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6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_(3)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研究及建议
1
作者 双玥 夏静怡 韩月明 《化学工业》 CAS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分析预测了我国丙烯及其衍生物聚丙烯、丙烯腈、丙烯酸、苯酚/丙酮、环氧丙烷、丁辛醇等的市场供需情况;指出了我国C_(3)产业链产能全面过剩的原因;提出了新形势下进入C_(3)产业链的切入点、高质量发展建议。
关键词 丙烯及其衍生物 C_(3)产业链 市场分析预测 高质量发展 建议
下载PDF
变压吸附分离技术在催化干气乙烯回收中的应用
2
作者 章海春 王一程 +1 位作者 陈中明 张宏宇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78,共6页
介绍了深冷分离技术、吸收分离技术和变压吸附分离技术3种催化干气乙烯回收技术。某石化公司炼油结构调整,催化干气产能由15×10^(4) t/a扩至21×10^(4) t/a,考虑变压吸附分离技术操作简单、无需辅助原料,操作条件变化后装置运... 介绍了深冷分离技术、吸收分离技术和变压吸附分离技术3种催化干气乙烯回收技术。某石化公司炼油结构调整,催化干气产能由15×10^(4) t/a扩至21×10^(4) t/a,考虑变压吸附分离技术操作简单、无需辅助原料,操作条件变化后装置运行能快速平稳,以及综合能耗低等优势,仍继续采用该技术。根据扩能改造设计原则,将原两段法工艺改为一段法工艺,并将同时处于抽空步骤的塔数由2塔增加为3塔,处于吸附步骤的塔数由4塔增加为5塔。结果表明,产品质量相当时,扩能改造后综合能耗降低约14%,运行指标优于改造前。在减少碳排放的背景下,变压吸附分离技术因综合能耗低于其他技术,更具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干气 变压吸附分离技术 乙烯回收
下载PDF
碳五回炼对甲醇制烯烃(MTO)反应性能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王志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0-245,共6页
甲醇制烯烃(MTO)装置副产混合碳五。为提高碳五组分的高值化利用,国能包头MTO装置采用再生催化剂输送管碳五回炼工艺。混合碳五预裂解增产乙烯和丙烯,同时实现对催化剂的预积碳,提高MTO催化剂活性。通过对比碳五回炼前后装置产出组分的... 甲醇制烯烃(MTO)装置副产混合碳五。为提高碳五组分的高值化利用,国能包头MTO装置采用再生催化剂输送管碳五回炼工艺。混合碳五预裂解增产乙烯和丙烯,同时实现对催化剂的预积碳,提高MTO催化剂活性。通过对比碳五回炼前后装置产出组分的差异,分析碳五回炼对MTO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总收率提高1.03%,乙丙比(乙烯和丙烯比值)降低0.011,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 512元/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制烯烃 MTO催化剂 碳五裂解 乙烯 丙烯
原文传递
甲醇制烯烃工艺副产混合碳五的综合利用技术分析
4
作者 许锐 袁德林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2,共10页
甲醇制烯烃(MTO)副产混合碳五的利用途径较少,影响MTO产业整体经济效益。MTO副产混合碳五以单烯烃为主,而石油化工领域乙烯裂解混合碳五以二烯烃为主,因此前者不能简单沿用后者的利用技术。综述了MTO副产混合碳五利用的现有成熟技术,主... 甲醇制烯烃(MTO)副产混合碳五的利用途径较少,影响MTO产业整体经济效益。MTO副产混合碳五以单烯烃为主,而石油化工领域乙烯裂解混合碳五以二烯烃为主,因此前者不能简单沿用后者的利用技术。综述了MTO副产混合碳五利用的现有成熟技术,主要为裂解增产丙烯和乙烯技术,包括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的烯烃催化裂解(OCC)技术,法国道达尔石化公司和美国UOP公司合作开发的烯烃裂解工艺(OCP)技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DMTO-II技术,以及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混合碳五回炼+预积炭技术。总结了MTO副产混合碳五增值利用的潜在途径,包括混合碳五醚化制汽油调和剂、混合碳五分离高纯异戊烯、甲醇与混合碳五芳构化制芳烃,以及甲醇与混合碳五共裂解制低碳烯烃。阐述了MTO副产混合碳五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认为开发与MTO装置高效耦合的混合碳五利用技术,以及开拓煤基混合碳五的下游终端市场是提升混合碳五价值的主要关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制烯烃 混合碳五 异戊烯 综合利用
下载PDF
丁烷脱氢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5
作者 舒洁 毛清国 +2 位作者 白鹏 吴萍萍 阎子峰 《工业催化》 CAS 2024年第3期9-19,共11页
