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5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压吸附分离技术在催化干气乙烯回收中的应用
1
作者 章海春 王一程 +1 位作者 陈中明 张宏宇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78,共6页
介绍了深冷分离技术、吸收分离技术和变压吸附分离技术3种催化干气乙烯回收技术。某石化公司炼油结构调整,催化干气产能由15×10^(4) t/a扩至21×10^(4) t/a,考虑变压吸附分离技术操作简单、无需辅助原料,操作条件变化后装置运... 介绍了深冷分离技术、吸收分离技术和变压吸附分离技术3种催化干气乙烯回收技术。某石化公司炼油结构调整,催化干气产能由15×10^(4) t/a扩至21×10^(4) t/a,考虑变压吸附分离技术操作简单、无需辅助原料,操作条件变化后装置运行能快速平稳,以及综合能耗低等优势,仍继续采用该技术。根据扩能改造设计原则,将原两段法工艺改为一段法工艺,并将同时处于抽空步骤的塔数由2塔增加为3塔,处于吸附步骤的塔数由4塔增加为5塔。结果表明,产品质量相当时,扩能改造后综合能耗降低约14%,运行指标优于改造前。在减少碳排放的背景下,变压吸附分离技术因综合能耗低于其他技术,更具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干气 变压吸附分离技术 乙烯回收
下载PDF
用于二氧化碳捕集的化学吸收剂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大李 王聪 +1 位作者 刘新伟 于一夫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4,112,共12页
近年来,在全球大力推进碳中和的背景之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在整个CCUS产业链条中,碳捕集既是首要环节也是重要节点。常用的碳捕集方法有化学吸收法、膜分离法和物理吸附法等,其中化学吸收法被认为是... 近年来,在全球大力推进碳中和的背景之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在整个CCUS产业链条中,碳捕集既是首要环节也是重要节点。常用的碳捕集方法有化学吸收法、膜分离法和物理吸附法等,其中化学吸收法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市场应用前景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但高能耗与高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发展。目前化学吸收法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吸收剂的优化,以降低能耗。对近年来报道的多种化学吸收剂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主要聚焦各类化学吸收剂的吸收性能、吸收机理、优缺点和增强途径等方面,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对高效化学吸收剂的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碳捕集 化学吸收法 吸收剂 燃烧后捕集
下载PDF
液氯汽化装置安全运行总结
3
作者 王梅 张晓峰 谢莹 《氯碱工业》 CAS 2024年第1期16-20,共5页
介绍氯气液化及液氯汽化装置的安全生产运行。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规范三氯化氮排放操作,增加装置运行时间,定期清洗装置及管线,极大地降低了三氯化氮聚集造成爆炸的危害。
关键词 氯气液化 液氯汽化 液氯生产 三氯化氮
下载PDF
基于微波谐振原理的天然气管道内液滴浓度测量方法
4
作者 陈俊先 刘震 +3 位作者 焦文磊 张天钰 吕家孟 姬忠礼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4-742,共9页
针对天然气管道内液滴杂质难以直接检测,常规离线检测方法滞后性严重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微波谐振原理的液滴浓度双参数在线测量方法,利用COMSOL数值模拟建立了微波谐振测量传感器模型,通过参数化扫描确定了当谐振探针直径R_(C)=6mm... 针对天然气管道内液滴杂质难以直接检测,常规离线检测方法滞后性严重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微波谐振原理的液滴浓度双参数在线测量方法,利用COMSOL数值模拟建立了微波谐振测量传感器模型,通过参数化扫描确定了当谐振探针直径R_(C)=6mm时,传感器测量管道中心区域的电场强度最大值可达14100V/m,电流密度平均值j_(avg(x))为1015.48,电流密度最大偏差I_(max(x))为0.95,表明微波谐振测量传感器达到最优结构参数。开展了液滴浓度变化对微波谐振测量传感器影响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离线称重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传感器谐振频率偏移变化量和响应幅值有效增量对液滴浓度变化敏感,并呈线性相关趋势。传感器重复率在0.25%左右波动,展现了微波谐振方法良好的稳定性。这将为高压天然气管道内液滴浓度在线测量提供一种新的指导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 微波测量 多相流 天然气 优化设计 模拟
下载PDF
氯气洗涤塔温度过高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5
