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1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松浦支渠疏浚底泥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
1
作者 韩霜 王博 +3 位作者 许伟锋 曹雯雯 荣子佳 黄玉翔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321-324,共4页
中国河流每年产生大量的疏浚底泥,大量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而且对环境还有很大的影响。底泥的二次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废制废的原则,提高底泥资源化利用的价值,以松花江松浦支渠疏浚底泥为目标,对其进行资源利用。首先以丙烯酸、... 中国河流每年产生大量的疏浚底泥,大量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而且对环境还有很大的影响。底泥的二次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废制废的原则,提高底泥资源化利用的价值,以松花江松浦支渠疏浚底泥为目标,对其进行资源利用。首先以丙烯酸、富马酸为原料,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制备聚AA-FA,以磷酸氢二钠中和制得聚AA-FA磷酸盐。利用聚AA-FA磷酸盐对热解的疏浚底泥进行改性,制备得到聚AA-FA改性松浦支渠疏浚底泥。研究发现聚AA-FA改性松浦支渠疏浚底泥对于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在添加量质量分数为9%时脱除离子的能力最高可达到99%,脱除不同离子的能力由大到小顺序为Ni^(2+)、Pb^(2+)、Cr^(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底泥 富马酸 丙烯酸 重金属离子
下载PDF
射流与气固两相流混合过程的测试与分析方法
2
作者 闫子涵 王栋栋 +2 位作者 阴慧敏 刘文瑞 卢春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3-721,共9页
湍流射流是气固快速反应过程中气相原料与固体颗粒的理想混合形式,采取有效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获得射流与气固两相流的混合行为对研究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光纤探针技术获得了颗粒浓度动态数据,以提升管内颗粒聚团的传统分... 湍流射流是气固快速反应过程中气相原料与固体颗粒的理想混合形式,采取有效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获得射流与气固两相流的混合行为对研究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光纤探针技术获得了颗粒浓度动态数据,以提升管内颗粒聚团的传统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小波分析,提出了射流与气固两相流混合过程中颗粒聚团的确定方法,并将射流影响区内气固间的瞬时接触状态分为颗粒聚团相、散式颗粒相以及未与颗粒充分混合的射流相。结合附壁射流理论,利用气体示踪技术获得的射流特征浓度分布结果,对理想条件下的射流中心线方程进行了修正,所得结果可预测气固两相流中射流的发展趋势。利用臭氧分解示踪技术,获得了原料射流与气固两相流混合过程中的局部反应结果,将其与气固动态混合特征及射流轨迹模型相结合,可分析流动参数对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 两相流 气固混合 聚团 流线模型
下载PDF
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研究方法现状综述
3
作者 徐蕾 沈瑞 郭和坤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8-361,367,共5页
概述了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基本概念和特点,总结并对比了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的研究方法,包括核磁共振法、溶剂分步抽提法、分步热解法、扫描电镜、数值模拟方法和分子模拟方法等。对目前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 概述了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基本概念和特点,总结并对比了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的研究方法,包括核磁共振法、溶剂分步抽提法、分步热解法、扫描电镜、数值模拟方法和分子模拟方法等。对目前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流体赋存 核磁共振 分子模拟 纵向弛豫
下载PDF
大数据、云计算及中台技术在能源企业门户项目模板化的设计应用
4
作者 万晓楠 蔺雪竹 +1 位作者 董光顺 孙健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242-246,共5页
在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信息化补强工程背景下,结合能源企业信息门户新模板研发课题要求、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及中台技术,优化技术路线,行业互补,打通最后一公里,形成新型模板方案。该模板全套技术高度实现国产化,具备人机融合生产环境... 在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信息化补强工程背景下,结合能源企业信息门户新模板研发课题要求、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及中台技术,优化技术路线,行业互补,打通最后一公里,形成新型模板方案。该模板全套技术高度实现国产化,具备人机融合生产环境、网络化项目建设、数字化运维等优势,适用范围广,模板化方案可高效赋能项目建设与运营全生命周期应用,对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的新改扩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项目补强短板和深化应用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云计算 中台 模板化应用
下载PDF
