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1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晶纤维素口服安全性及肠道菌群调节作用
1
作者 明良山 肖楠 +3 位作者 刘澳 萧子健 刘红宁 李哲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155,共14页
目的:探究不同工艺制备的纳晶纤维素(cellulose nanocrystals,CNC)口服安全性及肠道菌群调节作用。方法:将小鼠按雌、雄分6组,每组12只,即空白雌(Control_F)、雄(Control_M)小鼠组,硫酸水解CNC雌(S-CNC_F)、雄(S-CNC_M)小鼠组和磷酸水解... 目的:探究不同工艺制备的纳晶纤维素(cellulose nanocrystals,CNC)口服安全性及肠道菌群调节作用。方法:将小鼠按雌、雄分6组,每组12只,即空白雌(Control_F)、雄(Control_M)小鼠组,硫酸水解CNC雌(S-CNC_F)、雄(S-CNC_M)小鼠组和磷酸水解CNC雌(P-CNC_F)、雄(P-CNC_M)小鼠组。考察灌胃后小鼠的活动行为、体质量、体成分、脏器系数、血清生物学指标及脏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病理情况。采集粪便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S-CNC和P-CNC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小鼠相比,S-CNC和P-CNC组小鼠在灌胃后活动行为、体质量、脂肪、液体、瘦肉成分及脏器系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灌胃S-CNC及P-CNC对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酸和血尿素氮含量无影响。HE染色病理结果表明,S-CNC组和P-CNC组小鼠主要脏器组织形态结构均未见异常。灌胃S-CNC和P-CNC改变了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并且对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在门、科及属水平上有一定的改变。在门水平上,S-CNC增加了雌性小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同时也降低了雄性小鼠厚壁菌门和雌、雄小鼠拟杆菌门相对丰度。P-CNC增加了雌性小鼠厚壁菌门和雄性小鼠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而降低了雄性小鼠厚壁菌门和雌性小鼠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在科水平上,灌胃S-CNC和P-CNC后,雌、雄性小鼠肠道中阿克曼氏菌科和动球菌科相对丰度增加。属水平分析显示,灌胃S-CNC后,雄性小鼠肠道中阿克曼菌属和梭菌属相对丰度增加;雌性小鼠肠道中不动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加。灌胃P-CNC后,雌性小鼠肠道中库特菌属和阿克曼菌属相对丰度增加,而雄性小鼠假丝酵母菌属相对丰度降低。结论:不同工艺提取的CNC在小鼠体内有良好安全性,并且S-CNC和P-CNC对小鼠肠道菌群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晶纤维素 安全性 肠道菌群 硫酸水解 磷酸水解
下载PDF
天麻中镉残留量分析及膳食风险评估
2
作者 林昕 丁燕 +5 位作者 刘宏程 刘振环 邵金良 刘祥义 冯光恒 兰珊珊 《现代食品》 2025年第5期195-199,共5页
对天麻中重金属镉的残留量进行测定并进行膳食摄入风险评估。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129批次天麻中镉的残留量,检测结果采用食品安全指数法(Index of Food Safety,IFS)和靶危害系数法(Target Hazard Quotient,THQ)进行膳食风险评... 对天麻中重金属镉的残留量进行测定并进行膳食摄入风险评估。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129批次天麻中镉的残留量,检测结果采用食品安全指数法(Index of Food Safety,IFS)和靶危害系数法(Target Hazard Quotient,THQ)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天麻中镉残留量在0.002933~0.137280 mg·kg^(-1),均值为0.054403 mg·kg^(-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镉残留限量值0.3 mg·kg^(-1)判定,合格率为100%;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22)中镉的限量标准0.1 mg·kg^(-1)判定,有3个样品超标,超标率为2.32%;对其进行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分析,IFS和THQ值均远小于1,致癌风险值(Carcinogenic Risk,CR)远小于1×10^(-6),说明天麻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和保健食材,其重金属镉残留的膳食风险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无致癌风险,具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膳食风险评估
下载PDF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的食品营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3
作者 李丽 辛广 +4 位作者 李斌 谭慧 矫馨瑶 李美琳 边媛媛 《食品工程》 2025年第1期102-104,共3页
“健康中国2030”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全面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食品营养学教学在“健康中国2030”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健康中国”背景旨在探索食品营养课程教学模式,提出双元模式、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red learning,PBL)... “健康中国2030”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全面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食品营养学教学在“健康中国2030”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健康中国”背景旨在探索食品营养课程教学模式,提出双元模式、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red learning,PBL)和实践导向学习3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提出有利于满足“健康中国2030”的需求,培养具备食品营养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该研究还指出新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大量资源和支持,这些新教学模式的成效需要开展长期的评估和改进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中国2030 食品营养 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
