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产区‘马瑟兰’干红与桃红葡萄酒香气成分分析
1
作者 陈佳威 秦燕飞 孙建平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1,共8页
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沙城和昌黎产区的‘马瑟兰’干红与桃红葡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测定,结合气味活性值(OAV)对葡萄酒样品的关键香气物质进行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 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沙城和昌黎产区的‘马瑟兰’干红与桃红葡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测定,结合气味活性值(OAV)对葡萄酒样品的关键香气物质进行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两个产区的干红葡萄酒中均共检出50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及22种关键香气物质(OAV>1)。沙城、昌黎产区桃红葡萄酒中分别检出47种、49种挥发性风味成分,沙城产区桃红、干红葡萄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0.74 g/L、1.46 g/L)均分别高于昌黎产区桃红、干红葡萄酒(0.59 g/L、1.00 g/L)。‘马瑟兰’干红与桃红葡萄酒香气轮廓差异明显,桃红葡萄酒的果香、奶酪香气突出,直链脂肪酸乙酯、脂肪酸、乙酸异戊酯贡献较大;干红葡萄酒的果香、花香、醇香突出,支链脂肪酸乙酯、β-紫罗兰酮、2-苯乙醇、高级醇贡献较大。昌黎‘马瑟兰’干红葡萄酒花香显著,苯乙醇、苯乙醛、β-紫罗兰酮贡献较大;沙城‘马瑟兰’干红葡萄酒醇香、植物香明显,2,3-丁二醇、1-己醇贡献较大。PCA可将不同产区葡萄酒样品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产区 ‘马瑟兰’ 干红葡萄酒 桃红葡萄酒 挥发性风味成分 气味活性值
下载PDF
不同陈酿期贺兰山东麓马瑟兰葡萄酒挥发性物质分析
2
作者 张丽芝 周苗 金萌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9期48-55,共8页
目的 探究贺兰山东麓产区马瑟兰葡萄酒陈酿0、3、6个月挥发性芳香物质的差异。方法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GC×GC-TOF MS)... 目的 探究贺兰山东麓产区马瑟兰葡萄酒陈酿0、3、6个月挥发性芳香物质的差异。方法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GC×GC-TOF MS)检测葡萄酒中挥发性芳香物质,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值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关键差异性挥发物质。结果 葡萄酒陈酿期挥发性芳香物质种类主要包括醇类、酯类、酸类、酚类等,3个陈酿期共检测出1286种物质。挥发性芳香物质相对含量比较高的是醇类、酯类、烃类,随着陈酿期的增加,酯类物质含量由16.9%上升至27.9%,烃类物质含量由13.6%上升至21.5%,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醇类物质含量由53.8%下降至30.3%,呈下降趋势。以VIP≥1.22及P<0.01为指标,确定不同陈酿期葡萄酒重要贡献挥发性芳香物质共21种,分别为2,6,6-三甲基环己二烯-1-甲醇、2-丙基-1-庚醇、庚醛、4-叔丁基苯甲醇、(S)-1-苯乙醇、甲基琥珀酸二乙酯、丙酸异戊酯、缩醛、甲氧基乙醛、3-氯-1-丁烯、1,8-环戊并癸二炔、β-紫罗兰酮、芳樟醇、甲酸芳樟酯、2-呋喃甲醇、玫瑰醚、六氢-1,3,5-三硝基-1,3,5-三嗪、4-乙基-5-羟基-3,5-二甲基呋喃-2(5H)-酮、2(5H)-呋喃酮、4,5,5-三甲基-3-(3-甲基-2-亚甲基丁基)、N-甲基己胺、二甲基二硫化物。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陈酿期马瑟兰葡萄酒中挥发性芳香物质,为葡萄酒陈酿期的风味品质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酿期 马瑟兰葡萄酒 挥发性芳香物质 差异物质
原文传递
砧木嫁接对赤霞珠葡萄酿酒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于筱 张付春 +3 位作者 周晓明 钟海霞 伍新宇 陈恺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177,共7页
