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改性对宽分子量分布聚丙烯黏弹性能影响
1
作者 徐耀辉 唐伊文 +1 位作者 郭鹏 吕明福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3,共7页
宽分子量分布聚丙烯(BMWDPP)PP1经离子改性剂处理后得到PP4。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与平板旋转流变、拉伸流变和熔体强度测试研究了PP1和PP4的分子结构与流变性能的变化。离子改性过程中的自由基诱发PP降解会降低BMWDPP的分子量大小及... 宽分子量分布聚丙烯(BMWDPP)PP1经离子改性剂处理后得到PP4。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与平板旋转流变、拉伸流变和熔体强度测试研究了PP1和PP4的分子结构与流变性能的变化。离子改性过程中的自由基诱发PP降解会降低BMWDPP的分子量大小及多分散性;虽未形成真正的长支链结构,但由于接枝在PP分子链上的金属盐之间靠离子相互作用造成“类长支链”效果,PP4可产生拉伸应变硬化现象;PP4因大分子量组分的降解削弱缠结及小分子量组分的降解增强塑化,导致黏弹性低于PP1。拉伸应变硬化对熔体强度增高的影响强于分子量降低对熔体强度削弱的影响,故PP4的熔体强度在不同的温度下皆高于PP1;在低温下呈现线形大分子量分子链PP特点,而在高温下呈现长支链PP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分子量分布聚丙烯 离子改性 黏弹性 拉伸应变硬化 熔体强度
下载PDF
熔喷专用茂金属聚丙烯的中试开发
2
作者 张鹏 朱珍珍 +3 位作者 慕雪梅 李广全 王福善 侯昊飞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5,共5页
在75 kg/h Spheripol工艺聚丙烯中试装置上,使用茂金属聚丙烯催化剂开发出熔喷专用茂金属聚丙烯MPH1500Y,并进行了熔喷无纺布的加工应用研究,同时对驻极处理的熔喷无纺布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PH1500Y的熔体流动速率约为1500 g/10 m... 在75 kg/h Spheripol工艺聚丙烯中试装置上,使用茂金属聚丙烯催化剂开发出熔喷专用茂金属聚丙烯MPH1500Y,并进行了熔喷无纺布的加工应用研究,同时对驻极处理的熔喷无纺布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PH1500Y的熔体流动速率约为1500 g/10 min,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2.9;MPH1500Y在加工应用过程中可纺性好,喷出、成网、收卷顺利,熔喷无纺布的纤维结构蓬松、形态均匀且细长,添加驻极母粒并经静电驻极处理后有效提高了熔喷无纺布的过滤效率,改善了熔喷无纺布的加速老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金属聚丙烯 熔喷无纺布 驻极处理
下载PDF
基于 Moldflow 的汽车中控台框架翘曲变形分析及优化
3
作者 刘巨保 黄建军 +3 位作者 杨明 李峰 张亮 查翔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88,共6页
以某汽车中控台框架为研究对象,测量试模样品发现其翘曲变形量超过了装配要求。通过Moldflow软件模拟了该塑件实际的注塑过程,翘曲变形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平均值的最大误差为5.98%,发现该塑件翘曲变形的主要因素为冷却不均和收缩不均。本... 以某汽车中控台框架为研究对象,测量试模样品发现其翘曲变形量超过了装配要求。通过Moldflow软件模拟了该塑件实际的注塑过程,翘曲变形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平均值的最大误差为5.98%,发现该塑件翘曲变形的主要因素为冷却不均和收缩不均。本文在原物料中添加质量分数为25%的玻璃纤维以及优化工艺参数后,翘曲变形量的模拟值与初始方案相比降低了86.22%。试模验证表明,优化后的翘曲变形量模拟值与实测平均值的最大误差为4.35%,证明了Moldflow软件模拟分析的准确性。试模后各检测点的最大翘曲变形量降到了1.6 mm以下,较优化之前降低了80%以上,为类似大型复杂注塑件的翘曲变形分析及优化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塑成型 中控台框架 翘曲变形 模流分析 玻璃纤维
下载PDF
聚丙烯复合开孔泡沫材料的制备与重复吸油性能
4
作者 李占平 王蕾 +2 位作者 王方方 袁洪跃 蒋晶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5,共8页