C_(4)烯烃作为石油化工和聚合物行业的基础原料被广泛用于合成橡胶、塑料和特种燃料等的生产。由低碳烷烃向C 4烯烃的转化,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我国低碳烯烃紧缺的难题,而且可以大大提升低碳烷烃的附加值。综述近年来国内外丁烷催化脱氢的... C_(4)烯烃作为石油化工和聚合物行业的基础原料被广泛用于合成橡胶、塑料和特种燃料等的生产。由低碳烷烃向C 4烯烃的转化,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我国低碳烯烃紧缺的难题,而且可以大大提升低碳烷烃的附加值。综述近年来国内外丁烷催化脱氢的技术现状与研究进展,重点论述正丁烷脱氢反应的机理、催化剂活性组分、载体及助剂对催化脱氢性能的影响,概述脱氢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并对丁烷脱氢催化剂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化学工程 正丁烯 正丁烷 脱氢催化剂
下载PDF
γ-Al_(2)O_(3)载体的形貌调控及其对丙烷脱氢催化剂的影响综述
6
作者 刘世佳 何凯 +1 位作者 毕研峰 宋丽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31-41,共11页
γ-Al_(2)O_(3)为催化剂常用的载体,其表面物化性质对催化反应影响较大。通过改变合成方法和条件,可调控γ-Al_(2)O_(3)的载体形貌及载体表面Al的配位环境。不同形貌的载体暴露晶面所需能量不同,其直接影响载体的表面酸性,并影响活性金... γ-Al_(2)O_(3)为催化剂常用的载体,其表面物化性质对催化反应影响较大。通过改变合成方法和条件,可调控γ-Al_(2)O_(3)的载体形貌及载体表面Al的配位环境。不同形貌的载体暴露晶面所需能量不同,其直接影响载体的表面酸性,并影响活性金属之间以及活性金属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创造活性金属不同的锚位点,因此控制载体形貌是调控活性组分结构的有效方式。丙烷脱氢催化剂的载体形貌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从γ-Al_(2)O_(3)载体的制备方法、形貌控制及其对丙烷脱氢催化剂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 载体形貌 活性位构筑 丙烷脱氢 催化剂
下载PDF
双模板剂调控SAPO-34对1-丁烯催化裂解的影响
7
作者 杨哲旭 柳娜 《工业催化》 CAS 2024年第2期34-41,共8页
利用水热合成法,通过调控模板剂吗啡啉和四乙基氢氧化铵物质的量比[n(MOR)∶n(TEAOH)]合成出不同SAPO-34分子筛。采用XRD、SEM、NH_(3)-TPD等测试方法对合成样品进行表征,并考察其在1-丁烯催化裂解制丙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双... 利用水热合成法,通过调控模板剂吗啡啉和四乙基氢氧化铵物质的量比[n(MOR)∶n(TEAOH)]合成出不同SAPO-34分子筛。采用XRD、SEM、NH_(3)-TPD等测试方法对合成样品进行表征,并考察其在1-丁烯催化裂解制丙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双模板剂相比单模板剂制得的SAPO-34分子筛具有不同的酸性和颗粒尺寸,适宜的[n(MOR)∶n(TEAOH)]可以协同SAPO-34分子筛有更弱的酸强度和B酸酸位,从而抑制裂解过程中氢转移反应的发生。当n(MOR)∶n(TEAOH)=2.0∶0.5时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丙烯产率和选择性,在1-丁烯催化裂解制丙烯中具有最高的丙烯产率和丙烯选择性,分别为37.03%和45.78%,可以有效应用于1-丁烯催化裂解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工程 催化裂解 丙烯 1-丁烯 SAPO-34 吗啡啉 四乙基氢氧化铵
下载PDF
浙江师范大学的丙烷脱氢制丙烯研究获进展
8
作者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共1页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以TS-1分子筛为载体的Pt基催化剂(Pt TS-1)并用于丙烷非氧化脱氢制丙烯(PDH)反应。该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稳定性和丙烯选择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化学工程杂志》。在PDH反应中,由于高温导致的积炭...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以TS-1分子筛为载体的Pt基催化剂(Pt TS-1)并用于丙烷非氧化脱氢制丙烯(PDH)反应。该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稳定性和丙烯选择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化学工程杂志》。在PDH反应中,由于高温导致的积炭和活性中心烧结会导致工业催化剂出现失活现象,同时烃类裂解也会导致丙烯选择性下降。因此,选用酸性适宜的分子筛催化剂,并研究其对Pt物种理化性质的影响,对于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师范大学 活性中心 工业催化剂 分子筛催化剂 化学工程 团队开发 丙烷脱氢 丙烯选择性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水直接加氢乙炔制乙烯研究获进展
9