下载PDF
2023年广州市售食品中铅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估
4
作者 宋韶芳 李燕 +2 位作者 张维蔚 曾锦衡 李陈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6期76-82,共7页
目的了解2023年广州市售食品中铅的污染程度,并评估当地居民膳食铅摄入的健康风险。方法2023年在广州市11个区采集了3类重点食品的310份样本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铅检测。结合2011年广州市居民食物消费量数据,计算膳食中铅... 目的了解2023年广州市售食品中铅的污染程度,并评估当地居民膳食铅摄入的健康风险。方法2023年在广州市11个区采集了3类重点食品的310份样本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铅检测。结合2011年广州市居民食物消费量数据,计算膳食中铅的暴露量,并采用暴露边际比(margin of exposure,MOE)对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铅的总体检出率为83.23%,超标率为0%,铅含量平均值为0.040 mg/kg。其中双壳类食品的铅检测均值最高,为0.205 mg/kg。广州市全人群及各年龄段(3~6岁、7~17岁、18~59岁和60岁及以上)每日膳食铅暴露量的平均值和各年龄段膳食高暴露消费者(第95百分位数P_(95))分别为:0.082、0.120、0.097、0.078、0.081μg/(kg·d)和0.225、0.330、0.268、0.206、0.226μg/(kg·d)。米及米制品、芸薹类和叶菜类蔬菜对膳食铅暴露贡献比较大。各年龄段居民铅MOE值均大于1,未成年人尤其膳食高暴露人群铅的MOE值小于成年人,。结论2023年广州市市售重点关注食品存在一定的铅污染。各年龄段居民平均膳食铅暴露量在可接受范围内。但仍需要关注重点食品并采取措施减少广州市居民铅膳食暴露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暴露 暴露边际比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开发研究
5
作者 战旭梅 王正云 刘萍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35-37,共3页
教材建设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具有新方法、新技术更新迭代快,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工作手册式教材以真实检测项目为载体、岗位典型工作流程为依据,有利于学生... 教材建设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具有新方法、新技术更新迭代快,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工作手册式教材以真实检测项目为载体、岗位典型工作流程为依据,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工作手册式教材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建校企“双元”编写团队,根据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岗位工作流程编排学习任务,真正落实岗课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 工作手册式教材 “三教”改革
下载PDF
食品接触材料中荧光增白剂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章宦胜 魏小春 唐玉红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7期178-180,共3页
本文详细阐述了食品接触材料中荧光增白剂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种类、性质、迁移规律、检测方法以及安全性评估等方面。分析了荧光增白剂在不同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应用现状和潜在风险,概述了目前常用的检测技术,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 本文详细阐述了食品接触材料中荧光增白剂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种类、性质、迁移规律、检测方法以及安全性评估等方面。分析了荧光增白剂在不同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应用现状和潜在风险,概述了目前常用的检测技术,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保障食品安全和规范食品接触材料的使用提供全面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接触材料 荧光增白剂 迁移规律 检测方法 安全性
下载PDF
网络餐饮阳光厨房的实践困境及发展路径探析
7
作者 刘惠明 王天祥云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25年第1期119-124,共6页
随着网络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网络餐饮阳光厨房应运而生,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新模式。网络餐饮阳光厨房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实时监控将餐厅后厨操作过程展示在网络平台上,旨在提高食品制作的透明度,保... 随着网络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网络餐饮阳光厨房应运而生,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新模式。网络餐饮阳光厨房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实时监控将餐厅后厨操作过程展示在网络平台上,旨在提高食品制作的透明度,保障食品安全。然而,实践中阳光厨房模式的运行却面临着隐私权保护、商业秘密泄露、外卖平台责任风险以及阳光厨房实际覆盖率较低等诸多困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阳光厨房效用的发挥。为应对以上挑战,该文通过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强化外卖平台自律机制,发挥政府在引导中的保障引导作用等一系列方案,为优化网络餐饮阳光厨房的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建议,提高网络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餐饮 阳光厨房 食品安全 路径探析