作者 申虎军 薛荣 《氯碱工业》 CAS 2024年第3期18-20,共3页
氯气洗涤塔出口氯气温度偏高,会造成水蒸气量增大,生成结晶,管道堵塞。分析氯气洗涤塔出口温度高的原因有:氯水换热器结垢,管堵塞以及设计换热面积小;氯气洗涤塔内部破损;电解槽出口温度高等。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达到降低氯气... 氯气洗涤塔出口氯气温度偏高,会造成水蒸气量增大,生成结晶,管道堵塞。分析氯气洗涤塔出口温度高的原因有:氯水换热器结垢,管堵塞以及设计换热面积小;氯气洗涤塔内部破损;电解槽出口温度高等。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达到降低氯气系统运行中的安全风险,保证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气洗涤塔 氯中水含量 温度高 原因 处理措施
下载PDF
氯碱系统液氯储运充装安全控制技术
6
作者 吕鸿 王金峰 +2 位作者 朱睿杰 朱琴 张亚斌 《氯碱工业》 CAS 2024年第2期9-12,共4页
简述了液氯的特点及危害性.详细介绍了氯碱系统液氯充装站液氯储运充装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通过对液氯储运充装安全控制技术进行改进,将液氯长距离安全输送技术和液氯定量安全充装技术应用于生产系统,预防了液氯泄漏的风险,满足了氯... 简述了液氯的特点及危害性.详细介绍了氯碱系统液氯充装站液氯储运充装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通过对液氯储运充装安全控制技术进行改进,将液氯长距离安全输送技术和液氯定量安全充装技术应用于生产系统,预防了液氯泄漏的风险,满足了氯碱行业关于液氯充装、运输、使用过程的安全生产规范中的相关要求,达到了预期效果,同时实现了液氯储运充装过程的本质化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氯储运 液氯充装 安全控制技术 风险 本质化安全
下载PDF
3起氯气泄漏事故分析
7
作者 陆兵 张崇洋 +2 位作者 刘军辉 陈威 陈蒙 《氯碱工业》 CAS 2024年第4期7-9,共3页
介绍3起氯气泄漏事故的经过,分析事故原因,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整改措施。并针对其他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给出相应的救援方案。
关键词 氯气 安全 生产 救援预案
下载PDF
氯处理系统氯气压力波动的原因
8
作者 李彦静 樊丽萍 《氯碱工业》 CAS 2024年第4期10-12,共3页
简述氯气处理系统的基本工艺。根据氯气处理过程涉及的相关设备及其工作原理,重点分析影响氯气压力波动的原因有:电解电流波动,设备管道积水,洗涤塔、干燥塔液位异常,设备故障,人为原因。给出处理措施。
关键词 氯气 干燥 压缩 压力波动
下载PDF
氯气液化机组余冷回收利用工艺改进
9
作者 巩庆刚 寇栋 潘会会 《氯碱工业》 CAS 2024年第1期11-15,共5页
概述氯气液化原理。简介工艺改进情况。在原氯分配台与液化器之间增加1个列管换热器,使尾氯与原氯进行间接换热,充分利用了尾氯冷量,降低了原氯温度,减小了压缩机运行负荷。改进后,每年可节约费用154416元。
关键词 液氯 余冷 氯化氢合成
下载PDF
离心式氯气压缩机轴端排污系统设计的改进
10
作者 严菊生 《氯碱工业》 CAS 2024年第1期21-23,共3页
江苏索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离心式氯气压缩机原来缸体下的排污阀为常闭阀。机组长期运行过程中气封室磨损后,润滑油渗出,进入氮气密封室。润滑油泄漏出的污油没有及时排放,泄漏到机组内腔,影响设备运行。对离心式氯气压缩机的排污系统... 江苏索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离心式氯气压缩机原来缸体下的排污阀为常闭阀。机组长期运行过程中气封室磨损后,润滑油渗出,进入氮气密封室。润滑油泄漏出的污油没有及时排放,泄漏到机组内腔,影响设备运行。对离心式氯气压缩机的排污系统进行改进设计,在压缩机两端分别设油污排放分离罐,既避免了污油进入设备,又可以有效地收集污油,保障了设备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气压缩机 轴端排污系统 排污阀
下载PDF
探究聚丙烯造粒废气处理系统的应用
11
作者 徐孝超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468-473,共6页
挥发性有机物化合物(VOCs)对人体健康和气候环境都有着很大危害,其具有涵盖物质范围广、涉及的领域多等特点。工业VOCs防治是现阶段中国治理大气污染的首要任务,聚丙烯的工业生产是挥发性有机物化合物产生源之一,在气相流化床生产聚丙... 挥发性有机物化合物(VOCs)对人体健康和气候环境都有着很大危害,其具有涵盖物质范围广、涉及的领域多等特点。工业VOCs防治是现阶段中国治理大气污染的首要任务,聚丙烯的工业生产是挥发性有机物化合物产生源之一,在气相流化床生产聚丙烯工艺中,树脂在净化后进入挤压机工段所产生的挥发性气体都是经过下料料斗上部放空阀直接排入大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为了达到低碳排放标准,对现有工艺流程进行改造,升级生产技术,集中处理挥发性气体。在聚丙烯生产挤压造粒工段,挤压机下料斗上部安装尾气收集排放装置,树脂及添加剂在进入挤压机熔融、挤压和造粒前将所产生的挥发性气体收集并排放到RCO系统中,挥发性气体在RCO系统中燃烧达到标准后排放至大气,避免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大气中的排放,降低了环境污染的同时也省下了排污征收费用的支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 聚丙烯 添加剂 下料料斗 废气处理
