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21篇文章
< 1 2 2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体温扩增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3种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1
作者 林志伟 王帅 +5 位作者 蔡杰 聂丹丹 李涛 李红娜 杨艳歌 袁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9-225,共7页
为实现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的快速检测,基于体温扩增技术——酶促重组等温扩增(enzymatic recombinase amplification,ERA),并根据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bonM... 为实现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的快速检测,基于体温扩增技术——酶促重组等温扩增(enzymatic recombinase amplification,ERA),并根据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bonM基因序列设计和筛选了ERA检测引物和探针,分别建立ERA显色法、荧光法、试纸条法3种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并评估其特异性和灵敏度,以及在市售样品检测适用性和准确性。结果显示,建立的方法对3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型菌株均有扩增,其他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以及其他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均无扩增,说明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良好。3种方法的检出限均为10^(-2)ng/μL,灵敏度较好。采用建立的3种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对15份市售样品进行检测,检出阳性2份,检出率为13.3%。该结果与国标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说明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本研究建立的基于体温扩增技术的显色法、荧光法和试纸条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灵敏度,37℃体温扩增15 min左右即可获取检测结果,且裸眼可视,可为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的现场可视化快速筛查提供新型简便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 酶促等温扩增技术 可视化 快速检测
下载PDF
4种常见食源性病原菌多重PCR检测技术研究
2
作者 王珊 王雁伟 +1 位作者 高辉明 艾鹏飞 《河北工业科技》 CAS 2024年第2期133-140,共8页
为了解决常规方法检测食源性病原菌存在操作繁琐、周期长的问题,基于4种常见食源性病原菌特异基因序列扩增提出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多重PCR(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PCR)检测方法。根据单增李斯特菌iap基因、蜡样芽孢杆菌... 为了解决常规方法检测食源性病原菌存在操作繁琐、周期长的问题,基于4种常见食源性病原菌特异基因序列扩增提出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多重PCR(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PCR)检测方法。根据单增李斯特菌iap基因、蜡样芽孢杆菌gyrB基因、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stxⅠ基因、肠炎沙门氏菌invA基因的特异序列分别设计引物后建立MPCR反应体系,测试其特异性、敏感性和可行性,并与国标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MPCR扩增出4个目标基因的特异性条带大小依次为371、221、432、171 bp;在58℃的退火温度下,MPCR扩增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无非特异性扩增,4种病原菌最低检出限达到102CFU/mL;MPCR方法和国标培养法对多种食源性病原菌感染的牛奶样品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检测周期由原来的5~7 d缩减到8~9 h。所建立的MPCR技术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可为食品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检验学 多重PCR(MPCR) 单增李斯特菌 蜡样芽孢杆菌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 肠炎沙门氏菌
下载PDF
跨越式滚环扩增(SRCA)结合金纳米粒子可视化检测食品中的沙门氏菌
3
作者 董贺楠 张蕴哲 +3 位作者 徐慧 檀建新 张伟 袁耀武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0-248,共9页
沙门氏菌是引起全球人类腹泻病的主要病因,严重危害人畜健康。传统检测方法耗时长,步骤繁琐,因此开展快速简便灵敏的可视化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设计能与靶序列结合的探针,将其与金纳米粒子(AuNPs)结合。经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技... 沙门氏菌是引起全球人类腹泻病的主要病因,严重危害人畜健康。传统检测方法耗时长,步骤繁琐,因此开展快速简便灵敏的可视化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设计能与靶序列结合的探针,将其与金纳米粒子(AuNPs)结合。经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技术(SRCA)扩增的靶序列,高温变性后成为单链,其与金纳米粒子上的探针结合后,释放出金纳米粒子,在MgSO_(4)的作用下,聚集呈现肉眼可见的蓝色,判定为阳性,阴性为紫色。依此,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灵敏的可视化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良好,能够区分8株沙门氏菌阳性与8株非沙门氏菌阴性。可视化检测的灵敏度为5.5×10^(0)CFU/mL。将牛奶样品人工污染沙门氏菌,检出限为3.7×10^(0)CFU/mL。在50份实际样品检测中,与GB 4789.4-2016方法进行比较,该方法敏感性为100.00%,特异性为97.87%,符合率达到98.00%。本文建立的SRCA-AuNPs可视化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结果肉眼可见,适合于现场可视化检测和基层单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SRCA) 金纳米粒子 可视化