作者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1,共1页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碳化钼负载金(Auα-MoC)催化剂实现直接用水作为氢源的乙炔加氢制乙烯反应,在反应温度80℃下,催化剂稳定性高,乙炔转化率大于99%,乙烯选择性大于83%。相关研究成果发表...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碳化钼负载金(Auα-MoC)催化剂实现直接用水作为氢源的乙炔加氢制乙烯反应,在反应温度80℃下,催化剂稳定性高,乙炔转化率大于99%,乙烯选择性大于83%。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通过煤制乙炔,再经乙炔加氢制乙烯,是替代传统石油基乙烯生产路线的一种具有前景的途径。然而,目前乙炔加氢工艺通常需要100~300℃的高温,能耗高。此外,传统加氢过程消耗的H 2也需要水煤气变换(WGS)等高能耗制备过程,产生的H 2还需要后续分离和提纯等复杂工艺。因此,开发一种更经济、高效的低能耗乙炔加氢制乙烯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加氢 水煤气变换 乙烯生产 石油基 碳化钼 乙炔转化率 加氢过程 催化剂稳定性
下载PDF
Boosting kinetic separation of ethylene and ethane on microporous materials via crystal size control
10
作者 Yixuan Ma Cong Yu +5 位作者 Lifeng Yang Rimin You Yawen Bo Qihan Gong Huabin Xing Xili Cu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5-91,共7页
The adsorptive separation of C_(2)H_(4)and C_(2)H_(6),as an alternative to distillation units consuming high energy,is a promising yet challenging research.The great similarity in the molecular size of C_(2)H_(4)and C... The adsorptive separation of C_(2)H_(4)and C_(2)H_(6),as an alternative to distillation units consuming high energy,is a promising yet challenging research.The great similarity in the molecular size of C_(2)H_(4)and C_(2)H_(6)brings challenges to the regulation of adsorbents to realize efficient dynamic separation.Herein,we reporte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kinetic separation of C_(2)H_(4)/C_(2)H_(6)by controlling the crystal size of ZnAtzPO_(4)(Atz=3-amino-1,2,4-triazole)to amplify the diffusion difference of C_(2)H_(4)and C_(2)H_(6).Through adjusting the synthesis temperature,reactant concentration,and ligands/metal ions molar ratio,ZnAtzPO4 crystals with different sizes were obtained.Both single-component kinetic adsorption tests and binary-component dynamic breakthrough experiments confirme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dynamic separation of C_(2)H_(4)/C_(2)H_(6)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crystal size of ZnAtzPO_(4).The separation selectivity of C_(2)H_(4)/C_(2)H_(6)increased from 1.3 to 98.5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crystal size of ZnAtzPO_(4).This work demonstrated the role of morphology and size control of adsorbent crystals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_(2)H_(4)/C_(2)H_(6)kinetic separation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ADSORBENT ETHYLENE Binary mixture Crystal size control Kinetic separation
下载PDF
Electrocatalytic CO_(2) reduction to C_(2)H_(4): From lab to fab
11
