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07篇文章
< 1 2 2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值对“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液体系的影响
1
作者 刘汝宽 田莞尔 +3 位作者 刘思思 林百宁 易有金 肖志红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1,共4页
采用微乳液法萃取油茶榨饼中的多组分物质,明晰其过程因素的影响是构建高效分离工艺的基础。本研究重点探究pH值对“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液体系稳定性及导电性等多方面的作用效果,通过在该微乳液体系中添加磷酸氢二钠-柠檬酸钠缓... 采用微乳液法萃取油茶榨饼中的多组分物质,明晰其过程因素的影响是构建高效分离工艺的基础。本研究重点探究pH值对“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液体系稳定性及导电性等多方面的作用效果,通过在该微乳液体系中添加磷酸氢二钠-柠檬酸钠缓冲溶液,考察体系pH值对微乳区域相对面积、电导率与乳化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液体系中的茶皂素是一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pH值的变化对其亲水性的影响较小,即H^(*)及OH^(-)浓度对该微乳体系的形成及稳定性无明显影响;此外,该微乳液体系的导电性与体系中自由离子的浓度成正比,因此当pH变化时体系中H^(*)及OH^(-)浓度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导致微乳液体系的导电性和电导率发生显著变化,这为微乳液萃取新方法应用于油茶籽加工剩余物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拟三元相图 茶油 PH值 电导率
下载PDF
蒸汽爆破预处理对压榨紫苏籽油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2
作者 曾小峰 盖智星 +5 位作者 颜蜜 杨秋枚 刘大良 曾顺德 高伦江 尹旭敏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7-263,共7页
以紫苏籽为原料,研究不同蒸汽爆破处理时间(30、45、60 s)对紫苏籽油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爆破预处理对紫苏籽油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无显著影响,蒸汽爆破预处理组酸价和过氧化值显著高于空白组(蒸汽爆... 以紫苏籽为原料,研究不同蒸汽爆破处理时间(30、45、60 s)对紫苏籽油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爆破预处理对紫苏籽油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无显著影响,蒸汽爆破预处理组酸价和过氧化值显著高于空白组(蒸汽爆破处理0 s),但均符合标准要求;随蒸汽爆破处理时间延长,紫苏籽油的L^(*)值降低、b^(*)值显著增加、总酚和总植物甾醇含量显著提高,30、45、60 s时总酚含量分别是空白组的1.95、2.29、2.77倍,植物甾醇总含量分别提高5.36%、6.48%、9.33%,但总生育酚含量和苯并[a]芘含量无显著变化,且苯并[a]芘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的限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共鉴定出2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蒸汽爆破处理后紫苏籽油的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均显著增加。结合香气活性值和主成分分析确定了11种关键风味化合物,且挥发性特征风味由单一烃类、酯类为主导转变为以醛类、杂环类风味成分为主导,整体风味由花果油脂清淡香气转变为油脂焙烤香、坚果香。该研究结果可为紫苏籽油的制备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籽 蒸汽爆破 品质 风味 香气活性值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水蒸气蒸馏提取肉桂精油工艺及成分的分析
3
作者 刘婷 朱慧 +5 位作者 才让东珠 成述儒 罗志皓 易雪娇 张涛 陈欢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5,共7页