下载PDF
基于杂交链式反应扩增检测奶粉中阪崎肠杆菌的适配体磁珠荧光传感器
4
作者 王瑞安 杜再慧 +5 位作者 康帅帅 田洪涛 李晨 王鑫昕 王妙姝 许文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1-197,共7页
构建一种基于杂交链式反应(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HCR)扩增的适配体磁珠荧光传感器。巧妙设计序列HP和发卡序列H1、H2,其中HP是由适配体序列与触发序列结合而成的,并且序列互补形成稳定的二级结构。然后采用戊二醇反应和亲和素... 构建一种基于杂交链式反应(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HCR)扩增的适配体磁珠荧光传感器。巧妙设计序列HP和发卡序列H1、H2,其中HP是由适配体序列与触发序列结合而成的,并且序列互补形成稳定的二级结构。然后采用戊二醇反应和亲和素-生物素反应进行适配体功能化磁珠的制备。将阪崎肠杆菌与适配体磁珠一起孵育,HP中的适配体序列识别靶标,引起HP构象变化,露出触发序列,通过HCR触发H1和H2的链状组装,产生长双链DNA。荧光指示剂SYBR Green I以插层和小槽结合的方式与HCR产物的长双链结合。最后加入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后,游离的H1、H2和SYBR Green I将通过π-π堆积紧密吸附在GO表面,荧光信号被猝灭。HCR产物不能被吸附在GO表面,因此与HCR产物结合的SYBR Green I发出依赖于靶浓度的强荧光信号,从而实现阪崎肠杆菌的定量检测。本方法在纯培养条件下的检出限为2CFU/mL,对奶粉的检出限为8CFU/g,对奶粉样品的检测结果与传统微生物培养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该方法具有无需DNA提取,快速、稳定性高、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等优点,因此为阪崎肠杆菌的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很有潜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阪崎肠杆菌 适配体功能化磁珠 杂交链式反应扩增 磁珠荧光传感器 氧化石墨烯
下载PDF
CRISPR/Cas-等温扩增技术在食源性病原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琪 庞立冬 +4 位作者 苏群超 宋丹靓敏 杨鑫焱 姜毓君 张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0-321,共12页
食源性病原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为保证食品安全,采取有效的检测手段至关重要。新兴的簇状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关联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 食源性病原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为保证食品安全,采取有效的检测手段至关重要。新兴的簇状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关联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组成的CRISPR/Cas系统是广泛存在于细菌和古细菌中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系统,可高效、特异性识别并切割外源核酸,与传统技术相比在检测病原菌方面更为高效。本文基于CRISPR/Cas生物传感系统-等温扩增技术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对CRISPR/Cas系统的分类、原理以及与等温扩增耦合后在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对其在即时检测应用中的前景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CRISPR/Cas生物传感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病原菌 CRISPR/Cas系统 等温扩增 纳米材料 功能核酸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系统的纸基分析在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鹏儒 沈兴 +3 位作者 孟静南 罗林 王涓 徐振林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7-1160,共14页
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开发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十分必要。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开发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十分必要。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是原核生物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具有特异性识别并切割核酸序列的功能。纸基分析方法作为一种简便性好、成本低廉的分析检测工具,在快速检测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前景。因此,将CRISPR/Cas系统的高效识别能力和纸基分析方法的简便性相结合可实现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灵敏检测。本文简要介绍了CRISPR/Cas系统用于核酸检测的概况,对第二类单Cas效应蛋白系统的特点及原理进行概述,重点综述基于CRISPR/Cas系统的试纸分析、侧向流动分析和纸基微流控装置在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方面的应用,并讨论了CRISPR/Cas系统结合纸基分析建立检测方法的优势、当前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 食源性致病菌 纸基分析 快速检测