本文将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和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COOH)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结合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微孔发泡技术制备用于油水分离应用领域的高发泡倍率、高开孔率的PP复合泡沫材料。通过复合材料的相形态、流... 本文将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和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COOH)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结合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微孔发泡技术制备用于油水分离应用领域的高发泡倍率、高开孔率的PP复合泡沫材料。通过复合材料的相形态、流变、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scCO_(2)发泡和重复吸油测试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黏弹性、结晶性、微孔发泡行为和重复吸油性能展开研究。PS和MWCNT-COOH可以协同提高PP基体的熔体强度,MWCNT-COOH对PP结晶的促进作用强于PS。在PS和MWCNT-COOH协同异相成核作用下,含有10%质量分数的PS、1%质量分数的MWCNT-COOH的PP复合泡沫材料的泡孔密度为4.5×10^(8)个/cm^(3),发泡倍率为22.5倍,开孔率为89%,对硅油和环己烷的最大吸油量分别为19、13.4 g/g,10次循环压缩后泡沫永久形变仅为25%,吸油量分别仍能达到13.8、10.1 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发泡 泡孔结构 循环压缩 吸油
下载PDF
抗菌防霉抗病毒聚丙烯的制备及性能
5
作者 龙思宇 曾舒 +4 位作者 黄晓枭 杨康 麻玉龙 王聚恒 张怡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6,共6页
为提高聚丙烯(PP)材料的抗菌防霉抗病毒性能,以PP粉料为原料,选取不同质量分数(0.04%~0.12%)的自制银系抗菌剂(Ag@Ti-SiO2),采用熔融挤出法,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和注塑工艺制备抗菌PP材料,考察了不同抗菌剂添加量对抗菌PP材料光学性能、力... 为提高聚丙烯(PP)材料的抗菌防霉抗病毒性能,以PP粉料为原料,选取不同质量分数(0.04%~0.12%)的自制银系抗菌剂(Ag@Ti-SiO2),采用熔融挤出法,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和注塑工艺制备抗菌PP材料,考察了不同抗菌剂添加量对抗菌PP材料光学性能、力学性能、熔融结晶性能、微观形貌、老化性能及抗菌防霉抗病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制抗菌剂在PP内分散良好,无明显大颗粒团聚现象;与未添加抗菌剂的PP样品相比,抗菌PP的光学性能、熔融结晶性能和韧性均未受到明显影响;当抗菌剂质量分数为0.1%时,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抗菌PP的拉伸强度和抗老化性能,还可使抗菌PP具备较优异的抗菌性能和防霉性能,其对大肠杆菌抗菌率高达99.81%、抗菌性能值达2.73,防霉等级为0级;该材料针对流行性病毒(甲流病毒)方面也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毒性能,抗甲流H1N1病毒率达75.2%,抗病毒活性值为0.4。自制抗菌剂赋予了PP材料抗菌、防霉、抗病毒功能,为后续该抗菌PP材料在医用医疗、农业、食品包装制品的开发及工业化应用奠定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 聚丙烯 抗菌率 防霉 抗病毒率
下载PDF
TEOS改性和长秸秆纤维取向对PP/SF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阮芳涛 吴浩 +4 位作者 朱金伟 苏永生 陈焯琳 王国峰 王洪杰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9,共6页
采用正硅酸乙酯(TEOS)和氨水制备溶液凝胶后对秸秆纤维表面改性,研究了改性前后秸秆纤维(SF)化学成分、表面形貌和疏水性的变化。通过热压法制备了长秸秆纤维增强聚丙烯(PP/SF)复合材料,对比了溶液凝胶改性前后的长秸秆纤维制备的PP/SF... 采用正硅酸乙酯(TEOS)和氨水制备溶液凝胶后对秸秆纤维表面改性,研究了改性前后秸秆纤维(SF)化学成分、表面形貌和疏水性的变化。通过热压法制备了长秸秆纤维增强聚丙烯(PP/SF)复合材料,对比了溶液凝胶改性前后的长秸秆纤维制备的PP/SF复合材料力学强度变化。设计制备了秸秆排列取向分别为0°,15°,30°,45°,90°5种不同的PP/SF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取向角度对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TEOS溶液凝胶法处理后的秸秆的表面沉积的SiO2微粒有助于提高秸秆纤维表面的疏水性和粗糙度,从而提升SF和PP之间的浸润性和相容性。和未处理的PP/SF相比,经过TEOS溶液凝胶法处理的PP/SF拉伸、弯曲和冲击强度分别提升了20.3%,11%和35.7%。纤维的取向角度对PP/SF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有很大的影响,秸秆纤维的取向方向和施加应力方向的角度越小,秸秆纤维更能发挥其增强效果,拉伸、弯曲和冲击强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秆 聚丙烯 溶液凝胶改性 取向角度 力学强度