为了研究砧木对赤霞珠葡萄酿酒品质的影响,以自根苗赤霞珠(CS)为对照,采用两种砧木(5BB、SO4)嫁接赤霞珠葡萄(CS/5BB、CS/SO4)酿造干红葡萄酒,测定干红葡萄酒的理化指标、单体酚类、花色素单体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 为了研究砧木对赤霞珠葡萄酿酒品质的影响,以自根苗赤霞珠(CS)为对照,采用两种砧木(5BB、SO4)嫁接赤霞珠葡萄(CS/5BB、CS/SO4)酿造干红葡萄酒,测定干红葡萄酒的理化指标、单体酚类、花色素单体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CS/5BB酿造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略高于CS/SO4及CS酿造干红葡萄酒,CS/5BB、CS/SO4酿造干红葡萄酒的残糖、总酸含量均低于CS酿造干红葡萄酒,而总酚、总原花青素、总黄酮、总花色苷含量均高于CS酿造干红葡萄酒。从干红葡萄酒中共检出22种单体酚类物质,其中CS/5BB、CS/SO4酿造干红葡萄酒中分别有16种、17种单体酚类物质,含量高于CS酿造干红葡萄酒。CS/5BB、CS/SO4酿造干红葡萄酒的花色素单体含量普遍高于CS酿造干红葡萄酒。从干红葡萄酒中共检出107种挥发性风味成分,CS/5BB、CS/SO4酿造干红葡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分别比CS酿造干红葡萄酒高0.465 mg/L、0.648 mg/L。CS/5BB酿造干红葡萄酒的感官质量优于CS及CS/SO4酿造干红葡萄酒。综上,5BB砧木可作为嫁接赤霞珠葡萄的优选砧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 砧木 酿酒品质 酚类物质 挥发性风味成分 感官评价
下载PDF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本土非酿酒酵母菌株酿酒学特性差异
4
作者 徐彬艳 张璇 +3 位作者 石琳 王媛 祝霞 杨学山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8-327,共10页
适应了产区风土条件的非酿酒酵母菌株,能够与酿酒酵母共接种发酵生成多元化的次级代谢产物,改变葡萄酒口感和香气特征。因此明确本土非酿酒酵母菌株的酿酒学特性差异,对定向调控葡萄酒风味品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该研究以筛选自河西走... 适应了产区风土条件的非酿酒酵母菌株,能够与酿酒酵母共接种发酵生成多元化的次级代谢产物,改变葡萄酒口感和香气特征。因此明确本土非酿酒酵母菌株的酿酒学特性差异,对定向调控葡萄酒风味品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该研究以筛选自河西走廊葡萄产区的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HX-1、HX-3,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HX-2、HX-4和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HX-6、HX-7为供试菌株,测定其生长曲线与酿酒因子耐受性后,分别接种于‘美乐’葡萄汁中进行纯种发酵,分析各菌株对酒样酿酒学参数及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种属的菌株生长曲线相似,对高质量浓度葡萄糖和SO_(2)均有较好的耐受性;但在不同培养温度、pH值及乙醇体积分数条件下,菌株之间具有明显差异。HX-1、HX-3、HX-6和HX-7菌株表现出良好的低温耐受性,HX-1、HX-2、HX-3和HX-4菌株在低pH值条件下能正常生长,HX-6、HX-7菌株的乙醇耐受性最强。纯种发酵试验显示,HX-6、HX-7菌株在‘美乐’葡萄汁中发酵能力强、乙醇和甘油生成量较高。其中HX-7菌株与正庚醇、异戊醇、乙酸异戊酯等挥发性化合物的生成强相关,HX-6菌株能有效增加葡萄酒中癸酸乙酯、辛酸乙酯等酯类化合物的含量。2株H.uvarum均显著(P<0.05)增加了葡萄酒中总酸与苹果酸含量,并有助于葡萄酒中C_(13)-降异戊二烯的生成;但HX-1菌株的还原糖利用率较差,酒精发酵在第8天停滞。HX-4菌株相对高产挥发酸,HX-2菌株能够显著增加葡萄酒中香茅醇、柠檬烯等品种香气化合物的含量。综合分析,本土T.delbrueckii和H.uvarum菌株在纯种发酵过程中的酿酒学参数及香气特征具有种内相似性,而M.pulcherrima的发酵特性呈现菌株依赖性。研究结果可为精准设计葡萄酒混菌酒精发酵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酿酒酵母 纯种发酵 挥发性化合物 层次聚类分析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下载PDF
酿酒葡萄皮渣提取物对癌细胞的抑制研究
5
作者 徐明磊 孙亚楠 陈双臣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89,共6页