原文传递
利用mPCR方法检测巴氏奶中致病菌的鲁棒性研究
7
作者 刘芝荣 张英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251,共9页
为解决巴氏奶货架期短与致病菌传统检测方法耗时长相矛盾问题,建立一种检测巴氏奶中的阪崎克罗诺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鲁棒性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方法。旨在常规mPCR的基础上深入研究,... 为解决巴氏奶货架期短与致病菌传统检测方法耗时长相矛盾问题,建立一种检测巴氏奶中的阪崎克罗诺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鲁棒性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方法。旨在常规mPCR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提高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首先,针对每个目标菌株选择两种基因,并设计两组特异性引物,建立两套mPCR扩增体系,进行双重检测;然后,在不改变方法灵敏度的前提下,对优化了的退火温度进行范围稳定性选择;最后,将提出方法与国标方法 GB 4789.40-2016、GB 4789.38-2012、GB 4789.4-2016进行比较,同时检测人工污染样品并评价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第一套mPCR检测巴氏奶中三种致病菌可在退火温度59~59.5℃(温差0.5℃)的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检测准确性和稳定性,灵敏度为10 CFU/mL。第二套mPCR检测巴氏奶中三种致病菌可在退火温度57.5~58.5℃(温差1℃)的范围内,不影响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灵敏度为10 CFU/mL。采用建立的鲁棒性mPCR方法对人工污染的50份巴氏奶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国标方法一致。在检测时效上需要4 h,较国标方法(检测时间为62~148 h)显著(P<0.05)缩短检测时间。该方法对微生物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尤其是对巴氏奶中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和安全控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PCR) 巴氏奶 致病菌 鲁棒性
下载PDF
乳糖胆盐体系大肠菌群测试片的研制及性能验证
8
作者 王杰伟 孙万东 +1 位作者 吴艳辉 何艳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7-273,共7页
该文以结晶紫中性红胆盐培养基(violet red bile agar,VRBA)组分为体系基础,通过筛选凝胶,正交试验优化凝胶、乳糖与胆盐添加量,以及添加乳糖发酵诱导剂,进行了大肠菌群测试片的研制。研究表明,使用卡拉胶代替琼脂作为载体,将卡拉胶、... 该文以结晶紫中性红胆盐培养基(violet red bile agar,VRBA)组分为体系基础,通过筛选凝胶,正交试验优化凝胶、乳糖与胆盐添加量,以及添加乳糖发酵诱导剂,进行了大肠菌群测试片的研制。研究表明,使用卡拉胶代替琼脂作为载体,将卡拉胶、乳糖与胆盐的添加量分别优化为15、10、1.2 g/L,同时添加250 mg/L乳酰基-N脂酰基鞘氨醇作为乳糖发酵诱导剂,大肠菌群测试片的理化与微生物性能达到最优。测试片性能符合国标方法对VRBA培养基的控制要求;与国标大肠菌群平板计数方法相比,测试片方法在实际样本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的同时,将检测周期缩短了24 h,结果观察更为直观,提升了对弱产气型目标菌的检测能力。该文所研制的大肠菌群测试片便捷快速准确,可适用于食品检测,并可为商业化测试片的研制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菌群 测试片 冷水可溶凝胶 诱导剂
下载PDF
即食豆干加工过程中的细菌污染溯源
9
作者 杜秋 唐辉 +4 位作者 孙军华 谭益升 吴梓仟 蒋立文 刘洋 《轻工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5,共8页
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即食豆干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及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确定主要污染环节及微生物组成情况,并通过16S rDNA鉴定腐败菌。结果表明:即食豆干加工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环节是原料湖北黄豆,菌落总数高达(... 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即食豆干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及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确定主要污染环节及微生物组成情况,并通过16S rDNA鉴定腐败菌。结果表明:即食豆干加工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环节是原料湖北黄豆,菌落总数高达(3.2±0.1)×10^(6)CFU/g;溶烂、拉丝腐败样品(D18、D19)的菌落总数分别高达(4.4±0.4)×10^(6)CFU/g和(2.6±0.2)×10^(6)CFU/g,且优势菌均为芽孢杆菌属;加工过程中,D20(2次烘烤摊凉后的半成品)、D9(1次卤制前的半成品)、D21(1次卤制后的半成品)和D23(3次卤制的混合膏体)均检测到相对丰度较高的芽孢杆菌属,其相对丰度分别为95.67%、70.64%、55.24%和91.26%;D18、D19与烘烤前加工单元(D1、D3、D4)和卤制加工单元(D5、D24、D23)的细菌属组成相似,即腐败菌主要来源于D1、D3、D4、D5、D24和D23;导致即食豆干腐败样品D18、D19的细菌分别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和特基拉芽孢杆菌(B.tequilen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食豆干 细菌污染 腐败菌 高通量测序 细菌多样性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及其标准化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吴鹏 孙雅和 +2 位作者 朱旭丽 周树华 张成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6-437,共12页