下载PDF
原位成纤PTFE对PP/CNT微孔注塑发泡材料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杜立强 贺建芸 +3 位作者 代海洋 申增强 曹俊伟 付俊杰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1,共4页
采用聚丙烯(PP)为基体、以多壁碳纳米管(CNT)为碳纳米填料,制备二元复合泡孔材料PP/CNT,并且,当CNT含量为1%时,复合微孔材料泡孔质量及电磁屏蔽性能均较好。以聚四氟乙烯(PTFE)为原位成纤增强相,进行微孔注塑发泡成型,探究PP/CNT/PTFE... 采用聚丙烯(PP)为基体、以多壁碳纳米管(CNT)为碳纳米填料,制备二元复合泡孔材料PP/CNT,并且,当CNT含量为1%时,复合微孔材料泡孔质量及电磁屏蔽性能均较好。以聚四氟乙烯(PTFE)为原位成纤增强相,进行微孔注塑发泡成型,探究PP/CNT/PTFE三元复合微孔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制备了力学性能较好、对电磁辐射吸收率较高的微发泡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研究了PTFE微纤含量对PP/CNT/PTFE三元复合微孔材料注塑发泡泡孔形貌及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了该实验条件下PTFE的最佳添加量。结果表明,当PTFE含量为1%时,原位成纤效果较好,三元复合微孔材料的泡孔直径显著减小,电磁屏蔽性能从未添加PTFE时的12.6 dB提高至24.8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成纤 微孔发泡 电磁屏蔽 聚四氟乙烯 三元复合材料
原文传递
三聚氰胺聚磷酸盐/焦磷酸哌嗪协同阻燃热塑性动态硫化橡胶
8
作者 宫芳芳 陶雪 +2 位作者 王靖宇 刘秀 钱立军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29,137,共7页
研究了三聚氰胺聚磷酸盐/焦磷酸哌嗪(MPP/PAPP)膨胀体系影响热塑性动态硫化橡胶(TPV)阻燃和力学性能的量效关系,揭示了MPP/PAPP的协同阻燃和增强增韧作用。结果表明,总添加质量分数恒定为30%,MPP/PAPP以质量比3∶7共混TPV时,MPP和PAPP... 研究了三聚氰胺聚磷酸盐/焦磷酸哌嗪(MPP/PAPP)膨胀体系影响热塑性动态硫化橡胶(TPV)阻燃和力学性能的量效关系,揭示了MPP/PAPP的协同阻燃和增强增韧作用。结果表明,总添加质量分数恒定为30%,MPP/PAPP以质量比3∶7共混TPV时,MPP和PAPP的协同阻燃作用最佳。相比于单独添加MPP或者PAPP,9MPP/21PAPP/TPV复合材料拥有更高的极限氧指数(25.7%)、垂直燃烧级别(V-0)和最低的热释放速率峰值(149.9 kW/m^(2))。热重分析表明,9MPP/21PAPP/TPV样品中,MPP/PAPP间的协同作用能够大幅降低TPV基体在高温阶段的降解速率,提升残炭率,表现出优异的协同阻燃作用。在拉伸性能测试中,MPP/PAPP复配使用时,9MPP/21PAPP/TPV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高于对照样品30MPP/TPV和30PAPP/TP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动态硫化橡胶 三聚氰胺聚磷酸盐 焦磷酸哌嗪 协同阻燃 拉伸性能
下载PDF
提钛尾渣对聚丙烯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陈炽盛 杨帅 +3 位作者 张建军 郭齐泰 蔡瑗 马素德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30,共5页
以聚丙烯为基体,以提钛尾渣为无机填料,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聚丙烯/提钛尾渣复合材料。利用万能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等测试复合材料的性能并探究其各种影响因素... 以聚丙烯为基体,以提钛尾渣为无机填料,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聚丙烯/提钛尾渣复合材料。利用万能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等测试复合材料的性能并探究其各种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与提钛尾渣添加量成反比;对提钛尾渣的水洗可以有效提高复合材料体系的拉伸强度;改性后尾渣在基体中分散性更好,以其制备的复合材料样品拉伸强度优于未改性样品,亲油性增强,亲水性变差;经筛选分级后提钛尾渣的粒径分布更加均匀,拉伸强度在添加量为10%、30%时性能均大于未筛选复合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钛尾渣 改性 水洗 粒径 力学性能
下载PDF
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10
作者 史为轩 黎剑浩 赵世成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1,共6页
