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2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C陶瓷的3D打印成形与致密化新进展
1
作者 殷杰 耿佳毅 +3 位作者 王康龙 陈忠明 刘学建 黄政仁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5-255,共11页
SiC陶瓷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在航空航天、热端部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对大尺寸和复杂形状SiC陶瓷需求的日益增长, 3D打印技术在制造周期、成本及可靠性等诸多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减材、等材制造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3... SiC陶瓷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在航空航天、热端部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对大尺寸和复杂形状SiC陶瓷需求的日益增长, 3D打印技术在制造周期、成本及可靠性等诸多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减材、等材制造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3D打印方法众多,各具特点:立体光刻(Stereolithography, SLA)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和优良的表面质量,但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设计支撑结构,再加上残余应力和低固含量等问题,极大限制了其发展;激光选区烧结(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SLS)技术具有较强的材料普适性,适用于高分子、金属和陶瓷等多种材料,可实现大尺寸快速成形,且制造成本较低,但其成形素坯表面质量较低,需进行后续加工;熔融沉积(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技术制备的SiC陶瓷材料可借助反应烧结实现致密化,但成形素坯存在层间结合强度低、表面有较明显条纹等缺陷,并且成形速度相对较慢,不适合构建大型零件,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受到限制。本文综述了近五年来3D打印SiC陶瓷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成形素坯的后续高温致密化处理方法及其基本物理性能,并展望了3D打印SiC陶瓷材料的未来前景。新型3D打印技术及其与多种打印方式的融合将在陶瓷宏微观结构的精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或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陶瓷 3D打印 激光选区烧结 致密化 综述
下载PDF
二氧化锰改性硅藻土基多孔陶瓷吸附过滤性能研究
2
作者 刘丽艳 姜子健 刘战剑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6-413,共8页
如何处理含固体颗粒的重金属废水,类似含萃取界面污物的核后处理废水,一直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研究旨在以二氧化锰改性硅藻土为原料,泡沫浸渍工艺牺牲模板法制备多孔陶瓷用于吸附过滤处理含固体颗粒的重金属废水.实验中以共沉淀法和... 如何处理含固体颗粒的重金属废水,类似含萃取界面污物的核后处理废水,一直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研究旨在以二氧化锰改性硅藻土为原料,泡沫浸渍工艺牺牲模板法制备多孔陶瓷用于吸附过滤处理含固体颗粒的重金属废水.实验中以共沉淀法和水热法制备锰改性硅藻土,结果表明其对Zn^(2+)吸附能力均有一定提升.而对比不同的改性方法后发现,高锰酸钾水热法对硅藻土的改性效果最为显著,对Zn^(2+)的吸附量达到24.3 mg/g,比原硅藻土提高了32.50%.在此基础上,采用泡沫浸渍工艺牺牲模板法烧结改性硅藻土,制备出具有吸附和过滤功能的多孔陶瓷.循环流动吸附过滤装置测试改性前后硅藻土基多孔陶瓷处理含Zn^(2+)和含碳颗粒的料液,结果发现对质量浓度为10 mg/L的Zn^(2+)的去除率分别为59.72%和71.23%,对固含量为2 g/L的含碳颗粒的去除率分别为97.16%和99.74%.通过压汞仪(MIP)和X射线显微CT(XMT)分析改性前后硅藻土块的孔隙结构,发现直径小于30μm的小孔数量增加了155.50%,平均孔径由1084.98 nm下降至880.02 nm,同时孔隙率由65.90%下降至56.02%.通过对改性前后多孔陶瓷的1500个切面扫描,发现其面孔隙率有所下降,陶瓷致密性上升.同时,改性使多孔陶瓷块内部孔道的迂曲度从6.334提高到9.606.改性工艺有效地改善了硅藻土基多孔陶瓷的孔隙结构,提升了吸附过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改性 多孔陶瓷 过滤 吸附