随着新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改善了传统检测方法周期长、灵敏度低等缺陷,对于保障民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标准化则是推动快速检测技术应用推广的关键和前提。本文系统介绍了生理... 随着新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改善了传统检测方法周期长、灵敏度低等缺陷,对于保障民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标准化则是推动快速检测技术应用推广的关键和前提。本文系统介绍了生理生化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分子检测技术等目前使用较多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总结了各类不同方法的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及优缺点,并从标准化角度进一步介绍了国内外快速检测技术的标准现状以及应用实践情况。新型快速检测技术具备灵敏、快速、特异性强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免疫检测技术抗体前处理较为麻烦,生理生化检测技术有污染菌混淆问题,分子检测技术有一定假阳性等。此外,大部分检测方法仍属于非法定方法,缺乏统一的判定标准,国内外相关标准体系仍不完善,制约了快速检测技术的标准化推广应用。基于此,本文从标准化角度提出了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未来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后续食品安全相关技术的研究与标准化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快速检测技术 标准化应用
下载PDF
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为例
11
作者 李鑫 许月明 +2 位作者 张爽 张强 葛雯 《现代食品》 2024年第4期87-89,210,共4页
思政教育和高等教育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目标。因此,本研究基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在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探索在高职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国家培养工匠之才。
关键词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思政教育 工匠精神 “互联网+”
下载PDF
微生物源示踪技术在食品链中进行污染源追溯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樊丽华 王江雪 +5 位作者 欧宗沅 张艳茹 张璐瑶 刘诗艺 周自梅 李国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32-339,共8页
在食品链中,粪便微生物污染是诱发食源性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食品安全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利用微生物源示踪(microbial source tracking,MST)技术对粪便微生物来源和污染情况进行追踪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MST方法一般分为... 在食品链中,粪便微生物污染是诱发食源性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食品安全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利用微生物源示踪(microbial source tracking,MST)技术对粪便微生物来源和污染情况进行追踪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MST方法一般分为依赖数据库型方法(library-dependent methods,LDMs)和非依赖数据库型方法(library-independent methods,LIMs)2种方法,其中LIMs分为依赖培养型和非依赖培养型。在非依赖培养型方法中,以16S rRNA和宿主-微生物互作基因为特异性分子标记物建立的MST方法在食品链的污染调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MST的基本原理及特点进行简要介绍,并着重总结近几年基于宿主特异性分子标记物的MST方法在食品链中进行污染溯源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目前MST技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及现存不足对MST技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源示踪方法 食源性疾病 粪便污染 依赖数据库 非依赖数据库 宿主特异性分子标记
下载PDF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张红梅 高雪 +2 位作者 刘璐 贾穆 励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8-357,共10页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传统检测方法操作繁琐且不能实时检测,因此,构建一种灵敏、安全、简便且消耗少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很有探索意义。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技术具有特异灵敏、简易快...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传统检测方法操作繁琐且不能实时检测,因此,构建一种灵敏、安全、简便且消耗少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很有探索意义。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技术具有特异灵敏、简易快速、检测实时、材料消耗少和检测限低等优势,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方法,并展开讨论了其中单模式、双模式及多模式检测的原理及应用优势,同时对纳米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以期为优化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纳米生物传感器 单模式 双模式 多模式