下载PDF
13X分子筛对低质量浓度C_(3)F_(8)的吸附性能分析
12
作者 袁文辉 叶招春 +1 位作者 李莉 朱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2,共9页
电子工业中八氟丙烷(C_(3)F_(8))的存在会影响六氟化硫(SF_(6))气体的灭弧和绝缘性能,需要对C_(3)F_(8)进行分离,而目前深冷分离法无法将低浓度C_(3)F_(8)除尽,运用吸附分离法进行C_(3)F_(8)吸附的研究报道也还较少。文中采用已经商用的... 电子工业中八氟丙烷(C_(3)F_(8))的存在会影响六氟化硫(SF_(6))气体的灭弧和绝缘性能,需要对C_(3)F_(8)进行分离,而目前深冷分离法无法将低浓度C_(3)F_(8)除尽,运用吸附分离法进行C_(3)F_(8)吸附的研究报道也还较少。文中采用已经商用的13X分子筛对低浓度C_(3)F_(8)进行吸附,模拟工业上的固定床吸附实验,测量电气行业中的C_(3)F_(8)在13X分子筛上的动态吸附性能,并研究了商用13X分子筛对低浓度C_(3)F_(8)(ppm级)的吸附透过曲线随进气流量、进气C_(3)F_(8)质量浓度和吸附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绘制C_(3)F_(8)吸附透过曲线,通过吸附透过曲线进行吸附平衡模型预测和动力学模型的拟合,分析了13X分子筛对低浓度C_(3)F_(8)的吸附行为和机理。结果表明,吸附量随C_(3)F_(8)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入口流量和吸附温度的增加而减小;3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为进气质量浓度>温度>进气流量。吸附平衡模型结果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相关度达到0.999 3,动力学吸附模型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表明13X分子筛对C_(3)F_(8)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在温度为30℃、进气流量为1.2 L/min、压力为0.12 MPa、C_(3)F_(8)气体质量浓度为459 mg/L(即ppm级)时,13X分子筛对C_(3)F_(8)的动态吸附可达到5.428 mmol/g,为工业上运用吸附脱除C_(3)F_(8)工艺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3)F_(8) 固定床吸附 13X分子筛 透过曲线 LANGMUIR吸附
下载PDF
低共熔溶剂脱除硫化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梦颖 白芳 +1 位作者 许德平 华超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8-84,共7页
涉及天然气、煤制气和石油裂解气等气体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含硫酸气,其中硫化氢(H_(2)S)既是一种剧毒气体,也是重要的硫资源。随着环保和减碳政策的实施,含硫酸气中的H_(2)S脱除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低共熔溶剂作为一种新兴的溶剂被应用... 涉及天然气、煤制气和石油裂解气等气体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含硫酸气,其中硫化氢(H_(2)S)既是一种剧毒气体,也是重要的硫资源。随着环保和减碳政策的实施,含硫酸气中的H_(2)S脱除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低共熔溶剂作为一种新兴的溶剂被应用到含硫酸气的净化中。分析、总结了低共熔溶剂的合成方法及性质,综述了低共熔溶剂在H_(2)S脱除方面的机理研究及应用,讨论了H_(2)S脱除技术所面临的问题,并对低共熔溶剂作为脱硫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硫化氢 选择性脱除 合成方法 分子模拟
下载PDF
基于微波技术的天然气管道内颗粒物在线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俊先 姬忠礼 +4 位作者 赵瑜 张倩 周岩 刘猛 刘震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42-1053,共12页
针对天然气管道内颗粒物难以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波技术的管道内颗粒物在线检测方法。首先对我国天然气管网内颗粒物进行特征分析,并基于微波测量原理以密封探针的方式实现了微波在管道中的传输;其次,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密封... 针对天然气管道内颗粒物难以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波技术的管道内颗粒物在线检测方法。首先对我国天然气管网内颗粒物进行特征分析,并基于微波测量原理以密封探针的方式实现了微波在管道中的传输;其次,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密封探针结构优化以及管道尺寸(两探针间距)进行研究,分析微波测量系统的电流分布规律和最优结构参数;最后,搭建实验平台,定量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测量系统输出电压与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管道内液滴浓度在39~210mg/m^(3)变化时,采用二次函数拟合测量系统输出电压与液滴浓度的关系,可决系数R2在0.966以上;各信号采样点的相对示值误差平均值在5.20%上下波动,测量系统重复性都在0.24%范围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天然气 优化设计 在线检测 测量 微波 模拟