为探究酿酒葡萄皮渣提取物对人体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以甲醇为溶剂对酿酒葡萄皮渣进行提取,使用MTT比色分析法、DAPI染色法、AnnexinV-FITC/PI双染法分析皮渣提取液对癌细胞存活率、细胞核形态、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探究酿酒葡萄皮渣提取物对人体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以甲醇为溶剂对酿酒葡萄皮渣进行提取,使用MTT比色分析法、DAPI染色法、AnnexinV-FITC/PI双染法分析皮渣提取液对癌细胞存活率、细胞核形态、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皮渣提取物对于不同的癌细胞作用不一,对A549(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细胞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对A549细胞进一步研究发现,10、15μg·mL^(-1)浓度的提取液导致A549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核皱缩;A549细胞的S期缩短,G1期和G2期延长。综合分析可知,葡萄皮渣提取物导致A549细胞形态异常,可能是其抑制A549细胞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葡萄 皮渣提取物 癌细胞 A549细胞
下载PDF
基于HS-GC-IMS陕西渭北旱塬地区赤霞珠桃红葡萄酒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6
作者 蒋娟 倪学理 +1 位作者 陈正峻 张予林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4-271,共8页
以陕西渭北旱塬地区不同瓶储时间(0~3年)和不同栽培方式(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的赤霞珠桃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HS-GC-IMS)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从赤霞珠桃红葡萄酒中共检测出55种挥发... 以陕西渭北旱塬地区不同瓶储时间(0~3年)和不同栽培方式(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的赤霞珠桃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HS-GC-IMS)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从赤霞珠桃红葡萄酒中共检测出55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定性出3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以酯类、醇类、醛酮类化合物为主。不同瓶储时间和不同栽培方式对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影响较大,随着瓶储时间的延长,乙酸异丁酯、乙酸异戊酯、甲酸乙酯等酯类物质含量逐渐减少,花果香特征逐渐减弱,而正己醇、二甲基硫醚、乙酸丁酯等物质含量逐渐增加,生青味、芦笋味、苦杏仁味增加;避雨栽培较露地栽培葡萄酒中异丁醛、异戊醛、乙偶姻、己酸乙酯等物质含量提高,而乙酸、乙醛、乙酸异丁酯、丁酸乙酯、正己醇等物质含量降低,增强了麦仁味、果香和脂肪奶油香味的同时降低了酸果香、生青味,并减少了由乙酸和乙醛带来的不良异味风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香气的优雅度、浓郁度和风味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桃红葡萄酒 瓶储时间 栽培方式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新疆干红葡萄酒中的多糖类物质
7
作者 张琦 饶博涵 +4 位作者 范国元 白雪冰 孔彩琳 李爱华 陶永胜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6-314,共9页
为了开发干红葡萄酒中多糖类物质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该研究通过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ATR-FTIR)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一种高效、精准的检测技术。试验以新... 为了开发干红葡萄酒中多糖类物质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该研究通过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ATR-FTIR)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一种高效、精准的检测技术。试验以新疆产区100款干红葡萄酒为试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photodiode array detection,HPLC-PDA)定量分析单糖,酒样中不同类别多糖含量依据各自特征结构的单糖浓度按照一定的摩尔比例进行计算,包括总可溶性多糖(total soluble polysaccharides,TSP)、甘露糖蛋白(mannoprotein,MP)、富含阿拉伯糖-半乳糖的多糖(arabinogalactan-rich polysaccharide,PRAG)、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Ⅱ型(rhamnogalacturonan Ⅱ,RG-Ⅱ)、高半乳糖醛酸聚糖(homogalacturonan,HG)和葡聚糖(glucan,GL)。