基础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改进与探索——以郑州大学化学实验中心为例
5
作者 韩国胜 张宇虹 +2 位作者 武现丽 李艳阳 张旭东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224-225,240,共3页
近期,国内各高校实验室事故时有发生,忽视安全、对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是频发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结合实验教学实践,分析了基础化学实验室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给出了改革安全管理方面问题的措施,提出了一系列新方法、新思路,对... 近期,国内各高校实验室事故时有发生,忽视安全、对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是频发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结合实验教学实践,分析了基础化学实验室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给出了改革安全管理方面问题的措施,提出了一系列新方法、新思路,对实验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实验室 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安全教育及管理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
6
作者 张伟涛 贾玉香 伍联营 《化纤与纺织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194-196,共3页
文章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针对目前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增强学生工程伦理和职业操守的责任感;重构课程教学目标,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构建“课赛融合”模式,提升课程高阶性... 文章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针对目前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增强学生工程伦理和职业操守的责任感;重构课程教学目标,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构建“课赛融合”模式,提升课程高阶性和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等措施,对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和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旨在推动创新型、交叉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化工原理实验 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 学科竞赛
下载PDF
S-ZVI处理亚甲基蓝染料废水的好氧实验研究
7
作者 高秀红 张馨月 +2 位作者 王鑫桐 魏明蝶 朱雯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7-340,共4页
采用零价铁与Na2S在厌氧条件下制备硫化零价铁(S-ZVI)颗粒,并对其处理亚甲基蓝废水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ZVI表面粗糙附有硫化物薄膜,具有壳核结构;S-ZVI颗粒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随着S/Fe比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当S/Fe比为0.025时... 采用零价铁与Na2S在厌氧条件下制备硫化零价铁(S-ZVI)颗粒,并对其处理亚甲基蓝废水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ZVI表面粗糙附有硫化物薄膜,具有壳核结构;S-ZVI颗粒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随着S/Fe比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当S/Fe比为0.025时对亚甲基蓝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98.02%,整体反应在150 min基本达吸附平衡,且遵循伪二级动力学反应;在应用S-ZVI去除亚甲基蓝废水时最佳pH在6~8之间。好氧条件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为厌氧的1.46倍,氧的存在有助于提高S-ZVI对亚甲基蓝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 亚甲基蓝 伪二级动力学 有氧反应 硫铁比
下载PDF
钒酸铋基异质结光催化剂研究进展
8
作者 肖力光 王一鸣 雷潭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8-413,共6页
综述了钒酸铋(BiVO_(4))基异质结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针对BiVO_(4)基异质结光催化材料带隙较窄、光生载流子复合率较高等缺点,阐述了BiVO_(4)基异质结光催化材料的异质结类型,详细介绍了BiVO_(4)基异质结光催化材料在水分解领域、降... 综述了钒酸铋(BiVO_(4))基异质结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针对BiVO_(4)基异质结光催化材料带隙较窄、光生载流子复合率较高等缺点,阐述了BiVO_(4)基异质结光催化材料的异质结类型,详细介绍了BiVO_(4)基异质结光催化材料在水分解领域、降解有机污染物、还原CO_(2)和重金属离子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BiVO_(4)基异质结光催化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钒酸铋 异质结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天然气井井筒解堵工作液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善建 杜进繁 +3 位作者 贺建英 孙冬 乔林胜 王帅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8-241,共4页
