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2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赫兹光谱在转基因菜籽油鉴别中的应用:基于改进蜉蝣算法的支持向量机模型
1
作者 陈涛 李欣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0-368,共9页
为实现对转基因和非转基因菜籽油的快速准确鉴别,结合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蜉蝣优化算法的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两种转基因和两种非转基因菜籽油为研究对象,应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获取其光谱信息,发现相比于非转基因菜籽... 为实现对转基因和非转基因菜籽油的快速准确鉴别,结合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蜉蝣优化算法的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两种转基因和两种非转基因菜籽油为研究对象,应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获取其光谱信息,发现相比于非转基因菜籽油,转基因菜籽油在太赫兹波段具有更强的吸收特性,同时它们的吸收光谱极为相似,难以通过观察法进行准确区分.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蜉蝣优化算法的支持向量机模型,通过采用蜉蝣优化算法对支持向量机参数进行寻优,并引入自适应惯性权重和Lévy飞行两种策略改进蜉蝣优化算法在寻优过程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增强蜉蝣优化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和稳健性.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蜉蝣优化算法能够更有效地寻找到支持向量机的最优参数组合,提升鉴别模型的整体性能,该模型对4种菜籽油的识别精度为100%.因此,本研究为转基因菜籽油的类型鉴别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新方法,也为其他转基因物质的鉴别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菜籽油 太赫兹光谱 分类鉴别 蜉蝣优化算法
下载PDF
基于宽度回声状态网络的菜籽油加工参数自动决策方法研究
2
作者 金学波 张雨雷 +3 位作者 白玉廷 王小艺 张维农 刘配莲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22,共7页
目的 实现菜籽油生产过程中加工参数的自动给定,研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自动决策方法。方法 利用菜籽油加工过程的检测数据,建立一种宽度回声状态网络模型对加工参数与危害物的内在映射关系进行建模;在危害物含量要求下,利用此模型可实... 目的 实现菜籽油生产过程中加工参数的自动给定,研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自动决策方法。方法 利用菜籽油加工过程的检测数据,建立一种宽度回声状态网络模型对加工参数与危害物的内在映射关系进行建模;在危害物含量要求下,利用此模型可实现加工过程参数的自动给定。结果 以脱臭工序为例的实验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利用已知变量自动计算出加工参数,宽度回声状态网络的计算精度优于其他几种典型循环神经网络模型。结论 所提方法可有效提升菜籽油加工过程危害物的自动控制水平,进而提升加工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加工 参数辨识 自动决策 宽度回声状态网络
原文传递
油菜籽品种对浓香菜籽油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欢欢 张玲 +5 位作者 黄桃翠 高飞虎 张雪梅 李雪 杨世雄 梁叶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7-194,共8页
以6种不同品种的油菜籽为原料,在同一工艺条件下制取浓香菜籽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鉴定6种不同品种浓香菜... 以6种不同品种的油菜籽为原料,在同一工艺条件下制取浓香菜籽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鉴定6种不同品种浓香菜籽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确定菜籽油中的关键风味物质,再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感官评价探讨低芥酸浓香菜籽油与高芥酸浓香菜籽油之间,低芥酸浓香菜籽油之间整体风味的差异。结果表明,6种浓香菜籽油共检测出4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硫甙降解产物、杂环类化合物、苯环类化合物和酮类化合物;利用ROAV法确定6种浓香菜籽油的关键风味物质,其中1~5号低芥酸菜籽油均有的关键风味物质包括2-甲基吡嗪、2-乙基-6-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糠醛、苯代丙腈、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6号高芥酸浓香菜籽油的关键风味物质为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苯代丙腈、2,3,5-三甲基吡嗪;主成分分析与感官评价表明低芥酸浓香菜籽油与传统浓香菜籽油的整体风味具有明显区别,传统浓香菜籽油呈刺激味、辛辣味,而不同品种低芥酸浓香菜籽油之间也有差异,但有重叠部分,即均具有烤坚果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籽品种 浓香菜籽油 关键风味物质 相对气味活度值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菜籽油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蒋璐 廖卢艳 吴卫国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9-187,共9页