葡萄酒的中红外光谱信息通过ATR-FTIR采集,采用标准正态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和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等方法进行光谱预处理,随后利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ompetit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进行波段筛选,最后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两种建模方法,建模和预测以及评价指标用1900~900 cm^(−1)波段的光谱特征信息拟合HPLC-PDA测得几种多糖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酒样之间不同类别多糖含量差异较大,其中TSP含量为221.38~1421.76 mg/L,MP为50.65~392.99 mg/L,PRAG为95.21~679.29 mg/L,RG-Ⅱ为20.47~305.62 mg/L,GL为2.16~422.46 mg/L,HG为0~483.44 mg/L。采用1900~900 cm^(−1)筛选出的特征信息拟合供试酒样中的几种多糖含量,利用线性与非线性校正方法建模,结果表明,ATR-FTIR模型对葡萄酒中几类多糖的含量均具备良好的预测能力。其中,PLSR模型的预测性能优于BPNN,多糖(TSP、MP、PRAG、RG-Ⅱ和GL)的特征波段和含量之间的PLSR模型训练集决定系数(R_(c)^(2))分别为0.98、0.96、0.92、0.99、0.98,预测集决定系数(R_(p)^(2))分别为0.85、0.92、0.83、0.83、0.84,训练集相对分析误差(relative prediction deviationfor the calibration set,RPDc)分别为6.50、5.31、3.62、9.10、7.86,预测集相对分析误差(relative prediction deviationfor the prediction set,RPDP)分别为2.68、3.99、2.44、2.52、2.37。该研究开发的ATR-FTIR检测干红葡萄酒多糖类物质的方法,利用多糖特征波段1900~900 cm^(−1)的光谱信息,可对TSP、MP、PRAG、RG-Ⅱ和GL几种多糖含量进行准确预测,具有快速无损检测干红葡萄酒中多糖类物质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多糖 ATR-FTIR 无损检测 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下载PDF
酵母多糖对‘贵人香’葡萄及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方艳 刘艳丽 +3 位作者 俞柏含 李嘉欣 杨学山 祝霞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3-111,I0001-I0006,共15页
为探究不同酵母多糖喷施处理对葡萄及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以‘贵人香’葡萄为试验材料,于浆果生长滞后期(E-L34)及转色初期(E-L35),分别全冠喷施质量浓度为400 mg/L的甘露聚糖、水溶性β-葡聚糖和酵母细胞壁溶液,测定采收期果实酿酒学参... 为探究不同酵母多糖喷施处理对葡萄及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以‘贵人香’葡萄为试验材料,于浆果生长滞后期(E-L34)及转色初期(E-L35),分别全冠喷施质量浓度为400 mg/L的甘露聚糖、水溶性β-葡聚糖和酵母细胞壁溶液,测定采收期果实酿酒学参数及所酿葡萄酒理化指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葡萄酒中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与清水处理对照组相比,不同酵母多糖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成熟浆果中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总酚、总游离氨基酸以及酵母可同化氮含量,尤其以水溶性β-葡聚糖处理最佳。酵母多糖处理组葡萄酿造的葡萄酒中酒精度、总酚含量、品种香与发酵香气物质含量均有增加,特别是水溶性β-葡聚糖处理显著增加了酒体中芳樟醇、香叶醇、β-大马士酮、辛酸乙酯和癸酸乙酯等香气化合物的质量浓度,有效提升了葡萄酒感官品质。相关性热图分析表明,葡萄的酿酒学参数与葡萄酒的大部分品质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采用水溶性β-葡聚糖处理‘贵人香’葡萄有助于提高葡萄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人香 酵母多糖 葡萄酒
下载PDF
不同采收期下负载量对赤霞珠葡萄及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葛谦 张媛珂 +9 位作者 闫玥 开建荣 周新明 姜文广 李星宏 常腾文 易子程 孙翔宇 张振文 李记明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7,共10页