采用等规聚丙烯(iPP)为粉料、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为接枝单体、苯乙烯(St)为共聚单体,使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接枝制备无凝胶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 采用等规聚丙烯(iPP)为粉料、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为接枝单体、苯乙烯(St)为共聚单体,使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接枝制备无凝胶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的结果表明单体已成功接枝在聚丙烯分子链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的分析结果表明HMSPP结晶温度提高了11.8℃。流变测试结果显示,HMSPP可呈现明显的剪切稀化现象,并具有更长的松弛时间和更低的损耗因子,充分证明了长支链结构的存在。与iPP相比,HMSPP的熔体强度从0.03 N提高到0.37 N,同时其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提高了89.1%、17.5%、4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反应挤出 流变 长支链 熔体强度
下载PDF
回收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11
作者 游一兰 贺国文 +3 位作者 孟洪量 马德崇 肖春光 张园园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8-143,共6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和硬脂酸对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进行了复合改性,再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制备了回收聚丙烯(RPP)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表明,改性nano-SiO2有良好的疏水亲油性能和良好的分散效果。随着改性nano-SiO2质量分数的增加,RP... 采用硅烷偶联剂和硬脂酸对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进行了复合改性,再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制备了回收聚丙烯(RPP)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表明,改性nano-SiO2有良好的疏水亲油性能和良好的分散效果。随着改性nano-SiO2质量分数的增加,RPP纳米复合材料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当改性nano-SiO2的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材料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达到最大值。当改性nano-SiO2的质量分数仅为0.5%时,RPP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22.23 kJ/m^(2),比0.5%未改性nano-SiO2/RPP的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134.99%。随着改性nano-SiO2质量分数的不断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呈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3%改性nano-SiO2/RPP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20.6 MPa。当红磷(RP)的质量分数为20%,改性nanoSiO2的质量分数为2%和3%时,RPP复合材料的阻燃级别达到UL94 V-0级。通过研究改性nano-SiO2对RPP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为回收聚烯烃材料的高质化再生利用提供了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聚丙烯 纳米二氧化硅 红磷 力学性能 阻燃性能 复合材料
下载PDF
新型内给电子体催化剂在小本体聚丙烯装置上的应用
12
作者 郭焕祖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45,共4页
在小本体聚丙烯装置上使用醇酯类内给电子体催化剂,对催化剂活性、外给电子体的用量、催化剂氢调敏感性、产品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采用邻苯二甲酸酯为内给电子体的第四代Ziegler-Natta催化剂A相比,醇酯类内给电子体催化剂具有更... 在小本体聚丙烯装置上使用醇酯类内给电子体催化剂,对催化剂活性、外给电子体的用量、催化剂氢调敏感性、产品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采用邻苯二甲酸酯为内给电子体的第四代Ziegler-Natta催化剂A相比,醇酯类内给电子体催化剂具有更高的活性、立构定向性、氢调敏感性,在小本体装置上能够减少氢气用量,降低丙烯单耗,减少外给电子体用量,有助于减小产品气味。采用此催化剂生产的粉料表观密度稍小,单釜产量降低1.6%,适用于生产熔体流动速率20.0 g/10 min以上的聚丙烯粉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催化剂 给电子体 活性 氢调敏感性 立构定向性