作者 Zeyu Guo Fabao Yang +10 位作者 Xiaotong Li Huiwen Zhu Hainam Do Kam Loon Fow Jonathan D.Hirst Tao Wu Qiulin Ye Yaqi Peng Hao Bin Wu Angjian Wu Mengxia X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40-564,I0012,共26页
The global concerns of energy crisis and climate change,primarily caused by carbon dioxide(CO_(2)),are of utmost importance.Recently,the electrocatalytic CO_(2) reduction reaction(CO_(2)RR) to high value-added multi-c... The global concerns of energy crisis and climate change,primarily caused by carbon dioxide(CO_(2)),are of utmost importance.Recently,the electrocatalytic CO_(2) reduction reaction(CO_(2)RR) to high value-added multi-carbon(C_(2+)) products driven by renewable electricity has emerged as a highly promising solution to alleviate energy shortages and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Among these C_(2+) products,ethylene(C_(2)H_(4))holds particular importance in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Accordingly,this review aims to establish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undamentals of electrocatalytic CO_(2) reduction reaction to ethylene(CO_(2)RRto-C_(2)H_(4)) in laboratory-scale research(lab) and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industrial-level fabrication(fab).The review begins by summarizing the fundamental aspects,including the design strategies of high-performance Cu-based electrocatalysts and advanced electrolyzer devices.Subsequently,innovative and value-added techniques are presented to address the inherent challeng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s of CO_(2)RR-to-C_(2)H_(4) in industrial scenarios.Additionally,case studies of the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CO_(2)RR-to-C_(2)H_(4) process are discussed,taking into factors such as costeffectiveness,scalability,and market potential.The review concludes by outlining the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scaling up the CO_(2)RR-to-C_(2)H_(4) process.The insights presented in this review are expected to make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in advancing the CO_(2)RR-to-C_(2)H_(4) process from lab to f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electroreduction reaction ETHYLENE Gas diffusion electrode Machine learn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下载PDF
甲基离子在裂化反应过程中生成及转化研究
12
作者 许友好 阳文杰 +5 位作者 刘凌涛 白旭辉 王鹏 欧阳颖 朱金泉 韩月阳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7-283,共7页