通过文献调研,分析了各种井筒解堵工作液的解堵机理,综述了各类型常用井筒解堵工作液的应用进展及优缺点;介绍了有机解堵工作液、有机缓释微乳酸解堵工作液、复合型解堵工作液等新型解堵工作液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解堵工作液在制备与实际... 通过文献调研,分析了各种井筒解堵工作液的解堵机理,综述了各类型常用井筒解堵工作液的应用进展及优缺点;介绍了有机解堵工作液、有机缓释微乳酸解堵工作液、复合型解堵工作液等新型解堵工作液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解堵工作液在制备与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解堵工作液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堵工作液 井筒堵塞 解堵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导流型高温板式换热器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
10
作者 王珂 刘云书 +2 位作者 陈卫杰 贾旭 安博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6,共10页
以一种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热电联产的高温板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传热特性和阻力性能进行分析,探究波纹倾角的变化对高温板式换热器冷侧流道的流体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并搭建了粒子图像测速(PIV)实... 以一种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热电联产的高温板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传热特性和阻力性能进行分析,探究波纹倾角的变化对高温板式换热器冷侧流道的流体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并搭建了粒子图像测速(PIV)实验平台,对其流场分布和流速进行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采用单位压降的换热系数评价换热器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PIV试验与数值模拟得到的冷侧流道速度矢量分布大致相同,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误差在10%以内;当β=70°时,换热器的压降损失最大,当β=30°时,换热器的压降损失较小且换热能力最强。在研究范围内,不同β下的综合性能随着Re的增加而减小,当β=10°时整体的综合性能最好,β=80°时最差,研究结果可为板式换热器工业设计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板式换热器 波纹倾角 流动特性 粒子图像测速
下载PDF
塔河油田掺稀机采井液面测试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方向研究
11
作者 睢芬 《天津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112-115,共4页
油井液面是选型设计、确定合理沉没度、优化工作制度、分析油井生产动态的重要依据,是反映地层供液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油田开发的重要参数。受掺稀生产的影响,采油二厂机采井液面测试成功率低。本文从液面测试的各个环节出发,结合声... 油井液面是选型设计、确定合理沉没度、优化工作制度、分析油井生产动态的重要依据,是反映地层供液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油田开发的重要参数。受掺稀生产的影响,采油二厂机采井液面测试成功率低。本文从液面测试的各个环节出发,结合声波衰减理论,分析出了影响掺稀机采井液面测试的因素。对机抽井提出了功图折算液面法,潜油电泵井提出了憋压折算液面法、井下传感器吸入口压力折算液面法。通过将这三种折算方法结果与实测比对,误差范围满足生产评价,可部分替代常规液面测试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稀机采井 液面测试 声波衰减 机抽井 电泵井 折算液面
下载PDF
微悬浮法消光PVC糊树脂膨润度的测定方法
12
作者 邵慧明 郇晶 《聚氯乙烯》 CAS 2024年第2期30-32,共3页
确定了微悬浮消光PVC糊树脂膨润度的测试方法:采用10 mL刻度试管,样品量为0.2440 g,加入四氢呋喃溶剂量为8 mL,水浴溶胀温度为60℃,水浴溶胀时间为2 h,室温放置溶胀时间为48 h。
关键词 微悬浮法消光PVC糊树脂 膨润度 溶胀 四氢呋喃 温度 时间
下载PDF
构建氰基化g-C_(3)N_(4)对四环素的光催化降解研究
13
作者 李政 《天津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39-41,共3页
本文通过简单的碱辅助热处理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氰基官能团化氮化碳光催化剂,改善了氮化碳活性位点低以及光生载流子分离能力差等问题,并采用红外光谱和紫外-漫反射对合成样品进行了详细表征。碱可以破坏氢键,加速尿素的热聚合和氰基的... 本文通过简单的碱辅助热处理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氰基官能团化氮化碳光催化剂,改善了氮化碳活性位点低以及光生载流子分离能力差等问题,并采用红外光谱和紫外-漫反射对合成样品进行了详细表征。碱可以破坏氢键,加速尿素的热聚合和氰基的形成,氰基的存在可以捕获氮化碳的光诱导电子,从而抑制电荷重组,极大地提高了氮化碳的光催化降解活性。本文通过制备的氰基化g-C_(3)N_(4)进行光催化性能测试发现,当尿素为15 g、KOH为0.01 g时,制备的氰基化氮化碳的活性最佳。在可见光的照射90 min内,对四环素的去除率为90.8%,比纯的氮化碳(22.9%)效率高了将近四倍。另外,循环实验结果表明,氰基化氮化碳循环4次后,降解率仅下降了5%,证明其催化降解稳定性良好。与纯氮化碳相比,氰基化氮化碳在同一条件下表现出更高的可见光催化降解四环素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基 四环素 光催化 氮化碳
下载PDF
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亚磷酸甲酯盐与1-乙基-3-甲基咪唑亚磷酸乙酯盐的热物性