下载PDF
MALDI-TOF MS法快速鉴定散装即食食品中3种食源性致病菌
14
作者 崔洁 林吉恒 +3 位作者 孙瑛 严卓彦 夏瑛瑛 黄朱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270,共18页
本研究旨在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快速检测并鉴定散装即食食品中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3种食源性... 本研究旨在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快速检测并鉴定散装即食食品中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3种食源性致病菌。通过对点样方式、前处理方式、不同培养基及培养时间等各项实验条件的优化筛选确定最佳方法,并考察其检测限和稳定性,同时用所建立的方法与多重PCR法、VITEK 2等生化鉴定法进行结果比对,比较三者鉴定结果的一致性,最后进行批量食品样本检测来探寻MALDI-TOF MS鉴定法在散装即食食品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三种目标菌同一批次及不同传代次数的鉴定得分均大于95%,变异系数均小于2%,所建立的方法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且检测限为10^(5)CFU/mL,MALDI-TOF MS菌株鉴定结果与多重PCR法、生化鉴定法结果高度一致,且比二者检测用时更短,更加特异高效;在点样方式上,相较于夹心法与混合干滴法,三种覆盖法点样平均鉴定得分更高,均为99.9%,其中1μL+1μL覆盖法点样可获得的平均峰数目更多,特征峰更复杂且强度更高;而在前处理方式上,甲酸乙腈法与其他两种菌体处理方法相比可获得更多的出峰量和更高的峰强度,平均鉴定得分均在98%以上,且与数据库中图谱匹配度更高。综上所述,MALDI-TOF MS法在致病菌鉴定方面不仅灵敏特异、准确快速,且操作简便、结果直观,作为国标法的有力补充,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分析鉴定与分型溯源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 散装即食食品 沙门氏菌 黄色葡萄球菌 蜡样芽孢杆菌
下载PDF
HPLC-MS/MS测定花椒及其制品中羟基-α-山椒素
15
作者 杨志成 李青松 +3 位作者 潘韬 董磊 姚曾 邓莉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4期271-277,共7页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花椒及其制品中羟基-α-山椒素的分析方法。样品经70%甲醇水溶液超声提取2次,每次10 min,以0.1%甲酸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经C18色谱柱分离,正离子模式扫描,多重反应监测模式检测。以...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花椒及其制品中羟基-α-山椒素的分析方法。样品经70%甲醇水溶液超声提取2次,每次10 min,以0.1%甲酸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经C18色谱柱分离,正离子模式扫描,多重反应监测模式检测。以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对(母离子和两个碎片离子)信息比较进行定性,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2~500 ng/mL范围内,羟基-α-山椒素的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0.999;样品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标准溶液,平均回收率在80.8%~94.4%,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8%~4.9%。当样品称取为1 g,定容体积为25 mL时,检出限(LOD)为0.05 mg/kg,定量限(LOQ)为0.1 mg/kg。该方法高效快捷、准确度和精密度满足检测要求,能准确测定羟基-α-山椒素的含量,可为花椒及其制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及其制品 羟基-α-山椒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线性范围 精密度 准确度
下载PDF
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霍乱弧菌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6
作者 周茜 方林芳 +2 位作者 李凤霞 陈清森 胡元庆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4期262-270,共9页
为实现水产食品中多种弧菌同步快速检测,拟建立一种同时检测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霍乱弧菌的三重PCR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副溶血弧菌的bla CARB-17基因、溶藻弧菌的gyrB基因和霍乱弧菌的toxR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针对3种弧菌分别建立单... 为实现水产食品中多种弧菌同步快速检测,拟建立一种同时检测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霍乱弧菌的三重PCR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副溶血弧菌的bla CARB-17基因、溶藻弧菌的gyrB基因和霍乱弧菌的toxR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针对3种弧菌分别建立单重PCR体系并优化各项主要反应参数,确定最佳退火温度。然后建立多重PCR体系并优化其反应参数,分析三重PCR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验证其实效性。结果表明:三重PCR的最佳退火温度为60℃,能同时扩增出副溶血弧菌bla CARB-17基因的230 bp片段、溶藻弧菌gyrB基因的337 bp片段,霍乱弧菌toxR基因的130 bp片段,灵敏度分别为0.583 ng/μL、0.394 ng/μL、0.866 ng/μL。该三重PCR检测方法可以从实际样品中快速特异地检出三种弧菌,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较高的灵敏度,为实际生产中检测水产食品中的弧菌污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溶藻弧菌 霍乱弧菌 多重PCR 快速检测