为提高肉桂精油提取率,本实验选用水蒸气蒸馏法,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分析4个因素(蒸馏时间、料液比、浸泡时间、料液中氯化钠的体积分数)对肉桂精油提取率的影响;然后利用响应面设计对肉桂精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最后借助气相色谱-... 为提高肉桂精油提取率,本实验选用水蒸气蒸馏法,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分析4个因素(蒸馏时间、料液比、浸泡时间、料液中氯化钠的体积分数)对肉桂精油提取率的影响;然后利用响应面设计对肉桂精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最后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率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 2=0.98,方程回归模型极显著(P<0.01),回归模型拟合性较好,肉桂精油最佳提取条件为:蒸馏时间3 h,料液比1∶13,浸泡时间40 min,氯化钠的体积分数3.6%,且在该条件下提取率约为3.30%;最佳工艺提取的肉桂精油共检测出75种成分,占总精油的87.32%,其主要成分为反式肉桂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精油 水蒸气蒸馏 提取率 响应面设计 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对樟树籽仁油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郭永生 付建平 +6 位作者 徐志勇 徐骏伟 章力 王慧宾 吴磊 曾哲灵 文学方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3,共6页
旨在为樟树籽仁的开发提供参考,对樟树籽仁的主要成分进行测定,并分别以低温压榨法、热榨法、浸出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制备樟树籽仁油,测定樟树籽仁油的基本理化指标、挥发性成分、脂肪酸组成及生育酚、多酚、甾醇、角鲨烯含量,考察... 旨在为樟树籽仁的开发提供参考,对樟树籽仁的主要成分进行测定,并分别以低温压榨法、热榨法、浸出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制备樟树籽仁油,测定樟树籽仁油的基本理化指标、挥发性成分、脂肪酸组成及生育酚、多酚、甾醇、角鲨烯含量,考察不同提取方法对樟树籽仁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樟树籽仁粗脂肪含量为61.5%;不同方法提取的樟树籽仁油的过氧化值及碘值无明显差异,超临界CO_(2)萃取和低温压榨樟树籽仁油中磷脂含量较低;低温压榨樟树籽仁油的挥发性成分中含有较多的2-壬酮;樟树籽仁油中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95.88%),以癸酸(52.00%~53.44%)和月桂酸(40.88%~41.77%)为主;热榨樟树籽仁油中多酚含量最高,低温压榨和热榨樟树籽仁油中生育酚含量较高,且以β-生育酚和δ-生育酚为主;超临界CO_(2)萃取和热榨樟树籽仁油中甾醇含量较高,且以β-谷甾醇为主;樟树籽仁油中角鲨烯含量较低。综上:樟树籽仁油富含中碳链脂肪酸;不同提取方法对樟树籽仁油中微量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对樟树籽仁热榨处理后,再对压榨饼进行二次浸出提取樟树籽仁油可能更适合樟树籽仁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油 提取方法 油脂品质
下载PDF
核桃油加工及抗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徐影影 苗永军 +5 位作者 赵文革 杜建 郑畅 刘昌盛 陈洪建 邓乾春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共8页
核桃油营养丰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营养物质,但其稳定性差,在加工时易氧化酸败,极大地影响了核桃油产品的品质与安全,制约了核桃油产业的发展。为了改善核桃油品质,延长其货架期,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核桃油加工... 核桃油营养丰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营养物质,但其稳定性差,在加工时易氧化酸败,极大地影响了核桃油产品的品质与安全,制约了核桃油产业的发展。为了改善核桃油品质,延长其货架期,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核桃油加工技术对其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和核桃油抗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核桃油加工技术主要包括前处理、提取和精炼,适宜的加工工艺有利于提高核桃油品质、保留微量营养成分及提高氧化稳定性。在抗氧化方面,可以采用添加抗氧化剂、制备调和油、将其制成微胶囊和油凝胶等延缓核桃油的氧化酸败。未来仍需探索合适的核桃油加工及抗氧化技术,以延长其货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油 前处理 提取 精炼 氧化稳定性
下载PDF
杨梅核仁油的提取、营养价值及其加工副产物利用进展
6
作者 杨云云 谢丹 +5 位作者 罗静茹 朱西平 韩露 谢亮亮 郑立友 王小贵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3,共5页