下载PDF
江苏省水稻中镍含量调查与膳食风险评估
8
作者 徐炜枫 吴灵敏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2期79-81,94,共4页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江苏省水稻中重金属镍的含量水平及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本文采集覆盖全省13个地级市的1000份水稻样品进行重金属镍含量检测,并采用食品安全指数法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江苏省水稻的镍含量风险总体在可接受范围...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江苏省水稻中重金属镍的含量水平及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本文采集覆盖全省13个地级市的1000份水稻样品进行重金属镍含量检测,并采用食品安全指数法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江苏省水稻的镍含量风险总体在可接受范围内,膳食评估风险点在于镍含量的最大值,建议持续关注水稻样品镍含量较高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镍含量 膳食风险评估 江苏省
下载PDF
花生过敏原致敏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及其致敏性评价模型初探
9
作者 李倬林 岳玉兰 +4 位作者 孙畅 吕呈蔚 王政 李铁柱 黄威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花生营养丰富,口感香溢,但花生过敏发病率极高,是一种诱发致命过敏症状的过敏性食物。花生过敏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和生活,现已成为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重大公共食品安全问题。目前,花生过敏原的筛查、检测和致敏性的评估在花生行业及食品领... 花生营养丰富,口感香溢,但花生过敏发病率极高,是一种诱发致命过敏症状的过敏性食物。花生过敏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和生活,现已成为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重大公共食品安全问题。目前,花生过敏原的筛查、检测和致敏性的评估在花生行业及食品领域已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结合食品、化学、生物等多种学科研究方法及新兴技术综述了花生过敏原致敏性评价方法,如生物信息学测序、血清学检测、皮肤点刺筛查、消化稳定性分析、动物模型建立、细胞模型构造等。由于在实际应用中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优点和局限,因此采用单一方法对花生过敏原进行致敏性评价所得结论相对片面,故而提出参照过敏原判定树以及证据权重策略,采用多种方法结合,互补互验互证,旨在初步建立一种完善的致敏性评价模型,为今后花生致敏性综合评价体系的全面深化提供初步探索,也为其他交叉过敏原的综合评价提供参考,更为花生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过敏 筛查 致敏性评价 过敏原判定树 证据权重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生物降解及其脱毒机制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凯龙 刘昆仑 +2 位作者 辛颖 杨趁仙 王子坤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6-254,共9页
真菌毒素是一类严重危害谷物、食品、饲料安全的污染物,可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严重经济损失。在霉变玉米、小麦等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具有高检出率,其污染暴露可造成生殖毒性、肝毒性、肾毒性等危害。因其污染范围广泛... 真菌毒素是一类严重危害谷物、食品、饲料安全的污染物,可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严重经济损失。在霉变玉米、小麦等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具有高检出率,其污染暴露可造成生殖毒性、肝毒性、肾毒性等危害。因其污染范围广泛、危害严重,成为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在降解ZEN的同时也存在二次污染风险,因此,食品相关产业一直在寻求具有更高专一性、靶向性、安全性和适应性的生物降解技术。本文综述ZEN毒性及其危害、ZEN降解菌株与降解酶及现代生物技术在ZEN脱除中的应用,重点分析ZEN生物降解产物类型及其脱毒机制,并展望ZEN生物脱毒的潜在应用方向,为ZEN生物脱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生物降解 脱毒机制
下载PDF
基于全程风险防治的食品安全研究与监管协同提质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可先 董旭珍 +1 位作者 哈玥 曾琳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2期271-278,共8页
