采暴露于地表后很容易在水-岩作用下发生氧化,产生矿山酸性排水并释放出放射性和有毒金属元素铀,因此废弃裸露的石煤矿山成为重要的潜在铀污染源。综述了水-岩作用下石煤矿山铀浸出释放的环境效应,铀的浸出释放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石煤中铀的丰度、铀赋存状态、石煤风化程度、微生物作用,以及浸出液pH、Eh和气象水文等。尽管石煤中铀在水-岩作用下浸出释放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控制铀浸出释放的主要因素及相关机制还不清楚,尤其是微生物在铀浸出释放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作用 浸出释放 石煤 微生物
下载PDF
中性地浸采铀催化浸出条件研究
15
作者 杨少武 许影 张万亮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7-371,共5页
在中性地浸采铀中后期,部分采区浸出液的铀浓度低,难以兼顾铀资源回收率与生产成本。为提高铀浸出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内蒙古某中性地浸铀矿山A采区为研究对象,将催化浸出技术引入中性地浸采铀,通过添加催化剂NaNO_(2)提高O_(2)的氧化性... 在中性地浸采铀中后期,部分采区浸出液的铀浓度低,难以兼顾铀资源回收率与生产成本。为提高铀浸出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内蒙古某中性地浸铀矿山A采区为研究对象,将催化浸出技术引入中性地浸采铀,通过添加催化剂NaNO_(2)提高O_(2)的氧化性能,提升浸出过程中的氧化作用,实现对铀的强化浸出。结果表明:加入NaNO_(2)浸出7 d,铀浸出率提高16%以上,达到了预期浸出效果;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催化浸出条件为300 mg/L O_(2)、400 mg/L CO_(2)、300 mg/L NaNO_(2)。研究成果可为目标矿山剩余铀资源强化浸出提供技术支撑,对其他类似采区的开采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浸 中性 催化剂 氧气 强化浸出
下载PDF
芒来铀矿石酸法铀浸出与矿物黏土化特征
16
作者 吴怡娴 刘金辉 +4 位作者 阳奕汉 王如意 梁大业 阎学锐 刘昕瑀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7-95,共9页
酸法浸铀过程中浸出液铀浓度及化学成分通常会随时间发生改变,同时伴随有黏土矿物的产生。以内蒙古芒来铀矿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4种酸度(5、10、15、20 g/L H2SO_(4))条件下室内酸法浸泡浸铀试验,对试验过程中浸出液化学成分及铀浸出特... 酸法浸铀过程中浸出液铀浓度及化学成分通常会随时间发生改变,同时伴随有黏土矿物的产生。以内蒙古芒来铀矿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4种酸度(5、10、15、20 g/L H2SO_(4))条件下室内酸法浸泡浸铀试验,对试验过程中浸出液化学成分及铀浸出特征与矿物的黏土化蚀变特征进行了系统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铀浸出过程中六价铀浸出迅速而四价铀浸出较慢,铀渣计浸出率为83.73%~88.07%;矿石中的含铀、含钠、含钾、含钙、含铁、含铝等矿物发生溶解,使溶浸液中的U6+、U4+、Na+、K+、Ca_(2)+、Al3+、Fe2+、Fe3+浓度大幅增高;矿石中的长石类矿物发生了明显的黏土化蚀变,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该铀矿的开发工艺技术的确定和预防含矿层堵塞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法浸出 长石蚀变 矿物黏土化 铀浸出率
下载PDF
爆破作用对低渗砂岩铀矿增渗效果的影响
17
作者 郑永香 杨浩天 +4 位作者 王伟 张同景 牛庆合 王文 吴童盼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5-86,共12页
为探明不同因素对地浸效果的影响规律与机理,建立地浸采铀渗流模型,并用响应面法探究各因素对地浸效果影响的显著性。在此模型中,将具备高效流速的溶浸范围定为有效溶浸范围,通过有效溶浸范围和流量分析爆破范围、注采井压差和井距对地... 为探明不同因素对地浸效果的影响规律与机理,建立地浸采铀渗流模型,并用响应面法探究各因素对地浸效果影响的显著性。在此模型中,将具备高效流速的溶浸范围定为有效溶浸范围,通过有效溶浸范围和流量分析爆破范围、注采井压差和井距对地浸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利用爆破改善矿层渗透性可高效提升地浸效果;在较小爆破范围下增大抽注液井压差,地浸效果提升缓慢,在较大爆破范围中,提升效果较显著;随着井距的增大,有效溶浸范围呈先增后降趋势,流量则是呈逐渐降低趋势;抽注井压差对地浸具有良好的提升效果,流量随压差增大近似呈线性增长,有效溶浸范围根据不同井距具备不同的增长趋势。三种因素对流量的影响较为显著,爆破范围和井距比压差对地浸范围影响更显著,爆破范围和井距的相互作用相比于其他两种对流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增渗 地浸采铀 地浸效果 有效溶浸范围
下载PDF
含夹层砂岩铀矿床可浸出资源量计算及储层改造影响分析
18
作者 王亚奴 苏学斌 +1 位作者 赵利信 霍建党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4-72,共9页
鄂尔多斯某砂岩铀矿床含矿层中钙质夹层的铀矿品位高、夹层厚度大,是否考虑钙质夹层对于计算整个矿层的储量和可浸出资源量影响显著。基于试验井测井解释资料,描述了含钙质夹层铀矿床矿层特征,识别了钙质夹层主要测井响应特征,通过线性... 鄂尔多斯某砂岩铀矿床含矿层中钙质夹层的铀矿品位高、夹层厚度大,是否考虑钙质夹层对于计算整个矿层的储量和可浸出资源量影响显著。基于试验井测井解释资料,描述了含钙质夹层铀矿床矿层特征,识别了钙质夹层主要测井响应特征,通过线性插值方法,计算了铀矿层的储量。结果显示,钙质夹层储量占总储量的25.2%。结合柱浸试验和岩心样品试验数据,构建了含夹层砂岩型铀矿床可浸出资源量计算方法,应用结果表明,中性浸出条件下,在不考虑夹层时,该单元可浸出资源量为16978 kg。考虑夹层的储量及CO_(2)增渗效果时,可浸出资源量为17210 kg,较不考虑夹层时提高了1.36%,其中钙质夹层中铀矿浸出率为2.37%。定量考虑了多种增渗技术对可浸出性的影响,酸法和超声波增渗技术约能分别提高钙质夹层浸出率到7.84%和9.42%,该单元可浸出资源量较不考虑夹层时分别提高了4.51%和5.43%。理想条件下爆破增渗可实现钙质夹层的最大化开采,但会抑制常规矿层的高效浸出。研究表明,含夹层铀矿床中钙质夹层的铀矿能否有效浸出对总浸出量影响较大,对夹层采取一定的矿层增渗技术可显著提高浸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床 可浸出资源量 钙质夹层 矿层增渗改造