下载PDF
汽车吹塑发泡风管用聚丙烯材料性能
13
作者 陈燕飞 王伟健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2,共5页
采用高熔体强度聚丙烯及高冲击强度聚丙烯进行共混改性制备出混合聚丙烯材料,对其熔体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将不同混合比例的聚丙烯材料采用吹塑工艺成型同时发泡制成汽车风管,对材料的发泡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熔体强度和高... 采用高熔体强度聚丙烯及高冲击强度聚丙烯进行共混改性制备出混合聚丙烯材料,对其熔体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将不同混合比例的聚丙烯材料采用吹塑工艺成型同时发泡制成汽车风管,对材料的发泡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熔体强度和高冲击强度的聚丙烯材料均具有较低的熔体流动速率,混合材料的物性随着混合比例变化趋势而变化,总体呈现刚韧平衡。高熔体强度材料及配比为70∶30和50∶50的混合材料能够实现吹塑发泡成型,材料的吹塑发泡性能随着高冲击性能聚丙烯添加比例的增大呈先提升后下降的趋势,当高熔体强度和高冲击强度聚丙烯混合比例为70∶30时,材料的发泡性能最佳,与其他材料相比,其泡孔尺寸、泡孔体积均较高,实现了零件的轻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体强度 冲击强度 聚丙烯 吹塑 发泡
原文传递
聚丙烯/氧化锆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
14
作者 国江 许梦伊 +5 位作者 李辉 黄想 林浩 姜胜宝 陈尚 陈程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48,共5页
通过乳液包覆法对氧化锆(ZrO_(2))粉末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其在聚丙烯(PP)基体中的分散性,继而探究改性聚丙烯/氧化锆复合材料(PP/g-ZrO_(2))的介电性能、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1 kHz测试频率下时,当g-ZrO_(2)添加含量为50%时,P... 通过乳液包覆法对氧化锆(ZrO_(2))粉末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其在聚丙烯(PP)基体中的分散性,继而探究改性聚丙烯/氧化锆复合材料(PP/g-ZrO_(2))的介电性能、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1 kHz测试频率下时,当g-ZrO_(2)添加含量为50%时,PP/g-ZrO_(2)的介电常数提高至4.28,介电损耗缓慢提升;此外,改性后复合材料在400℃时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当g-ZrO_(2)添加量为20%时,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可达38.33 MPa,结合改性前后ZrO_(2)在PP基体中的团聚状态分析,当ZrO_(2)填料添加量为30%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聚丙烯 介电性能 热稳定性 复合材料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对低含量碱式硫酸镁晶须/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明星星 秦舒浩 +4 位作者 龙雪彬 武晓 熊一鸣 邓庆鑫 刘世新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0-167,共8页
选用十六烷基、氨基、环氧基3种不同硅烷偶联剂,先对碱式硫酸镁晶须(MOSw)进行表面处理,再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改性,结合偶联剂的处理、加工工艺、树脂协同复配等技术,制备了低MOSw含量(质量分数仅为3%)的MOSw/PP复合材料,利用场发射... 选用十六烷基、氨基、环氧基3种不同硅烷偶联剂,先对碱式硫酸镁晶须(MOSw)进行表面处理,再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改性,结合偶联剂的处理、加工工艺、树脂协同复配等技术,制备了低MOSw含量(质量分数仅为3%)的MOSw/PP复合材料,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分析测试手段,探讨了3种硅烷偶联剂对MOSw红外光谱和微观形貌的影响以及对MOSw/PP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变化规律及机理。