旨在为杨梅核仁的深加工与高效利用提供参考,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杨梅核仁油的提取方法、营养成分、健康效用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杨梅核仁油的应用前景。杨梅核仁油的提取方法包括有机溶剂萃取法、超临界CO_(2... 旨在为杨梅核仁的深加工与高效利用提供参考,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杨梅核仁油的提取方法、营养成分、健康效用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杨梅核仁油的应用前景。杨梅核仁油的提取方法包括有机溶剂萃取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水酶法以及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法;杨梅核仁油营养价值较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磷脂以及酚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活性和降血脂的功效;杨梅核仁脱脂粕可以提取植物蛋白、苦杏仁苷以及酚类物质等有益成分。未来杨梅核仁油可以在食品、保健品以及化妆品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核仁油 提取工艺 营养成分 降血脂
下载PDF
超声预处理辅助水酶法提取油莎豆油的研究
7
作者 杨洁 佘佳荣 +1 位作者 喻宁华 郑琼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0,共7页
本实验以脱皮油莎豆为主要原料,基于水酶法提取油莎豆油工艺,探究酸浸、超声、冷冻、加热等预处理方法以及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对所制备的油莎豆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预处理对水酶法提取有显著影响,可进一步提高清油得率至... 本实验以脱皮油莎豆为主要原料,基于水酶法提取油莎豆油工艺,探究酸浸、超声、冷冻、加热等预处理方法以及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对所制备的油莎豆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预处理对水酶法提取有显著影响,可进一步提高清油得率至69.07%,降低乳状液中油脂质量分数至20.58%。在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1∶7,酶解温度60℃,酶质量分数3%,酶解时间4 h),油莎豆油的提取率最高可达78.43%,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达到82.69%,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超声辅助水酶法所得油莎豆油品质良好,符合国家标准。本研究结果为油莎豆油产业提质增效及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展示了该方法在油莎豆油提取中的应用潜力,具有一定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水酶法 油脂品质 超声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辅助水酶法提取玉米胚芽油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张雅娜 沙莎 +3 位作者 马丽媛 李佳 刘俊廷 佟禹凝 《发酵科技通讯》 2025年第1期42-47,共6页
为了提高玉米胚芽油的提取率,采用冷冻-微波解冻和乙醇冷浴辅助水酶法提取玉米胚芽油,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冷冻-微波解冻预处理条件和乙醇冷浴预处理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冷冻-微波解冻预处理条件,包括冷冻温度、冷冻时间、粉碎时间和... 为了提高玉米胚芽油的提取率,采用冷冻-微波解冻和乙醇冷浴辅助水酶法提取玉米胚芽油,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冷冻-微波解冻预处理条件和乙醇冷浴预处理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冷冻-微波解冻预处理条件,包括冷冻温度、冷冻时间、粉碎时间和微波解冻时间,得出玉米胚芽油提取率为69.22%;优化乙醇冷浴预处理条件,包括冷浴时间、冷浴温度、乙醇质量分数和m(玉米胚芽)∶V(乙醇),得出玉米胚芽油提取率为58.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胚芽油 水酶法 乙醇冷浴 冷冻-微波解冻
下载PDF
分子蒸馏法制备八角茴香油轻组分及其成分分析的研究
9
作者 尹团章 邵佩 +3 位作者 高胜寒 张磊 刘吟 吴昭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0,共7页