本研究以生产上主栽品种赤霞珠葡萄为材料,设置3个葡萄负载量水平(15、20、25穗/m架面),重点分析不同采收期(E-L35(浆果开始转色并大)、E-L36(浆果具有中等白利糖度值)、E-L37(浆果不太成熟)、E-L38(浆果完全成熟))对葡萄酒有机酸、单... 本研究以生产上主栽品种赤霞珠葡萄为材料,设置3个葡萄负载量水平(15、20、25穗/m架面),重点分析不同采收期(E-L35(浆果开始转色并大)、E-L36(浆果具有中等白利糖度值)、E-L37(浆果不太成熟)、E-L38(浆果完全成熟))对葡萄酒有机酸、单体酚、挥发性化合物组成以及感官评价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熟末期,负载量为20穗/m架面处理组的果实总酸质量分数显著增加,而其余两组果实则呈现下降的趋势。各负载量处理组葡萄酒的总酸质量浓度均在E-L35阶段达到最高,并在E-L37阶段达到最低。各处理组葡萄酒中的酚类物质总质量浓度在E-L36阶段达到峰值,之后迅速下降。低负载量条件下早采所酿葡萄酒的感官品质优于晚采,较高负载量条件下推迟采收果实所酿的葡萄酒感官品质更优。葡萄酒的典型性和浓郁度随着采收时间的延长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中J-20-6和J-20-7样品表现最为突出。总体来看,负载量为20穗/架面E-L36阶段酿制的葡萄酒(J-20-5)综合感官评价得分最佳,J-25-7葡萄酒样品总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和感官浓郁度得分均为最高。综上,在酿酒葡萄栽培过程中,精确调控葡萄负载量和采收时间能显著提升葡萄酒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负载量 采收期 赤霞珠 葡萄酒 葡萄酒品质
下载PDF
发酵工艺对巨峰白兰地甲醇和高级醇含量的影响分析
10
作者 郑美瑜 高浦 +3 位作者 陆胜民 曹雪丹 李建军 夏其乐 《酿酒科技》 2025年第3期38-43,共6页
为了提高巨峰葡萄生产白兰地的安全性,开展了发酵工艺对甲醇和高级醇含量影响的研究。本研究探讨了添加果胶酶、初始糖度、初始p H值、酵母添加量和发酵温度对白兰地出酒率、甲醇和高级醇含量的影响,并对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 为了提高巨峰葡萄生产白兰地的安全性,开展了发酵工艺对甲醇和高级醇含量影响的研究。本研究探讨了添加果胶酶、初始糖度、初始p H值、酵母添加量和发酵温度对白兰地出酒率、甲醇和高级醇含量的影响,并对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以白兰地出酒率及其甲醇和高级醇含量为评价指标,确定了甲醇和高级醇含量较低的发酵工艺为不添加果胶酶、初始糖度为29°Bx、pH3.6、酵母添加量为0.03%、发酵温度24℃;经优化工艺发酵的巨峰白兰地中甲醇和高级醇的含量低至0.52g/L±0.04 g/L和0.87g/L±0.06 g/L(折算至100%vol)。本研究为巨峰葡萄生产甲醇和高级醇含量较低的白兰地提供了依据,提高了其安全性,促进了浦江巨峰葡萄的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峰葡萄 白兰地 甲醇 高级醇 发酵工艺
下载PDF
熊岳白冰葡萄酒酿造工艺的优化
11
作者 贾金辉 高鲲 秦宁 《酿酒》 2025年第2期130-132,共3页
以熊岳白葡萄为原料酿造熊岳白冰葡萄酒,并利用响应面对试验数据进行优化处理,得到最佳酿造工艺:熊岳白葡萄初始糖度360.3 g/L,焦亚硫酸钾添加量103.9 mg/L,果胶酶添加量47.3 mg/L。以此工艺酿造的熊岳白冰葡萄酒酒精度高达12.5%vol。
关键词 熊岳白 冰葡萄酒 响应面 优化
下载PDF
山东胶东半岛产区不同葡萄品种葡萄酒香气成分差异性研究
12
作者 刘杰 周鹏辉 +4 位作者 李进 李泽福 郑明朋 闫浩 高大威 《酿酒科技》 2025年第1期65-68,共4页
为了研究山东胶东半岛产区不同葡萄品种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差异性,本研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产自山东胶东半岛产区的雷司令、霞多丽、小芒森、马瑟兰、小味尔多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及含量进行检... 为了研究山东胶东半岛产区不同葡萄品种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差异性,本研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产自山东胶东半岛产区的雷司令、霞多丽、小芒森、马瑟兰、小味尔多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及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香气成分总量最多的是小味尔多,最少的是霞多丽;酯含量最多的是小芒森,最少的是马瑟兰;高级醇含量最多的是小味尔多,最少的是雷司令;脂肪酸含量最多的是雷司令,最少的是小味尔多;萜烯含量最多的是马瑟兰,最少的是霞多丽;醛酮含量最多的是雷司令,最少的是小味尔多。不同葡萄品种葡萄酒香气成分总量以及不同种类香气成分含量的不同,造成了其香气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半岛 葡萄酒 香气成分 差异性