下载PDF
掺杂ACP的纳米纤维素/壳聚糖纤维复合膜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3
作者 李静 邓霁霞 +1 位作者 黄晨 冯妍慧芝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2025年第1期14-20,I0002,共8页
采用TEMPO氧化法成功制备了羧基化纳米纤维素(CNF)及纳米壳聚糖(ChNF)作为支撑基质,并实现对无定形磷酸钙(ACP)的诱导矿化,从而推动了牙周组织的再生修复。通过定向冷冻干燥与溶液浇筑工艺的优化结合,制备了CNF/ChNF-ACP双层复合膜,其... 采用TEMPO氧化法成功制备了羧基化纳米纤维素(CNF)及纳米壳聚糖(ChNF)作为支撑基质,并实现对无定形磷酸钙(ACP)的诱导矿化,从而推动了牙周组织的再生修复。通过定向冷冻干燥与溶液浇筑工艺的优化结合,制备了CNF/ChNF-ACP双层复合膜,其干态和湿态断裂强度分别达到17.5 MPa和3.8 MPa,显著提升了牙周组织修复支架的力学性能。体外细胞和抗菌实验表明,该双层膜可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菌的抑菌率均超96%,该CNF/ChNF-ACP双层复合膜在口腔牙槽骨再生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为牙周组织工程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壳聚糖 纤维膜 TEMPO氧化法 仿生矿化
下载PDF
乡村“红色艺术生态圈”发展模式构建设计研究
4
作者 方愉 乐一建 《陶瓷》 2025年第1期44-45,185,共3页
乡村“红色艺术生态圈”发展模式的构建设计需要深入分析当地红色历史资源、艺术设计人才、自然生态及社会支持等条件。该模式由艺术创作体系、学术理论体系、衍生品市场体系、接受者体系和政策体系5大要素组成,并通过保护红色资源、普... 乡村“红色艺术生态圈”发展模式的构建设计需要深入分析当地红色历史资源、艺术设计人才、自然生态及社会支持等条件。该模式由艺术创作体系、学术理论体系、衍生品市场体系、接受者体系和政策体系5大要素组成,并通过保护红色资源、普及红色教育、开展红色旅游和创新设计方式等策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艺术生态圈 乡村 发展模式 构建设计 策略
下载PDF
黄梦新艺术作品鉴赏
5
作者 黄梦新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5年第2期118-119,共2页
下载PDF
高温环境下2.5D针刺C/SiC复合材料失效机理及多尺度失效分析方法研究
6
作者 陈亮 孟琳书 +6 位作者 张音旋 王广帅 曹奇凯 赵铭卓 吴涛 高希光 宋迎东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9,共11页
针对2.5D针刺C/SiC复合材料的失效破坏进行了试验和仿真计算研究。开展了室温、500℃、1000℃无氧环境下0°层、网胎层材料的拉伸、压缩破坏试验以及2.5D针刺C/SiC复合材料的拉伸、压缩和弯曲破坏试验,并利用电子显微镜对试验件断... 针对2.5D针刺C/SiC复合材料的失效破坏进行了试验和仿真计算研究。开展了室温、500℃、1000℃无氧环境下0°层、网胎层材料的拉伸、压缩破坏试验以及2.5D针刺C/SiC复合材料的拉伸、压缩和弯曲破坏试验,并利用电子显微镜对试验件断口进行观察,分析了2.5D针刺C/SiC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损伤模式和失效机理。基于试验数据与观察结果,建立了通过单一铺层性能参数获取宏观针刺元件力学性能的方法,并依据多尺度理论和渐进损伤方法,借助Abaqus子程序二次开发进行了针刺C/SiC复合材料强度仿真分析。仿真预测的应力分布、失效模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采用最大应变准则的强度预测精度可达94.7%,验证了分析方法在室温与高温环境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IC复合材料 多尺度分析 性能预测 失效分析
下载PDF
硅及硅钼合金常压反应烧结碳化硅基础研究
7