为研究分子蒸馏法制备八角茴香油轻组分的最佳工艺参数,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八角茴香油为原料,选取刮板转速、真空度和蒸馏温度进行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比较各因素不同水平组合下八角茴香油轻组分的得率、反式茴香脑含量和反式茴香... 为研究分子蒸馏法制备八角茴香油轻组分的最佳工艺参数,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八角茴香油为原料,选取刮板转速、真空度和蒸馏温度进行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比较各因素不同水平组合下八角茴香油轻组分的得率、反式茴香脑含量和反式茴香脑的提取量。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八角茴香油轻组分得率的主次因素为:真空度>刮板转速>蒸馏温度,不同的真空度对八角茴香油轻组分得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影响八角茴香油轻组分反式茴香脑提取量的主次因素为:真空度>蒸馏温度>刮板转速;八角茴香油轻组分的GC-MS分析共鉴定出38个成分,主要为反式茴香脑、柠檬烯、芳樟醇、龙蒿脑、大茴香醛、茴香甙等;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系统聚类分析(HCA),八角茴香油轻组分与重组分间区分较为清晰,二者之间的挥发性成分存在规律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茴香油 分子蒸馏 轻组分 反式茴香脑
下载PDF
6种不同方法提取的八月瓜果籽油品质特征研究
10
作者 宋亚 王元泽 +8 位作者 冯鑫鑫 王典 杨兰 吴建林 吕军 蒋思峡 李东 喻仕瑞 郑华艳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3,共8页
为探究不同提取方法所得八月瓜果籽油的品质特征,以八月瓜籽为原料,分别用溶剂水浴浸提法、索氏抽提法、超声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水酶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八月瓜果籽油,并对其品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种不同方法... 为探究不同提取方法所得八月瓜果籽油的品质特征,以八月瓜籽为原料,分别用溶剂水浴浸提法、索氏抽提法、超声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水酶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八月瓜果籽油,并对其品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种不同方法提取的八月瓜果籽油水分及挥发物变化范围为0.09%~0.12%,折光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主要由油酸(质量分数43.12%~44.01%)、亚油酸(质量分数27.63%~28.85%)、棕榈酸(质量分数22.36%~22.88%)以及硬脂酸(质量分数3.71%~4.75%)组成。6种不同方法提取的八月瓜果籽油特征为:1)溶剂水浴浸提法铁离子还原能力、不饱和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73.17%)、α-维生素E含量(0.06μg/100 mg)显著高于其他方法(P<0.05);2)索氏抽提法提油率显著高于其他方法(P<0.05),提油率达40.66%,且总黄酮含量达704.15μg/g;3)超声辅助提取法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方法(P<0.05),含量为267.86μg/g;4)微波辅助提取法所测得的酸价及过氧化值显著低于其他提取方法(P<0.05),更易于保存;5)水酶法DPPH自由基清除率显著高于其他方法(P<0.05);6)超临界CO_(2)萃取法所测得的碘值及皂化值偏高,更易于人体吸收,且羰基价较低,醛酮类化合物少,ABTS自由基清除率显著高于其他方法(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月瓜果籽油 提取 成分分析 品质特征
下载PDF
油莎豆油提取技术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1
作者 付尧 张东举 别海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6期151-160,共10页
油莎豆油是一种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的优质食用油。本文对油莎豆油主要提取技术(超临界CO_(2)萃取法、亚临界流体萃取法、压榨法、浸出法、水酶法、水代法、超声波辅助法和微波辅助萃取法)的近年研究进行了综述,... 油莎豆油是一种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的优质食用油。本文对油莎豆油主要提取技术(超临界CO_(2)萃取法、亚临界流体萃取法、压榨法、浸出法、水酶法、水代法、超声波辅助法和微波辅助萃取法)的近年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总结分析不同提取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特点和对油莎豆油基本理化性质、脂肪酸、甾醇、维生素E和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建议未来油莎豆油发展可集中在优化传统榨油技术(压榨法、水代法和浸出法)的关键机械设备来提升油脂品质和降低新型榨油技术(水酶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超声波萃取法、亚临界萃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的生产成本来增加推广可行性、加强对高油酸油莎豆新品种的培育和加大油莎豆油功能研发力度3个方面,以期为油莎豆油的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油 提取技术 理化性质 脂肪酸 甾醇 维生素E 挥发性化合物