14
作者 刘泽鹏 曾纪珺 +4 位作者 廖袁淏 唐晓博 赵波 韩升 张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4-1062,共9页
合成了1-乙基-3-甲基咪唑亚磷酸甲酯盐([Emim][OMP])和1-乙基-3-甲基咪唑亚磷酸乙酯盐([Emim][OEP])两种烷基咪唑亚磷酸酯离子液体,并使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和元素分析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在常压下测定了其热稳定性、相行为、密度和黏度(29... 合成了1-乙基-3-甲基咪唑亚磷酸甲酯盐([Emim][OMP])和1-乙基-3-甲基咪唑亚磷酸乙酯盐([Emim][OEP])两种烷基咪唑亚磷酸酯离子液体,并使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和元素分析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在常压下测定了其热稳定性、相行为、密度和黏度(293.15~353.15K)、电导率和表面张力(293.15~343.15K)。采用自然对数方程关联离子液体的密度,根据实验值计算得到离子液体体积性质,包括热膨胀系数、分子体积、标准熵和晶格能。采用VFT方程关联离子液体黏度和电导率。采用线性方程关联表面张力,并根据实验值计算得到离子液体的表面熵和表面焓。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离子液体的分解温度(T_(onset))分别为271.0℃和259.2℃,玻璃化温度(T_(g))分别为-84.87℃和-85.00℃,离子液体的密度、黏度和表面张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Walden规则分析表明,两种烷基咪唑亚磷酸酯离子液体均符合Walden规则,且均被归类为“good ionic liqu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咪唑亚磷酸酯离子液体 密度 黏度 电导率 表面张力
下载PDF
四种烷基咪唑磷酸酯离子液体的热力学性质
15
作者 刘泽鹏 曾纪珺 +4 位作者 唐晓博 赵波 韩升 廖袁淏 张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84-1491,共8页
针对烷基咪唑磷酸酯离子液体的热物性数据较少的问题,本文在常压下测定了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氢盐([EMIM][DHP])、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甲酯盐([EMIM][DMP])、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乙酯盐([EMIM][DEP])、1-丁基-3-甲基咪唑磷... 针对烷基咪唑磷酸酯离子液体的热物性数据较少的问题,本文在常压下测定了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氢盐([EMIM][DHP])、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甲酯盐([EMIM][DMP])、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乙酯盐([EMIM][DEP])、1-丁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丁酯盐([BMIM][DBP])四种烷基咪唑磷酸酯离子液体的密度、黏度(293.15~353.15K)和电导率(293.15~343.15K),并且测定了四种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的密度、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采用自然对数方程关联四种离子液体的密度,根据实验值计算到了离子液体体积性质;采用VFT方程关联离子液体黏度和电导率,其中密度与电导率的实验值与模型相关系数R2达到0.9999,黏度相关系数R2达到0.99999,实验测定的数据与模型一致;四种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相近,分解温度均在271.9~278.6℃范围内;瓦尔登规则分析表明,四种烷基咪唑磷酸酯离子液体符合Walden规则,而[EMIM][DMP]和[EMIM][DEP]被归类为“good ionic liqu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咪唑磷酸酯离子液体 密度 黏度 电导率 热稳定性
下载PDF
四次型状态方程计算若干物质的固-液-气三相物性
16
作者 张任洁 云志 +2 位作者 陈群 钱俊峰 孙中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60,共12页
为考察四次型状态方程(CCOR-PT EOS)的性能,对苯酚、乙烷、正壬烷、丙酮、乙酸乙酯、二氧化碳、甲苯、正庚烷、乙炔、正己烷、辛烷11个物质的固-液-气三相压力、体积、温度(PVT)物性,使用CCOR-PT EOS进行计算,并与文献数据相比较。同时... 为考察四次型状态方程(CCOR-PT EOS)的性能,对苯酚、乙烷、正壬烷、丙酮、乙酸乙酯、二氧化碳、甲苯、正庚烷、乙炔、正己烷、辛烷11个物质的固-液-气三相压力、体积、温度(PVT)物性,使用CCOR-PT EOS进行计算,并与文献数据相比较。同时考察了物质的固有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程能够较好地描述包括固体升华压力、固体密度等在内的三相PVT物性,计算结果对临界压缩因子ZC的敏感程度大于偏心因子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态方程 固体 三相 物性 四次型
下载PDF
直接法合成棕榈酰基甲基牛磺酸钠的催化剂筛选和反应动力学
17
作者 郑雯雨 沈君尧 +2 位作者 奚桢浩 王杰 郭旭虹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4,共7页