作者 曹祥薇 李世建 +6 位作者 赵小康 杨光远 熊枫 杨怡婷 芮茂强 叶菁 邓腾飞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6,共8页
对氩气气氛下不同熔体参与反应烧结碳化硅陶瓷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硅熔体对烧结样品的浸润作用及其所导致的物理性能变化对实验温度具有高度敏感性,其中在1530℃时抗折强度为58.6 MPa,而在1570℃时则大幅提升至317.0 MPa。硅与炭... 对氩气气氛下不同熔体参与反应烧结碳化硅陶瓷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硅熔体对烧结样品的浸润作用及其所导致的物理性能变化对实验温度具有高度敏感性,其中在1530℃时抗折强度为58.6 MPa,而在1570℃时则大幅提升至317.0 MPa。硅与炭黑之间的接触角是影响浸润深度的关键因素,而浸润深度与浸润温度呈正相关。硅钼合金浸润烧结样品在1530℃成功烧结,相对密度达到94%以上,这主要归因于钼硅合金较高的极化率,该特性有效降低了接触角。不同样品的物理性能随温度的变化改变不大,相对密度随温度升高最大增幅不超过2%,样品力学性能变化趋势相似。由于MoSi_(2)的偏析以及MoSi_(2)和SiC并不相容,样品的抗折强度和硬度低于在1570℃温度下被Si熔体反应烧结后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烧结 碳化硅 保护气氛 浸润 MoSi2合金
下载PDF
惰气熔融–红外吸收/热导法同时测定氮化硅中的低氧高氮
8
作者 王琳 王楠 +1 位作者 任士远 张彬彬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5,共6页
氮化硅是性能优异的陶瓷材料,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氮化硅中的杂质元素氧与主元素氮对其制备工艺及高纯化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称样量、脱气功率、分析功率、氧的开始基线时间、助熔剂种类及比例、坩埚选择等因... 氮化硅是性能优异的陶瓷材料,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氮化硅中的杂质元素氧与主元素氮对其制备工艺及高纯化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称样量、脱气功率、分析功率、氧的开始基线时间、助熔剂种类及比例、坩埚选择等因素的探究,建立了惰气熔融–红外吸收/热导法同时测定氮化硅中的低氧高氮,并通过标准物质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与回收率。结果表明,当称样量为0.0700 g、脱气功率为5000 W、分析功率为5500 W、氧的开始基线时间为1 s、助熔剂为0.60 g镍囊、坩埚为石墨套坩埚时,可以得到稳定、准确的测试结果。以此实验条件使用标准物质建立了标准曲线,并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和精密度实验,氧、氮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22、0.999990,加标回收率为96.9%~102.7%,88.2%~97.7%,氧的RSD(n=7)分别为1.99%、0.45%、氮的RSD(n=7)分别为0.63%、0.79%。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0.000306%、0.00864%,定量限为0.000102%、0.00881%。该方法可用于快速、准确、同时检测氮化硅中的低氧高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硅 惰气熔融–红外吸收/热导法
原文传递
锆钛酸铅压电陶瓷的立体光刻增材制造工艺与电学性能研究
9
作者 朱凯峰 贺俊超 +3 位作者 龚小龙 刘凯 孙华君 史玉升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9-689,706,共12页
压电陶瓷是电子元器件中的重要材料,其个性化和复杂化制造对提高压电功能器件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陶瓷的高脆性和高硬度,传统成形工艺在制备复杂结构时面临较大挑战。增材制造基于逐层叠加原理,理论上可制备任意复杂结构,为... 压电陶瓷是电子元器件中的重要材料,其个性化和复杂化制造对提高压电功能器件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陶瓷的高脆性和高硬度,传统成形工艺在制备复杂结构时面临较大挑战。增材制造基于逐层叠加原理,理论上可制备任意复杂结构,为压电陶瓷复杂构件的制备提供了新方案。本文采用立体光刻(SLA)增材制造工艺,成功制备了锆钛酸铅(PZT)复杂结构压电陶瓷骨架,研究了浆料固含量对PZT陶瓷浆料流变性能,PZT陶瓷烧结体微观形貌、相对密度及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陶瓷固含量的增加有助于晶粒在高温下的生长以及坯体的致密化,但同时增加了浆料的表观黏度,降低了浆料的固化性能,不利于复杂结构PZT的制备。本研究制备了相对密度为98.26%、压电系数d_(33)为341 pC/N的PZT基陶瓷烧结体,为增材制造高性能压电陶瓷及其复合材料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陶瓷 锆钛酸铅 增材制造 立体光刻 固含量 电学性能