原文传递
酶促酯交换制备ω-3型中长链甘油酯
12
作者 王一路 孙晓静 +3 位作者 费晓伟 张丽霞 高冠勇 孙强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4,共7页
为高效制备ω-3型中长链甘油酯,以α-亚麻酸和椰油为原料进行酶促酯交换。以产物中α-亚麻酸的含量为指标,筛选出3种固定化脂肪酶进行混料试验,确定酶最佳质量比;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ω-3型中长链甘油酯制备工艺,并对复合酶的... 为高效制备ω-3型中长链甘油酯,以α-亚麻酸和椰油为原料进行酶促酯交换。以产物中α-亚麻酸的含量为指标,筛选出3种固定化脂肪酶进行混料试验,确定酶最佳质量比;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ω-3型中长链甘油酯制备工艺,并对复合酶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ipozyme RM C、Lipozyme TL TM和Novozyme 435酯交换效果较好,最佳质量比为0.30∶0.25∶0.45;最优工艺参数为底物质量比5.5∶1、加酶量5.3%(以底物总质量计)、温度50.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α-亚麻酸含量为44.87%±1.41%,制得的复合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ω-3 Α-亚麻酸 椰油 中长链甘油酯 固定化脂肪酶 酯交换
下载PDF
油茶籽微波干燥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13
作者 肖李 李立君 +1 位作者 罗红 黄丹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6,共10页
[目的]掌握新鲜油茶籽的微波加热特性和含水率变化规律。[方法]通过电磁—流/固传热耦合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单颗油茶籽的温升特性,确定物料摆放位置和微波功率范围;开展单颗和小批量油茶籽的微波干燥试验,根据内部和表面实测温度,校验数... [目的]掌握新鲜油茶籽的微波加热特性和含水率变化规律。[方法]通过电磁—流/固传热耦合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单颗油茶籽的温升特性,确定物料摆放位置和微波功率范围;开展单颗和小批量油茶籽的微波干燥试验,根据内部和表面实测温度,校验数值模拟结果;采用Two-term、Henderson and Pabis和Midilli and Kucuk 3种模型分别拟合油茶籽的干基含水率变化,分析油茶果的微波干燥动力学特性。[结果]油茶籽的实测温度与仿真温度整体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油茶籽的微波干燥过程可分为加速、恒速和减速3个阶段,Midilli and Kucuk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油茶籽的微波干燥动力学特性;微波干燥油茶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200~350 W、单次加热5 min、间隔2 min,此时单批(200 g)油茶籽达到预期干基含水率9%需42~126 min,其干燥效率相对于传统热风干燥和红外干燥提升了70%~90%,且能有效避免过热焦化和开裂。[结论]微波加热技术可实现新鲜油茶籽的高效可控干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微波干燥 数值模拟 温度分布 干基含水率
下载PDF
瓜蒌籽甘油二酯油的酶法甘油解制备研究
14
作者 周子旋 苏菁菁 +4 位作者 韩艳萍 丁晓凡 江濛 王莉 薛秀恒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2,共5页
为了优化瓜蒌籽甘油二酯(DAG)油制备工艺,提高DAG工业化产量,以脂肪酶为催化剂,采用酶法甘油解法制备瓜蒌籽DAG油,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反应时间、脂肪酶添加量、醇油质量比对DAG含量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反应条件,并对酶法甘油解反... 为了优化瓜蒌籽甘油二酯(DAG)油制备工艺,提高DAG工业化产量,以脂肪酶为催化剂,采用酶法甘油解法制备瓜蒌籽DAG油,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反应时间、脂肪酶添加量、醇油质量比对DAG含量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反应条件,并对酶法甘油解反应前后瓜蒌籽油的脂质组成、脂肪酸组成和基本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瓜蒌籽DAG油最佳制备条件为反应时间12.5 h、醇油质量比1∶10、脂肪酶添加量6.5%(以醇油总质量计),该条件下所得瓜蒌籽DAG油的DAG含量为60.60%,其中1,3-DAG含量为45.97%,1,2-DAG含量为14.63%;与酶法甘油解反应前比较,瓜蒌籽DAG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并没有改变,但酸值上升,碘值和皂化值下降。综上,采用酶法甘油解法可生产出DAG含量较高的瓜蒌籽DAG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籽油 甘油二酯 酶法甘油解法