食品安全是关系民生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内容,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与监管实践,已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食品安全理论体系、方法标准和监管策略。传统的食品安全工作主要以方法学研究、安全检测与风险... 食品安全是关系民生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内容,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与监管实践,已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食品安全理论体系、方法标准和监管策略。传统的食品安全工作主要以方法学研究、安全检测与风险监测为主,以法律、法规与标准等为监管依据,以宣传、教育、服务与科普为辅助手段,整治与提升并举。由于食品安全涉及人与食品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存在着不确定性、相对性和区域性等诸多特点,且食品安全研究与监管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食品安全工作仍需大量创新探索、实践与新质生产力赋能。本文基于前期的食品安全研究、教学、调研与监管实践,立足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从全程风险防治的角度总结与思考当前的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未来食品安全研究、教学与监管可以重点关注的方向,助力全域精准防控食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科学研究 市场监管 挑战与策略
原文传递
咖啡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健康功效研究进展
12
作者 段仪 刘秦明 +5 位作者 卢开华 刘丽静 杨芳 代佳和 李宏 胡永金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1,共11页
咖啡富含咖啡因、葫芦巴碱、绿原酸、多糖、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与潜在的应用价值。广泛研究表明,咖啡对人类健康有益。经常喝咖啡可以预防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其次,喝咖啡也与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 咖啡富含咖啡因、葫芦巴碱、绿原酸、多糖、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与潜在的应用价值。广泛研究表明,咖啡对人类健康有益。经常喝咖啡可以预防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其次,喝咖啡也与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痴呆)的发病风险降低相关。然而,对这些效应的潜在机制仍知之甚少。本文从生物碱、酚酸化合物、萜类化合物三类着手,从免疫调节,菌群调节、抑制炎症等多方面着手阐述咖啡中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健康效应,为咖啡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助力咖啡的高值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生物活性 健康功效 咖啡因 绿原酸 本文网刊:
下载PDF
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霜霉威在3种绿叶蔬菜上的残留行为及膳食风险评估
13
作者 李新新 黄兰淇 +3 位作者 陈秀 温广月 张颂函 赵莉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9-317,共9页
目的:为明确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和霜霉威在3种绿叶蔬菜上的安全性,在山东、上海等10地开展了田间试验,得到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霜霉威在3种绿叶蔬菜中的残留动态,并评估膳食风险。方法:油麦菜、小白菜和茼蒿样品采用乙腈提取,固相萃取... 目的:为明确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和霜霉威在3种绿叶蔬菜上的安全性,在山东、上海等10地开展了田间试验,得到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霜霉威在3种绿叶蔬菜中的残留动态,并评估膳食风险。方法:油麦菜、小白菜和茼蒿样品采用乙腈提取,固相萃取法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结果:在0.01、0.5、30、70 mg/kg添加水平时,3种绿叶蔬菜中氟吡菌胺、2,6-二氯苯甲酰胺和霜霉威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2%~109%、74%~103%和76%~11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3%、1%~13%和2%~8%,3种化合物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氟吡菌胺和霜霉威在油麦菜、小白菜和茼蒿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氟吡菌胺在3种绿叶蔬菜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0~3.4、2.2~5.4、6.3~6.5 d,霜霉威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3~5.5、1.8~5.1、7.1 d。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在油麦菜、小白菜和茼蒿上施药剂量为1 125 mL/hm2,施药3次,施药间隔7 d,安全间隔期5 d时,油麦菜中氟吡菌胺的最终残留量为1.03~4.21 mg/kg,2,6-二氯苯甲酰胺为0.01~0.03 mg/kg,霜霉威为6.71~15.10 mg/kg;小白菜中氟吡菌胺的最终残留量为0.66~2.90 mg/kg,2,6-二氯苯甲酰胺为0.01~0.02 mg/kg,霜霉威为3.49~13.80 mg/kg;茼蒿中氟吡菌胺的最终残留量为1.30~8.93 mg/kg,2,6-二氯苯甲酰胺为0.01~0.04 mg/kg,霜霉威为5.18~29.80 mg/kg,残留量均低于规定的安全限量标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和霜霉威对不同年龄段、性别人群的急慢性膳食风险均低于100%,处于可接受水平。结论:本研究可为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和霜霉威在油麦菜、小白菜和茼蒿3种绿叶蔬菜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及膳食风险评估提供技术依据,并为其在生产中安全使用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吡菌胺及代谢物 霜霉威 绿叶蔬菜 残留 膳食风险评估
下载PDF
AcCdr4对炭黑曲霉生长和赭曲霉毒素A合成的调控功能
14
作者 姜楠 王刘庆 +2 位作者 姜冬梅 姚卫蓉 王蒙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7-448,共12页