下载PDF
不同生态区摩尔多瓦葡萄酒的风味物质及感官特征解析
13
作者 万宁静 尹鼎泽 +4 位作者 王平 文云 房玉林 马婷婷 孙翔宇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9-309,共11页
为解析不同生态区摩尔多瓦葡萄酒的风味物质基础及感官特征,对源自陕西省3个产区(渭北旱塬、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岭)的摩尔多瓦葡萄酒的基础理化指标、色度、有机酸、酚类物质、单体酚、单体花色苷、挥发性物质及感官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 为解析不同生态区摩尔多瓦葡萄酒的风味物质基础及感官特征,对源自陕西省3个产区(渭北旱塬、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岭)的摩尔多瓦葡萄酒的基础理化指标、色度、有机酸、酚类物质、单体酚、单体花色苷、挥发性物质及感官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摩尔多瓦葡萄酒的酒精度低,颜色亮度较低、饱和度高,整体呈现紫红色或宝石红色。酚类物质中,总花色苷和总黄烷-3-醇是区分渭北旱塬和陕南山岭摩尔多瓦葡萄酒的重要指标。可根据单体酚物质的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将来自3产区的样品明显区分。挥发性化合物共检测出162种,有34种香气化合物的气味活度值>1,影响陕西香气特征的重要挥发性化合物有大马士酮、乙酸乙酯、正己酸乙酯、正己醇和辛酸,可能会带来甜香、果香、草本、脂肪类的气味特征。丁酸乙酯、异丁酸乙酯、2,3-丁二酮和十二醛是渭北旱塬摩尔多瓦葡萄酒的特征香气物质;3-苯丙酸乙酯是关中平原的特征香气物质;而正庚醇和1-戊醇是陕南山岭的特征香气物质。综合感官评分结果为:渭北旱塬>陕南>关中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尔多瓦 葡萄酒 生态区 风味物质 感官特征
下载PDF
葡萄酒品质提升研究进展
14
作者 汪超 范泽锋 +1 位作者 冯春香 陈坚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5,共10页
葡萄酒品质的提升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围绕酿酒原料、酿酒酵母、浸渍工艺及陈酿方式4大关键因素展开深入探讨。酿酒原料的质量至关重要,特别是葡萄的品种和成熟度,对葡萄酒的口感和风味具有决定性影响。通过选择适宜的葡萄品种... 葡萄酒品质的提升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围绕酿酒原料、酿酒酵母、浸渍工艺及陈酿方式4大关键因素展开深入探讨。酿酒原料的质量至关重要,特别是葡萄的品种和成熟度,对葡萄酒的口感和风味具有决定性影响。通过选择适宜的葡萄品种并结合精准农业技术如生物刺激剂的应用,可显著改善酿酒葡萄的理化指标,为高品质葡萄酒奠定基础。酿酒酵母的筛选与培养直接影响葡萄酒的发酵效果及风味特性。混合培养不同酵母菌株可显著增加葡萄酒质量多样性,而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技术的应用则为改造酿酒酵母提供了新的可能。浸渍工艺的优化,特别是冷浸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被证明能够有效提升葡萄酒中的多酚含量,改善其色泽与口感。陈酿方式的创新为葡萄酒品质提升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橡木桶陈酿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而陶缸陈酿因其透气性和使用上的便利性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陶缸与橡木片协同使用的陈酿方式被证明能够有效提升葡萄酒的多酚含量。这些研究为葡萄酒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葡萄酒品质的持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酿酒原料 酿酒酵母 浸渍工艺 陈酿方式
下载PDF
自固定化酶法制备石莼寡糖工艺研究
15
作者 杨青 洪专 +7 位作者 张怡评 谢全灵 陈伟珠 方华 吴静 蒋娴 张龙涛 晋文慧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0-246,共7页