下载PDF
疏棉状嗜热丝孢菌脂肪酶LipTL的酶学性质及脱胶应用研究
15
作者 邵化 单明明 +3 位作者 王琼波 徐瑞敏 陈曦 魏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6,共6页
酶法脱胶技术在油脂精炼行业应用潜力巨大,磷脂酶是酶法脱胶技术中的主要用酶,但因现有磷脂酶资源在底物选择性、温度稳定性方面难以满足工业脱胶工艺的要求,限制了磷脂酶在油脂精炼行业中的大规模应用。研究表明,来自疏棉状嗜热丝孢菌(... 酶法脱胶技术在油脂精炼行业应用潜力巨大,磷脂酶是酶法脱胶技术中的主要用酶,但因现有磷脂酶资源在底物选择性、温度稳定性方面难以满足工业脱胶工艺的要求,限制了磷脂酶在油脂精炼行业中的大规模应用。研究表明,来自疏棉状嗜热丝孢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的脂肪酶(LipTL)具有水解磷脂的功能。该研究利用大肠杆菌构建LipTL的基因工程菌,对LipTL进行异源表达,探究LipTL的酶学性质和油脂脱胶效果。序列比对显示,该酶与磷脂酶A1具有高度相似性;SDS-PAGE结果表明,LipTL分子质量约为30 kDa;LipTL的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值为9.0,在55℃条件下处理2 h仍能保持90%以上的相对活力。LipTL在脱胶反应6 h后,将大豆油和花生油的残磷量分别降至5.2、4.9 mg/kg,具有良好的脱胶效果。该研究结果证实该脂肪酶可用于油脂脱胶,不仅为酶法脱胶提供新的酶源,也为该酶的后续改造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棉状嗜热丝孢菌 脂肪酶 酶法脱胶 同源建模 酶学性质
下载PDF
松籽油水酶法提取及酶法破乳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根生 李思锦 +3 位作者 田阳 韩冰 谢春丽 费英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89-2098,共10页
以压榨松籽饼粕为原料,利用水酶法提取松籽油,通过单因素及响应曲面试验研究松籽油提取工艺,并对提油过程中产生的乳状液进行破乳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酶解效果最佳,最优工艺为酶解时间2.5 h,温度56℃,pH值11.3,加酶量5045 U&#... 以压榨松籽饼粕为原料,利用水酶法提取松籽油,通过单因素及响应曲面试验研究松籽油提取工艺,并对提油过程中产生的乳状液进行破乳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酶解效果最佳,最优工艺为酶解时间2.5 h,温度56℃,pH值11.3,加酶量5045 U·g^(-1),此条件松籽油提油率为71.73%。经比较碱性蛋白酶添加量为3000 U·g^(-1)时破乳效果最好,破乳率为87.68%,在酶法破乳后进行酸化处理,通过调节pH值至5时破乳率提高至92.18%,此条件下松籽油得油率为70.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籽饼粕 松籽油提取 水酶法 酶法破乳
下载PDF
物理法和化学法精制对酶解法沙丁鱼油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魏文聪 张雪冰 陶宁萍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旨在为沙丁鱼油的提取与精制工艺提供理论依据,以酶解法制备粗沙丁鱼油,采用物理法(超临界CO_(2)萃取)与化学法对其进行精制,比较精制前后沙丁鱼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研究不同精制方法对沙丁鱼油品质的影响。结... 旨在为沙丁鱼油的提取与精制工艺提供理论依据,以酶解法制备粗沙丁鱼油,采用物理法(超临界CO_(2)萃取)与化学法对其进行精制,比较精制前后沙丁鱼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研究不同精制方法对沙丁鱼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理法和化学法精制均可去除粗鱼油中的色素和杂质,显著降低粗鱼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p<0.05),与物理法精制鱼油相比,化学法精制鱼油色泽较浅,酸值和过氧化值较低;精制后,沙丁鱼油中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升高;沙丁鱼油中共检测出62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18种,醇类、酮类和酯类各5种,烃类25种,杂环类3种,其他类1种;物理法精制对脱除鱼油中醛类等腥味物质效果较好。综上,两种精制方法都显著提高了沙丁鱼的油品质,化学法精制鱼油的理化指标较优,但工艺烦琐,且需经进一步脱臭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丁鱼 鱼油 提取 精制 脂肪酸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油茶籽油提取和包埋技术研究进展
18