结果表明,3种硅烷偶联剂中,十六烷基硅烷由于—C16H33基团的碳链最长、极性小,对MOSw的分散效果最好,环氧基硅烷次之,氨基硅烷最差;MOSw的加入对PP的结晶起到了阻碍的作用,硅烷偶联剂改性后提高了MOSw的分散性,进一步阻碍了PP的结晶,添加十六烷基硅烷改性晶须的复合材料的结晶度最低,仅为39.3%,与纯PP的结晶度相比下降了14.4%,并且添加十六烷基硅烷、环氧基硅烷改性的MOSw,加快了复合材料结晶速度;经十六烷基硅烷改性的MOSw与PP的结合力最好,基于3%质量分数的MOSw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密度仅0.963 g/cm^(3),与纯PP的力学性能相比,弯曲模量提高了116%,达到了2323 MPa,拉伸强度提高了7.8%,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2.5%,性能好、密度低,可用于制备轻量化的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量化 晶须复合材料 硅烷偶联剂 结晶行为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利用OVMT和CMS提高IFR/H-PP复合材料的阻燃和力学性能
16
作者 李湘 刘海路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4,40,共6页
以打包盒PP废塑料(H-PP)为原料、膨胀型阻燃剂(IFR)为阻燃剂、有机蛭石(OVMT)和碳微球(CMS)为阻燃协效剂,制备阻燃H-PP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UL 94阻燃等级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并且,采用TG、锥形量热仪和SEM进行分析... 以打包盒PP废塑料(H-PP)为原料、膨胀型阻燃剂(IFR)为阻燃剂、有机蛭石(OVMT)和碳微球(CMS)为阻燃协效剂,制备阻燃H-PP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UL 94阻燃等级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并且,采用TG、锥形量热仪和SEM进行分析。结果表明,OVMT和IFR在H-PP中具有协同阻燃效果,当H-PP中OVMT含量为4%、IFR含量为24%时,复合材料的LOI值为29.8%,阻燃级别达到UL 94 V-0级,OVMT提高了IFR/H-PP的力学性能;CMS和IFR在H-PP中具有协同阻燃效果,CMS能提高IFR/H-PP的力学性能;在IFR/H-PP中同时加入OVMT和CMS,复合材料的阻燃和力学性能均得到提高,2-OVMT/2-CMS/24-IFR/H-PP的LOI为32.4%,阻燃级别达到UL 942.0 mm V-0级,其拉伸强度、弯曲模量、弯曲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22.5、1132.1、26.2 MPa和3.8 kJ/m^(2),与28-IFR/H-PP相比,分别提高了11.9%、0.3%、8.3%和3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包盒PP废塑料 膨胀型阻燃剂 有机蛭石 碳微球 协同阻燃
原文传递
高岭土对APP/PER/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李湘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1,64,共5页
以PP废玩具料(W-PP)为主材,高岭土(Kaol)、聚磷酸铵(APP)和季戊四醇(PER)为阻燃剂,通过熔融挤出制备一系列Kaol/APP/PER/W-PP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UL 94阻燃等级、力学性能和热变形温度(HDT)进行测试,并用锥形量热仪... 以PP废玩具料(W-PP)为主材,高岭土(Kaol)、聚磷酸铵(APP)和季戊四醇(PER)为阻燃剂,通过熔融挤出制备一系列Kaol/APP/PER/W-PP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UL 94阻燃等级、力学性能和热变形温度(HDT)进行测试,并用锥形量热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PP/PER添加后,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HDT明显提高,力学强度逐渐降低;适量的Kaol和APP/PER具有较好的协同阻燃效果,而且,添加Kaol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HDT明显提升,当在W-PP中同时加入3%的Kaol和25%的APP/PER时,复合材料的LOI为32.1%,阻燃达到UL 94(1.6 mm)V-0级,与单独添加相比,拉伸强度、弯曲模量、弯曲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均提高了28%APP/PER的性能分别提高了16.9%、15.0%、27.4%和3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废玩具料 高岭土 聚磷酸铵 季戊四醇 阻燃性能
原文传递
模压工艺对亚麻/丙纶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
18