为提高石莼寡糖产量,该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带有铁蛋白标签的石莼多糖裂解酶(Ulvan-F)质粒载体,通过其独特的自组装特性,制备自固定化酶并应用于酶解石莼多糖。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并对其制备石莼寡糖... 为提高石莼寡糖产量,该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带有铁蛋白标签的石莼多糖裂解酶(Ulvan-F)质粒载体,通过其独特的自组装特性,制备自固定化酶并应用于酶解石莼多糖。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并对其制备石莼寡糖的重复使用率、得率及分子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25℃,酶解pH 9.0,底物浓度2.5%。在此优化条件下,石莼寡糖得率为27.76 mg/g,Ulvan-F重复10次循环后依旧保持43.77%的活性,其制备石莼寡糖总得率为165.43 mg/g,比传统游离酶制备石莼寡糖得率(117.82 mg/g)提高了40.41%,Ulvan-F酶解产物平均分子质量为492.36 Da。Ulvan-F具有在低速离心条件下即可纯化、易与产物分离及可重复使用的优点,能应用于宏量制备石莼寡糖的工业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莼寡糖 无载体固定化 铁蛋白 酶解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微波-超声协同催陈技术对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16
作者 邵俊锋 邵志明 戴阳军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206,共10页
为探索高效、合宜的葡萄酒催陈方法,该研究微波-超声协同催陈处理对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以未经催陈处理的新酿葡萄酒样品(S1)为对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检测不同催陈处理葡萄酒样品(编号为S2~S4)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基于... 为探索高效、合宜的葡萄酒催陈方法,该研究微波-超声协同催陈处理对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以未经催陈处理的新酿葡萄酒样品(S1)为对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检测不同催陈处理葡萄酒样品(编号为S2~S4)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基于相对气味活度值筛选关键风味物质(11~S4)样品中分别共检测出挥发性风味物质108种、134种、137种、141种,分别筛选出关键风味物质14种、4种、18种、14种,其中酯类、酸类、醇类是葡萄酒主要呈香物质,微波-超声协同催陈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均有增加。PCA结果显示,S3样品与新酿葡萄酒(S1)差异最小,基于挥发性风味物质PCA可以有效区分不同催陈处理葡萄酒样品。在超声功率260 W、微波功率100 W条件下,40℃催陈20 min,7 d后15℃催陈20 min是葡萄酒最佳微波-超声协同催陈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陈 葡萄酒 相对气味活度值 微波-超声协同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天山北麓葡萄酒苹乳发酵阶段乳酸菌的筛选及性能评价
17
作者 李宁 王元健 +6 位作者 武运 张志东 达菊庆 马文瑞 黄文书 陈星 张文昊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9,共9页
利用改良MRS培养基和模拟葡萄酒培养基,从新疆天山北麓赤霞珠葡萄醪和自然苹乳发酵的葡萄酒中筛选出10株疑似乳酸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16S rDNA基因同源性分析等,初步确定其归属于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Streptococcu... 利用改良MRS培养基和模拟葡萄酒培养基,从新疆天山北麓赤霞珠葡萄醪和自然苹乳发酵的葡萄酒中筛选出10株疑似乳酸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16S rDNA基因同源性分析等,初步确定其归属于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Streptococcus gallolyticus、Lactococcus lactis和Ligilactobacillus salivarius。通过对各菌株苹果酸降酸性能比较,发现5株菌具有一定苹乳发酵能力,并对菌株酿酒耐受性分析,发现菌株MR-1在16%体积分数乙醇、17℃发酵温度和70 mg/L SO_(2)质量浓度条件下仍表现较强的耐受性,略优于商业菌株FM1。向酒精发酵结束后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添加MR-1菌株(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结果显示葡萄酒样中L-苹果酸含量下降了2.368 g/L,L-乳酸含量上升了1.08 g/L,显示出较好的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效果,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产区特色本土乳酸菌改善葡萄酒的酸度,提升葡萄酒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乳酸菌 苹果酸-乳酸发酵 降酸 模拟葡萄酒培养基