菜籽油是我国主要食用油之一,富含油酸、亚油酸、维生素E、植物甾醇、胡萝卜素和菜籽多酚等功能性物质,营养价值高,因其独特的风味备受欢迎,但不同的加工技术对菜籽油品质具有较大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常用的菜籽油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菜籽油是我国主要食用油之一,富含油酸、亚油酸、维生素E、植物甾醇、胡萝卜素和菜籽多酚等功能性物质,营养价值高,因其独特的风味备受欢迎,但不同的加工技术对菜籽油品质具有较大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常用的菜籽油加工技术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了加工技术对菜籽油品质的影响机制,旨在为进一步优化菜籽油加工技术,提高油品质量和促进菜籽油的适度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 油料预处理技术 精炼
下载PDF
常温储藏过程中浓香菜籽油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菲菲 曹文明 毕艳兰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50,共5页
以常温储藏的4种市售浓香菜籽油为研究对象,对其酸价、过氧化值、风味和感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酸价呈增加趋势,过氧化值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维生素E含量呈现缓慢降低趋势。4种浓香菜籽油中杂环类化合物含量呈现下降趋势,醛类... 以常温储藏的4种市售浓香菜籽油为研究对象,对其酸价、过氧化值、风味和感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酸价呈增加趋势,过氧化值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维生素E含量呈现缓慢降低趋势。4种浓香菜籽油中杂环类化合物含量呈现下降趋势,醛类化合物含量呈现增加趋势。浓香菜籽油在2个月内风味相对稳定,为寻找最佳风味食用期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菜籽油 常温储藏 油脂品质 油脂风味
下载PDF
基于光谱融合的茶油真伪快速鉴别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唐逸芸 吕慧英 +4 位作者 王微娜 石林英 光品宇 唐忠海 范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33-45,共13页
目的建立基于光谱融合的定性分析模型,实现高值茶油的真伪快速鉴别。方法优化设备条件,同时采集茶油的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和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RS),分别使用6种方法进行预处理,优选4种方法来提取光... 目的建立基于光谱融合的定性分析模型,实现高值茶油的真伪快速鉴别。方法优化设备条件,同时采集茶油的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和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RS),分别使用6种方法进行预处理,优选4种方法来提取光谱特征波段,并应用数据层和特征层策略融合多光谱信息,通过比较验证不同模型的准确率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来评估效果。结果单独使用NIRS经标准正态变换处理后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最优,准确率为0.8361,RMSEP为0.1060;单独使用RS经二阶导数处理后的结果最优,准确率为0.8443,RMSEP为0.1332;经NIRS和RS融合后数据结果高于任意单一光谱结果,其中数据层光谱融合模型准确率为0.8525,RMSEP为0.1270,特征层融合后的模型效果较好,最佳结果为基于核主成分分析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准确率达到0.9508。结论光谱融合提升茶油掺伪定性鉴别准确率更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光谱融合 茶油 真伪鉴别
原文传递
浓香菜籽油感官评价方法研究
7
作者 郭浩昱 段卓 +1 位作者 黎丽华 陈从惠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0-62,72,共4页
确定浓香菜籽油特征感官风味描述,包括消极/缺陷感官属性风味和积极/正面感官属性风味,并制定菜籽油风味综合评价标准,对菜籽油感官特性强度进行评价,推断样品的整体风味特征。结果表明:评价员对浓香菜籽油具有一致的风味认知,能够很好... 确定浓香菜籽油特征感官风味描述,包括消极/缺陷感官属性风味和积极/正面感官属性风味,并制定菜籽油风味综合评价标准,对菜籽油感官特性强度进行评价,推断样品的整体风味特征。结果表明:评价员对浓香菜籽油具有一致的风味认知,能够很好地分辨出5种以糊香味、辛辣冲味、酸味及机油味为主的浓香菜籽油,从而有效地综合评价菜籽油的特征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菜籽油 感官评价 风味
下载PDF
3种天然抗氧化剂对菜籽油储藏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茜茜 袁建 +3 位作者 王立峰 郑毅 陈银基 鞠兴荣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63,共4页