作者 麦成猛 蒋政 +5 位作者 余斌斌 黄湘琦 文哲 龙雪彬 熊一鸣 武晓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59,共8页
亚麻纤维和丙纶纤维经过混纺、梳理、铺网、针刺、模压工艺制得亚麻/丙纶复合材料。本文研究了不同前处理温度和模压压力的亚麻/丙纶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拉伸性能、弯曲性能以及动态热机械性能变化,并以此数据为基础,分别以亚麻纤维/... 亚麻纤维和丙纶纤维经过混纺、梳理、铺网、针刺、模压工艺制得亚麻/丙纶复合材料。本文研究了不同前处理温度和模压压力的亚麻/丙纶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拉伸性能、弯曲性能以及动态热机械性能变化,并以此数据为基础,分别以亚麻纤维/丙纶纤维复合材料、20%质量分数的矿物填充聚丙烯材料制备某车型的汽车门板零件,对比分析了两种不同工艺,制备同一零件的质量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结果表明,提高前处理温度和模压压力,可以提高树脂对纤维的浸润和包裹力,减少孔隙,但温度过高或压力过大,会出现滑动释压、结构坍塌现象,破坏纤维网络结构;随着前处理温度的增加,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210℃时达到最大值29.7 MPa,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均呈上升的趋势;随模压压力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增加后降低,断裂伸长率逐渐下降,弯曲强度呈下降的趋势,弯曲模量先升高后降低,在22 MPa时弯曲模量达到最大值2839 MPa;与传统的20%质量分数滑石粉增强的聚丙烯材料(PP-TD20)注塑成型工艺比较,亚麻/丙纶纤维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制备的零件刚性更好,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3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丙纶复合材料 模压成型工艺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二氧化碳排放量
下载PDF
填料对食品接触类聚丙烯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王平 陆海冰 +3 位作者 刘文秀 王毅 吴良伟 姚益权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361,共8页
通过熔融共混法将硅灰石、晶须、滑石粉等填料引入聚丙烯(PP)/乙烯-辛烯共聚物/线型低密度聚乙烯中,制备了PP复合材料,并采用DSC,SEM,DMA等方法研究了填料对PP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机填料的引入改善了PP复合材料... 通过熔融共混法将硅灰石、晶须、滑石粉等填料引入聚丙烯(PP)/乙烯-辛烯共聚物/线型低密度聚乙烯中,制备了PP复合材料,并采用DSC,SEM,DMA等方法研究了填料对PP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机填料的引入改善了PP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与硅灰石和晶须相比,滑石粉可有效促进层间分子链段的规整排列,在基体中形成相对完善的填料网络,提高PP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使其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较未改性PP分别提高了55.6%和86.9%,且高添加量下冲击强度未发生明显降低,小分子析出物降至1.49%(w),满足食品接触材料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复合材料 填料 机械性能 食品接触材料
下载PDF
乙烯-丙烯-丁烯三元共聚聚丙烯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志箭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8-434,共7页
乙烯-丙烯-丁烯三元共聚聚丙烯(简称三元共聚聚丙烯)具有较低的起始热封温度和良好的透明性,通常被用作包装薄膜材料,产品附加值高,但它的生产难度大,技术壁垒高。综述了三元共聚聚丙烯的合成、结构与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三元共... 乙烯-丙烯-丁烯三元共聚聚丙烯(简称三元共聚聚丙烯)具有较低的起始热封温度和良好的透明性,通常被用作包装薄膜材料,产品附加值高,但它的生产难度大,技术壁垒高。综述了三元共聚聚丙烯的合成、结构与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三元共聚的催化剂和聚合工艺,讨论三元共聚聚丙烯的组成和链结构对最终产品性能以及它的起始热封温度和可溶物含量这些关键性能参数的影响,并对三元共聚聚丙烯的研究和开发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共聚聚丙烯 链结构 热封温度 可溶物含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