下载PDF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用Ti_(3)SiC_(2)/SUS430复合双极板材料直接扩散焊接连接性能
10
作者 韦守李 徐斌 +7 位作者 时婧 孙明月 程强 赵经香 常修亮 戴作强 李希超 郑莉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7,共6页
本研究提出将一种Ti_(3)SiC_(2)/SUS430复合双极板材料的金属放置于阳极一侧,陶瓷放置于阴极一侧,从而避免“阴极毒化”现象。研究利用Gleeble 3500热模拟试验机在850~1150℃下对SUS430和Ti_(3)SiC_(2)进行直接扩散焊接,通过观察接头界... 本研究提出将一种Ti_(3)SiC_(2)/SUS430复合双极板材料的金属放置于阳极一侧,陶瓷放置于阴极一侧,从而避免“阴极毒化”现象。研究利用Gleeble 3500热模拟试验机在850~1150℃下对SUS430和Ti_(3)SiC_(2)进行直接扩散焊接,通过观察接头界面的微观形貌,研究了焊接温度对接头结构和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焊接温度低于950℃时,基体元素并未发现明显的互扩散,难以获得可靠接头;当焊接温度为1050℃时,SUS430与Ti_(3)SiC_(2)陶瓷界面之间已经实现了紧密贴合,呈现出不连续的锯齿状;当焊接温度高于1150℃时,Si挥发向SUS430基体扩散,使得Ti_(3)SiC_(2)产生拓扑分解,同时Fe、Cr向Ti_(3)SiC_(2)基体扩散,界面处产生了反应层,两种材料基本实现了有效连接。由于两种材料的热膨胀性能不匹配,会出现焊接裂缝,可考虑添加中间层进行扩散焊接,以获得结合更紧密的复合双极板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Ti_(3)SiC_(2) SUS430 扩散焊接 界面反应
下载PDF
光固化3D打印C_(sf)/SiC坯体的显微结构与力学性能
11
作者 胡传奇 王功 +6 位作者 李珊 靳宝杰 刘兵山 洪义强 戴珍 汪体园 王爽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6-678,共13页
短切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C_(sf)/SiC)是一种高性能陶瓷基复合材料,光固化3D打印工艺能够弥补传统工艺在复杂精细结构C sf/SiC部件精密制造方面的不足。本文以短切碳纤维(C_(sf))、碳化硅(SiC)微粉和光敏树脂为原料制备了光敏树脂... 短切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C_(sf)/SiC)是一种高性能陶瓷基复合材料,光固化3D打印工艺能够弥补传统工艺在复杂精细结构C sf/SiC部件精密制造方面的不足。本文以短切碳纤维(C_(sf))、碳化硅(SiC)微粉和光敏树脂为原料制备了光敏树脂基C_(sf)/SiC浆料,通过光固化3D打印工艺得到了刮刀运动方向平行和垂直于试条长度方向的试条(分别记为A和B),比较了两种试条脱脂前后抗弯强度、韦伯模数、尺寸和质量的变化。研究表明:A试条具有更高强度和结构均一性,其密度、抗弯强度和韦伯模数分别为1.81g/cm^(3)、10.68 MPa和13.22;脱脂后坯体密度、抗弯强度和韦伯模数分别降至1.40g/cm^(3)、7.32 MPa和9.45,在X、Y、Z方向上的脱脂收缩率分别为1.22%、3.35%和4.24%,坯体脆性增加,韧性降低。化学气相渗透(CVI)工艺能够实现C_(sf)/SiC样品的致密化、强韧化和均一化,脱脂后的C_(sf)/SiC样品经CVI渗碳后增重约50%,密度、致密度、抗弯强度和韦伯模数分别为2.02 g/cm^(3)、93.88%、121.22 MPa和2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sf)/SiC 3D打印 光固化 显微结构 力学性能 化学气相渗透
下载PDF
质子调控型电化学离子突触研究进展
12
作者 范晓波 祖梅 +5 位作者 杨向飞 宋策 陈晨 王子 罗文华 程海峰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6-270,共15页