采用Schaal烘箱法结合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仪研究在不同添加量(50、100、150 mg/kg)下,3种天然抗氧化剂α-生育酚、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对菜籽油储藏过程中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国家允许添加量范围内,添加150 mg/kgα-生育酚... 采用Schaal烘箱法结合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仪研究在不同添加量(50、100、150 mg/kg)下,3种天然抗氧化剂α-生育酚、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对菜籽油储藏过程中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国家允许添加量范围内,添加150 mg/kgα-生育酚的菜籽油货架期最长,储藏稳定性最好,色泽最为接近空白油样;α-生育酚在菜籽油中比较稳定,能更有效地延缓菜籽油氧化酸败,其效果优于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 天然抗氧化剂 储藏稳定性 Α-生育酚 番茄红素 Β-胡萝卜素
下载PDF
水相酶解法菜籽蛋白提取液超滤工艺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志强 曾云龙 +1 位作者 吴苏喜 李会东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2-56,共5页
对水相酶解法提取菜籽油与菜籽蛋白所得菜籽蛋白液进行超滤处理 ,研究超滤条件对超滤膜透过速率的影响 ,得出操作压力、温度、料液的 pH、料液蛋白质浓度影响较大。试验结果表明 ,控制操作压力 0 .2 0~ 0 .30MPa ,温度 5 0℃ ,料液 pH9... 对水相酶解法提取菜籽油与菜籽蛋白所得菜籽蛋白液进行超滤处理 ,研究超滤条件对超滤膜透过速率的影响 ,得出操作压力、温度、料液的 pH、料液蛋白质浓度影响较大。试验结果表明 ,控制操作压力 0 .2 0~ 0 .30MPa ,温度 5 0℃ ,料液 pH9~ 10时效果较好。采用超滤工艺 ,所得菜籽蛋白不含毒素、纯度及回收率在 90 %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相酶解法 菜籽蛋白 超滤工艺 菜籽油 超滤膜 蛋白质浸提液
下载PDF
脱胶与脱酸对菜籽油挥发性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姚英政 董玲 +4 位作者 梁强 黎剑 李浦 朱宇 周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47-252,共6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传统脱胶和脱酸工艺对冷榨和热榨菜籽油中挥发性组分的影响,发现冷榨油与热榨油中的挥发性组分及风味差异较大,热榨油中的挥发性组分比冷榨油更为复杂,且脱胶和脱酸工艺可以降低菜籽油中挥发性组分的复杂性...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传统脱胶和脱酸工艺对冷榨和热榨菜籽油中挥发性组分的影响,发现冷榨油与热榨油中的挥发性组分及风味差异较大,热榨油中的挥发性组分比冷榨油更为复杂,且脱胶和脱酸工艺可以降低菜籽油中挥发性组分的复杂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脱酸工艺对冷榨油和热榨油的挥发性组分影响较大,而脱胶工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通过测定各阶段菜籽油中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变化,发现脱胶工艺对菜籽油的酸价没有显著影响;脱胶和脱酸工艺对冷榨油的过氧化值均有显著影响,但对热榨油的过氧化值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榨 热榨 精炼 风味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茶籽油精炼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及精炼条件选择 被引量:19
11
作者 郭华 周建平 +1 位作者 何伟 刘东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1-225,共5页
对茶籽油在各精炼阶段中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及精炼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色工序使油中过氧化值下降,脱臭工序中油脂的酸值与色泽变化较大,碱炼与冬化两个工序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影响比较大.碱炼茶籽油中硬脂酸含量稍有降低... 对茶籽油在各精炼阶段中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及精炼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色工序使油中过氧化值下降,脱臭工序中油脂的酸值与色泽变化较大,碱炼与冬化两个工序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影响比较大.碱炼茶籽油中硬脂酸含量稍有降低,而冬化油中棕榈酸下降幅度较大.茶籽油精炼较佳工艺条件为:碱炼油温30℃,碱液浓度18°B’e,超量碱0.2%,脱色温度100-110℃,活性白土用量2.5%~3.0%,时间25min,脱臭温度180℃,时间1h;冬化温度6~8℃,结晶时间为8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 过氧化值 脂肪酸 气相色谱分析
原文传递