N-酰基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安全性和生物降解性,广泛应用于日化、医药和食品等领域。以棕榈酸和N-甲基牛磺酸钠为原料经直接法合成棕榈酰基甲基牛磺酸钠,对比分析了金属氧化物、金属氯化物和硼酸系催化剂对棕榈酰基... N-酰基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安全性和生物降解性,广泛应用于日化、医药和食品等领域。以棕榈酸和N-甲基牛磺酸钠为原料经直接法合成棕榈酰基甲基牛磺酸钠,对比分析了金属氧化物、金属氯化物和硼酸系催化剂对棕榈酰基甲基牛磺酸钠合成反应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催化剂,并进行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2-氯苯硼酸可有效催化棕榈酰基甲基牛磺酸钠的合成反应,当2-氯苯硼酸质量为棕榈酸质量的4%时,棕榈酰基甲基牛磺酸钠的收率达到97.5%,选择性达到98.4%。在棕榈酸过量的情况下,反应活化能为68.0 kJ/mol,指前因子为1.6×10^(10 )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酰基甲基牛磺酸钠 直接法 催化剂 2-氯苯硼酸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羟基邻位三齿[OSO]双酚钛络合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性能的研究
18
作者 王静云 张丹 +2 位作者 于洪博 李君华 钱建华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5,共4页
以4-叔丁基苯酚为原料,通过改变羟基邻位取代基经过溴甲基化、亲核取代以及金属络合反应得到了4种三齿[OSO]双酚钛络合催化剂[S(2-CH_(2)-4-^(t)Bu-6-R-C_(6)H_(2)O)2]TiCl_(2)(R^(1)=CMe_(3),R^(2)=CPhMe_(2),R^(3)=CPh_(2)Me,R^(4)=CP... 以4-叔丁基苯酚为原料,通过改变羟基邻位取代基经过溴甲基化、亲核取代以及金属络合反应得到了4种三齿[OSO]双酚钛络合催化剂[S(2-CH_(2)-4-^(t)Bu-6-R-C_(6)H_(2)O)2]TiCl_(2)(R^(1)=CMe_(3),R^(2)=CPhMe_(2),R^(3)=CPh_(2)Me,R^(4)=CPh_(3))。在温度30,50,70℃,压力0.6 MPa的条件下探讨乙烯聚合反应性能,通过改变催化剂的Al/Ti比和反应时间,得到不同条件下的聚烯烃产物,并利用凝胶色谱(GPC)对产物进行表征分析。对不同反应条件下的这4种催化剂进行比较,由于R基团位阻效应的影响,位阻越大催化剂的活性越高,结合实验结果得出,在50℃条件下[S(2-CH_(2)-4-^(t)Bu-6-CMePh_(2)-C_(6)H_(2)O)_(2)]TiCl_(2)催化剂的活性最高,为6.7×10^(6)g PE/(mol Ti·h)以及得到的聚烯烃产品M W为1.68×10^(5),分子量分布为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叔丁基苯酚 三齿[OSO]双酚钛络合催化剂 邻位取代基 乙烯聚合 凝胶色谱
下载PDF
CeO_(2)催化CO_(2)与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
19
作者 李建国 贾爱忠 +2 位作者 薛伟 赵新强 王延吉 《化学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58,共5页
针对CO_(2)和甲醇绿色合成碳酸二甲酯路线进行热力学计算分析。在反应压力0.1—8.0 MPa和反应温度293.15—473.15 K分别研究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对吉布斯自由能Δ_(r)G、平衡常数K和平衡转化率C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CeO_(2)为催化剂分... 针对CO_(2)和甲醇绿色合成碳酸二甲酯路线进行热力学计算分析。在反应压力0.1—8.0 MPa和反应温度293.15—473.15 K分别研究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对吉布斯自由能Δ_(r)G、平衡常数K和平衡转化率C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CeO_(2)为催化剂分别固定反应压力8.0 MPa或反应温度413.15 K,在不同反应温度或压力下进行反应,并将实验结果与热力学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eO_(2)在反应温度为373.15—473.15 K内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增大反应压力可以有效降低Δ_(r)G,并提高K和C,促进反应正向进行。此外,热力学计算结果显示,较低温度不同反应压力条件下,增加反应压力对反应平衡常数的增大更显著,且为开发高活性催化材料在较低温下催化CO_(2)和甲醇高效合成碳酸二甲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计算 碳酸二甲酯 CO_(2) 甲醇 CeO_(2)
下载PDF
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卤水蒸发速率预测模型
20
作者 李志伟 付振海 +1 位作者 张志宏 李生廷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8,共6页
卤水的蒸发速率是盐田生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技术参数,通过搭建室外卤水蒸发实验装置,分析了辐照强度、风速、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卤水温度、卤水浓度与卤水蒸发速率的关系。利用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训练构建了卤水蒸发速率预测模型,... 卤水的蒸发速率是盐田生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技术参数,通过搭建室外卤水蒸发实验装置,分析了辐照强度、风速、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卤水温度、卤水浓度与卤水蒸发速率的关系。利用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训练构建了卤水蒸发速率预测模型,并与传统的应用回归方法构建的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02和0.884,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5.723%和18.943%,BP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均优于非线性回归模型。说明应用BP神经网络构建卤水蒸发速率预测模型是可行的,能够实现蒸发速率的快速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水蒸发速率 定量分析 非线性回归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