下载PDF
低温甲醇洗碳捕集工艺的优化与[火用]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习文 吕超 +1 位作者 金理健 杨林军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6-362,共7页
为提高低温甲醇洗碳捕集工艺CO_(2)的捕集率和降低捕集能耗,在传统甲醇溶剂捕集工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二氧化碳捕集工艺;并将其与传统低温甲醇洗工艺在捕集单位CO_(2)时的[火用]消耗和[火用]损失进行了比较.该工艺在吸收塔脱硫段... 为提高低温甲醇洗碳捕集工艺CO_(2)的捕集率和降低捕集能耗,在传统甲醇溶剂捕集工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二氧化碳捕集工艺;并将其与传统低温甲醇洗工艺在捕集单位CO_(2)时的[火用]消耗和[火用]损失进行了比较.该工艺在吸收塔脱硫段和解吸塔间构建双级闪蒸装置,可有效避免脱硫后富H_(2)S甲醇溶液中CO_(2)的流失.考虑该过程处于非理想状态,参照DECHEMA数据库对二元相互作用和计算路径进行修正.为了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和进行对比,基于CPA、PSRK和NRTL三种状态方程分别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优化后工艺的CO_(2)捕集量与未优化相比增加了63.17%;与常规甲醇洗工艺相比,新工艺捕获单位CO_(2)的[火用]消耗为传统低温甲醇洗工艺的64.87%,且[火用]损失仅为传统工艺的33.64%.优化工艺对低温甲醇洗碳捕集工艺的改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低温甲醇洗 [火用]分析 流程模拟 优化
下载PDF
煤化工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压缩模拟与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习文 吕超 +1 位作者 金理健 杨林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133,共6页
利用Aspen Plus化工模拟软件对低温甲醇洗捕集煤化工尾气中的CO_(2)工艺流程进行模拟,在解吸阶段采用多级闪蒸的工艺,得到CO_(2)产品气浓度>99%。针对捕集后的高浓度低温CO_(2)产品气,采用HYSYS软件进行压缩液化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利用Aspen Plus化工模拟软件对低温甲醇洗捕集煤化工尾气中的CO_(2)工艺流程进行模拟,在解吸阶段采用多级闪蒸的工艺,得到CO_(2)产品气浓度>99%。针对捕集后的高浓度低温CO_(2)产品气,采用HYSYS软件进行压缩液化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常温高压压缩能耗较低,低温低压压缩工艺的能耗高,且主要集中在制冷系统。对常温高压压缩工艺进行优化,由原来的三级压缩加三级冷却调整为两级压缩加两级冷却,压缩工艺得到简化的同时,能耗降低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甲醇洗 碳捕集 CO_(2)压缩 流程模拟
下载PDF
面向含氮油田伴生气提质利用的膜耦合分离工艺设计优化
17
作者 孙永尧 高秋英 +5 位作者 曾文广 王佳铭 陈艺飞 周永哲 贺高红 阮雪华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34-2045,共12页
近年来,随着氮气强化采油的不断推广,含氮油田伴生气产量不断增加,生产合格的管道天然气成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命题。本研究从组成特征出发,成功研制并批量生产功能层减薄至700 nm的硅橡胶复合膜,大幅提高分离能力,未... 近年来,随着氮气强化采油的不断推广,含氮油田伴生气产量不断增加,生产合格的管道天然气成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命题。本研究从组成特征出发,成功研制并批量生产功能层减薄至700 nm的硅橡胶复合膜,大幅提高分离能力,未溶胀状态下甲烷渗透速率达到358 GPU[1 GPU=1.24 mol/(m^(2)·h·MPa)],同时提出浅冷液化与多级膜渗透集成的耦合分离工艺,在充分回收乙烷和丙烷等化工原料的同时,生产热值满足国家标准GB 17820—2018的管道天然气,实现伴生气高效提质和综合利用。以西北油田某集输站为实施案例,针对7000 m^(3)/h(标准工况)伴生气进行耦合工艺设计,模拟结果显示轻烃收率大于77.6%,甲烷提质利用率大于54.4%,乙烯裂解原料产量23604 t/a,管道天然气产量18.03×10^(6)m^(3)/a(标准工况),创造经济效益预计可达79.0×10^(6)CNY/a,为含氮油田伴生气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极具前景的加工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 油田伴生气 天然气 优化设计 过程强化
下载PDF
PPBES基膜厚度对复合膜水蒸气渗透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王丹慧 张守海 +4 位作者 潘雨曦 王昭琪 刘泽元 徐树刚 蹇锡高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4,共8页