下载PDF
浅析食品微生物检验菌种标准化管理
17
作者 李艳 王慧欣 +2 位作者 白俊花 吴贤 李艳梅 《现代食品》 2024年第4期33-35,共3页
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伴随复杂的流程,其检验结果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检验人员、仪器设备、样品质量等。因此,为提升食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精准性,相关部门需要积极推进食品微生物菌种检验的标准化发展,加速优化完善食品微... 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伴随复杂的流程,其检验结果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检验人员、仪器设备、样品质量等。因此,为提升食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精准性,相关部门需要积极推进食品微生物菌种检验的标准化发展,加速优化完善食品微生物检验体系,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微生物 检验 菌种 标准化管理
下载PDF
一种可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纸基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
18
作者 王晓颖 施锦辉 +3 位作者 王金娟 戴晗祎 郭骁驹 王晓惠 《现代食品》 2024年第3期173-177,共5页
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致病性较强的食源性细菌,通常在生制食品中被检出,一旦被人体摄入会引发肠道疾病,严重危害公众健康。本研究制备了功能化的长余辉探针,并结合适配体的特异性识别功能构建了能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纸基传感器... 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致病性较强的食源性细菌,通常在生制食品中被检出,一旦被人体摄入会引发肠道疾病,严重危害公众健康。本研究制备了功能化的长余辉探针,并结合适配体的特异性识别功能构建了能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纸基传感器,检出限达7.5×10^(3) CFU·mL^(-1)。该传感器可同时检测3个样品,具有特异性好、操作简便和环境友好的特点,可应用于大量样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快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H7 长余辉探针 纸基传感器 快速筛查
下载PDF
乳粉中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能力验证结果和关键控制点分析
19
作者 贺强 廖娜 陈丹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 2024年第1期77-83,共7页
为了有效验证实验室对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验检测能力,保证日常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实验室参加了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组织的PT1368乳粉中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能力验证计划。采用传统生物学培养... 为了有效验证实验室对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验检测能力,保证日常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实验室参加了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组织的PT1368乳粉中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能力验证计划。采用传统生物学培养及普通生化鉴定的方法,同时运用荧光定量PCR仪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并分析总结检测结果和关键影响因素,2个样品均检出沙门氏菌,2个样品均检出单增李斯特菌,与组织单位结果一致,最终获得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能力验证 关键因素分析
下载PDF
乳粉中沙门氏菌检测能力验证分析
20
作者 王文洁 李莹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2期77-80,共4页
为证实实验室微生物检验人员对沙门氏菌的检验能力、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增强实验室综合竞争力,实验室参加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组织的NIFDC-PT-323乳粉中沙门氏菌检验能力验证。根据作业指导书和GB 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 为证实实验室微生物检验人员对沙门氏菌的检验能力、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增强实验室综合竞争力,实验室参加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组织的NIFDC-PT-323乳粉中沙门氏菌检验能力验证。根据作业指导书和GB 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对样品编号为7号和59号的2份能力验证样品进行处理和检验。编号7样品未检出沙门氏菌,编号59样品检出沙门氏菌,能力验证结果为满意,顺利完成能力验证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粉 沙门氏菌 能力验证 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