作为神经网络中数量最庞大的组成部分,新型人工突触器件的研发成为硬件实现神经形态计算的关键挑战。基于电化学晶体管的三端突触器件能够有效利用电解质层中的离子来调节通道电导,也被称为电化学离子突触,该器件通过离子在具有氧化还... 作为神经网络中数量最庞大的组成部分,新型人工突触器件的研发成为硬件实现神经形态计算的关键挑战。基于电化学晶体管的三端突触器件能够有效利用电解质层中的离子来调节通道电导,也被称为电化学离子突触,该器件通过离子在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沟道材料中的电化学掺杂和恢复过程来模拟生物突触特性。在调制沟道材料电导的离子中,采用质子(H+)作为掺杂粒子的电化学离子突触具有能耗更低、运行速度更快和循环寿命更长等优势。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质子调控型电化学离子突触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用于质子调控型电化学离子突触沟道层和电解质层的材料体系,分析了质子调控型电化学离子突触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形态器件 人工突触 电化学晶体管 质子 综述
下载PDF
无压烧结制备(Y_(0.2)Gd_(0.2)Er_(0.2)Yb_(0.2)Lu_(0.2))_(2)Zr_(2)O_(7)高熵陶瓷及其高温抗CMAS腐蚀性能
13
作者 樊文楷 杨潇 +2 位作者 李宏华 李永 李江涛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7,共9页
稀土锆酸盐(Rare-earthzirconate,REZ)比传统钇稳定氧化锆(Yttrium stabilized zirconate,YSZ)材料更能抵抗环境中的钙镁铝硅氧化物(CMAS)腐蚀,因此在热障涂层领域受到关注。研究表明,对锆酸盐类材料进行高熵化设计是提升其高温抗CMAS... 稀土锆酸盐(Rare-earthzirconate,REZ)比传统钇稳定氧化锆(Yttrium stabilized zirconate,YSZ)材料更能抵抗环境中的钙镁铝硅氧化物(CMAS)腐蚀,因此在热障涂层领域受到关注。研究表明,对锆酸盐类材料进行高熵化设计是提升其高温抗CMAS腐蚀性能的有效方法。本工作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单相缺陷萤石结构的(Y_(0.2)Gd_(0.2)Er_(0.2)Yb_(0.2)Lu_(0.2))_(2)Zr_(2)O_(7)高熵稀土锆酸盐(High-entropy rare-earth zirconate,HE-REZ)粉体,并将无压烧结(Pressureless sintering,PLS)与冷等静压(Cold isostatic pressing,CIP)技术相结合高效制备了块体样品,表征了样品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元素分布、热学性能、力学性能,重点研究了抗CMAS腐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IP+PLS工艺可获得相对密度为98.6%的样品,在1300℃、CMAS腐蚀条件下其腐蚀深度仅为7YSZ的2.6%、锆酸钆(GZO)的22.6%。REZ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再加上高熵化带来的迟滞扩散效应,极大提升了样品的抗CMAS腐蚀性能。此外,相比于GZO,HE-REZ具有更高的硬度与杨氏模量、更大的线膨胀系数、更低的热导率,使得其力学、热学性能优于GZO。本研究制备的(Y_(0.2)Gd_(0.2)Er_(0.2)Yb_(0.2)Lu_(0.2))_(2)Zr_(2)O_(7)高熵陶瓷在热障材料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陶瓷 热障材料 锆酸盐 无压烧结 抗CMAS腐蚀性能
下载PDF
发泡陶瓷中原位生长莫来石提高耐火极限的研究
14
作者 李媛媛 王贞 +6 位作者 王飞舟 张国涛 戴永刚 童磊 赵翀 王逸龙 胡飞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9,共9页
通过向原料中添加不同增强物(ZrO_(2)、莫来石、高铝土),研究发泡陶瓷耐火极限性能与增强物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外加增强物均可提高发泡陶瓷的耐火极限,其中高铝土的效果最为显著。随高铝土添加量增加,发泡陶瓷中原位生长的莫来石... 通过向原料中添加不同增强物(ZrO_(2)、莫来石、高铝土),研究发泡陶瓷耐火极限性能与增强物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外加增强物均可提高发泡陶瓷的耐火极限,其中高铝土的效果最为显著。随高铝土添加量增加,发泡陶瓷中原位生长的莫来石含量增多,同时其气孔形态产生较大变化,细小、均匀、厚壁的孔结构有利于热应力均匀扩展。因此,当高铝土添加量为25%时,发泡陶瓷的平均孔径降低至0.66±0.24 mm,耐火极限时间高达3.1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泡陶瓷 闭气孔 高铝土 莫来石 耐火极限