使用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以杂萘联苯共聚醚砜(PPBES)制备不同厚度的PPBES超滤基膜.随着基膜厚度从53μm增加到260μm,基膜接触角、平均孔径、孔隙率和截留率增大,水通量降低.随后,以磺化含侧苯基杂萘联苯聚醚酮(SPPEK-P)为选择层,... 使用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以杂萘联苯共聚醚砜(PPBES)制备不同厚度的PPBES超滤基膜.随着基膜厚度从53μm增加到260μm,基膜接触角、平均孔径、孔隙率和截留率增大,水通量降低.随后,以磺化含侧苯基杂萘联苯聚醚酮(SPPEK-P)为选择层,采用涂覆法制备SPPEK-P/PPBES复合膜.研究基膜厚度对复合膜水蒸气渗透选择性的影响,并对复合膜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基膜厚度增大,复合膜水蒸气渗透速率从2244GPU降低到1033GPU,水蒸气/氮气的选择性从445降低到2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杂萘联苯聚醚酮 基膜 厚度 复合膜 水蒸气
下载PDF
沼气水洗脱碳及其副产CO_(2)再利用研究的进展
19
作者 廖婧雯 吴昊 +4 位作者 邱悦 任晓乾 吴海涛 周俊 姜岷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5-367,共13页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脱除沼气中副产的CO_(2)并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对于满足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和减少二次温室气体排放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和分析多种沼气脱碳技术的优缺点表明,水洗法具有环保、工艺简单...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脱除沼气中副产的CO_(2)并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对于满足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和减少二次温室气体排放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和分析多种沼气脱碳技术的优缺点表明,水洗法具有环保、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但同时仍需解决脱碳效率、CO_(2)解吸及后续再利用等关键问题。重点介绍了强化水洗脱碳效率及其副产CO_(2)回收利用方面的进展,阐述了气水两相微混合、微纳米气泡及CO_(2)吸收水直接利用技术在提升气水传质效率和降低脱碳成本方面的应用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处置策略:通过微混合和微纳米气泡技术增大气液接触面积、促进气液传质,提高脱碳过程效率、降低水耗;结合开发CO_(2)吸收水的直接利用技术,在规避CO_(2)解吸再生能耗的同时获取高附加值产品。通过兼顾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推动我国沼气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 脱碳 水洗法 CO_(2) 利用
下载PDF
工业排放气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熊波 陈健 +2 位作者 李克兵 张崇海 金显杭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8,共10页
开发与应用碳捕集技术是改善大气环境、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总结了工业排放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分析了物理溶剂吸收法、化学溶剂吸收法、变压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主流碳捕集技术的原理、路线、应用场景,估算了不同捕集... 开发与应用碳捕集技术是改善大气环境、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总结了工业排放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分析了物理溶剂吸收法、化学溶剂吸收法、变压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主流碳捕集技术的原理、路线、应用场景,估算了不同捕集技术在特定气源下的碳捕集成本,介绍了捕集后二氧化碳的主要利用途径;其中列举了不同压力和二氧化碳浓度(10%~90%,体积分数)的多种工况下,碳捕集技术的选择及其优势;将多个碳捕集技术有效组合,可从不同气源获得符合要求的二氧化碳产品,投资与能耗是考量其可行性的重要因素;主流碳捕集技术与液化精馏法可构成“捕集+纯化”耦合工艺,是生产工业级、食品级以及电子级液体二氧化碳的常用工艺路线;最后对碳捕集技术与二氧化碳利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工作可为不同场景下碳捕集技术选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排放气 碳捕集 液体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