不同条件对油茶籽油储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亚萍 姚小华 +2 位作者 丛玲美 王开良 任华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0-53,共4页
研究了不同加工工艺(压榨毛油、压榨精炼油、浸出精炼油)、不同容器(铁罐、无色玻璃瓶和塑料瓶)及不同光照条件(光照、避光)下油茶籽油的储藏稳定性。结果显示:不同加工工艺油茶籽油样品中浸出精炼油和压榨精炼油储藏稳定性较好,压榨毛... 研究了不同加工工艺(压榨毛油、压榨精炼油、浸出精炼油)、不同容器(铁罐、无色玻璃瓶和塑料瓶)及不同光照条件(光照、避光)下油茶籽油的储藏稳定性。结果显示:不同加工工艺油茶籽油样品中浸出精炼油和压榨精炼油储藏稳定性较好,压榨毛油最差;光照是影响油茶籽油储藏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油茶籽油包装及储藏要尽量采用不透光材料或避光储藏;3种容器材料中,铁罐储藏效果最好,玻璃瓶次之,塑料瓶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储藏 酸值 过氧化值 脂肪酸
下载PDF
不同产地杏仁及其冷榨杏仁油的品质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丹 刘玉兰 +1 位作者 张东东 杨金强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9-43,共5页
对8个省份的9个杏仁样品及脱皮冷榨杏仁油进行组分分析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杏仁含皮率4.56%~6.19%,粗脂肪质量分数43.70%~55.22%,粗蛋白质量分数26.88%~33.19%,蛋白质氮溶指数(NSI)73.21%~86.90%;甜杏仁... 对8个省份的9个杏仁样品及脱皮冷榨杏仁油进行组分分析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杏仁含皮率4.56%~6.19%,粗脂肪质量分数43.70%~55.22%,粗蛋白质量分数26.88%~33.19%,蛋白质氮溶指数(NSI)73.21%~86.90%;甜杏仁粗脂肪质量分数(55.22%)要明显高于苦杏仁(平均50.00%),粗蛋白质量分数(26.88%)则低于苦杏仁(平均29.33%);苦杏仁、甜杏仁、苦杏仁皮、甜杏仁皮中的苦杏仁苷质量分数分别为4.81%-6.46%、0.23%、0.82%~3.38%、0.05%;冷榨杏仁油的折光指数1.4705~1.4719、碘值94.66~112.92gI/100g、皂化值188.24~192.77mgKOH/g、酸值0.44~2.44mgKOH/g、过氧化值0.90~3.88mmol/kg、色泽Y≤10、R≤0.7;苦杏仁冷榨油的油酸质量分数66.47%~70.93%、亚油酸质量分数21.37%~26.52%;甜杏仁冷榨油的油酸质量分数74.99%、亚油酸质量分数17.22%;冷榨杏仁油还含有0.16%~0.19%的十七碳脂肪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 冷榨杏仁油 特征指标 质量指标 脂肪酸组成 苦杏仁苷
下载PDF
精炼对菜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9
14
作者 谢丹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菜籽油精炼过程是一个发生物理与化学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菜籽油损失了一些天然的微量物质,也引入或产生了多种其他微量物质,而这些微量物质的变化对菜籽油的品质具有决定性影响。对国内6厂家生产的菜籽油进行取样,选取酸值、过氧... 菜籽油精炼过程是一个发生物理与化学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菜籽油损失了一些天然的微量物质,也引入或产生了多种其他微量物质,而这些微量物质的变化对菜籽油的品质具有决定性影响。对国内6厂家生产的菜籽油进行取样,选取酸值、过氧化值、磷含量、色泽、生育酚含量、植物甾醇含量、反式酸含量这几类对菜籽油品质影响较大的微量物质,对其进行分析测定,以期得到菜籽油精炼各工序中这些微量物质的变化规律,为菜籽油的适度精炼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 精炼 微量物质 品质
下载PDF
菜籽毛油酸法脱胶工艺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2
15
作者 蒋晓菲 夏袁 +1 位作者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8,共5页
研究酸种类、酸添加量、水添加量、酸处理温度、酸处理时间对菜籽毛油脱胶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菜籽毛油酸法脱胶工艺进行优化。优化的工艺条件为:酸处理温度60℃,50%柠檬酸添加量0.22%(占油质量),水添加... 研究酸种类、酸添加量、水添加量、酸处理温度、酸处理时间对菜籽毛油脱胶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菜籽毛油酸法脱胶工艺进行优化。优化的工艺条件为:酸处理温度60℃,50%柠檬酸添加量0.22%(占油质量),水添加量3.34%(占油质量),酸处理时间24.78 min。在优化条件下,脱胶菜籽油磷含量为15.67 mg/kg,脱胶率达93.76%,与模型预测值14.70 mg/kg,脱胶率94.15%很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 柠檬酸 脱胶 响应面法
下载PDF
冷榨菜籽油粉末油脂的制备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小勇 杨帆 +1 位作者 魏冰 魏国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10,共4页