原文传递
数据与模型驱动的钙钛矿材料智能计算框架
15
作者 程晋荣 何鹏飞 +1 位作者 李艺欣 雷咏梅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9-318,共10页
钙钛矿材料因其复杂的化学成分、多样的晶体结构和丰富的物理特性,成为现代材料科学研究热点之一。结合模型驱动方法和数据驱动方法,构建特征工程融合主动学习的材料智能计算框架,提高模型精度和系统性能。通过数据布局和动态调度协同优... 钙钛矿材料因其复杂的化学成分、多样的晶体结构和丰富的物理特性,成为现代材料科学研究热点之一。结合模型驱动方法和数据驱动方法,构建特征工程融合主动学习的材料智能计算框架,提高模型精度和系统性能。通过数据布局和动态调度协同优化,提出针对材料特征的确定独立筛选和稀疏算子(SISSO)并行计算方法,缓解SISSO算法在建立特征工程模型时面临的精度较低与计算成本较高的问题,降低数据质量对模型的影响。构建面向材料数据的主动学习方法,以处理材料数据标记的复杂性,剔除噪声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SSO算法 智能计算 主动学习 钙钛矿材料
下载PDF
钧瓷釉呈色的影响因素和机理研究
16
作者 杨立科 卫世乾 朱聪旭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5,共11页
系统阐述了钧瓷釉呈色的影响因素和机理。釉料组成和烧成工艺对钧瓷釉层的呈色均产生影响。呈色来源于物理色和化学色的共同耦合作用,而分相结构不仅产生结构色,而且通过改变着色离子的化学场来影响化学色。因此,工艺条件的优化对深入... 系统阐述了钧瓷釉呈色的影响因素和机理。釉料组成和烧成工艺对钧瓷釉层的呈色均产生影响。呈色来源于物理色和化学色的共同耦合作用,而分相结构不仅产生结构色,而且通过改变着色离子的化学场来影响化学色。因此,工艺条件的优化对深入研究钧瓷釉的呈色机理、提升钧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钧瓷釉 呈色 影响因素 机理
原文传递
SiO_(2)添加对永磁铁氧体耐压性及磁性的影响
17
作者 王自敏 廖建文 邓志刚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29,共5页
采用陶瓷工艺制备了高耐压永磁铁氧体Sr_(0.7)La_(0.3)Fe_(11.5)Co_(0.3)O_(19),用耐压测试仪、永磁铁氧体测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产品磁特性、耐压特性以及显微结构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微细粉碎阶段,按质量分数计,添加0.5%... 采用陶瓷工艺制备了高耐压永磁铁氧体Sr_(0.7)La_(0.3)Fe_(11.5)Co_(0.3)O_(19),用耐压测试仪、永磁铁氧体测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产品磁特性、耐压特性以及显微结构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微细粉碎阶段,按质量分数计,添加0.5%的山梨糖醇,1.0%的碳酸钙,0.1%的SiO_(2),可获得(BH)MAX为4.445 MGOe,I漏小于2 mA磁性能优良的高耐压特性永磁铁氧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铁氧体 磁性 耐压性
原文传递
基于两步烧结改善ZnO-Bi_(2)O_(3)系压敏陶瓷性能研究
18
作者 周利斌 刘远 +3 位作者 陈红霖 苟晨源 曹文斌 刘建科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5,162,共8页
采用两步烧结法制备ZnO-Bi_(2)O_(3)系压敏陶瓷,通过单一变量法控制烧结过程中烧结温度T_(1)、T_(2)和保温时间t_(1)、t_(2)来改善压敏陶瓷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晶粒尺寸d随着T_(1)的增大而增大,漏电流密度J_(L)随着T_(2)的增大而减小... 采用两步烧结法制备ZnO-Bi_(2)O_(3)系压敏陶瓷,通过单一变量法控制烧结过程中烧结温度T_(1)、T_(2)和保温时间t_(1)、t_(2)来改善压敏陶瓷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晶粒尺寸d随着T_(1)的增大而增大,漏电流密度J_(L)随着T_(2)的增大而减小;t_(1)增大会使压敏陶瓷本征缺陷锌间隙和氧空位的数量增大,t_(2)时间过长会抑制锌间隙的生成;所有样品在低频时的损耗比高频时小很多;样品的击穿场强E_(1mA)与d的变化规律相反;非线性系数α与漏电流密度J_(L)的变化规律相反.当T_(1)为950℃,t_(1)达到30min,T_(2)为925℃,t_(2)达到45 min时,α为最大值67.91,J_(L)为最小值0.48μA/cm^(2),E_(1mA)为最大值477.32 V/mm.本研究对提升ZnO压敏陶瓷性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ZnO-Bi_(2)O_(3)系压敏陶瓷 两步烧结