下载PDF
中性地浸采铀水冶工艺淋洗剂的优化
19
作者 杨少武 原渊 +2 位作者 阮志龙 丁福龙 王领柱 《铀矿冶》 CAS 2023年第3期41-45,共5页
针对内蒙古某铀矿山地浸采铀过程中水冶工艺淋洗合格液铀浓度降低现象,根据吸附-淋洗理论对生产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铀浓度降低的原因;并通过静态淋洗试验,优化了淋洗剂配方,用80 g/L NaCl+18 g/L NaHCO_(3)+18 g/L Na_(2)CO_(3)... 针对内蒙古某铀矿山地浸采铀过程中水冶工艺淋洗合格液铀浓度降低现象,根据吸附-淋洗理论对生产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铀浓度降低的原因;并通过静态淋洗试验,优化了淋洗剂配方,用80 g/L NaCl+18 g/L NaHCO_(3)+18 g/L Na_(2)CO_(3)溶液淋洗,淋洗效果最佳。依据淋洗剂试验结果,对该矿山水冶工艺淋洗剂配制工序进行的优化验证表明,优化后的淋洗剂配制方法更适用于“CO_(2)+O_(2)”地浸采铀矿山。本研究结果可为其他中性地浸铀矿山水冶工艺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地浸采铀 离子交换 淋洗剂 优化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the Greenhouse Gas Footprint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O_(2)and O_(2)in situ Uranium Leaching
20
作者 YANG Yun ZUO Jinsong +5 位作者 QIU Wenjie WU Jichun QUE Weimin ZHOU Genmao LIU Zhengbang WU Jian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986-994,共9页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CO_(2)and O_(2)in situ leaching(ISL)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uranium mining in China,not only because it solves carb...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CO_(2)and O_(2)in situ leaching(ISL)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uranium mining in China,not only because it solves carbon dioxide utilization and sequestration,but it also alleviates the environmental burden.However,significant challenges exist in assessment of CO_(2)footprint and water-rock interactions,due to complex geochemical processes.Herein this study conducts a three-dimensional,multicomponent reactive transport model(RTM)of a field-scale CO_(2)and O_(2)ISL process at a typical sandstone-hosted uranium deposit in Songliao Basin,China.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to provide new insight into quantit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enhouse gas(CO_(2))footprint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O_(4)^(2–))of the CO_(2)and O_(2)ISL,considering the potential chemical reaction network for uranium recovery at the field scale.RTM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fate of the CO_(2)could be summarized as injected CO_(2)dissolution,dissolved CO_(2)mineralization and storage of CO_(2)as a gas phase during the CO_(2)and O_(2)ISL process.Furthermore,compared to acid ISL,CO_(2)and O_(2)ISL has a potentially smaller environmental footprint,with 20%of SO_(4)^(2–)concentration in the aquifer.The findings improve our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carbon utilization in a long-term CO_(2)and O_(2)ISL system and provid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when considering complex geochemical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leaching of uranium reactive transport modeling geochemical process CO_(2)utiliz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