AcCdr4是一种氨基酸序列具有多处跨膜域的ABC转运蛋白,该蛋白可能影响炭黑曲霉(Aspergillus carbonarius)的生长及赭曲霉毒素A(OTA)的产生。为了明确ABC转运蛋白AcCdr4的调控功能,本研究构建了炭黑曲霉AcCdr4基因敲除突变株,对该基因参... AcCdr4是一种氨基酸序列具有多处跨膜域的ABC转运蛋白,该蛋白可能影响炭黑曲霉(Aspergillus carbonarius)的生长及赭曲霉毒素A(OTA)的产生。为了明确ABC转运蛋白AcCdr4的调控功能,本研究构建了炭黑曲霉AcCdr4基因敲除突变株,对该基因参与调控炭黑曲霉生长和OTA合成的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AcCdr4基因敲除后,炭黑曲霉在体外培养基和葡萄果实上生长发育缓慢,OTA产量显著下降。进一步对ΔAcCdr4突变株中OTA合成基因簇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Acpks、Acnrps、AcbZIP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菌体对OTA的分泌能力下降,说明该基因参与调控炭黑曲霉中OTA毒素的合成。此外,以丁香酚作为抗真菌剂处理AcCdr4敲除突变株,发现AcCdr4基因敲除后菌体对丁香酚的敏感性增强,说明该基因有助于菌体抵抗外源活性物质的刺激。本研究为探明炭黑曲霉生长发育及产毒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数据,为研制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了潜在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黑曲霉 OTA ABC转运蛋白 AcCdr4 调控功能
下载PDF
基于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法检测水中的氨氮含量
15
作者 张佳然 于杰 +2 位作者 赵天驰 岳云涛 王聪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50,共9页
氨氮含量是影响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为解决目前氨氮检测操作复杂、成本较高以及耗时等缺点,该研究构建了一种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荧光探针,用于水体中氨氮含量的检测,并对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微观结构、光学特性等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 氨氮含量是影响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为解决目前氨氮检测操作复杂、成本较高以及耗时等缺点,该研究构建了一种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荧光探针,用于水体中氨氮含量的检测,并对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微观结构、光学特性等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氮元素以吡咯氮的形式掺杂到石墨烯量子点中。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在光激发下与氨之间发生光致电子转移,从而引起荧光动态淬灭。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荧光探针在最佳试验条件下(pH值为7,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浓度为0.8 mg/mL)与氨氮(0~9.0 mmol/L)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响应(R^(2)=0.99),检测限为43.8μmol/L,响应时间为2 min。最后,将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荧光探针应用于饮用水、自来水和水产养殖水中氨氮的测定,加标检测的回收率区间为75.03%~128.16%,相对标准偏差(样本数为3)低于13.53%。由此可知,该研究所构建的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荧光探针在水中氨氮检测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荧光法 氨氮 水环境
下载PDF
黄岑苷抗黄曲霉菌作用效果和机理研究
16
作者 兰海儿 王晓燕 +3 位作者 魏闪 雷阳 胡元森 吕扬勇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0-468,共9页
为探究黄岑苷抗黄曲霉的作用效果和潜在机理,本研究通过体视显微镜和切片观察等方法研究黄岑苷对黄曲霉生长发育和孢子产生的影响,采用薄层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对黄曲霉毒素B1生物合成的影响,以花生、玉米种子为培养基质研究... 为探究黄岑苷抗黄曲霉的作用效果和潜在机理,本研究通过体视显微镜和切片观察等方法研究黄岑苷对黄曲霉生长发育和孢子产生的影响,采用薄层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对黄曲霉毒素B1生物合成的影响,以花生、玉米种子为培养基质研究其对黄曲霉的侵染能力,通过卡尔科弗卢尔荧光增白剂(CFW)、碘化丙啶(PI)染色等研究其对黄曲霉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破坏作用,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研究黄岑苷对黄曲霉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30μmol·L-1黄岑苷能够显著抑制黄曲霉生长,减少分生孢子生成;黄岑苷处理后黄曲霉细胞对荧光增白剂(CFW)、刚果红(CR)、H2O2的敏感性均提高;CFW、PI染色结果表明,黄岑苷处理后黄曲霉菌丝体的细胞壁完整性遭到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转录组数据显示,黄岑苷处理后与生长发育、孢子合成相关基因WetA、BrlA、Arb2等表达水平下调,黄曲霉细胞的膜系统、氧化还原系统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等过程受到影响。综上,黄岑苷能通过调控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壁合成与组装、破坏细胞膜完整性和通透性等降低黄曲霉的致病性。本研究可为防控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开发新型绿色防霉抑制剂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岑苷 抑菌 黄曲霉 细胞膜
下载PDF
纳米材料在真菌毒素脱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李嘉豪 王田林 +5 位作者 蔡宇铮 刘思含 李天歌 万丽斌 黄现青 宋莲军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4-353,共10页