下载PDF
贺兰山东麓产区‘马瑟兰’干红葡萄酒在不同来源橡木桶中陈酿特性差异分析
18
作者 卢冬晴 周雪健 +1 位作者 蒋庆玲 杨继红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7-314,共8页
贺兰山东麓产区作为酿酒葡萄适宜栽培的地区之一,其发展前景广阔。为提升贺兰山东麓产区‘马瑟兰’干红葡萄酒品质,选择适宜其陈酿的橡木桶,该研究以经6款不同来源(纳达利、圣哥安、西南、希尔婉、勃特和哈杜)橡木桶中陈酿12个月后的‘... 贺兰山东麓产区作为酿酒葡萄适宜栽培的地区之一,其发展前景广阔。为提升贺兰山东麓产区‘马瑟兰’干红葡萄酒品质,选择适宜其陈酿的橡木桶,该研究以经6款不同来源(纳达利、圣哥安、西南、希尔婉、勃特和哈杜)橡木桶中陈酿12个月后的‘马瑟兰’干红葡萄酒为试材,通过对基本理化指标、颜色相关指标、多酚相关指标和香气成分进行检验分析,并结合感官品评对酒样的外观、香气、口感和平衡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橡木桶陈酿对‘马瑟兰’干红葡萄酒品质有显著影响(P<0.05),使用纳达利橡木桶陈酿酒样颜色紫色调高,明亮度低,酒样酚类物质含量较高,葡萄酒中起贡献的香气物质中辛酸乙酯含量较高,酒样呈丰富的果香与花香,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纳达利橡木桶陈酿葡萄酒品质较好,香气复杂浓郁,口感平衡,整体得分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木桶 陈酿 葡萄酒 马瑟兰
下载PDF
本土活性干酵母对沙城龙眼干型、半甜型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19
作者 刘沛通 陈佳威 +5 位作者 丁子元 李泽福 傅晓方 孙建平 范佳硕 郑晓卫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7期40-48,共9页
龙眼葡萄是我国特有的葡萄品种之一,属于中性葡萄品种。为进一步提升龙眼葡萄酒的香气品质、挖掘产区特色,首次使用沙城龙眼本土活性干酵母(Sacchromyces cerevisiae)ZL22评价其和传统本土菌液在小试、中试规模上的性能差异,并进行干型... 龙眼葡萄是我国特有的葡萄品种之一,属于中性葡萄品种。为进一步提升龙眼葡萄酒的香气品质、挖掘产区特色,首次使用沙城龙眼本土活性干酵母(Sacchromyces cerevisiae)ZL22评价其和传统本土菌液在小试、中试规模上的性能差异,并进行干型、半甜型龙眼葡萄酒类型适配性研究。结果表明,本土活性干酵母ZL22活菌数高,发酵活力强,发酵性能稳定;其产香性能优于本土菌液,在干型和半甜型龙眼葡萄酒中的酯类总量分别比本土菌液升高12%和5%,稳定提升龙眼葡萄酒的果香和花香特征,对龙眼葡萄酒的香气有较好的改善作用。风味雷达图表明,相较于半甜型葡萄酒,本土活性干酵母ZL22更适合提升干型龙眼葡萄酒的香气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龙眼葡萄 本土酵母 香气品质 葡萄酒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分析北方五省区葡萄酒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洁 王平 +4 位作者 文云 赵子贤 马婷婷 房玉林 孙翔宇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0,共11页
甘肃、新疆及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北方5省区是我国葡萄酒的重要产区。为了解这些地区葡萄酒相关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和专利标准进行系统分析,以推动不同产区葡萄酒产业差异化、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结果表... 甘肃、新疆及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北方5省区是我国葡萄酒的重要产区。为了解这些地区葡萄酒相关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和专利标准进行系统分析,以推动不同产区葡萄酒产业差异化、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东北产区葡萄酒产业起步较早,但相关文献研究数量较少,增长趋势不明显,研究内容主要为山葡萄酒、冰葡萄酒以及当地特色产品与葡萄酒的结合。甘肃地区葡萄酒产业起步较晚,近十年来发展迅速,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机构且合作紧密,由于时间相对较短,专利与标准数量较少,产区的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疆产区具有相对悠久的葡萄酒发展历史,近十年相关发文量较多,产业研究比较活跃,且产业规模较大,已经有较成熟的产业基础,但主要以生产加工为主,其市场竞争力仍有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文献 专利标准 葡萄酒 研究概况 VOSview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