在固定床微型反应器装置上,采用2种活性位点密度不同的MFI分子筛进行1-戊烯催化裂化反应实验,发现二者气相产物组成尤其是氢气和甲烷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引入热裂化反应气体组成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负氢离子转移反应较强的环境下,甲... 在固定床微型反应器装置上,采用2种活性位点密度不同的MFI分子筛进行1-戊烯催化裂化反应实验,发现二者气相产物组成尤其是氢气和甲烷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引入热裂化反应气体组成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负氢离子转移反应较强的环境下,甲基离子易发生双聚或与烯烃叠合反应,氢离子也易发生迁移反应;在负氢离子转移反应几乎为零的热裂化反应系统中,甲基自由基则主要与氢自由基结合或者发生夺氢反应生成甲烷。热裂化反应和催化裂化反应过程中甲烷的生成在本质上具有相似性,均源于前身物甲基离子与氢离子的结合。研究结果为调控甲基离子的反应路径提供理论基础,从而达到抑制甲烷生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离子 甲烷 热裂化 催化裂化 乙烯 丙烯
下载PDF
氢载气GC-MS测定乙烯中磷化氢、砷化氢
13
作者 陈松 管振喜 +2 位作者 王浩 王小伟 姜健准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4-108,共5页
以氢气为载气,采用渗透管定量系统,建立了乙烯原料中微量磷化氢、砷化氢的GC-MS分析方法,考察了方法的精密度、准确性和最低检出限,并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实际试样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磷化氢、砷化氢含量在0.006~1.211mL/m3时,外... 以氢气为载气,采用渗透管定量系统,建立了乙烯原料中微量磷化氢、砷化氢的GC-MS分析方法,考察了方法的精密度、准确性和最低检出限,并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实际试样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磷化氢、砷化氢含量在0.006~1.211mL/m3时,外标校正曲线相关系数大于0.999,加标回收率在95.1%~106.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0%,最低检出限为0.006~0.007 mL/m3。所建立的方法可满足乙烯原料中微量磷化氢、砷化氢的监测和分析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乙烯 GC-MS 磷化氢 砷化氢
下载PDF
乙烯裂解装置混合石脑油原料的模拟与优化
14
作者 陈梦君 崔登科 +4 位作者 刘亭亭 赵涛 才力 毛玲娟 童佳馨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24年第1期31-34,51,共5页
利用SPYRO流程模拟软件建立了140万t/a乙烯裂解装置的裂解炉机理模型,考察了混合石脑油原料掺炼芳烃抽余油,对乙烯裂解装置乙烯收率及运行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应用于乙烯裂解装置的原料模拟与优化;偏重混合石脑油或偏轻混合... 利用SPYRO流程模拟软件建立了140万t/a乙烯裂解装置的裂解炉机理模型,考察了混合石脑油原料掺炼芳烃抽余油,对乙烯裂解装置乙烯收率及运行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应用于乙烯裂解装置的原料模拟与优化;偏重混合石脑油或偏轻混合石脑油中,掺炼芳烃抽余油后,对乙烯收率影响不大;当m(偏重混合石脑油)/m(芳烃抽余油)为1∶1时,原料在炉管内停留时间最短,预计1个运行周期内,较偏重混合石脑油单独裂解的工况,可多运行2 d,1 a预计多运行8 d;而偏轻石脑油原料则无需掺炼芳烃抽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裂解 裂解炉 模拟 优化 混合石脑油 芳烃抽余油
下载PDF
氧气球罐的安装施工工艺
15
作者 华丕源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4期148-150,154,共4页
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对炼钢厂的氧气球罐的安装施工进行分析,从球罐组焊、热处理、压力试验等方面,探讨具体的施工工艺,希望能够为类似工程的安装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氧气球罐 组焊 热处理 试验 安装
下载PDF
分子尺度反应器动力学模型构建及在乙烯装置中的应用
16
作者 蔡荣生 张卡 《石油化工自动化》 CAS 2024年第2期12-19,34,共9页
简述了乙烯裂解炉模型建立的各种方法,并阐述了各种建模方法的优缺点,最终指出了乙烯裂解炉反应模型构建的研发方向。对乙烯裂解原料和产品进行精细的分子表征,构建乙烯裂解炉分子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基于分子尺度反应动力学模型的乙烯... 简述了乙烯裂解炉模型建立的各种方法,并阐述了各种建模方法的优缺点,最终指出了乙烯裂解炉反应模型构建的研发方向。对乙烯裂解原料和产品进行精细的分子表征,构建乙烯裂解炉分子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基于分子尺度反应动力学模型的乙烯裂解装置实时优化和仪表故障监测,实现优化控制过程自主执行,及时消除故障,最终实现基于分子模型的乙烯装置实时优化应用。通过模型应用表明:对乙烯装置全流程的实时优化和控制,实现了乙烯装置高附加值产品收率的提高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可通过模型对故障仪表进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乙烯裂解 实时优化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丙烯中甲醇含量超标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17