以麦芽糊精、大豆分离蛋白为复合壁材,使用复配乳化剂A,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对冷榨菜籽油进行了粉末油脂制备的研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最佳配方和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冷榨菜籽油粉末油脂制备的最佳配方为大豆分离蛋白与麦... 以麦芽糊精、大豆分离蛋白为复合壁材,使用复配乳化剂A,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对冷榨菜籽油进行了粉末油脂制备的研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最佳配方和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冷榨菜籽油粉末油脂制备的最佳配方为大豆分离蛋白与麦芽糊精质量比1∶1,复配乳化剂A添加量1.5%,总固形物质量分数20%。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进料温度45℃,压缩空气压力在0.18-0.20 MPa,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80℃。在上述优化条件下进行了中试生产,制取了3种不同芯材用量的冷榨菜籽油粉末油脂,包埋率可达89.7%以上,产品色泽及溶解性好,储藏稳定性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榨菜籽油 包埋 乳化液 微胶囊 喷雾干燥
下载PDF
不同炒制温度对菜籽毛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吴浪 徐俐 +2 位作者 谢婧 夏晓峰 王化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9-43,共5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炒制温度菜籽毛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菜籽毛油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是硫甙降解产物、杂环类物质与氧化挥发物,以3-丁烯腈、甲基氰、异硫氰酸烯丙酯、2,5-二甲基吡嗪、1,5-...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炒制温度菜籽毛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菜籽毛油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是硫甙降解产物、杂环类物质与氧化挥发物,以3-丁烯腈、甲基氰、异硫氰酸烯丙酯、2,5-二甲基吡嗪、1,5-己二烯-3-醇、4-异硫氰基-1-丁烯为主;硫甙降解产物随炒制温度升高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低于120℃时较高;杂环类物质以吡嗪类物质为主,其相对含量在120℃时最高;氧化挥发物随炒制温度升高而增多,在150℃时相对含量最高;6种主要风味物质以炒制温度115℃时最多。因此,油菜籽炒制温度115℃时能产生最佳菜籽油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毛油 炒制温度 挥发性风味物质 GC—MS
下载PDF
华山松籽油中亚麻酸类型的确定及其在甘三酯中的分布 被引量:8
18
作者 慕鸿雁 裘爱泳 潘秋琴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9-62,共4页
对华山松籽油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 ,采用GC/MS联用仪分析其脂肪酸组成 ,确定了其中亚麻酸的双键位置 ,证明华山松籽油中的亚麻酸主要以γ -亚麻酸形式存在 ,γ -亚麻酸含量丰富 ,占总脂肪酸的 16 0 1%。为了进一步了解γ -亚麻酸在其... 对华山松籽油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 ,采用GC/MS联用仪分析其脂肪酸组成 ,确定了其中亚麻酸的双键位置 ,证明华山松籽油中的亚麻酸主要以γ -亚麻酸形式存在 ,γ -亚麻酸含量丰富 ,占总脂肪酸的 16 0 1%。为了进一步了解γ -亚麻酸在其甘油酯中的分布规律 ,采用柱层析纯化甘三酯、胰脂酶水解 ,TLC分离结合GC分析 ,得出了其脂肪酸在甘三酯中分布的初步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类型 Γ-亚麻酸 双键 甘油酯 酶水解 柱层析 脂肪酸 总脂肪 TLC GC
下载PDF
双低油菜籽加工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胡健华 韦一良 周锦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1-23,共3页
在分析国内外油菜籽加工工艺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双低油菜籽加工的新工艺。
关键词 双低油菜籽 加工工艺 制油 新工艺
下载PDF
油菜籽脱皮、挤压膨化、浸出制油新工艺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29
20
作者 刘大川 张麟 +6 位作者 周光 蔺保华 徐龙华 于树森 付建伟 雷继兴 张正权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20,共4页
报道了一种油菜籽脱皮、挤压膨化、浸出制油新工艺。油菜籽用YTPG100型油菜籽脱皮机脱皮,其脱皮率高达98%,仁皮分离后,仅含皮2%的菜籽仁再经PHJ100型高油份油料挤压膨化机处理,使膨化粒料的含油率下降至27%~28%,经过溶剂浸出后,菜籽粕... 报道了一种油菜籽脱皮、挤压膨化、浸出制油新工艺。油菜籽用YTPG100型油菜籽脱皮机脱皮,其脱皮率高达98%,仁皮分离后,仅含皮2%的菜籽仁再经PHJ100型高油份油料挤压膨化机处理,使膨化粒料的含油率下降至27%~28%,经过溶剂浸出后,菜籽粕中的残油率降低到1 5%以内,而粕中蛋白质含量上升到48%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籽 脱皮 挤压膨化 浸出 制油 新工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