下载PDF
钒掺杂磷酸镍黄色色料的制备及其在釉中的应用
19
作者 文志刚 文鹏程 +4 位作者 史光伟 李家明 阮代锬 陈倩 朱玺霖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2,共6页
新型黄色色料成为陶瓷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调控剂,通过水热法在低温环境下合成了浅黄色的磷酸镍,并且随着钒掺杂浓度的增大,黄色逐渐变浅。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随着钒掺杂浓... 新型黄色色料成为陶瓷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调控剂,通过水热法在低温环境下合成了浅黄色的磷酸镍,并且随着钒掺杂浓度的增大,黄色逐渐变浅。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随着钒掺杂浓度的增大,钒掺杂磷酸镍色料的形貌没有发生变化,但是(201)面衍射角移向高处。将钒掺杂磷酸镍作为显色剂制备了黄色陶瓷釉,实验结果表明钒掺杂磷酸镍非常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料 水热法
原文传递
热解气氛对氮化硼纤维相转变-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齐学礼 丁伟宸 +1 位作者 程之强 姚建尧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0-1122,共13页
氮化硼(BN)纤维是制备超高温陶瓷基透波复合材料的重要增强体,是高马赫数飞行器透波天线罩发展和应用的关键材料。因此深入研究BN纤维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关系对新一代装备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熔融纺丝法制备BN前驱体纤维,... 氮化硼(BN)纤维是制备超高温陶瓷基透波复合材料的重要增强体,是高马赫数飞行器透波天线罩发展和应用的关键材料。因此深入研究BN纤维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关系对新一代装备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熔融纺丝法制备BN前驱体纤维,并进一步对纤维无机化及陶瓷化热处理过程中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系统表征。BN前驱体纤维经过无机化转变成无机非晶BN中间体纤维,再经过高温烧结变成微晶BN纤维,最终形成只有B—N—B结构的六元环。研究探讨了N_(2)和NH_(3)气氛下热处理过程中纤维的微观形貌、结构转变、结晶性及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用NH_(3)作为反应气氛时,所得BN中间体纤维结构致密,具有一定晶格条纹的BN微晶粒(t-BN),碳含量仅为0.09%(质量分数),经过陶瓷化后的BN-10NH-16纤维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达到了832.14 MPa和74.88 GPa。采用N_(2)作为反应气氛时,所得BN中间体纤维截面出现明显的孔洞缺陷,但无微晶粒生成,碳含量为18.00%(质量分数),经过陶瓷化后的BN-10N-16纤维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达到了383.98 MPa和71.73 GPa。XRD和HRTEM测试结果表明,1600℃、NH_(3)气氛下无机化的BN-10NH-16纤维结晶度大幅提高,并沿着纤维的轴向存在一定的取向度,纤维的力学性能显著提升。同时,通过威布尔分布拟合,验证了纤维微结构缺陷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这为后续高性能BN纤维的制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硼纤维 熔融纺丝法 结构转变 微缺陷 结晶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