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废旧锂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硫酸浸出液萃取纯化 被引量:6
1
作者 易爱飞 张健 +1 位作者 朱兆武 齐涛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30-1436,共7页
研究了酸性膦类萃取剂P204,P507与协萃剂Lix54,Lix84配方对废旧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硫酸浸出液萃取除Al的反应规律.研究表明:P507+Lix84复合体系萃取分离Al/Mn的效果最佳.以最优配方5%P507+5%Lix84/煤油,在p H为4.0,水油体积相比Va/Vo为1∶... 研究了酸性膦类萃取剂P204,P507与协萃剂Lix54,Lix84配方对废旧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硫酸浸出液萃取除Al的反应规律.研究表明:P507+Lix84复合体系萃取分离Al/Mn的效果最佳.以最优配方5%P507+5%Lix84/煤油,在p H为4.0,水油体积相比Va/Vo为1∶1时,Al,Cu,Co,Ni,Mn和Li的单级萃取率分别为89.1%,80.8%,3.4%,2.6%,3.2%和0.3%.在Va/Vo为1∶4时,经两级(理论级)萃取,母液中Al的质量浓度为0.88 g·L^-1,萃取率大于97.7%;负载油相用2.0 mol/L硫酸溶液反萃,在Va/Vo为10∶1时,经两级(理论级)反萃,有机相中Al的质量浓度为0.79 g·L^-1,反萃率大于9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锂电池 P204 P507 Lix54 Lix84 溶剂萃取 除铝
下载PDF
电压区间对LiNi0.8Co0.1Mn0.1O2/MCMB全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沈进冉 周淑琴 +1 位作者 赵佳顺 官亦标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7-73,共7页
以LiNi0.8Co0.1Mn0.1O2(NCM811)为正极、中间相碳微球(MCMB)为负极构建锂离子全电池,研究了充放电电压区间对NCM811/MCMB全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4.3 V为充电截止电压,降低放电截止电压可提高全电池的容量,但高放电截... 以LiNi0.8Co0.1Mn0.1O2(NCM811)为正极、中间相碳微球(MCMB)为负极构建锂离子全电池,研究了充放电电压区间对NCM811/MCMB全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4.3 V为充电截止电压,降低放电截止电压可提高全电池的容量,但高放电截止电压下全电池的循环性能更加稳定;在2.8~4.3 V电压区间下,NCM811/MCMB全电池不但具有高的比容量,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充放电可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材料 中间相碳微球 全电池 电压区间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不同粒径纳米硅制备Si@C/石墨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英 阮威 +3 位作者 唐仁衡 肖方明 孙泰 黄玲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3021-3025,共5页
采用喷雾干燥热解法制备了Si@C/石墨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合成材料的结构、形貌进行表征,将材料作为正极制备模拟电池,对电池进行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CV)测试。结果表明:具有... 采用喷雾干燥热解法制备了Si@C/石墨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合成材料的结构、形貌进行表征,将材料作为正极制备模拟电池,对电池进行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CV)测试。结果表明:具有不同纳米尺度的原料硅直接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所研究的三种硅颗粒的粒径越小,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越好。以平均粒径为80nm的硅合成的复合材料Si@C/石墨制备而成的电池具有较好的综合电化学性能,以100mA/g电流密度充放电时,首次放电比容量可以达到774.3mAh/g,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Si@C/石墨复合材料 纳米硅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3类锂离子电池多孔电极模型比较研究及电池正向设计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方儒卿 张娜 李哲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55-1065,共11页
锂离子电池的电极由活性物质、黏结剂、导电剂等多种固相材料及灌注其孔隙间的液态电解质组成。通过优化电极的微观多孔结构可提高电池内部锂离子与电子两类主要载流子的有效传输速率,从而有效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基于多孔电... 锂离子电池的电极由活性物质、黏结剂、导电剂等多种固相材料及灌注其孔隙间的液态电解质组成。通过优化电极的微观多孔结构可提高电池内部锂离子与电子两类主要载流子的有效传输速率,从而有效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基于多孔电极模型的正向设计方法正逐渐取代传统的试错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产业界,但以往的模型难以在计算量与性能预测精度上取得平衡。该文提出了扩展均相多孔电极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地在计算负荷与性能预测精度上实现较好的平衡。比较了3类锂离子电池多孔电极模型——经典准二维均相模型、作者团队开发的非均相模型、该文提出的扩展均相多孔电极模型在计算时间以及电极结构描述精度上的差异,并就不同研发场景下的模型选择给出了具体建议。利用扩展均相多孔电极模型分析了一例电池正向设计的典型问题,即负极活性颗粒粒径选择及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提高负极颗粒粒径分布集中度、降低颗粒粒径大小可有效改善电池内部离子在电解液以及活性颗粒内部的有效传输速率,可使得电池在不同倍率条件下的放电容量提升25%(低倍率)至100%(高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模型 多孔电极 非均相模型 粒径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