作者 周范琳 陈塨 +1 位作者 张团结 梁丽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4-370,共17页
作为四大重要木本油料之一,油茶具有高产量和营养价值等优点。油茶籽油的组成不仅由油茶树品种和种植环境决定,油脂提取条件也会导致茶油成分的差异。由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茶油在加工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而导致品质下降,因此有必要了解... 作为四大重要木本油料之一,油茶具有高产量和营养价值等优点。油茶籽油的组成不仅由油茶树品种和种植环境决定,油脂提取条件也会导致茶油成分的差异。由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茶油在加工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而导致品质下降,因此有必要了解提取方法对茶油成分和品质的影响,并选择合适的包埋技术对茶油进行保护。本文全面概述不同地区和品种茶油组成和含量方面的差异。总体而言,海拔高的地区茶油油酸含量更高,中国西南地区茶油中油酸含量平均水平高于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通过对不同茶油的提取技术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新兴技术对茶油的提取率较高且对活性成分保留较好,但存在成本昂贵等问题。最后,总结茶油包埋技术的研究进展,对茶油包埋技术的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并提出未来展望,以期为茶油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提取技术 微胶囊 活性成分 茶油组成
下载PDF
花生水剂法制油工艺中蛋白质的结构特征研究
19
作者 贾琪琪 章绍兵 李端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0,共8页
为降低花生水剂法制油过程中固相的残油率与残蛋白率,以河南省主要花生栽培品种(豫花37、豫花9326和远杂6号)为研究对象进行水剂法制油,通过分析亚基组成、内源荧光光谱、表面疏水性、粒径、Zeta电位、三相接触角与聚集作用力等表征固... 为降低花生水剂法制油过程中固相的残油率与残蛋白率,以河南省主要花生栽培品种(豫花37、豫花9326和远杂6号)为研究对象进行水剂法制油,通过分析亚基组成、内源荧光光谱、表面疏水性、粒径、Zeta电位、三相接触角与聚集作用力等表征固相和水相中花生蛋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pH10条件下,未脱皮花生豫花37的总固相残油率最低(5.73%),而残蛋白率(15.37%)与其他2个品种无显著差异;水剂法所得固相中含有较多可溶性蛋白,其亚基组成和水相蛋白相似,但前者的内源荧光强度、表面疏水性和三相接触角显著高于后者,表明固相可溶性蛋白结合油脂的能力更强;与水相蛋白相比,固相可溶性蛋白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绝对值更低;针对固相可溶性蛋白结合油脂能力强和携带电荷少的结构特点,进一步提高提取体系pH,发现当pH为11.0时,脱皮豫花37的总固相残油率和残蛋白率分别降至3.44%和11.86%。综上,可通过提高提取体系pH降低花生水剂法制油的固相残油率和残蛋白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剂法 花生蛋白 制油 分子结构
下载PDF
酸解预处理对酸枣仁油不皂化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0
作者 崔芯文 孙明哲 +1 位作者 关淳博 张秀清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为了提高酸枣仁油的附加值,以酸枣仁为原料对其进行酸解预处理,并采用石油醚提取酸枣仁油。以酸枣仁油中不皂物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酸解预处理的工艺条件,并分析酸解预处理对酸枣仁油不皂化物组成、得率、理化指标... 为了提高酸枣仁油的附加值,以酸枣仁为原料对其进行酸解预处理,并采用石油醚提取酸枣仁油。以酸枣仁油中不皂物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酸解预处理的工艺条件,并分析酸解预处理对酸枣仁油不皂化物组成、得率、理化指标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解预处理酸枣仁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酸解时间2.5 h、酸解温度50℃、盐酸-乙醇溶液浓度3.0 mol/L、料液比1∶15,在此条件下酸枣仁油中不皂化物含量为(2.29±0.03)%,与未酸解预处理的酸枣仁油相比提高了3.24倍;酸解预处理不影响酸枣仁油不皂化物的组成,均含有植醇、香叶基香叶醇、角鲨烯、菜油甾醇、豆甾醇、γ-谷甾醇、羽扇豆醇、桦木脂醛;酸解预处理不影响酸枣仁油得率、过氧化值、皂化值,但酸枣仁油酸值升高,碘值降低;酸解预处理使酸枣仁油对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增强。综上,酸解预处理酸枣仁有效提高了酸枣仁油中不皂化物的含量,使酸枣仁油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油 酸解 不皂化物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