作者 王文波 蓝玉达 +2 位作者 马立朋 张乐 王爱民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4年第3期105-108,共4页
丙烯是聚丙烯装置的原料,丙烯中甲醇的含量超标会弱化丙烯聚合反应,影响聚丙烯装置中催化剂的性能,增加剂耗,影响产品质量,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丙烯中甲醇的含量。本文对气体分馏装置产品丙烯中甲醇含量超标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迅速降低... 丙烯是聚丙烯装置的原料,丙烯中甲醇的含量超标会弱化丙烯聚合反应,影响聚丙烯装置中催化剂的性能,增加剂耗,影响产品质量,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丙烯中甲醇的含量。本文对气体分馏装置产品丙烯中甲醇含量超标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迅速降低丙烯中甲醇含量的措施。结果表明,采取降低汽油醚化及MTBE装置催化蒸馏塔回流罐顶部气相放空的甲醇含量,提高双脱装置水洗罐除盐水的水洗量,提高丙烯塔底的温度,加大塔顶回流比等措施,可对丙烯塔中的甲醇进行有效提浓,高浓度混合物可从丙烯塔底部快速排出,进而有效提高丙烯产品质量,减少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丙烯 气相色谱 液化气 胺液
下载PDF
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组能耗与效率分析
18
作者 黄心远 刘洋 刘龙海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2024年第1期43-48,I0003,共7页
某企业乙烯装置“110万t改扩建”后,裂解气压缩机组出现能耗高、负荷不匹配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实时运行参数计算了裂解气汽轮机的内效率与能耗,并与厂家提供的标准参数进行比较;运用ASPEN PLUS工艺模拟软件计算压缩机做功,从而... 某企业乙烯装置“110万t改扩建”后,裂解气压缩机组出现能耗高、负荷不匹配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实时运行参数计算了裂解气汽轮机的内效率与能耗,并与厂家提供的标准参数进行比较;运用ASPEN PLUS工艺模拟软件计算压缩机做功,从而得出机组机械效率,同时运用“弗留格尔公式”与拟合凝汽器标准曲线分析汽轮机流通面积与凝汽器实时工况。分析结果表明:汽轮机高压部分流通面积减小,内效率下降,使凝汽器实时工况偏离特性曲线,造成机组能耗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装置 裂解气压缩机组 内效率 能耗
下载PDF
脱瓶颈改造后乙烯精馏塔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
19
作者 伍鸿哲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221-223,227,共4页
乙烯精馏塔运行状况的好坏与乙烯产品的质量及产量息息相关。中韩石化乙烯装置乙烯精馏塔经过110万t/a脱瓶颈改造后,出现了塔压差增高、塔顶产品不合格、塔釜乙烯损失增多等生产问题。文中从乙烯精馏塔实际运行状况着手,分析影响乙烯精... 乙烯精馏塔运行状况的好坏与乙烯产品的质量及产量息息相关。中韩石化乙烯装置乙烯精馏塔经过110万t/a脱瓶颈改造后,出现了塔压差增高、塔顶产品不合格、塔釜乙烯损失增多等生产问题。文中从乙烯精馏塔实际运行状况着手,分析影响乙烯精馏塔正常运行的原因并提出优化措施。通过将乙烯精馏塔气相进料部分转至液相进料来降低精馏塔整体负荷;优化裂解原料组成;降低中沸、增加底沸热负荷等优化措施,消除了塔压差高的影响,降低塔顶乙烷含量及塔釜乙烯损失,让乙烯精馏塔能安全稳定运行,保证乙烯产品质量合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精馏塔 乙烷 乙烯 塔压差
下载PDF
炼化一体全流程生产优化
20
作者 王仁南 贲涛 +3 位作者 赵春晖 王湛 单晟昱 于馥玮 《炼油与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炼化一体化是石化行业发展趋势,可以从分子层面实现“油头化尾”,以原油开始,以化工结束,降低汽柴油收率,提高化工品产出,极大弥补高附加值、紧缺型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在原油资源分配上,向压减成品油效果好的炼化企业倾斜。建立测算模型... 炼化一体化是石化行业发展趋势,可以从分子层面实现“油头化尾”,以原油开始,以化工结束,降低汽柴油收率,提高化工品产出,极大弥补高附加值、紧缺型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在原油资源分配上,向压减成品油效果好的炼化企业倾斜。建立测算模型,按照测算结果,推动企业炼油、化工一体化大负荷生产优化。制定具体策略和措施,提升公司炼油和化工整体负荷和盈利能力。基于上述背景,企业生产优化上确立了积极争取原油加工负荷,推动炼化一体大负荷生产的整体优化思路,达到炼化一体全流程优化,实现整体效益提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化一体 减油增化 全流程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