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农产品及其制品中,严重威胁着人和动物的健康,引起人们对真菌毒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脱除食品中的真菌毒素十分必要。传统的脱毒方法操作难度低、应用范围广,但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更为高效、稳定的方法脱除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农产品及其制品中,严重威胁着人和动物的健康,引起人们对真菌毒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脱除食品中的真菌毒素十分必要。传统的脱毒方法操作难度低、应用范围广,但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更为高效、稳定的方法脱除真菌毒素。纳米材料由于比表面积大、活性位点多、稳定性高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纳米材料在脱除食品中真菌毒素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总结目前真菌毒素的污染现状和限量标准,重点介绍纳米材料在真菌毒素脱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阐述不同应用中纳米材料的性能和脱毒机理,提出目前纳米材料在脱毒中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新型纳米材料的开发及真菌毒素脱除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真菌毒素 脱除 吸附 降解 食品
下载PDF
食源和人源鼠伤寒沙门氏菌单相变种的基因组特征和毒力因子对比分析
18
作者 干鸿翔 许安宁 +7 位作者 周璐 罗芳芳 冯仲阳 高彬茹 李卓思 王翔 董庆利 秦晓杰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123,共8页
基于前期获得的32株食源和人源鼠伤寒沙门氏菌单相变种,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比较分析菌株的毒力因子和可移动遗传元件,并构建系统进化树,进一步分析菌株的酸抗性、生物被膜及细胞黏附与侵袭能力,明确不同来源鼠伤寒沙门氏菌单相变种的毒力... 基于前期获得的32株食源和人源鼠伤寒沙门氏菌单相变种,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比较分析菌株的毒力因子和可移动遗传元件,并构建系统进化树,进一步分析菌株的酸抗性、生物被膜及细胞黏附与侵袭能力,明确不同来源鼠伤寒沙门氏菌单相变种的毒力特征。结果显示,食源和人源鼠伤寒沙门氏菌单相变种均携带大量毒力因子和基因组岛、转座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进化关系分析显示,32株菌与数据库中参考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单相变种处于同一分支,表明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另外,所有菌株在pH 3处理1 h后均能存活,25%的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但人源和食源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和细胞黏附与侵袭能力无显著差异。总之,不同来源鼠伤寒沙门氏菌单相变种均携带大量毒力因子和可移动遗传元件,且菌株的毒力相关表型具有异质性,结果可为该菌的风险评估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氏菌单相变种 毒力因子 酸抗性 生物被膜 细胞黏附与侵袭
下载PDF
HPLC-MS/MS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荧光增白剂162
19
作者 章宦胜 王宁 +1 位作者 胡秀红 魏小春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4期90-92,共3页
建立食品接触材料中荧光增白剂162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提取溶剂进行超声提取,提取液经净化后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荧光增白剂162在10~200μg·L^(-1)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8。... 建立食品接触材料中荧光增白剂162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提取溶剂进行超声提取,提取液经净化后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荧光增白剂162在10~200μg·L^(-1)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8。检出限为0.1 mg·kg^(-1),平均回收率在95.8%~101.2%,相对标准偏差在1.6%~7.2%。该方法准确、可靠,适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中荧光增白剂162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荧光增白剂 食品接触材料
下载PDF
液相色谱技术在食品接触材料迁移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
作者 王佳祥 王珊珊 +1 位作者 丛珊珊 梁亚鑫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4期190-192,共3页
目前,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探讨食品接触材料的定义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液相色谱技术的原理和优势,分析液相色谱技术在食品接触材料迁移研究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液相色谱技术在食品接触材料迁移研究... 目前,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探讨食品接触材料的定义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液相色谱技术的原理和优势,分析液相色谱技术在食品接触材料迁移研究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液相色谱技术在食品接触材料迁移研究中应用的提升对策,以提升液相色谱技术的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接触材料 液相色谱 迁移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